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
指三次察讯。
谓击刺三次。
三 [ sān ]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 如 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2. 表示多次或多数。 如 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刺 [ cì ] 1. 用有尖的东西插入。 如 刺绣。刺伤。刺杀。 2. 暗杀。 如 刺客。被刺。行刺。 3. 侦探,打听。 如 刺探。 4. 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 如 讽刺。讥刺。 5. 尖锐像针的东西。 如 芒刺。鱼刺。刺丛。 刺 [ cī ] 1. 象声词。 如 刺地滑了一跤。
周 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
引《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羣臣,再刺曰讯羣吏,三刺曰讯万民。”
孙诒让 正义:“三刺者,问众以当杀与否,是刑与宥不可豫定。”
南朝•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违,若针之通结矣。”
《隋书·刑法志》:“周王 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指三次察讯。
引《魏书·刑罚志》:“以五听求民情,八议以申之,三刺以审之。”
谓击刺三次。
引《周礼·夏官·大司马》:“鼓戒三闋,车三发,徒三刺。”
郑玄 注:“鼓戒,戒攻敌,鼓一闋,车一转,徒一刺,三而止,象服敌。”
中医古代针法的一种。其方法是把针刺入皮下的深度分为三层。即先刺至浅层,再较深刺入,最后刺入更深的部位(见《灵枢·官针篇》:“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极深刺之,以下谷气”)。 它也是一种植物和饮料的名称。同时“三刺”也是中国古代法制(西周时期)的一项重要司法程序。
三刺,拼音sān c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