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目

目(目)是什么意思

  • 一叶蔽目-古書典故辭典

    一叶蔽目

    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目光为细小的东西所蒙蔽,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和全局。《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 一目十行-古書典故辭典

    一目十行

    形容读书的速度很快。《北齐书·河南王孝瑜传》:“孝瑜容貌魁伟,精采雄毅,谦慎宽厚,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宋代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 十目十手-古書典故辭典

    十目十手

    即“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形容一个人一举一动,所作所为,都不能离开人们耳目的监察,应该谨慎。《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古書典故辭典

    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另眼看待,极言进步之速。《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南朝宋裴松之注:“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参见“吴下阿蒙”条。

  • 仄目-古書典故辭典

    仄目

    即“侧目”。斜着眼睛看,不敢正视,形容一种畏惧的情态。《汉书·息夫躬传》:“躬既亲近,数进见言事,论议亡所避。众畏其口,见之仄目。”颜师古注:“仄,古侧字也。”

  • 五色令人目盲-古書典故辭典

    五色令人目盲

    指色彩繁多,使人眼花缭乱。《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五色乱目-古書典故辭典

    五色乱目

    色彩纷乱,使人眩惑难辨,以致失去正确的色觉。《庄子·天地》“夫失性有五,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 手挥目送-古書典故辭典

    手挥目送

    《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画家。此处意谓绘画时画人的手指动作容易,画人的眼神就难了。后以“手挥目送”形容手眼并用,得心应手。参见“目送手挥”条。

  • 目无全牛-古書典故辭典

    目无全牛

    《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在解牛的技术纯熟后,所看到的都是牛的肢体、关节,而不是整体的牛。比喻技术纯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 目不见睫-古書典故辭典

    目不见睫

    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看不见自己的缺点。也用来比喻见远不见近。《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齐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毫毛而不见其睫也。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

  • 目不识丁-古書典故辭典

    目不识丁

    亦作“不识一丁”。比瑜人不识一宇。丁,指简单的字。《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后世因讥不识字为“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意谓“丁”字易识,连“丁”也不识,则便一字不识。

  • 目不窥园-古書典故辭典

    目不窥园

    无暇窥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汉书·董仲舒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见,其精如此。”

  • 目光如炬-古書典故辭典

    目光如炬

    目光如火炬之照人,形容怒视。后借以比喻见事明白透彻或识见远大。《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而间引饮一斛,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域。’”帻(zé则):头巾。见收:被捕。

  • 目指气使-古書典故辭典

    目指气使

    意谓口不发言,只以目指物,以气示意,使人执行。形容傲慢地指挥别人。《汉书·禹贡传》:“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动目以指物,出气以使人。也称“颐指气使”。

  • 目送手挥-古書典故辭典

    目送手挥

    《文选·嵇康·赠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原谓手眼并用,意趣自得。后也以“目送手挥”形容做事情的两面兼顾、得心应手或技艺的精熟。

  • 目耕-古書典故辭典

    目耕

    读书努力,不因贫困而中止,就好象耕田一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下》:“王韶之家贫而好学,尝三日绝粮,执卷不辍。家人诮之曰:‘困穷若此,何不耕?’王徐答曰:‘我常目耕耳。’”明代毛晋有“目耕楼”,清代马国翰有“目耕帖”,皆取此义。

  • 目眦尽裂-古書典故辭典

    目眦尽裂

    眼眶裂开,形容怒目而视。《史记·项羽本纪》:“(樊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目短于自见-古書典故辭典

    目短于自见

    目能清楚地观察他物,却不能看见自己。比喻人无自知之明。《韩非子·观行》:“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

  • 耳闻不如目见-古書典故辭典

    耳闻不如目见

    看到的比听到的要可靠。汉代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魏书·崔浩传》:“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

  • 夺目-古書典故辭典

    夺目

    光耀眩目。《北史·窦秦传》:“初,秦母梦风雷暴起,若有雨状,出庭观之,见电光夺目,驶雨沾洒,寤而惊汗。”

  • 网之一目-古書典故辭典

    网之一目

    比喻独一不可用。《淮南子·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罗,即网。

  • 网目不疏-古書典故辭典

    网目不疏

    比喻法令细密。《世说新语·言语》:“刘公干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网目不疏。’”

  • 臼头深目-古書典故辭典

    臼头深目

    头阔大如石臼,两眼深陷。形容人的相貌极丑。汉代刘向《列女传·辨通·齐钟离春传》:“钟离春者,齐无盐邑之女,宣王之正后也。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二》:“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如漆。”

  • 色目-古書典故辭典

    色目

    ①唐代科举名词。宋代钱易《南部新书》卷丙:“大中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三、二人姓氏稀僻者,谓之色目人,亦谓之榜花。”大中:唐宣宗年号。②元代通称西域各族人为色目人。

  • 助我张目-古書典故辭典

    助我张目

    谓自己的言行得到别人的赞助,因而声势更壮。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墨翟不好伎,何为过朝歌而回车乎?足下好伎,而正值墨翟回车之县,想足下助我张目也。”伎:声乐。

  • 明目张胆-古書典故辭典

    明目张胆

    谓有胆有识,无所畏避。《晋书·王敦传》载王导遗王含书:“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但后多用作贬义,常形容公然做坏事。

  • 刮目相待-古書典故辭典

    刮目相待

    详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条。

  • 金刚怒目-古書典故辭典

    金刚怒目

    亦作“金刚努目”。《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谈薮》:“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金刚:印度古代密教徒所用的金刚杵及执杵的力士;通常称佛寺山门内所塑的四天王像为“四大金刚”。后多用来形容威猛的形象。

  • 贵耳贱目-古書典故辭典

    贵耳贱目

    重视耳所闻,轻视眼所见。形容人轻信传闻,却忽视亲眼目睹的事实。汉代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 重足而立 侧目而视-古書典故辭典

    重足而立 侧目而视

    重足:并拢双脚,不敢移动。侧目:斜着眼看,不敢正视。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史记·汲郑列传》:“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 掩目捕雀-古書典故辭典

    掩目捕雀

    比喻自欺,与“掩耳盗铃”相类。《三国志·魏志·陈琳传》,“《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

  • 寓目-古書典故辭典

    寓目

    注目,看到的意思。《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得臣:子玉的名。冯:通“凭”,

  • 道路以目-古書典故辭典

    道路以目

    在路上相遇,只能以目示意,不敢交语,形容百姓慑于暴政的情形。《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播糠眯目-古書典故辭典

    播糠眯目

    喻外物虽然微小,但加在自己身上,为害必大。《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 疮痍满目-汉语成语大词典

    疮痍满目chuāng yí mǎn mù

    也作【疮痍弥目】。见【满目疮痍】(654页)。

  • 案剑瞋目-汉语成语大词典

    案剑瞋目àn jiàn chēn mù

    案:通“按”,握住。瞋:瞪眼。 握着宝剑,瞪圆两眼。形容带剑者怒目而视的样子。《庄子·盗跖》:“案剑瞋目,声如乳虎。”(乳虎:给幼虎哺乳时期的母虎。) 也作【瞋目案剑】。《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

  • 本来面目-汉语成语大词典

    本来面目běn lái miàn mù

    原是佛家用语,指人本有的心性,自己的本分。《景德传灯录·卷四·袁州蒙山道明禅师》:“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然或修持未到,一入轮回,便迷却本来面目。”后用以指原来的样子。明·王守仁《观傀儡次韵》:“本来面目还谁识?且向樽前学楚狂。”

  • 闭目塞听-汉语成语大词典

    闭目塞听bì mù sè tīng

    闭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毛泽东《实践论》:“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原作【闭明塞聪】。(聪:听觉敏锐,这里指听觉。)汉·王充《论衡·自纪》:“闭明塞聪,爱精自保。” 也作【闭目掩耳】。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二章:“顽固派、反动派却无视三民主义所含的进步性而尽力于‘三擦主义’,闭目掩耳,乐此不疲。”

  • 播糠眯目-汉语成语大词典

    播糠眯目bō kāng mī mù

    见【簸糠眯目】(72页)。

  • 簸糠眯目-汉语成语大词典

    簸糠眯目bǒ kāng mī mù

    簸米粮时扬起的糠皮能使眼睛眯住。比喻东西虽很微小,但损害却很大。也作【播糠眯目】。《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dān)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zǎn)肤,则通昔不寐矣。’”(噆:咬。昔:夜。)

  • 不见目睫-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见目睫bù jiàn mù jié

    见【目不见睫】(704页)。

  • 不堪入目-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堪入目bù kān rù mù

    指粗俗鄙陋得让人看不下去。清·钱泳《履园丛话·碑帖·汉淳于长夏承碑》:“明嘉靖间,是碑与《娄寿碑》俱吾乡华东沙氏故物,今重刻本甚多,不堪入目矣。” 又有【不堪视听】。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其菲薄揶揄,不堪视听。”

  • 侧目而视-汉语成语大词典

    侧目而视cè mù ér shì

    见【重足而立,侧目而视】(151页)。

  • 朝野侧目-汉语成语大词典

    朝野侧目cháo yě cè mù

    朝野:朝廷和民间。 不论官吏还是平民,都不敢正眼相看。形容权势极大。《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那奸臣是谁?姓严名嵩……权尊势重,朝野侧目。”

  • 瞋目案剑-汉语成语大词典

    瞋目案剑chēn mù àn jiàn

    见【案剑瞋目】(16页)。

  • 瞋目切齿-汉语成语大词典

    瞋目切齿chēn mù qiè chǐ

    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 形容发怒时无比痛恨的样子。《史记·张仪列传》:“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搤(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zòng)之便,以说人主。”(从:合纵。)梁启超《新民说》第八节:“而举国无论为官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僧为俗莫不瞋目切齿,攘臂扼腕,风起水涌,遂以奏尊攘之功。”

  • 瞠目结舌-汉语成语大词典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

    瞪着两眼说不出话来。形容激怒或受窘而又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民国通俗演义》第十一回:“气得唐总理(绍仪)瞠目结舌,踉跄趋出,乘车回寓。”《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但是性情暴躁的皇帝并没有动怒,反而被他这简短的一句话弄得瞠目结舌,没有话说。” 又有【瞠目伸舌】。形容惊呆了的样子。《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吓得瞠目伸舌,险些儿成了痴呆病。”

  •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汉语成语大词典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

    重足:两脚并拢。 并脚站着,不敢迈步;斜眼看着,不敢正视。形容非常害怕的样子。《史记·汲郑列传》:“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使通国之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者,无过于此辈穷凶极恶之特务人员。” 也单作①【重足而立】。汉·贾谊《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敢言。”②【侧目而视】。《战国策·秦策一》:“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老残游记》第三回:“诸君记得当年常剥皮做兖州府的时候,总做的人人侧目而视就完了。”

  • 怵目惊心-汉语成语大词典

    怵目惊心chù mù jīing xīin

    见【触目惊心】(162页)。

  • 触目皆是-汉语成语大词典

    触目皆是chù mù jiē shì

    眼前接触到的统统都是某类事物。形容为数很多。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遂使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矣。”刘复《复王敬轩书》:“不知中国古代韵文……所用方言白话,触目皆是。”

  • 触目惊心-汉语成语大词典

    触目惊心chù mù jīng xīn

    一看到就不禁为之震惊。指所见情况极其严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惟恐厕内倘有赤痢血痔之类,也好教他触目惊心,时常打扫。”《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二回:“思远等触目惊心,实不忍坐视艰辛缔造之局,任令少数之人……重召巨祸。” 也作【怵目惊心】。(怵:恐惧。)闻一多《龙凤》:“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你便会原谅我看见‘龙凤’二字而不禁怵目惊心的苦衷了。” 又有①【触目警心】。(警:警戒。)一看到内心就引以为戒。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三·重惩贪吏》:“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警心。”②【触目骇心】。清·黄宗羲《〈陈葵献偶刻诗文〉序》:“触目骇心,动成篇什。”

  • 触目伤心-汉语成语大词典

    触目伤心chù mù shāng xīn

    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明·周楫《西湖二集·洒雪堂巧结良缘》:“一路回去,凡道中风晨月夕,水色山光,触目伤心。” 也作①【睹物伤情】。《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严氏见了画眉,大哭了一场,睹物伤情。”②【触物伤情】。《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惟有黛玉看见她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③【触目伤怀】。朱自清《背影》:“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又有①【触目崩心】。《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缅寻遗烈,触目崩心。”②【触目恸心】。《梁书·太祖张皇后传》:“兴言永往,触目恸心。”

  • 粗有眉目-汉语成语大词典

    粗有眉目cū yǒu méi mù

    眉目:头绪。 大体上有了头绪。《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七回:“曲同丰与民军商议,改编军制……办理粗有眉目,即回京复命去了。”

  • 璀璨夺目-汉语成语大词典

    璀璨夺目cuǐ càn duó mù

    璀璨:美玉发出的光。 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玉山宝带,尺璧寸珠,璀璨夺目。”穆欣《南线巡回·“又照秦淮一叶枫”》:“方志敏同志和无数先烈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璀璨夺目的革命红旗已经插遍祖国大地。”

  • 道路以目-汉语成语大词典

    道路以目dào lù yǐ mù

    百姓惧怕暴政,在路上相遇不敢交谈,只是用眼睛互相示意。形容统治者极端暴虐无道。《国语·周语上》:“(周)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谤:公开指责别人过失。堪:忍受。命:命令。)《南齐书·张敬儿传》:“于时臣子钳口,道路以目。”清·程廷祚《清溪集·卷二·诗论十三(再论刺诗)》:“后世不明此义,故立诽谤之法,重妖言之诛,以至道路以目,而卒无救于亡。”

  • 道路指目-汉语成语大词典

    道路指目dào lù zhǐ mù

    路上的人已经用手指着,用眼看着。形容事情已很明显。韬奋、茅盾等《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迄今抗战阵营中尚潜伏若干妥协主和分子,道路指目,当非空穴来风。”

  • 耳聪目明-汉语成语大词典

    耳聪目明ěr cōng mù míng

    听觉视觉都敏捷机灵。语本《周易·鼎》“耳目聪明”。汉·焦延寿《焦氏易林》卷五:“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镜花缘》第九回:“此时服了朱草,只觉耳聪目明。”鲁迅《隐士》:“但苟有议及自己们或他的一伙的,则虽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他便耳聪目明,奋袂而起。”

  • 耳鸣目眩-汉语成语大词典

    耳鸣目眩ěr míng mù xuán

    眩:眩晕。 两耳作响,两眼眩晕。《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八回:“忽觉耳鸣目眩,支持不住。”《红岩》第十一章:“刘思扬走了两步,就觉得耳鸣目眩,再也无力走动了。”

  • 耳目股肱-汉语成语大词典

    耳目股肱ěr mù gǔ gōng

    也作【股肱心腹】、【耳目心腹】。见【股肱耳目】(384页)。

  • 耳目喉舌-汉语成语大词典

    耳目喉舌ěr mù hóu shé

    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方针政策的工具,如报刊、广播、电视之类。《怀念刘少奇同志·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忆邓拓·邓拓和人民日报》:“他说:‘不把报社的主要力量撒出去,就不能了解党的政策在各地执行的情况,《人民日报》就不可能起到党的耳目喉舌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