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政

政(政)是什么意思

  • 民主←→专政 专制 集中 独裁-反义词词典

    民主←→专政 专制 集中 独裁mínzhǔ-zhuānzhèng zhuānzhì jízhōng dúcái

    【词性】:动

    民主: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家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专政: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敌对阶级实行的强制统治。

    专制:独自掌握政权。

    集中:将意见、经验等归纳起来。

    独裁:执掌大权,实行专制统治。

    【例】 人民的民主同对敌人的专政分不开,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也分不开。(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外交←→内政-反义词词典

    外交←→内政wàijiāo-nèizhèng

    【词性】:名

    外交: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与别国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

    内政:国家内部的政治事务。

    【例】 中国是第三世界的一员。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是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立足点。(赵紫阳:《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在野←→在朝 执政-反义词词典

    在野←→在朝 执政zàiyě-zàicháo zhízhèng

    【词性】:动

    在野:不担任朝廷官职。

    在朝:担任朝廷官职。

    执政:掌握政权。

    【例】 乞敕廷臣将在朝在野人才,合并打箕。(明·史可法:《史忠正公集·论人才疏》) 有灾,其执政之三士乎?(《左传·襄公十年》)

  • 政府←→民间-反义词词典

    政府←→民间zhèngfǔ-mínjiān

    【词性】:名

    政府: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民间:非官方的。

    【例】 过去的反动政府却一点也不重视,到解放的时候,赵州桥已经十分破残。(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赵州桥》) 将这经历牢牢记住,倘将来从民间来,在北京再遇到一同大叫这一个标语的时候,回忆起来,就知道自己是在说真还是撤诳。(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

  • 宰政-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宰政zǎi zhèng

    【释义】:

    犹宰执。《新唐书·李适之传》:“适之惧不自安,乃上宰政求散职,以太子少保罢,欣然自以为免祸。”

  • 政权-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政权zhèng quán

    【释义】:

    人民全面管理国家的权力。在阶级社会,指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机器进行阶级统治的权力。在君主时代这种权力集中于帝王一身,名曰君权。

  • 政-古汉语虚词词典

    政zhèng

    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表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与谓语所指的情况正好相合。义即“正好”。①政须东南一尉,立于比景之南;西北一侯,置于交河之北。(《庾子山集·贺平邺都表》)——句义:〔这时〕正好需要往东南地区派一尉,〔官署〕设在比景以南;往西北地区派一侯,〔侯署〕设在交河以北。②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政是可人天。(《诚斋集·秋凉晚步》)③我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元史·朵儿只传》)

    二、表示仅限,义即“只”、“仅仅”。①殷觊病困,看人政见半面。(《世说新语·规箴》)②主人问:“有好牛不?”云:“无。”问:“有好马不?”又云:“无。政有佳驴耳。”(《宋书·庾炳之传》)——有好牛不(fǒu):有好牛没有?

  • 暴政-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暴政bàozhèng

    指反动统治者残酷地剥削人民、镇压人民的一切措施——仁政(反动派对人民施行暴政,人民也决不施~于反动派。)

  • 摄政-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摄政shèzhèng

    代君主处理政务——亲政(清世祖福临六岁继位,由叔父多尔袞摄政,顺治七年多尔袞死,他开始~。)

  • 专政-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专政zhuānzhèng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敌对阶级实行的强力统治——民主(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 各自为政-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各自为政gèzìwéizhèng

    按着各自的主张做事,不互相配合,各搞自己的一套——顾全大局(各单位、各部门之间不要各自为政,而要~,树立一盘棋思想。)

  • 精兵简政-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精兵简政jīngbīngjiǎnzhèng

    精简人员,缩小机构,多比喻简练,不累赘——迭床架屋、屋上架屋(机构设置也要本着精兵简政的原则加以调整,不能~。)

  • 内政-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内政nèizhèng

    国家内部的政治事务——外交(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在内政、~上都取得很大成就。)

  • 虐政-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虐政nüèzhèng

    指反动统治阶级所施行的残暴的政策法令——仁政(反动派对人民只能施虐政,决不会施行~。)

  • 亲政-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亲政qīnzhèng

    幼年继位的帝王成年后,亲自处理政事——摄政(清世祖福临六岁即位,由叔父多尔袞~,顺治七年多,多尔袞死了,他才开始亲政。)

  • 仁政-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仁政rénzhèng

    仁慈的政治措施或制度——暴政、虐政(法西斯对人民一向施~,决不会施仁政的。)

  • 执政-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执政zhízhèng

    掌握政权——在野(~党)

  • 斧政-古语词今用词典

    斧政fǔzhèng

    见“斧正”条。

  • 行政助理-实用委婉语词典

    行政助理

    在国外并非实指,而是指秘书。

  • 军政-孙子兵法词典

    军政

    【释义】:

    古兵书。《军争篇》:“《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梅尧臣注:“军之旧典。”王晳注:“古军书。”

  • 无政之令-孙子兵法词典

    无政之令

    【释义】:

    不按军政常规行令。《九地篇》:“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张预注:“法不先施,政不预告,皆临事立制,以励士心。”

  • 政-孙子兵法词典

    政zhèng

    【释义】:

    政事;政治。《谋攻篇》:“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也。”《九地篇》:“齐勇若一,政之道也。”梅尧臣注:“使人齐勇如一心而无怯者,得军政之道也。”

  • 呈政-敬谦语小词典

    呈政chéngzhèng

    敬辞。政:同“正”。呈上请予指正。多用在把自己的作品送请别人批评指正。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本想做一篇详明的‘朱老夫子论’呈政,而心绪太乱,又没有工夫。”

  • 令政-敬谦语小词典

    令政lìngzhèng

    见〖令妻〗lìngqī。

  • 请政-敬谦语小词典

    请政qǐngzhèng

    见〖请正〗qǐngzhèng。

  • 政躬-敬谦语小词典

    政躬zhènggōng

    敬辞。用来称执政首脑的身体。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

  • 数字用法与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数字用法与国家行政机关公文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不同于一般的出版物,有其独特的体例和历史继承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公文中数字的用法,有关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1956年10月,在全国出版物实行横排之后,国务院秘书厅颁布了《关于在公文、电报和机关刊物中采用阿拉伯数码的试行办法》。这个“试行办法”规定下列情况使用阿拉伯数码:(一)表示数量、长度、高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各种计量的数字;(二)日期;(三)编号;(四)百分比。它的基本精神跟后来大家熟悉的由国家语委等七部门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1987年)几乎完全一致。但这个“试行办法”贯彻得不够理想,更没有在社会各类出版物上得到普及。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则规定:“数字,除公文编号、统计表、计划表、序号、专用术语和其他必须用阿拉伯数码者外,一般用汉字书写。”1987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又重申了这项规定。199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条例(讨论稿)》对这项条文做了重要修订:“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时间、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用汉字外,使用阿拉伯数码。”1993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正式修订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时间、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码。”至此,国家行政机关公文中数字使用,与一般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现行规定取得了一致。

  • 在野 执政-反义词应用词典

    在野 执政

    在野 zàiyě 执政 zhízhèng

    【在野】动词。原指不担任朝廷官职,现在指不当政。

    〔例句〕

    1.在野的蒋介石,实际上没有下野,还在暗中操纵。

    2.这个在野党有为数可观的支持者。

    【执政】动词。掌握政权。

    〔例句〕

    1.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执政党。

    2.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 财政 财务-近义词应用词典

    财政 财务

    财政 cáizhèng 财务 cáiwù

    【财政】国家的收支及其他有关经济的事务。如:

    1.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财务】机关、企业、团体中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计算、保管等事务。如:

    2.经过前面几回教训,对于借支、非生产性开支,我都小心谨慎了,并以为在财务开支上,自己再不会犯错了。

    辨析:“财政”着重于“政”,行政,管理国家经济收支等行政工作,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资金的收支、经营管理、积累分配、使用等方面的经济管理。“财务”着重于“务”,事务,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和团体单位有关财产的管理、经营、现金出纳保管计算等事务。

  • 布政-古文观止词典

    布政bù zhèng

    施政(1)。《子产论政宽猛》:布政优优。——施政宽和。

  • 崇政殿-古文观止词典

    崇政殿chóng zhèng diàn

    【词性】:名词

    宋朝考取进士的地方(1)。《亲政篇》:试进士则崇政殿。——考进士,是在崇政殿。

  • 聂政-古文观止词典

    聂政niè zhèng

    【词性】:名词

    聂政(前?-前397)。战国时韩国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韩烈侯时,严遂和相国侠累(即韩傀)争取结怨,求其代为报仇。他入相府刺死侠累,后自杀而死、(2)。《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虹穿过太阳。《留侯论》: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张良〕不做伊尹、太公安邦定国的打算,却只作出荆轲、聂政的暗杀计策。

  • 通政司-古文观止词典

    通政司tōng zhèng sī

    【词性】:名词

    官署名。明代始设,负责收转内外奏章、封驳及臣民申诉之件(1)。《亲政篇》: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通政司官员引领上奏,皇上只是看一下。

  • 子产论政宽猛-古文观止词典

    子产论政宽猛

    【朝代】:昭公二十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这是一篇论述治国之道的文章。子产病重时告诉继承者子大叔的话,强调宽政虽好,但必须有德者才能做到;猛政虽次之,但立法既严,人民望而生畏,不敢以身试法,也是爱民之道。其后孔子提出了“宽猛相济”的观点,赞扬了子产的政风及为人,总结出了一套统治人民的经验,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原文】: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 政-古文观止词典

    政zhèng

    【词性】:名词

    一、政治,政事,政令(58)。《季梁谏追楚师》:随侯惧而修政。——随侯害怕,就修明政治。《子产论尹何为邑》: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皮认为他忠诚,所以把政事委托给他。《项羽本纪赞》:政由羽出。——一切政令都由项羽发布。

    二、读zhēng。用同“征”。赋税(1)。《晁错论贵粟疏》:急政暴虐,赋敛不时。——紧迫的赋税,凶狠的聚敛,没有一定的时候。

  • 政柄-古文观止词典

    政柄zhèng bǐng

    【词性】:名词

    政权(1)。《待漏院记》:政柄于是乎隳哉。——政权从此就毁坏了。

  • 政教-古文观止词典

    政教zhèng jiào

    旧指政治教化(2)。《苏秦以连横说秦》: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政治教化不协调的,不可以烦劳大臣对外用兵。《货殖列传序》: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这难道是凭政治教化来征发人民约期会集的吗?

  • 政令-古文观止词典

    政令zhèng lìng

    有关施政的命令(1)。《襄王不许请隧》:何政令之为也?——又怎样施行政令呢?

  • 政事-古文观止词典

    政事zhèng shì

    有关施政的一切事务(7)。《敬姜论劳逸》: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到了日中时考察国家政治,以及百官有关施政的一切事务。《杨恽报孙会宗书》: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总领侍从官员,参与国家政事。《泷冈阡表》:遂参政事。——于是就参与国家政事。

  • 执政-古文观止词典

    执政zhí zhèng

    【词性】:名词

    当政者。亦用以称对方,表示尊敬(1)。《驹支不屈于晋》: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我们戎人不间断地及时参加了,追随着你们。

  • 亲政篇-古文观止词典

    亲政篇

    【作者简介】:

    王鏊(1450-1524),字齐之,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成化间乡、会试皆第一,廷试第三,授编修。以后累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据《明史》载,王鏊“博学有识见,文章尔雅,议论明畅。”

    【说明】:

    明王朝中叶的皇帝,大都不亲理政事,结果使得上下疏远,宦官弄权越来越厉害。明世宗初即位,作者上此奏章,希望世宗能“复古内朝之法”,“尽铲近世壅隔之弊”。文章引经据典,说古道今,条理清晰,语言质朴,颇有说服力量。

    【原文】:

    《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曰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 政以贿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政以贿成

    【释义】:

    政绩凭贿赂而成。形容政治腐败,官员政绩的考核、职位的升贬全凭送贿多少而定。□语出《左传·襄公十年》。《醒世姻缘传》五:当不得根脚牢固,下面也都怨他不动,政以贿成,去年六月考了满,十月间领了敕命,各院复命,每次保荐不脱。

  • 政-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政zhèng

    副词

    用同“正”。表示两种情况巧合。作状语。可译为“正好”。

    《墨子·节葬下》:上稽之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而政逆之;下稽之桀、纣、幽、厉之事,犹合节也。(《墨子》册二卷六页十上)

    ——〔厚葬之丧〕,上从尧、舜、禹、汤、文、武的治道来考察,正好相反;下从桀、纣、幽、厉的行事来考察,象符节相合一样。(节:符节,古代使者来往所持的凭证。)庾信《贺平邺都表》:政须东南一尉,立于比景之南;西北一侯,置于交河之北。(《庾开府全集》册三卷七页二下)

    ——〔这时〕正好需要往东南地区派一尉,〔官署〕设在比景以南;往西北地区派一侯,〔侯署〕设在交河以北。(尉:古代武官名。侯:古代迎送外国使节的官。)

  • 政-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政zhèng

    附类

    名词。作“政事”解。

    《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注疏》册一卷二页四)

    ——有人问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事?”

  • 土政策-汉语惯用语辞典

    土政策tǔ zhèng cè

    指地方上或小团体内部自己搞的一套规定。多指不合法或不恰当的规定。《文汇报》1985.11.30“许多企业拿着地方和部门的一些规定(税务部门的同志把这些‘土政策’叫‘二号文件’),‘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辨护,拒绝补交偷、漏、欠款。”

  • 鸵鸟政策-汉语惯用语辞典

    鸵鸟政策tuó niǎo zhèng cè

    指不敢正视现实的政策。据说鸵鸟被迫急时,就把头钻进沙里,自以为平安无事。秦牧《1979年的晨钟》:“只有正视疾病才能医治疾病,只有承认痈疽才能割除痈疽。用纸来包火,或者采取鸵鸟政策是没有好处的。”

  • 政-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政zhèng

    ①政治,政事。《左传·隐公十一年》:“~以治民,刑以正邪。”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通人和,百废具兴。”②政权。《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不在大夫。”《左传·隐公三年》:“周人将畀虢公~。”(畀:予。)③政令,策略。《齐桓晋文之事》:“今王发~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孙子·谋攻》:“其次伐兵,下~攻城。”④通“正”。(1)纠正。《逸周书·允文》:“宽以~之,孰云不听?”(2)正直。《韩非子·难三》:“故君臣公~而无私。”(3)仅,只。《世说新语·品藻》:“不得称诣,~得谓之朋耳。”(诣:指有造诣,造诣深。朋:同等。)⑤通“征”。征伐。《韩非子·内储说下》:“吴~荆,子胥使人宣言于荆曰……”

    【政柄】政权。《左传·昭公七年》:“而三世执其~,其用物也弘矣。”

    【政教】政令与教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内修~,外应诸侯。”

    【政理】①政治。《隆中对》:“外结好孙权,内修~。”②政治上轨道,政绩卓著。《后汉书·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

    【政事】政务。刘开《问说》:“国之~尚问及庶人。”

    【政体】为政的要领。《明史·海瑞传》:“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论:指控。)

    【政治】指治理国家所施行的一切措施。贾谊《论积贮疏》:“~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 三大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大政策sān dà zhèng cè

    【释义】:

    指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 三光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光政策sān guāng zhèng cè

    【释义】:

    侵华日军“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实施的政策。三光,指烧光、杀光、抢光。阮章竞《五月山花红似火》:“日本侵略者疯狂推行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

  • 专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专政zhuān zhèng

    【释义】:

    统治阶级依靠国家机器对敌对阶级实行的强力统治。国家的本质就是一定阶级的专政。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于这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不对他们专政,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

  • 两面政权-现代汉语大词典

    两面政权liǎng miàn zhèng quán

    【释义】:

    指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敌占区或国民党统治区之间的一些对敌我双方都取应付态度的基层政权。周立波《金戒指》:“靠近我们这边的八十里地是两面政权。接近汾河的那一段就很危险…要加点小心。”

  • 中央政府-现代汉语大词典

    中央政府zhōng yāng zhèng fǔ

    【释义】:

    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有不同名称,如国务院、内阁、部长会议、国务委员会等。

  • 临时政府-现代汉语大词典

    临时政府lín shí zhèng fǔ

    【释义】:

    临时替代政府行使职能的政权机关。一般因政权交接未完成、因战争或动乱使原政府无法行使权力等原因而建立。

  • 主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主政zhǔ zhèng

    【释义】:

    主持政府工作;担任政府首脑。《中国青年报》1987.10.31:“竹下将主政,难题知多少。”

  • 内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内政nèi zhèng

    【释义】:

    国家内部的政治事务。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台湾问题,纯属我国的内政。这个问题要由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来解决。”

  • 人民民主专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人民民主专政rén mín mín zhǔ zhuān zhèng

    【释义】:

    即无产阶级专政。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具体形式。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 人民政府-现代汉语大词典

    人民政府rén mín zhèng fǔ

    【释义】:

    中国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通称。

  • 人自为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人自为政rén zì wéi zhèng

    【释义】:

    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比喻各行其是。鲁迅《致李桦》:“现在京沪木刻运动,仍然销沉,而且颇散漫,几有人自为政之概。”

  • 仁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仁政rén zhèng

    【释义】:

    对百姓以道德感化为主,辅之以改善物质生活的治国方式。我国古代儒家的政治主张。以仁义道德作为施仁政的根据。也指仁慈的政治措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对于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决不施仁政。”

  • 从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从政cóng zhèng

    【释义】:

    参与政事;做官。巴金《寒夜》:“他非常关心文化,著作的兴趣也不亚于从政。”

  • 总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总政zǒng zhèng

    【释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简称。

  • 论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论政lùn zhèng

    【释义】:

    议论政事。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孔子之论政…总不出上天下泽,群臣大防。”

  • 党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党政dǎng zhèng

    【释义】:

    ①指国民党领导的政治。胡也频《到莫斯科去》:“(王耀勋)洋洋大声的说:‘党政之所以腐败,皆缘于多数人之不能奉行建国大纲。’”②党和政府。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因为那里没有支队的指挥机关,是湖西地区的党政领导中心。”

  • 训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训政xùn zhèng

    【释义】:

    ①古代皇帝退位为太上皇,嗣皇帝仍须禀承训示处理大政,或皇太后垂帘听政,称为“训政”。②指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他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主张在训政阶段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

  • 议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议政yì zhèng

    【释义】:

    议论政事。如:参政议政。

  • 谋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谋政móu zhèng

    【释义】:

    谋划政事。白桦《吴王金戈越王剑》:“范蠡,你呀你!除了为越王谋政,为什么还有那么一丝斩不断的儿女情长。”

  • 邮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邮政yóu zhèng

    【释义】:

    邮电业务的一大部门。主要业务是寄递信件和包裹,办理汇兑,发行报刊等。丁玲《韦护》:“自然回信不会这样快!邮政还没有用到飞机呢。”

  • 邮政车-现代汉语大词典

    邮政车yóu zhèng chē

    【释义】:

    也叫火车邮厢。编挂在铁路列车上,供邮政部门运输邮件的铁路客车。设有邮政人员工作室,便于沿途收发邮件。

  • 邮政汇兑-现代汉语大词典

    邮政汇兑yóu zhèng huì duì

    【释义】:

    指通过邮局兑付款项。分普通汇款、电报汇款、存据候领汇款、代收货价汇款、邮电公事汇款等。

  • 邮政局-现代汉语大词典

    邮政局yóu zhèng jú

    【释义】:

    设在省会和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及大城市的邮局。是所在行政区内具有枢纽性质的邮局。除办理邮政业务外,还管理所辖范围内的分支机构。李劼人《大波》:“你还不晓得,就是省内邮政也不通啦!老赵早已手谕邮政局停止收发一切函件。”

  • 邮政信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邮政信箱yóu zhèng xìn xiāng

    【释义】:

    设置在邮局营业场所内的供公共投寄普通信函的箱形设备。

  • 邮政储蓄-现代汉语大词典

    邮政储蓄yóu zhèng chǔ xù

    【释义】:

    指邮局兼营的储蓄业务。有点多面广、便利群众等优点。

  • 邮政编码-现代汉语大词典

    邮政编码yóu zhèng biān mǎ

    【释义】:

    邮政部门为了分拣、投递的便捷,提高工作效率,按地区编成的号码。我国邮政编码采用六位数。六位数码中,前两位数代表省(市、自治区)、第三位数代表邮区(地区)、第四位数代表县(市)、最后两位数代表投递邮件的邮局。

  • 勤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勤政qín zhèng

    【释义】:

    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勤奋工作,提高效率,增强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内容。

  • 参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参政cān zhèng

    【释义】:

    ①官名。袁世凯统治时期设参政院,所指派的成员称参政。②参加政治活动。丁玲《母亲》:“他们也谈书,做许多事,还要参政呢。”

  • 参政议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参政议政cān zhèng yì zhèng

    【释义】:

    指中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包括商议国家领导人人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 参政党-现代汉语大词典

    参政党cān zhèng dǎng

    【释义】:

    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民主党派。它们能够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 干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干政gān zhèng

    【释义】:

    干预政事。范文澜《中国近代史》:“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在满清严厉禁止士人干政的制度下,这一运动是有重大意义的。”

  • 土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土政策tǔ zhèng cè

    【释义】:

    指地方上或小团体内部自己搞的一套规定。多指不合法或不恰当的规定。《文汇报》1985.11.30:“许多企业拿着地方和部门的一些规定(税务部门的同志把这些‘土政策’叫‘二号文件’),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拒绝补交偷、漏、欠款。”

  • 地方政府-现代汉语大词典

    地方政府dì fāng zhèng fǔ

    【释义】:

    负责地方行政管理的国家机关。受中央政府的领导。由中央政府任命或由地方选举产生。

  • 地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地政dì zhèng

    【释义】:

    指有关土地的利用、征用等行政事务。

  • 垂帘听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垂帘听政chuí lián tīng zhèng

    【释义】:

    指女后辅幼主临朝听政。《花城》1981年第6期:“这是不公平的,好比垂帘听政的叶赫那拉氏,可以看清竹帘之外的文武百官,却不准别人窥看她自己的龙钟老态。”

  • 基层政权-现代汉语大词典

    基层政权jī céng zhèng quán

    【释义】:

    国家最低一级的行政机关。在我国,指区、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 执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执政zhí zhèng

    【释义】:

    ①掌管国家政事。也指掌握国家大权的人。叶圣陶《倪焕之》:“他一方面愤恨执政的懦弱和卑污,列强的贪残和不义,一方面也痛惜同胞的昏顽和乏力。”②北洋军阀时期的官职名。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皖系军阀段祺瑞组织临时政府,任“执政”。

  • 执政党-现代汉语大词典

    执政党zhí zhèng dǎng

    【释义】:

    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在实行多党制的国家里,是负责组织政府的政党,也称在朝党。

  • 拥政爱民-现代汉语大词典

    拥政爱民yōng zhèng ài mín

    【释义】:

    军队拥护政府,爱护人民。陈毅《记淮海前线见闻》:“拥政爱民作模范,军政学习当先锋。”

  • 摄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摄政shè zhèng

    【释义】:

    代理国君主持国政。

  • 苛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苛政kē zhèng

    【释义】:

    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政治。指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续范亭《追悼邹韬奋之死想到一切人民之死》:“人类三大害:野兽、细菌与苛政。”

  • 弊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弊政bì zhèng

    【释义】:

    不良的政令;腐败的政治。如:改革弊政。

  • 大行政区-现代汉语大词典

    大行政区dà xíng zhèng qū

    【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行政区的最大一级,介于中央与省级之间。共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个大行政区,并设立大行政区一级行政机构。1954年撤销。

  • 大政方针-现代汉语大词典

    大政方针dà zhèng fāng zhēn

    【释义】:

    重大政策与方针。蔡东藩等《民国通俗演义》:“所以一经就任,便草就大政方针宣言书,拟向国会宣布。”

  • 小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小政策xiǎo zhèng cè

    【释义】:

    即土政策。《中国青年报》198711.20:“党对残疾人的升学和就业给予了政策上的保证。可下边的‘小政策’却为什么对我们残疾人如此无情!”

  • 当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当政dāng zhèng

    【释义】:

    掌握政权或权力。

  • 同化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同化政策tóng huà zhèng cè

    【释义】:

    一般指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强制推行的消灭被统治民族的民族特点的政策。如禁止被统治民族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强迫他们改变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奴役、迫害,以改变其民族成分。

  • 各自为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各自为政gè zì wéi zhèng

    【释义】:

    各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徐特立《抗日十大纲领》:“在危急的时候,党和政府无力统治,而人民各自为政,必然会成紊乱的现象。”

  • 呈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呈政chéng zhèng

    【释义】:

    敬辞。呈上请指正。政,同“正”。鲁迅《致许广平》:“本想做一篇详明的‘朱老夫子论’呈政,而心绪太乱,又没有工夫。”

  • 听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听政tīng zhèng

    【释义】:

    指帝王或摄政的人上朝听取臣子报告,并决定政事。如:垂帘听政。

  • 善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善政shàn zhèng

    【释义】:

    ①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范文澜等《中国通史》:“唐顺宗即位,下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这些,在当时都是善政。”②良好的政绩。欧阳予倩《桃花扇》:“他们说,自从马老爷入阁拜相,善政流传,真是民之父母。”

  • 国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国政guó zhèng

    【释义】:

    国家的政事。鲁迅《一思而行》:“只要并不是靠这来解决国政,布置战争,在朋友之间,说儿句幽默,彼此莞尔而笑,我看是无关大体的。”

  • 市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市政shì zhèng

    【释义】:

    城市管理工作。包括工商业、交通、公安、文教、环境、卫生、基本建设等。鲁迅《通讯》:“那一期里有论市政的话。”

  • 行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行政xíng zhèng

    【释义】:

    ①执掌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事务。如:行政机构。②指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浩然《艳阳天》:“马之悦急了:‘焦淑红,你当团支部书记的,总得有点组织观念吧?你说说,咱们俩谁是这里的行政领导?’”

  • 行政区-现代汉语大词典

    行政区xíng zhèng qū

    【释义】:

    ①行政区域的简称,又简称政区。由相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所管辖的区域。由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国防、民族及人口、历史等因素,对领土所作的划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划分和名称。②我国有的省、自治区根据需要曾设立过的一级行政区域。介于省、自治区和县、市之间。如广东省曾设海南行政区。

  • 行政区划-现代汉语大词典

    行政区划xíng zhèng qū huà

    【释义】:

    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分布、地理环境、国防需要、历史传统等因素进行划分。

  • 行政公署-现代汉语大词典

    行政公署xíng zhèng gāng shǔ

    【释义】:

    见“行署”。

  • 行政处罚-现代汉语大词典

    行政处罚xíng zhèng chǔ fá

    【释义】:

    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制裁。包括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和财物、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

  • 行政权-现代汉语大词典

    行政权xíng zhèng quán

    【释义】:

    国家管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行政机关行使。中国的行政机关包括各级人民政府,以及人民政府设置的独立对外行使职权的工作部门。包括部、委、厅、局等部门。

  • 行政拘留-现代汉语大词典

    行政拘留xíng zhèng jū liú

    【释义】:

    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一种行政处罚。拘留由公安机关裁决执行。

  • 行政法-现代汉语大词典

    行政法xíng zhèng fǎ

    【释义】:

    调整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活动原则、方式、方法及其权利与义务。

  • 役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役政yì zhèng

    【释义】:

    指有关兵役之政务。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前一任县长正是为了壮丁问题被撤职的,而新县长一上任便宣称他要扫除役政上的种种积弊。”

  • 德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德政dé zhèng

    【释义】:

    旧指有仁德的政治措施或政绩。鲁迅《颂萧》:“我们其实是老练的,我们很知道香港总督的德政,上海工部局的章程,要人的谁和谁是亲友,谁和谁是仇雠,谁的太太的生日是那一天,爱吃的是什么。”

  • 独头政治-现代汉语大词典

    独头政治dú tóu zhèng zhì

    【释义】:

    指独裁统治。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君权国者,为君主独治之国家,故亦曰独头政治。”

  • 廉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廉政lián zhèng

    【释义】:

    使政治廉洁。《解放日报》1989.1.29:“当前要紧紧抓好廉政、党内凝聚力和党的吸引力三个问题。”

  • 问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问政wèn zhèng

    【释义】:

    咨询或讨论为政之道。陈毅《沁园春》:“政暇论文,文余问政,妙句拈来着眼高。”

  • 法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法政fǎ zhèng

    【释义】:

    法律和政令。也指法律和政治。胡适《〈吴虞文录〉序》:“吴先生是学过法政的人,故他的方法与独秀稍不同。”

  • 流亡政府-现代汉语大词典

    流亡政府liú wáng zhèng fǔ

    【释义】:

    指因国土被占领或其它政治原因等而逃亡到国外的政府。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土被法西斯德国占领的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政府官员逃往国外所组织的政府。

  • 渔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渔政yú zhèng

    【释义】:

    有关渔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事务。《北京日报》1983.9.21:“要大力帮助水产部门,把渔政管理工作抓好,管好。”

  • 愚民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愚民政策yú mín zhèng cè

    【释义】:

    统治者为便于统治人民而实行的使人民处于无知和蔽塞状态的政策。冰心《三寄小读者》:“(四人帮)推行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把‘文盲加流氓’式的人物,当做青少年的样板。”

  • 宫廷政变-现代汉语大词典

    宫廷政变gōng tíng zhèng biàn

    【释义】:

    原指帝王宫廷内发生的篡位事件。现在一般用来指某个国家统治集团中的少数人从内部采取某种方式夺取国家政权。

  • 宪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宪政xiàn zhèng

    【释义】:

    指依据宪法和法律进行治理的政治制度。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呢?就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 家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家政jiā zhèng

    【释义】:

    家庭事务的管理工作。老舍《骆驼祥子》:“大太太与二太太一向是不和的,可是在家政上,二位的政见倒一致,其中的一项是不准仆人闲一会儿,另一项是不肯看仆人吃饭。”

  • 家政妇-现代汉语大词典

    家政妇jiā zhèng fù

    【释义】:

    女管家。郭沫若《创造十年》:“于是乎我的老婆便成为陈老一门的家政妇,我自己便成为听差。”

  • 寡头政治-现代汉语大词典

    寡头政治guǎ tóu zhèng zhì

    【释义】:

    希腊文oligarchia的意译。原指少数人掌握的政权,如古希腊雅典奴隶制国家的贵族政权。后通指由一小撮反动统治者操纵一切的政治制度。

  • 绥靖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绥靖政策suí jìng zhèng cè

    【释义】:

    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侵略者妥协的政策。是一种姑息、纵容侵略的政策。如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又叫妥协政策。

  • 维新政府-现代汉语大词典

    维新政府wéi xīn zhèng fǔ

    【释义】: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南京后组织的汉奸傀儡政权。参加的有梁鸿志、温宗尧、陈群、任援道、傅筱庵等。1940年并入汪伪政权。

  • 王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王政wáng zhèng

    【释义】:

    国君的政令。郭沫若《匪徒颂》:“反抗王政的罪魁,敢行称乱的克伦威尔呀!”

  • 无政府主义-现代汉语大词典

    无政府主义wú zhèng fǔ zhǔ yì

    【释义】:

    一种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否定一切权力和权威的思想。主张废除国家,建立一种无政府状态的社会。

  • 林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林政lín zhèng

    【释义】:

    对森林的保护、培植、采伐等进行管理的事务。

  • 军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军政jūn zhèng

    【释义】:

    ①指军中政教;军中政事。②军界与政界,军队与政府。茅盾《子夜》:“‘到北平吃月饼’——军政当局也是这么预言战事的结束最迟不过未来的中秋。”

  • 军政府-现代汉语大词典

    军政府jūn zhèng fǔ

    【释义】:

    在战争或其他非常时期由军人建立和领导的政府。鲁迅《范爱农》:“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 时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时政shí zhèng

    【释义】:

    当时的政治措施。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大致是书院刚成立不久,学生们即爱议论时政。”

  • 暴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暴政bào zhèng

    【释义】:

    指统治者推行的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的措施。老舍《四世同堂》:“可是东北已丢给了日本,而千千万万的东北人都在暴政与毒刑下过着日子。”

  • 财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财政cái zhèng

    【释义】:

    指理财之事,即国家或公共团体在资金的管理、积累、分配、使用等方面的经济活动。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他们不知道财政政策的好坏固然足以影响经济,但是决定财政的却是经济。”

  • 财政危机-现代汉语大词典

    财政危机cái zhèng wēi jī

    【释义】:

    因财政入不敷出而造成国家的动荡。表现形态为:财政严重亏空、债务剧增、偿债能力遭破坏等。财政危机常与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

  • 财政赤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财政赤字cái zhèng chì zì

    【释义】:

    即预算赤字。

  • 财政资本-现代汉语大词典

    财政资本cái zhèng zī běn

    【释义】:

    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资本。也叫金融资本。

  • 财政寡头-现代汉语大词典

    财政寡头cái zhèng guǎ tóu

    【释义】:

    帝国主义国家中掌握了金融资本的少数垄断资本家。也叫金融寡头。

  • 资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资政zī zhèng

    【释义】:

    帮助治理国政。也作为官职名。民国时期,总统府置资政若干人,由总统选聘,以备随时咨询。

  • 政-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zhèng

    【释义】:

    ①政治;政事。如:参政议政。②政权。如:执政;当政。③指政府。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军队跟人民、跟地方党政组织的关系,也应当是密切的。”④指国家某一部门的事务。如:邮政;民政。⑤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如:家政;校政。

  • 政工-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工zhèng gōng

    【释义】:

    政治工作的略称。《花城》1981年第6期:“我父亲幸福地向组织上汇报了他和曾蔷玫的爱情关系,政工部门很自然地要对曾蔷玫家族进行政治历史方面的调查。”

  • 政历-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历zhèng lì

    【释义】:

    政治历史的简称。《花城》1981年第6期:“经函调,曾蔷玫父母和她自己都没有什么政历问题。”

  • 政见-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见zhèng jiàn

    【释义】:

    政治见解。老舍《四世同堂》:“一个写家被约去讲演,或发表了一点政见,都被他看成是出风头,为自己宣传。”

  • 政长-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长zhèng zhǎng

    【释义】:

    君主;官长。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赏罚在当时已是有的,其权操之于政长。”

  • 政风-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风zhèng fēng

    【释义】:

    政府机关的风气;政府机关公务人员的作风。《人民日报》1988.10.4:“改善政风,一不能法出不行、言出不效;二是对某些事情处理不能拖得太久,更不能不了了之。”

  • 政令-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令zhèng lìng

    【释义】:

    政策和法令。沙汀《还乡记》:“至于以后推行政令,也会格外添些烦难!”

  • 政务-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务zhèng wù

    【释义】:

    行政事务。泛指国家的管理工作。如:政务繁忙。

  • 政务院-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务院zhèng wù yuàn

    【释义】:

    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在1954年9月以前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用此名称,后改称国务院。

  • 政议-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议zhèng yì

    【释义】:

    关于政事的讨论。聂绀弩《从沈从文笔下看鲁迅》:“于鲁迅也就面面俱到,自在圆通,拥皋比,参政议,臧否人物,放论文章,都不减于周作人氏之‘如秋天,如秋水,于事不隔’了。”

  • 政出多门-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出多门zhèng chū duō mén

    【释义】:

    政令由许多部门发出。指领导无力,权力分散。如:机构重叠,政出多门,下级部门无所适从。

  • 政权-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权zhèng quán

    【释义】:

    ①政治上的统治权力。老舍《四世同堂》:“以特务支持政权,等于把房子建筑在沙滩上。”②指行政机关。丁玲《粮秣主任》:“村子只有五十来户人家,都是好人,所以八路军没来多久就建立了村政权和发展了党员。”

  • 政权机关-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权机关zhèng quán jī guān

    【释义】:

    国家机关。

  • 政协-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协zhèng xié

    【释义】:

    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

  • 政企-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企zhèng qǐ

    【释义】:

    国家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经济日报》1990.11.5:“在完成大规模城镇住宅和商品房开发建设的同时,实行政企分离。”

  • 政争-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争zhèng zhēng

    【释义】:

    政治斗争。鲁迅《四库全书珍本》:“现在除兵争、政争等类之外,还有一种倘非闲人,就不大注意的影印《四库全书》中的‘珍本’之争。”

  • 政论-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论zhèng lùn

    【释义】:

    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的评论。

  • 政纪-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纪zhèng jì

    【释义】:

    国家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必须遵守的纪律。《北京日报》1982.9.9:“教育和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

  • 政声-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声zhèng shēng

    【释义】:

    官吏的政治声誉。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辛亥革命胜利以后,蒲洵还在荣县作知事,他的政声很好,受到群众拥护,替当时的革命党人保持了荣誉。”

  • 政体-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体zhèng tǐ

    【释义】:

    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政体和国体是相适应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 政局-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局zhèng jú

    【释义】:

    政治局势。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徐大齐和许多政界党界要人正在高谈着政局的变化和党务的纠纷。”

  • 政改-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改zhèng gǎi

    【释义】:

    政治体制改革。《解放日报》1992.11.12:“香港民意调查显示彭氏政改不受支持。”

  • 政纲-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纲zhèng gāng

    【释义】:

    政治纲领。它说明一个政党的政治任务和要求。也指施政纲领。如:发布政纲。

  • 政事-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事zhèng shì

    【释义】:

    政府施政的事务。瞿秋白《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说书就是说书,你说一件政事,你用你的人话说得清清楚楚,头头是道。”

  • 政典-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典zhèng diǎn

    【释义】:

    指政策和制度。朱光潜《谈文学》:“从前关心政教的人要在民俗歌谣中窥探民风国运,采风观乐在春秋时还是一个重要的政典。”

  • 政制-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制zhèng zhì

    【释义】:

    政治制度。夏衍《“世交”和“知音”》:“我们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政制和不同的信仰。”

  • 政委-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委zhèng wěi

    【释义】:

    政治委员的简称。周立波《暴风骤雨》:“他也想起了昨儿下晚县委的争论,他是完全同意张政委的说法的。”

  • 政变-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变zhèng biàn

    【释义】:

    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采取军事或政治手段造成的国家政权的突然变更。朱东润《杜甫叙论》:“睿宗是在宫廷政变中即位的。”

  • 政府-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府zhèng fǔ

    【释义】:

    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我国现有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沈从文《从文自传》:“且可以从官家领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没收的公田耕耨播种。”

  • 政府首脑-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府首脑zhèng fǔ shǒu nǎo

    【释义】:

    中央政府主要领导人。有不同称呼:首相、总理、部长会议主席等。行使最高行政权。

  • 政法-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法zhèng fǎ

    【释义】:

    政治和法律的合称。如:政法机关。

  • 政治-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zhèng zhì

    【释义】: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沈从文《从文自传》:“地方由少数读书人与多数军官,在政治上与婚姻上两面的结合,产生了一个上层阶级。”

  • 政治小说-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小说zhèng zhì xiǎo shuō

    【释义】:

    小说的一种。主要为了表明作者的政治思想、政治立场而创作。

  • 政治犯-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犯zhèng zhì fàn

    【释义】:

    因从事某种政治活动而被政府认为犯罪的人。巴金《利娜》:“利娜,你要知道第三厅就是密探部,专门对付政治犯的。”

  • 政治权利-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权利zhèng zhì quán lì

    【释义】:

    公民依法在政治上享有的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游行、示威等自由。

  • 政治协理员-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协理员zhèng zhì xié lǐ yuán

    【释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团以上机关部门根据需要设立的政治工作人员,在所在单位政治机关和首长领导下,进行本单位机关部门的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通称协理员。

  • 政治协商-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协商zhèng zhì xié shāng

    【释义】:

    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国家或地方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的协商。中共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就国家大政方针举行民主协商会,通过谈心沟通思想、通报交流情况、征询或提出意见和建议等方式实现通力合作。

  • 政治协商会议-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协商会议zhèng zhì xié shāng huì yì

    【释义】:

    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全国性的组织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地方也有地方性的各级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

  • 政治运动-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运动zhèng zhì yùn dòng

    【释义】:

    指在一定时期为特定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有领导有广大民众参加的运动。如英国的宪章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等。

  • 政治庇护-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庇护zhèng zhì bìhù

    【释义】:

    见“政治避难”。

  • 政治委员-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委员zhèng zhì wěi yuán

    【释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团以上部队或某些独立营的政治工作人员,通常是党委日常工作的主持者,与军事指挥员同为该部队首长。简称政委。

  • 政治学-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学zhèng zhì xué

    【释义】:

    研究国家学说、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史的科学。

  • 政治经济学-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经济学zhèng zhì jīng jì xué

    【释义】:

    研究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发展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

  • 政治指导员-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指导员zhèng zhì zhǐ dǎo yuán

    【释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连一级的政治工作人员,和连长同为连的首长。通称指导员。

  • 政治面目-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面目zhèng zhì miàn mù

    【释义】:

    指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政治活动以及和政治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 政治家-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家zhèng zhì jiā

    【释义】:

    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并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多指国家、政党的领导人物。章炳麟《商鞅》:“故法家者流,则犹西方所谓政治家也,非胶于刑律而已。”

  • 政治教导员-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教导员zhèng zhì jiào dǎo yuán

    【释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营一级的政治工作人员,和营长同为营的首长。通称教导员。

  • 政治避难-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治避难zhèng zhì bì nàn

    【释义】:

    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逃亡他国,请求该国准予居留的行为。一国接受上述逃亡者的请求,不予引渡,准予居留的权利叫庇护权。也称政治庇护。

  • 政审-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审zhèng shěn

    【释义】:

    政治审查的简称。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关于招生的条件,我改了一下,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 政柄-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柄zhèng bǐng

    【释义】:

    政权。如:政变后军人掌握了政柄。

  • 政要-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要zhèng yào

    【释义】:

    从事政治活动而有权势、地位的人物。徐迟《精神分析》:“原来今天还有洋脑壳,要坐在汽车里和我们的政要一起检阅国民兵团呢。”

  • 政界-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界zhèng jiè

    【释义】:

    指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些社会成员的总体。孙犁《书的梦》:“这是一个典型的京华恶少,政界小人。”

  • 政俗-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俗zhèng sú

    【释义】:

    政治与风俗。鲁迅《拟豫言》:“有大批名人学者及文艺家,从外洋回国,于外洋一切政俗学术文艺,皆已比本国者更为深通,受有学位。”

  • 政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派zhèng pài

    【释义】:

    政治上的派别。茅盾《子夜》:“唐云山立刻利用机会来替他所服务的政派说话了。”

  • 政客-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客zhèng kè

    【释义】:

    指从事政治投机、玩弄权术以谋取私利的人。李大钊《乡愿与大盗》:“就是这些跋扈的武人,无聊的政客,那个不是大盗与乡愿的化身呢?”

  • 政费-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费zhèng fèi

    【释义】:

    政府的行政费用。鲁迅《“友邦惊诧”论》:“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 政党-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党zhèng dǎng

    【释义】:

    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是阶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政党和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完结自己的历史使命。”

  • 政敌-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敌zhèng dí

    【释义】:

    指在政治上跟自己处于敌对地位的人。范文澜等《中国通史》:“又如武则天利用特务镇压她的政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争夺。”

  • 政躬-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躬zhèng gōng

    【释义】:

    对执政首脑身体的尊称。犹尊体。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也借指政务。郑振铎《埃娥》:“就在那夕阳西沉的天涯的一角,宙士安放了美丽的埃娥,以备他政躬闲暇的时候的享用。”

  • 政家-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家zhèng jiā

    【释义】:

    政治家的简称。鲁迅《科学史教篇》:“武人抚剑而视太空,政家饮泪而悲来日。”

  • 政通人和-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通人和zhèng tōng rén hé

    【释义】:

    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国泰民安。

  • 政教-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教zhèng jiào

    【释义】:

    ①政治与教化。朱自清《论朗诵诗》:“这里想到孔子曾以‘无邪’论诗,强调诗的政教作用。那‘无邪’就是严肃,政教作用就是效果。”②政权与教权。如:政教合一。

  • 政教合一-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教合一zhèng jiào hé yī

    【释义】:

    政权与教权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古代一些奴隶制国家的君主同时也是该国国教教主,欧洲中世纪的教皇国由教皇直接掌握政权,这些国家实行的即是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我国西藏,从十七世纪中叶到解放前也曾存在受中央政权册封的喇嘛教格鲁派政教合一的地方封建政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