髽髻


拼音
zhuā jì
注音
ㄓㄨㄚ ㄐㄧˋ

髽髻zhuā jì

  1. 梳在头顶两旁或脑后的发髻。古时男女皆有,近代常为中老年妇女发型。

分解意思

  • 拼音 zhuā 部首 髟 总笔画 17

    髽 [ zhuā ] 1. 古代妇女服丧时用麻扎成的发髻。 2. 古代妇女服丧时用麻扎发髻。 3. 梳在头顶两旁的发髻。

  • 拼音 jì 部首 髟 总笔画 16

    髻 [ jì ] 1. 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如 髻丫。髻鬟。发髻。

引证文献

  1. 梳在头顶两旁或脑后的发髻。古时男女皆有,近代常为中老年妇女发型。

    《新唐书·南蛮传下·乌蛮》:“士多牛马,无布帛,男子髽髻,女人被髮,皆衣牛羊皮。”
    宋•梅尧臣 《武陵行》:“尨眉髽髻人,倏遇心颜喜。”
    清•赵翼 《蔡节妇》诗:“女流中有此鬚眉,髽髻当门隻手支。”
    郭澄清 《大刀记》第一章:“这里边,有白须满胸的老爷爷,有梳着灰白髽髻的老奶奶。”

国语辞典

髽髻zhuā ji

  1. 将头发梳拢盘结于头顶所成的髻,为女孩或女仆所梳的发式。也作「抓髻」。

网络解释

髽髻

髽髻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ua jiu,是指梳在头顶两旁或脑后的发髻。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