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亦作"漱啮"。 2.见"漱啮"。
漱 [ shù ] 1. 含水荡洗口腔。 如 漱口。洗漱。盥漱(洗手或漱口)。
齧 [ niè ] 1. 同“啮”。 2. 啃、咬。《漢書•卷五十四•蘇建傳》:“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 唐•杜甫 《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3. 侵蝕。《戰國策•魏策二》:“昔王季歷葬於楚山之尾,戀水齧其墓。”宋•陸游 《秋日出遊戲作詩二首之二》:“薄雲韜日未成雨,野水齧沙爭赴溪。” 4. 缺口。《淮南子•人間》:“夫牆之壞也於隙,劍之折必有齧。” 5. 姓。如唐堯時代有賢人齧缺。
漱齧
亦作“潄啮”。侵蚀;冲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谷水》:“ 五龙 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漱啮,每涝即坏。”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 湖口县 前受 大江 ,左当 彭蠡 ,波涛潄啮,岸石峥嵘,舟不可近。”《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去岁被水漱啮,残缺过半,继复补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