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兵之胜也,必待民之用也,而兵乃胜(凡兵之勝也,必待民之用也,而兵乃勝)是什么意思
凡兵之胜也,必待民之用也,而兵乃胜-兵法谋略辞典
凡兵之胜也,必待民之用也,而兵乃胜
大凡军队取得胜利,必定依靠民众力量的发挥,这样军队才能胜利。见于《管子·重令》。
人民群众是战争的直接参加者和主体力量,民众力量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这不仅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是如此,即在古代战争实践中亦是如此。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就是明显的例子。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十一月,身居三镇节度使要职而“阴有逆谋”的安禄山伙同史思明等人,乘唐朝统治日趋衰落之时,于范阳(治所幽州,在今北京城西南)起兵反唐。对于这场旨在分裂国家、专事残杀劫掠的叛乱,人民群众一开始就以积极的态度站在反对叛军斗争的前列。人民为了保卫生命财产,纷纷起来抗击叛军,有的给唐军送情报,有的参加唐军,有的自动组织起来,“多至二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资治通鉴》卷二一七),与唐军并肩作战,保卫地方。如张巡坚守睢阳,颜真卿保卫河北等,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参加。这一点正是唐王朝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最后消灭叛军,取得平叛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凡国之重也,必待兵之胜也,而国乃重;凡兵之胜也,必待民之用也,而兵乃胜-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凡国之重也,必待兵之胜也,而国乃重;凡兵之胜也,必待民之用也,而兵乃胜
国家的威望,必须有待于战争的胜利,然后威望才能提高;战争要取得胜利,必须有待于人民的拥护,然后胜利才能取得。一些古代军事家虽然明确指出了战争胜败取决于人民对战争的态度,但由于他们受其阶级本质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不可能做到彻底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来支持战争的。重:受人尊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