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髠刑”。
古代一种剃去罪人须发的刑罚。
髡 [ kūn ] 1. 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 如 髡首(剃去头发,光头)。髡钳(剃去头发,并用铁圈束颈)。 2. 古代指和尚。 3. 古代称修剪树枝。
刑 [ xíng ] 1. 对犯罪的处罚。 如 刑罚。刑法。刑律。刑事。执刑。服刑。 2. 特指对犯人的体罚。 如 刑讯。受刑。刑具。
亦作“髠刑”。古代一种剃去罪人须发的刑罚。
引汉•焦赣 《易林·复之坎》:“髠刑受法,终不得释。”
《三国志·魏志·王凌传》“凌 举孝廉,为 发干 长”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凌 为长,遇事,髡刑五岁,当道扫除。”
唐•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司马迁 《答任少卿书》云:‘其次鬄毛髮,婴金铁受辱。’髡刑,则剃毛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战国 以来有一种髡刑,把罪人须发剃光。”
髡刑,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kūn xíng,是中国上古五刑之一,为将人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是一种耻辱刑,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夏商周到东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