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行

行(行)是什么意思

  • 一目十行-古書典故辭典

    一目十行

    形容读书的速度很快。《北齐书·河南王孝瑜传》:“孝瑜容貌魁伟,精采雄毅,谦慎宽厚,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宋代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 一意孤行-古書典故辭典

    一意孤行

    《史记·酷吏列传》:“(赵)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廉倨:清廉而倨傲。毋:同“无”。这里的“孤立行一意”本指屏绝一切请托,独立地实行一己的意志,秉公执法。后多用作贬义,称那种固执己见、主观专断的行为为“一意孤行”。

  • 十行俱下-古書典故辭典

    十行俱下

    形容读书十分敏捷。《梁书·简文帝纪》大宝二年:“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又《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读书敏捷,十行俱下。”

  • 三十六行-古書典故辭典

    三十六行

    泛指各种行业。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三十六行(háng杭)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而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皆就成数而言。俗为之一一指定分配者,罔也。至三百六十行之称,则见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谓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也。”参见“三百六十行”条。

  • 三百六十行-古書典故辭典

    三百六十行

    旧时对各种行业的通称。元时多作一百二十行(háng杭),到明代则惯称三百六十行。元代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我想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著衣吃饭。”明代侠名氏《白兔记·投军》:“左右的,与我扯起招军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买卖的,愿投军者,旗下报名。”

  • 丈人行-古書典故辭典

    丈人行

    对年长者的尊称,犹今之称老前辈。《史记·匈奴列传》:“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háon杭)也。’”唐代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岂知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 上行下效-古書典故辭典

    上行下效

    上面的人怎么做,下而的人也跟着学样。多用作贬义。汉代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

  •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古書典故辭典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比喻事情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老子》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亦此意。跬:跨一脚。

  • 天马行空-古書典故辭典

    天马行空

    元代刘廷振《萨天锡诗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用神马的腾空飞行,比喻才思奔放,超群不凡。

  • 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古書典故辭典

    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

    唐代韩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原意是佛、道西教不加以堵塞,儒教就不能得到推行,今多指不破除旧的,新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 五行并下-古書典故辭典

    五行并下

    一作“丘行俱下”。极言读书神速敏捷。《后汉书·应奉传》:“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

  • 反经行权-古書典故辭典

    反经行权

    在特殊情况下,可违反常规,采用权宜之计。经:常道。《史记·太史公自序》:“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勃:周勃,曾在吕后死后,诛杀企图夺取政权的吕产、吕禄等人,迎立文帝。

  • 风行草偃-古書典故辭典

    风行草偃

    偃:倒伏。风吹在草上,草就倒伏。《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文行忠信-古書典故辭典

    文行忠信

    孔子教育学生的四个主要科目。《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诗书礼乐,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行谓躬行也。中以尽心曰忠,恒有诸己曰信。人必忠信,而后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与教弟子先行后学文不同。”

  • 用行舍藏-古書典故辭典

    用行舍藏

    亦作“用舍行藏”。《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行:指出仕。舍:不被任用。藏:退隐。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见用就退隐。这是儒家的处世态度。

  • 用舍行藏-古書典故辭典

    用舍行藏

    见“用行舍藏”条。

  • 行尸走肉-古書典故辭典

    行尸走肉

    喻庸碌无能,活在世界上徒具形骸而已。晋代王嘉《拾遗记·后汉》:“(任末)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 行云流水-古書典故辭典

    行云流水

    飘动的云,流动的水,比喻诗文布局自然,毫无拘束。宋代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 行不由径-古書典故辭典

    行不由径

    不从小路行走,转喻行动光明正大。《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学生。澹台:姓;灭明:名,字子羽。

  • 行不踰方-古書典故辭典

    行不踰方

    行为不跨越轨道,指行为端正。《后汉书·班彪传》:“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踰方。”

  • 行百里者半九十-古書典故辭典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的人,走了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比喻末路艰难。勉励人们善始善终不可半途而废。《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 行而未成-古書典故辭典

    行而未成

    《易·乾》:“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见:同“现”。意思是所办之事尚未成熟,故不成功。比喻时机尚未成熟。

  • 行同狗豨-古書典故辭典

    行同狗豨

    行为不好如同猪狗。《墨子·耕柱》:“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无斗。’子夏之徒曰:‘狗豨犹有斗,恶有士而无斗矣!’子墨子曰:‘伤矣哉!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伤矣哉!’”子夏:即孔子的学生卜商。子夏之徒:卜商的弟子,指文子。墨子:墨翟。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豨(xī希):猪,特指大野猪。汤、文:商汤与周文正。恶(wū乌):何,怎么。

  • 行雨朝云-古書典故辭典

    行雨朝云

    楚王梦巫山神女事。《文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改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楚襄王:战国时楚国的国君。先王:指楚怀王。行雨:降雨。参见“巫山之梦”条。

  • 行将就木-古書典故辭典

    行将就木

    年老将死。《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因王室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逃亡在外,在狄国娶了季隗(wěi伟),生了两个孩子,住了十二年。又将逃亡到齐国,对季隗说:“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就木:进入棺材。

  • 多行不义必自毙-古書典故辭典

    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做坏事,一定自取灭亡。《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色取仁而行违-古書典故辭典

    色取仁而行违

    表面上似乎爱好仁义,实际行为却相反。《论语·颜渊》:“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居之:以仁人自居。在邦:指为官。闻:虚名。

  • 衣绣夜行-古書典故辭典

    衣绣夜行

    穿着锦绣的衣服在夜间行走,比喻荣显后不为乡里所知。《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衣绣,穿着锦绣衣服。亦作“衣锦夜行”。

  • 衣绣昼行-古書典故辭典

    衣绣昼行

    穿着锦绣的衣服在白天行走,旧时指在本乡做官,可以夸耀于乡里。《三国志·魏志·张既传》:“魏国既建,为尚书,出为雍州刺史。太祖谓既曰:‘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太祖:即曹操。

  • 衣锦夜行-古書典故辭典

    衣锦夜行

    穿着锦绣的衣服在黑夜中走路。比喻荣显而不为众知。《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亦作“衣绣夜行”,参见该条。

  • 并行不悖-古書典故辭典

    并行不悖

    同时进行,彼此没有冲突。《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Péi背)。”

  • 寻行数墨-古書典故辭典

    寻行数墨

    指在文字细节上下功夫。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评帖》:“希白工于摹字,拙于寻行数墨,文理错谬。”希白:和尚,书法家。

  • 听其言而观其行-古書典故辭典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所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动,看其是否言行一致。《论语·公冶长》:“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我行我素-古書典故辭典

    我行我素

    《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后因称凡自行其是、不以环境为转移或不受人影响者为“我行我素”。素:平素。

  • 身无择行-古書典故辭典

    身无择行

    意思是一身的行为都遵循法道,而无所选择。《孝经·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 身体力行-古書典故辭典

    身体力行

    亲身体验,尽力实行的意思。《淮南子·汜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高诱注:“体:行。”《礼记·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身:亲身。体:体验。力:尽力。

  • 坐行-古書典故辭典

    坐行

    膝行,即爬行。《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光伏甲于堀室而享王……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执羞者坐行而入。”光:吴公子光。堀室:地下室。享:宴请。王:吴王僚。羞:上菜。献体:解衣露体,以示没有暗藏武器。

  • 坐言起行-古書典故辭典

    坐言起行

    《荀子·性恶》;“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这是讲言论必须切实可行。

  • 言必信 行必果-古書典故辭典

    言必信 行必果

    讲话诚实,做事果敢。《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言,行必果,经(kēng坑)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弟;同“悌”。

  • 言寡尤 行寡悔-古書典故辭典

    言寡尤 行寡悔

    意思是言行都应谨慎,使言语很少过失,行动很少后悔。《论语·为政》:“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怀宝夜行-古書典故辭典

    怀宝夜行

    怀中藏有财宝而夜行。比喻冒险。《战国策·秦策》:“臣闻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

  • 良马见鞭影而行-古書典故辭典

    良马见鞭影而行

    比喻有才干的人不用别人去督促他。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外道礼拜云:‘善哉!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去已,阿难问佛云:‘外道以何所证,而言得入?佛云:如世间良马,见鞭影而行。’”

  • 草行露宿-古書典故辭典

    草行露宿

    在草野中行路,露天住宿,形容行旅的艰苦或急迫。《晋书·谢玄传》:“(苻坚)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参见“风声鹤唳”条。

  • 便宜施行-古書典故辭典

    便宜施行

    原指不及上奏请命,而相机决断,后指根据事势所宜,不必请示,自行处理。《史记·萧相国世家》:“(萧)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亦作“便宜行事”。《汉书·魏相传》:“数条汉兴以来,国家便宜行事,及贤臣贾谊、晁错、董仲舒等所言。”又作“便宜从事”。《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察我!”

  • 禹行舜趋-古書典故辭典

    禹行舜趋

    形式上把先王圣人作为楷模,其实只学其表面。《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杨惊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矣。”

  • 素隐行怪-古書典故辭典

    素隐行怪

    身居隐逸之地,而行为怪异,以求名声。《礼记·中庸》:“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郑玄注:“言方乡辟害隐身而行诡谲,以作后世名也。”

  • 秦女休行-古書典故辭典

    秦女休行

    三国时,魏国左延年所作乐府杂曲歌名,写秦女休报仇故事。《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卷六十一《秦女休行》诗:“左延年辞,大略言:女休为燕王妇,为宗报仇,杀人都市,虽被囚系,终以赦宥,得宽刑戮也。”

  • 索隐行怪-古書典故辭典

    索隐行怪

    求索隐暗的事情,做着怪迂的行径,以求名声。《汉书·艺文志》:“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颜师古注:“《礼记》载孔子之言。索隐,求索隐暗之事,而行怪迂之道。”

  • 特立独行-古書典故辭典

    特立独行

    《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勿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勿与,异勿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旧指自恃有操守,有识见,不随波逐流为“特立独行”。

  • 乘伪行诈-古書典故辭典

    乘伪行诈

    作风不正,弄虚作假。汉代刘向《古列女传·晋范氏母》:“夫伐功施劳,鲜能布仁;乘伪行诈,莫能久长。”

  • 倒行逆施-古書典故辭典

    倒行逆施

    比喻做事违背常理,不择手段,胡作非为。《史记·伍子胥列传》载:伍子胥为报父仇,引吴军伐楚,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申包胥责备他,子胥答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 高山景行-古書典故辭典

    高山景行

    高山:比喻道德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的光明正大。《诗·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止:当作“之”。后因以比喻崇高的德行。三国魏曹丕《与钟大理书》:“高山景行,私所仰慕。”

  • 旁行斜上-古書典故辭典

    旁行斜上

    横列的年表、谱牒的格式,后用来称谓谱、表之体。旁行:横列。斜上:指上下格中纪事相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司马贞《索隐》:“按刘杳云,三代系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谱起周代。”《梁书·刘杳传》引桓谭《新论》:“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邪:通“斜”。

  • 疾行无善迹-古書典故辭典

    疾行无善迹

    行事急剧,就难免潦草而不完善。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三:“枚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皆尽一时之益。而长卿首尾温丽,枚皋时有累句,故知疾行无善迹矣。”

  • 烟视媚行-古書典故辭典

    烟视媚行

    《吕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娶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烟视:微视。媚行:徐行。“烟视媚行”谓行动文静安详。

  • 蛇无头不行-古書典故辭典

    蛇无头不行

    比喻结党横行的人,没有元凶就作不起恶来。参见“雀儿参政”条。

  • 祸不单行-古書典故辭典

    祸不单行

    祸事接连而来。参见“福无双至”条。

  • 智欲圆而行欲方-古書典故辭典

    智欲圆而行欲方

    智虑要圆通灵活,行为要方正严格。《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又:“智欲圆者,环复转运,终始无端,旁流四达,渊泉不竭,万物并兴,莫不响应也。行欲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通不肆志。”又:“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

  • 瑰意琦行-古書典故辭典

    瑰意琦行

    楚宋玉《对楚王问》:“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旧以“瑰意琦行”指卓异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

  • 肆行非度-古書典故辭典

    肆行非度

    肆意横行,不顾礼法。《左传·昭公二十年》:“肆行非度,无所还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