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鹬蚌相爭,漁人得利)是什么意思

  •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中华成语大词典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dé lì

    鹬:涉禽类鸟,嘴细长而直,腿长而细,涉行浅水沼泽地。蚌:河蚌,软体动物,生活在淡水中,用腮呼吸,有两扇坚硬的石灰质外壳。相:互相。争:争持。渔人:打鱼的人。得:获得。利:好处、利益。水鸟与河蚌争持不下,打鱼的人将其同时猎获而得到好处。比喻两方争持不下,第三者趁机从中得利。《战国策·燕策二》载:有一次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到赵国去劝阻出兵。他给赵惠王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我来贵国路经易水的时候,一只蚌正张开两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用它那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长嘴夹住了。水鸟说:“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再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蚌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也活不成了。”双方争持不下,谁也不肯相让,这时一个捕鱼人走来,毫不费力将它们一齐捕获。这个故事就叫“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这正叫做‘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若是倪善继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将家私平等分析,这千两黄金,弟兄大家该五百两,怎到得滕大尹之手?”也作“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明史·外国·占城》:“王能保境息民,则福可长享;如必出兵苦战,胜负不可知,而鹬蚌相持,渔人得利,他日悔之,不亦晚乎。”也可省作“鹬蚌相持”、“鹬蚌相争”或“渔人得利”。

  •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中华词典宝库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dé lì

    【释义】:

    鹬:一种长嘴的水鸟。蚌: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的壳,可以开合。渔:捕鱼。鹬和蚌互相争持,捕鱼的人从中得到好处。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成语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例句】: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官司岂是容易打的。自古道:‘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到收场想一想,总是被没相干的人得了去。”

  •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简明成语词典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dé lì

    鹬:一种长嘴水鸟。鹬和蚌互相争斗,打鱼的人得了利益。比喻两方争斗使第三方得到好处。[也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成语辞海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dé lì

    《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鹬:长嘴的水鸟。渔人:打鱼的人,喻第三者。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也作“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