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形神

形神(形神)是什么意思

  • 形神不全-中华成语大辞典

    形神不全xíng shén bù quán

    形神:形象和精神。形象与精神不能保全。《战国策·齐策》:“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遂遵也,然而形神不全。”后泛指精神、形象不完美。〔例〕她的画形神不全,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

  • 形神可固论-诸子百家大辞典

    形神可固论

    道家有关养生的论文。载于《全唐文》卷926。吴筠撰。总论摄养之术。文中以自然为万物之本,自然生虚无,虚无生大道,大道生氤氲,氤氲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人和其他事物都是得一炁而生,为什么天长地久,人却不能与之齐寿?提出这一问题之后,从养生方面予以说明,认为是嗜欲所招致的,是不知摄养之术造成的。对于养生术,概括为守道、服炁、养形、守神、金丹几个方面。文中写道:“余今辄论先贤之故事,列以五章,才不足比之为文,词不足询之为议,略述大体是非之道。”然则此文为序言,其正文则是列举古人故事以论养生之道。

  • 形神-诸子百家大辞典

    形神

    即人的形体和精神。形神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无神论与有神论斗争的一个焦点。有神论者认为,神可以独立于形而存在,故人死神不灭,人死为鬼神;而无神论者则坚持认为神形不可分,神不能独立于形而存在,形存神存,形谢神灭,故人死不能为鬼神。先秦荀子首次肯定了神对形的依赖关系,指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荀子·天论》)东汉桓谭以“烛火喻形神”,“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空虚。”(《新论·祛蔽》)明确提出形神相依、形谢神灭的观点。南北朝时,为反对佛教宣扬的神不灭论,无神论者对形神关系作了更为深入的阐发,何承天提出“形神相资”、“形毙神散”的命题,构成了较为系统的神灭论;范缜则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观点,认为形神“名殊而体一”,“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神灭论》),把神灭论思想推向最高水平。后世无神论者探讨形神关系,基本没有超过范缜的思想。如明代王廷相的“无形气则神灭”的观点,明清之际王夫之的“神随形敝”的观点,皆是对范缜思想的继承。

  • 形神相资-诸子百家大辞典

    形神相资

    南朝宋时无神论者何承天提出的命题。何承天针对佛教有神论者宗炳等人所奉持的神不灭论,提出反驳说:“形神相资,古人譬以薪火。薪蔽火微,薪尽火灭;虽有其妙,岂能独传?”(《弘明集》卷3《答宗居士书》)汲取古人“薪火之喻”,说明形神之间互相依靠、不可分离的关系,强调精神不能独立于形体而存在,从而坚持了无神论在形神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有力地批判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

  • 形神相即-诸子百家大辞典

    形神相即

    南北朝时期著名无神论者范缜提出的命题。“即”,意为“即是”。“形”指形体、肉体;“神”指精神、灵魂。“形神相即”,意指精神与形体“名殊而体一”,是一个“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是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神灭论》)范缜又把形神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作“形神不二”。由于“形神相即”,“形神不二”,舍形无神,舍神无形,“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同上),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范缜特别强调精神对于形体的依赖关系,明确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同上)坚持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形神观,有力地批驳了佛教鼓吹的神不灭论,将我国古代的无神论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 形神不全-中华成语辞海

    形神不全xíng shén bù quán

    形体和精神都有欠缺。《战国策·齐策》:“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遂遵也,然而形神不全。”

  • 形神兼备-中华成语辞海

    形神兼备xíng shén jiān bèi

    形神:指艺术作品的形象和神韵。艺术作品的形象和意蕴全都具备,和谐统一。

  • 形神俱瘁-中华成语辞海

    形神俱瘁xíng shén jù cuì

    瘁:过分劳累。身体和精神都疲劳不堪。明·张居正《答督抚吴环洲言敬事后食之义》:“仆以菲薄,待罪政府,每日戴星而入,朝不遑食,夕不遑息,形神俱瘁,心力并竭,于国家岂无尺寸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