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辱

辱(辱)是什么意思

  • 三败之辱-古書典故辭典

    三败之辱

    春秋时鲁人曹沫劫持齐桓公,以洗刷三度败北的耻辱的故事。《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曹沫不死三败之辱。”李善注:“曹沫者,鲁人,以勇力事鲁庄公,为鲁将,与齐战,三战三北。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已甚矣!今鲁城坏压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还鲁之侵地。”

  • 衣食足则知荣辱-古書典故辭典

    衣食足则知荣辱

    衣服食物充足,即生活没有忧虑后,才能讲究礼义廉耻。《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 命长多辱-古書典故辭典

    命长多辱

    指长命则多受耻辱。《庄子·天地》,“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汝)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参见“华封三祝”条。

  • 宠辱不惊-古書典故辭典

    宠辱不惊

    指不以得失动心。《新唐书·卢承庆传》:“承庆典选,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庆以失所载,考中下,以示其人,无愠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参见“宠辱若惊”。

  • 宠辱皆忘-古書典故辭典

    宠辱皆忘

    宠荣和耻辱都不放在心上。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宠辱若惊-古書典故辭典

    宠辱若惊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患得患失的人,无论受宠或受辱,都不免要惊恐。后世谓受宠后的惶恐心情为“受宠若惊”。

  • 降志辱身-古書典故辭典

    降志辱身

    《论语·微子》“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意为降低志气,辱没身份。后用以指与世俗同流合污。

  • 胯下辱-古書典故辭典

    胯下辱

    汉代韩信的故事。《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裴骃集解引徐广曰:“袴,一作‘胯’。胯,股也,音同。”胯,今读kuà(跨)谓两股之间。后世因称能忍小辱而终成大器者为受得“胯下辱”。

  • 袴下辱-古書典故辭典

    袴下辱

    韩信受辱,从人股下爬过的故事。袴下:股下,《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屠中少年:屠市中的年轻人。若:你。众:当众。孰:同“熟”。孰视:眼睛注视着(他)很久。

  • 宠辱不惊-汉语成语大词典

    宠辱不惊chǒng rǔ bù jīng

    受宠幸或受侮辱都不感到惊异。《新唐书·卢承庆传》:“初,承庆典选,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庆以失所载,考中下;以示其人,无愠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愠:怨恨,恼怒。)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与杜甫在诗歌上的交往》:“杜甫把它说得很轻松,说李白……能够宠辱不惊,全身而退。” 也作【宠辱无惊】。《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钟)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 宠辱皆忘-汉语成语大词典

    宠辱皆忘chǒng rǔ jiē wàng

    把受宠和受辱完全忘怀。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宠辱若惊-汉语成语大词典

    宠辱若惊chǒng rǔ ruò jīng

    见【受宠若惊】(967页)。

  • 可杀不可辱-汉语成语大词典

    可杀不可辱kě shā bù kě rǔ

    可以牺牲性命,但不可遭受侮辱。形容做人的尊严不可辱。《孔子家语·儒行解》:“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华伟生〈开国奇冤·被擒〉》:“即此我便随汝前往,但我英雄旨趣,可杀不可辱。” 也作【士可杀不可辱】。《痛史》第十八回:“我并未投降,便是个客,如何叫我拜起他来!士可杀,不可辱……要杀便杀,下拜是万万不能的!”

  • 含垢忍辱-汉语成语大词典

    含垢忍辱hán gòu rěn rǔ

    也作【含垢包羞】、【含羞忍辱】。见【忍辱含垢】(865页)。

  • 降志辱身-汉语成语大词典

    降志辱身jiàng zhì rǔ shēn

    降低志气,辱没身分。《论语·微子》:“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欤)!’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汉·王充《论衡·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清·全祖望《赠钱公子二池展墓闽中序》:“在昔竹垞先生之论独漉山人也,以为降志辱身,终当登之逸民之列。”

  • 君辱臣死-汉语成语大词典

    君辱臣死jūn rǔ chéén sǐ

    封建礼教认为,君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国语·越语下》:“(范蠡)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君辱臣死’,吾被李催所杀,乃分也!”

  • 奇耻大辱-汉语成语大词典

    奇耻大辱qí chǐ dà rǔ

    奇:罕见的。 极大的耻辱。梁钟汉《我参加革命的经过》:“日俄战争发生,以中国的领土,作两军战区。清朝昏暗懦弱,不仅不敢干预,反要严守中立。我认为奇耻大辱,绕室彷徨。”《三家巷·十七》:“我们和帝国主义结下了深仇大恨,我们忘记不了那些奇耻大辱,他们欠下我们的血债,必须用血来偿还!”

  • 屈节辱命-汉语成语大词典

    屈节辱命qū jié rǔ mìng

    屈:屈服。节:节操,气节。辱:辱没。命:使命。 丧失了气节,辱没了使命。指向敌人屈服、投降。《汉书·李广苏建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忍辱负重-汉语成语大词典

    忍辱负重rěn rǔ fù zhòng

    忍受着屈辱,承担起重任。《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痛史》第十九回:“胡仇叹道:‘忍辱负重,郑兄,真不可及!’”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六》:“但是,在为了党和革命的某种重要目的而需要他去忍辱负重的时候,他能够毫不推辞地担负最困难而最重要的任务,绝不把困难推给人家。”

  • 忍辱含垢-汉语成语大词典

    忍辱含垢rěn rǔ hán gòu

    垢:也作诟,污辱。 忍受着耻辱。《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也作①【含垢忍辱】。梁启超《王荆公传》第二章:“迨真、仁以还,而含垢忍辱视为固然者,盖已久矣。”②【含羞忍辱】。《红楼梦》第三十回:“那金钏儿含羞忍辱的出去,不在话下。”③【含垢包羞】。(包:包含,容忍。)明·袁宏道《广庄·人间世》:“恶能含垢包羞,与世委蛇若此?”④【忍垢蒙耻】。(蒙:受。)清·林则徐《复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今断绝贸易之后,即使从他夷转售一二,亦已忍垢蒙耻,多吃暗亏。”⑤【包羞忍耻】。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明·梁辰鱼《浣纱记·通嚭》:“前日阵上说我包羞忍耻的就是你!” 又有【忍尤攘诟】。(忍尤:忍受旁人强加给自己的罪名。攘诟:容忍旁人对自己的污辱。)《楚辞·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 辱门败户-汉语成语大词典

    辱门败户rǔ mén bài hù

    玷辱家庭的好名声,败坏门风。《元曲选·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是你辱门败户先自歪。”

  • 丧权辱国-汉语成语大词典

    丧权辱国sàng quán rǔ guó

    丧失了主权,使国家蒙受屈辱。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九章:“种种丧权辱国的事实是谁招致的呢?”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耆英、伊里布在英国侵略者胁迫下,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 丧师辱国-汉语成语大词典

    丧师辱国sàng shī rǔ guó

    指军队受损失,国家蒙受耻辱。《明史·杨本传》:“从景隆讨燕有功,景隆忌之,不以闻。寻劾景隆丧师辱国,遂以孤军独出,被擒,系北平狱,后被杀。”茅盾《我走过的道路·童年》:“清朝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投降派,在这一战争中丧师辱国,割地求和,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

  • 升沉荣辱-汉语成语大词典

    升沉荣辱shēng chén róng rǔ

    升:上升,提升。沉:指贬谪,埋没。荣:光荣。辱:耻辱。 指仕宦生涯中升官贬官、得意失意的遭遇。《元曲选外编·费唐臣〈贬黄州〉第四折》:“下官苏轼,自被谗谮(zèn),远贬遐荒,谁想得复天日,我想升沉荣辱,好无定啊!”(谮:说坏话诬陷人。) 也作【升迁荣辱】。(迁:贬谪,放逐。)清·古墨浪子《西湖佳话·白堤政迹》:“乐天道:‘升迁荣辱,身外事耳,吾岂为此?所以然者,吾心自有病也。’”

  • 士可杀不可辱-汉语成语大词典

    士可杀不可辱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见【可杀不可辱】(570页)。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语成语大词典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zhī zú bù rǔ,zhī zhǐ bù dài

    殆:危险。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多用于劝人不要贪得无厌。《老子》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疏广传》:“广兄子受并为师傅,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 也单作【知足不辱】。《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常言:‘知足不辱。’官人宜急流勇退,为山林娱老之计。”

  • 主辱臣死-汉语成语大词典

    主辱臣死zhǔ rǔ chén sǐ

    主:君主。 君主蒙受耻辱,为臣的只有以死报之。旧时指以死报君的愚忠。《国语·越语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史记·韩长孺列传》:“安国人,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 又有【主忧臣辱】。君主有忧虑,是臣下的耻辱。《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昭王临朝叹息,应侯进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忧,臣敢请其罪。’”清·侯方域《为司徒公与宁南候书》:“老夫囊者仓卒拜命,固以主忧臣辱,金革之义,不敢控辞;亦缘与将军知契素深,相须如左右手,倘得凭先声。歼渠俘馘(guó),实千载一时。”(馘:古代战争时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以计功。)

  • 辱国丧师-中华成语大词典

    辱国丧师rǔ guó sàng shī

    辱国:国家蒙受耻辱。丧:失去。师:军队、军士或军人。使国家蒙受耻辱,军人失去生命,军队失去战斗力。(清)张廷玉等《明史·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昆、九畴俱宜罪。”

  • 屈节辱命-中华成语大词典

    屈节辱命qū jié rǔ mìng

    屈节:失节。节:气节。辱命:没有完成使命。辱:玷辱。失去气节,玷辱使命。多指投降。(汉)班固《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丧权辱国-中华成语大词典

    丧权辱国sàng quán rǔ guó

    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例: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在英帝国武装侵略下节节败退,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 蒲鞭示辱-中华成语大词典

    蒲鞭示辱pú biān shì rǔ

    用蒲草鞭笞有过错的人,不使皮肉受苦,而在于使他感到羞辱以改正。过去多用以比喻王者的宽厚仁爱。(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宽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 含垢忍辱-中华成语大词典

    含垢忍辱hán gòu rěn rǔ

    垢:污秽、耻辱。辱:污辱。形容忍受着羞耻和污辱。(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也作“含垢忍耻”。(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敦传》:“先帝含垢忍耻,容而不责,委任如旧,礼秩有加。”参见“忍辱含垢”。

  • 胯下之辱-中华成语大词典

    胯下之辱kuà xià zhī rǔ

    胯:两股之间,即腿裆下。辱:屈辱。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屈辱。形容忍受了极大的屈辱。《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时三杰之一的韩信,初时不得志,淮阴少年污辱他,要他从胯裆下面爬过去,韩信忍受了这极大的耻辱。这就是“胯下之辱”的由来。(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四·忆荆州旧游》:“君不见将军昔忍胯下辱。”

  • 忍辱负重-中华成语大词典

    忍辱负重rěn rǔ fù zhòng

    忍辱:忍受着屈辱。负重:承担重任。比喻忍受着屈辱,承负着重任。(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以后还望中堂忍辱负重,化险为夷;两公左辅右弼,折冲御侮。”(现代)茅盾《喜剧》:“我也无非遵守着‘忍辱负重’的古训,宁可让你们骂一声反革命。”

  • 忍辱含垢-中华成语大词典

    忍辱含垢rěn rǔ hán gòu

    忍辱:忍受耻辱。含垢:容忍污辱。形容不管羞辱或污辱都含忍下来。(汉)班昭《女诫·卑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也作“忍耻含垢”、“忍耻含羞”、“忍辱含羞”。(宋)苏轼《上韩枢密书》:“好兵始祸者既足以为后嗣之累,则凡忍耻含垢以全人命,其为子孙之福,审矣。”(宋)无名氏《错立身》第十三出:“撞府共冲州,遍走江湖之游,身为女婿,只得忍耻含羞。”(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二回:“只变做一个饿老鹰,叨了他的衣服,他却忍辱含羞,不敢出头,蹲在水中哩。”

  • 宠辱若惊-中华成语大词典

    宠辱若惊chǒng rǔ ruò jīng

    得宠或受辱都感到特别不安。指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老子》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 知足不辱-中华成语大词典

    知足不辱zhī zú bù rǔ

    知:懂得。足:满足。知足:不贪求。辱:羞辱。懂得满足而不贪求,就不会受到羞辱。比喻规劝人不要贪得无厌。《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肆言詈辱-中华成语大词典

    肆言詈辱sì yán lì rǔ

    肆:任意而行,不顾一切。詈:骂。辱:污辱。任意地辱骂。(宋)洪迈《夷坚丙志·奉阇梨》:“宜黄县疏山寺僧奉傒梨者。善加持水陆及二俑呪偈。年益老,患举音不能清,每当入道场,辄引鸡汁数杯,云可以助声气。或得酬谢不满意,辄肆言詈辱。”

  • 奇耻大辱-中华成语大词典

    奇耻大辱qí chǐ dà rǔ

    极大的耻辱。(现代)巴金《家》二十二:“她看见那个奇耻大辱就站在她的面前,带着狞笑看她,讥笑她。”

  • 辱门败户-中华成语大词典

    辱门败户rǔ mén bài hù

    辱:耻辱。门、户:指家族。败坏门风,使家族受到羞辱。(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哥哥,俺是甚等样人家,他辱门败户。”(明)无名氏《尤门隐秀》第三折:“你是个辱门败户的,兀那迎春,你背着的是什么东西。”

  • 屈身辱志-中华成语大词典

    屈身辱志qū shēn rǔ zhì

    屈:使弯曲、不能伸展。身:身体。辱:屈辱。志:意志、精神。身体、精神都受到屈辱。《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利集:“昔居天上兮,珠宫玉阙。今日草莽兮,事何可说。敢屈身辱志兮,恨何可雪。”

  • 宠辱不惊-中华成语大词典

    宠辱不惊chǒng rǔ bù jīng

    宠:宠爱、尊荣。辱:羞。受宠受辱都不大惊小怪。形容个人的荣辱得失都不放在心上。(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有人问王羲之,阮裕怎么样,王曰:“此君近不惊宠辱。”(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卢承庆传》载:卢主管考核官吏,有个官吏运粮,船翻粮丢。瞩给其考评“中下”,他说,非力所及,考中上也不喜。卢反而嘉褒说:“‘宠辱不惊’,考‘中上’。”

  • 盛衰荣辱-中华成语大词典

    盛衰荣辱shèng shuāl róng rǔ

    盛:兴旺。衰:变弱、衰败、衰退。荣:荣耀、光荣。辱:耻辱。兴旺与衰败,荣耀与耻辱。泛指人事变迁。(明)方孝孺《文会疏》:“虽盛衰荣辱,所遇难奇,而道德文章,俱垂不朽。”

  • 蒲鞭示辱-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蒲鞭示辱

    【源出】:

    《后汉书·刘宽传》

    【解释】:

    蒲鞭,用蒲草做的鞭子;示辱,表示惩罚。用蒲鞭鞭打犯错误的人,虽打不痛,却表示了对他的惩罚,使受罚者自知羞耻。刘宽为政宽厚,传载他“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用法】:

    形容为政仁恕。

    【例句】:

    毛主席提倡对犯错误的干部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但这与“蒲鞭示辱”不可同日而语。

  • 宠辱不惊-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宠辱不惊

    【源出】:

    《老子》第十三章

    【解释】:

    宠,宠爱,表扬;辱,羞辱,批评。无论受到表扬或批评,都觉得无所谓,表示把得失荣辱置之度外。也作“荣辱不惊”。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用法】:

    形容得失心淡。

    【例句】:

    他受了表扬不显出得意的样子,挨了批评不垂头丧气,照样兢兢业业地工作,真是宠辱不惊。

  • 屈节辱命-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屈节辱命

    【源出】:

    《汉书·苏武传》

    【解释】:

    屈节,放弃原则,丧失立场;辱命,没有完成委托的使命。丧失了气节,辱没了使命。原文:“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用法】:

    指在对外交往中丧失了气节。

    【例句】:

    在清末和民国年间,我们和外国人打交道的人员,很少没有屈节辱命的。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外交自主,情况就大大不同了。

  • 知足不辱-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知足不辱

    【源出】:

    《老子》四十四章

    【解释】: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原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用法】:

    劝人不可贪得无厌。

    【例句】:

    常言:“知足不辱。”官人宜急流勇退,为山林娱老之计。(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

  • 耻辱-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耻辱chǐrǔ

    声誉上所受的损失;可耻的事情——光荣、荣誉、荣耀(敌人发给他奖章决不是什么~,而是耻辱。)

  • 侮辱-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侮辱wǔrǔ

    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尊重(旧社会演员时常受到侮辱,新社会演员受到~。)

  • 凌辱-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凌辱língrǔ

    欺侮,侮辱——尊重

  • 辱-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辱rǔ

    辱耻——荣(肝胆相照,~辱与共)

  • 奇耻大辱-新编成语词典

    奇耻大辱qí chǐ dà rǔ

    奇:非常的。极大的耻辱。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二讲:“到了宋朝中国衰弱的时候,反要向金人进贡……我们便以为奇耻大辱。”〔例〕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使中国人民蒙受了奇耻大辱。

  • 忍辱负重-新编成语词典

    忍辱负重rěn rǔ fù zhòng

    负:担负。为了完成艰巨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例〕彭德怀同志受到“左”倾机会主义的打击和迫害,可他忍辱负重,始终没有背离党的路线。

    〔近义〕含垢忍辱 卧薪尝胆

  • 不辱使命-中华词典宝库

    不辱使命bù rǔ shǐ mìng

    【释义】:

    辱:使受玷辱。使命: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的责任。没有玷辱使命。意思是胜利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成语出处】:

    《论语·子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例句】:

    ①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倘蒙延纳,必能不辱使命。”②朱玉衡、施培毅、黎洪《华夏正气篇》:“自喜作为堂堂宋使,必能坚持正确的外交原则,不辱使命,像黄河之水永远东流一样,返回祖国。”

  • 宠辱不惊-中华词典宝库

    宠辱不惊chǒng rǔ bù jīng

    【释义】:

    宠:宏爱;辱:羞辱。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指把荣辱得失看得非常淡。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王(羲之)曰:‘此君(指阮裕)近不惊宠辱。”

    【例句】:

    《新唐书·卢承庆传》:“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 宠辱皆忘-中华词典宝库

    宠辱皆忘chǒng rǔ jiē wàng

    【释义】:

    宠:荣耀。皆:一起,一同。无论受宠还是受辱都不放在心上。这是旧时逃避现实、自命清高的一种态度。

    【成语出处】: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例句】:

    陈汉章《如烟三题》:“日头贴山,羊群回栏,津津有味地清点起羊儿,这种时刻,便是他的节日他的圣典。……他似乎宠辱皆忘了。”

  • 含垢忍辱-中华词典宝库

    含垢忍辱hán gòu rěn rǔ

    【释义】:

    垢:耻辱。忍受耻辱。

    【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十四年》:“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汉·班昭《女诫·卑弱》:“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

    【例句】:

    ①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无知的讽刺钻进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顾;他未予理睬。他没有时间来分辩;他宁可含垢忍辱,餐霜饮露,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②鲁迅《南腔北调集·谚语》:“宋徽宗在位时,不可一世,而被掳后偏会含垢忍辱。”

  • 降志辱身-中华词典宝库

    降志辱身jiàng zhì rǔ shēn

    【释义】:

    降:降低;志:志向;辱:辱没;身:人格。放弃自己的志向,辱没自己的人格。原指没有高洁的志气。后用以形容与世俗同流合污。

    【成语出处】:

    《论语·微子》:“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表传》:“仁君当降志辱身,以济事为务。”

  • 胯下之辱-中华词典宝库

    胯下之辱kuà xià zhī rǔ

    【释义】:

    胯:两股之间;辱:受到侮辱。原指汉代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后指受到极大的羞辱。

    【例句】: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奇耻大辱-中华词典宝库

    奇耻大辱qí chǐ dà rǔ

    【释义】:

    奇:罕见的;非常的。极大的耻辱。

    【成语出处】:

    程道一《鸦片之战演义》:“回忆当年的议和,不止丧权失利,实为独立国的奇耻大辱。”

    【例句】:

    ①欧阳山《三家巷》一七:“我们忘不了那些奇耻大辱,他们欠下我们的血债,必须用血来偿还!”②巴金《家》二二:“她看见那个奇耻大辱就站在她的面前,带着狞笑看她,讥笑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