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野


拼音
pǔ yě
注音
ㄆㄨˇ ㄧㄝˇ
繁体
樸野

朴野piáo yě

  1. 质朴,不文饰,不矫饰。

分解意思

  • 拼音 pǔ,pò,pō,piáo 部首 木 总笔画 6

    朴 [ pǔ ] 1. 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 如 朴素。朴实。朴厚。朴质。 2. 朴实,朴素。 如 质朴。俭朴。 朴 [ pò ] 1. 朴树,落叶乔木,花淡黄色。木材可制器具。 朴 [ pō ] 1. 〔~刀〕古代的一种武器,窄长有短把的刀,双手使用。 朴 [ piáo ] 1. 姓。

  • 拼音 yě 部首 里 总笔画 11

    野 [ yě ] 1. 郊外,村外。 如 野外。野景。野游。野趣。野餐。野战。四野。郊野。 2. 界限,范围。 如 分野。视野。 3. 指不当政的地位,与“朝(cháo )”相对。 如 朝野。下野。在野。野史。 4. 不讲情理,没有礼貌。 如 野蛮。粗野。 5. 巨大而非分的欲望。 如 野心。 6. 不受约束。 如 心玩儿野了。 7. 不是人工驯养或栽培的(动物或植物)。 如 野生。野兽。野味。野花。野菜。

引证文献

  1. 朴质无华。

    《管子·小匡》:“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
    尹知章 注:“农人之子朴质而野,不为姦慝。”
    唐•元稹 《进田弘正碑文状》:“不隐实功,不为溢美,文虽朴野,事颇彰明。”
    明•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木兰歌》是 晋•人拟古乐府……又,‘出门见伙伴’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 汉•也。”
    质朴,不文饰,不矫饰。 晋•葛洪 《抱朴子·勤求》:“然末俗通弊,不崇真信,背典誥而治子书,若不吐反理之巧辨者,则谓之朴野。”
    唐•元稹 《进田弘正碑文状》:“不隐实功,不为溢美,文虽朴野,事颇彰明。”
    宋•苏辙 《上曾参政书》:“闻天子举直言之士,而世之君子以其山林朴野之人,不知朝廷之忌讳,其中无所隐蔽,故以应詔。”
    清•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黄生,名 之纪 ……人甚朴野。”

国语辞典

朴野pú yě

  1. 质朴而不懂礼节。也作「朴鄙」。

    《管子·小匡》:「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

网络解释

朴野

朴野,汉语词汇。

拼音: pǔ yě

释义:1、意为朴质无华。2、质朴,不文饰,不矫饰。

《管子·小匡》:“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