闱墨


拼音
wéi mò
注音
ㄨㄟˊ ㄇㄛˋ
繁体
闈墨

闱墨wéi mò

  1. 清代指把乡试、会试选出的文章编印成的文集。

    例刊刻闱墨,务照原卷。——《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

    英selections from papers of successful condidates at imperial examination;

分解意思

  • 拼音 wéi 部首 门 总笔画 7

    闱 [ wéi ] 1. 古代宫室两侧的小门。 2. 后妃居处。 如 宫闱。 3. 父母居室。 如 庭闱。 4. 科举时代称试院。 如 春闱。秋闱。闱墨(清代每届乡试会试的试卷,由礼部选定录取的文章,编刻成书)。

  • 拼音 mò 部首 黑 总笔画 15

    墨 [ mò ] 1. 写字绘画用的黑色颜料。 如 一锭墨。墨汁。墨盒。墨迹。墨宝(珍贵的字画。亦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画的画)。 2. 写字画画用的各色颜料。 如 墨水。油墨。粉墨登场。 3. 黑色或接近于黑色的。 如 墨黑。墨面(a.黑的脸色;b.指墨刑)。墨镜。墨绿。墨菊。墨晶(黑色的水晶)。 4. 贪污。 如 贪墨。墨吏。 5. 古代一种刑罚,在脸上刺字并涂墨(亦称“黥”)。 如 墨刑。 6. 姓。 7. 古同“默”,缄默。

引证文献

  1. 科举制度,自 明•以来,乡试、会试后,主考挑选试卷中文字符合程式的,编刻成书, 明•称“小録”。 清 称“闈墨”。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四三·贡举》

    引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同社生素揶揄之;及见闈墨,相视而惊,细询始知其异。”
    郑振铎 《黄公俊之最后》:“看在多年的乡邻面上,我劝你得赴考,得多练字,得多读名家闱墨。”

国语辞典

闱墨wéi mò

  1. 科举时代乡、会试选印发行中式者的作品,称为「闱墨」。

网络解释

闱墨

别称“试录”。闱,科举时代的试院。墨,试卷。明清将乡、会试中式文章,选刻成书,明称小录,清称闱墨。考场中应试者用墨笔,送试官前再经朱笔誊写,故试卷有朱、墨二本。《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康熙九年议准:嗣后每年乡、会试卷,礼部选其文字中程者,刊刻成帙,颁行天下。一应坊间私刻,严行禁止。”又:“三十二年复准:刊刻闱墨,务照原卷,若考官不照原卷发刻者,交部议处。”

《曾国藩家书》-收到家中寄来诸物63页:“曾受恬自南京归,余寄回银四百两,高丽参半斤,鹿胶阿胶共五斤、闱墨二十部。”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