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旌


拼音
zhān jīng
注音
ㄓㄢ ㄐㄧㄥ

旃旌zhān jīng

  1. 泛指赤色旗帜。

分解意思

  • 拼音 zhān 部首 方 总笔画 10

    旃 [ zhān ] 1. 古代一种赤色曲柄的旗。 2. 同“毡”。 3. 文言助词,相当于“之”或“之焉”。 如 “天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

  • 拼音 jīng 部首 方 总笔画 11

    旌 [ jīng ] 1. 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 如 旌旗。旌铭(旧时丧礼,柩前书死者姓名的旗幡)。 2. 表扬。 如 旌表。

引证文献

  1. 泛指赤色旗帜。

    《左传·定公四年》:“分 康叔 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
    孔颖达 疏:“盖王以通帛、杂帛并赐 卫 也。然则大赤即是旃也。於綪茷之下更言旃者,茷言旂尾,旃言旂身,圆其文,故具言耳。若其不然,旌是干之所建,旗皆有旌,少帛、旃斾之后何须更復言旌,明是圆其文故重言之。”
    汉•班固 《南巡颂》:“运天官之法驾,建日月之旃旌。”
    北周 庾信 《郑常墓志铭》:“文轨既同,旃旌已偃;司勋行赏,军吏举功。”

国语辞典

网络解释

旃旌

旃旌,zhān jīng ,ㄓㄢ ㄐㄧㄥ,泛指赤色旗帜。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