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候


拼音
yú hòu
注音
ㄩˊ ㄏㄡˋ

虞候yú hòu

  1. 古官名。守望山泽之官。

  2. 古官名。宇文泰相西魏,始置虞候都督,后因设虞候之官,职掌不尽相同。隋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

  3. 宋时官僚雇用的侍从。南宋时在临安可向“行老”雇用。参阅宋吴自牧《梦粱录·雇觅人力》

分解意思

  • 拼音 yú 部首 虍 总笔画 13

    虞 [ yú ] 1. 预料。 如 不虞。 2. 忧虑。 如 无冻馁之虞。 3. 欺骗。 如 尔虞我诈。 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 5. 古同“娱”,安乐。 6. 古代掌管山泽的官。 如 虞人(中国春秋战国时称)。 7. 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舜所建。 8. 姓。

  • 拼音 hòu 部首 人 总笔画 10

    候 [ hòu ] 1. 等待。 如 等候。候车室。候选人。守候。候补。候场。候审。候诊。 2. 看望,问好。 如 伺候。问候。 3. 时节。 如 时候。气候。候鸟。候虫。 4. 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 如 火候儿。症候。 5. 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现气象学上仍沿用。 如 候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

引证文献

  1. 古官名。守望山泽之官。

    《左传·昭公二十年》:“藪之薪蒸,虞候守之。”
    孔颖达 疏:“水希曰藪,则藪是少水之泽,立官使之候望,故以虞候为名也。”
    宋•高承 《事物纪原·舆驾羽卫·虞候》:“春秋 时, 晋•有候正主斥候,又有原候、候奄,则虞候之名盖因此。 齐 晏子 云:‘藪之薪蒸,虞候守之。’本山泽望候之官。 《李靖兵法》有左右虞候,名同而职异矣。”

  2. 古官名。 宇文泰 相 西魏,始置虞候都督,后因设虞候之官,职掌不尽相同。 隋 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 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 五代 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 宋 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

  3. 宋•时官僚雇用的侍从。 南宋•时在 临安 可向“行老”雇用。参阅 宋•吴自牧 《梦粱录·雇觅人力》

国语辞典

虞候yú hòu

  1. 古代掌山泽之官。

    《左传·昭公二十年》:「薮之薪蒸,虞候守之。」

  2. 隋太子卫率有左右虞候府,掌斥候伺奸。

  3. 唐方镇置都虞候、虞候,为军校之名称;至五代都虞候等遂为禁卫之官,宋因之,元以后废。

  4. 对下级吏员、侍从的通称。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当时虞候声诺来寻。这个看郡王的人,是甚色目人?」

网络解释

虞候

虞候(yú hòu),本为春秋时期掌管山泽的职官。西魏和隋朝以后用作军官称号。如虞候都督、左右虞候率、都虞候等。

其职掌不尽相同,或为警备巡查官,或为内部监察官。宋代的军事编制单位“都”一级,设置将虞候—职,地位较低,属于节级。此外,还设有大量的都虞候一职。明代亦置虞候一职,据《武备制胜志·军资乘》,军中警戒巡查安全等行政事务由虞候负责,军队屯驻宿营,虞候向主官请求口令,率领甲士分巡诸帐。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