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以夷伐夷

以夷伐夷(以夷伐夷)是什么意思

  • 以夷伐夷-古書典故辭典

    以夷伐夷

    指在军事上利用别人的矛盾,使之相互冲突,削弱力量。《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 以夷伐夷-汉语成语大词典

    以夷伐夷yǐ yí fá yí

    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也泛指少数民族,后也指外国。 利用外族自身或他们之间的矛盾达到征伐的目的。封建统治阶级所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后汉书·邓训传》:“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资治通鉴·汉纪·章帝章和二年》:“今幸遭天授,北虏分争,以夷伐夷,国家之利,宜可听许。”后也指利用这一敌国去攻打另一敌国。 也作【以夷制夷】。成仿吾《长征回忆录·八》:“他们的‘罪名’,有的是不肯执行国民党反动派‘以夷制夷’的反动政策……这是国民党统治少数民族的一种毒辣手段。”

  • 以夷伐夷-中华词典宝库

    以夷伐夷yǐ yí fá yí

    【释义】:

    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总称,也泛指其他少数民族或外国。利用外族(国)内部或外族(国)之间的矛盾,使其自相(互相)冲突,达到征伐的目的。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例句】: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章帝章和二年》:“今幸遭天授,北虏分争,以夷伐夷,国家之利,宜可听许。”②鲁迅《伪自由书·以夷制夷》:“我还记得,当去年中国有许多人,一味哭诉国联的时候,日本的报纸上往往加以讥笑,说这是中国祖传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

  • 以夷伐夷-中华成语大辞典

    以夷伐夷yǐ yí fá yí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原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后多用以指利用一国势力抵制另一国的势力,让他们互相牵制、互相削弱。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也作“以夷攻夷”、“以夷制夷。”宋·王安石《翰林侍读学士知许州军梅公神道碑》:“兵法所谓以夷攻夷。”〔例〕旧中国的统治阶级投靠帝国主义,却胡说什么要以夷伐夷,其实是自欺欺人!

  • 以夷伐夷-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以夷伐夷yǐyí-fáyí

    【释义】:

    偏正 夷,古代指外族或外国。使夷人自相攻伐。原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后汉书·邓训传》:“以夷伐夷,不宜禁护。”后亦指利用某些外国攻伐另一些外国。△用于对付外族或外国的策略方面。→以夷制夷。也作“以夷攻夷”“以夷治夷”。

  • 以夷伐夷-汉语成语分类词典

    以夷伐夷yǐ yí fá yí

    又作“以夷制夷”。夷:指外族或外国,引申为敌人。指军事上利用对方内部的矛盾冲突,使他们自己削弱。《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 以夷伐夷-中华成语辞海

    以夷伐夷yǐ yí fá yí

    使夷人相互攻击讨伐。《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资治通鉴·汉章帝章和二年》:“今幸遭天授,北虏分争,以夷伐夷,国家之利。”见“以夷攻夷”。

  • 以夷伐夷-古今成语大词典

    以夷伐夷yǐ yí fá yí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使少数民族自相残杀以利统治。《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县官:指汉王朝。)

  • 以夷伐夷-中国军事知识辞典

    以夷伐夷

    一种作战策略。语源于《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意为在军事上利用敌人相互之间的矛盾,让其相互攻打,以削弱双方的力量。例,公元1130年,金人封宋朝投降官吏刘豫为大齐皇帝,成为岳飞北伐的大障碍。为除去刘豫,岳飞了解到金国元帅兀术对刘十分厌恨,就故意冒认一个金兀术的间谍为自己派出和刘豫联系共同夹击金兀术的人员,并让其再去送信。这个间谍以为得到重要情报,马上把信献给兀术。兀术勃然大怒,撤销了刘豫皇帝的名号,并把他充军到临潢,为宋朝除去了一个大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