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学(四門學)是什么意思
四门学-诸子百家大辞典
四门学
隋文帝初年创立的四门学,专习儒家经典,归国子寺领导,文帝晚年废止。唐初,在重振儒术和兼重佛道思想的指导下,竭力提倡兴学,武德元年(618)立四门学。四门学是唐代中央官学的六学之一,隶属国子监管理,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招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或庶人中的俊异者、诸州省试落第的举人。课程分正经和旁经两大类。正经又分大经、中经和小经三部分。大经包括:《礼记》、《春秋左传》;中经包括《诗经》、《周礼》、《仪礼》;小经包括《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旁经有《孝经》、《论语》、《老子》;正经诸科为专修课程,旁经诸科为兼修课程。修业期满前举行毕业考试,由博士出题,国子祭酒监考。能通二经或“俊士”能通三经者,方准参加毕业考试。考试及格者可出校参加科举之省试,也可由四门学补入太学,获得较高的入仕资格。宋代在宋仁宗庆历三年(1044)重建四门学,但为了满足庶族地主阶级的要求,招生对象的等级有所放宽,招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孙为学生。据《宋史·选举制》记载,学生在学期间,“差学官锁宿,弥封校其艺,疏名上闻而后给牒,不中试者仍听读,若三试不中,则出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