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经学

经学(經學)是什么意思

  • 经学-诸子百家大辞典

    经学

    历代训释、解说儒家经书之学。“经”指儒家的典籍,参见“经典”。西汉武帝推崇儒家,将其奉为经典,以通经作为选拔人材的标准,治经、尊经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经学遂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西汉末,经学内部分为今文经学派与古文经学派,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今文经学重微言大义,古文经学重名物训诂。东汉末,兼溶今、古文的郑学盛行。魏晋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称为“南学”,北朝的经学称为“北学”。宋代经学发展为理学,它虽依儒家经籍立论,但重义理,兼谈性命,理学遂占统治地位。清代经学恢复了汉学学风,重在考据训诂。清末康有为利用今文经说议论时政,“托古改制”,为变法维新寻找理论依据。至五四时期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发动打倒孔家店运动,经学遂告终结。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之正宗,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经学中包括涵有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伦理学等方面的资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西汉经学-诸子百家大辞典

    西汉经学

    西汉时期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所以经师传经活动呈现一种极盛状态,成为中国经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据《史记·儒林传》载,自汉武帝即位,向往儒学,特别是在喜爱黄老刑名之学的窦太后死以后,武安君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聘文学儒者数百人。如公孙弘由于通春秋经,竟至从布衣而为天子三公,封为平津侯。这样便极大地鼓励了知识分子走上治经从儒的道路。汉武先后将诸经立为博士。所谓立于学官,设五经博士,指将某经的某派作为太学教授生徒的定本,特立博士以教授之。《诗经》三家列为学官较早。《齐诗》(齐人辕固所传)、《鲁诗》(鲁人申培所传)、《韩诗》(燕人韩婴所传),史称三家诗。《鲁诗》、《韩诗》于汉文帝时后立博士,《齐诗》景帝时立博士;《书经》有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家。欧阳生一派于武帝时立博士,大小夏侯于汉宣帝时增立;《礼经》博士于武帝时立,至宣帝时又立大戴(名德)、小戴(名圣)二博士。《易经》有施雠、孟喜、梁丘贺等三家。武帝时只立《易经》博士,宣帝时又分立施、孟、梁三家,至汉元帝时又立京房易学;《春秋》于西汉时只传《公羊》、《穀梁》二传。《春秋公羊传》有严彭祖、颜安乐二家,武帝时只立春秋公羊博士,宣帝时分立二家。《穀梁传》别为瑕丘江公所传,宣帝时始立博士。西汉时学官博士所传习的经本,皆以西汉时通行的隶书写成,即所说的今文经。

  • 东汉经学-诸子百家大辞典

    东汉经学

    东汉初年,今古文经呈现对峙局面。光武帝时尚书令韩歆请立古文经、贾氏《易》及《左传》博士。光武帝召集公卿学士于云台,命韩歆及大中大夫许淑与博士范生辩论,终于立《左传》博士。章帝时,又召集白虎观会议,诸儒辩论,实际是西汉末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继续,而更为激烈。今文经学家何休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以声张《公羊》;古文经学家郑玄则作《发墨守》、《鍼膏肓》、《起废疾》与之针锋相对。当时学者多倾向古文学派。东汉著名经学家如贾逵、郑众、马融、许慎等都是古文学派的主力。而今文学派除何休之外几乎没有名人。所以古文经学盛于东汉,这也是东汉时代经学的特点。至于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虽偏袒古文经,但他力主混合今古文如他所著《毛诗笺》则以毛诗为主,又兼采今文之鲁、齐、韩三家之说。他所注的“三礼”,也直接揉合古文之《周礼》与今文之《仪礼》。其后著名经学家王肃虽专门攻讦郑玄,但也是以混合今古文之说为其特点。所以至东汉末年,今古文经混合揉杂是一个重要趋势。

  • 经学五书-诸子百家大辞典

    经学五书

    经书著作。全称《万氏经学五书》。清万斯大撰。万氏博通儒家经典。尤精《春秋》与“三礼”。认为“非通诸经则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经学五书》包括《学礼质疑》、《礼记偶笺》、《仪礼商》、《周官辨非》和《学春秋随笔》5部。不拘汉宋诸儒旧说,多有正误、发明,时有新义。有辨志堂本,1977年台北广文书局《国学珍籍汇编》本。

  • 经学理窟-诸子百家大辞典

    经学理窟

    经学著作。北宋张载著。12篇。本书系张载门人记录整理的著者言论类编。各篇自立专题,阐释儒家所倡导的思想、制度、礼俗等某一方面的问题。著者能联系宋代社会实际,有针对性地发表议论,提出见解。如《周礼篇》以弘扬古代礼制为号召,提出实行“井田”、“封建”、“均平”的主张,试图解决宋代土地兼并、贫富对立的社会矛盾。《义理篇》则提倡封建伦理修养,主张效法先贤,以便能“立天理”,“灭人欲”。本书可供考见宋儒思想并了解宋代社会思潮的特点。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的《张载集》收有此书。

  • 经学历史-诸子百家大辞典

    经学历史

    经学史专著。清皮锡瑞著。共10章。本书简要评述自先秦至清代经学的产生、发展、流传、分合、覆盛的兴衰演变历史过程。其梗概如下。经学始于孔子删定六经,经名源于孔子,经学传于孔门。孔子所定称为“经”,弟子所传称为“传”或“记”,弟子之间辗转相授称为“说”。至汉武帝独尊儒术,经学昌明,元、成二帝至东汉,经学鼎盛;建安而后,经学衰落。南北朝以后,经学有“南学”、“北学”之分。至隋统一,北学并于南学,合而为一。入宋,经学再次衰落,“宋人治经,务反汉人之说”,以“经”“就我之义理”。至明弘治以后,经学益衰,“五经扫地,至此而极”。至清代,经学再度昌明,康熙、乾隆年间“汉学重兴,唐宋莫逮”。《经学历史》不汉叙述经学兴衰演变过程,而且探讨变化之原因,有理有据,史论结合,可俾初学者速寻门径,无复茫然。有光绪间湖南思贤书局刊本。1959年中华书局本。

  • 经学通论-诸子百家大辞典

    经学通论

    经学论著。亦名《五经通论》。清皮锡瑞著。皮氏因力主变法维新,受弹劾,革举人,遂杜门著书。其书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作者立足今文学派立场,以“治经六义”为要旨,分专题讨论《易》、《书》、《诗》、《三礼》、《春秋》五经。其中关于《易经通论》30篇,《书经通论》33篇,《诗经通论》38篇,《三礼通论》52篇,《春秋通论》56篇,总计209篇。作者于序言中称:“窃以为尊孔必先明经,前编《经学历史》以授生徒,犹恐语焉不详,学者未能窥治经之门径,更纂《经学通论》,以备参考。”作者认为,五经古籍,经孔子整理,始名为“经”。各经书包含特有的“微言大义”。断言“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反映了清代今文经学家的见解。虽论述时有武断主观之处,仍不失为经学入门之书。有《师伏堂丛书》本,《皮氏经学丛书》本,1954年中华书局据商务版纸型校正重印本。

  • 经学抉原-诸子百家大辞典

    经学抉原

    经学著作。现代学者蒙文通著。1册。共10篇。内容包括旧史、焚书、传记、今学、古学、南学、北学、内学、鲁学、齐学、晋学、楚学、文字,附议蜀学。本书主旨在探寻今、古文学派之源流、异同,着重论证经今古学、鲁学、齐学、晋学、楚学等相互之关系,并得出了今文乃齐鲁之学,古文乃梁赵之学的结论。有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小丛书》本。

  • 清代经学-诸子百家大辞典

    清代经学

    我国古代经学从魏晋以后直到明代一直处于衰落阶段。至清代则崛然复兴;及至乾嘉学派,经学发展达到颠峰。清代经学复兴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清代统治从初期便对知识施行两手政策,一方面沿袭明代科举制度,引诱一部分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使之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而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甚至焚毁古代典籍,仅乾隆朝便焚书二十余次。封建王朝迫使知识走脱离现实、皓首穷经的道路。清代经学由顾炎武开其端,他提倡“经世致用”,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清代经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代经学学派林立,各有所长。至乾嘉时代,经学发展进入极盛时代,形成了所谓乾嘉学派。其中,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实际是继承了古文经学的传统。他们以东汉许慎、郑玄为法。吴派中有代表性的学者有戴震,其后如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孙诒让及章炳麟等,皆为著名经师。他们治经既不以己见掩蔽古人,亦不肯盲从古人,重视搜求旁证,严肃考据,表现一种科学的治学精神。这派学者在学术建树方面取得很多重要成果,像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孙诒让的《墨子闲诂》等等,均是不朽之作。以庄存与,刘逢禄师徒为代表的常州学派,继承了董仲舒的传统,在公羊学研究方面也取得新的成就。其后有魏源、廖平继起,直至康有为集其大成。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他认为孔子作六经为托古改制服务,指斥刘歆伪造古文经。所以,他提出要重新评价古文经学。此外,还有以全祖望、章学诚为代表的浙东学派,他们在史学研究方面也做出过重大贡献。以焦循、汪中为代表的扬州学派,研究领域相当广泛。综观清代经学在许多领域均有重要研究成果。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此进行了全面总结。归纳起来学术领域涉及到经学的笺释、史料的搜补鉴别、古书的辑佚辨伪校勘,以及文字音韵学研究、算学及金石学研究、方志编纂、类书丛书编纂等,各方面均取得重大成绩。其中最值得提出的是《四库全书》、《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等大型丛书的编纂,充分显示了清代学者的学术文化成就。承担《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四库馆”集中了各门学问的专家三百多人。梁启超说:“四库馆就是汉学家的大本营。”他们所撰写的《四库提要》就是汉学思想的结晶体。《四库全书》共著录书3457部,79070卷;存目书6766部,93556卷。共缮写七本,颁贮各地。《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所收作者157家,书389种2727卷,实为经学之巨著。又如方志,皆出于名儒之手精心结撰。其中包括无数宝贵资料。历史地理学方面成就也颇为卓著,范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被称赞为“千古绝唱”。总之,清代经学家为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他们的成绩应该实事求是予以评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