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是什么意思
三纲五常-古書典故辭典
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中为了维护等级制变而加以系统化的一套道德准则和封建教条。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礼纬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白虎通·情性》:“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原注:“五性,旧作五常。”
老生常谭-古書典故辭典
老生常谭
老生:年老书生。常谭:平常的言论。老书生常固执己见,习而不变,故对听惯了的、没有新意的话称作“老生常谭”。《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谭。”谭,亦作“谈”。
寻常-古書典故辭典
寻常
八尺叫“寻”,寻的一倍叫“常”。多指较短的距离或较小的地方。《左传·成公十二年》:“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争寻常:为极小的地方而争战。《庄子·天运》:“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
季常癖-古書典故辭典
季常癖
季常:陈慥,字季常,自号龙丘居士,宋代人。宋代洪迈《容斋三笔》卷三:“陈慥……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师(狮)子,指柳氏也。”旧时因此称妇凶妒叫“河东狮吼”,称怕老婆叫“季常癖”。参见“河东狮吼”条。
常山蛇势-古書典故辭典
常山蛇势
《孙子·九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晋书·桓温传》:“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这是一种首尾呼应的阵法,称“常山阵”。
常棣-古書典故辭典
常棣
树名,子如樱桃,可食,一说是李的一种。《诗·小雅·常棣》写兄弟之情,后人因此以“常棣”、“常棣之花”称兄弟或喻兄弟之情。《新唐书·吴兢传》:“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天下幸甚!”“常棣”亦作“棠棣”。
蹈常袭故-古書典故辭典
蹈常袭故
意谓墨守旧规陈法。宋代苏轼《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袭故,惴惴焉不免于天下。”
爱憎无常-汉语成语大词典
爱憎无常ài zēng wú cháng
见【喜怒无常】(1135页)。
安常处顺-汉语成语大词典
安常处顺ān cháng chǔ shùn
处顺:处于顺从的状态。 安于平常的状态,顺从事物的发展。语本《庄子·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电”。《醒世姻缘传》第七回:“照得安常处顺,君子之所深忧。”
安常习故-汉语成语大词典
安常习故ān cháng xí gù
见【蹈常袭故】(214页)。
变化无常-汉语成语大词典
变化无常biàn huà wú cháng
常:法则。 指任意变化,没有一定规则,不可捉摸。《庄子·天下》:“芴(忽)漠无形,变化无常。”郭沫若《未央》:“在最短的时限中,表现出种种变化无常毫无连络的兴奋状态。” 也作【变幻靡常】。(变幻:变化,不规则地改变。靡:没有。)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自序》:“自纪元以迄于兹,朝三暮四,变幻靡常。” 又有①【变化莫测】。(测:测度,捉摸。)明·焦竑《玉堂丛语·文学》:“其为文数百千言,援笔立就,雄浑高古,变化莫测。”②【变幻莫测】。《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吾红水阵内夺壬癸之精,藏天乙之妙,变幻莫测。”③【变幻不测】。《二刻拍案惊奇·神偷寄兴一枝梅》:“因是终日会睡,变幻不测如龙,所以人叫他懒龙。”
不如意事常八九-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如意事常八九bù rú yì shì cháng bā jiǔ
指不能尽合心意的事为数很多。语本《晋书·羊祜传》“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宋·黄庭坚《用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为韵寄李秉彝德叟》:“人生不如意,十事恒八九。”《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傍人问其缘故,黄生哽咽不能答一语。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追求·二》:“真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预定的计划,即使是最小的……也难得完满实现。”
不主故常-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主故常bù zhǔ gù cháng
故常:旧的常规。 指不拘旧套,不限一格。《庄子·天运》:“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清·莫友芝《〈巢经巢诗钞〉序》:“……而其盘盘之气,熊熊之光,浏漓顿挫,不主故常。”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汉语成语大词典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cháng jiāng yǒu rì sī wú rì,mò dài wú shí sīyǒu shí
在物资丰富时要常常想到物资有可能缺乏的日子;不要到缺乏时徒自后悔。表示注意节约、储备,不要挥霍浪费。《镜花缘》第十二回:“‘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如此剀切劝谕,奢侈之风,自可渐息。” 也作【宁当有日筹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筹:计划。)《歧路灯》第八十五回:“‘宁当有日筹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人肚内有了这两句话,便不怕了。”
常胜将军-汉语成语大词典
常胜将军cháng shèng jiāng jūn
每战必胜的指挥官。语本《后汉书·臧宫传》“常胜之家,难与虑敌”。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我们不能要求事实上的常胜将军,这是从古以来就很少的。”
出没无常-汉语成语大词典
出没无常chū mò wú cháng
没:隐没。 出现和隐没都没有常规,令人无法捉摸。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七章:“这时盗匪出没无常,为了避免意外,行前着实费了一番筹思。”周恩来《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我们的游击战术应不同于华北……应该更加灵活,更加机动,更加出没无常,更加变化无穷。” 也作①【出入无常】。《史记·天官书》“以处荧惑”司马贞索隐引晋灼云:“常以十月入太微,受制而出行列宿,司无道,出入无常。”②【出没不常】。《歧路灯》第一百〇四回:“倭寇盘踞海岛,伺隙抢夺,出没不常。”
蹈常袭故-汉语成语大词典
蹈常袭故dǎo cháng xí qù
蹈:踩,引申为遵循。常:常规。袭:因循,沿袭。故:旧习,成例。 按照常规和老一套办事。宋·苏轼《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袭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清·黄宗羲《张心发诗序》:“即唐之时,亦非无蹈常袭故,充其肤廓而理蔑如者,故当辨其真与伪耳。” 也作①【蹈常习故】。(习:习惯于。)明·归有光《尚书叙录》:“学者蹈常习故,漫不复有所寻省。”②【蹈故习常】。《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〇八回:“生死存亡,近在眉睫,岂可蹈故习常,依违容忍。”③【袭故守常】。宋·司马光《与王安石书》:“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④【安常习故】。(安:满足于。)清·魏源《默觚·治篇七》:“彼安常习故之流,所安者目前,所知者陈例,所辟者嫌疑,得不震而疑,同声而挠格者乎?” 又有【守常不变】。三国·魏·嵇康《养生论》:“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hú)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斛: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
动静有常-汉语成语大词典
动静有常dòng jìng yǒu cháng
常:常规,准则。 动和静都有一定的常规。指行动合乎规范。《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也作【动静有法】。《金史·后妃传赞》:“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翻覆无常-汉语成语大词典
翻覆无常fān fù wú cháng
见【反复无常】(280页)。
反复无常-汉语成语大词典
反复无常fǎn fù wú cháng
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没有定准。形容变动不定。宋·陈亮《与范东叔龙图》:“时事反复无常,天运所至,亦看人事对副如何。”《孽海花》第十七回:“叫我怎么能赦你这反复无常的罪呢。”《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七回:“陈炯明实为此次事变的祸首……如可赦免,那么反复无常的叛徒,谁不起而效尤?” 也作【反复不常】。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二:“且《诸司职掌》实国家彝典,万世不可改易,况纶音在耳,未及再期,而吏部辄反复不常,难于遵守。”
非常之谋-汉语成语大词典
非常之谋fēi cháng zhī móu
非常:不平常。 旧指阴谋篡夺帝位。《汉书·孝成赵皇后传》:“故世必有非常之变,然后乃有非常之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纲常名教-汉语成语大词典
纲常名教gāng cháng míng jiào
纲常:即三纲五常。名教: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 旧时为维护、加强封建制度而对人们思想行为设置的一整套规范。《好逑传》第十七回:“因思臣一身、一女之事小,而纲常名教之事大,故正色拒之,因触其怒,而疏请斩臣矣。”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五章:“吴佩孚张嘴闭嘴所抱守的纲常名教……不能拿到二十世纪的民主国里害人。”
家常便饭-汉语成语大词典
家常便饭jiā cháng biàn fàn
平常居家吃的饭食。比喻平常的事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范文正公(仲淹)云:‘常调官好做,家常饭好吃。’”(调:试选。常调:常选,指官吏按年资、考绩升迁选用。)叶圣陶《微波》:“笑在眉头,歌在喉头,盛会好景,差不多是家常便饭。”
老生常谈-汉语成语大词典
老生常谈lǎo shēng cháng tán
老书生翻来复去讲过的话。指听惯了的老话。语本《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谭(谈)”。唐·刘知几《史通·书志》:“若乃前事已往,后来追证,课彼虚说,成此游词,多见其老生常谈,徒烦翰墨者矣。”《三国志通俗演义·司马懿谋杀曹爽》:“邓飏勃然大怒曰:‘此老生常谈也!’辂曰:‘老生者见不生,常谈者见不谈也。’”鲁迅《略谈香港》:“然而我的讲演,真是‘老生常谈’,而且还是七八年前的‘常谈’。”
民心无常-汉语成语大词典
民心无常mín xīn wú cháng
常:长久,经久不变。 人民的心没有长久不变的。意思是民心将随着政治的清明与昏乱而有所变化。《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孔安国传:“民之于上,无有常主,惟爱己者则归之。”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自三代圣人皆知其为甚可畏也。”
人之常情-汉语成语大词典
人之常情rén zhī cháng qíng
一般人所通晓的情理。南朝·梁·江淹《杂体诗三十八首·序》:“又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弊。”宋·李清照《打马赋》:“且好胜者,人之常情;小艺者,士之末技。”《宋史·鲁宗道传》:“(宗道)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我便写一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人之常情。” 也作【人情之常】。《新五代史·冯道传》:“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此人情之常也。”曹靖华《素笺寄深情》:“这也就象鲁迅所言:‘野人怀土,小草恋山’,固亦人情之常也。”
三纲五常-汉语成语大词典
三纲五常sān gāng wǔ cháng
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所指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一套伦理道德标准。《论语·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故先读圣贤之书,明三纲五常之理。”《六十年的变迁》第二章第二节:“三纲五常的旧教育,把十几岁的青年,变为八十岁的老翁,同槁木死灰差不多。”
圣人无常师-汉语成语大词典
圣人无常师shèng rén wú cháng shī
圣人:旧时称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常:永久的,固定的。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意指无论谁有某种长处,就应该向他学习。唐·韩愈《师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
胜败乃兵家常事-汉语成语大词典
胜败乃兵家常事shèng bài nǎi bīng jiā cháng shì
兵家:指用兵的人。 胜利或失败是用兵的人经常遇到的事。语本《旧唐书·裴度传》“一胜一败,兵家常势”。《说唐》第六十回:“主公不可退兵,胜败乃兵家常事。”《六十年的变迁》第八章第七节:“胜败乃兵家常事’,这算得什么啦。”裴文中《戎马声中》:“不用说直军再打败了,从山海关退下在我们那里作战和抢掠,就此计算,我们乡中的人们就可以不必生活了;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又怎能够知道直军一定不败呢?” 也作①【胜败兵家常势】。宋·尹洙《叙燕》:“胜败兵家常势,悉内以击外,失则举所有以弃之。”②【胜负兵家之常】。《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四百年基业。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huī)其志!”(隳:毁坏。)③【胜败乃兵家之常】。《说唐》第六十三回:“四位王子道:‘胜败乃兵家之常,何必介意?’”
守常不变-汉语成语大词典
守常不变shǒu cháng bù biàn
见【蹈常袭故】(214页)。
守分安常-汉语成语大词典
守分安常shǒu fèn ān cháng
也作【守分安己】。见【安分守己】(9页)。
万古常青-汉语成语大词典
万古常青wàn gǔ cháng qīng
永远像春天的草木那样苍翠。喻指永远存在,不会衰退、消失。杨朔《迎春词》:“不信请看看我们万古常青的祖国吧,那一天不在开着各色各样的奇花?” 也作①【万古长春】。《元曲选·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也论功增封食邑,共皇家万古长春。”②【万古常新】。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我们能不能说阿Q的时代是万古常新呢?……阿Q时代是死得已经很遥远了!”
习以为常-汉语成语大词典
习以为常xí yǐ wéi cháng
长期这样做,已经成为惯例常规。《魏书·太武五王传·临淮王》:“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故无妾媵(yìng),习以为常。”(媵:指古时随嫁的人,多为出嫁的女子的侄女或妹妹。)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五·宋科场处分之轻》:“五代乱世,此等作奸舞弊之事,习以为常,固无足怪。”冯定《平凡的真理·24》:“成见是‘食而不化’的经验,积习是‘习以为常’的行动。” 又有①【习常见惯】。《聊斋志异·莲香》:“生闻其语,始知鬼、狐皆真。幸习常见惯,颇不为骇。”②【饫(yù)闻厌见】。(饫:饱。厌:同“餍”,满足。)指听多了见多了,不以为奇。唐·韩愈《燕喜亭记》:“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③【饫闻习见】。明·李贽《焚书·答耿中丞论谈》:“若只以平日所饫闻习见者为平常,而以罕闻骤见者为怪异,则怪异、平常便是两事。”
袭故守常-汉语成语大词典
袭故守常xí gù shǒu cháng
见【蹈常袭故】(214页)。
喜怒无常-汉语成语大词典
喜怒无常xǐ nù wú cháng
常:一定。 忽而喜欢,忽而恼怒,变化不定。《歧路灯》第三十七回:“又岂知这傻公子性情,喜怒无常……一时厌烦起来,即至亲好友,也不愿见面的。”《赵子曰》第三:“可是一时不便改变态度,被人家看出自己喜怒无常的弱点。” 原作【喜怒无处(chǔ)】。(处:定,常。)《吕氏春秋·诬徒》:“喜怒无处,言谈日易。” 又有【爱憎无常】。章炳麟《秦献记》:“然则朝廷以爱憎无常,侵越宪度,即刑赏不信无疑也。”(信:同“伸”。)
学无常师-汉语成语大词典
学无常师xué wú cháng shī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意即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语本《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焉:哪里。)晋·王嘉《拾遗记·后汉》:“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jí)不远险阻。”(笈:书箱。负笈:外出求学。)
异乎寻常-汉语成语大词典
异乎寻常yì hū xún cháng
异:不同。寻常:平常,平时。 不同于平常。朱自清《莱茵河》:“天然风景并不异乎寻常地好;古迹可异乎寻常地多。”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塞上行·行纪·百灵庙战后行·一》:“如总指挥等高级幕僚,皆身临前线,此固为军事部门上进步之表现,而其重要之意义,实为神圣而庄严的战争本质所激励,而不自觉其异乎寻常。”
知足常乐-汉语成语大词典
知足常乐zhī zú cháng lè
知道满足的人经常快乐。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王西彦《古屋》第一部:“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
安常守分-中华成语大词典
安常守分ān cháng shǒu fèn
安:安于习惯。常:正常、平稳。守分:守本分。习惯于平稳正常的生活,安守自己的本分。指安分守己的生活。(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四·论语〈视其所以章〉》:“如有一般人,只安常守分,不恁求利,然有时意思亦是求利,察其所安,又看他心所安稳处,一节深一节。”
常备不懈-中华成语大词典
常备不懈cháng bèi bù xiè
常:经常、时时刻刻。懈:懈怠、松懈。经常准备着,毫不懈怠。形容时时刻刻准备着,一点儿也不松懈。
胜败乃兵家之常-中华成语大词典
胜败乃兵家之常shèng bài nǎi bīng jiā zhī cháng
兵家;军事家。常:经常。打胜仗打败仗都是军事家会遇到的事。(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君侯岂不知,胜败乃兵家常事。”也作“胜负乃兵家之常”。(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胜负乃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中华成语大词典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bíng wú cháng shì,shuǐ wú cháng xíng
兵:用兵。无:没有。常:固定不变。势:阵势。形:形态。用兵没有不变的阵势,流水没有固定的形态。比喻战况千变万化,战略战术必须灵活机动。后也用以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掌握。《孙子·虚实》:“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蹈常袭故-中华成语大词典
蹈常袭故dǎo cháng xí gù
蹈:遵循。常:常规。袭:沿袭。故:旧的。按常规或旧办法行事。比喻因袭守旧,不思创新。(宋)苏轼《东坡应诏集·卷七·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百零一回:“我有一句好诗:‘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未上古丛台。’谁敢说我蹈常习故。”
习以为常-中华成语大词典
习以为常xí yǐ wéi cháng
习:习惯。常:常规、平常。习惯了,就认为是平常的事。(北齐)魏收《魏书·临淮王传》:“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故无妾媵(yìng:古代贵族女子出嫁时陪嫁的人),习以为常。”(宋)普济《五灯会元·青原思禅师法嗣》:“乡洞獠民畏鬼神,多淫祀杀中酾(shī,斟酒)酒,习以为常,师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
古语常言-中华成语大词典
古语常言gǔ yǔ cháng yán
古语:流传年代久远的话。常言:指俗语、谚语、格言之类的语。(明)臧懋循《元曲选·关汉卿〈蝴蝶梦〉三》:“正按着陈婆婆古语常言。”也作“俗语常言”。
老生常谈-中华成语大词典
老生常谈lǎo shēng cháng tán
老生:年老的读书人。原指老书生经常讲无新意的话。后比喻说的多而腻烦的老话。(唐)刘知几《史通·卷三·书志》:“课彼虚说,成此游词,多见其老生常谈,徒烦翰墨者矣。”
人之常情-中华成语大词典
人之常情rén zhī cháng qíng
常:通常。指人们通常应有的感情。(南朝·梁)江淹《江文通文集·卷四·杂体诗三十首序》:“文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弊。”(晋)释僧肇《物不迁论》:“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者谓之不然。”(宋)李清照《打马赋》:“运其麾于方寸之中,决胜负于几微之外。且好胜者人之常情,小艺著士之末枝。”
不如意事常八九-中华成语大词典
不如意事常八九bù rú yí shi cháng bā jiǔ
如意:符合心意。常:时常。八九:泛指大部分。指事情常常不能够尽如人意。(唐)房玄龄等《晋书·羊枯传》: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八·新津小宴之明日欲游修觉寺以雨不果呈范舍人》:“不如意事十八九,正用此时风雨来。”(明)高则诚《琵琶记·第三十五出·两贤相遘》:“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不法常可-中华成语大词典
不法常可bù fǎ cháng kě
不法:不效法。常可:永久不变的道理、成规。不盲目效法历来认可的成规。比喻因势求变,有所创新。《韩非子·王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意思是,因此圣人不向往久远的古代,不效法成规旧例,而是要研究当代的社会情况,并据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不主故常-中华成语大词典
不主故常bù zhǔ gù cháng
不主:不主张。故:旧。常:常规、惯例。不主张沿袭旧的习惯、常规。比喻不拘泥陈规陋习,有所创新。《庄子·天运》:“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余评李白诗,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清)莫友芝《巢经巢诗钞序》:“而其盘盘之气,熊熊之光,浏漓顿挫,不主故常。”
反复无常-中华成语大词典
反复无常fǎn fù wú chánq
反复:颠过来、倒过去、反悔。无常:没有常态、变化不定。颠过来倒过去,变化不定。形容好变卦。(宋)陈亮《龙川文集·卷二十一·与范东叔龙图又书之二》:“时事反复无常。”也作“翻覆无常”。(南朝·梁)吴均《行路难》:“当年翻覆无常定,薄命为女何必粗。”
变故易常-中华成语大词典
变故易常biàn gù yì cháng
变:改变。故:旧、过去的、传统的。易:更换。常:常规、习惯、平常。改变过去的,更换常规的。比喻改变传统、破除旧习。《韩非子·南面》:“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唐)令狐德棻等《周书·颜之仪传》:“变故易常,乃为政之大忌;严刑酷罚,非政治之弘规。”《管子·君臣下》:“为人臣者,变故易常而巧言以谄上,谓之腾(凌驾于君王之上)。”
变化无常-中华成语大词典
变化无常biàn huà wú cháng
变化:性质、状态或情形跟原来不一样。无:没有。常:常规。变化太多,摸不到规律。比喻掌握不住事物变化的规律,无法捉摸。《庄子·天下》:“芴(通“忽”)漠无形,变化无常。”(晋)释僧肇《涅
无名论·位体》“动而逾寂,隐而弥彰,出幽入冥,变化无常。”
出没无常-中华成语大词典
出没无常chū mò wú cháng
出:出现。没:隐藏。无:没有。常:规律。出现或隐藏没有一定的规律。比喻变化不定,使人捉摸不住。(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一回:“水流一道,野兔出没无常。”
人事无常-中华成语大词典
人事无常rén shì wú cháng
人事:人间世事。无:没有。常:常规。无常:没有常规、变化不定。人间世事,变化不定。形容人和其他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现代)茅盾《子夜》十七:“于是在无事可为的寂寞的徽闷而作,又添上了人事无常的悲衰。”
喜怒无常-中华成语大词典
喜怒无常xǐ nù wú cháng
喜:高兴。怒:生气、气愤。无:没有。常:正常。无常:不正常、变化不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变化不定。比喻情绪不正常,不稳定。《吕氏春秋·卷四·诬徒》:“喜怒无处,言谈日易。”(北齐)魏收《魏书·杨大眼传》:“然征淮堰之后,喜怒无常,捶挞过度,军士颇憾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不忌,喜怒无常。”
一反常态-中华成语大词典
一反常态yī fǎn cháng tài
一:完整、完全、整个。反:相反、和原来不一样。常:平常。态:态度。完全同平常相反的态度。形容态度发生了与平常完全不一样的变化。(现代)端木蕻良《曹雪芹》二十五章:“原来桑家二丫头一直垂青于我,可是自从此剑之后,一反常态,被福彭的红豆子给勾引过去了。”
变幻无常-中华成语大词典
变幻无常biàn huàn wú cháng
变幻:无规则可循、不易揣测的变化。无:没有。常:常规。变幻得没有常规可寻。(明)蔡羽《辽阳海神传》:“气候悉如江南二三月,琪花宝树,仙音法曲,变幻无常,耳目应接不暇。”
墨丈寻常-中华成语大词典
墨丈寻常mò zhàng xún cháng
墨、丈、寻、常:都是古代长度单位。墨,五尺;丈,十尺;寻,八尺;常,十六尺。形容不算长的距离。《国语·周语下》:“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民心无常-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民心无常
【源出】:
《尚书·蔡仲之命》
【解释】:
原文:“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意思是民心不是恒定的,只归向爱护人民、对人民有好处的人。
【用法】:
指民心随政治的清明、昏暗而起变化。
【例句】:
民心无常。在政治腐败、贿赂成风之时,他们会对当政者感到失望;但如厉行廉政、扫除贪污,他们又会拥护当政者,乐意追随一起奋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