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国有

国有(國有)是什么意思

  • 国有-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国有guóyǒu

    国家所有——私有(~财产)

  •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诸子百家大辞典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战国时期谚语,韩非曾用之来论述法治的重要。语出《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意谓,家庭有了固定的产业,虽然遇到荒年也不会挨饿;国家有了固定的法制,虽然遇到危难也不会灭亡。在篇中,韩非举出许多例证来说明“常法”的重要。魏国的刑书称为《立辟》,魏国执行它的时候,“强匡天下,威行四邻”,反之则国势日削。赵国的刑书称为《国律》,赵国执行它的时候,“人众兵强,辟地齐、燕”,反之则国势益衰。燕国的刑书称为《奉法》,当燕国执行它的时候,就开拓疆土,“东县齐国,南尽中山之地”,反之则“兵弱而地削,国制于邻敌”。韩非还从另一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假若“舍常法而从私意”,那么治国之道就将被废弃,奸邪之臣就会得意妄行,国家就面临危殆局面。另外,“常法”还有固定的法令的含义。法律一经制定就不要轻易更动。韩非在《解老》中曾经指出:“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从治理民众的角度肯定了“常法”的重要。

  • 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诸子百家大辞典

    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

    诸葛亮提出的治国思想。语出《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治人第六》。这是诸葛亮的治人之道,他认为一国之君,一家之主,不怕贫穷,就怕不安宁。这“不安”的因素是“皂服之吏,小国之臣。故曰皂胡无所不剋,莫知其极,剋食于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如欲“安”,则“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下文还举了唐虞之世、五霸之世的治人之道与现实社会的弊病,两相比较,反复强调了“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于四时之气乎”?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诸子百家大辞典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肯定利民思想。出自《淮南子·汜论训》。这句话反映了《淮南子》的重民、利民思想,作者多次指出,民是治国的根本,国家的治乱决定于人民是否能正常生活、丰衣足食,决定于君与民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还是对抗,治理国家不需要法旧循古,不需要为先王礼乐所制,治理国家的恒常之法是以利民为本。这就要求统治者节欲省事,注意安抚百姓,只有取得百姓的拥戴,才能巩固政权。

  •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诸子百家大辞典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出自《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夫舍常法而从私意,则臣下饰于智能;臣下饰于智能,则法禁不立矣。是妄意之道行,治国之道废也。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文意为:俗话说:“家庭有固定的产业,即使荒年也不会挨饿;国家有固定的法制,即使遇到危难也不会衰亡。”舍弃固定的法制而听凭个人的好恶行事,臣下就会用智巧粉饰自己,法律禁令就起不了作用。这样,随心所欲的做法就会得以通行,治国的原则就会被废弃了,治国之道,去掉害法的人,就不会被智巧所迷惑,不会被虚假的名誉所欺骗。“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是韩非为了强调法制对于治国的重要性而引用的比喻。

  •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白人无再青-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白人无再青

    一心报国的人有许多次为国捐躯的机会,但人的白发一旦出现就不会再变黑。说明一个人要只争朝夕,不然,黑发变成白发,再想干一番事业已经迟了。

  • 立国有文必有武——徒有文而无武,则威不立而国势弱-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立国有文必有武——徒有文而无武,则威不立而国势弱

    建立国家有政治也必须有军事——仅仅有政治而没有军事,那就没有威力而国家的势力弱小。立:设立,建立。文:政治。武:军事。徒:只,仅仅。威:威力,威风。威不立:这里可译为没有威力。势:势力。

  •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国家拥有的贤士良才众多,国家的治理就能取得很大成效;而贤士良才少,国家的治理就只能收到轻微的效果。意谓治理国家必须依赖有德才的人,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保护人民利益,从事管理的常道是令行禁止。制国:治国。常:不变的原则。从:从事。经:常道,规范。

  • 建国有计,虽危必安;施化能和,虽寡必盛-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建国有计,虽危必安;施化能和,虽寡必盛

    建设国家有正确的方针大计,即使处于艰难境地,也能转危为安;施行教育感化,改变人心风俗,能使大家团结和睦,纵然人少,也必将强盛。意谓妙计能安邦,教化促人和。

  • 莫之必则信尽矣,奠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考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莫之必则信尽矣,奠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考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

    做不该做的,就会失尽信用;赞誉不该夸奖的,就会贻丧名声;偏袒不该喜受的,就会众叛亲离;远行者无粮草,居家的无食物,就是财力枯竭;而不举贤任才,又不能亲自去做好,就无法建树功勋。国家出现这五种情形,没有能幸免于亡国的。意谓为政者的行为要遵循道义,用人才,富民强国。莫:不能。之:的。自:亲自。必:一定要实行。

  •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家有固定的职业,虽然发生饥荒也不会挨饿,国家有稳定的法律,虽然面临严重团难,也不会亡国。意谓有稳定的法律,国家就能克服危机,重新使政权稳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