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戍)是什么意思
亭戍-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亭戍tíng shù
【释义】:
古代边境上的岗亭和营垒。戍,军队防守。唐·王昌龄《山行入泾州》诗:“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
戊、戌、戉、戍、戎、戒-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戊、戌、戉、戍、戎、戒
一、戊,wù,象形字,像狭窄的斧,是古代的兵器,左边是一撇。后来借用为表示天干。含“戊”的常用字有“茂(mào)”。二、戌,xū,象形字,像平口大斧,也是古代的兵器,中间是一短横。后来借用为表示地支。1898年的“戊戌变法”便是用上面这两个字来表示年份的。三、戉,yuè,象形字,像长柄大斧,现在不独立成字了,演变为“钺(yuè)”。含“戉”的常用字有“越(yuè)”。四、戍,shù,会意字,一人持戈(右边是“戈”),本义是守边,楷书转变,人的形态不像了,中间变成一点。含“戍”的常用字有“蔑(miè)”和“篾(miè)”。五、戎,róng,会意字,从戈从甲,本义是武器,引申为军队军事。含“戎”的常用字有“绒”(róng)”和“贼(zéi)”。六、戒,jiè,会意字,像双手持戈,本义是警戒。含“戒”的常用字有“诫(jiè)”和“械(xiè)”。
这里编一个歌诀来帮助记忆这几个字:“戍点戌横戊中空,钩戉双戒十字戎。”
戍-古文观止词典
戍shù
【词性】:动词
戍守,驻守,守边(5)。《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秦伯很高兴,就和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扬孙在郑国戍守,就回去了。《驹支不屈于晋》: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早先文公和秦国攻打郑国,秦国私下又同郑国结盟并留下军队驻守在那里。《吊古战场文》: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我听说齐国和魏国征兵守边,楚国和韩国招募兵员。
谪戍-古文观止词典
谪戍zhé shù
封建时代将有罪者遣戍远方之称(1)。《贾谊过秦论上》: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被谪守边的人,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
戍-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戍shù
①驻守,防守。《烛之武退秦师》:“(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之,乃还。”《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②驻防的兵士。《左传·定公元年》:“城三旬而毕,乃归诸侯之~。”又《襄公二十六年》:“殖绰伐茅氏,杀晋~三百人。”③边防地区的营垒、城堡。《魏书·李崇传》:“扬州诸~,皆被寇逼。”
【戍边】驻守边疆。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
【戍兵】守卫的士兵。陆游《入蜀记》:“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
【戍鼓】守边军队的鼓声。杜甫《月夜忆舍弟》:“~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客】守边兵士。长孙佐辅《关山月》:“凄凄还切切,~多离别。”李白《关山月》:“~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戍卒】守边的士兵。杜牧《阿房宫赋》:“~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屯戍-现代汉语大词典
屯戍tún shù
【释义】:
屯守。如:屯戍之卒,宜加沙汰。
卫戍-现代汉语大词典
卫戍wèi shù
【释义】:
保卫戍守。如:卫戍区。
卫戍区-现代汉语大词典
卫戍区wèi shù qū
【释义】:
①专门执行警卫和守备任务的军队。有时专指警卫首都和政府机关的部队。②执行警卫和守备任务的军队警卫的区域。
谪戍-现代汉语大词典
谪戍zhé shù
【释义】:
因罪而被遣送至边远地方担任守卫。秦牧《寄北方》:“它们都地处边陲,因此,历史上都曾经被作为谪戍充军的地方。”
边戍-现代汉语大词典
边戍biān shù
【释义】:
守边部队。吴晗《朱元璋传》:“今年秋粮以棉布代输,以给边戍。”
戍-现代汉语大词典
戍shù
【释义】:
防守。如:戍边。
戍边-现代汉语大词典
戍边shù biān
【释义】:
①驻守边疆。丁玲《杜晚香》:“你们当年打过仗,有过功,现在在这里屯垦戍边。”②充军边疆。郭沫若《司马迁发愤》:“乌氏倮本是遣到长城去戍边的穷光蛋,因为他会做生意…他便成了富豪。”
戍守-现代汉语大词典
戍守shù shǒu
【释义】:
驻守,守卫。叶圣陶《登赐儿山》:“从修筑了长城那时候想起,戍守长城的兵士,进出长城的行旅,历代以来不知有多少人。”
屯戍-汉语大词典
屯戍
【1】驻防。{宋}{范仲淹}《奏迄拣选往边上屯驻兵士》:“自京差撥禁軍﹐往{陝西}邊上屯戍。”《明史·太祖纪》:“辛巳﹐{鄧愈}﹑{湯和}等十三人屯戍{北平}﹑{陝西}﹑{河南}。”《史记·孝文本纪》:“今縱不能罷邊屯戍﹐而又飭兵厚衛﹐其罷衛將軍軍。”【2】指戍卒。{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七:“臣聞{唐}室三百年﹐而{魏博}一鎮屯戍甚少﹐不及今日之盛。”
更戍-汉语大词典
更戍
【1】轮番戍守。{宋}{苏轼}《谢賜衣袄表》:“邊陲更戍﹐本爲臣子之常。”{宋}{赵彦卫}《雲麓漫钞》卷三:“至國朝分京師三衙之兵屯諸州﹐秋高更戍﹐如{江陰}則戍{太平州}﹐{福}兵則戍{廣}之類。於{建炎}初﹐始罷更戍之制﹐今之禁軍是也。”{宋}{叶適}《庐州钱公墓志铭》:“始﹐公患大軍更戍﹐無留郡兵﹐山水寨不就律﹐無以應敵。”
傜戍-汉语大词典
傜戍
【1】谓服劳役与戍守边疆。《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万岁通天元年》:“{吐蕃}百姓疲於傜戍﹐早願和親。”
亭戍-汉语大词典
亭戍
【1】古代边境上的岗亭和营垒。{唐}{王昌龄}《山行入泾州》诗:“西臨有邊邑﹐北走盡亭戍。”
出戍-汉语大词典
出戍
【1】到边地戍守。{明}{陈子龙}《上巳行》:“萬里{黄龍}誰出戍﹐三年紫燕獨歸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因想此時國家用兵﹐出戍的人必多;出戍的人多了﹐戍婦自然也多;因作了三章《戍婦詞》。”
列戍-汉语大词典
列戍
【1】边塞的营垒。{清}{张文光}《送季天中秋日东行》诗:“霜侵列戍笳聲急﹐雲捲平沙月影新。”【2】防守边塞。列,通“迾”。{宋}{陆游}《贺周丞相启》:“邊防寖弛於通知﹐民力坐窮於列戍。”{明}{陈子龙}《出自蓟门行》:“傳烽始北塞﹐列戍登南樓。”
坐戍-汉语大词典
坐戍
【1】指充军,流放。{明}{沈德符}《野獲编·台省·刘畏所侍御》:“{劉}坐戍{廣西}之{潯州}﹐病死。”{明}{沈德符}《野獲编·科场三·年伯》:“{鄢}時坐戍歸里﹐訟言於人﹐責{王}薄於世誼。”
城戍-汉语大词典
城戍
【1】犹城堡。《北史·齐纪上》:“{神武}上言:{幽}﹑{安}﹑{定}三州北接{奚}﹑{蠕蠕}﹐請放險要修立城戍以防之。”《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四年》:“{魏}{邢巒}至{漢中}﹐擊諸城戍﹐所向摧破。”《魏书·司马天助传》:“{天助}招率義士﹐欲
{裕東平}﹑{濟北}二郡及城戍﹐又破{裕}將{閭萬齡}軍﹐前後多所虜獲。”
古戍-汉语大词典
古戍
【1】边疆古老的城堡﹑营垒。{唐}{陶翰}《新安江林》诗:“古戍懸漁網﹐空林露鳥巢。”{宋}{韩琦}《过故关》诗:“古戍餘荒堞﹐新耕入亂山。”{明}{刘基}《古戍》诗:“古戍連山火﹐新城殷地笳。”{清}{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诗:“{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
常戍-汉语大词典
常戍
【1】长期戍守。《魏书·任城王澄传》:“羽林虎賁﹐邊方有事﹐暫可赴戰﹐常戍宜遣蕃兵代之。”
山戍-汉语大词典
山戍
【1】山中的戍所。{唐}{张说}《出湖寄赵冬曦》诗:“山戍上雲桂﹐江亭臨水關。”
行戍-汉语大词典
行戍
【1】赴戍役。《汉书·晁错传》:“{陳勝}行戍﹐至於{大澤}﹐爲天下先倡。”《新唐书·刘全谅传》:“父{客奴}﹐以行戍留籍{幽州}﹐事{平盧軍}﹐以材力顯。”
征戍-汉语大词典
征戍
【1】远行屯守边疆。{唐}{高適}《燕歌行》序:“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後汉书·冯绲传》:“時{荆州}兵{朱蓋}等﹐征戍役久﹐財賞不贍﹐忿恚﹐復作亂。”{清}{马銮}《木兰》诗:“幸不琵琶終馬上﹐何妨征戍老紅顔。”{南朝} {宋}{颜延之}《还至梁城作》诗:“眇默軌路長﹐憔悴征戍勤。”
徭戍-汉语大词典
徭戍
【1】谓服劳役与戍守边疆。{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二章第二节:“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戍边三日﹐称为徭戍。”{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吾聞夫{齊}{魏}徭戍﹐{荆}{韓}召募。”
衛戍-汉语大词典
衛戍
【1】保卫戍守。如:卫戍区。【2】指帝王的武职侍从。《宋书·后妃传·文帝路淑媛》:“先臣故{懷安}令{道慶}﹐賦命乖辰﹐自違明世﹐敢緣衛戍請名之典﹐特
雲雨﹐微垂灑潤。”
守戍-汉语大词典
守戍
【1】戍守,防守保卫。《宋史·兵志四》:“{咸平}初﹐{秦州}極邊止置千人﹐分番守戍。”
客戍-汉语大词典
客戍
【1】由外地军队驻守。亦指驻守在外地。{南朝} {宋}{何承天}《安边论》:“散金行賞﹐損費必大﹐换土客戍﹐怨曠必繁﹐孰若因民所居﹐並修農戰。”
屈戍-汉语大词典
屈戍
【1】即屈戌。《红楼梦》第七三回:“原來是外間窗屜不曾扣好﹐滑了屈戍﹐掉下來。”【2】指蝴蝶扇铰。{清}{陈维崧}《菩萨蛮·题青谿遗事画册》词之八:“花陰摇屈戍﹐小妹潛偷覷。”
孤戍-汉语大词典
孤戍
【1】谓孤立的边城。{唐}{杜甫}《发秦州》诗:“日色隱孤戍﹐鳴啼滿城頭。”
村戍-汉语大词典
村戍
【1】村里守卫之所。{唐}{贾岛}《宿孤馆》诗:“落日投村戍﹐愁生爲客途。”{宋}{翁卷}《宿邬子寨下》诗:“蕭條村戍内﹐更點有如無。”
極戍-汉语大词典
極戍
【1】边塞的营垒。{唐}{陆龟蒙}《回文》诗:“静煙臨碧樹﹐殘雪背晴樓。冷天侵極戍﹐寒月對行舟。”
戎戍-汉语大词典
戎戍
【1】行伍,军队。{晋}{葛洪}《抱朴子·名实》:“才誠足委﹐不拘於屠釣;言審可施﹐抽之於戎戍。”
戍-汉语大词典
戍
《廣韻》傷遇切,去遇,書。【1】守边,防守。《诗·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毛}传:“ 戍,守也。”《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或述酣宴,或傷羈戍,志不出於滔蕩,辭不離於哀思。”{前蜀}{韦庄}《重围中逢萧校书》诗:“底事征西將,年年戍{洛陽}。”{清}{戴名世}《窦成传》:“{廖應登}領兵三千人戍{桐城}。”【2】守边之事。《诗·小雅·采薇》:“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朱熹}集传:“ 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3】守边的士兵。《左传·定公元年》:“城三旬而畢,乃歸諸侯之戍。”《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五年》:“據城部署,遣人招東西諸戍,翕然皆應之。”【4】边防驻军的城堡﹑营垒。《晋书·庾翼传》:“其{謝尚}﹑{王愆期}等,悉令還據本戍。”{宋}{苏轼}《雪後至临平》诗:“落帆古戍下,積雪高如丘。”{明}{陆深}《春雨堂随笔》:“築長城……東西凡三千餘里,率十里一戍。”【5】{唐}代军事区划名。{宋}{王溥}《唐会要·州县分望道》:“凡天下軍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鎮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
戍火-汉语大词典
戍火
【1】戍卒在驻地所燃之火。{唐}{司空图}《复安南碑》:“千艘蹙浪﹐{蘭津}之戍火宵明;萬里驚塵﹐{梅嶺}之人煙晝斷。”{宋}{陆游}《出城》诗:“戍火難{玉關}夢﹐衣塵空愧{草堂}靈。”
戍士-汉语大词典
戍士
【1】戍守边疆的兵士。{清}{阎尔梅}《从皋兰至抱即事》诗:“田家槔引孩兒水﹐戍士庭生寡婦莎。”{清}{周亮工}《书影》卷二:“北風凄勁﹐戍士秋懷﹐把臂宣驕﹐亦自哀激。”
戍人-汉语大词典
戍人
【1】古代守边官兵的通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趙簡子}令諸侯之大夫﹐輸王粟﹐具戍人。”{北齐}{颜之推}《从周入齐夜度砥柱》诗:“馬色迷關吏﹐雞鳴起戍人。”{唐}{马戴}《别灵武令狐校书》诗:“雁池戎馬飲﹐鵰帳戍人過。”{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先生知其情﹐即致書吾父﹐出十題而遣余暫歸﹐喜同戍人得赦。”
戍主-汉语大词典
戍主
【1】古代驻守一地的长官。《宋书·谢晦传》:“至{安陸}{延頭}﹐爲戍主{光順之}所執。{順之}﹐{晦}故吏也。”《周书·卢辩传》:“正六命州治中﹐六命郡丞﹐户不滿五百以下縣令﹐戍主﹐正六命州呼藥。”
戍守-汉语大词典
戍守
【1】驻守,守卫。{宋}{曾巩}《请减五路城堡札子》:“數十年間﹐不增一城一堡﹐而不患戍守之不足。”《明史·戚继光传》:“又置輜重營隨其後﹐而以南兵爲選鋒﹐入衛兵主策應﹐本鎮兵專戍守。”{叶圣陶}《登赐儿山》:“从修筑了{长城}那时候想起﹐戍守{长城}的兵士﹐进出{长城}的行旅﹐历代以来不知有多少人。”
戍籍-汉语大词典
戍籍
【1】戍边吏卒的户籍。《明史·李东阳传》:“{李東陽}﹐字{賓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師。”{清}{周亮工}《书影》卷四:“{商丘}{侯}司徒{恂}﹑司成{恪}家世戍籍。幼時太常公命之曰:‘爾勿以我爲貴﹐吾戍籍也﹐爾不力於學﹐將爲卒伍矣。’”
戍役-汉语大词典
戍役
【1】戍边的军士。《诗·小雅·采薇序》:“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唐}{李端}《奉送宋中丞使河源》诗:“{東周}遣戍役﹐才子欲離羣。”【2】戍守边疆。《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諸流民及戍役者多從之。太守{弓欽}遣兵討之﹐不勝。”{宋}{曾巩}《福州上执政书》:“而推至於戍役之人﹐亦勞之以‘王事靡盬﹐憂我父母’﹐則先王之政﹐即人之心﹐莫大於此也。”
戍夫-汉语大词典
戍夫
【1】戍守边关的人。{明}{何景明}《垓下行》:“{咸陽}原上失{秦}鹿﹐戍夫入{關}競馳逐。”
戍口-汉语大词典
戍口
【1】犹关口。{唐}{李涉}《竹枝词》:“{下牢}戍口初相問﹐{無義灘}頭剩别離。”
戍鼓-汉语大词典
戍鼓
【1】边防驻军的鼓声。{南朝} {梁}{刘孝绰}《夕逗繁昌浦》诗:“隔山聞戍鼓﹐傍浦喧棹謳。”{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明}{刘基}《彭泽阻风》诗:“塵埃漠漠城笳怨﹐蘆荻蕭蕭戍鼓愁。”
戍歌-汉语大词典
戍歌
【1】戍卒所唱的歌。{唐}{张说}《幽州新作》诗:“邊鎮戍歌連夜動﹐京城燎火徹明開。”
戍兵-汉语大词典
戍兵
【1】戍守边疆的士兵。{前蜀}{韦庄}《悯耕者》诗:“如今暴骨多於土﹐猶點鄉兵作戍兵。”{宋}{曾巩}《请减五路城堡札子》:“臣嘗議今之兵﹐以謂西北之宜﹐在擇將帥;東南之備﹐在益戍兵。”{清}{查慎行}《随猎归途》诗:“官馬散隨黄犢卧﹐戍兵秋較老農閒。”
戍煙-汉语大词典
戍煙
【1】边塞守军的炊烟。{唐}{刘长卿}《平蕃曲》之二:“渺渺戍煙孤﹐茫茫塞草枯。”{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戍煙生不見﹐村豎老猶純。”
戍客-汉语大词典
戍客
【1】离乡守边的人。《尉缭子·攻权》:“遠堡未入﹐戍客未歸﹐則雖有人無人矣。”{唐}{长孙佐辅}《关山月》诗:“淒淒還切切﹐戍客多離别。”{明}{王世贞}《水石斋中小池鸳鸯忽去其雌曹生子念命余作孤鸳篇》:“去似妖娼歸北里﹐留如戍客滯{遼西}。”
戍督-汉语大词典
戍督
【1】古代防守一地的军事长官。{唐}{刘禹锡}《复荆门县记》:“廢文吏而顓戍督﹐行旅有誰何之囏。”
戍海-汉语大词典
戍海
【1】戍守海疆。{明}{沈德符}《野獲编·科场二·嘉靖三丑状元》:“至三十一年癸丑科﹐狀元爲{陳謹}﹐{福建}{閩縣}人﹐以中允丁憂歸﹐忤其鄉戍海之卒﹐被衆聚毆而死。”
戍副-汉语大词典
戍副
【1】古代驻守一地长官的副职。《梁书·冯道根传》:“〔{道根}〕爲{汋均}口戍副。”《周书·卢辩传》:“四平前後左右府﹑七命州列曹參軍﹐戍副﹐五命郡丞。”
戍鼙-汉语大词典
戍鼙
【1】犹戍鼓。{清}{邢昉}《琵琶亭下作》诗:“享子蕭條亦可憐﹐琵琶聲絶戍鼙連。”
戍旗-汉语大词典
戍旗
【1】边防军的旗帜。{汉}{王粲}《七哀诗》之三:“登城望亭隧﹐翩翩飛戍旗。”{唐}{赵嘏}《歙州道中仆逃》诗:“莫遣窮歸不知處﹐秋山重疊戍旗多。”{清}{查慎行}《入古北口》诗:“雉堞連雲軍角壯﹐虎牙憑險戍旗閒。”
戍罰作-汉语大词典
戍罰作
【1】{汉}代遣送边地服役的刑罚。{汉}{卫宏}《汉旧仪》卷下:“男爲戍罰作﹐女爲復作﹐皆一歲。”
戍栅-汉语大词典
戍栅
【1】防御敌人的木栅。{元}{{袁桷}{袁裒}}《东湖联句》:“戍栅依樟密﹐官堤砌石平。”
戍衞-汉语大词典
戍衞
【1】守卫,防守。《晋书·忠王尚之传》:“西藩濱接荒餘﹐寇虜無常﹐兵止數千﹐不足戍衞﹐無復可分徹者。”
戍備-汉语大词典
戍備
【1】戍边备{胡}。{汉}{桓宽}《盐铁论·备胡》:“行役戍備﹐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戍轉-汉语大词典
戍轉
【1】军事运输。《史记·西南夷列传》:“當是時﹐{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轉相饟。”
戍旌-汉语大词典
戍旌
【1】戍旗。{唐}{司空曙}《送乔广下第归淮南》诗:“戍旌標白浪﹐■網入青葭。”
戍城-汉语大词典
戍城
【1】边城。《逸周书·大匡》:“滯不轉留﹐戍城不留。”{朱右曾}校释:“戍城﹐邊城。”{宋}{范仲淹}《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過{馬嶺鎮}﹐四望族落﹐皆鎮之屬{羗}。而戍城之中﹐有夫子廟貌。”
戍陀羅-汉语大词典
戍陀羅
【1】古{印度}四种姓之一。属第四级,没有任何权利,仅从事“低贱”﹑“卑微”的劳动,或为高级种姓服役。其实际地位无异于奴隶。也称首陀罗。{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三:“戍陀羅﹐輸句反。舊言首陀。謂田農宦學者也。此等四族國之大姓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四曰戍陀羅﹐農人也﹐肆力疇隴﹐勤身稼穡。”{康有为}《大同书》丙部:“四曰戍陀羅﹐舊云首陀﹐爲農民及奴身勤稼穡者。”
戍屋-汉语大词典
戍屋
【1】戍卒所居的屋舍。{宋}{林景熙}《括城》诗:“落日漁舟吹遠笛﹐斷烟戍屋帶荒城。”
戍所-汉语大词典
戍所
【1】官员谪戍所住的地方。{明}{沈德符}《野獲编·吏部一·陆沈两公》:“時{沈繼山}司馬從戍所起壐丞﹐同舟詣闕﹐兩人懽若兄弟。”{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洪亮吉》:“{趙君}送至{廣甯門}外﹐握手黯然﹐而君神氣自若。將抵戍所﹐某將軍妄測聖意﹐奏請俟君至﹐斃以法。”
戍臺-汉语大词典
戍臺
【1】烽火台。{清}{卓尔堪}《天门山》诗:“覽勝高仙觀﹐防{江}密戍臺。”
戍邊-汉语大词典
戍邊
【1】驻守边疆。《尉缭子·兵令下》:“兵戍邊一歲﹐遂亡不候代者﹐法比亡軍。”{唐}{杜甫}《兵车行》:“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宋}{苏辙}《民政策下五》:“戍邊之謀﹐始於{秦}{漢}。”{丁玲}《杜晩香·这是什么地方》:“你们当年打过仗﹐有过功﹐现在在这里屯垦戍边。”【2】充军边疆。{明}{姚士粦}《见只编》卷上:“初﹐擬守邊將帥守備不設﹐被賊侵入境内虜掠人民者﹐律戍邊。”{清}{昭槤}《啸亭杂录·义仆》:“有故巡撫某﹐貪吏也﹐以罪戍邊﹐使其僕{李七}往來販玉。”{郭沫若}《司马迁发愤》:“{乌氏倮}本是遣到{长城}去戍边的穷光蛋﹐因为他会做生意……他便成了富豪。”
戍傜-汉语大词典
戍傜
【1】戍役和劳役。傜,同“徭”。《史记·李斯列传》:“賦斂愈重﹐戍傜無已。”
戍堡-汉语大词典
戍堡
【1】边防驻军的营垒﹑城堡。{清}{周亮工}《初闻徙信寄白门罗星子等》诗:“一帶黄雲迷戍堡﹐半生明月夢{秦淮}。”
戍卒-汉语大词典
戍卒
【1】戍守边疆的士兵。{汉}{贾谊}《过秦论》下:“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衆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
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宋}{苏轼}《策断二》:“今{河}西之戍卒﹐惟患其多﹐而莫之適用。”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戍角-汉语大词典
戍角
【1】边防驻军的号角声。{前蜀}{毛文锡}《甘州遍》词:“蕭蕭颯颯﹐邊聲四起﹐愁聞戍角與征鼙。”{清}{阎尔梅}《大同览胜》诗:“坳堞嚴關戍角叢﹐{秦}過萬里扼當中。”
戍壘-汉语大词典
戍壘
【1】犹戍堡。{清}{顾炎武}《太平》诗:“雲擁白龍來戍壘﹐日隨青蓋落{江}津。”{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词:“一抹晩烟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
戍漕-汉语大词典
戍漕
【1】水运边防军需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汉}{桓宽}《盐铁论·诛秦》:“於是下詔令﹐減戍漕﹐寬徭役。初雖勞苦﹐卒獲其慶。”
戍邏-汉语大词典
戍邏
【1】戍守﹑巡逻边境的兵士。《晋书·羊祜传》:“於是戍邏减半﹐分以墾田八百餘頃﹐大獲其利。”《梁书·王僧辩传》:“於是緣{江}戍邏﹐望風請服。”《三国演义》第一二〇回:“减戍邏之半﹐用以墾田八百餘頃。”【2】边防驻军的城堡。《北齐书·斛律金传》:“或斬山築城﹐或斷谷起障﹐並置立戍邏五十餘所。”《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設監牧﹐畜牛馬﹐軍城戍邏﹐萬里相望。”
戍將-汉语大词典
戍將
【1】戍守边境的将领。《南齐书·武帝纪》:“緣{淮}戍將﹐久處邊勞﹐三元行始﹐宜沾恩慶。”《新五代史·晋高祖纪》:“{義成軍}亂﹐殺戍將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白奉進}。甲寅﹐戍將奉國指揮使{馬萬}執{符彦饒}歸于京師。”
戍禦-汉语大词典
戍禦
【1】防守御敌。{汉}{桓宽}《盐铁论·轻重》:“中國困於繇賦﹐邊民苦於戍禦。”
戍婦-汉语大词典
戍婦
【1】戍卒的妻子。{清}{洪瀛}《乌夜啼》诗:“城頭烏啼霜月下﹐戍婦依母蠕寒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因想此時國家用兵﹐出戍的人必多;出戍的人多了﹐戍婦自然也多。”
戍樓-汉语大词典
戍樓
【1】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南朝}{梁元帝}《登堤望水》诗:“旅泊依村樹﹐江槎擁戍樓。”{唐}{许浑}《金陵怀古》诗:“《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明}{尹耕}《紫荆关》诗:“斥堠直通沙磧外﹐戍樓高並朔雲平。”{清}{吴伟业}《送纪伯紫往太原》诗:“相依{劉越石}﹐清嘯戍樓中。”
曉戍-汉语大词典
曉戍
【1】清晨的戍楼。{唐}{张蠙}《过萧关》诗:“曉戍殘烽火﹐晴原起獵塵。”{唐}{贾岛}《送友人游塞》诗:“夜泉行客火﹐曉戍向京煙。”
流戍-汉语大词典
流戍
【1】有罪过的人被遣送到荒远地区守边。《好俅传》第二回:“據刑部斷案﹐本當奪爵賜死﹐姑念先臣勳烈﹐不忍加刑﹐着幽閉養閑堂三年﹐以代流戍。”{南朝} {梁} {江淹}《恨赋》:“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
扤戍-汉语大词典
扤戍
【1】守卫。《後汉书·南匈奴传》:“南單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諸部王﹐助爲扤戍。”
撫戍-汉语大词典
撫戍
【1】驻防巡守的兵士。《红楼梦》第五十回:“賜裘憐撫戍﹐加絮念征徭。”
烽戍-汉语大词典
烽戍
【1】设置烽燧,驻兵防守之处。{汉}{蔡琰}《胡笳十八拍》诗:“原野蕭條兮﹐烽戍萬里。”《北史·齐赵郡王叡传》:“{叡}撫慰新遷﹐量置烽戍﹐備有條法。”{唐}{郎士元}《送李将军赴定州》诗:“鼓鼙悲絶漠﹐烽戍隔長河。”
田戍-汉语大词典
田戍
【1】屯田戍守。《後汉书·庞参传》:“今宜徙邊郡不能自存者﹐入居諸陵﹐田戍故縣。”
留戍-汉语大词典
留戍
【1】驻守。《南史·朱修之传》:“隨右軍{到彦之}北侵﹐{彦之}自{河南}回﹐{脩之}留戍{滑臺}。”{南朝} {宋}{汤惠休}《江南思》诗:“幽客{海陰}路﹐留戍{淮陽}津。”
番戍-汉语大词典
番戍
【1】轮流戍守。《魏书·食货志》:“自{徐}{揚}内附之後﹐仍世經略{江}{淮}﹐於是轉運中州﹐以實邊鎮﹐百姓疲於道路。乃令番戍之兵﹐營起屯田﹐又收内郡兵資與民和糴﹐積爲邊備。”《宋史·兵志二》:“{神宗}即位﹐乃部分諸路將兵﹐總隸禁旅﹐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士﹐平居知有訓厲而無番戍之勞﹐有事而後遣焉。”《明史·兵志三》:“{永樂}間﹐始命内地軍番戍﹐謂之邊班。”
瓜戍-汉语大词典
瓜戍
【1】语出《左传·庄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原指瓜熟时往边地戍守﹐后用以称官吏赴任。{唐}{薛能}《彭门解嘲》诗之二:“{秦}客莫嘲瓜戍遠﹐水風瀟灑是{彭城}。”{宋}{陆游}《严州到任谢表》:“憩棠陰而聽訟﹐期無墜於家聲。及瓜戍而代歸﹐尚少酬於君賜。”{宋}{戴埴}《鼠璞·瓜戍》:“今人到官﹐賀謝語必言‘瓜戍’。”
羈戍-汉语大词典
羈戍
【1】谓远戍边疆。{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或述酣宴﹐或傷羈戍﹐志不出於淫蕩﹐辭不離於哀思。”
舍戍-汉语大词典
舍戍
【1】驻守。《左传·襄公十四年》:“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
繇戍-汉语大词典
繇戍
【1】戍边之役。繇, 通“徭”。《汉书·高帝纪上》:“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繇戍。”《汉书·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如淳}曰:“天下人皆直戍邊三日﹐亦名爲更﹐律所謂繇戍也。”{三国} {魏}{曹丕}《敕还师诏》:“且休力役﹐罷省繇戍。”
重戍-汉语大词典
重戍
【1】重兵戍守。《晋书·陶回传》:“{峻}知{石頭}有重戍﹐不敢直下。”
野戍-汉语大词典
野戍
【1】指野外驻防之处。{明}{刘基}《杀气》诗:“夜哭城笳裏﹐朝烟野戍傍。”{北周}{庾信}《至老子庙应诏》诗:“野戍孤煙起﹐春山百鳥啼。”{清}{吴伟业}《郯城晓发》诗:“野戍淒涼經喪亂﹐殘民零落困誅求。”
郊戍-汉语大词典
郊戍
【1】郊野的城堡。{唐}{王勃}《上巳浮江宴序》:“輕荑秀而郊戍青﹐落花盡而亭臯晩。”
進戍-汉语大词典
進戍
【1】谓军队开进某地执行卫戍任务。《宋书·氐胡传》:“{文德}既受朝命﹐進戍{茄蘆城}。”《晋书·刘牢之传》:“後進戍{彭城}﹐復領太守。”
遠戍-汉语大词典
遠戍
【1】边境的军营﹑城堡。{明}{冯梦龙}《精忠旗·狱中哭啼》:“試看那遠戍埋雲﹐慘慘昏昏。”{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七:“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2】谓戍守边疆。《後汉书·庞参传》:“重之以大軍﹐疲之以遠戍﹐農功消於轉運﹐資財竭於徵發。”{汉}{蔡邕}《述行赋》:“勤諸侯之遠戍兮﹐侈{申子}之美城。”{明}{焦竑}《玉堂丛语·企羡》:“爾鄉{劉司馬}遠戍西鄙﹐今安否?”
遣戍-汉语大词典
遣戍
【1】旧时谓放逐罪人至边地﹑军台戍守。{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時在戊戌八月十五日﹐由刑部解赴兵部﹐遣戍{新疆}。”《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取{陸梁}地﹐爲{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清}{秦鑅}《归州纪事》诗:“放盜歸山何猖獗﹐囹圄長羈待遣戍。”
適戍-汉语大词典
適戍
【1】谓谪罚戍边。《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2】指因罪谪罚戍边的人。《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適戍彊於五伯﹐閭閻偪於戎狄。”{颜师古}注:“適讀曰謫。適戍﹐謂{陳勝}﹑{吴廣}也。”《史记·匈奴列传》:“因{河}爲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淮南子·人间训》:“發適戍以備{越}﹐而不知難之從中發也。”
邊戍-汉语大词典
邊戍
【1】戍边;守卫边疆。{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拍》诗:“山川萬里復邊戍﹐背面無由得消息。”{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嘉運}所製樂府曰《胡渭州》﹑《雙帶子》﹑《蓋羅縫》﹑《水鼓子》。此皆絶句﹐述邊戍行旅之懷﹐與題全無干涉。”《管子·揆度》:“力足蕩游不作﹐老者譙之﹐當壯者遣之邊戍。”【2】边疆;边境。《後汉书·百官志五》:“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郡當邊戍者﹐丞爲長史。”{明}{孙传庭}《题犯官任錡等招繇疏》:“〔{任錡}〕多贓狼藉﹐衆怨沸騰﹐欲正王章﹐宜投邊戍。”{唐}{孟郊}《古意》诗:“蕩子守邊戍﹐佳人莫相從。”【3】守边部队。《宋书·索虏传》:“{太祖}慮其侵犯{淮}{泗}﹐迺敕邊戍:‘小寇至﹐則堅守拒之。’”{宋}{曾巩}《救灾议》:“空近塞之地﹐失戰鬭之民﹐異時有警﹐邊戍不可以不增爾。”{吴晗}《朱元璋传》第六章二:“今年秋粮以棉布代输﹐以给边戍。”
謫戍-汉语大词典
謫戍
亦作“[讁戍]”【1】因罪而被遣送至边远地方﹐担任守卫。{秦牧}《长街灯语·寄北方》:“它们都地外边陲﹐因此﹐历史上都曾经被作为谪戍充军的地方。”{汉}{贾谊}《过秦论》:“讁戍之衆﹐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新唐书·杜淹传》:“{文帝}惡之﹐謫戍{江}表。”
防戍-汉语大词典
防戍
【1】防守边境。{唐}{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防戍兄兼弟﹐收田婦與姑。”
隴戍-汉语大词典
隴戍
【1】泛指戍守西部边疆。{唐}{陈陶}《陇西行》之三:“{隴}戍三看塞草青﹐{樓煩}新替護{羌}兵。”{唐}{李益}《观回军三韵》:“萬里將軍没﹐回旌{隴}戍秋。”
鎮戍-汉语大词典
鎮戍
【1】指驻防军的营垒﹑城堡。{宋}{吴淑}《江淮异人录·司马郊》:“{修默}避之﹐先往﹐至一鎮戍﹐方息於逆旅﹐{郊}續至。”《北齐书·元景安传》:“時初築長城﹐鎮戍未立﹐{突厥}强盛﹐慮或侵邊。仍詔{景安}與諸軍緣塞以備守。”【2】镇守﹐戍守。《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夫{夏口}﹐賊之衝要﹐宜選名將以鎮戍之。”《元典章·兵部一·逃亡》:“窩主隣佑人等不以鎮戍軍情爲重﹐隱留在家宿食﹐不行出首。”{唐}{刘禹锡}《武昌老人说笛歌》:“往年鎮戍到{蘄州}﹐{楚}山蕭蕭笛竹秋。”
關戍-汉语大词典
關戍
【1】边界上的关隘﹑城堡。《後汉书·刘焉传》:“{松}({張松})兄{廣漢}太守{肅}懼禍及己﹐乃以{松}謀白{璋}﹐收{松}斬之﹐勑諸關戍勿復通。”{唐}{孟浩然}《长安早春》诗:“關戍惟東井﹐城池起北辰。”{五代}{齐己}《送赵长史归闽川》诗:“{荆門}與{閩}{越}﹐關戍隔三千。”
駐戍-汉语大词典
駐戍
【1】驻扎防守。{元}{姚燧}《千户所厅壁记》:“我{元}駐戍之兵﹐皆錯居民間。”
高戍-汉语大词典
高戍
【1】指戍守的高地。{唐}{朱庆馀}《送韦校书佐灵州幕》诗:“寒城初落葉﹐高戍遠生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