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迹)是什么意思
发迹-古書典故辭典
发迹
旧谓人由贫贱低微而到得志显达。《后汉书·耿弇传》:“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耿弇(yǎn奄):东汉茂陵人,光武时,以功封好畸侯。
畏影恶迹-古書典故辭典
畏影恶迹
怕自己的身影,惧自己的足迹。比喻为易于解决的问题而烦恼,至死不悟。《庄子·渔父》:“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禹迹-古書典故辭典
禹迹
①传说大禹治洪水,足迹遍于九州,所以称他所到的地方为“禹迹”;含义与“禹甸“相似。《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②指大禹的功绩。唐太宗《正日临朝》诗:“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
疾行无善迹-古書典故辭典
疾行无善迹
行事急剧,就难免潦草而不完善。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三:“枚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皆尽一时之益。而长卿首尾温丽,枚皋时有累句,故知疾行无善迹矣。”
不拘形迹-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拘形迹bù jū xíng jì
形迹:指仪容与礼貌。 不大讲究仪容礼貌,很随便。郭沫若《南京印象·失悔不是军人》:“这不拘形迹的姿态我很喜欢,很有点象八仙里面的汉钟离。”《子夜·四》:“在某一点上,他和这李四原是不拘形迹的密友。”
藏踪蹑迹-汉语成语大词典
藏踪蹑迹cáng zōng niè jì
见【蹑足潜踪】(730页)。
差肩接迹-汉语成语大词典
差肩接迹chā jiān jiē jì
见【比肩继踵】(51页)。
铲迹销声-汉语成语大词典
铲迹销声chǎn jì xiāo shēng
见【销声匿迹】(1158页)。
处静息迹-汉语成语大词典
处静息迹chǔ jìng xī jì
见【息迹静处】(1129页)。
遁迹销声-汉语成语大词典
遁迹销声dùn jì xiāo shēng
见【销声匿迹】(1158页)。
发迹变泰-汉语成语大词典
发迹变泰fā jì biàn tài
泰:通畅,得意。 指由卑微贫穷而变得显赫富有或由坏运变为好运。《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自他未曾‘发迹变泰’的时节,也就是个铁铮铮的好汉。”
浮踪浪迹-汉语成语大词典
浮踪浪迹fú zōng làng jì
见【萍踪浪迹】(766页)。
来踪去迹-汉语成语大词典
来踪去迹lái zōng qù jì
踪、迹:脚印。 指人或事物的来去行踪。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其时王大郎被拿去,前后门户洞开,(贼)悄悄的溜出大门。所以不知贼的来踪去迹。”韬奋《抗战以来·有什么借口?》:“重庆市党部……派员三人亲到本店总管理处审查账册,特别注意经济的来踪去迹。”
浪迹萍踪-汉语成语大词典
浪迹萍踪làng jì píng zōng
也作【浪萍风梗】。见【萍踪浪迹】(766页)。
略迹原情-汉语成语大词典
略迹原情lüè jì yuán qíng
略:省简。原:原谅。 撇开表面的事实,从情理上加以原谅。鲁迅《我之节烈观》:“万一幸而遇着宽厚的道德家,有时也可以略迹原情,许他一个烈字。”
匿迹销声-汉语成语大词典
匿迹销声nì jì xiāo shēng
见【销声匿迹】(1158页)。
萍踪浪迹-汉语成语大词典
萍踪浪迹píng zōng làng jì
萍踪:行踪不定,像水上漂泊的浮萍。浪迹: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处。 形容人行踪不定,到处漂泊。《二刻拍案惊奇·小道人一着饶天下》:“天台张主,岂敢不从。只是此人不是本国之人,萍踪浪迹。嫁了他,须随着他走。”《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他是萍踪浪迹,知道几年才来?” 也作①【浪迹萍踪】。《三侠五义》第二十回:“他乃行义之人,浪迹萍踪,原无定向。”②【浮踪浪迹】。《元曲选·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为,敢欺侮咱浮踪浪迹。”③【萍踪浪影】。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又有①【浪萍风梗】。(梗:草木的直茎。风梗:风中的草梗。)宋·柳永《彩云归》:“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②【飘蓬断梗】。(蓬:也叫“飞蓬”,草名。)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③【败梗飞絮】。清·黄宗羲《黄孚先诗序》:“即其父母兄弟,亦若败梗飞絮,适相遭于江湖之上。”④【萍飘蓬转】。《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萍飘蓬转,不通音问。”
声销迹灭-汉语成语大词典
声销迹灭shēng xiāo jì miè
见【销声匿迹】(1158页)。
韬光晦迹-汉语成语大词典
韬光晦迹tāo guāng huì jì
韬光:敛藏锋芒和才华。晦迹:隐藏踪迹。 把锋芒收敛起来,把踪迹隐藏起来。语本梁·萧统《靖节先生集序》“圣人韬光”。《元曲选·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我和你韬光晦迹老山中,煞强如齐家治国平天下。”《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
息迹静处-汉语成语大词典
息迹静处xī jì jìng chǔ
息:止息。迹:行迹,脚印。处:居处。 要想不见行迹,只有自己安静不动。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原作【处静息迹】。《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wù)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shuò)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恶:讨厌。数:多次。)
销声匿迹-汉语成语大词典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
销:消失。匿:隐藏。 不声不响,不露踪迹。也指过着隐居生活,很少与人交往。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后京国乱离,僖皇(唐僖宗)幸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成都),然畏颍川(陈敬瑄)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也作①【声销迹灭】。唐·柳宗元《谢襄阳李夷简尚书委曲抚问启》:“某负罪沦伏,声销迹灭。”②【销声割迹】。清·朱彝尊《〈刘介于诗集〉序》:“刘君石龄,以高才不试于有司,销声割迹,恒以吟咏自娱。”③【匿迹销声】。《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黑八哥一干人也劝他,叫他暂时匿迹销声,等避过风头再作道理。”④【铲迹销声】。《晋书·儒林传论》:“文博(董景道)之漱石枕流,铲迹销声,宣子(范宣)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又有①【遁迹销声】。唐·韦嗣立《论职官多滥疏》:“古者悬爵待士,唯有才者得之,若任以无才,则有才之路塞,贤人君子所以遁迹销声,常怀叹恨者也。”②【销声避影】。《太平广记》卷四九二引《灵应传》:“妾以夫族得罪于天,未蒙上帝昭雪,所以销声避影,而自困如是。”
行迹可疑-汉语成语大词典
行迹可疑xíng jì kě yí
见【形迹可疑】(1186页)。
形迹可疑-汉语成语大词典
形迹可疑xíng jì kě yí
形迹:举动和神色。 举动情态使人怀疑。清·孔尚任《桃花扇·却奁》:“圆老(阮大铖)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然两无夫之妇,寄宿人家,形迹可疑,亦必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九回:“吴管带留意侦察,到光绪三十四年春季,果见有日本船一艘,名叫二辰丸,停泊海口,起卸货物,形迹可疑。” 也作【行迹可疑】。(行迹:行动的踪迹。)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四》:“见我的行迹可疑,便不管我同意与否,先替我买好车票,临时骗我上车,一直把我送到上海。”
杳无人迹-汉语成语大词典
杳无人迹yǎo wú rén jì
迹:脚印,踪迹。 连一个人的脚印也看不到。形容地方非常荒凉、偏僻。《聊斋志异·西湖主》:“穿过小亭,有秋千一架,上与云齐;而罥(juàn)索沉沉,杳无人迹。”(罥:缠绕。罥索:指秋千上的绳索。)《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士人回顾,惟万峰插天,杳无人迹。” 又有①【杳无踪影】。形容一点踪迹、影子也没有。《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但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杳无踪影。”②【杳无踪迹】。《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次日越涧寻访,杳无踪迹。”
蛛丝马迹-汉语成语大词典
蛛丝马迹zhū sī mǎ jì
蛛网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痕迹。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八三》:“苍苍莽莽中,自有灰线蛇踪,蛛丝马迹,使人眩其奇变。”清·王家责《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转博,几疑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梁启超《国文语原解》:“此皆非借今日之新学说,无以解之。及夫后世蛮俗尽去,而蛛丝马迹犹存诸礼制中。”
骈肩累迹-中华成语大词典
骈肩累迹pián jiān lěi jì
骈:并列。骈肩:肩挨肩。累:重叠。迹:脚印、足迹。肩膀挨肩膀,脚印压脚印。形容人多拥挤。(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
墨迹未干-中华成语大词典
墨迹未干mò jī wèi gān
墨:墨水。迹:字迹。未干:没有干。用墨写的字迹还没有干。比喻刚签的协定或声明承诺,就违背协定或诺言。(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喻世明言〉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墨迹未干,题笔人何在?”也作“墨汁未干”。(现代)毛泽东《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去年国民党十中全会亦作了与此相同的决议,可是墨汁未干,将军们即奉命作成消灭边区的军事计划。”
略迹原情-中华成语大词典
略迹原情lüè jī yuán qíng
略:省略、撇开。迹:迹象、形迹。不要只看表面现象,应该从情理上加以原谅,指以宽厚待人。(现代)鲁迅《坟·我之节烈观》:“万一幸而遇着宽厚的道德家,有时也可以略迹原情,许他一个烈字。”
窜端匿迹-中华成语大词典
窜端匿迹cuàn duān nì jī
窜:窜改。端:事物的开头,引申为起因真相。匿:隐瞒。迹:形迹、踪迹。窜改原因,隐匿形迹。比喻隐瞒事情真相。(汉)刘安等《淮南子·人间训》:“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
匿迹潜形-中华成语大词典
匿迹潜形nì jì qián xíng
匿:隐藏起来。潜:潜伏深藏。躲藏起来,不露形迹。形容隐藏起来头影不露。(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厮口内顽涎望着我面上淋,再不和他亲折证,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明)徐复祚《红梨记·珠奸》:“却又孜孜匿迹潜形出玉关。”也作“匿迹隐形”。(明)《四游记·西游记·观音路降猴妖》:“师徒们匿迹隐形,不知何日寻得取经人?”
匿迹销声-中华成语大词典
匿迹销声nì jì xiāo shēng
匿迹:形迹隐藏起来。销声:消除声音。隐藏踪迹,不出声音。形容不公开露面,不公开讲话。(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黑八哥一干人也劝他,叫他暂时匿迹销声,等避过风头再作道理,这也是照应他的意思。”
潜形匿迹-中华成语大词典
潜形匿迹qián xíng nì jì
潜:藏在水里。匿:躲藏。形、迹:形影踪迹。躲藏起来,形影不露。比喻藏起来,不出头露面。(宋)王谠《唐语林·豪爽》:“持法清竣,犯之者无宥,有严张之风也,狡吏奸豪,潜形匿迹。”(宋)朱熹《答吕伯恭》:“若道理合有分别,便自显然不可掩覆,何必潜形匿迹以求之。”
潜踪隐迹-中华成语大词典
潜踪隐迹qián zōng yǐn jì
潜:潜伏、深藏。踪:行踪、踪迹。隐:藏匿、隐藏。迹:足迹、踪迹。深藏踪迹,形影不露。形容潜伏起来,不让人知道行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你们因何不耍不顽,一个个都潜踪隐迹?”也作“隐迹潜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二回:“见是行者落下云来,却又收了宝杖,一头淬下水,隐迹潜踪,渺然不见。”
销声灭迹-中华成语大词典
销声灭迹xiāo shēng miè jì
销声:声音消失、不说话。灭迹:形迹全无。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艺文类聚》卷三十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披裘当夏,俗外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禽巢欲远,鱼穴惟深,销声灭迹,何必山林!”也作“销声敛迹”、“销声匿迹”、“声销迹灭”。(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唐世长安有宗小子者……京国离乱,僖宗幸蜀。宗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明)张钺《何大复先生遗集序》:“销声匿迹中自有不可磨灭者存。”(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卷三十五·谢襄阳李夷简尚书抚问启》:“某负罪沦伏,声销迹灭。”
隐迹埋名-中华成语大词典
隐迹埋名yǐn jì mái míng
隐迹:隐藏自己的踪迹。埋:埋掉,指隐瞒起来。名:姓名。隐藏自己的行迹,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形容不暴露自己的姓名踪迹。(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屈于下流,着某随处体察采访。”也作“隐迹藏名”。(明)王錂《春芜记·访友》:“他因世无知己,隐迹藏名。”
不拘形迹-中华成语大词典
不拘形迹bù jū xíng jī
拘:拘泥、限制。形迹:指礼貌。不拘泥于礼节。比喻不为形式或礼仪所限制。(现代)郭沫若《洪波曲·南京印象·九》:“这不拘形迹的姿态我很喜欢。”
浪迹浮踪-中华成语大词典
浪迹浮踪làng jī fú zōng
浪迹:没有固定的住处,到处流浪。浮踪:行踪飘浮不定。住无定所,行踪飘浮。形容到处漂泊流浪。(明)臧懋循《元曲选·无名氏〈梧桐叶〉四》:“想当日恨冲冲,乱离间家业空,浪迹浮踪,水远山重,逃命出枪尖剑锋。”
浪迹江湖-中华成语大词典
浪迹江湖làng jī jiāng hú
浪迹:流浪踪迹。江湖:泛指四面八方各地。到处漫游,行踪无定。形容居无定所,到处游荡。(唐)卢氏《逸史·卢李二生》:“李生告归曰:‘某不能甘此寒苦,且浪迹江湖。’”
杜门晦迹-中华成语大词典
杜门晦迹dù mén huì jī
杜门:关起大门。晦:隐藏。迹:踪迹。关起大门隐匿自己的踪迹。形容隐居起来,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动态。(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宇文神举传》:“显和具陈宜杜门晦迹,相时而动,孝武深纳焉。”也作“杜门屏迹”。(唐)杨炯《后周宇文公神道碑》:“公杜门屏迹,心不自安,与门生故吏数百人归于后魏。”
劣迹昭著-中华成语大词典
劣迹昭著liè jī zhāo zhù
劣迹:恶劣的事迹。昭著:明白、清楚、大家都知道。指人所共知的罪行。(现代)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只要有一技之长而不是反动有据或劣迹昭著的分子,一概予以维持,不要裁减。”
人迹罕至-中华成语大词典
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
迹:足迹。罕:稀少。至:到。人的足迹很少到的地方。形容地处偏僻荒凉。(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高帝纪上》:“自霜露所坠,星辰所径,正朔不通,人迹罕至者,莫不逾山越海,北面称蕃。”
发迹-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发迹fājì
指人变得有钱有势——破产(在国外,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忽然发迹起来;可是没多久,由于竞争失败又~了。)
真迹-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真迹zhēnjī
出于书法家或画家本人之手的作品——赝品(这幅画是唐伯虎的真迹,不是~。)
销声匿迹-新编成语词典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
销:消除。匿:隐藏。迹:踪迹。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然畏颍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例〕一场瑞雪,使田野里的害虫都销声匿迹了。
〔反义〕抛头露面
蛛丝马迹-新编成语词典
蛛丝马迹zhū sī mǎ jī
沿着蛛网的细丝可找到蜘蛛的所在,顺着马蹄的痕迹可寻到马的去向。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清·沈德潜《说诗阵语》卷上:“自有灰线蛇踪,蛛丝马迹,使人眩其奇变,仍服其警严。”〔例〕为了迅速破案,公安人员对任何一点蛛丝马迹都不轻易放过。
按迹循踪-中华词典宝库
按迹循踪àn jì xún zōng
【释义】:
按:按照。循:顺着。循着一定线索去寻找事实真相。
【例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
来踪去迹-中华词典宝库
来踪去迹lái zōng qù jì
【释义】:
踪迹:脚印。指人的来去行踪。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今番杀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问他,却也怀着鬼胎。”
【例句】:
《红楼梦》一一二回:“林之孝自知有罪,便跪下回道:‘文武衙门都瞧了,来踪去迹也看了,尸也验了。’”
浪迹江湖-中华词典宝库
浪迹江湖làng jì jiāng hú
【释义】:
浪迹:到处漂泊,行踪不定。江湖:泛指四方各地。到处流浪,足迹遍及四方各地。
【成语出处】: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唐·卢氏《逸史·卢李一生》:“某不能甘此寒苦,且浪迹江湖。”
【例句】: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一一回:“一时未防,浪迹江湖。”
浪迹天涯-中华词典宝库
浪迹天涯làng jì tiān yá
【释义】:
浪迹:到处漂泊,行踪不定。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指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
【成语出处】:
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宋·王楙《野客丛书·李白事说者不一》:“(李白)为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遂浪迹天下。”
【例句】:
①峻青《雄关赋》:“他带回来的唯一财物,就是那漂泊异乡浪迹天涯的悲惨往事和种种见闻。”②清·壮者《扫迷帚》:“我们做这体面蹩脚生意,浪迹天涯。”
骈肩累迹-中华词典宝库
骈肩累迹pián jiān lěi jì
【释义】:
骈:并列。累:重叠。迹:脚印。肩并肩,脚印合脚印。形容人多拥挤。
【成语出处】:
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
【例句】: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一时门外瞻望颜色,伺候车骑者,骈肩累迹。”
潜形匿迹-中华词典宝库
潜形匿迹qián xíng nì jì
【释义】:
隐蔽形迹,不露真相。
【成语出处】:
宋·王谠《唐语林·豪爽》:“持法清峻,犯之者无宥,有严张之风也,狡吏奸豪,潜形匿迹。”
【例句】:
宋·朱熹《答吕伯恭》:“若道理合有分别,便自显然不可掩覆,何必潜形匿迹以求之。”
人迹罕至-中华词典宝库
人迹罕至rén jī hǎn zhì
【释义】:
迹:足迹,脚印。罕:稀少。至:到。人的足迹很少到。形容地方荒凉偏僻。
【成语出处】:
汉·荀悦《汉纪·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例句】:
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②郁达夫《沉沦》二:“天气晴朗的时候,他每捧了一本爱读的文学书,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贪那孤寂的深味去。”
销声匿迹-中华词典宝库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
【释义】:
销:除去,消失。匿迹:隐藏起来,不露形迹。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成语出处】:
南朝·宋·颜延之《七绎》:“北岳孤生,
迹埋声。”明·张钺《何大复先生遗集序》:“销声匿迹中自有不可磨灭者存。”
【例句】:
①《大自然的语言》:“到了秋天……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②《“请,谢谢,对不起”》:“只要我们都能使用这些礼貌用语,相信那种‘马路交响曲’之类的噪音就会在我们的社会中销声匿迹。”
寻踪觅迹-中华词典宝库
寻踪觅迹xún zōng mì jī
【释义】:
依据线索,寻找踪迹。
【成语出处】:
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小生张伯腾,恰才遇那女子,人物非凡;我寻踪觅迹前来,不知何处去了。”
【例句】:
《群音类选〈昇仙记·湘子见叔〉》:“你这几年在那里游,教娘终日倚门望不休。寻踪觅迹音书查,无处问因由。”
蛛丝马迹-中华词典宝库
蛛丝马迹zhū sī mǎ jì
【释义】:
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事物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或线索。
【成语出处】:
唐·杨筠松《龙经·统说·破军星七》:“引到平处如蛛丝,欲断不断马迹过,东西隐显梭中丝。”清·王家贲《别雅序》:“而此书则又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疑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例句】:
①鲁迅《两地书》:“从他所没收和发表的文章看起来,蛛丝马迹,固然大有可寻,但也不必因此愤激。”②鲁迅《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只因为公论和请贴之间看不出蛛丝马迹,所以议论便堂哉皇哉了。”
按迹循踪-中华成语大辞典
按迹循踪àn jī xún zōng
按:按照。循:顺着。按照事情本身的来龙去脉进行处理。也指循着一定线索去寻找事实真相。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
不拘形迹-中华成语大辞典
不拘形迹bù jǖ xíng jī
拘:拘泥。形迹:仪容礼貌。不拘泥于礼节形式。宋·欧阳修等《新唐书·魏徵传》:“徵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例〕你和女同学来往的时候,太随便了,过分不拘形迹,这才引起了一些议论,其实,你只要注意一点,也就行了。
不露斧凿痕迹-中华成语大辞典
不露斧凿痕迹bù lù fǔ záo hén jī
原作“不露斧斤”。指巧匠施工的园林,景物设置精巧自然,不露斧削凿刻的痕迹。后借喻文章、绘画等技艺精绝,达到天然浑成的境界。也作“无斧凿痕”。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师曰:‘巧匠施工,不露斧斤。’”宋《宣和画谱·花鸟》:“边鸾,长安人,以丹青驰誉于时,尤长于花鸟,……大抵精于设色,如良工之无斧凿痕耳。”
藏踪蹑迹-中华成语大辞典
藏踪蹑迹cáng zōng niè jī
藏:隐匿。蹑:动作又轻又快。指隐藏形迹,秘密活动。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且说张横将引三二百人,从芦苇中间,藏踪蹑迹,直到寨边,拔开鹿角,径奔中军。”
车辙马迹-中华成语大辞典
车辙马迹chē zhé mǎ jī
车辙痕,马足迹。指在行动中留下的踪迹。《左传·昭公十二年》:“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例〕对于失踪的一名探险队员,我们动员全体人员去寻找,但车辙马迹俱无,该上哪去找呢?这实在叫人为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