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讎(校讎)是什么意思
校讎-汉语大词典
校讎
亦作“[校讐]”【1】比试;比较。{鲁迅}《书信集·致蒋抑卮》:“事物不相校讎﹐輒昧善惡。”{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潘烂头》:“或謂{潘}曰:‘汝素以術自衒﹐今天師至矣﹐敢與之校讎乎?’”【2】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谓考订书籍,纠正讹误。{唐}{韩愈}《送郑十校理序》:“秘書﹐御府也﹐天子猶以爲外且遠﹐不得朝夕視﹐始更聚書{集賢殿}﹐别置校讎官﹐曰學士﹐曰校理。”{汉}{刘向}《<管子>序》:“所校讎中《管子》書三百八十九篇。”《宋史·职官志四》:“〔{元祐}三年〕十二月﹐詔禮部﹐本省長貳定校讐之課﹐月終具奏。”{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自{隋}以降﹐書府失其守﹐校讎之事﹐職諸世儒。”{清}{吴翊}《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诗之二:“錦堂恩詔許歸休﹐妙選賓僚佐校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