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曆)是什么意思
七曆-汉语大词典
七曆
【1】指古代《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三统历》七种历法。《晋书·律历志中》:“{董巴}議曰:‘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畫﹐以象二十四氣。{黄帝}因之﹐初作《調曆》。歷代十一﹐更年五千﹐凡有七曆。’”{清}{龚自珍}《古史钩沈论二》:“以超辰之法﹐穮不顯之年月﹐定歲名之所在﹐逸於後之布七曆以求之者。”
七曜曆-汉语大词典
七曜曆
【1】以日﹑月和五星纪日的历法。我国通行顺序为日﹑月﹑火﹑水﹑木﹑金﹑土,周而复始。始于古代{巴比伦}(一说始于古代{埃及})。我国四世纪时曾有此法。八世纪时摩尼教徒又由{中亚}{康国}传入我国。《新唐书·艺文志三》载有{吴伯善}《陈七曜历》五卷。{敦煌}发现的历书和占星术菃@亦有用七曜历者。{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坐知七曜曆﹐手畫三軍勢。”
三統曆-汉语大词典
三統曆
【1】我国史书上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系{西汉}末{刘歆}据《太初历》等前人的历法修订而成的﹑我国史志上第一部记载完备的历法。
世曆-汉语大词典
世曆
【1】见“世歷”。
中曆-汉语大词典
中曆
【1】指{中国}的农历。{清}{魏源}《<海国图志>叙》:“中曆資西﹐西曆異中﹐民時所授﹐我握其宗。”
年曆-汉语大词典
年曆
【1】记载年月日的历本。如:年历卡。《通典·职官八》:“{後漢}太史令掌天時星曆﹐凡歲將終﹐奏新年曆。”{唐}{元稹}《长庆历》:“年曆復年曆﹐卷盡悲且惜。曆日何足悲﹐但悲年運易。”《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帝使造年曆﹐至己巳歲而加朱點﹐實{太清}三年也。”
乾象曆-汉语大词典
乾象曆
【1】我国古代的一种历法。{东汉}末{刘洪}所制。自{三国}{吴}{黄武}二年颁行,采用至{吴}亡。参阅《晋书·律历志中》。
休曆-汉语大词典
休曆
【1】犹言太平盛世。{唐}{韩愈}《顺宗实录五》:“膺千載之休曆﹐承九聖之耿光。”{唐}{沈佺期}《和韦舍人早朝》诗:“千春奉休曆﹐分禁喜趨陪。”
伊斯蘭教曆-汉语大词典
伊斯蘭教曆
【1】即希吉来历。{中国}旧称“回历”﹑“回回历”。伊斯兰教的历法,系纯阴历。以十二个月为一年,单月为大,三十天;双月为小,二九天。平年三五四天。以三十年为一周,其中有十一个闰年,于十二月末置一闰日,闰年三五五天。由于每年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平均每32.6年比阳历多出一年。纪元以公元622年7月16日(即{穆罕默德}入{麦地那}的第二天)为元年元旦。
佛曆-汉语大词典
佛曆
【1】历法的一种。以{释迦牟尼}死后一年为纪元元年。《人民日报》1978.11.8:“佛曆以{释迦牟尼}死后一年为纪元元年﹐比世界通用的公历早五百四十三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因此被人们称作‘黄袍佛国’的{泰国}一般使用的历法就用佛历。”
傍通曆-汉语大词典
傍通曆
【1】指民间使用的普通历书。{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凡大曆悉是算數﹐令人就耳一讀﹐即能暗誦;傍通曆則縱横誦之。”
六曆-汉语大词典
六曆
亦作“[六歷]”【1】上古时的六种历法。《汉书·律历志上》:“{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喪紀﹐疇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記﹐有《黄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曆》……〔{漢}興〕以{北平侯}{張蒼}言﹐用《顓頊曆》﹐比於六曆﹐疏闊中最爲微近。”{南朝} {梁}{陆倕}《新漏刻铭》:“察四氣之盈虚﹐課六歷之疏密。”【2】谓《大衍历》﹑《宣明历》﹑《纪元历》﹑《统天历》﹑《大明历》﹑《授时历》。《元史·历志一》:“自{春秋}{獻公}以來﹐凡二千一百六十餘年﹐用《大衍》﹑《宣明》﹑《紀元》﹑《統天》﹑《大明》﹑《授時》六曆推算冬至﹐凡四十九事。”
公曆-汉语大词典
公曆
【1】现在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通称阳历﹐也叫格里历。一年365天﹐分为十二个月﹐大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三十一天﹐小月(四﹑六﹑九﹑十一)三十天﹐二月二十八天。又因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所以每四百年中有九十七个闰年;闰年在二月末加一天﹐全年是366天。闰年的计算法是:公元年数被4除尽的是闰年﹐但逢百之年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是闰年。纪元是从传说的{耶稣}生年算起。
創曆-汉语大词典
創曆
【1】见“創2歷”。
劫曆-汉语大词典
劫曆
【1】犹劫运,劫数。{前蜀}{杜光庭}《李延福为蜀王修罗天醮词》:“綿劫曆以長存﹐後天地而攸久。”{前蜀}{杜光庭}《莫庭乂青城甲申本命周天醮词》:“日域星■之内﹐各備職寮﹐大則司劫曆施張﹐小則察人倫善惡。”
建曆-汉语大词典
建曆
【1】制定历法。《後汉书·律历志中》:“建曆之本﹐必先立元﹐元正然後定日法﹐法定然後度周天以定分﹑至。三者有程﹐則曆可成也。”
平曆-汉语大词典
平曆
【1】谓推算历法;定历。《左传·桓公十七年》“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於朝”{晋}{杜预}注:“日官平曆以班諸侯﹐諸侯奉之﹐不失天時﹐以授百官。”
巧曆-汉语大词典
巧曆
【1】精于历算的人。{宋}{陆游}《久雨》诗之二:“巧曆莫能知雨點﹐孤桐那解寫溪聲。”{唐}{钱起}《秋夜作》诗:“浮生竟何窮﹐巧曆不能算。流落四海間﹐辛勤百年半。”
墜曆-汉语大词典
墜曆
【1】指倾败的历数纲纪。《北齐书·文宣帝纪》:“舉廢極以立天﹐扶傾柱而鎮地﹐剪滅黎毒﹐匡我墜曆﹐有大德于{魏}室﹐被博利于蒼生。”
大衍曆-汉语大词典
大衍曆
【1】{唐}代历法名。一名《开元大衍历》。为{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所造。{开元}九年﹐因《麟德历》日食不验﹐诏{一行}作新历。{一行}测各地纬度﹐南至{交州}﹐北尽{铁勒}。十五年历成而{一行}卒。因{一行}用《易》大衍之数立说﹐故名《大衍历》。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至{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大衍历》共施行二十九年。它对后代历法的编订影响很大。
大明曆-汉语大词典
大明曆
【1】历法名。{南朝}{宋}{祖冲之}以为“古曆疏舛﹑頗不精密”﹐乃于{大明}六年创制《大明甲子元历》﹐简称《大明历》。规定一回归年为365.2428日。其特点﹐一是改进闰法﹐将旧历中规定的十九年七闰改为三百九十一年一百四十四闰﹐使之更符合天象实际。二是在制历时考虑岁差﹐一百年差一度。此历当时为{戴法兴}所阻﹐未能实行﹐但以后诸历多从大明历所出。参阅《宋书·律历志下》﹑《南齐书.祖冲之传》。
大統曆-汉语大词典
大統曆
【1】历法名。{明}初{刘基}进《大统历》。{洪武}十七年设观象台于{南京}{鸡鸣山}﹐令博士{元统}修历﹐仍以《大统》为名﹐而积分全袭{元}代《授时》法数﹐惟去其岁实消长而已。其后因推算日食不准确﹐治历者纷进新历﹐要求改制﹐但{明}朝一直沿用《大统历》。见《明史·历志一》。
大曆體-汉语大词典
大曆體
【1】指{唐}代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以時而論﹐則有……{大曆}體。”原注:“{大曆}十才子之詩。”
大曆十才子-汉语大词典
大曆十才子
【1】{唐代宗}{大历}年间齐名的十个诗人。{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李益》:“{大曆}十才子……{盧綸}﹑{錢起}﹑{郎士元}﹑{司空曉}({曙})﹑{李端}﹑{李益}﹑{苗發}﹑{皇甫曾}﹑{耿湋}﹑{李嘉祐}。又云:{吉頊}﹑{夏侯審}亦是。或云:{錢起}﹑{盧綸}﹑{司空曉}﹑{皇甫曾}﹑{李嘉祐}﹑{吉中孚}﹑{苗發}﹑{郎士元}﹑{李益}﹑{耿湋}﹑{李端}。”《新唐书·文艺传下·卢纶》:“{綸}與{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曆}十才子’。”他书所载﹐十人姓名略异。
大曆-汉语大词典
大曆
【1】大约之数。《管子·海王》:“吾子食鹽二升少半﹐此其大曆也。”{尹知章}注:“曆﹐數也。”【2】官修的历法。{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朴}能不用算推古今日月食﹐但口誦乘除﹐不差一算。凡‘大曆’悉是算數﹐令人就耳一讀﹐即能暗誦。”
天曆-汉语大词典
天曆
亦作“[天歷]”【1】{太平天囯}的历法。公元1852年起施行于{太平天囯}管辖地区。【2】犹天命。指帝位。《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陶唐}既謝﹐天歷在{虞}。”{李善}注:“天歷﹐天之歷數。”《梁书·萧琛传论》:“及踐天曆﹐任遇甚隆。”【3】历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當{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曆始改﹐建於明堂﹐諸神受紀。”
太陰曆-汉语大词典
太陰曆
【1】即阴历。历法的一种。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塑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通常说的“阴历”指我国旧时通用的历法﹐即农历。{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四:“那时是一九二一年一月二十五日晩十一时光景﹐太阴历的庚申年十二月十七。”
太陽曆-汉语大词典
太陽曆
【1】即阳历。历法的一种。年的长短依据天象﹐平均长度约等于回归年﹐月的长短则是人为规定。现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阳历创始于{罗马}(公元前46年)﹐后经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命人修订﹐而成目前所用的阳历。
太初曆-汉语大词典
太初曆
【1】{汉}历法名。{汉武帝}{太初}元年{邓平}﹑{落下閎}等人所造。把一日分做八十一分﹐故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推算出135个月有23次交食的周期。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止﹐共施行188年。原著已佚。
奉元曆-汉语大词典
奉元曆
【1】{宋}南渡后﹐其法已散失。{清}{李锐}据《元史·历志》﹐补算岁日朔日﹐可借以考见梗概。【2】历法名。{宋}{熙宁}七年{卫朴}造。{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衛朴}造《奉元曆》﹐始知舊蝕法止用日平度﹐故在疾者過之﹐在遲者不及。”《元史·历志二·授时历议下》:“《奉元曆》{熙寧}七年甲寅{衛朴}造﹐行十八年﹐至{元祐}壬申﹐後天七刻。”
小曆-汉语大词典
小曆
【1】始于{唐}末的一种民间历法。{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二》:“近歲天文院﹑司天監寫奏……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據小曆所算■度謄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備員安禄而已。”《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唐}{建中}時﹐術者{曹士蔿}始變古法﹐以{顯慶}五年爲上元﹐雨水爲歲首﹐號《符天曆》。然世謂之小曆﹐祇行於民間。”
古曆-汉语大词典
古曆
【1】泛称古代历法。《隋书·艺术传·张胄玄》:“辰星舊率﹐一終再見﹐凡諸古曆﹐皆以爲然。”《史记·历书》“昔自在古﹐曆建正作於孟春”{唐}{司马贞}索隐:“古曆者﹐謂{黄帝}《調曆》以前有《上元》﹑《太初曆》等﹐皆以建寅爲正﹐謂之孟春也。”【2】指农历。也称夏历﹑阴历﹑旧历。{鲁迅}《花边文学·过年》:“或者谓之‘废历’﹐轻之也;或者谓之‘古历’﹐爱之也。”{杜鹏程}《延安人》:“现在是古历七月﹐大概{延安}一带的谷子和糜子长了半人高。”
司曆-汉语大词典
司曆
【1】见“司歷”。
命曆-汉语大词典
命曆
【1】天命历数。{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眷命曆之有歸﹐想寰區之同慶。”
嗣曆-汉语大词典
嗣曆
【1】谓应历数而继皇位。《太平广记》卷九七引{唐}{皇甫枚}《三水小牍·从谏》:“{唐武宗}嗣曆﹐改元{會昌}。”
回曆-汉语大词典
回曆
【1】即希吉来历或伊斯兰教历。以希吉来为纪元,系纯阴历,供伊斯兰教宗教活动之用。也叫回回历。参见“[伊斯蘭教曆]”。【2】阿拉伯历系太阳历,供农民耕种之用。该历对我国从{元}到{清}的历法有一定影响。
國曆-汉语大词典
國曆
【1】由国家规定和采用的历法,一般指阳历。{{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七:“民众在激昂的情绪中过了国历的新年﹐又到了废历的年边。”{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在去年十二月卅一日的来信未到之前两天﹐即‘国历’一月一日上午……当蒙留下‘明前’与‘旗枪’各一包无误。”【2】国运。{南朝} {梁}{江淹}《萧骠骑让豫司二州表》:“臣聞國曆惟燿﹐則藩伯緝其才;朝緯伊序﹐則方率司其度。”
律曆-汉语大词典
律曆
亦作“[律厤]”亦作“[律歷]”【1】指乐律和历法。《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聖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曆;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律居陰而治陽﹐曆居陽而治陰﹐律曆迭相治也。”{卢辩}注:“厤以治時﹐律以候氣﹐其致一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算術亦是六藝要事﹐自古儒士論天道﹐定律歷者﹐皆學通之。”{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晋书四·律历》:“黄鍾爲萬事根本﹐蓋算數之所從出﹐故{班}書作《律厤志》﹐《晉書》﹑《北魏書》﹑《隋書》皆沿習不改﹐則迂拘甚矣。《史記》自有《律書》﹑《厤書》﹐何嘗合而爲一乎?自新﹑舊《唐》以來﹐律吕自歸《樂志》﹐厤自爲志﹐是也。”
御曆-汉语大词典
御曆
亦作“[御歷]”【1】指皇帝登位,君临天下。{唐}{令狐楚}《代郑尚书驾登极表》:“伏惟皇帝陛下﹐德合乾符﹐道光天宇﹐廓寰區以御歷﹐灑渥澤以飛龍。”{唐}{杜审言}《大酺》诗:“聖后乘乾日﹐皇明御曆辰。”《隋书·牛弘传》:“{武王}問{黄帝}﹑{顓頊}之道﹐{太公}曰:‘在《丹書》。’是知握符御曆﹐有國有家者﹐曷嘗不以《詩》﹑《書》而爲教﹐因禮樂而成功也。”
循環曆-汉语大词典
循環曆
【1】县宰向上禀请的记事册。{宋}{文天祥}《与吉州缪知府元德》:“每縣各給以數紫袋﹐置循環曆其中﹐使諸宰有所申請﹐只於曆中絡繹禀請。”
夏曆-汉语大词典
夏曆
【1】我国古代历法之一。相传创始于{夏}代,因而得名。又称阴历﹑农历﹑旧历。实际是一种阴阳合历。它以寅月为岁首,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以十二或十三月为一年。月分大尽小尽,大尽每月三十天,小尽每月二十九天。其置闰法是: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後汉书·律历志中》:“{永元}十四年﹐待詔太史{霍融}上言:‘官漏刻率九日增減一刻﹐不與天相應。或時差至二刻半﹐不如{夏}曆密。’”《宋书·律历志下》:“夏曆七曜西行﹐特違衆法﹐{劉向}以爲後人所造﹐此可疑之據二也。”
廢曆-汉语大词典
廢曆
【1】指阴历(亦称夏历)。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通令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后国民党政府又再三下令废除之,故名。{茅盾}《狂欢的解剖》:“我又记起废历元旦瞥见的一幕了。”{鲁迅}《花边文学·过年》:“文字上和口头上的称呼﹐往往有些不同:或者谓之‘废历’﹐轻之也;或者谓之‘古历’﹐爱之也。”
官曆-汉语大词典
官曆
【1】指官府颁行的历书。{宋}{陆游}《岁暮》诗:“案閑官曆喜更端﹐鬢畔羅旛巧耐寒。”{唐}{罗隐}《岁除夜》诗:“官曆行將盡﹐村醪强自傾。”【2】官府颁行的历法。《隋书·天文志上》:“{霍融}上言:‘官曆率九日增減一刻﹐不與天相應。或時差至二刻半﹐不如夏曆漏刻﹐隨日南北爲長短。’”《後汉书·律历志中》:“待詔{楊岑}見時月食多先曆﹐即縮用筭上爲日﹐(因)上言‘月當十五日食﹐官曆不中。’”
害肚曆-汉语大词典
害肚曆
亦作“[害肚歷]”【1】{宋}制,馆阁官员每夜轮一人值宿,如因故不能值宿,则于名下写上“肠肚不安”,故馆阁宿历(值宿登记本)相传谓“害肚曆”。{宋}{彭乘}《续墨客挥犀·馆阁一人直宿》:“遇豁宿倒於宿曆名位下書腹肚不安﹐免宿。故館閣宿曆相傳謂之害肚曆。”{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十:“館閣每夜輪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則虚其夜﹐謂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過四。遇豁宿歷﹐名下書腸肚不安﹐免宿。故館閣宿歷﹐相傳謂之害肚歷。”
家曆-汉语大词典
家曆
【1】皇朝的历数。《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九·北齐享庙乐辞》:“國圖日競﹐家曆天長。”
寶曆-汉语大词典
寶曆
亦作“[寶歷]”【1】指国祚;皇位。《梁书·武帝纪上》:“雖寶曆重升﹐明命有紹﹐而獨夫醜縱﹐方煽京邑。”{明}{梅鼎祚}《玉合记·赐完》:“玉佩朝元﹐寶曆迎祥。”{唐}{欧阳詹}《回鸾赋》:“應千年之寶歷﹐承八聖之重光。”《魏书·世宗纪》:“朕幼承寶曆﹐艱憂在疚﹐庶事不親﹐風化未洽。”《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晋朝飨乐章》:“椒觴再獻﹐寳歷萬年。”
學曆-汉语大词典
學曆
【1】规定学校学年和学期起止﹑上课与考试周数﹑假日和假期等的日程安排。
玉曆-汉语大词典
玉曆
【1】历书。{明}{宋讷}《壬子秋过故宫》诗:“朝會寶燈沉轉漏﹐授時玉曆罷班春。”{宋}{陆游}《添字浣溪沙》词:“玉曆今朝推戊已﹐住啣泥。”{唐}{白居易}《郡中春宴因赠诸客》诗:“是時歲二月﹐玉曆布春分。”【2】玉膏。传说中的仙药。{北周}{庾信}《蒙赐酒》诗:“金膏下帝臺﹐玉曆在{蓬萊}。”{倪璠}注:“玉曆﹐疑作‘玉瀝’。{郭璞}《山海經注》所謂‘白玉膏’是也。”【3】亦作“[玉歷]”。原指正朔,引申为历数﹑国运。{明}{夏完淳}《大哀赋》:“三百年玉曆晝盡﹐十六世金鋪夜燼。”{南朝} {梁}{江淹}《建平王庆改号启》:“竊以皇衢永謐﹐則玉曆惟禎;國慶方夷﹐則繩澤式茂。”{汉}{焦赣}《易林·屯之蒙》:“山崩谷絶﹐大福盡竭。{涇渭}失紀﹐玉歷盡已。”
班曆-汉语大词典
班曆
【1】见“班歷”。
瑞曆-汉语大词典
瑞曆
【1】历象。天体运行的现象。《荀子·天论》:“日月星辰瑞曆﹐是{禹}{桀}之所同也。”{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此瑞厤(曆)即厤(曆)象也。象謂璿璣﹑玉衡﹐神其器﹐故言瑞。”
柳芳曆-汉语大词典
柳芳曆
【1】指{唐}{柳芳}所著记述{开元}﹑{天宝}年间史实的史书《唐历》。{唐}{舒元舆}《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诗:“將尋國朝事﹐静讀‘柳芳曆’。”
校曆-汉语大词典
校曆
【1】谓考定历法。《晋书·律历志中》:“若不先定校曆之本法﹐而懸聽棄法之末争﹐則{孟軻}所謂‘方寸之基﹐可使高於岑樓’者也。”
校曆-汉语大词典
校曆
【1】关于学校学年和学期起讫﹑上课和考试周次﹑寒暑假及其它假日的规定。
樓羅曆-汉语大词典
樓羅曆
【1】指花名册。{宋}{陶穀}《清异录·楼罗历》:“{劉鋹}在國﹐春深令宫人鬭好……宫人出入皆搜懷袖﹐置樓羅曆以驗姓名﹐法制甚嚴﹐時號花禁。”
檯曆-汉语大词典
檯曆
【1】摆在桌子上用的日历或月历。
正曆-汉语大词典
正曆
亦作“[正歷]”【1】改订历法。《汉书·武帝纪》:“夏五月﹐正曆﹐以正月爲歲首。”{汉}{贾逵}《条奏左氏长义》:“陛下通天然之明﹐建大聖之本﹐改元正歷。”《宋书·律历中》:“{大魏}受命﹐宜正曆明時。”
步曆-汉语大词典
步曆
【1】指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及長﹐明{服氏}《春秋傳》﹑{鄭氏}《尚書》﹑《詩》﹑《禮記》﹑{王氏}《易》﹐善屬文﹐通步曆。”【2】推算岁时节候。《左传·文公元年》“歸餘於終事則不悖”{唐}{孔颖达}疏:“日月轉運於天﹐猶如人之行步﹐故推曆謂之步曆。”
歲曆-汉语大词典
歲曆
亦作“[歲歷]”【1】即年历。{宋}{梅尧臣}《矮石榴树子赋》:“非封植﹐忽此生榮﹐三傳歲曆﹐密葉如蓋。”《书·尧典》“允釐百工﹐庶績咸熙”{孔}传:“言定四時﹐成歲歷﹐以告時授事﹐則能信。”{赵朴初}《金缕曲》词:“歲曆翻新頁﹐喜回頭﹐一年經過﹐奇峰千叠。”
改曆-汉语大词典
改曆
【1】更改正朔。《史记·封禅书》:“{魯}人{公孫臣}上書曰:‘始{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黄龍見。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文帝}乃召{公孫臣}﹐拜爲博士﹐與諸生草改曆服色事。”
故曆-汉语大词典
故曆
【1】旧历法。《晋书·律历志下》:“{孔子}爲治《春秋》之故﹐退修{殷}之故曆﹐使其數可傳於後。”
日曆-汉语大词典
日曆
【1】犹日记。《明史·儒林传一·黄淳耀》:“後爲日曆﹐晝之所爲﹐夜必書之﹐凡語言得失﹐念慮純雜﹐無不備識﹐用自省改。”【2】历书之类。{汉}{王充}《论衡·讥日》:“以子日沐﹐誰使可愛?卯日沐﹐誰使凝白者?夫如是﹐沐之日無吉凶﹐爲沐立日曆者﹐不可用也。”【3】今指记有年﹑月﹑日﹑星期﹑节气﹑纪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页﹐逐日揭去。有挂在墙上的﹐也有摆在桌上的。{茅盾}《大鼻子的故事》六:“这一天不是热天﹐照日历上算﹐恰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将到尽头﹐然而这一天又不怎样冷。”{鲁迅}《彷徨·弟兄》:“挂着的日历上﹐写着两个漆黑的隶书:廿七。”【4】史官按日记载朝政事务的册子。是史官纂修国史的依据。《新唐书·蒋偕传》:“三世踵脩國史﹐世稱良筆﹐咸云‘{蔣氏}日曆’﹐天下多藏焉。”《宋史·职官志四》:“〔祕書省〕著作郎一人﹐著作佐郎二人﹐掌修纂日曆。”《明史·文苑传一·徐一夔》:“{元和}中﹐{韋執誼}又奏撰日曆。日曆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猶有《春秋》遺意……他時會要之修取於此﹐實録之修取於此﹐百年之後紀﹑志﹑列傳取於此。”
昌曆-汉语大词典
昌曆
亦作“[昌歷]”【1】昌盛的年代。《北齐书·阳斐传》:“當今殷憂啟聖﹐運遭昌曆。”{唐}{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臣誠見陛下具文武之德﹐有神聖之姿﹐啟中興之宏圖﹐當太平之昌曆。”{南朝} {齐}{谢朓}《元会曲》:“二儀啟昌歷﹐三陽應慶期。”
明天曆-汉语大词典
明天曆
【1】历法名。{宋}{治平}二年{周琮}等所造的新历。{琮}撰有《义略》冠于历首,说明治历源流,并评论古历的得失。因测算不甚精密,仅行三年即罢。参阅《宋史·律历志七﹑八》。
星曆-汉语大词典
星曆
【1】天文历法。《史记·历书论》:“蓋{黄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祗物類之官。”《元史·刘敏传》:“選民習星曆者爲司天太史氏。”{唐}{韩愈}《襄阳卢丞墓志铭》:“陰陽星曆﹐近世儒莫學。”【2】指代年岁。{宋}{曾巩}《谢元豐元年历日表》:“一遠闕庭﹐十移星曆。”【3】星辰。《管子·五行》:“通乎陽氣所以事天也﹐經緯日月用之於民;通乎陰氣所以事地也﹐經緯星曆以視其離。”《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載地……日月以之明﹐星曆以之行。”
時曆-汉语大词典
時曆
【1】当时通用的历书。《汉书·任敖传》:“{文帝}召{公孫臣}以爲博士﹐草立土德時曆制度﹐更元年。”《晋书·杜预传》:“{預}以時曆差舛﹐不應晷度﹐奏上《二元乾度曆》﹐行於世。”
時憲曆-汉语大词典
時憲曆
【1】历法名。制定于{明}末,{清}{顺治}二年(1645年)颁行,正式采用定气注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大改革。{清}{曹寅}《十月朔後陶雪蓬返櫂戏呈》诗:“内府舊分《時憲曆》﹐水曹新餞祭餘羊。”
景初曆-汉语大词典
景初曆
【1】历法名。{三国}{魏}{杨伟}造,以{景初}改元施行,故名。其后自{晋}至{南朝}{宋}{元嘉}二十一年,{北魏}自{天兴}元年至{正元}元年,皆沿用此历。已亡失。参阅《晋书·律历志下》﹑《宋书·历志上》。
曆-汉语大词典
曆
“[历]”的繁体字。《廣韻》郎擊切,入錫,來。【1】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气的方法。《淮南子·本经训》:“星月之行,可以曆推得也。”{高诱}注:“曆,術也。”{宋}{叶適}《徐德操墓志铭》:“{淳熙}八年,火星犯南斗,公以曆占之。”【2】推算历数的人。《庄子·齐物论》:“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成玄英}疏:“雖有善巧算曆之人,亦不能紀其數。”【3】指历书。《後汉书·律历志中》:“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一度,而曆以爲牽牛中星。”《旧唐书·历志一》:“{玄宗}召見,令造新曆。”【4】历运。指帝业。{南朝 宋}{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我大{齊}之握機創曆,誕命建家。”【5】数目;年数。《管子·海王》:“吾子食鹽二升少半,此其大曆也。”{尹知章}注:“曆,數。”《汉书·诸侯王表序》:“{周}過其曆,{秦}不及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武王}克{商},卜世三十,卜年七百,今乃三十六世,八百六十七歲,此謂過其曆者也。”【6】年寿;历数。{南朝 宋}{鲍照}《过铜山掘黄精》诗:“寶餌緩童年,命藥駐衰曆。”{唐}{刘禹锡}《慰义阳公主薨表》:“豈意遘兹短曆,奄謝昌辰。”【7】指堪舆图。《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唐}{张鷟}《朝野佥载·舒绰》:“〔{楊恭仁}〕乃遣微解者馳往京師,於欲葬之原,取所擬之地四處,各作曆,記其方面﹑高下形勢,各取一斗土,并曆封之。{恭仁}隱曆出土,令諸生相之,取殊不同。言其行勢,與曆又相乖背。{綽}乃定一土堪葬,操筆作曆,言其四方形勢,與{恭仁}曆無尺寸之差。”【8】指记事簿。{宋}{苏轼}《东坡志林·修身历》:“予宜置一卷曆,晝日之所爲,莫夜必記之。”【9】指{宋}代给予发解士人初请举者的记事文书。《宋史·选举志二》:“發解士子初請舉者,從所司給帖赴省,别給一曆,如命官印紙之法,批書發解之年及本名年貫,保官姓名,執赴禮部。”
曆節-汉语大词典
曆節
【1】历法上所推算的节气。{汉}{蔡邕}《月令问答》:“問者曰:‘曆云小暑﹐季夏節也;而今文見於五月﹐何也?’曰:‘今不以曆節言﹐據時始暑而記也。’”
曆律-汉语大词典
曆律
【1】历法。{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二:“使國家欲興明堂﹐建辟雍﹐制曆律﹐草封禪﹐又將何所致其用乎!”
曆理-汉语大词典
曆理
【1】历法的原理。{元}{姚燧}《领太史院事杨公神道碑》:“十二年﹐詔改曆﹐太史{王恂}總算﹐同知{郭守敬}推測﹐司徒明曆理。”{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知曆數又知曆理﹐此吾之所以異於儒生。”
曆日-汉语大词典
曆日
【1】历书;日历。《周礼·春官·冯相氏》“以會天位”{汉}{郑玄}注:“會天位者﹐合此歲日月辰星宿五者﹐以爲時事之候﹐若今曆日大歲在某月某日某甲朔日直某也。”曆﹐一本作“厤”。{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三:“{周羣}嘗學山中﹐忽有白猿化爲老人而至﹐授{羣}書一卷﹐乃{黄帝}而下曆日也。”{宋}{范成大}《除夜书怀》诗:“牀頭新曆日﹐衣上舊塵埃。”《梁书·傅昭传》:“十一﹐隨外祖於{朱雀航}賣曆日。”【2】引申为节候。{唐}{元稹}《酬乐天春寄微之》诗:“千山塞路音書絶﹐兩地知春曆日同。”
曆草-汉语大词典
曆草
【1】即蓂荚。传说中的一种瑞草。{南唐}{陈陶}《圣帝击壤歌四十声》:“曆草何因見﹐衢尊豈暫忘!”一本作“歷草”。{南朝} {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堯}爲仁君﹐一日十瑞……曆草生階﹐宫禽五色。”{南朝} {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紫脱華﹐朱英秀。佞枝植﹐曆草滋。”
曆法-汉语大词典
曆法
【1】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候的方法。《新唐书·方技传·李淳风》:“{貞觀}初﹐與{傅仁均}争曆法﹐議者多附{淳風}。”《汉书·律历志上》:“{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紀明曆法。”{元}{姚燧}《领太史院事杨公神道碑》:“積月爲歲﹐積歲爲世﹐必於曆法益精益密。”{宋}{程大昌}《考古编·正朔二》:“{太初}曆法﹐其在立冬﹑小雪﹐則曰於{夏}爲十月﹐{商}爲十一月﹐{周}爲十二月﹐則{秦}{漢}十月皆建亥也。”
曆官-汉语大词典
曆官
【1】执掌历法的官员。{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唐公常}云〕知死數又知活數﹐此吾之所以異於曆官。”《新唐书·历志三上》:“〔{開元}〕十五年﹐草成而{一行}卒﹐詔特進{張説}與曆官{陳玄景}等次爲《曆術》七篇。”
曆尾-汉语大词典
曆尾
【1】历书的末尾。指除夕。{宋}{宋祁}《除夕》诗:“曆尾無餘日﹐更籌促曙躔。”
曆眼-汉语大词典
曆眼
【1】历书上标日期的格子。{宋}{方岳}《立春前一日雪》诗:“曆眼看看剩浹旬﹐山河大地一齊新。”
曆蓂-汉语大词典
曆蓂
【1】即蓂荚。{元}{吴莱}《寄张子良》诗:“{舜}殿瞻儀鳳﹐{堯}階數曆蓂。”
曆數-汉语大词典
曆數
【1】古谓帝王代天理民的顺序。曆,也写作“厤”。{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廷臣谢表》:“水德之傳一傳二﹐豈獨神言赤帝之爲{桓}爲{靈}﹐誠非曆數。”{唐}{杜甫}《重经昭陵》诗:“草昧英雄起﹐謳歌曆數歸。”《论语·尧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何晏}集解:“厤數謂列次也。”{邢昺}疏:“{孔}注《尚書》云:謂天道。謂天厤運之數。帝王易姓而興﹐故言厤數謂天道。”{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今天眷明德﹐民懷奥主﹐曆數允集﹐歌訟同臻。”【2】犹历法。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汉书·律历志下》:“曆數之起上矣。”《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有一人姓{王}名{朔}﹐亦善通五行曆數之書。”{唐}{柳宗元}《舜禹之事》:“〔{舜}〕合時月﹐正曆數。”
曆書-汉语大词典
曆書
【1】依一定历法编制的记载年月日时节候等的专书。{唐}{刘肃}《大唐新语·记异》:“{一行}乃撰《開元大演曆》一卷……《曆書》二十四卷。”{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一:“{二诸葛}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天不宜栽种。’”
曆莢-汉语大词典
曆莢
【1】即蓂荚。《宋书·符瑞志中》:“昔在{放勳}﹐曆莢數朝。”{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蓂莢一名曆莢﹐聖王以是占日月之數。”《竹书纪年》卷上:“帝在位七十年……有草夾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一曰曆莢。”{徐文靖}笺:“《田俅子》曰:‘{堯}爲天子﹐蓂莢生于庭﹐爲帝成歷。’”一本作“歷莢”。
曆氣-汉语大词典
曆氣
【1】指治历中的推算节气。《新唐书·历志三上》:“曆氣始于冬至﹐稽其實﹐蓋取諸晷影。”
曆圖-汉语大词典
曆圖
【1】记载岁时节候的图。俗称春牛图。{明}{袁宏道}《村居杂题》诗之一:“鄰叟詢難字﹐田家掛曆圖。”
曆象-汉语大词典
曆象
【1】推算观测天体的运行。《汉书·律历志上》:“《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曆﹐一本作“厤”。【2】历法,天文星象。{唐玄宗}《春晩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诗:“陰陽調曆象﹐禮樂報玄穹。”《後汉书·律历志中》:“祖{堯}{岱宗}﹐同律度量﹐考在璣衡﹐以正曆象﹐庶乎有益。”
曆子-汉语大词典
曆子
【1】{宋}代记述官员政迹功过以备考课升降之用的本子。《宋史·选举志六》:“諸州掾曹及縣令﹑簿﹑尉﹐皆户部南曹給印紙﹑曆子﹐俾州郡長吏書其績用愆過﹐秩滿﹐送有司差其殿最。”《宋史·选举志六》:“應監司郡守朝辭日﹐别給曆子。如薦賢才爲幾人﹐若爲治錢穀﹐若爲理獄訟﹐興某利﹐除某害﹐各爲條目﹐使之黽勉從事。”
曆序-汉语大词典
曆序
【1】历法。《周书·武帝纪上》:“曆序六家﹐以陰陽爲首。”
曆頭-汉语大词典
曆頭
【1】指历书。{宋}{朱敦儒}《鹧鸪天》词:“檢盡曆頭冬又殘﹐愛他風雪忍他寒。”{明}{阮大鋮}《双金榜·诺婚》:“曆頭上明日大吉日。”
曆經-汉语大词典
曆經
【1】研究历术的著作。《新五代史·司天考一》:“〔臣〕謹以《步日》﹑《步月》﹑《步星》﹑《步發斂》爲四篇﹐合爲《曆經》一卷。”{唐}{刘肃}《大唐新语·记异》:“沙門{一行}﹐俗姓{張}﹐名{遂}……{玄宗}詔於{光文殿}﹐改撰曆經。”
曆元-汉语大词典
曆元
【1】我国古代历法推算的起算点。古人一般以朔旦(一月之始)﹑冬至同在夜半的一天为历元。如又逢甲子日则更为理想。《宋书·律历志中》:“{明帝}{永平}中﹐待詔{楊岑}﹑{張盛}﹑{景防}等典治曆﹐但改易加時弦望﹐未能綜校曆元也。”《後汉书·律历志中》:“曆元不正﹐故妖民叛寇{益州}﹐盜賊相續爲害。”
曆家-汉语大词典
曆家
【1】历数家。研究历法的人。《清史稿·天文志一》:“後世曆家﹐謂天有十二重。”《宋书·律历志下》:“斯又曆家之甚失也。”{明}{张纶}《林泉随笔》:“月二十九日而一周天﹐此據曆家之説也。”
曆命-汉语大词典
曆命
【1】历数与天命。{晋}{陆机}《辩亡论上》:“曆命應化而微﹐王師躡運而發。”一本作“厤命”。
曆算-汉语大词典
曆算
【1】犹历法。{宋}{程大昌}《考古编·正朔六》:“又遠而開辟﹐其天行曆算﹐皆可覆其疎密。”《旧唐书·李淳风传》:“{淳風}幼俊爽﹐博涉羣書﹐尤明天文﹑曆算﹑陰陽之學。”{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術伎録》:‘一天文﹐二讖緯﹐三曆算﹐四五行。’”
曆運-汉语大词典
曆運
【1】天象运行所显示的一个朝代的气数﹑命运。古代认为朝代的兴衰更迭与天象运行相应。《晋书·王鉴传》:“明公遭曆運之厄﹐當陽九之會;聖躬負{伊}{周}之重﹐朝廷延匡合之望。”
曆術-汉语大词典
曆術
【1】犹历法。《史记·历书》:“曆術甲子篇。”{司马贞}索隐:“以十一月朔旦冬至得甲子﹐甲子是陽氣支干之首﹐故以甲子命曆術爲篇首﹐非謂此年歲在甲子也。”《新唐书·西域传上·泥婆罗》:“〔{泥婆羅}〕重博戲﹐通推步曆術。”
曆始-汉语大词典
曆始
【1】犹历元。《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必得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而日﹑月﹑五星皆會於子﹐謂之上元﹐以爲曆始。”
曆翁-汉语大词典
曆翁
【1】深谙历数的人。{唐}{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李君}〕最深於五行書……星官曆翁莫能與其校得失。”{宋}{周必大}《青衣道人连日求诗为赋一首》:“亦知磨蝎直身宫﹐懶訪星官與曆翁。”
水曆-汉语大词典
水曆
【1】古指水德王朝的历数。《周书·文帝纪下》:“水曆將終﹐羣凶放命﹐或威權震主﹐或釁逆滔天。”
泰始曆-汉语大词典
泰始曆
【1】{西晋}历法名。{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改元{泰始},并改{三国}{魏}《景初历》为《泰始历》。《晋书·律历志中》:“{武帝}踐阼﹐{泰始}元年﹐因{魏}之《景初曆》﹐改名《泰始曆》。”
治曆-汉语大词典
治曆
亦作“[治歷]”【1】制定历法;研究历法。《易·革》:“君子以治歷明時。”《新唐书·豆卢瑑传》:“初﹐{咸通}中﹐有治歷者工言禍福。”《汉书·律历志上》:“{姓}等奏不能爲算﹐願募治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減﹐以造{漢}《太初曆》。”
洋曆-汉语大词典
洋曆
【1】阳历。国际通用的公历。{鲁迅}《书信集·致钱玄同》:“他大约洋历八月初可到{北京}。”
抱着舊皇曆-汉语大词典
抱着舊皇曆
【1】比喻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马烽}《停止办公》:“敢大胆想大胆干就能打下﹐要老抱着旧皇历种地﹐一万辈子也打不下。”
挂曆-汉语大词典
挂曆
【1】供悬挂用的日历﹑月历或年历。《花城》1981年第6期:“什么也没有﹐连一份大美人头的挂历都没有﹐真是‘家徒四壁’呀。”
推曆-汉语大词典
推曆
亦作“[推歷]”【1】推算时历。《史记·孝武本纪》:“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曆者以本統。”{汉}{扬雄}《太玄·玄图》:“馴幽推歷﹐六甲内馴﹐九九實有。”{唐}{裴度}《律中黄钟赋》:“古者推曆生律﹐懸法示人﹐在寒暑之未兆﹐已斟酌於至神。”
授曆-汉语大词典
授曆
亦作“[授歷]”【1】颁布历法。{南朝} {陈}{徐陵}《<玉台新咏>序》:“亦有嶺上仙童﹐分丸{魏}帝;腰中寶鳳﹐授曆{軒轅}。”{明}{沈德符}《野獲编·历法·日圭同异》:“{登封縣}有觀象﹑測景二臺﹐乃{周公}營{洛邑}時﹐手建遺蹟﹐其土圭表漏尚存﹐宜敕欽天官至彼考正制度尺寸﹐以憑授曆。”{宋}{胡琦}《耕禄藳·代良耜谢表》:“兹蓋恭遇皇帝陛下﹐授歷析因﹐分田友助﹐即功以知稼穡﹐靡或遑寧;親耕以給粢盛﹐昭然示勸。”一本作“授曆”。
新曆-汉语大词典
新曆
【1】辛亥革命后称公历为新历﹐农历为旧历。{鲁迅}《书信集·致姚克》:“{上海}已渐温暖﹐过旧历年之情形﹐比新历年还起劲。”{冰心}《南归》:“我们又说:‘今夜是除夕﹐明天过新历年了﹐大家守岁罢。’”【2】新年历书。{清}{孙枝蔚}《除夕》诗:“到眼驚新曆﹐回頭失故宫。”{唐}{王维}《春中田园作》诗:“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唐}{李肇}《翰林志》:“冬至歲酒﹐兔﹑野雞﹐其餘時菓﹑新茗﹑瓜﹑新曆﹐是爲經制。”【3】新订的历法。《新唐书·历志三上》:“{開元}九年……詔僧{一行}作新曆﹑推大衍數﹐立術以應之。”《晋书·律历志下》:“以今新曆施于{春秋}之世﹐日蝕多在朔。”
月曆-汉语大词典
月曆
【1】古代史官预记一月中所须颁行的政事的书册。《後汉书·礼仪志上》:“禮威儀﹐每月朔旦﹐太史上其月曆﹐有司﹑侍郎﹑尚書見讀其令﹐奉行其政。”【2】今指每月一页记日记节气等的历书或挂历。
膺曆-汉语大词典
膺曆
【1】帝王承受国祚之称。《乐府诗集·齐南郊乐歌·武德宣烈乐》:“四靈晨炳﹐五緯宵明﹐膺曆締運﹐道茂前聲。”{南朝} {梁}{江淹}《立学诏》:“朕自膺曆受圖﹐志闡經訓。”
民曆-汉语大词典
民曆
【1】民用历书。{明}{沈德符}《野獲编·历法·颁历》:“{嘉靖}二十一年頒曆之辰……若外夷﹐惟{朝鮮}國﹐歲頒王曆一册﹐民曆百册﹐蓋以恭順特優之。”
欽天曆-汉语大词典
欽天曆
【1】历名。{五代}{王朴}制。《新五代史·周臣传·王朴》:“{顯德}二年﹐詔{朴}校定大曆﹐乃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經之學﹐設通﹑經﹑統三法﹐以歲軌離交朔望周變率策之數﹐步日月五星﹐爲欽天曆。”
殷曆-汉语大词典
殷曆
【1】{殷商}时所用历法。{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为‘十三月’。到{祖甲}以后﹐闰月也有放在年中的。{殷墟}曾出土一片胛骨﹐上面刻着两个月的干支和‘月一正曰食麦’等文句﹐是{商}代历书的一部分抄本。”【2】起于{周}末而传于{汉}初的六种古历之一。《後汉书·律历志中》:“案暦法﹐{黄帝}﹑{顓頊}﹑{夏}﹑{殷}﹑{周}﹑{魯}﹐凡六家﹐各自有元。{光}{晃}所據﹐則{殷}曆元也。”
文曆-汉语大词典
文曆
亦作“[文歷]”【1】帐册之类。《元典章·兵部三·起马置历挨次》:“止有走遞鋪馬歷一扇﹐别無差撥小鋪馬文歷。”《元典章·圣政二·救灾荒》:“經過軍馬﹐亦不得强行取要。社長明置文曆﹐如欲聚衆收頓﹐或各家頓放﹐聽從民便。”{宋}{叶適}《淮西论铁钱五事状》:“其增造減工﹐糙惡生弊﹐走弄文曆﹐支用自由﹐當職官吏﹐固宜黜罰。”《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元年》:“應今後文武知州軍﹑諸路釐務﹑總管﹑副總管﹑鈐轄﹑都監見辭﹐並令上殿﹐批入料錢文歷。”
火曆-汉语大词典
火曆
亦作“[火厤]”【1】古指以火德为象征的王朝历数。{南朝} {梁}{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梁}{天監}十三年﹐敕質此精舍﹐立爲朱陽館。將遠符先徵﹐定祥火厤。”《隋书·音乐志下》:“火靈降胙﹐火曆載隆;蒸哉帝道﹐赫矣皇風。”
炎曆-汉语大词典
炎曆
【1】指以火德而王的{刘汉}或{赵宋}王朝。{唐}{苏颋}《奉和晦日幸昆明池》:“{炎曆}事邊陲﹐{昆明}始鑿池。”《旧唐书·音乐志四》:“{緑林}熾{炎曆}﹐{黄虞}格{有苗}。”《宋史·乐志九》:“天啟{炎曆}﹐集我大命。”
斗曆-汉语大词典
斗曆
【1】指农历。古代以北斗星斗杓运转所指以定四时,故称。《梁书·儒林传序》:“〔{高祖}〕治五禮﹐定六律﹐改斗曆﹐正權衡。”《後汉书·翟酺传》“損省經用”{李贤}注引{晋}{陈寿}《益都耆旧传》:“斗曆改憲﹐宜行先王至德要道。”{黄山}校补:“所謂斗曆者﹐即古法冬至日在建星﹐建星謂北斗也。歲十二月以配天之十二辰﹐取斗杓所指爲驗﹐閏月無中氣﹐則北斗邪指兩辰之間﹐以定四時而成歲。”
懋曆-汉语大词典
懋曆
【1】吉祥的历数。{南朝} {梁}{江淹}《萧上铜钟芝草众瑞表》:“今懋曆啓圖﹐靈基再固;頃歲以來﹐禎應四塞。”
應天曆-汉语大词典
應天曆
【1】{宋}代历法名。{宋}初沿用{周}{显德}制的《钦天历》,因推验有误,乃于{建隆}二年五月,诏令司天少监{王处讷}等另造历法。四年四月,新法成,定名《应天历》。其历分夜为五更,每更分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更点之法自此始。参阅《宋史·律历志一﹑二﹑三》及《方技传上·王处讷传》。
祥曆-汉语大词典
祥曆
【1】祥瑞的历象。{唐}{无名氏}《日载中赋》:“考祥曆於休明﹐議天心之叶贊。”
甲曆-汉语大词典
甲曆
亦作“[甲歷]”【1】泛指岁时。{宋}{吕南公}《有怀溪斋奉寄微之》诗:“身名不分輕如夢﹐甲歷誰令過若流。”【2】用甲子记载岁时的日历。{宋}{王应麟}《玉海·历法》:“外紀{伏羲}紀陽氣之初爲律法﹐建五氣﹐立五常﹐定五行有甲曆五運。《古三墳》:{伏羲氏}木王月命臣{龍潛氏}作甲曆。”{唐}{陆贽}《贞元改元大赦制》:“凡爲擇人﹐其在精覈……所司依資叙注擬﹐便於甲曆之内﹐具標舉主名銜﹐仍牒報御史臺。”
短曆-汉语大词典
短曆
亦作“[短歷]”【1】短寿;短命。{唐}{独孤及}《为元相公祭严尚书文》:“昔公先中書以道消讒勝﹐不踐衮職;公復算屈短歷﹐卒無相印。蒼生孤望﹐前後同悲。”{唐}{刘禹锡}《为杜司徒慰义阳公主薨表》:“豈意遘兹短曆﹐奄謝昌辰。”
秘曆-汉语大词典
秘曆
【1】深奥的历数。《晋书·范隆传》:“{隆}隱迹不應州郡之命﹐晝勤耕稼﹐夜誦書典﹐頗習秘曆陰陽之學﹐知並將有氛祲之祥﹐故彌不復出仕。”
皇曆-汉语大词典
皇曆
【1】皇朝的气运。《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南郊乐歌》:“且萬且億﹐皇曆永垂。”【2】历书。旧时由钦天监编制﹑皇帝鉴定后颁布使用﹐故称。以封面用黄纸﹐又称黄历。{{王澍}等}《三换春联》:“看皇历﹐今年是五龙治水﹐打井那算是白搭工。”{老舍}《龙须沟》第三幕:“现在呀﹐哪天干活儿﹐哪天就是黄道吉日﹐用不着瞧皇历。”【3】喻指旧事物。{孙犁}《婚姻》:“那是去年的皇历﹐现在的中心工作是反淫乱。”《收穫》1981年第1期:“这一次可不能同前一次相提并论啰﹐那是过时皇历了。”
老皇曆-汉语大词典
老皇曆
【1】过时的历书。喻过去的情况或老办法﹑老规矩。《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24期:“群众批评这些人是:‘老鼠眼睛一寸光﹐只会按老皇历办事。’”《新华月报》1953年第4期:“{叶玉珍}不懂她妈为啥要翻这些‘老皇历’﹐只好按她自己所晓得的回答。”
聖曆-汉语大词典
聖曆
亦作“[聖歷]”【1】谓帝王的历数﹐国运。{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今聖歷方興﹐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發。”{唐}{任希古}《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聖曆開環象﹐昌平降甫申。”{唐}{方干}《闰春》诗:“自兹延聖曆﹐誰不駐年光。”【2】借称皇帝。《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方今聖曆欽明﹐天下樂業。”{刘良}注:“聖曆﹐謂天子也。”
西曆-汉语大词典
西曆
亦作“[西歷]”【1】我国对国际公历的旧称。又叫“阳历”﹐以别于夏历之称“阴历”。{清}{魏源}《<海国图志>叙》:“中歷資西﹐西歷異中﹐民時所授﹐我握其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三回:“他的西曆並不曾錯﹐不過就是錯了華曆。”
符曆-汉语大词典
符曆
【1】记录符命的历书。《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嘗作《大唐千歲曆》﹐言{唐}德靈長千年﹐不合承{周}{隋}短祚﹐其論大旨云……此天地之常期﹐符曆之數也。”
算曆-汉语大词典
算曆
亦作“[算歷]”【1】算法与历象。{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術者﹐路也。算歷極數﹐見路乃明。”《隋书·卢太翼传》:“博綜羣書﹐爰及佛道﹐皆得其精微﹐尤善占候算曆之術。”《晋书·郭璞传》:“{璞}好經術﹐博學有高才﹐好古文奇字﹐妙于陰陽算曆。”
簿曆-汉语大词典
簿曆
亦作“[簿歷]”【1】指来人登记册。《旧唐书·姚珽传》:“臣聞銀牓銅樓﹐宫闈嚴秘﹐門閤來往﹐皆有簿曆。”【2】履历和考绩记录。{宋}{戴复古}《黄州竹楼呈谢国正》诗:“切戒吏來呈簿曆﹐常邀客至共琴碁。”《新唐书·选举志下》:“然考校之法﹐皆在書判簿歷﹑言辭俯仰之間。”
籌曆-汉语大词典
籌曆
【1】推算历法。《新唐书·历志三上》:“若乾度盈虚﹐與時消息﹐告譴於經數之表﹐變常於潛遯之中﹐則聖人且猶不質﹐非籌曆之所能及矣。”
舊曆-汉语大词典
舊曆
【1】即夏历。也称农历。【2】旧历本。{明}{顾梦游}《乙酉除夕》诗:“壯心真共殘更盡﹐淚眼重將舊曆看。”
花曆-汉语大词典
花曆
【1】依各种花的开落以定岁时。如正月: 兰蕙芳; 二月: 桃夭; 三月: 蔷薇蔓等。 {明}{程羽文}撰有《花历》,其序云:“花有開落涼燠,不可無曆,秘集月令,頗與時舛,予更輯之,以代絜壺之位,數白記紅,誰謂山中無曆日也。”
華曆-汉语大词典
華曆
【1】指我国的农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三回:“他的西曆并不曾錯﹐不過就是錯了華曆。”
萬年曆-汉语大词典
萬年曆
【1】包括若干年或适用于若干年的历书。《元史·历志一》:“{至元}四年﹐西域{札馬魯丁}撰進《萬年曆》﹐{世祖}稍頒行之。”
蓂曆-汉语大词典
蓂曆
【1】日历。因蓂荚的更换而知月日, 故名。{清}{唐孙华}《戊寅除夕》诗:“蓂曆序新繙好日﹐桃符色退似陳人。”
藏曆-汉语大词典
藏曆
【1】{藏}族传统历法。阴阳历的一种。九世纪初即已采用, 基本上与夏历相同。以五行﹑阴阳和十二生肖相配合计年, 每六十年一轮替, 一年有十二个月, 分二十四节气, 月有大小, 三年一闰。因受宗教影响, 日数有缺有重, “凶日”可除去, “吉日”可重复。近年以来并加星期。
紀曆-汉语大词典
紀曆
【1】记时的历法。{宋}{梅尧臣}《读月石屏》诗:“吾謂此石之蹟雖似月﹐不能行天成紀曆。”{晋}{陶潜}《桃花源》诗:“雖無紀曆誌﹐四時自成歲。”{清}{黄遵宪}《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節。泰西紀曆二千年﹐祇作尋常數圓缺。”
紫曆-汉语大词典
紫曆
【1】历数。指国运。{唐}{王勃}《乾元殿颂》:“祥抽紫曆﹐業照彤管。”{南朝} {梁}{江淹}《为萧骠骑庆平贼表》:“斯乃紫曆方永﹐蒼氓同慶。”
統天曆-汉语大词典
統天曆
【1】历法名。{宋宁宗}{庆元}五年施行, {杨忠辅}创制。{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两宋天文学》:“《统天历》实际上废除了上元纪年﹐是我国历法的一个进步的措施﹐《统天历》以一年等于365.2425日﹐和现行公历回归年长度一样﹐但比{格里高利}早了三个多世纪﹐《统天历》还提出了回归年长度有消长的概念﹐这也要比{欧洲}早得多。不过《统天历》的这些改革﹐直到{元}代的《授时历》才得实现。”《宋史·律历志十五》:“〔{慶元}〕五年﹐監察御史{張巖}論{馮履}唱爲詖辭﹐罷去。詔通曆算者具名來上﹐及{忠輔}曆成﹐宰臣{京鏜}上進﹐賜名《統天》﹐頒之。”
統元曆-汉语大词典
統元曆
【1】历法名。{宋高宗}{绍兴}六年颁行。《宋史·律历志十四》:“侍御史{張致遠}言:‘今歲正月朔日食﹐太史所定不驗﹐{得一}嘗謂臣言﹐皆有依據……願詔{得一}改造新曆。’二月丙子﹐詔祕書少監{朱震}﹐即祕書省監視{得一}改造新曆。八月曆成﹐{震}請賜名《統元》﹐從之。詔翰林學士{孫近}爲序﹐以六年頒行。”
總曆-汉语大词典
總曆
【1】总簿册。{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二折:“將那家私總曆文書﹐都與我搬運將出來。”
纂曆-汉语大词典
纂曆
亦作“[纂歷]”【1】嗣位。《陈书·黄法■章昭达等传论》:“{世祖}纂曆﹐委任隆重。”{南朝} {陈}{徐陵}《报尹义尚书书》:“聖朝欽明纂曆﹐大拯生民。”《北史·儒林传序》:“{明皇}({周明皇})纂歷﹐敦尚學藝。”
纘曆-汉语大词典
纘曆
【1】谓帝王继位。《北史·房彦谦传》:“纘曆甫爾﹐寬仁已布﹐率土蒼生﹐翹足而喜。”《旧唐书·李德裕传》:“{昭愍皇帝}纘曆﹐頗事奢靡。”
赤曆-汉语大词典
赤曆
【1】见“赤歷”。
轉曆-汉语大词典
轉曆
【1】日月星辰的运行。《史记·历书》:“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閎}運算轉曆﹐然後日辰之度與{夏}正同。”
農曆-汉语大词典
農曆
【1】我国古代历法之一。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十三个月(383天或384天,闰月在几月份也没有一定)。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阴历。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旧历。【2】农业上使用的历书。
買物曆-汉语大词典
買物曆
【1】即帐本。{宋}{洪迈}《夷坚丁志·三鸦镇》:“{林安宅}{居仁}攝府事﹐其人介而嗇﹐意郡僚買羊肉食者必貪﹐將索買物曆驗之。”
巡曆-汉语大词典
巡曆
【1】见“巡歷”。
造曆-汉语大词典
造曆
亦作“[造歷]”【1】制订历法。{唐}{傅仁均}《陈修历七事表》:“臣今造歷﹐卻推{僖公}五年正月壬子朔旦冬至則同﹐自斯以降﹐並無差爽。”《隋书·律历志中》:“{宋氏}{元嘉}﹐{何承天}造曆﹐迄於{齊}末﹐相仍用之。”
通曆-汉语大词典
通曆
【1】指历书。《晋书·律历志下》:“{穆帝}{永和}八年﹐著作郎{琅邪}{王朔之}造《通曆》﹐以甲子爲上元﹐積九萬七千年……因其上元爲開闢之始。”
過曆-汉语大词典
過曆
【1】谓超过预计的享国年数。语本《汉书·诸侯王表》:“{周}過其曆,{秦}不及期,國勢然也。”{宋}{沈初}《周以宗彊赋》:“史稱乃德﹐盛陳過曆之期﹐詩大其功﹐茂著維城之詠。”{宋}{陆游}《夏日》诗之四:“{秦}不及期{周}過曆﹐始知養壽在中和。”
過客曆-汉语大词典
過客曆
【1】来客的签到簿。{宋}{沈括}《梦溪补笔谈·异事》:“明日早衙﹐鈐轄者申狀﹐暴泄不至。尚少一客﹐命取過客曆﹐求一朝官足之。過客中無朝官﹐唯有{陳秀公}時爲大理寺丞﹐遂命同會。”
進曆-汉语大词典
進曆
【1】谓封建时代岁将终时,太史进奏新历。《明史·职官志三》:“通事舍人典東宫朝謁﹑辭見之禮﹐承令勞問之事﹐凡廷臣朝賀﹑進箋﹑進春﹑進曆於太子﹐則引入而舉案。”《太平广记》卷一六三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唐国闰》:“先是司天監{胡秀林}進曆﹐移閏在丙戌年正月﹐有{向隱君}亦進曆﹐用宣明法﹐閏乙酉年十二月。”{元}{柯九思}《宫词》之十三:“太史院官新進曆﹐榻前一一賜諸王。”自注:“每歲日南至﹐太史進來歲曆日。”
運曆-汉语大词典
運曆
【1】运数,命运。《旧唐书·后妃传下·玄宗元献皇后杨氏》:“{張説}以舊恩特承寵異﹐{説}亦奇{忠王}({唐肅宗})儀表﹐心知運曆所鍾﹐故{寧親公主}降{説}子{垍}。”{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玠}({秦玠})曾遇一異人授此數﹐歷推往古興衰運曆﹐無不皆驗﹐常恨不能盡得其術。”
計曆-汉语大词典
計曆
亦作“[計歷]”【1】算历。{晋}{陆机}《漏刻赋》:“考計曆之潛慮﹐測日月之幽情。”《艺文类聚》卷六八引此作“計歷”。
訪曆-汉语大词典
訪曆
【1】研求历数。{南朝} {梁}{江淹}《知己赋》:“採圖辨緯﹐遊機訪曆。潜志百氏﹐沈神六經。”
課曆-汉语大词典
課曆
【1】考核历法。《後汉书·律历志中》:“且課曆之法﹐晦朔變弦﹐以月食天驗﹐昭著莫大焉。”{宋}{王安石}《谢赐历日表》之二:“清臺課曆﹐肇明一歲之宜﹐列郡仰成﹐欽布四時之事。”
調曆-汉语大词典
調曆
【1】古历法名。传说出于{黄帝}时{容成}之手。《汉书·律历志上》:“案{漢}元年不用{黄帝}《調曆》。”《晋书·律历志中》:“逮乎{炎帝}﹐分八節以始農功﹐{軒轅}紀三綱而闡書契﹐乃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吕﹐{大撓}造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斯六術﹐考定氣象﹐建五行﹐察發斂﹐起消息﹐正閏餘﹐述而著焉﹐謂之《調曆》。”
謹曆-汉语大词典
謹曆
【1】谨慎推历。{宋}{王珪}《内中御侍以下贺皇帝冬节词》之一:“伏以{漢}臺謹曆﹐測星候以觀祥;嶰籥均時﹐聽容鳴而升煦。”
議曆所-汉语大词典
議曆所
【1】{宋}代掌管天文历象的官署名。{元}代称司天监﹐{明}{清}称钦天监。《宋史·文苑传七·葛胜仲》:“上幸學﹐多獻頌者﹐{勝仲}獨獻賦﹐上命中書第其優劣﹐{勝仲}爲首﹐差提舉議曆所檢討官兼宗正丞。”
長曆-汉语大词典
長曆
【1】依历法推算﹐列出千百年间年月朔闰的历书。{晋}{杜预}有《春秋長曆》。{南朝} {梁}{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又詔書甲子﹐不與長曆相應。”{唐}{张说}《贺大衍历表》:“曆數既在于聖躬﹐卜年又表于長曆。”
陰陽曆-汉语大词典
陰陽曆
【1】历法的一类﹐是综合阴历﹑阳历两类历法而制定的。
陰曆-汉语大词典
陰曆
【1】{汉武帝}{太初}年间﹐{落下閎}{邓平}等创制的《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曆”﹐它将一日分为81分﹐为便于从《四分历》过渡到《太初历》﹐而又使之更接近于实际天象﹐他们在推算时﹐采用“先借半日”的办法﹐先借者谓之“陽曆”﹐不借者谓之“陰曆”﹐形成大小月相间之格局。《汉书·律历志上》:“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先藉半日﹐名曰陽曆;不藉﹐名曰陰曆。”【2】我国旧时通用的历法﹐也就是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历的一种。{鲁迅}《书信集·致母亲》:“阴历年关﹐恐怕是更不容易过的。”{曹禺}《北京人》第三幕:“在{北平}阴历九月梢尾的早晩﹐人们已经需要加上棉绒的寒衣。”
陽曆-汉语大词典
陽曆
【1】{唐}《大衍历》术语。《新唐书·历志三上》:“日道表曰陽曆﹐其裏曰陰曆。”【2】犹阳寿。{清}{钮琇}《觚賸·巡检附魂》:“我陽曆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3】{汉}《太初历》术语。{汉武帝}{太初}年间﹐{落下閎}﹑{邓平}等创制的《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它将1日分为81分﹐为便于从《四分历》过渡到《太初历》﹐而又使之更接近于实际天象﹐他们在推算时采用“先借半日”的办法﹐先借者谓之“阳历”﹐不借者谓之“阴历”﹐形成j小月相间的格局。《汉书·律历志上》:“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先藉半日﹐名曰陽曆;不藉﹐名曰陰曆。”一本作“陽歷”。【4】历法的一种。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而制定的。也叫太阳历。通常说的“阳历”系指国际通用的公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三月四号》:“可恨阳历三月了﹐还如是之冷!”{赵树理}《三里湾·回驴》:“这一年是个闰五月﹐所以阴阳历差的日子很远--阳历的九月三十号才是阴历的八月十二。”
隔年曆-汉语大词典
隔年曆
【1】去年的历书。比喻已失时效的废物。{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五四:“經義本儒者分内事﹐而一行作吏﹐則置之如隔年曆;閒有作者﹐祇爲子弟作嫁衣裳。{陳啓新}誚爲‘敲門磚子’﹐非誣也。”
隔年舊曆本-汉语大词典
隔年舊曆本
【1】犹隔年历。比喻过时的事物。{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你翻什么隔年旧历本!”
門曆-汉语大词典
門曆
亦作“[門歷]”【1】来客登记簿。{宋}{刘斧}《青琐诗话》:“〔{張士遜}〕出遊近邑﹐惟一僕馭馬﹐一僕持傘。復歸﹐門吏訝其青蓋﹐詢之﹐乃取門曆書一絶。”{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六:“取當世門歷閲視﹐賓客無{俠}({鄭俠})名。”
頒曆-汉语大词典
頒曆
亦作“[頒歷]”【1】颁布下年新历。{宋}{陆游}《斋中杂兴》诗之七:“去國己酉冬﹐忽見十頒歷。”{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卖宪书》:“十月頒曆以後﹐大小書肆出售憲書﹐衢巷之間亦有負箱唱賣者。”{宋}{陆游}《谢赐历日表》:“適當頒曆之辰﹐治象一新﹐歡聲四溢。”
顓帝曆-汉语大词典
顓帝曆
【1】即颛顼历。{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班固}記{漢}初{北平侯}{張蒼}所有《顓帝曆》晦朔﹑月見﹑弦望﹑滿虧﹐多非是。”{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古人謂之‘合神’﹐又謂之‘太陽過宫’……二説一也。此以《顓帝曆》言之也。”
顓頊曆-汉语大词典
顓頊曆
【1】历法名。我国古六历之一。“顓頊曆”在{周}末已经制定,{秦}统一后颁行全国﹐以十月为岁首。自{秦始皇}二十六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行一百十七年。《史记·张丞相列传论》:“{張蒼}文學律曆﹐爲{漢}名相﹐而絀{賈生}﹑{公孫臣}等言正朔服色事而不遵﹐明用{秦}之《顓頊曆》﹐何哉?”
餘曆-汉语大词典
餘曆
【1】谓历书上馀下的日期。{元}{虞集}《天历戊辰前续咏贫士》:“呼兒檢餘曆﹐記日待春風。”
黄曆-汉语大词典
黄曆
【1】{中国}旧时的一种历书。除载有农历月﹑日和农时节气外,并有“宜忌”等迷信内容,如某日宜祭祀,某日忌出行,某日喜神在何方等。也叫时宪书或通书。{菡子}《源远流长》:“这是画在新的黄历上的《九龙治水图》。”{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他每説早晩選定吉日﹐便來迎俺﹐登其大位﹐我看黄曆上儘有好日子﹐怎麽還不見來相請。”{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废纸》:“{蕭山}{蔡荆山}茂才出示册頁一本﹐其中所潢裱者乃……{弘治}時某姓借券一紙﹐{天啓}時某地弓口圖帳一紙﹐{景泰}時某歲黄曆太歲方位圖一紙。”
鳥曆-汉语大词典
鳥曆
【1】历书。{唐}{白居易}《禽虫》诗之一:“疑有鳳凰頒鳥曆﹐一時一日不參差。”【2】古代司春之官。《乐府诗集·隋五郊歌·角音》:“龍精戒旦﹐鳥曆司春。”
鳳曆-汉语大词典
鳳曆
【1】《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皥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爲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曆正也。”后因用“鳳曆”称岁历。含有历数正朔之意。{北周}{庾信}《周宗庙歌·昭夏》:“龍圖革命﹐鳳曆歸昌。”{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鳳曆{軒轅}紀﹐龍飛四十春。”{明}{张居正}《恭颂圣德》诗之一:“鳳曆萬年歸聖主﹐鴻圖十代授神孫。”{清}{陈梦雷}《西洋贡狮子赋》:“皇帝御極十有七載﹐凝龍圖於黼座﹐握鳳曆於璇宫。”
鴻曆-汉语大词典
鴻曆
【1】指改朝换代的气运历数。《南齐书·高帝纪下》:“畏天之威﹐敢不祗從鴻曆。”曆﹐一本作“歷”。
麟德曆-汉语大词典
麟德曆
【1】{唐高宗}{麟德}二年颁行的历书。{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李淳風}最精占候﹐其造《麟德曆》﹐自謂應{洛下閎}後八百年之語﹐似極精且密矣﹐然至{開元}二年﹐僅四十年﹐而緯晷漸差﹐不亦近兒戲乎?”{{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唐高宗}时﹐{李淳风}依据《皇极历》造《麟德历》﹐被推为古代名历之一。”《旧唐书·历志一》:“{高宗}時﹐太史奏舊曆加時寖差﹐宜有改定。乃詔{李淳風}造《麟德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