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肠


拼音
chēng cháng
注音
ㄔㄥ ㄔㄤˊ
繁体
蟶腸

蛏肠chēng cháng

  1. 福建、广东人对蛏子肉的俗称。

分解意思

  • 拼音 chēng 部首 虫 总笔画 11

    蛏 [ chēng ] 1. 〔~子〕软体动物,介壳长方形,淡褐色,生活在沿海泥中,肉可食,味鲜美。 2. (蟶)

  • 拼音 cháng 部首 肉 总笔画 7

    肠 [ cháng ] 1. 人或动物内脏之一,呈长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养分,分“大肠”、“小肠”等部。 如 肠子。肠衣。肝肠寸断。羊肠小道。脑满肠肥。

引证文献

  1. 福建、广东 人对蛏子肉的俗称。

    引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蛏》:“蟶乃海中小蚌也…… 闽 粤 人以田种之,候潮泥壅沃,谓之蟶田,呼其肉为蟶肠。”

国语辞典

网络解释

蛏肠

基本信息

释义

福建 、 广东 人对蛏子肉的俗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蛏》:“蛏乃海中小蚌也…… 闽 粤 人以田种之,候潮泥壅沃,谓之蛏田,呼其肉为蛏肠。”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