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声息俱无。
引申指空无。
冷清孤单。
寂 [ jì ] 1. 静,没有声音。 如 寂静。寂寞。孤寂。寂寂。寂灭。寂默。寂寥(寂静空旷)。
蔑 [ miè ] 1. 目受伤而不明。 2. 无,没有。 如 蔑以复加。 3. 小。 如 蔑视。轻蔑。 4. 灭。 如 “而蔑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 5. 涂染。 如 诬蔑。污蔑。
沉寂;声息俱无。
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 以丞相録尚书事,假节” 南朝•宋 裴松之 注:“且此人不死,要应显达为 魏,竟是谁乎?何其寂蔑而无闻!”南朝•梁 沉约 《辩圣论》:“圣人盖人中之含明德尽照精粹凝玄者,或三圣并时,或千载寂蔑。”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鄱阳、云安,道阻且长,音尘寂蔑,永以三叹。”
引申指空无。
引唐•韩愈 《袁州刺史谢上表》:“臣以愚陋无堪,累蒙朝廷奬用,掌誥西掖,司刑南宫,显荣频烦,称效寂蔑。”
冷清孤单。
引南朝•宋 谢灵运 《邻里相送方山诗》:“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唐•李白 《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瞻望清路尘,归来空寂蔑。”
寂蔑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jì miè,意思是沉寂;声息俱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