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汉语成语大词典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
八公山:在安徽淮南市西,俯瞰平野,形势险要。 把八公山上的草和树木都当成了敌兵。形容畏惧惊恐到极点,稍微有一点儿动静就紧张起来。语本《晋书·苻(fú)坚载记下》“(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wǔ)然有惧色”。(王师:指东晋军队。)毛泽东《论持久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 也单作【草木皆兵】。《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回:“接连是广西独立、安徽独立、广东独立、福建独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塞上行·行纪·忆西蒙·十一》:“本来一向安闲旷逸的白音泰来,现已弄得草木皆兵。”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中华成语大辞典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
八公山:山名,也叫北山,在安徽寿县(寿州)北,位于淝水以北、淮水以南。相传汉·淮南王刘安曾同八公(门客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登此山,故得名。木:树。皆:都,全。误以为八公山上的草丛和树木都是敌兵。形容心情紧张,极度惊惧,疑神疑鬼。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参看“草木皆兵”。〔例〕“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bāgōngshānshàng,cǎomùjiēbīng
【释义】:
其他 将八公山上的草和树木都看成了敌兵。形容十分畏惧惊恐,稍有一点动静就非常紧张。语本《晋书·苻坚载记下》:“(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毛泽东《论持久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贬义。用于描写惊恐。→杯弓蛇影 风声鹤唳
若无其事。也作“草木皆兵”。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成语辞海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
八公山:山名,在安徽省淮南市西。草木:草和树木。皆:都。原指精神错觉,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士兵。后形容恐慌到了极点,一遇风吹草动就胆战心惊。《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中国军事知识辞典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一种作战心理。语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公元386年,前秦王苻坚攻打东晋,东晋派谢石、谢玄率兵抵抗。苻坚听到前锋在寿阳洛涧被晋军打败的消息后,“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劲)敌也,何为少乎?’怃然有惧色。”后据此概括成“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意为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后用来指胆战心惊,极其恐惧。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原意指东晋时代前秦王苻坚率兵攻打东晋时,误以八公山上的草木是晋兵而惊慌逃窜。后来人们借用这个故事来形容有些人恐惧到了极点,一遇到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不知所为。军事上一般用来指对某种敌情判断的错误。八公山:山名,在今安徽省淮南市西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