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派)是什么意思
保守派←→急进派-反义词词典
保守派←→急进派bǎoshǒupài-jíjìnpài
【词性】:名
保守派:维持原状,不求改进的一批人。
急进派:急于改革和进取的一批人。
【例】 要当急进派,不要当保守派。
常置大使←→特派大使-反义词词典
常置大使←→特派大使chángzhìdàshǐ-tèpàidàshǐ
【词性】:名
常置大使:由一国派驻在他国的最高一级的外交代表,较长时间地在外国代表国家行使权力。
特派大使:为办理某项事务特派遣到外国代表国家所行使权力的最高一级外交代表。
撤回←→派遣-反义词词典
撤回←→派遣chehuí-pàiqiǎn
【词性】:动
撤回:使驻在外面的人员回来。
派遣:(机关、团体、政府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例】 省政府将派下去的工作队撤回了。 白求恩同志……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复合词←→派生词-反义词词典
复合词←→派生词fùhécí-pàishēngcí
【词性】:名
复合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合成的词,如汽车、机器。
派生词: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词,如椅子、派头等。
【例】 “进展”是复合词,“孩子”是派生词。
派性←→党性-反义词词典
派性←→党性pàixìng-dǎngxìng
【词性】:名
派性: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集中表现。
党性: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
【例】 中央的决定还讲到反对派性。现在闹派性已经严重地妨害我们的大局。(邓小平:《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现在解决各地区、各部门的问题,都要从反对派性、增强党性入手。(邓小平:《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
气派-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气派qìpài
〈名〉指人的态度作风或某些事所表的气势。常作宾语,也可以作主语。
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当年民主广场上的万人大合唱,场面非常壮阔,后来,我所参加的活动都没有那种气派|他很有气派地指挥着大家唱歌|现在他没有了往日那种高傲的气派|她们哪里见识过这种豪华气派|杂文就应该有投枪匕首一般的战斗气派|我们需要的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那种高高在上的官僚气派令人生厌这位主任气派真不小
〈形〉神气,有精神。形容人的表现,也形容处所、建筑、装修、陈设等。常作谓语,也可以作定语。
我们楼里那位厂长夫人好不气派|到底是官太太,就是气派|上学下学,车接车送,真气派啊|宾馆的大门口十分气派|局长的家里别提多气派了|他装出很气派的样子走上主席台|房子装修得非常气派|样子显得很气派
嫡派-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嫡派dípài
一线相传的派系;正支——旁系、旁支。
派遣-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派遣pàiqiǎn
(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召回(~驻外使节)
正派-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正派zhèngpài
戏剧、电影、小说中的好人;正面人物——反派(他演正派,演得很好,演~就是不象。)
派别 派系-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派别 派系
派别pàibié 派系pàixì
名词。指党、阶级内部或宗教、学术、行会等组织内部因主张不同而形成的分支或小集团。
“派别”强调有自己的主张、立场及其他不同于别人的特点;使用范围较广。例如:“地主阶级里头也是有派别的”(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环境与知识的特异,又使一部分车夫另成派别”(老舍:《骆驼样子》);“基督教很早就分为新、旧两个派别”;“从事一门学科的人们,分成不同的派别,这是正常的情形”。
“派系”强调在主张上和成员的组织、关系及数量上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系统;多用于政党或较大的政治集团内部。例如:“这个组织是自由高棉中的一个派系”;“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危机,派系活动加剧”(《人民日报》,1982.11.1);“利用蒋军内部派系矛盾,争取该师起义”(同上报,1982.11.11)。
派遣 差遣 打发-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派遣 差遣 打发
派遣pàiqiǎn 差遣chāiqiǎn 打发dǎfa
动词。表示派人到外面去做工作或做某事。
“派遣”强调派人去做工作的强制性;多用于组织上(政府、机关、党派、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的情形;有郑重的态度色彩。例如:“每年冬季,战斗一开始,边区机关就把大部人员派遣到前方去”(孙犁:《风云初记》);“在此原则下,党应派遣最好的和足够数量的党员和干部上前线”(《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差遣”强调上级差使下级人员去工作的性质;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义和团差遣他们两人到租界了解内情”;“求太太多加恩典,小的甘当太太胯下的坐骑,全凭太太差遣”(刘绍棠:《地火》);“陆虞候说明,是高俅差遣他去害林冲的”。
“打发”强调派出到外面去;意思比“派遣”“差遣”轻,多用于派人去做较小事情的情形;有口语色彩,适宜在口语和俗白文字中使用。例如:“我打发个看热闹的小妞去找他爹,不大功夫,门外横着肩膀挤进过中年汉子来”(杨朔:《春子姑娘》);“灯火燃亮了,人们都惊醒了,就打发一群精壮小伙子骑上马到漫野地里四面八方去导找”(刘白羽:《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他听说我在呕吐,便打发她的伴娘来问我”(郭沫若:《少年时代》)。
“打发”在表示“使离去”的意思时(如说:“郭掌柜……见他毫无悔过之心,就把他打发了回家”〔欧阳山:《三家巷》〕),和“派遣”、“差遣”无同义关系。
派生 孳乳-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派生 孳乳
派生pàishēng 孳乳zīrǔ
动词。表示从一个母体的事物分化、产生(新的另一个或另一些同类而有差异的事物)。
“派生”强调新事物作为母体事物的支派而产生。例如:“晋剧和豫剧都是秦腔向东发展而派生出来的”;“亚字就从‘两婿相谓’派生出‘次’义”(《中国语文》,1983,2);“词根和不表示同一个词的语法变化的附加成分加在一起,……从最根本的词根意义里派生出另外一个意义”(高名凯:《普通语言学》,增订本)。
“孳乳”含有“滋生,生出相当多”的意味;是文言词,只用于书面语,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同音假借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进而造出新字,其间文字变化孽乳的轨迹是十分清楚的”(《语文研究》,1981,1);“‘顷’字本义为‘头不正’,由此可以孳乳出倾、斜、覆、盖等义”(《中国语文》,1983,1)。
正经 正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正经 正派
正经zhèngjing601正派zhèngpài
形容词。指(品行、作风)规矩、庄重、光明正当。
“正经”强调庄重,不闹着玩,含有“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的意味;多用于言谈、举止和表情态度。例如:“她当上干部,嫁了人,正经起来了。不过按她现在的行为,对共产党不是真心”(冯德英:《迎春花》);“他们在胡扯,油嘴滑舌,满口脏话,很不正经”。
“正派”强调规矩、正道、光明正大,含有“不放荡胡来,不轻狂浪漫,生活严谨”的意味;多用于作风,除可用来表示个人作风规矩、品行好和光明正大之外,还可用来表示党派或集体的路线、作风等。例如:“女教师为人极正派,好心肠”(曹靖华:《春城飞花》);“这种女的,正派人见了躲还躲不及哩,你还跟她往一块凑”(《中国青年报》,1979.10.27);“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同上书,第三卷)。
气派十足-实用委婉语词典
气派十足
婉指故意显得气宇轩昂,威风凛凛。
派遣 召回-反义词应用词典
派遣 召回
派遣 pàiqiǎn 召回 zhàohuí
【派遣】动词。(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事。
〔例句〕
1.在郑和访问后,许多国家纷纷派遣使节来中国建立友好邦交和通商贸易。
2.一九三七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白求恩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国际医疗队到中国的解放区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召回】动词。召唤回来。一般指上级叫下级来见面。
〔例句〕
1.林肯高兴万分,马上发出电报,把格兰特召回到白宫,亲自授予他中将的军衔。
2.孙权召回周瑜,准备让他前去迎击曹操。
〔应用例句〕
玉帝下旨,派遣太白金星召回孙悟空。
分派 分配-近义词应用词典
分派 分配
分派 fēnpài 分配 fēnpèi
【分派】①分别指定人去完成工作任务。②指定分摊(捐税等)。如:
1.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
2.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3.伪乡长到村分派苛捐杂税,人人怨恨。
【分配】①分给物品或委派工作。②把社会产品按一定形式分给社会成员。如:
4.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在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
5.但因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的职责不同,在社会物质生活的分配上,仍可能产生甘与苦的不适当的差别。
辨析:“分派”着重于“派”,指定,分别指定完成某些工作,如校长把行政人员分派到各教研组去协助工作。“分配”着重于“配”,有计划地,按一定标准,适当地安排工作或任务,如他被分配到工厂工作。它还指按规定标准分给东西,如分配职工宿舍,还可指分配经费等。它运用范围比“分派”广。
派遣 差遣-近义词应用词典
派遣 差遣
派遣 pàiqiǎn 差遣 chāiqiǎn
【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如:
1.我们要派遣出国的是留学生而不是雇佣军,我们要输出的是真诚友谊而不是用以杀人或使别人互相残杀的军火。
【差遣】遣使。如:
2.他招呼得加倍殷勤,天天来听葛朗台差遣,奉命到法劳丰,到各处的田地、草原、葡萄园去,代葛朗台卖掉收成,把暗中积在密室里的成袋的钱,兑成金子。
辨析:“差遣”,文言词,现在不常用。“派遣”较郑重,大都受命于组织、机关、团体,办理有关公事,如组织派遣等。“差遣”较随便,不一定受命于组织。
气派 气质-近义词应用词典
气派 气质
气派 qìpài 气质 qìzhì
【气派】指人的态度作风或某些事物所表现的气势。如:
1.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
【气质】风格,气度。如:
2.爸爸,您可知道,您的气质使软弱的女儿也因此坚强起来。
辨析:“气派”可指重大建筑物,如长江大桥有气派;也可指人在工作中显示出来的作风,如农民以排山倒海的气派兴修水利,可搭配成中国气派,民族气派。“气质”指人的个性特点,对待事物的度量,如革命者气质,劳动人民气质,直爽的气质。
正派 正直-近义词应用词典
正派 正直
正派 zhèngpài 正直 zhèngzhí
【正派】(品行、作风)规矩,严肃,光明。如:
1.你的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那么,你写的文章也就有一定的准确性和鲜明性。
【正直】公正坦率。如:
2.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3.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辨析:“正派”,公正不阿,常指品行作风规矩,严肃光明,如为人正派。“正直”指不偏不曲,端正刚直,常形容人的言行,如正直的言论,为人正直等。它们都是褒义词。
指使 指派-近义词应用词典
指使 指派
指使 zhǐshǐ 指派 zhǐpài
【指使】出主意叫别人去做。如:
1.谁指使你来的?
【指派】派遣(某人去做某项工作)。如:
2.组织上指派王同志担任该委员会主任。
辨析:“指使”,暗中叫别人去做不正当的活动,是贬义词,如指使叛徒,指使仆从国,幕后有人指使等。“指派”指派遣,是中性词,指上级指定下级进行某项工作,如指派临时负责人,指派工作组等。
掼派头-汉语惯用语辞典
掼派头guàn pài tóu
谓故意显示自己的气派。俞天白《大上海沉没》:“衣着五花八门,装饰得珠光宝气,……被年轻人称为‘掼派头’。”
江湖派-汉语惯用语辞典
江湖派jiāng hú pài
指江湖上行骗谋利的人。鲁迅《真假堂吉诃德》“中国的江湖派和流氓种子,却会愚弄吉词德式的老实人,而自己又假装着堂·吉诃德的姿态。”
乐天派-汉语惯用语辞典
乐天派lè tiān pài
指处世抱乐观态度的一类人。萧军《五月的矿山》“凡属坑下的活计,他几乎什么也能来,是东山井一个有名的乐天派。”
两面派-汉语惯用语辞典
两面派liǎng miàn pài
指玩弄两面手法的人。柳青《创业史》“他做梦也想不到郭振山就在这个时候又玩弄起两面派手腕来了。”
拿派头-汉语惯用语辞典
拿派头ná pài tou
谓装出高傲的气派。方方《乌泥湖年谱》“你若有本事,何必如此?你若没本事,拿派头也没用。”
少壮派-汉语惯用语辞典
少壮派shào zhuàng pài
指年轻力壮,蓬勃向上的人物。李洪辛等《南昌起义》“陈独秀不管事了,少壮派当权。”
小家派-汉语惯用语辞典
小家派xiǎo jiā pài
见“小家子相”。
派-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
派pài
名量词。1.计量政治、学术派别:两派成员/两派学者/几派观点/几派意见/共有三派/分为许多派/各党各派∥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在对生命起源的看法上,这派人和那派人的观点是不同的。/在爱祖国、爱科学的旗帜下,这几派又联合起来了。2.计量人的风貌。数词限用“一”:一派学者风度/一派正人君子的样子/一派大领导的架式/表情一派严肃∥他是位身材颀长、精神矍铄的老人,一派长者风度。/他才三十来岁,自当上处长后,就端出了一派老干部的架子。/她落落大方,一举一动都透着一派文雅和端庄。3.计量语言。数词限用“一”,含贬义:一派胡说/一派阿谀之言∥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尽是一派胡言乱语。/他那一派耸人听闻的大话,叫人十分反感。4.计量景色、气象、声音等。数词限用“一”:一派好风光/一派新气象/一派迷人的春色/一派勃勃生机/一派大好形势/一派动人的乐曲∥前天,在北京香山,我又看到了一派令人喜爱的秋色。/那云边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每到腊月,小城里家家户户贴福字,挂春联,一派迎新春节日景象。/隐隐听到云端飘下一派仙乐。
“派”与“片”都可与“一”构成数量词“一派”“一片”,修饰景色、气象、声音、语言等。例如“一派(片)好风光”“一派(片)新气象”“一派(片)胡言乱语”等。但它们的风格和应用对象又略有不同。“派”作为量词源出于“水流”。如“流九派乎当阳”“茫茫九派”。“水流”必动,具有一定的气势。故用作量词,修饰景色、气象时,使人们感到很有气势。例如“一派北国风光”“一派动人的秋色”“一派大好河山”;“片”作为量词,源出于“小木片”“连缀成片”。例如“淅淅沥沥一片雨声”“远山近岭云遮雾绕,一片灰蒙蒙”“皑皑白雪,一片银色世界。”“片”修饰景色、气象时,重在视觉,不重气势;“派”则重在内心的感受。“派”和“片”所表示的量都较大,为不定数集合量,是不可数的。“派”和“片”都可修饰语言。“派”多用在不好的方面,如“一派胡言乱语”;“片”则好坏两方面都可用,如“一片胡言乱语”“一片赞扬”。在修饰声音时,“派”多用在音乐方面,如“一派笙歌”“一派动人的乐曲”,不用于自然界的声音,不能说“一派风雨声”;而“片”则不受此限制,如“一片歌声”“一片叫喊”“一片风雨声”。“派”还可修饰“风度”,如“一派学者风度”;“片”不能。“片”可修饰“心思”,如“一片私心称颂于我”“一片好心”;“派”不可以。“派”多用于书面语;“片”多用于口语。
旁宗别派-佛源语词词典
旁宗别派
非嫡传正宗门派。佛教传入中国后,因时间、途径、传入的不同,分化为许多不同的宗,同宗之下又有不同的门派。各宗派对佛理教义多少都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并都认为自己是“正宗”,他人的则是旁宗别派。《虚堂和尚语录》卷四:“今之学者不得其妙……病在一师一友处,病在旁宗别派处;病在位貌拘束处……。”现代汉语作为四字格承用。例:他的唱腔才是正宗,别人的都是些旁宗别派。
派-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派pài
①水的支流。《宋史·河渠志七》:“秦淮之水流入府城,别为两~。”泛指水流。郭璞《江赋》:“源二分于崌崃,流九~乎浔阳。”②流派,支派。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别~驱杨墨,他镳并老庄。”
一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派yī pài
【释义】:
①一条支流;一条水流。叶圣陶《倪焕之》:“污浊的血固然污浊了,清新的血也渐变陈旧,红殷殷的,像一派死水。”②一个流派;一个派别。指一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③犹一片;一阵。用于景色、气象、声音、言语等。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忽然间,一派急闪才过去,挨屋炸起一声落地雷。”又如:好一派南国风光;一派祥和景象;一派胡言。
两面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两面派liǎng miàn pài
【释义】:
指玩弄两面手法的人。柳青《创业史》:“他做梦也想不到郭振山就在这个时候又玩弄起两面派手腕来了。”也指对斗争的双方都敷衍的人。茹志鹃《关大妈》:“当天晚上,通镇的大道上,一前一后走着两个人,前面一个是当地的两面派保长,他接受了游击队的命令,去镇上用钱保释关大妈。”
来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来派lái pài
【释义】:
①犹来势。如:看样子,这病的来派不轻,你们要小心看护。②方言。气派。梁斌《播火记》:“朱大贵上下看了看那间房子,摇摇头说:‘这也不像个大队部的来派呀!’”③方言。身分。束为《第一次收获》:“一个女子家也应该有个来派,做错了事,说她几句罢了。”④方言。事情的原委。如:来派过节。
来派过节-现代汉语大词典
来派过节lái pài guò jié
【释义】:
方言。事情的原委、过程。梁斌《红旗谱》:“朱老忠讲着,严志和在一边听,这些来派过节他都知道。”
表现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表现派biǎo xiàn pài
【释义】:
戏剧表演艺术学派的一种。主张演员在表演时应不为角色所动,演员与角色不应合二为一,而是应始终保持冷静、控制自己,随心所欲地将角色形象再现舞台上。
中间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中间派zhōng jiān pài
【释义】:
指动摇于两个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的派别。周恩来《关于西安事变的三个电报》:“中间派开始接近于左派。”有时也指在两种对立的意见、争端或派别之间持中立态度的人。如:你要明确表态支持谁,不要做中间派。
乐天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乐天派lè tiān pài
【释义】:
处世抱乐观态度的一类人。萧军《五月的矿山》:“凡属坑下的活计,他几乎什么也能来,是东山井一个有名的乐天派。”
九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九派jiǔ pài
【释义】: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因以“九派”称这一带的长江。毛泽东《菩萨蛮》:“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乾嘉学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乾嘉学派qián jiā xué pài
【释义】:
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到乾嘉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发挥,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即“汉学”)。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整理,有较大贡献。
直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直派zhí pài
【释义】:
北洋军阀派系之一。因以直隶籍军阀冯国璋、曹锟等为首,故名。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三》:“这时还点缀着一点小玩意,是有一些正人君子——不是现在的一些正人君子——去游说一下直派武人,请他杀戮改革论者了。”
分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分派fēn pài
【释义】:
①分别指定人去完成工作。如:他在分派夫役。②分摊。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新闻报》共有二千股,监督(董事长)福开森占有百分之六十五的股权,即一千三百股,其余七百股由几位银行家分派。”
体验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体验派tǐ yàn pài
【释义】:
戏剧表演艺术学派的一种。主张在表演艺术创造过程中情感重于理智,演员要与角色融合在一起,每次表演时都应充分感受角色的感情。
作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作派zuò pài
【释义】:
①派头;故作的姿态架势。老舍《骆驼样子》:“他们仗着‘作派’去维持自己的尊严。”②指作风。孙犁《〈文艺增刊〉更名缩短刊期启事》:“此乃市场作派,非文化之应有也。”
保守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保守派bǎo shǒu pài
【释义】:
指墨守成规,不求改革,甚至反对变革旧事物的政治派别或个人。
保皇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保皇派bǎo huáng pài
【释义】:
①指拥护君主制或主张君主立宪制,政治思想保守的政治派别。《〈廖仲恺集〉前言》:“在这个时期中,廖仲恺曾被选为中国留学生会会长,经常和留学生中的保皇派进行斗争。”②特指“文化大革命”中站在当权者一边的人或组织。胡月伟等《疯狂的节日》:“外国语学院的同学忿然地说:‘讲我们都是造反派是错误的,警惕有人当新的保皇派。’”
做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做派zuò pài
【释义】:
①做法;所作所为。茅盾《幻灭》:“也许你不赞成我们的做派,但是革命单靠枪尖子就能成么?”②戏剧中的表情、动作。③作风,派头。孙犁《风云初记》:“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习练官场的做派:长袍马褂、丝袜缎鞋,在宿舍里打牌,往公寓里叫窑姐儿。”
公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公派gōng pài
【释义】:
由国家派遣出国(留学、工作等)。《报刊文摘》1988.3.22:“留学不论公派自费,理应为国为己争气。”
勒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勒派lè pài
【释义】:
强行摊派。鲁迅《现在的屠杀者》:“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
党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党派dǎng pài
【释义】:
①派别。茅盾《子夜》:“如果说,吴府的三十多男女仆人也有党派,那么这李贵便算是少奶奶的一派。”②各政党或政党中各派别的统称。茅盾《惊蛰》:“于是他仿佛看见一大堆的人挂着各式各样的社团、党派的牌子。”
交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交派jiāo pài
【释义】:
安排,吩咐任务。老舍《茶馆》:“上边怎么交派,我怎么干!”
写实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写实派xiě shí pài
【释义】:
在文学艺术创作上,主张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派别。胡也频《到莫斯科去》:“然而这些名为印象派、象征派、写实派…各有来源的西洋画,也不能使素裳感到比较的满意。”
该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该派gāi pài
【释义】:
方言。理应。《扬州评话选》:“你这个东家不派领赏,该派我们小二领赏呀!”
调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调派diào pài
【释义】:
安排;调动分派。曹禺《日出》:“就这么说定了,在银行那笔款子我就替你调派了。”徐光耀《平原烈火》:“听说唐邱的警察所长调派到城里去啦。”
印象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印象派yìn xiàng pài
【释义】:
西方的一个重要画派,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于法国,因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画遭到学院派攻击而得名。印象派在绘画技法上进行了革新,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对欧洲绘画技法的改进有一定贡献。代表画家有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等。
邪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邪派xié pài
【释义】:
非正派;非正统。如:邪派武功。
加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加派jiā pài
【释义】:
增派,多派。茅盾《子夜》:“屠维岳亲自打电话给就近的警察署,请他们加派一班警察来保护工厂。”
势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势派shì pài
【释义】:
气派;派头。孙犁《白洋淀纪事》:“眼下,我们翻了身,也得势派势派!”
反动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反动派fǎn dòng pài
【释义】:
反对进步,反对革命事业的集团或分子。季羡林《西谛先生》:“反动派把他看做眼中钉,据说是列入了黑名单。”
反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反派fǎn pài
【释义】:
戏剧、电影、小说中的坏人;反面人物。如:反派角色。
左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左派zuǒ pài
【释义】:
在阶级、政党、集团内,政治思想进步或革命的一派。
打派仗-现代汉语大词典
打派仗dǎ pài zhàng
【释义】:
指不同派别之间进行斗争。特指“文革”期间,不同派别的群众组织互相之间进行攻击、搞武斗等。曹鸿骞《命运》:“他在那些年头,打着‘文攻武卫’的旗号,拉山头,打派仗,到处搞打砸抢。”
拉帮结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拉帮结派lā bāng jié pài
【释义】:
组织帮派,搞小集团活动。《人民日报》1983.2.20:“(少数人)乘机制造思想混乱,拉帮结派,进行非组织活动。”
指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指派zhǐ pài
【释义】:
①指名派遣,委派。周立波《扫盲志异》:“我是扫盲工作委员会指派来的。”②指摘。陈登科《赤龙与丹凤》:“嗐!我又指派你的不是了。”
摊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摊派tān pài
【释义】:
由众人或各方面分担。李广田《冬景》:“摊派公款时他必须多出钱。”
头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头派tóu pài
【释义】:
犹风气;气派。《中国歌谣资料》:“革命世界,新式头派,女子解放,自由选婿。”
当权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当权派dāng quán pài
【释义】:
掌握重要权力的一伙人。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是被中国和全世界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并不是美帝国主义的当权派——杜鲁门、马歇尔系统不想直接侵略中国。”
右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右派yòu pài
【释义】:
阶级、政党、集团内,在政治、思想、主张、行动上保守或反动的一派。
吃派饭-现代汉语大词典
吃派饭chī pài fàn
【释义】:
临时下乡的工作人员到当地安排的农户家中吃饭。《北京日报》1981.11.21:“到生产队,他和社员一起围着炕桌吃派饭。”
名士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名士派míng shì pài
【释义】:
旧时指知识分子中不拘小节、自由散漫的一流人。也指这种人的作风。邹韬奋《经历》:“他的服饰并不华丽,但是非常整洁,和我所不喜欢的蓬头垢面的自命名士派的恰恰相反。”
噶当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噶当派gá dāng pài
【释义】:
喇嘛教派之一。“噶当”,藏语意为“佛语教诫”,认为一切佛语都是指导信徒修行的诫命,故名。十一世纪时,由西藏僧人仲敦巴创立。宋嘉祐元年(1056年),仲敦巴建热振寺传法,逐渐形成一个派别,在十二、三世纪传播甚广。仲敦巴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别形成教典、教授、教诫三个支系。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创立格鲁派(也称新噶当派),此派遂并入格鲁派。
噶举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噶举派gá jǔ pài
【释义】:
喇嘛教派之一。“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指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故名。又因该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上衣,故俗称白教。十一世纪时,由西藏僧人玛尔巴创立。一传弥拉惹巴,再传达波拉结。该派以苦修为特色,曾融合噶当派教义,成为有势力的教派。支系众多,其中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得势后,噶举派中仅止贡、噶玛、达垅、主巴四支系尚保持一定宗教势力。主要寺院有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帮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帮派bāng pài
【释义】:
旧时多指因同乡、同行关系而结成的小团体。《解放日报》1947.2.7:“我们希望所有各种政治信仰、宗教、帮派的工人组织,为着祖国的独立解放,为着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迅速和亲密地联合起来。”现也指在组织内部拉帮结伙进行非组织活动的小集团。
岭南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岭南派lǐng nán pài
【释义】:
现代中国画流派之一。始创于广东番禺高剑父(仑)、高奇峰(嵡)兄弟。他们早年师事花鸟画家居廉,曾留学日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法,自创一格。着重写生,多画中国南方风物,章法、笔墨不落陈套,色彩鲜丽,世称岭南派。
外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外派wài pài
【释义】:
向国外派遣。《生活周刊》1987.7.5:“外派单位应该加强对出国人员的思想、法制观念教育。”
应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应派yīng pài
【释义】:
方言。理应;应该。《扬州评话选》:“刘备坐下。众文武应派一个个上来行参礼了。”
江湖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江湖派jiāng hú pài
【释义】:
泛指走江湖行骗谋利的人。鲁迅《真假堂吉诃德》:“中国的江湖派和流氓种子,却会愚弄吉诃德式的老实人,而自己又假装着堂·吉诃德的姿态。”
泙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泙派pēng pài
【释义】:
泙湃。钟敬文《我的这颗心儿》:“我的这颗心儿,有如秋江寒潮:忽而泙派飞腾,忽而悄然沉寂。”
派1-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1pài
【释义】:
①江河的支流。也泛指江河的流水。②政治立场、学术主张、创作方法或作风、习气等相同的人形成的小团体或派别。孙犁《答吴泰昌问》:“我不会狂妄到以我那么浅薄的作品,这么一点点成就,就大言不惭地承认有了一个什么派。”③派遣;委派。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市委组织部找她谈话,要派她到沪江纱厂担任公方代表。”④分。《花城》1981年第3期:“爹娘要是不生我,哥哥们就用不到多派出一分财产来了。”也指分摊;分配。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这些人的名字除了闾长派差派款在条子上开一下以外,别的人很少留意。”又如:派赏。⑤指摘。巴金《春》:“大家都这样讲,这样做,要是你一个人偏偏标新立异,人家就要派你不是了。”⑥气派;风度。老舍《四世同堂》:“他是英国派儿,所以才进了英国府!”⑦估计,猜想。吴组缃《金小姐与雪姑娘》:“你还肯来看我?我派你一定不睬我了呢!”⑧量词。(1)犹片,阵。用于景色、气象、声音、言语等。王安友《协作》:“徐明一听庆山这派话,那脸色越发红了。”(2)用于派别。如:军官分成主战、主和两派。⑨[英pie]一种西式点心,用面粉做成浅盘状的底,在上面加奶油或馅。李昂《域外的域外》:“我拿了一块苹果派,临着餐桌旁坐下来。”
派力司-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力司pài lì sī
【释义】:
[英palace]用混色不匀的精梳毛纱制织成的平纹毛织品。质地轻薄挺爽。常为灰色、米色、淡棕色等较浅的色泽,适宜于做夏季服装。
派生-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生pài shēng
【释义】:
本指江河的源头产生出支流。引申为从一个主要事物的发展中分化出来。《新华文摘》1983年第12期:“一件艺术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包含了多少思想,还在于它在被社会欣赏的过程中能激发出、派生出多少思想。”
派生词-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生词pài shēng cí
【释义】:
合成词的一种。由词根加词缀构成。汉语派生词的结构方式有两种:一、词根在前,词缀在后。如:椅子、花儿、石头。二、词缀在前,词根在后。如:老师、老虎、阿姨。
派仗-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仗pài zhàng
【释义】:
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刘绍棠《蛾眉》:“我们那个地方,本是天府之国的聚宝盆,接连打了八九年的派仗,草盛苗稀荒了地。”
派立斯-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立斯pài lì sī
【释义】:
即派力司。
派头-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头pài tóu
【释义】:
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气派、气势。郭小川《秋日谈心》:“我们是胜利者呀,怎能没有胜利者的派头!”
派出所-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出所pài chū suǒ
【释义】:
公安部门的基层机构,管理户口和基层治安等工作。陈忠实《信任》:“你俩把今日打架的事调查一下,给派出所报案。”
派发-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发pài fā
【释义】:
分派发放。《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7.12:“数以千计的公益少年团员在香港、九龙、新界各主要街派发印有清洁香港信息的标贴给市民及过往人。”
派式-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式pài shi
【释义】:
派头;模样。吴组缃《山洪》:“他看不惯这种不懂禁忌的派式。”
派充-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充pài chōng
【释义】:
派遣充当。郭沫若《中国史稿》:“许多工人是由士兵派充的,在局厂内部仍然沿用着军队中的管理制度。”
派别-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别pài bié
【释义】:
事物的分支。多用以指学术、宗教、政党等内部因主张不同而形成的分支或小团体。周恩来《关于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在当时形势下,国民党在组织上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种派别,对三民主义也自然而然地作各种解释。”
派饭-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饭pài fàn
【释义】:
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下农村工作,基层干部分派各户农民轮流照管其饮食。管桦《烙饼》:“民兵连长飞起两腿,高高兴兴去邀请客人。不一会,扫兴回来,工作组不吃,人家照常吃派饭去了。”
派系-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系pài xì
【释义】:
政党或集团内部因主张不同而形成的分支或小团体。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后来在成渝铁路混了几年…至于那派系之多,互相倾轧,公开行贿,工人们饿得骨瘦如柴,就不去说了。”
派势-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势pài shi
【释义】:
派头;气派。康濯《三面宝镜》:“有些干部实在看不惯他那股派势。”
派购-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购pài gòu
【释义】:
指根据国家计划向农民进行的指令性的农副产品征购。如:我们乡已经超额完成全年生猪派购任务。
派性-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性pài xìng
【释义】:
站在某一派别的立场上,并为谋求或维护其派别利益而表现出的思想意识或言行等特性。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权力使人昏迷了;派性叫人发狂了。”
派定-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定pài dìng
【释义】:
①指定。应修人《金宝塔银宝塔》:“(乡长)决定派一个人进城去调查。人,派定了罗光兴。”②认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尤其使他觉得难堪的,是他们派定了他是探子,只是为打听消息才去开会的。”
派驻-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驻pài zhù
【释义】:
受派遣而驻在某地。如:这是四川派驻上海的办事处。
派衍-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衍pài yǎn
【释义】:
派生。郭沫若《批评——欣赏——检察》:“文艺批评在我国的文学史中虽自有一定的系统和一定的方法,但我们所谓近代的文艺是近代世界潮流的派衍,因而所谓文艺批评也是同样。”
派调-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调pài diào
【释义】:
派头。瞿秋白《赤都心史》:“他们现时虽已尽成平民,苏维埃机关的办事员,学校的大学生,而贵族式的‘敻不顾人’的派调,无意之中隐隐流露。”
派赏-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赏pài shǎng
【释义】:
分配赏给。茅盾《子夜》:“根据我们特有的经验,知道这所谓‘一千元’是要分了等级派赏。”
派销-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销pài xiāo
【释义】:
用摊派的方法销售。如:这批货物是公司下达的派销任务。
派遣-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遣pài qiǎn
【释义】:
差使人到某处做某事。刘白羽《火光在前》:“他一九三三年奉党的派遣,在这洪湖区湖沼地带打过一年游击。”
派数-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数pài shù
【释义】:
指身份地位。郭沫若《屈原》:“哼,我和你的派数不同。”
派2-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2pā
【释义】:
见“派司”、“派对”。
派司-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司pā si
【释义】:
[英pass]①指通行证、出入证、护照等。樊天胜《阿扎与哈利》:“我翻阅了他的水手派司,原来他曾当过水手长的。”②传递;通过。王鲁彦《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足球踢得最好…有头顶脚滚球不离身善作派司的左右卫。”郭沫若《脱离蒋介石以后》:“走,走,车在外边等。这里可以‘派司’吗?”③指扑克牌。
派对-现代汉语大词典
派对pā duì
【释义】:
[英party]指社交性或娱乐性的聚会。如舞会、宴会等。於梨华《考验》:“他常在家开派对,请系主任及有权的几个同事吃饭喝酒。”
洋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洋派yáng pài
【释义】:
外国派头。也指带有外国派头。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如今少爷比三老爷还要洋派些,不大理会这些老规矩。”
海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海派hǎi pài
【释义】:
①京剧的一个流派,以上海的表演风格为代表。瞿秋白《人才易得》:“出场的不是老旦,而是花旦了,而且这不是平常的花旦,而是海派戏广告上所说的‘玩笑旦’。”也泛指上海的风格或特色。如:她那个打扮完全是海派!②指聚居上海的人。鲁迅《“京派”与“海派”》:“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本籍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亦非皆上海人。”
流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流派liú pài
【释义】:
水的支流。借指文艺、学术等方面的派别。柯岩《美的追求者》:“原来那全是画。…各种各样流派的画。”
港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港派gǎng pài
【释义】:
香港人的作风派头。《文汇报》1988.6.8:“他们年龄都在25岁左右,最大的共同之处是个个‘外烟横叼’,一式‘港派’装束。”
造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造派zào pài
【释义】:
方言。夸大或捏造别人的缺点过失。鲁易等《团结立功》:“阎家宝,背后又造派我什么呢!”
宗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宗派zōng pài
【释义】:
①泛称宗族内部嫡庶与大小宗支。②政治、学术、文艺、宗教等方面的不同派别。如:宗派之争。③今指为不正当目的结成的小集团。孙犁《婚姻》:“为了分买拆炮楼的砖瓦,东西两头,结成宗派,尖锐地对立起来。”
宗派主义-现代汉语大词典
宗派主义zōng pài zhǔ yì
【释义】:
主观主义在组织关系上的一种表现。其特点是思想狭隘,只顾小集团的利益,好闹独立性和作无原则的派系斗争等。
官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官派guān pài
【释义】:
官僚的派头。鲁迅《致郑振铎》:“清秘阁一向专走官场,官派十足的。”
实力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实力派shí lì pài
【释义】:
拥有一定实在力量的派别或人。郭沫若《中国史稿》:“他们盘踞直隶、两江等重要省份的总督的职位,成为地方实力派。”
选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选派xuǎn pài
【释义】:
挑选符合条件的人委派工作。沈从文《从文自传》:“我们既编入支队司令的卫队,除了司令官有时出门拜客,选派二十、三十护卫外,无其它服务机会。”
造反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造反派zào fǎn pài
【释义】:
“文化大革命”中参加造反的人和组织。在“对反动派造反有理”的号召下,参加运动者几乎都以“造反派”自诩。其中有些人在“造反”的名义下,拉帮结派,乱打乱斗,使全国陷入“打倒一切”的混乱状态。
遣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遣派qiǎn pài
【释义】:
犹派遣。许地山《萤灯》:“群臣都劝他和平解决,于是遣派了最信任的宰相来到难胜军帐中与他议论。”
遴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遴派lín pài
【释义】:
选派。如:遴派张所长前往调查破案。
学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学派xué pài
【释义】:
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委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委派wěi pài
【释义】:
委任派遣。老舍《四世同堂》:“日本军部已委派许多日本的经济学家研究战时的经济。”
嫡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嫡派dí pài
【释义】:
①指家族相传的正支。如:嫡派子孙。②指学术、技艺等相传的正宗。如:嫡派传人。
红派司-现代汉语大词典
红派司hóng pā si
【释义】:
[派司,英pass]红色证件。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他是资方代理人,别说选不上工会,连工会的红派司也领不到的。”按,此指工会会员证。
编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编派㈠biān pài
【释义】:
①组织安排,调配分派。张天翼《谭九先生的工作》:“‘但是这些路径——呃,这些工作——由哪个来领衔呢?’别人似乎一时明白不了他的意思,他就又换了一个讲法:‘这些工作是哪个编派的呢?’”㈡biānpai②捏造谎言,讥诮别人。茅盾《劫后拾遗》:“你这衰鬼!编派些什么?真该打!”③编造。鲁迅《长明灯》:“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
理想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理想派lǐ xiǎng pài
【释义】:
按照作者的理想,通过主观想象和虚构以反映现实的文学创作流派。它有浪漫主义成分,但不等于浪漫主义。张天翼《欢迎会》:“我这剧本是理想派,也就是未来派。”
老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老派lǎo pài
【释义】:
①旧式,老式。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长袍,布底鞋,绸子裤脚带儿合在一处,未免太老派了。”②守旧的派别。对“新派”而言。
未来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未来派wèi lái pài
【释义】:
二十世纪初形成于意大利的一种画派。主要特点在于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的飞快的速度和激烈的运动,在画面上为了特别强调时间的感觉而破坏了现实的形象,形式离奇,难于理解。鲁迅《随感录五十三》:“二十世纪才是十九年初头,好像还没有新派兴起。立方派(Cubism)未来派(Futurism)的主张,虽然新奇,却尚未能确立基础;而且在中国,又怕未必能够理解。”
杂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杂派zá pài
【释义】:
正税以外的各种摊派。《新华半月刊》1957年第1期:“废除封建领主、地主的官租、地租、劳役、杂派、高利贷等封建剥削和各种封建特权,并没收其土地为农民所有。”
松江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松江派sōng jiāng pài
【释义】:
明末松江府(今属上海市)治下三个山水画流派(苏松派、云间派、华亭派)的总称。因这些画家俱是松江府人,故名。王伯敏《中国绘画史》:“华亭派的创始者为顾正谊,但以董其昌为代表…华亭派亦名松江派。这是与吴门派有密切关系的山水画派。”
桐城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桐城派tóng chéng pài
【释义】:
清代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皆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清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梅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梅派méi pài
【释义】:
京剧流派之一。京剧著名演员梅兰芳演青衣,兼演刀马旦。他在长期舞台实践中,对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大,世称“梅派”。
支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支派zhī pài
【释义】:
①分支。如:海外华人中有客家支派。②支使;调派。曹禺《雷雨》:“这上上下下多少听差都得我支派,我忙不开。”浩然《艳阳天》:“你看我是个什么材料,你就支派好啦。”
死硬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死硬派sǐ yìng pài
【释义】:
顽固地坚持某种立场或见解的人。毛泽东《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国民党死硬派却在反对局部和平而要求所谓‘全面和平’,其目的就是取消和平,妄想再战。”
正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正派zhèng pài
【释义】:
指人品行作风规矩、严肃、端正。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他办事正派,待人忠厚,一个心眼看人,从不计算别人,也很少想到别人对他耍花招。”
显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显派xiǎn pai
【释义】:
方言。显示并夸耀。如:不过就是件破玩艺儿,有什么好显派的!
观潮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观潮派guān cháo pài
【释义】:
比喻袖手旁观情势发展变化的人(含讥讽义)。韦任敏《穿云山》:“你们也该说说你们的意见,不能坐在那里当观潮派呀!”
特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特派tè pài
【释义】:
特别派遣。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清朝政府为要镇压两湖的革命运动,特派满人瑞澂到武昌来接替陈夔龙做总督。”
特派员-现代汉语大词典
特派员tè pài yuán
【释义】:
为办理某项事务而特地派遣到某地的人员。萧乾《鱼饵·论坛·阵地》:“我参加了一九三六年上海《大公报》及一九三八年香港《大公报》的创刊,在国外七年一直是它的特派员。”
气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气派qì pài
【释义】:
指人的态度作风或某些事物所表现的气势。曹禺《日出》:“李石清忽然气派不同了,有些趾高气扬。”靳以《到佛子岭去》:“瞧,那就是咱们的连拱坝,你们看,多么气派。”
改良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改良派gǎi liáng pài
【释义】:
奉行改良主义的政治派别。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政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派zhèng pài
【释义】:
政治上的派别。茅盾《子夜》:“唐云山立刻利用机会来替他所服务的政派说话了。”
教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派jiào pài
【释义】:
宗教内部的派别。任继愈《〈中国佛教史〉序》:“哲学有许多学派,宗教有许多教派,往往打出不同标志的旗帜以广招徕。”
新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新派xīn pài
【释义】:
①新的政治势力;新的集团。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旧人自叹其位卑职贬,当然正是新派得意的时候了。”②指新的作风;新的风习。吴组缃《山洪》:“因为他们认为这类‘新派’的事,是只有在镇上住过的人,才可以弄得明白的。”
民主党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民主党派mín zhǔ dǎng pài
【释义】:
我国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其他各政党的通称。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风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风派fēng pài
【释义】:
指具有惯于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的作风的人。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那些风派、溜派以及搞‘地震’的人,那些错误严重而又态度很坏的人,那些有问题没有查清的人,也不能让他们进领导班子。”
文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文派wén pài
【释义】:
文学派别。鲁迅《〈三闲集〉序言》:“连并不标榜文派的现在多升为作家或教授的先生们,那时的文字里,也得时常暗暗地奚落我几句,以表示他们的高明。”
画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画派huà pài
【释义】:
绘画的流派。鲁迅《致赖少麒》:“看画也要训练。十九世纪末的那些画派,不必说了。就是极平常的动植物图,我曾经给向来没有见过图画的村人看,他们也不懂。”
铺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铺派pū pài
【释义】:
安排;指挥。柳杞《好年胜景》:“四喜拿出了大哥派头,用命令的架势介绍着,问着又铺派着。”
走资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走资派zǒu zī pài
【释义】:
“文革”中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简称。陆寿钧《暂离故土的回顾》:“‘文革’一开始,她就被打成了‘走资派’。”
象征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象征派xiàng zhēng pàj
【释义】:
以象征主义为创作方法的文艺流派。胡也频《到莫斯科去》:“然而这些名为印象派,象征派,写实派…这些各有来源的西洋画,也不能使素裳感到比较的满意。”
身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身派shēn pài
【释义】:
方言。身材,体格。柳青《创业史》:“宝娃长成十三岁的人了。红脸、浓眉、大眼睛,身派不低,一眼看上去,就知道能出息一个结实的庄稼汉。”
黑幕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黑幕派hēi mù pài
【释义】:
写黑幕小说的流派。郑振铎《论武侠小说》:“最使我们几位朋友谈起来便痛心的乃是,黑幕派的小说的流行,及武侠小说的层出不穷。”
一派-汉语大词典
一派
【1】一条支流;一条水流。{唐}{刘威}《黄河赋》:“惟天河之一派﹐獨殊類於百川。”《宋史·河渠志四》:“内庭池籞既多﹐患水不給﹐又於西南水磨引{索河}一派﹐架以石渠絶{汴}﹐南北築堤﹐導入{天源河}以助之。”{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吾{閩}{建安}一派溪源﹐自{武夷}{九曲}來﹐一瀉千里﹐清可以鑒。”{叶圣陶}《倪焕之》二五:“污浊的血固然污浊了﹐清新的血也渐变陈旧﹐红殷殷的﹐象一派死水。”【2】一个流派;一个派别。《朱子语类》卷九四:“{程子}承{周子}一派﹐都是太極中發明。”{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四章:“其間又有一派﹐則文士及哲學家……欲衍{柏拉圖}之共産主義﹐建理想的邦國。”【3】谓一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4】犹一片;一阵。用于景色﹑气象﹑声音﹑言语等。{宋}{戴复古}《静斋张敏则舍人赠诗因用其韵为酬》:“胸次詩書一派清﹐學如耕稼到秋成。”{金}{元好问}《自题写真》诗之二:“一派春煙澹不收﹐漁家已許借扁舟。”{元}{萨都剌}《上杂京咏》之一:“一派蕭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風。”《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那兩個漢子道:‘小人並没此事﹐都是一派胡言。’”{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十六:“忽然间﹐一派急闪才过去﹐挨屋炸起一声落地雷。”
兩面派-汉语大词典
兩面派
【1】指对斗争的双方都敷衍的人。{茹志鹃}《关大妈》:“当天晩上﹐通镇的大道上﹐一前一后走着二个人﹐前面一个是当地的两面派保长﹐他接受了游击队的命令﹐去镇上用钱保释{关大妈}。”【2】指玩弄两面手法的人。{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八章:“他做梦也想不到{郭振山}就在这个时候又玩弄起两面派手腕来了。”
中間派-汉语大词典
中間派
【1】指在两种对立的意见﹑争端或派别之间持中立态度的人。【2】指动摇于两个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的派别。{周恩来}《关于西安事变的三个电报》三:“中间派开始接近于左派。”
九派-汉语大词典
九派
【1】{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因以九派称这一带的{长江}。{汉}{刘向}《说苑·君道》:“{禹}鑿{江}以通於九派﹐灑五湖而定{東海}。”{晋}{郭璞}《江赋》:“源二分於{崌}{崍}﹐流九派乎{潯陽}。”{明}{徐祯卿}《彭蠡》诗:“地湧三辰動﹐{江}連九派深。”{唐}{孟浩然}《自浔阳泛舟经明海作》诗:“大{江}分九派﹐淼漫成水鄉。”【2】{浔阳}的别称。即今{江西}{九江}。《南史·梁武帝纪》:“畜兵{九派}﹐用擬勤王。”《北齐书·文宣帝纪》:“詔{梁王}{蕭莊}爲{梁}主﹐進居{九派}。”
乾嘉學派-汉语大词典
乾嘉學派
【1】{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到{乾}{嘉}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发挥,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即“汉学”)。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整理,有较大贡献。
直派-汉语大词典
直派
【1】北洋軍阀派系之一。因以{直隶}籍军阀{冯国璋}﹑{曹錕}等为首,故名。{鲁迅}《华蓋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三》:“这时还点綴着一点小玩意﹐是有一些正人君子--不是现在的一些正人君子--去游说一下直派武人﹐请他杀戮改革论者了。”
南北書派-汉语大词典
南北書派
【1】指书法的南﹑北两派。{清}{阮元}《南北书派论》:“正書行草之分爲南北兩派者﹐則{東晉}﹑{宋}﹑{齊}﹑{梁}﹑{陳}爲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爲北派也……南派乃於{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於啓牘;北派則是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於碑榜……{唐}時南派字迹﹐但寄縑楮;北派字迹﹐多寄碑版。”
南派-汉语大词典
南派
【1】指书法中的南派。详“南北書派”。
今古學派-汉语大词典
今古學派
【1】研究经传的两大学派。亦称今文家和古文家。{西汉}经学,初无古文与今文之别。{后}{鲁恭王}坏{孔子}宅,於壁中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皆以古籀文书写,故称古文。又{河间献王}亦称得古文经传。其时经师多不信古文。{王莽}时古文虽列于学官,{光武}I即废。{东汉}末,{服虔}{马融}{郑玄}皆尊习古文,古文经学遂昌盛。后有{晋}{王肃}解《诗》,{王弼}注《易》,{杜預}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而古文经学独树一帜,盛传于世,今文经学則大衰。今所传《十三经注疏》,多取古文学派之说;{西汉}今文学说,仅存《公羊传》的{何休}注。
作派-汉语大词典
作派
【1】派头;故作的姿态架势。{老舍}《骆驼祥子》一:“他们仗着‘作派’去维持自己的尊严。{祥子}必然决不采取这几种姿态。”{李大钊}《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他的命令一律是象征的﹐他们不过是摆大作派罢了。”【2】指作风。{孙犁}《澹定集·<文艺增刊>更名缩短刊期启事》:“此乃市场作派﹐非文化之应有也。”
來派過節-汉语大词典
來派過節
【1】方言。事情的原委﹑过程。{梁斌}《红旗谱》五:“{朱老忠}讲着﹐{严志和}在一边听﹐这些来派过节他都知道。”
來派-汉语大词典
來派
【1】犹来势。《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姑娘一看這光景﹐你一言﹐我一語﹐是要‘齊下{虎牢關}’的來派了;他倒也不着惱﹐也不動氣。”【2】方言。身分。{束为}《第一次收获》:“一个女子家也应该有个来派﹐做错了事﹐说她几句罢了。”【3】方言。气派。{梁斌}《播火记》第二卷二九:“{朱大贵}上下看了看那间房子﹐摇摇头说:‘这也不象个大队部的来派呀!’”
保守派-汉语大词典
保守派
【1】指墨守成规,不求改革,甚至反对变革旧事物的政治派别或个人。
保皇派-汉语大词典
保皇派
【1】指拥护君主制或主张君主立宪制,政治思想保守的政治派别。《<廖仲恺集>前言》:“在这个时期中﹐{廖仲恺}曾被选为{中国}留学生会会长﹐经常和留学生中的保皇派进行斗争。”
條派-汉语大词典
條派
【1】支流;支派。{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子路篇七》:“聖言如江河行地﹐條派分明﹐不用曲爲扭合。”{清}{王夫之}《论语·里仁篇二二》:“聖人一語﹐如天覆地載﹐那有滲漏?只他就一事而言﹐則條派原分。”
做派-汉语大词典
做派
【1】做法;所作所为。{浩然}《艳阳天》第一一八章:“这个老头子的做派很特别……他既不象{马老四}那样给{萧长春}说宽心话﹐给{萧长春}鼓劲儿﹐也不象五婶那样陪着流眼泪。”{茅盾}《幻灭》八:“也许你不赞成我们的做派﹐但是革命单靠枪尖子就能成么?……所以我们相信我们的做派不是胡闹。”【2】戏剧中的表情﹑动作。【3】做作;装模作样。如:他口中念念叨叨的做派了半天﹐用宝剑向门外一指。
傳派-汉语大词典
傳派
【1】传受的流派。《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歌罷﹐白衣少年笑道:‘倒底都是那些悽愴怨暮之聲﹐再没一毫豔意。’紫衣人道:‘想是他傳派如此﹐不必過責。’”
公安派-汉语大词典
公安派
【1】{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以{袁宏道}及其兄{宗道}弟{中道}为首。因三{袁}是{公安}(今属{湖北省})人而得名。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文学“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重视小说戏曲的文学价值﹐在当时有较大影响。他们的部分作品抨击时政﹐表现对道学的不满;多数篇章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公羊學派-汉语大词典
公羊學派
【1】{清}代的今文经学派。根据今文《公羊》经说﹐发挥其伦理思想或政治主张。其创始人{庄存与}﹑{刘逢禄}均为{常州}人﹐故又称“常州学派”。因今文经学特别重视公羊家的《春秋》学﹐故亦以泛指今文经学。
交派-汉语大词典
交派
【1】安排,吩咐任务。{老舍}《茶馆》第三幕:“上边怎么交派﹐我怎么干!”《红楼梦》第一〇九回:“{賈璉}先回到{賈母}房裏﹐向{賈政}悄悄的回道:‘諸事已交派明白了。’{賈政}點頭。”
印象派-汉语大词典
印象派
【1】西方的一个重要画派,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于{法国},因{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画遭到学院派攻击而得名。印象派在绘画技法上进行了革新,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对{欧洲}绘画技法的改进有一定贡献。代表画家有{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等。
分派-汉语大词典
分派
【1】分为几支较小的水流。《宋史·食货志上一》:“今泥沙淤塞﹐宜决浦故道﹐俾水勢分派流暢﹐實四州無窮之利。”《梁书·张率传》:“漕{伊川}而分派﹐引激水以回池。”【2】犹支流。{清}{魏源}《筹河篇中》:“實則以{漯川}爲正流﹐而姑留{冀州}故道爲分派。”【3】犹分摊。{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第三章:“《新闻报》共有二千股﹐监督(董事长){福开森}占有百分之六十五的股权﹐即一千三百股﹐其余七百股由几位银行家分派。”【4】分配;委派。《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到了初二日侵晨﹐{尤辰}便到{顔}家相幫﹐安排親迎禮物……又分派各船食用。”《海上花列传》第四三回:“{雲甫}踅進右首房間﹐{陳小雲}方在分派執事夫役﹐擁做一堆﹐没些空隙。”《红楼梦》第一一〇回:“{賈璉}雖也是親孫﹐帶着{賈蓉}尚可分派家人辦事。”
别派-汉语大词典
别派
【1】旧指儒家之外的学派。{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别派驅{楊}{墨}﹐他鑣並{老}{莊}。”【2】同祖先的一个分支。《魏书·济阴王小新成传》:“{元法僧}叛﹐{顯和}與戰被擒﹐執手命與連坐。{顯和}曰:‘{顯和}與阿翁同源别派。’”按{显和}为{济阴王}后裔。【3】水的支流;山的分脉。{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策略》:“北爲{華嶽山}﹐由{秦}{隴}而來﹐踰{北棧}﹐經{五郎}﹑{孝義}﹐東出{商洛}﹐融結{河南}諸山。{鎮安}﹑{洵陽}﹑{漢陰}﹑{石泉}﹑{洋縣}各山﹐皆其支分别派。”{唐}{浩虚舟}《盆池赋》:“蛙穿而别派潛通。”{唐}{方干}《题越州袁秀才林亭》诗:“清邃林亭指畫開﹐幽巖别派像{天台}。”
加派-汉语大词典
加派
【1】增派,多派。{茅盾}《子夜》十四:“于是什么都分派定了﹐{屠维岳}亲自打电话给就近的警察署﹐请他们加派一班警察来保护工厂。”【2】正项以外增收的赋税。《明史·食货志二》:“〔{嘉靖}〕三十年﹐京邊歲用至五百九十五萬﹐户部尚書{孫應奎}蒿目無策﹐乃議於{南畿}﹑{浙江}等州縣增賦百二十萬﹐加派於是始。”{清}{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世祖}{章皇帝}特詔:免此加派﹐其已輸官者﹐准抵次年錢糧。”
勒派-汉语大词典
勒派
【1】强行摊派。{清}{夏燮}《中西纪事·管蠡一得》:“修船勒派﹐富民重足﹐殷户寒心。”{鲁迅}《热风·现在的屠杀者》:“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
勢派-汉语大词典
勢派
【1】气派;派头。{孙犁}《白洋淀纪事·正月》:“眼下﹐我们翻了身﹐也得势派势派!”《红楼梦》第二九回:“小門小户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慣了的﹐那裏見過這個勢派?”{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八)》:“一个新的职员到校了﹐势派非常之大﹐学者似的﹐很傲然。”
反動派-汉语大词典
反動派
【1】反对进步,反对革命事业的集团或分子。{季羡林}《西谛先生》:“他主编了一个争取民主的刊物﹐推动民主运动。反动派把他看做眼中钉﹐据说是列入了黑名单。”《文汇月刊》1981年第5期:“{丁声树}同志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是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他和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的{闻一多}﹐和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一样﹐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的﹑表现了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知识分子。”
反派-汉语大词典
反派
【1】戏剧﹑电影﹑小说中的坏人;反面人物。如:反派角色。
左派-汉语大词典
左派
【1】在阶级﹑政党﹑集团内,政治思想进步或革命的一派。
坐派-汉语大词典
坐派
【1】犹摊派。{明}{归有光}《送同年光子英之任真定序》:“今使驛之所出﹐兵調之所加﹐坐派日增﹐民生蹙耗甚矣。”{明}{李东阳}《应诏陈言奏》:“見在之數﹐或不敷於坐派;停止之詔﹐或遽移於陳情。”
均派-汉语大词典
均派
【1】平均摊派。{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定催征法》:“如本年奉文某項改折﹐某項加增﹐于各里丁産﹐照則均派。”
壓派-汉语大词典
壓派
【1】谓用不恰当的话强加于人。《红楼梦》第三一回:“{晴雯}哭道:‘我多早晩鬧着要去了?饒生了氣﹐還拿話壓派我。’”
小家派-汉语大词典
小家派
【1】犹言小家子气。《红楼梦》第三七回:“倃們别學那小家派﹐只出題﹐不拘韻。”
小派-汉语大词典
小派
【1】支流﹐小水。《宋史·河渠志七》:“其(指{柘湖})相近{徐浦塘}﹐元系小派﹐自合築堰。”
右派-汉语大词典
右派
【1】阶级﹑政党﹑集团内,在政治﹑思想﹑主张﹑行动上保守或反动的一派。
同源異派-汉语大词典
同源異派
【1】见“同源異流”。
名士派-汉语大词典
名士派
【1】旧时指知识分子中不拘小节﹑自由散漫的一流人。亦指这种人的作风。{邹韬奋}《经历》一:“他的服饰并不华丽﹐但是非常整洁﹐和我所不喜欢的蓬头垢面的自命名士派的恰恰相反。”{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六章:“你还是从前那个老样儿﹐名士派﹐吊儿郎当。”
吴派-汉语大词典
吴派
【1】{明朝}中晩期代表画派。{明}中期画坛以“吴门派”为首,晩期则推崇“松江派”。{松江}本属{吴}地,后人因合称两派为“吴派”。【2】{清}代经学派系之一。导源于{吴中}{惠周惕}而成于{惠栋}。{余萧客}﹑{江声}﹑{钱大昕}﹑{王鸣盛}﹑{江藩}等都属这一派。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通,而旁及史学和文学,以保守{汉}人学说为主。
吴門派-汉语大词典
吴門派
亦省作“[吴門]”【1】{明}代中期中国画流派之一。{沈周}的学生{文徵明}山水画名盛当时,从学者甚众,著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陈道复}﹑{王穀祥}﹑{陆治}﹑{钱穀}等,他们都是{苏州府}人,因称“吴門派”。在画坛上有重要的地位。{王伯敏}《中国绘画史》第八章第三节:“吴门派山水﹐属文人画体系﹐被称为‘利家’画。强调‘画有士气’。”{王伯敏}《中国绘画史》第八章第三节:“{明}代山水画的派系多﹐而且错综复杂……有的按地名而定﹐如‘吴门’﹑‘松江’。”
噶舉派-汉语大词典
噶舉派
【1】喇嘛教派之一。“噶舉”,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故名。又因该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上衣,故俗称“白教”。十一世纪时,由{西藏}僧人{玛尔巴}创立。一传{弥拉惹巴},再传{达波拉结}。该派以苦修为特色,曾融合噶当派教义,成为有势力的教派。支系众多,其中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得势后,噶举派中仅止贡﹑噶玛﹑达垅﹑主巴四支系尚保持一定宗教势力。主要寺院有{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噶當派-汉语大词典
噶當派
【1】喇嘛教派之一。“噶當”,藏语意为“佛语教诫”,认为一切佛语都是指导信徒修行的诫命,故名。十一世纪时,由{西藏}僧人{仲敦巴}创立。{宋}{嘉祐}元年(1056年),{仲敦巴}建{热振寺}传法,逐渐形成一个派别,在十二﹑三世纪传播甚广。{仲敦巴}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别形成教典﹑教授﹑教诫三个支系。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创立格鲁派(也称新噶当派),此派遂并入格鲁派。
帖括派-汉语大词典
帖括派
【1】{明}末研习科举应试的八股文的学派。{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四:“此實對於晩{明}之帖括派﹑清談派施一大針砭。{清}代學者以樸學自命﹐以示别於文人﹐實{炎武}啟之。”
常州學派-汉语大词典
常州學派
【1】{清}代今文经学派。因创始人{庄存与}﹑{刘逢禄}都是{常州}人,故名。最初根据今文《公羊》经说,发挥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故亦称“公羊学派”。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以《公羊》经义,发挥政见,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光绪}间,{廖平}分析经学,详论{汉}今古文学的歧异,以为古学系伪造,今学乃{孔子}自创新制。后来{康有为}利用今文“托古改制”,作为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
常州詞派-汉语大词典
常州詞派
【1】{清}代词派之一。{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反对{浙}西词派的寄兴不高,主张意内言外,比兴含蓄,“以《國風》《離騷》之情趣,鑄{温}{韋}{周}{辛}之面目”,主观上是要提高词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使词与风﹑骚同科。实际上是进一步把词引向恍惚迷离﹑无病呻吟的道路。他们对{清}末词坛影响颇大。
常州畫派-汉语大词典
常州畫派
【1】{清}{武进}人{恽格}首创,以没骨法写生,一洗时习,海内学者宗之,时号常州画派。
幫派-汉语大词典
幫派
【1】旧时多指因同乡﹑同行关系而结成的小团体。现亦指在组织内部拉帮结伙进行非组织活动的小集团。《解放日报》1947.2.7:“我们希望所有各种政治信仰﹑宗教﹑帮派的工人组织﹐为着祖国的独立解放﹐为着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迅速和亲密地联合起来。”
嶺南派-汉语大词典
嶺南派
【1】现代中国画流派之一。始创于{广东}{番禺}{高剑父}({崙})﹑{高奇峰}({嵡})兄弟。他们早年师事花鸟画家{居廉},曾留学{日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法,自创一格。着重写生,多画{中国}南方风物,章法﹑笔墨不落陈套,色彩鲜丽,世称岭南派。
徵派-汉语大词典
徵派
【1】收税派捐。《明史·葛守礼传》:“畿輔﹑{山東}流移日衆﹐以有司變法亂常﹐起科太重﹐徵派不均。”
徽派-汉语大词典
徽派
【1】篆刻流派之一。篆刻专学{秦}{汉}﹐风格朴茂苍秀。为{明}{嘉靖}时{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何震}所开创,继起者多属{徽州}籍,因有徽派之称。也称皖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