衿褵


拼音
jīn lí
注音
ㄐㄧㄣ ㄌㄧˊ

衿褵jīn lí

  1. 施衿结褵。古代女子出嫁时,由母亲将佩巾系上女儿领衿的一种礼节。

分解意思

  • 拼音 jīn 部首 衣 总笔画 9

    衿 [ jīn ] 1. 古代服装下连到前襟的衣领。 如 青衿(代称秀才)。 2. 系衣裳的带子。

  • 拼音 lí 部首 衣 总笔画 15

    褵 [ lí ] 1. 同“缡”。

引证文献

  1. 施衿结褵。古代女子出嫁时,由母亲将佩巾系上女儿领衿的一种礼节。

    引汉•刘向 《列女传·齐孝孟姬》:“母醮之房中,结其衿褵。必敬必戒,无违宫事。”
    《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导衿褵於未萌,申烱戒於兹日。”
    李善 注:“衿褵,於衿结褵也。 《仪礼》曰:‘女嫁,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吕向 注:“褵,带也。”

国语辞典

网络解释

衿褵

衿褵,汉语词汇,拼音jīn lí,施衿结褵。古代女子出嫁时,由母亲将佩巾系上女儿领衿的一种礼节。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