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文字)是什么意思
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反义词词典
表音文字←→表意文字biǎoyīnwénzì-biǎoyìwénzì
【词性】:名
表音文字:用字母文字表示语音的文字,如日文、英文、俄文等。
表意文字:用象征性符号来表示词或词素的文字,如汉字,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等。
【例】 汉字是表意文字,不是表音文字。(任学良:《说文解字引论》)
放屁文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放屁文字
【释义】:
讥骂人文章不通。《西湖二集》四:随你真正出经入史之文,反不如放屁文字发迹得快。世上有什么清头?有什么凭据?
⊙放屁文章
《何典》五:若教他做篇把放屁文章,便也不假思索,悬笔挥挥的就写,倒像是抄别人的旧卷一般。
生死文字-汉语惯用语辞典
生死文字shēng sǐ wén zì
旧时指当事人写的表示永不翻悔的保证书。《元典章·户部四·嫁娶》“马得信并妻及媒人赵娘将婿马实哥送本家,立到再不逃走生死文字,依旧住坐至十月初六日。”
文字交-汉语惯用语辞典
文字交wén zì jiāo
以诗文相交的朋友。《宋史·陆游传》:“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蔡元培《致〈公言报〉并答林琴南君》“郡人父老相传,顾亭林游历至此,与先生订为文字交。”
文字障-汉语惯用语辞典
文字障wén zì zhàng
指阅读时做的各种标记。张大春《各境四书》:“书页上绝不见眉批夹注之类的‘文字障’。”
不立文字-佛源语词词典
不立文字
禅宗认为,禅法当以心传心,见性成佛,不用语言文字解说。此谓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祖堂集·卷二·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和尚》:“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达磨曰:‘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佛源语词词典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佛家认为:物的本体就包含有一种根性存在,它体现为永远存在(真、常)的真理,不受语言文字的束缚,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祖堂集·卷十六·西林操和尚》:“为说百丈大师指授禅门心要,灵光洞耀,迥脱尘根;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明;离却妄缘,则如如佛。”
文字禅-佛源语词词典
文字禅
佛家主张修习佛法要靠“心”去参悟的,不用语言文字去述说的,但实际上人们不用语言文字就不能交流,也无法加深认识。个人对佛法的理解即参悟的心得又无法表达,所以仍然有“说法”,有“偈语”。只不过禅宗的表达往往非常隐晦、曲折。后来人们把用诗文来参禅,写出来的诗句称为“文字禅”,是知识分子即文人受佛教禅宗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宋·戴复古《寄报恩长老恭率翁》诗:“好留一室馆狂客,早晚来参文字禅。”
文字因缘-佛源语词词典
文字因缘
唐宋时文人对文化的吸收,并不排斥宗教,往往有许多人是儒、释、道兼收并蓄的,因此许多文人都与寺院高僧有诗文方面的交往,加之佛教的广泛传播,许多世俗之人也诵经、写经,或迎发放。佛家称这些用语言文字与佛门有联系的行为,称为“文字因缘。《居士传》卷十九记载:白居易说:“愿以文字因缘,回向实地,希于来世,赞叹佛乘,劝转法轮。”
闲文字-佛源语词词典
闲文字
指佛经中没有必要的言语和没有用处的文字。因佛教主张,佛理教义不要用语言文字进行过多的、不必要的解说,应“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是不用文字语言,而应去掉“闲文字”。《六祖坛经》:“若论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现代汉语承中古用法,对无关紧要的文字称为“闲文”。鲁迅《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一》:“但愿不远的将来,中国能够得到一部可看的译本,即使不得不略去其中的闲文也好。”
佉卢文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佉卢文字qū lú wén zì
【释义】:
古代印度的一种文字。横书左行。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四、五世纪盛行于印度半岛西北部,后因受梵书排挤逐渐绝迹。我国古代在新疆的于阗鄯善一带也曾使用。佛教传说为佉卢虱吒所创。陈世宜《寒夜与楚伧秋心共饮》:“佉卢文字蟹行书,香山诗集鸡林读。”
拼音文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拼音文字pīn yīn wén zì
【释义】:
用符号(字母)来表示语音的文字。
图画文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图画文字tú huà wén zì
【释义】:
文字的早期形态。汉字的图画文字多指图画性很强的象形文字和象意文字。唐兰《中国文字学》:“象形象意是上古期的图画文字,形声文字是近古期的声符文字,这三类可以包括尽一切中国文字。”
楔形文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楔形文字xiē xíng wén zì
【释义】:
因笔画呈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故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是西部亚洲的古代文字。约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由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人所创造。后来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
新文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新文字xīn wén zì
【释义】:
三十年代前期一部分文化人鉴于汉字难认、难写、不利大众学习的缺点,主张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当时称这种拼音文字为新文字。鲁迅《关于新文字》:“当没有看见拉丁化的新文字之前,就很难明确的断定以前的注音字母和罗马字拼法,也还是麻烦的,不合实用,也没有前途的文字。”
文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文字wén zì
【释义】:
①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如:语言文字。②连缀单字而成的诗文。夏丐尊等《文心》:“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
文字交-现代汉语大词典
文字交wén zì jiāo
【释义】:
以诗文相交的朋友。如:从那次聚会以后,他们二人就成了文字交,经常以诗唱和。
文字改革-现代汉语大词典
文字改革wén zì gǎi gé
【释义】:
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其通用文字的改革。在我国,主要指对汉字的改革,有些少数民族也有文字改革问题。
文字狱-现代汉语大词典
文字狱wén zì yù
【释义】:
旧时指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诗文、著作中断章摘句、罗织罪名而兴起的冤狱。鲁迅《马上支日记》:“中国从古到今有多少文字狱;历来‘流言’的制造散布法和效验等等…可以研究的新方面实在多。”
蝌蚪文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蝌蚪文字kē dǒu wén zì
【释义】:
蝌蚪书。《花城》1981年增刊第2期:“天书。这是一块龟板,上面密密麻麻,歪歪斜斜刻着几行蝌蚪文字。”
蟹行文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蟹行文字xiè xíng wén zì
【释义】:
旧称欧美各国的横写的文字。也省作“蟹文”。梁启超《论中国人种之将来》:“吾尝在湖南,见其少年子弟,口尚乳臭,目不识蟹文,未尝一读欧西之书,而其言论思想,新异卓拔。”
象形文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象形文字xiàng xíng wén zì
【释义】:
指摹拟实物形状而造的文字。每个字有固定的读法,跟没有固定读法的图画文字不同。
骨甲文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骨甲文字gǔ jiǎ wén zì
【释义】:
即甲骨文。鲁迅《从“别字”说开去》:“这会引到今文《尚书》、骨甲文字去,麻烦得很。”
音节文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音节文字yīn jié wén zì
【释义】:
一种拼音文字,它的字母表示整个音节,例如梵文和日本文字的假名。
音素文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音素文字yīn sù wén zì
【释义】:
一种拼音文字。它的字母表示语言中的音素,如英文、俄文。
不立文字-汉语大词典
不立文字
【1】佛教禅宗主顿悟,以心传心,不涉文字语言,谓之不立文字。《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付囑{摩訶迦葉}。”{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八佾篇五》:“余以{管氏}言之﹐其遺書具在﹐其行事亦班然可考。既非如{霍光}﹑{寇準}之不學無術﹐又非如{釋氏}之不立文字﹐瞎著去參。”
佉盧文字-汉语大词典
佉盧文字
【1】古代{印度}的一种文字。横书左行。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四﹑五世纪盛行于{印度半岛}西北部,后因受梵书排挤逐渐绝迹。我国古代在{新疆}的{于阗}{鄯善}一带也曾使用。佛教传说为{佉卢蝨吒}所创。{陈世宜}《寒夜与楚伧秋心共饮》诗:“{佉盧}文字蟹行書﹐{香山}詩集{雞林}讀。”
俗下文字-汉语大词典
俗下文字
【1】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明}{徐渭}《胡公文集序》:“至於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小慚者人以爲小好﹐大慚者即必以爲大好。”{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慙。及示人﹐則人以爲好矣。”
圖畫文字-汉语大词典
圖畫文字
【1】文字的早期形态。汉字的图画文字多指图画性很强的象形文字和象意文字。{唐兰}《中国文字学·三书》:“象形象意是上古期的图画文字﹐形声文字是近古期的声符文字﹐这三类可以包括尽一切{中国}文字。”{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早期的图画文字是图画形式的文字﹐它比后来的象形字更‘象形’﹐更多图画的色彩。”
楔形文字-汉语大词典
楔形文字
【1】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因笔画呈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故称。是西部{亚洲}的古代文字。约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由{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人所创造。后来{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
拼音文字-汉语大词典
拼音文字
【1】用符号(字母)来表示语音的文字。
押文字-汉语大词典
押文字
【1】签字。《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自{吕頤浩}再相﹐專權自私﹐會食外往往各於閤子押文字﹐雖軍旅之事﹐差除之屬﹐亦有不同相關决者。”
新文字-汉语大词典
新文字
【1】三十年代前期一部分文化人鉴于汉字难认﹑难写﹑不利大众学习的缺点﹐主张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当时称这种拼音文字为新文字。{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当没有看见拉丁化的新文字之前﹐就很难明确的断定以前的注音字母和罗马字拼法﹐也还是麻烦的﹐不合实用﹐也没有前途的文字。”{朱自清}《论通俗化》:“于是乎已故的{宋阳}先生指出这是绅士们的白话﹐他提倡‘大众语’﹐这当儿更有人提倡拼音的‘新文字’。”
文字-汉语大词典
文字
【1】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古代多指单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墳籍根本﹐世之學徒﹐多不曉字。”{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當綿歷歲時﹐且由衆手﹐全羣共喻﹐乃得流行﹐誰爲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説也。”{唐}{韩愈}《读<鹖冠子>》:“文字脱謬﹐爲之正三十有五字。”{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小学》:“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書之爲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汉}{谨慎}《<说文解字>叙》:“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俊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按﹐依类象形﹐即独体﹐为文;形声相益﹐即合体﹐为字。【2】指诗文中的文辞﹑词句。{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搜奇抉怪﹐雕鏤文字﹐與韋布里閭憔悴專一之士﹐較其毫釐分寸。”【3】连缀单字而成的诗文。{元}{刘祁}《归潜志》卷八:“{雷}則云作文字無句法﹐委靡不振﹐不足規。”{{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三:“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唐}{孟郊}《老恨》诗:“無子抄文字﹐老吟多飄零。”《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有幾個考學﹐看了舍親的文字﹐都許他京解之才。”【4】指奏疏或札子。{明}{冯梦龙}《智囊补·上智·韩琦》:“一日﹐入劄子﹐以山陵有事取覆﹐
晩臨﹐後上殿獨對﹐謂官家不得驚﹐有一文字須進呈﹐説破只莫泄。”{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八:“{熙寧}初議新法﹐中外惶駭﹐{韓魏公}有文字到朝廷﹐{裕陵}之意稍疑。”【5】公文;案卷。{宋}{范仲淹}《耀州谢上表》:“今後賊界差人齎到文字﹐如依前僭僞﹐立便發遣出界﹐不得收接。”《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錢大尹}看罷﹐即時教押下一箇所屬去處﹐叫將{山前行}{山定}來。當時{山定}承了這件文字。”《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各路州縣接得文字﹐得知{韓王}被虜﹐諸將皆亡﹐未免具降書投降。”《宣和遗事》前集:“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報與{晁蓋}幾個。”
文字飲-汉语大词典
文字飲
【1】谓文人间把酒赋诗论文。{清}{梁章鉅}《归田琐记·饮量》:“{蒲城}今日風氣遠不如昔﹐不但談藝無人﹐即豪飲者亦少﹐文字飲更不待言。”{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诗:“{長安}衆富兒﹐盤饌羅羶葷﹐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宋}{王十朋}《与郑时敏登楼把酒》诗:“千里相從文字飲﹐不辭費盡杖頭錢。”
文字改革-汉语大词典
文字改革
【1】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其通用文字的改革。在我国﹐主要指对汉字的改革﹐有些少数民族也有文字改革问题。
文字癖-汉语大词典
文字癖
【1】酷爱写文章的癖好。{宋}{陈造}《八月晦试院中作》诗:“官居課程地﹐生有文字癖。”
文字禪-汉语大词典
文字禪
【1】用诗文阐发的禅理。{明}{焦竑}《焦氏笔乘·不改其乐》:“《談苑醍醐》云:‘有問予{顔子}不改其樂﹐所樂者何事?予曰:且問子﹐人不堪其憂﹐所憂者何事?知世人之所憂﹐則知{顔子}之所樂矣。’……此我輩文字禪﹐不須更下一轉語也。”{宋}{戴复古}《寄报恩长老恭率翁》诗:“好留一室舘狂客﹐早晩來參文字禪。”
文字緣-汉语大词典
文字緣
【1】以文章交往而结成的因缘。{清}{冯桂芬}《皖水迎师记》:“越三年﹐謁公{金陵}﹐猶縱言及之曰:‘厥後東南事﹐不出君一書。’亦一段文字緣也。”亦省作“[文緣]”。{宋}{吕本中}《九日晨起》诗:“了了江山夢﹐區區文字緣。”{清}{曹寅}《书院述事三十韵》:“此地結文緣﹐俛仰熟眉嫵。”{清}{黄景仁}《冬夜观耶律文正公像》诗:“昔時展墓今展畫﹐爲結一重文字緣。”
文字交-汉语大词典
文字交
【1】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僕與君文字交﹐何寡於情?”{蔡元培}《致<公言报>并答林琴南君》:“都人父老相傳﹐{顧亭林}遊歷至此﹐與先生訂爲文字交。”《宋史·陆游传》:“{范成大}帥{蜀}﹐{游}爲參議官﹐以文字交﹐不拘禮法。”{清}{冯桂芬}《徐健庵司寇东山修史图跋》:“集中與公往來書牘甚多﹐殆與公始終爲文字交者。”
文字獄-汉语大词典
文字獄
【1】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清}{龚自珍}《咏史》:“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爲稻粱謀。”{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中国}从古到今有多少文字狱;历来‘流言’的制造散布法和效验等等……可以研究的新方面实在多。”
文字學-汉语大词典
文字學
【1】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及其形﹑音﹑义关系﹑正字法以及个别文字的演变情况等的学科﹐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胡適}《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文字学包括字音的变迁﹐文字的假借通转等等。”{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记得先生在{日本}给我们讲文字学时﹐曾说《山海经》上‘其州在尾上’的‘州’是女性生殖器。”
生死文字-汉语大词典
生死文字
【1】旧时指当事人写的表示决不翻悔的保证书。《元典章·户部四·嫁娶》:“{馬得信}並妻及媒人{趙娘}將壻{馬實哥}送本家﹐立到再不逃走生死文字﹐依舊住坐至十月初六日。”《元典章·刑部四·杀亲属》:“{陳璵}招伏不合先爲妻{司嬌嬌}與{陳二}通姦﹐立到生死文字﹐不曾告官。”
科斗文字-汉语大词典
科斗文字
【1】我国古代字体之一。以其笔划头圆大尾细长﹐状似蝌蚪而得名。《书序》:“至{魯共王}好治宫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一:“{廬山}有{上霄峯}﹐可千仞﹐上有石跡﹐云{夏禹}治水時泊舟之所﹐鑿石爲竅﹐繫纜其上﹐有磨崖碑﹐皆科斗文字﹐隱隱可見。”《镜花缘》第四八回:“原來阿妹認得科斗文字﹐却也難得。”【2】{魏}{晋}以后亦以称篆文或异于通行隶书的其他古文字。参阅{王国维}《观堂集林·科斗文字说》。
蝌蚪文字-汉语大词典
蝌蚪文字
【1】蝌蚪书。《花城》1981年增刊第2期:“天书。这是一块龟板﹐上面密密麻麻﹐歪歪斜斜刻着几行蝌蚪文字。”亦省称“[蝌蚪文]”。《水浒传》第七一回:“〔{何道士}〕對{宋江}説道:‘小道家間祖上留下一册文書﹐專能辨驗天書。那上面自古都是蝌蚪文字﹐以此貧道善能辨認。譯將出來﹐便知端的。’”{清}{袁枚}《新齐谐·孔林古墓》:“有石榻﹐榻上朱棺已朽﹐白骨一具甚偉﹐旁置銅劍﹐長丈餘﹐晶瑩緑色﹐竹簡數十頁﹐若有蝌蚪文者。”
蟹行文字-汉语大词典
蟹行文字
【1】旧称{欧}{美}各国的横写的拉丁语系文字。{黄葆桢}《张星伯席上呈徐班侯先生》诗:“蟹行文字來瀛海﹐六籍笙簧白虎空。”亦省作“[蟹文]”。{梁启超}《论中国人种之将来》:“吾嘗在{湖南}﹐見其少年子弟﹐口尚乳臭﹐目不識蟹文﹐未嘗一讀{歐西}之書﹐而其言論思想﹐新異卓拔。”
象形文字-汉语大词典
象形文字
【1】指摹拟实物形状而造的文字。每个字有固定的读法,跟没有固定读法的图画文字不同。{清}{黄遵宪}《己亥杂诗》之五二:“象形文字鴻荒祖﹐石鼓文同石柱銘。”
體目文字-汉语大词典
體目文字
【1】古代一种离合解义的字谜游戏。{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謎也者迴互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象品物﹐纖巧以弄思﹐淺察以衒辭﹐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范文澜}注:“體目文字﹐謂如《世説新語·捷悟篇》:‘{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黄絹幼婦﹐外孫
臼”八字。{魏武}謂{脩}曰:“解不?”……{脩}曰:黄絹﹐色絲也﹐於字爲“絶”;幼婦﹐少女也﹐於字爲“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爲“好”;
臼﹐受辛也﹐於字爲“辭”;所謂絶妙好辭也。’{劉}注謂:‘{曹娥}碑在{會稽}中﹐而{魏武}﹑{楊脩}未嘗過{江}’﹐事固可疑﹐然離合解義之法﹐讖緯中固多有之矣。”
骨甲文字-汉语大词典
骨甲文字
【1】即甲骨文。{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这会引到今文《尚书》﹑骨甲文字去﹐麻烦得很。”
音素文字-汉语大词典
音素文字
【1】一种拼音文字。它的字母表示语言中的音素,如英文﹑俄文。
音節文字-汉语大词典
音節文字
【1】一种拼音文字,它的字母表示整个音节,例如梵文和{日本}文字的假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