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势

势(勢)是什么意思

  • 因势利导-古書典故辭典

    因势利导

    顺着事物的趋势而引导推动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 势不两立-古書典故辭典

    势不两立

    双方尖锐对立,其势不可并存。《战国策·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亦作“势不两存”。《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得报恳恻,知与(文)休久结嫌隙,势不两存。”

  • 势如破竹-古書典故辭典

    势如破竹

    《晋书·杜预传》:“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后因以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极为顺当。

  • 势均力敌-古書典故辭典

    势均力敌

    双方力量相当。《南史·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宋史·苏辙传》:“吕惠卿始谄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势钧力敌,则倾陷安石,甚于仇雠,世尤恶之。”钧:同“均”。

  • 虎卑势 貍卑身-古書典故辭典

    虎卑势 貍卑身

    养精蓄锐,准备袭击的意思。《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夫虎之卑势,将以有击也。貍之卑身,将求所取也。”意为老虎作卑下的姿势,是准备袭击,貍弯屈身子,是准备攫取东西。

  • 破竹之势-古書典故辭典

    破竹之势

    一作势如破竹。《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比喻顺利无阻。《北史·周高祖记》:“严阵以待,击之必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西东,足以穷其窟穴。”

  • 常山蛇势-古書典故辭典

    常山蛇势

    《孙子·九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晋书·桓温传》:“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这是一种首尾呼应的阵法,称“常山阵”。

  • 抱法处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抱法处势bào fǎ chǔ shì

    法:法治。势:权势。 掌握法令和利用权势。《韩非子·难势》:“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 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语成语大词典

    大势所趋,人心所向dà shì suǒ qū,rén xīn suǒ xiàng

    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人民群众内心的向往、拥护。含有不可改变的意思。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自尔之后,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其必赴于全地大同、天下太平者,如水之赴壑,莫可遏抑者矣。”周恩来《在延安各界举行的“双十二”纪念会上的讲演》:“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已无可阻止。” 也单作①【大势所趋】。孙中山《物质建设(实业计划)·自序》:“大势所趋,无可如何。”毛泽东《论持久战》:“某些亡国论者又将蠕蠕而动,而且难免勾结某些国际成份……狼狈为奸。但是大势所趋,是降不了的。”②【人心所向】、【人心所归】。《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又有【大势所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十七章:“徐州会议后,冯军渡河北上,阎(锡山)为大势所迫,不得不向正太路出兵。”

  • 大势已去-汉语成语大词典

    大势已去dà shì yǐ qù

    大势:指有利的局势。 有利的形势已经失去,前途没有希望。形容大局已无可挽回。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三章:“正因为这次的失败,遂使清廷知其大势已去,恐惧愈深,因此南方民军的声势大振。”《红岩》第十六章:“反动派大势已去,我们马上就要自由了。”

  •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汉语成语大词典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dào gāo yì ān,shì gāo yì wēi

    益:更加。 道德愈高尚,待人处事愈得当,因而就愈安全;权势愈大,愈加容易滥用权势,因而就愈危险。《史记·日者列传》:“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居赫赫之势,失身且有日矣。”

  • 狗仗人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狗仗人势gǒu zhàng rén shì

    比喻坏人倚仗主子的势力欺压人。《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我不过看在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几岁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在我们跟前逞脸。”《八十一梦·第七十二梦》:“你们若再狗仗人势,在这洞口胡闹,我孙大圣有那本领……活饿死你们这些孽畜。”闻一多《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这是地主官僚狗仗人势。”

  • 犄角之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犄角之势jī jiǎo zhī shì

    见【掎角之势】(488页)。

  • 掎角之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掎角之势jǐ jiǎo zhī shì

    掎:拉住腿。角:抓住角。掎角:形容夹击或牵制敌人。 指夹击敌人的形势。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fù)之”。(掊:放倒。)《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瑜即点兵,要亲与曹仁决战。甘宁曰:‘都督未可造次。今曹仁令曹洪据守彝陵,为掎角之势;某愿以精兵三千,径取彝陵,都督然后可取南郡。’”《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乌鲁木齐北山支麓,逼近谯楼。巴公彦弼镇守时,参将海起云请于山麓坚筑小堡,为掎角之势。” 也作【犄(jī)角之势】。《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二回:“公子元列营于左殿,公子商人列营于朝门,相约为犄角之势。” 又有【掎角之援】。《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

  • 力敌势均-汉语成语大词典

    力敌势均lì dí shì jūn

    也作【力均势敌】。见【势均力敌】(958页)。

  • 燎原之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燎原之势liáo yuán zhī shì

    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182页)。

  • 拿班做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拿班做势ná bān zuò shì

    见【装腔作势】(1408页)。

  • 拿腔做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拿腔做势ná qiāng zuò shì

    见【装腔作势】(1408页)。

  • 势不可当-汉语成语大词典

    势不可当shì bù kě dāng

    来势迅猛,无法抵当。《晋书·郗鉴传》:“群逆纵逆,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算:计谋。)丁玲《吊亡友萧三同志》:“萧三同志不是夏日的骄阳,炙手可热,势不可当。” 也作【势不可遏(è)】。(遏:阻止。)唐·裴铏《传奇·韦自东》:“自东不顾,仗剑奋衣而往,势不可遏。”《清朝野史大观·卷三·木果木之败》:“兵少安,适有持铜匜沃水者误落于地,惊曰,追者至矣。群起东走,势不可遏,其丧胆也若此。”

  • 势不可为-汉语成语大词典

    势不可为shì bù kě wéi

    大势已去,无能为力。清·全祖望《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可法)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 也作【事不可为】。《孽海花》第三十二回:“(唐)景崧……知道事不可为,强自镇慑,举案上令箭掷下。”

  • 势不两立-汉语成语大词典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

    势:情势。立:存在。 指对立的双方不能并存。形容矛盾极其尖锐。《战国策·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论者谓难端发自乙,甲势不两立,乃铤而走险,不过自求之兵,其罪不在甲。”《红旗谱》卷一:“他们是在洋钱堆上长起来的,咱是脱掉毛的光屁股鸡,势不两立!” 也作①【势不两雄】。《史记·孟尝君列传》:“夫秦齐雄雌之国,秦强则齐弱矣,此势不两雄之国。”②【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荀攸传》:“今弟兄遘(gòu)恶,此势不两全。”(遘恶:结仇。) 又有【誓不两立】。(誓:发誓。)《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孤与老贼,誓不两立。”蒲韧《二千年间·八》:“甚至有在脸上刺了字以示和金人誓不两立的,他们都是忠义之士。”

  • 势孤计穷-汉语成语大词典

    势孤计穷shì gū jì qióng

    势力孤单,计策用尽。形容陷入绝境。《三国演义》第四十回:“此是势孤计穷,故尽带百姓逃窜去了。” 又有①【势孤力薄】。《苦斗·四八》:“小杏子,你看我如今落在他们何家,人也老了,势孤力薄,听他们要宰就宰,要剐就剐。”②【势穷力竭】。(穷、竭:完,尽。)《说唐》第五十五回:“只因他势穷力竭,明知独力难成,不能挽回天意,故此别了公主,来踹唐营。”

  • 势均力敌-汉语成语大词典

    势均力敌shì jūn lì dí

    均:均等,相等。也作“钧”。敌:相当。 双方势力相当,不分高低。《宋史·苏辙传》:“吕惠卿始谄事王安石……及势钧(均)力敌,则倾陷安石,甚于仇雠(chóu)。”(雠:同“仇”。仇雠:仇人。)明·袁宏道《斗蛛》:“亦有怯弱中道败走者,有势均力敌数交即罢者。”梁启超《新民说》第十七节:“欧洲诸国,势均力敌。” 也作①【力敌势均】。《宋书·刘穆之传》:“刘(毅)、孟(昶)诸公,与公俱起布衣,共立大义……力敌势均,终相吞咀(jǔ)。”(咀:嚼。)②【力均势敌】。《逸周书·史记》:“昔有南氏有二臣,贵宠,力均势敌。”《尸子》卷下:“两智不能两救,两贵不能相临,两辨不能相屈,力均势敌故也。”

  • 势利之交-汉语成语大词典

    势利之交shì lì zhī jiāo

    势:权势。利:财利。 指以权势和金钱为基础的交往。《汉书·张耳陈余传赞》:“势利之交,古人羞之。”

  • 势如破竹-汉语成语大词典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

    势头就像用刀劈开竹子那样。宋·王楙《野客丛书·韩信之幸》:“其后以之取燕,以之拔齐,势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十六节:“同盟军锐厉不可当,一月之间,势如破竹,六月四日,捷于麦京达,八日入米伦,二十四日,大战于梭菲里那。” 也作【破竹之势】。《北史·周本纪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窟穴。”清·李渔《闲情偶寄·格局第六》:“则把握在手,破竹之势已成,不忧此后不成完璧。” 又有【易于破竹】。比劈竹子还容易。形容办事顺利,轻而易举。《南村辍耕录·卷一·檄》:“后实先声,易于破竹。”

  • 势焰熏天-汉语成语大词典

    势焰熏天shì yàn xūn tiān

    见【气势汹汹】(786页)。

  • 破竹之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破竹之势pò zhú zhī shì

    见【势如破竹】(959页)。

  • 其势汹汹-汉语成语大词典

    其势汹汹qí shì xiōng xiōng

    见【气势汹汹】(786页)。

  • 气势磅礴-汉语成语大词典

    气势磅礴qì shì páng bó

    磅礴:广大无边际。 形容气势雄伟浩大。《红岩》第二十一章:“叶挺将军就是关在这里,写下那气势磅礴,充满革命英雄气概的诗篇的。”茹志鹃《静静的产院》:“仿佛有一股看不见的风暴席卷而来,仿佛滔天的巨浪向前扑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

  • 气势汹汹-汉语成语大词典

    气势汹汹qì shì xiōng xiōng

    汹汹:声势大的样子。 形容人或动物发怒时凶狠的势头。语本《荀子·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九》:“他气势汹汹,说完就坐下了。过了许久,没有一个人敢起来发言。”《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戏曲剧本选集·〈评雪辩踪〉(川剧)》:“秀才今日回窑气势汹汹,却原是见足迹而生疑。” 也作【其势汹汹】。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

  • 情见势屈-汉语成语大词典

    情见势屈qíng xiàn shì jué

    见:显露。屈:竭尽。 军情显露,势衰力竭。《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将军欲举倦毙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顿:驻扎。)

  • 趋炎附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趋炎附势qū yán fù shì

    趋:趋向,投靠。炎:热,比喻有权有势。附:依附。 投靠依附有权势的人。清·李渔《夺锦楼》:“若能勾(够)真正势利,做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遇了贫贱之人,决不肯轻许。”(轻许:指轻许婚姻。)《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只要遇见个趋炎附势的……岂不愿之理?” 也作①【趋炎附热】。《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推挽:推荐,提拔。)②【趋炎奉势】。《红楼梦》第一百〇七回:“且说外面这些趋炎奉势的亲戚朋友,先前贾宅有事都远避不来,今儿贾政袭职,知圣眷尚好,大家都来贺喜。”(圣眷:皇帝对人的眷顾。)③【趋势附热】。明·李贽《答耿司寇》:“为弟子者亦忘其为趣(趋)势附热而至也。”④【趋权附势】。《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当今有爵位的人,尚然只喜趋权附势,没有一个肯怜才惜学。”

  • 权尊势重-汉语成语大词典

    权尊势重quán zūn shì zhòng

    权力高,势力大。《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自己代为首相,权尊势重,朝野侧目。”(侧目:不敢正视。)

  • 审曲面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审曲面势shěn qū miàn shì

    审:审察。面:仔细观察。 指详细审察具体的客观条件,以便根据需要决定如何使用、处置。《周礼·考工记》:“审曲面埶(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饬:通“饰”,修,整理。)《文选·张衡〈东京赋〉》:“然后以建王城,审曲面势。”薛综注:“审,度也,谓审察地形曲直之势而建王都。”

  • 审时度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审时度势shěn shí duó shì

    时:时势。度:揣度,估计。 仔细地观察、研究现状,正确地估计发展趋势。太平天国·洪仁玕《资政新篇》:“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毛泽东《论持久战》:“灵活,是聪明的指战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

  • 声势浩大-汉语成语大词典

    声势浩大shēng shì hào dà

    形容声威和气势非常盛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其实他们空着没有一点事,也不见得怎么为患地方,不过声势浩大罢了。”鲁迅《公理的把戏》:“从这饭局里产生了‘教育界公理维持会’……从这会又发出‘致国立各校教职员联席会议函’,声势浩大。”《保卫延安》第六章:“敌人声势浩大,步步进迫,……我军处境万分艰险,稍一不慎,就可能全军覆灭。”

  • 天下大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天下大势tiān xià dà shì

    天下:旧特指全中国,现也泛指世界。 天下总的形势或趋向。《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文观止·苏洵〈六国论〉》:“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若韩、魏也”,吴楚材等注:“此言韩、魏为六国蔽障,为秦咽喉。深明天下大势。”

  • 形格势禁-汉语成语大词典

    形格势禁xíng gé shì jìn

    格:阻碍,限制。禁:制止。 指形势被控制,事情被阻止。《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卷(拳),救斗者不搏撠(jǐ),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控卷:握紧拳。搏撠:用撠参加格斗。)宋·陈亮《中兴论》:“齐、秦诚天下之两臂也,奈虏人以为天设之险而固守之乎!故必有批亢捣虚,形格势禁之道。”《读通鉴论·三国·十》:“非有伊尹放桐非常之举,周公且困于流言,况当篡夺相仍之世,而先主(刘备)抑有‘君自取之’之乱命,形格势禁,公其如小人何哉?” 也作【形劫势禁】。(劫:劫持。)严复《原强》:“夫奴虏之于主人,特形劫势禁,无可如何已耳,非心悦诚服,有爱于其国与主,而共保持之也。”

  • 形势逼人-汉语成语大词典

    形势逼人xíng shì bī rén

    形势发展极快,逼使人们更加努力去顺应它。谢觉哉《冷和热》:“‘热’可以逼得喜冷的人也热起来,形势逼人,不热不可。”

  • 虚张声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虚张声势xū zhāng shēng shì

    张:张扬,铺张。 故意张扬声势,以迷惑对方。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至于分兵出界,公然为恶,亦必不敢。”《宋史·王显传》:“若契丹母子虚张声势,以抗我师……则令镇(州)、定(州)之师直冲戎帐,攻其营砦(寨)。”(契丹母子:指辽圣宗及其母承天太后。)

  • 倚财仗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倚财仗势yǐ cái zhàng shì

    倚、仗:凭借,依靠。 倚仗财产多,权势大。《红楼梦》第四回:“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倚财仗势,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

  • 倚势欺人-汉语成语大词典

    倚势欺人yǐ shì qī rén

    见【仗势欺人】(1355页)。

  • 因势利导-汉语成语大词典

    因势利导yīn shì lì dǎo

    因:顺着。势:趋势,趋向。利导:向顺利的方面引导。 就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引导到正确的道路。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文明小史》第四十六回:“况且劳公抱经世之学,有用之材,到了那边,因势利导,将来或有一线之望,也未可知。”《六十年的变迁》第十章:“我们就因势利导,在里边附设一个自修大学。” 也作【因势顺导】。宋·陈亮《与韩子师侍郎彦古》:“因势顺导,殆如反掌。”

  • 仗势欺人-汉语成语大词典

    仗势欺人zhàng shì qī rén

    倚仗势力欺压别人。《元曲选外编·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你全不肯秉正直坚心报国,专则待倚权豪,仗势欺人。”明·李开先《宝剑记》第三十三出:“贼子无知,仗势欺人敢妄为。” 又有【倚势欺人】。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何曾有一毫为国为民之心!还要诈害地方邻里,夺人田产,倚势欺人,这样的人,猪狗也不值!”

  • 装腔作势-汉语成语大词典

    装腔作势zhuāng qiāng zuò shì

    形容故意装出一种腔调,摆出一种姿态。《说岳全传》第六十五回:“赵大、钱二,还要装腔作势。地方邻舍,俱来替他(岳雷)讨情,二人方才应允。”鲁迅《一件小事》:“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又有①【拿班做势】。(拿班:故意摆架子。)《二刻拍案惊奇·杨抽马甘请杖》:“原是一个娼家女子……却是拿班做势,不肯见客。”《儒林外史》第五回:“过了几日,整治一席酒,请二位舅爷来致谢。两个秀才拿班做势,在馆里又不肯来。”②【拿腔做样】。《歧路灯》第十一回:“这赵大娘,才三十四五年纪,拿腔做样,也都为了个妇人礼儿。”③【拿腔做势】。《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那贾环便来到王夫人炕上坐着,命人点了蜡烛,拿腔做势的抄写。”

  •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中华成语大词典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bíng wú cháng shì,shuǐ wú cháng xíng

    兵:用兵。无:没有。常:固定不变。势:阵势。形:形态。用兵没有不变的阵势,流水没有固定的形态。比喻战况千变万化,战略战术必须灵活机动。后也用以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掌握。《孙子·虚实》:“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 趋炎附势-中华成语大词典

    趋炎附势qū yán fù shì

    趋:向着、巴结。炎:热、烫人、利害。引申为权势。附:依附。势:权贵势力。形容奉承巴结有权有势的人。(宋)朱熹《朱子语类·春秋·纲领》:“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尝谓左氏是个猾头熟事、趋炎附势之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五十一回:“你我院中人家,弃旧迎新为本,趋炎附势为强,不可错过了时光。”也作“趋炎奉势”、“趋炎附热”、“趋权附势”。(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零七回:“且说外面这些趋炎奉势的亲戚朋友,先前贾宅有事,都远避不来,今儿贾政袭职,知圣眷尚好,大家都来贺喜。”《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五:“止有白长吉一味趋炎附热,说妹子是穷骨头,要跟恁样饿莩,坏他体面。”(明)杨耑《龙膏记·罗织》:“我只要趋权附势,哪里管杀人媚人。”

  • 狗仗人势-中华成语大词典

    狗仗人势gǒu zhàng rén shì

    仗:依仗、依靠。势:势力。狗仗着人的势力。形容仗恃某种势力做坏事或欺侮别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在我们跟前逞脸。”(现代)老舍《龙须沟》第二场第二幕:“那是我狗仗人势,借着黑旋风发威。”

  • 人多势众-中华成语大词典

    人多势众rén duō shì zhòng

    势:气势。众:多、大。比喻人多势力大。(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话说金荣固人多势众,又兼贾瑞勒令赔了不是,给秦钟磕了头,宝玉方才不吵闹了。”

  • 摄威擅势-中华成语大词典

    摄威擅势shè wēi shàn shì

    摄:握持。威:威力、使人畏服之力。擅:专权、独断。势:权力、威力。握有令人畏服的威力和专断的权势。形容依仗权势,专横跋扈。(汉)刘安等《淮南子·汜论训》:“昔者齐简公释其国家之柄,而专任其大臣,将相摄威擅势,私门成党,而公道不行。”

  • 挟权倚势-中华成语大词典

    挟权倚势xié quán yǐ shì

    挟:凭借。权:权力。倚:仗恃。势:势力。凭借权力,倚仗势力。形容倚仗权势,作威作福。(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他本是个君子人则待挟权倚势,吹一吹登时教人烟灭飞灰。”(元)无名氏《认金梳》第二折:“堪恨这挟权倚势的儿曹辈,乱作胡为。”也作“挟贵倚势”。(清)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端邸挟贵倚势,盛气凌人,汉大臣中,稍有才具者,必遭忌克。”

  • 挟势弄权-中华成语大词典

    挟势弄权xié shì nòng quán

    挟:凭借。势:威势。弄:玩弄。权:权力。凭借威势,玩弄权力。形容仗恃权势作威作福。(清)洪异《长生殿·情悔》:“况且兄弟姊妹,挟势弄权,罪恶滔天,总皆由我,如何忏悔得尽!”

  • 倚财仗势-中华成语大词典

    倚财仗势yǐ cái zhàng shì

    倚:凭借。财:财产、财富。仗:仗恃。势:势力、权势。凭仗自己的财产和权势。比喻仗恃有钱有势为非作歹。(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

  • 倚富仗势-中华成语大词典

    倚富仗势yǐ guān zhàng shì

    倚、仗:凭借、依靠。倚仗官府和权势。比喻有恃无恐。(明)臧懋循《元曲选·石君宝〈曲江池〉二》:“他正是倚官挟势的郎君。”

  • 倚势凌人-中华成语大词典

    倚势凌人yǐ shì líng rén

    倚:凭借。势:势力。凌:欺。凭借势力欺人。形容仗势欺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也作“倚势欺人”。(明)圆极居顶《续传灯录·卷十二·德颙禅师》:“清山一捧似倚天长剑,临济一句如早地爆雷,尽是倚势欺人无风起浪。”

  • 倚势挟权-中华成语大词典

    倚势挟权yǐ shì xié quán

    倚:凭借。势:势力。挟:倚仗。权:权力。凭借势力,倚仗权力。形容倚仗权势,欺压别人。(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行至郊外,撞见一个倚势挟权的葛彪,马踏死小生的母,又打死我的浑家。”(元)无名氏《黄花峪》第四折:“则为你蔡衙内倚势挟权,李幼奴守志心坚。”

  • 仗势欺人-中华成语大词典

    仗势欺人zhàng shì qī rén

    仗:凭借、依仗。仗势:依仗权势。欺:欺压、欺负。依仗自己或别人的权势欺压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他凭师友君子务本,你倚父兄仗势欺人。”(现代)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许多人发展了官僚主义的作风,仗势欺人,用强迫命令的方法去完成工作任务。因而引起群众不满。”

  • 虚张声势-中华成语大词典

    虚张声势xū zhāng shēng shì

    虚:假。张:张扬、夸大。指假装有强大的声势。(唐)韩愈《昌黎集·卷四十·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援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 待势乘时-中华成语大词典

    待势乘时dài shì chéng shí

    待势:静观形势变化。乘:利用。时:时机。根据形势的变化,利用有利时机。比喻看准发展的机遇,抓住有利时机,乘势行事。(明)臧懋循《元曲选·无名氏〈冻苏秦〉一》:“据先生甘贫守困,待势乘时,所谓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之物。”

  • 其势汹汹-中华成语大词典

    其势汹汹qí shì xiōng xiōng

    势:气势。汹汹:如波涛汹涌,势头猛烈的样子。形容来势凶猛。含贬义。《荀子·天论》:“君子不为小人汹汹也辍行。”(现代)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五章:“这时三五成群的警备队更多了。有的其势汹汹走来干涉我们,问我们是什么机关?有的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着枪托子去撞各家人家的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