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禹

禹(禹)是什么意思

  • 禹域-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禹域yǔ yù

    【释义】:

    指中国。古代传说禹平水土,划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故称中国为禹域。清·黄遵宪《唐韨臣明经》诗:“芒芒此禹域,滔滔彼汉江,君听人间谣,处处歌堂堂。”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长素魁垒耆硕之誉,闻于禹域,而弟子亦多言革命者。”

  • 禹行舜趋-实用委婉语词典

    禹行舜趋

    婉指步前人后尘,没有自己的创新。禹据说是夏代第一个君主。

  • 神禹-古文观止词典

    神禹shén yǔ

    【词性】:名词

    即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曾治平洪水(1)。《阅江楼记》: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同大禹治平洪水的功绩,同样都无穷无尽。

  • 王禹偁-古文观止词典

    王禹偁wáng yǔ chēng

    【词性】:名词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官至翰林学士。他是北宋早期反对五代浮靡文风的著名作家之一(1)。《待漏院记》: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大理寺小吏王禹偁作了这篇文章。

  • 禹-古文观止词典

    禹yǔ

    【词性】:名词

    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姒姓,名文命。也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原是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后被舜选为继承人。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传说中的夏代(21)。《季札观周乐》: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勤劳而不自以为有德,不是禹,还有谁能够做到呢?《苏秦以连横说秦》:禹伐共工。——夏禹讨伐共工。《晁错论》: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从前大禹治理洪水,开凿龙门,疏通黄河,然后放洪水流入大海。

  • 禹迹-古文观止词典

    禹迹yǔ jī

    【词性】:名词

    大禹治洪水所到的地方。相传大禹为治洪水,足迹遍及九州,所以称九州大地为“禹迹”。亦借指中国疆域(1)。《祭鳄鱼文》:况禹迹所揜。——何况〔潮州〕是大禹足迹所到的地方。

  • 禹锡-古文观止词典

    禹锡yǔ xī

    【词性】:名词

    即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贞元进士,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有《刘梦得文集》(1)。《柳子厚墓志铭》: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中山刘梦得名叫禹锡的也在被遣之中。

  • 禹-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禹yǔ

    夏后氏部落领袖,夏代第一个君主。《孟子·滕文公上》:“~疏九河。”

  • 禹-现代汉语大词典

    禹yǔ

    【释义】:

    ①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又称大禹、夏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有功,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即位,建立夏代。②姓。

  • 禹域-现代汉语大词典

    禹域yǔ yù

    【释义】:

    指中国。古代传说禹平水土,划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因称中国为禹域。陈毅《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即日出洋》:“百年家国恨,禹域日倾颓。”

  • 禹鼎-现代汉语大词典

    禹鼎yǔ dǐng

    【释义】:

    传说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后因以“禹鼎”比喻国家领土、政权。陈毅《赣南游击词》:“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

  • 大禹治水-现代汉语大词典

    大禹治水dà yǔ zhì shuǐ

    【释义】:

    相传虞舜时洪水泛滥,人民苦于洪涝之害。禹奉舜之命治理洪水。禹在治水的十余年间,不避艰辛,带领百姓疏通江河,兴修水利,曾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水患。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后世称颂禹的治水之功,尊称他为大禹。

  • 禹-汉语大词典

    《廣韻》王矩切,上麌,云。【1】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据传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不入。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即位,建立{夏}代。后世视为圣王。其事迹详见《书n之《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禹贡》等篇。【2】疏行貌;行缓貌。《广雅·释诂》:“禹﹑﹑綏,舒也。”{王念孙}疏证:“禹﹑舒,聲相近,《説文》‘踽,疏行皃’。{張衡}《西京赋》:‘奎踽盤桓。’{薛綜}注云:‘奎踽,開足也。’踽與禹聲近而義同。”{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禸部》“禹”:“禹之言于也,謂其行舒于也。宀部宇,籀文作,是于﹑禹聲通。蟲行緩謂之禹,猶語之舒爲余耳。”【3】指{禹}步。{汉}{扬雄}《法言·重黎》:“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4】姓。{金}代有{禹显}。见《金史·忠义传三·禹显》。

  • 禹碑-汉语大词典

    禹碑

    【1】即岣嵝碑。凡七十七字,象缪篆,又象符箓。后人附会{夏禹}治水时所刻。碑在{湖南}{衡山}{雲密峰}。{昆明}﹑{成都}﹑{长沙}﹑{绍兴}﹑{南京}{栖霞山}和{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唐}{韩愈}《岣嵝山》诗:“{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摹奇。”

  • 禹膳-汉语大词典

    禹膳

    【1】{禹王}之饭食。比喻盛馔。{唐}{沈佺期}《陪幸韦嗣立山庄》诗:“水堂開{禹}膳﹐山閣獻{堯}鍾。”{南朝} {梁}{庾肩吾}《奉使北徐州参丞御》诗:“千金登{禹}膳﹐萬壽獻{堯}鐘。”

  • 禹孫-汉语大词典

    禹孫

    【1】药草名。泽泻的别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八·泽泻》:“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禹}能治水﹐故曰禹孫。”

  • 禹瀆-汉语大词典

    禹瀆

    【1】{夏禹}开凿的水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河}之入海﹐舊在{碣石}﹐今川流所導﹐非{禹}瀆也。”

  • 禹啓-汉语大词典

    禹啓

    【1】指{夏禹}及其子{启}。{唐}{卢僎}《上幸皇太子新院应制》诗:“父子{成}{釗}合﹐君臣{禹}{啓}同。仰天歌聖道﹐猶愧乏雕蟲。”

  • 禹稷-汉语大词典

    禹稷

    【1】指{夏禹}与{后稷}。{夏禹}{后稷}受{尧}{舜}命整治山川,教民耕种,称为贤臣。《孟子·离娄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汉}{王充}《论衡·逢遇》:“夫能御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堯}{舜}也。”

  • 禹迹-汉语大词典

    禹迹

    亦作“[禹跡]”【1】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城为{禹}迹。语出《书·立政》:“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迹。”{孔}传:“以升{禹}治水之舊迹。”{唐}{韩愈}《鳄鱼文》:“況{禹}迹所揜﹐{揚州}之近地﹐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百神之祀之壤者哉!”《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畫爲九州。”【2】指{夏禹}治水的业绩。{北周}{庾信}《周宗庙歌》之六:“功參{禹}迹﹐德贊{堯}門。”{唐}{章孝标}《上浙东元相》诗:“何言{禹}跡無人繼﹐萬頃湖田又斬新。”

  • 禹服-汉语大词典

    禹服

    【1】《书·仲虺之诰》:“表正萬邦,纘{禹}舊服。”{孔}传:“繼{禹}之功,統其故服。”服,王畿以外的疆土。后用以称{中国}九州之地。{唐}{许敬宗}《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诗:“星次絶{軒}臺﹐風衢乖{禹}服。”{唐}{王维}《兵部起请露布文》:“億兆廣{堯}封之時﹐郡縣加{禹}服之外﹐而犬戎小醜﹐蝸角偷安﹐動摇遠邊。”

  • 禹葭-汉语大词典

    禹葭

    【1】麦门冬的别名。《尔雅·释草》“虋冬”{宋}{邢昺}疏:“麥門冬﹐{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餘糧。”

  • 禹甸-汉语大词典

    禹甸

    【1】《诗·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維{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孫田之。”{毛}传:“甸,治也。”{朱熹}集传:“言信乎此南山者,本{禹}之所治,故其原隰墾闢,而我得田之。”本谓{禹}所垦辟之地。后因称{中国}之地为{禹}甸。{宋}{方夔}《苦热》诗之一:“誰是蒼生霖雨手﹐普將{禹}甸釀西成。”{清}{王式丹}《南中书事》诗:“{禹}甸埴墳殊廣大﹐蠻方節鉞漫紛紜。”

  • 禹跳-汉语大词典

    禹跳

    【1】犹禹步。谓{夏禹}跛行。《荀子·非相》:“{禹}跳﹐{湯}偏﹐{堯}{舜}參牟子。”{梁启雄}简释引{高亨}《荀子眉笺》:“跳﹑偏﹐皆足跛也。”

  • 禹契-汉语大词典

    禹契

    【1】{夏禹}和{商}的始祖{契}。{宋}{沈辽}《次韵酬泰叔》:“直欲馳千里﹐寧誰出一鄉﹐典謨窺{禹}{契}教化識{軒}{唐}。”

  • 禹哀-汉语大词典

    禹哀

    【1】中药名。太一余粮的别称。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二·太一余粮》。

  • 禹行舜趨-汉语大词典

    禹行舜趨

    【1】《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杨倞}注:“但宗聖人之威儀而已矣。”原谓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距。{梁启超}《论私德》:“彼見夫盛名鼎鼎之先輩﹐明目張膽以爲鄉黨自好者所不爲之事﹐而其受社會之崇拜﹐享學界之尸祝自若也﹐則更何必自苦以强爲{禹}行{舜}趨之容也。”

  • 禹績-汉语大词典

    禹績

    【1】指{夏禹}治水的业绩。{汉}{阮瑀}《纪征赋》:“遂臨{河}而就濟﹐瞻{禹}績之茫茫。”{宋}{曾巩}《黄河》:“宜博求能疏川浚{河}者﹐與之慮定﹐然後施功﹐則可以下安元元﹐上追{禹}績矣。”《诗·大雅·文王有声》:“{豐水}東注﹐維{禹}之績。”{毛}传:“績﹐業。”{郑玄}笺:“{禹}治之﹐使入{渭}東注于{河}﹐{禹}之功也。”

  • 禹跡-汉语大词典

    禹跡

    【1】见“禹迹”。

  • 禹刑-汉语大词典

    禹刑

    【1】即{夏}之《赎刑》。《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杜预}注:“{夏}﹑{商}之亂﹐著{禹}﹑{湯}之法﹐言不能議事以制。”{杨伯峻}注:“《尚書·吕刑序》云:‘{吕}命{穆王}訓{夏}《贖刑》﹐作《吕刑》。’……是相傳{夏}有《贖刑》﹐亦曰《禹刑》﹐未必爲{禹}所作耳。”

  • 禹謨-汉语大词典

    禹謨

    【1】{大禹}治国的方略。{宋}{范仲淹}《依韵酬李光化叙怀》:“公餘更勵經邦業﹐思爲清朝贊{禹}謨。”{宋}{陈师道}《登鹊山》诗:“朴俗猶{虞}力﹐安流尚{禹}謨。”

  • 禹鼎-汉语大词典

    禹鼎

    【1】传说{夏禹}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清}{赵翼}《题稚存万里荷戈集》诗:“即今一卷《荷戈》詩﹐己如{禹}鼎鑄魅魑。”{明}{沈德符}《野獲编·释道·毁皇姑寺》:“觀{世宗}屢諭﹐不特明晰事理﹐且曲揣人情﹐真是{禹}鼎{秦}鏡。”{清}{何世麟}《感赋》诗:“{越}裳依舊防{倭}寇﹐{禹}鼎何時鑄{漢}奸。”【2】{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著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〇五字,记述{禹}以{武公}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周}王作战,俘获{鄂侯}事。1942年{陕西}{岐山}又出一鼎,与{宋}代著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3】即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后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陈毅}《赣南游击词》:“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

  • 禹湯-汉语大词典

    禹湯

    【1】{夏禹}和{商汤}。后视为贤明君主的典范。《左传·庄公十一年》:“{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晋书·安帝纪》:“自頃國難之後﹐人物彫殘﹐常所供奉﹐猶不改舊﹐豈所以視人如傷﹐{禹}{湯}歸過之誡哉!”{清}{顾炎武}《晋王府》诗:“定知慈儉理﹐得占{禹}{湯}齊。”{明}{刘基}《咏史》诗之一:“六雄糜沸擾天綱﹐天下嗷嗷望{禹湯}。”

  • 禹功-汉语大词典

    禹功

    【1】指{夏禹}治水的功绩。《左传·昭公元年》:“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清}{戴名世}《杨维岳传》:“踐土而思{禹}功﹐食粟而思{稷}德。”

  • 禹穴-汉语大词典

    禹穴

    【1】相传为{夏禹}的葬地。在今{浙江省}{绍兴}之{会稽山}。{明}{何景明}《述归赋》:“極{禹穴}之幽冥兮﹐窮{會稽}之勝。”{唐}{李白}《越中秋怀》诗:“何必探{禹穴}﹐逝將歸{蓬丘}。”《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裴骃}集解引{张晏}曰:“{禹}巡狩至{會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閒云{禹}入此穴。”{南朝} {宋}{谢灵运}《游山》诗:“幸遊{建德}鄉﹐觀奇經{禹穴}。”【2】指{会稽}{宛委山}。相传{禹}于此得{黄帝}之书而复藏之。{唐}{李白}《送二季之江东》诗:“{禹穴}藏書地﹐{匡山}種杏田。”{王琦}注:“{賀知章}《纂山記》曰:{黄帝}號{宛委穴}爲{赤帝}陽明之府﹐於此藏書。{大禹}始於此穴得書﹐復於此穴藏之﹐人因謂之{禹穴}。”{禹}于{宛委山}得{黄帝}金简书之说﹐见《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宋}{陆游}《秋雨初霁徙倚门外有作》诗:“前身已預{蘭亭}會﹐老眼曾窺{禹穴}書。”{清}{王誉昌}《舟泊武林城外因忆新安会稽之胜赋呈确庆夫子志别》诗:“學溯{考亭}開霧障﹐書探{禹穴}破雲封。”【3】相传为{夏禹}决{汉水}时的住处。在今{陕西省}{旬阳县}东。《大清一统志·兴安府·古迹》:“{禹穴}在{洵陽縣}東一百三十里。高八尺﹐深九尺。旁鎸“禹穴”二字。穴右有泉﹐味甚清洌。世傳{禹}决{漢水}時居此。”

  • 禹書-汉语大词典

    禹書

    【1】指《山海经》。旧说《山海经》为{禹}所撰,故名。{唐}{柳宗元}《逐毕方文》:“問之{禹}書﹐{畢方}是祟。”

  • 禹餘糧-汉语大词典

    禹餘糧

    【1】麦门冬的别名。参见“[禹葭]”。【2】蒒草的别名。{晋}{张华}《博物志》卷六:“海上有草焉﹐名蒒﹐其實食之如大麥﹐七月稔熟﹐名曰自然穀﹐或曰禹餘糧。”【3】中药名。又名禹粮石。为一种褐铁矿矿石。性微寒,味甘涩,有涩肠﹑止血功能。相传{夏禹}治水时弃其余粮于江中,化为此石,故名。见《太平御览》卷九八八引《博物志》。

  • 禹步-汉语大词典

    禹步

    【1】谓跛行。相传{夏禹}治水积劳成疾,身病偏枯,行走艰难,故称。《尸子·君治》:“{禹}於是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其家,手不爪,脛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過,人曰{禹}步。”《法言·重黎》“巫步多{禹}”{晋}{李轨}注:“〔{禹}〕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故亦称巫师﹑道士作法的步法为{禹}步。{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医方《五十二病方·肠肠》:“以月十六日始毁﹐{禹}步三﹐曰:‘月與日相當﹐日與月相當。’”《北史·艺术传上·由吾道荣》:“及至{汾河}﹐遇水暴長﹐橋壞﹐船渡艱難。是人乃臨水{禹}步﹐以一符投水中﹐流便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产龙》:“有{王媪}者﹐焚香{禹}步﹐且捺且咒。”{唐}{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松間白髮黄尊師﹐童子燒香{禹}步時。”{晋}{葛洪}《抱朴子·登涉》:“{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後﹐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併﹐是一步也。次復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從左足併﹐是二步也。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併﹐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畢矣。”

  • 禹帳里-汉语大词典

    禹帳里

    【1】传说中的北海神名。《太平御览》卷四引《龙鱼河图》:“{北海君}﹐姓{是}﹐名{禹帳里}。”

  • 禹域-汉语大词典

    禹域

    【1】指{中国}。古代传说{禹}平水土,划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因称{中国}为{禹}域。{陈毅}《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即日出洋》诗:“百年家國恨﹐{禹}域日傾頽。”{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长素}魁壘耆碩之譽﹐聞于{禹}域﹐而弟子亦多言革命者。”{清}{黄遵宪}《唐韨臣明经》诗:“芒芒此{禹}域﹐滔滔彼{漢江}﹐君聽人間謡﹐處處歌《堂堂》。”

  • 禹門-汉语大词典

    禹門

    【1】即{龙门}。指科举试场。{宋}{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词:“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明}{范受益}《寻亲记·劝勉》:“倚門望你身脱白﹐須作禹門驚雷客。”【2】即{龙门}。地名。在{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县}东北。相传为{夏禹}所凿,故名。{唐}{黄滔}《水殿赋》:“截通{魏國}之路﹐鑿改{禹門}之水。”{明}{何景明}《画鱼》诗:“{禹門}天池雲霧裏﹐白晝雷霆行地底。”{前蜀}{韦庄}《柳谷道中作却寄》诗:“心如嶽色留{秦}地﹐夢逐{河}聲出{禹門}。”

  • 禹惜寸陰-汉语大词典

    禹惜寸陰

    【1】指{禹}勤于治水,爱惜光阴之事。{晋}{皇甫謐}《帝王世纪》:“{堯}命〔{禹}〕以爲司空﹐繼{鯀}治水﹐乃勞身勤苦﹐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陰。”《晋书·祖纳传》:“{納}好弈棊﹐{王隱}謂之曰:‘{禹}惜寸陰﹐不聞數棊。’”《晋书·陶侃传》:“{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衆人﹐當惜分陰。”

  • 禹韭-汉语大词典

    禹韭

    【1】麦门冬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麦门冬》。

  • 禹政-汉语大词典

    禹政

    【1】禹刑。{南朝} {梁}{任昉}《为梁公请刊改律令表》:“{湯}刑{禹}政﹐不足禁姦﹐九法三章﹐無以息訟。”

  • 伯禹-汉语大词典

    伯禹

    【1】{夏禹}。《书·舜典》:“{伯禹}作司空。”{孔颖达}疏引{賈逵}曰:“伯﹐爵也。{禹}代{鯀}爲{崇伯}﹐入爲天子司空﹐以其伯爵﹐故稱{伯禹}。”{唐}{张鷟}《游仙窟》:“{張騫}古迹﹐十萬里之波濤;{伯禹}遺踪﹐二千年之坂隥。”{晋}{郭璞}《江赋》:“駭黄龍之負舟﹐識{伯禹}之仰嗟。”

  • 大禹-汉语大词典

    大禹

    【1】对{夏禹}的美称。{唐}{李白}《公无渡河》诗:“{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书·大禹谟》:“曰若稽古{大禹}。”{孔}传:“{禹}稱大﹐大其功。”

  • 崇禹-汉语大词典

    崇禹

    【1】{夏}时舞曲名。《周礼·春官·籥师》“掌教國子舞羽龡籥”{清}{孙诒让}正义:“《崇禹》《生開》﹐蓋大{夏}之舞曲﹐以籥奏之者也。”《逸周书·世俘》:“乙卯﹐籥人奏《崇禹》《生開》三終﹐王定。”{孔晁}注:“《崇禹》《生開》皆篇名。”

  • 微禹-汉语大词典

    微禹

    【1】语本《左传·昭公元年》:“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本为歌颂{禹}治水的功绩,谓如无{禹}治水,则人皆将成鱼。后以为颂扬功德的套语。《陈书·衡阳献王昌传》:“故以功深於微{禹}﹐道大於惟{堯}﹐豈直社稷用寧﹐斯乃黔黎是賴。”《宋书·武帝纪下》:“夫微{禹}之感﹐歎深後昆﹐盛德必祀﹐道隆百世。”

  • 湯禹-汉语大词典

    湯禹

    【1】{大禹}。即{夏禹},{夏}代开国之君。《楚辞·离骚》:“{湯禹}嚴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姜亮夫}校注:“{湯禹}﹐歷來諸家皆以爲{殷湯}{夏禹}。{寅}按古無倒稱{湯}{禹}之例……《莊子·逍遥游》‘湯之問棘也是已’﹐{簡文}注:‘湯﹐廣大也。’重言曰湯湯﹐《詩·載馳》‘{汶水}湯湯’﹐傳:‘大貌。’則{湯禹}猶後言{大禹}也。”《楚辞·九章·怀沙》:“{湯禹}久遠兮﹐邈而不可慕。”{姜亮夫}校注:“{湯禹}﹐{大禹}也。”

  • 舜禹-汉语大词典

    舜禹

    【1】{虞舜}和{夏禹}的并称。《晋书·元帝纪》:“願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狹{由}{巢}抗矯之節。”《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 慚鄧禹-汉语大词典

    慚鄧禹

    【1】{南朝}{齐}{王融}急于功名,自认为很有声望,想在三十岁内就做到公卿,结果只做了中书郎,因此曾抚案而叹:“爲爾寂寂,{鄧禹}笑人。”见《南齐书·王融传》﹑《南史·王融传》。按,{东汉}{邓禹}二十四岁就封侯,故云。后以“慚鄧禹”指因功名迟暮而感叹。{宋}{陆游}《病後衰甚非篮舆不能出门感叹有赋》:“寂寂豈惟慚{鄧禹}﹐厭厭更覺類{曹蜍}。”

  • 神禹-汉语大词典

    神禹

    【1】{夏禹}的尊称。{明}{高启}《石射堋》诗:“疑是{神禹}治水時﹐來教鬼射降妖精。”《庄子·齐物论》:“無有爲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成玄英}疏:“迷執日久﹐惑心已成﹐雖有{大禹}神人﹐亦不令其解悟。”{金}{王渥}《三门津》诗:“{大河}{三門}險﹐{神禹}萬世功。”{胡小石}《犊儿矶水府寺宿》诗:“{神禹}昔驅水﹐鴻濛萬靈奔。”

  • 神禹碑-汉语大词典

    神禹碑

    【1】碑名。即{禹}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后人附会为{夏禹}治水时所刻,故名。{唐}{韩愈}《岣嵝山》诗:“{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摹奇。”

  • 貢禹彈冠-汉语大词典

    貢禹彈冠

    【1】《汉书·王吉传》:“{吉}與{貢禹}爲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同也。”谓{贡禹}与{王吉}(字{子阳})友善,见其在位,亦愿为官。后遂以“貢禹彈冠”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唐}{李德裕}《授狄兼谟兼益王傅郑柬之兼益王府长史制》:“以{兼謨}慷慨納説﹐有{爰絲}正席之忠;以{柬之}取舍俟時﹐有{貢禹}彈冠之操﹐皆行不苟合﹐誠無暗欺。”{清}{黄宗羲}《与陈介眉庶常书》:“人之相知﹐貴相知心。{王陽}在位﹐{貢禹}彈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