忿(忿)是什么意思
宿忿-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宿忿sù fèn
【释义】:
旧日的忿恨。《旧唐书·吐蕃传下》:“自今而后,屏去兵革,宿忿旧恶,廓焉消除。”宋·苏舜钦《蓝田悟真寺作》诗:“凿石龛边崖至深,近有浮屠于此相枨触,悁心宿忿两不解,一乃颠挤死其谷。”枨(chéng),触动;悁(juān)心,愤恨之心。
愤愤(忿忿) 愤然 愤愤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愤愤(忿忿) 愤然 愤愤然
愤愤(忿忿)fènfèn 愤然fènrán 愤愤然fènfènrán
形容词。表示气愤并在神态、行为、话语等上面表现了出来。
“愤愤”侧重于气愤持续下去,含有“因不平、感情上很受不了或很不满意而十分生气”的意味;多用作状语,和“不平”组合为固定词组“愤愤不平”。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鲁迅:《故乡》);“‘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来便愤愤”(鲁迅:《阿Q正传》)。“看见那受凌辱者的悲惨样子,心里不由得愤愤不平”。
“愤然”强调气愤表现出来的样子,意思比较具体;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较浓厚;多用作状语和谓语。例如:“代表们听到这些恶意污蔑的话,都愤然离座退出会场”;“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眷真的制艺和试帖来”(鲁迅:《白光》)。
“愤愤然”兼有“愤愤”和“愤然”的意思,强调气愤持续下去所表现的样子;是一般的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不浓厚;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形和“愤然”一致。例如:“(秦始皇)愤愤然走上御座”(《沫若文集》,第四卷);“勾想起这件损害了自己声誉的事,他情不能已地又愤愤然,一手把报纸掷下”。
忿-孙子兵法词典
忿fèn
【释义】:
忿怒;忿恨。《谋攻篇》:“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杜牧注:“此言为敌所辱,不胜忿怒也。”
忿速-孙子兵法词典
忿速
【释义】:
性急躁怒。《九变篇》:“忿速,可侮也。”曹操注:“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之也。”
愠 怒 忿 愤-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愠 怒 忿 愤
[愠yùn 怒nù 忿fèn 愤fèn]
同 生气,怨恨。
异 【愠】 一般指心里怨恨,暗暗生气,程度比“怒”要轻。《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怒】 气得脸变颜色,程度较“愠”要重。《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请)《淮南子·天文训》:“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触:撞击。不周:山名。维:绳。绝:断)成语有“勃然大怒”、“怒发冲冠”。
【忿】 是“愤怒”、“生气”、“怨恨”,与“怒”义近。《孙子兵法·谋攻》:“不胜其忿”。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为强豪所忿”。(忿:怨恨)
【愤】 本作“烦闷”讲。《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心中愤闷)后来,“愤”与“怒”等的意义才逐渐接近。王充《论衡·死伪》:“田蚡独然者,心负愤恨,病乱妄见也。”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盖国家之大耻而天下之公愤也”。(愤:愤怒)
辨 “愠”、“怒”、“忿”在先秦时,都有“生气”、“怨恨”的意思,但“愠”一般是指在内心暗自生气,“怒”、“忿”是从内心到外表都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大怒”、“怒责”不能说成“大愠”、“愠责”。“愤”与“愠”、“怒”、“忿”的差别很大,“发愤”跟“发怒”的意义全不相干,如《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抒情”,是指发泄心中的不平。《论语·述而》:“发愤忘食”,是说因激愤而决心努力。到汉代以后,“愤”才逐渐与“怒”等变成同义词。
激怒 激忿-近义词应用词典
激怒 激忿
激怒 jīnù 激忿 jīfèn
【激怒】刺激使发怒。如:
1.话一出口,我自己吃了一惊,以为一定会激怒这位暴躁的队长的。
【激忿】非常生气、忿恨。如:
2.他激忿得把衬衫的钮扣都崩开了。
辨析:从刺激之深,发怒之甚看,“激忿”比“激怒”更加生气,更加忿恨。“激怒”运用范围比“激忿”广。“激忿”用于人,而“激怒”可用于人,也用于猛兽。“激忿”由于义愤填膺,常有雪忿消恨的具体行动。“激怒”带宾语,“激忿”不带宾语。
忿-古文观止词典
忿fèn
【词性】:名词
忿怒,忿恨之情(5)。《楚归晋知罃》:各惩其忿,以相宥也。——各自克制自己的忿怒,以相谅解。《留侯论》: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所以深深地磨去他青年人的刚锐之气,使他能够忍住小的忿怒而成就伟大的事业。《豫让论》: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无缘无故地就要从别人那儿取得土地,人家不给,于是我的忿恨心理必然产生。
忿-古文观止词典
忿fèn
【词性】:动词
忿恨,忿怒(2)。《卖柑者言》:岂其忿世嫉邪者耶?——难道他是忿恨世俗、痛恨邪恶的人吗?《豫让论》:忿必争。——忿怒必然产生争斗。
忿忿-古文观止词典
忿忿fèn fèn
【词性】:形容词
心里不平,忿怒(1)。《留侯论》:子房不忍忿忿之心。——张良不能忍受忿怒的心情。
忿然-古文观止词典
忿然fèn rán
【词性】:形容词
忿怒的样子(1)。《颜斶说齐王》: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齐宣王忿怒地变了脸说:“是做君主的尊贵呢?还是士人尊贵呢?”
气不忿-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气不忿
【释义】:
不服气,气不平。《金瓶梅词话》五九:他使心用心,反累己身。谁不知他气不忿你养这孩子。若果是他害了,当当来世,教他一还一报,问他要命。《红楼梦》三一:你们气不忿,我明儿偏抬举他。
☉气不甘分
《初刻拍案惊奇》三八:若把家私分与堂弟引孙,他自道是亲生女儿,有些气不甘分。
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
【释义】:
人能忍得住一时的愤怒,便一辈子都不会有烦恼和苦闷。劝诫语,劝人为人处事要多忍耐。《红楼梦》九:金荣强不过,只得与秦钟作了个揖,宝玉还不依,定要磕头。贾瑞只要暂息此事,又悄悄的劝金荣说:“俗语说的:‘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
忍不住一刻之忿啑,倒招来百日之祸胎-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忍不住一刻之忿啑,倒招来百日之祸胎
【释义】:
忿啑:气愤。意谓人一时激动发怒,往往会给自己招来长期的灾祸。《九云记》六:王兄之言是矣。兄长仰仗大老爷之鼎力,何惮除了他一个穷秀才、小蹄子。俗说的道,忍不住一刻之忿啑,倒招来百日之祸胎。倒不如忍住了一天图他,后日暗地里无踪无迹的害了他两个狗命,不啻斩草除根,人不知,鬼不知,也是妥当的呢。
忿-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忿fèn
愤怒,怨恨。《孙子·谋攻》:“将不胜其~而蚁附之。”《孔雀东南飞》:“吾意久怀~,汝岂得自由?”
【忿恚】(-huì)愤怒,怨恨。《战国策·齐策六》:“故去~之心,而成终身之名。”《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忿恚:使动用法。)
【忿戾】蛮不讲理。《论语·阳货》:“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矜:矜持。)
【忿然】生气的样子。欧阳修《卖油翁》:“康肃~曰:‘尔安敢轻吾射!’”
不忿-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忿bù fèn
【释义】:
不平;不服气。孙犁《光荣》:“别人听了都不忿,说:‘碍着人家了吗?你不叫人家寻婆家,你有汉子好等着,叫人等着谁呀!’”
隐忿-现代汉语大词典
隐忿yǐn fèn
【释义】:
心中的忿恨。张孝若《张季直先生传记》:“复为言国民疾苦之甚,党人隐忿之深。”
闷忿-现代汉语大词典
闷忿mèn fèn
【释义】:
郁闷生气。茅盾《虹》:“在闷忿中,梅女士把时间的界线也弄糊涂了;她竟忘却徐绮君写那封信时,并没知道她这里的新花样。”
激忿-现代汉语大词典
激忿jī fèn
【释义】:
犹愤怒。魏巍《东方》:“陆希荣的手指不易察觉地抖动了一下。他用激忿的脸色掩饰着自己的慌乱。”也指刺激使愤怒。如:血的事实激忿了工人,大家摩拳擦掌要打工头。
忿-现代汉语大词典
忿fèn
【释义】:
愤怒;怨恨。如:忿忿;忿怒。
忿气-现代汉语大词典
忿气fèn qì
【释义】:
怒气。赵树理《三里湾》:“玉梅听了他这句话,知道是灵芝和玉生订婚的消息已经传到耳朵里,惹起了他的忿气。”
忿世嫉俗-现代汉语大词典
忿世嫉俗fèn shì jí sú
【释义】:
同“愤世嫉俗”。鲁迅《摩罗诗力说》:“自尊至者,不平恒继之,忿世嫉俗,发为巨震,与对蹠之徒争衡。”
忿争-现代汉语大词典
忿争fèn zhēng
【释义】:
忿怒相争。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翁同
日记》叙述英法公使忿争的情形,说英公使:‘咆哮恣肆,为借款也,此等恶趣,我何以堪。’说法公使:‘无耻无餍,日在犬羊虎豹丛中。’”
忿言-现代汉语大词典
忿言fèn yán
【释义】:
忿怒的话;怨恨的话。
忿忿-现代汉语大词典
忿忿fèn fèn
【释义】:
愤怒不平的样子。茅盾《搬的喜剧》:“他拿出两毛钱来丢给那女仆,忿忿地说:‘随你去买点什么!’”
忿忿不平-现代汉语大词典
忿忿不平fèn fèn bù píng
【释义】:
同“愤愤不平”。古龙《长干行》:“高战也是忿忿不平,点点头。”
忿恨-现代汉语大词典
忿恨fèn hèn
【释义】:
忿怒怨恨。茅盾《子夜》:“吴荪甫那一股又忿恨又苦闷的神色,很使竹斋吃了一惊。”
忿怒-现代汉语大词典
忿怒fèn nù
【释义】:
愤怒。茅盾《子夜》:“超乎一切以上的憎恨和忿怒忽然给与吴老太爷以长久未有的力气。”
忿詈-现代汉语大词典
忿詈fèn lì
【释义】:
怒骂。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浙江所刻的《章氏丛书》,是出于手定的,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先前的见于期刊的斗争的文章,竟多被刊落。”
忿然-现代汉语大词典
忿然fèn rán
【释义】:
愤怒的样子。王鲁彦《狗》:“‘王先生!你为什么不下去问问她呀?’爱罗先珂君忿然的问我。”
忿然作色-现代汉语大词典
忿然作色fèn rán zuò sè
【释义】:
气愤地变了脸色,发怒。语出《庄子·外物》:“鲋鱼忿然作色曰:‘…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夏衍《秋瑾传》:“秋瑾(忿然作色):女人不是人吗?”
忿懑-现代汉语大词典
忿懑fèn mèn
【释义】:
气愤。刘富道《南湖月》:“他忿懑地想‘街办的’怎么样?”
怨忿-现代汉语大词典
怨忿yuàn fèn
【释义】:
怨恨气愤。杨沫《青春之歌》:“这是一声轻轻地呻吟夹着怨忿的咒骂。”
怒忿-现代汉语大词典
怒忿nù fèn
【释义】:
气愤。柔石《二月》:“萧涧秋感到几分怒忿,可是他用他底怒容带笑地表现出来。”
悲忿-现代汉语大词典
悲忿bēi fèn
【释义】:
悲哀怨恨;悲愤。谢璞《珍珠赋》:“在旧中国,洞庭湖到处是溃决堤垸的灾难,只有满湖的血泪,无尽的悲忿。”
气不忿-现代汉语大词典
气不忿qì bù fèn
【释义】:
不服气。邓友梅《话说陶然亭》:“(老管)想到自己是被人硬逼着走到这坟墓里来的,既气不忿,又委曲,可又想不出离开这一伙他该往哪里去。”
气忿-现代汉语大词典
气忿qì fèn
【释义】:
气愤。鲁迅《理水》:“鸟头先生气忿到连耳轮都发紫了。”
气忿忿-现代汉语大词典
气忿忿qì fèn fèn
【释义】:
气愤。李劼人《大波》:“彭家骐把笔向桌上一掷,气忿忿地站起来叫道:‘这样的东西,我抄不下去了!’”
一朝之忿-汉语大词典
一朝之忿
【1】一时激发的愤恨。《论语·颜渊》:“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战国策·齐策六》:“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清}{侯方域}《任源邃传》:“兄{元祥}嘗爲無賴子所侮﹐憤曰:‘我即出而仕﹐寧不能爲若所爲耶!’{源邃}目止{元祥}﹐既而謂曰:‘一朝之忿﹐終身之恥﹐失言矣!’{元祥}改容謝焉。”
不忿-汉语大词典
不忿
【1】不怨,不恼恨。《礼记·坊记》:“從命不忿﹐微諫不倦﹐勞而不怨。”{唐}{郑谷}《游蜀》诗:“不忿黄鸝驚曉夢﹐唯悲杜宇起春愁。”{清}{徐士銮}《宋艳·驳辨》:“吟得官梅託興新﹐不忿開遲怨風笛。”【2】不平;不服气。{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于法開}始與{支公}争名﹐後情漸歸{支}﹐意甚不忿﹐遂遁跡{剡}下。”{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二折:“那火龍大施勇烈﹐俺小龍不忿争强。”《红楼梦》第五回:“便是那些小丫頭們﹐亦多與{寳釵}頑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不忿。”{孙犁}《白洋淀纪事·光荣》:“别人听了都不忿﹐说:‘碍着人家了吗?你不叫人家寻婆家﹐你有汉子好等着﹐叫人等着谁呀!’”
卞忿-汉语大词典
卞忿
【1】性格暴躁。《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鮮于仲通}領{劍南}節度使﹐卞忿少方略。”
前忿-汉语大词典
前忿
【1】旧怨。《魏书·温子昇传》:“{天穆}謂人曰:‘吾欲收其才用﹐豈懷前忿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窦氏》:“前忿未蠲﹐倍益慘怒﹐復訟於官。”
交忿-汉语大词典
交忿
【1】结怨,结仇。{清}{袁枚}《随园随笔·诸经》:“{魯}{季姬}﹐先配{邾婁}而淫{鄫子}﹐故二國交忿。”
剛忿-汉语大词典
剛忿
【1】刚直狷急。{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十二》:“〔{黄汝申}〕苛刻剛忿﹐頗不爲鄉評所歸。”《宋史·寇準传》:“帝不悦﹐謂{王旦}曰:‘{準}剛忿如昔。’”
喬忿-汉语大词典
喬忿
【1】骄横不讲理。《尚书大传》卷三:“禦貌于喬忿。”{郑玄}注:“止貌之失者在于喬忿也。驕忿者﹐是不恭之形也。喬忿﹐謂若傲很明德﹐忿戾無期之類也。”
喧忿-汉语大词典
喧忿
【1】愤激而争吵。{宋}{叶適}《厉领卫墓志铭》:“其不能相合而相非﹐至于喧忿詆悖而相加以惡﹐亦其常情﹐無足怪也。”{宋}{欧阳修}《论学士不可令中书差除札子》:“風聞侍從之臣﹐内有姦憸小人﹐頗急經營﹐争先進用﹐至有喧忿之語﹐傳聞中外者。”
嗔忿忿-汉语大词典
嗔忿忿
【1】气愤貌。{元}{岳伯川}《铁拐李》第四折:“一箇家嗔忿忿﹐一箇家鬧咳咳。”{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我則他迎頭裏嗔忿忿﹐全不肯息怒停嗔。”
嗔忿-汉语大词典
嗔忿
【1】气愤;恼怒。《水浒传》第六回:“看見{智深}嗔忿的出來﹐指着老和尚道:‘原來是你這幾個壞了常住﹐猶自在俺面前説謊。’”{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一折:“但願得哥哥嫂嫂休嗔忿﹐爲甚麽單駡着我?你敢是錯怨了人?”
銜忿-汉语大词典
銜忿
亦作“[銜憤]”【1】心怀愤恨。{唐}{权德舆}《答左司崔员外书》:“銜憤結懷﹐惄然終日。”《晋书·潘岳传》:“{岳}惡其爲人﹐數撻辱之﹐{秀}常銜忿。”《北史·甄琛传》:“{琛}曾拜官﹐諸賓悉集﹐{巒}乃晩至﹐{琛}謂{巒}:‘何處放蛆來﹐今晩始顧?’雖以言戲﹐{巒}變色銜忿。”
宿忿-汉语大词典
宿忿
【1】旧日的忿恨。《旧唐书·吐蕃传下》:“自今而後﹐屏去兵革﹐宿忿舊惡﹐廓焉消除。”{宋}{苏舜钦}《蓝田悟真寺作》诗:“鑿石龕邊崖至深﹐近有浮屠於此相棖觸﹐悁心宿忿兩不解﹐一乃顛擠死其谷。”
狷忿-汉语大词典
狷忿
【1】偏急易怒。{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哀吊》:“或驕貴而殞身﹐或狷忿以乖道﹐或有志而無時﹐或美才而兼累:追而慰之﹐並名爲弔。”《旧唐书·王遂传》:“{遂}性狷忿﹐不存大體。”{明}{张居正}《义命说》:“彼蒙蒙聵聵者﹐固將行險以僥倖;而狷忿之流﹐又不達順受之正﹐屑屑焉與造物者較其多寡﹐責其期效﹐不得則怨憤■中。”
猜忿-汉语大词典
猜忿
【1】疑忌愤恨。《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巢}愈猜忿﹐屢殺大將﹐引衆奔{兗州}。”{前蜀}{杜光庭}《郑顼别驾本命醮词》:“或雪志于侵誣之際﹐或滌瑕于猜忿之中。”
冒忿-汉语大词典
冒忿
【1】泄恨。{汉}{贾谊}《新书·耳痺》:“{子胥}發鬱冒忿﹐輔{闔閭}而行大虐。”
洩忿-汉语大词典
洩忿
【1】发泄内心的愤恨。{明}{沈德符}《野獲编·刑部·赵麟阳司寇》:“〔{邱月林}〕銜命入{楚}﹐{東阿}{于宗伯}慮其借此洩忿﹐貽書爲寬解甚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江苏清江乡民行劫大丰面厂》:“聞事前實有與公司不協之人﹐指使饑民爲此﹐以圖洩忿云。”
激忿-汉语大词典
激忿
【1】犹愤怒。《後汉书·郑训传》:“諸{羌}激忿﹐相與解仇結婚﹐交質盟詛﹐衆四萬餘人﹐期冰合度{河}攻{訓}。”{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十一章:“{陆希荣}的手指不易察觉地抖动了一下。他用激忿的脸色掩饰着自己的慌乱。”亦指刺激使愤怒。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云南河口起义清方档案》:“{滇}案宜速收束﹐以免激忿輿情。”
抱忿-汉语大词典
抱忿
【1】见“抱憤”。
挾忿-汉语大词典
挾忿
【1】犹怀恨。{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台省·台疏讥谑》:“{房}乃再疏攻之﹐以鄙臣挾忿妄辨﹐大肆鴟張爲名。”《清史稿·世祖纪二》:“諸臣毋歧方隅﹐毋立門户﹐毋挾忿肆誣﹐毋摭嫌苛訐﹐庶還蕩平之治。”
氣不忿-汉语大词典
氣不忿
【1】见“氣不憤”。
氣忿忿-汉语大词典
氣忿忿
【1】气愤貌。{元}{马致远}《耍孩儿·借马》套曲:“懶設設牽下槽﹐意遲遲背後隨﹐氣忿忿懶把鞍來鞴。”{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十一章:“{彭家骐}把笔向桌上一掷﹐气忿忿地站起来叫道:‘这样的东西﹐我抄不下去了!’”《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吴八公子}見了﹐放下面皮﹐氣忿忿的像{關雲長}單刀赴會。”
氣忿-汉语大词典
氣忿
【1】同“[氣憤]”。《说唐》第七回:“我不過見他打了{金甲}﹑{童環}﹐一時氣忿﹐與他交手﹐何苦壞他名職?”{鲁迅}《故事新编·理水》:“{鸟头先生}气忿到连耳轮都发紫了。”【2】身份﹐体面。{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則俺這叫爹娘的無氣忿﹐今日個嫌俺辱末你家門。”
心忿-汉语大词典
心忿
【1】内心忿懑不平。《史记·张仪列传》:“{秦}雖僻遠﹐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因緣侵奪﹐或起瑕釁﹐心忿意危﹐用成大變。”{李善}注:“心既忿恨﹐意不自安。”
忿-汉语大词典
忿
《廣韻》匹問切,去問,敷。《廣韻》敷粉切,上吻,敷。《集韻》芳問切,去問,敷。【1】愤怒;怨恨。《易·损》:“君子以懲忿窒欲。”{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此{鮑焦}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桓南郡}小兒時與諸從兄弟各養鵝共鬭,{南郡}鵝每不如,甚以爲忿,迺夜往鵝欄間取諸兄弟鵝,悉殺之。”{明}{沈德符}《野獲编·台省·台省之玷》:“致仕御史{陳濬}以私忿杖同鄉訓導,削職又除名。”【2】闷着﹐憋着。《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今日功名蹭蹬之際,又聞星家此言,忿一口氣,回店歇了一夜。”《水浒传》第二一回:“〔{宋江}〕忿那口氣没出處,一直要奔回下處來。”【3】服气。参见“[不忿]”。【4】用同“[奮]”。《水浒传》第五五回:“{呼延灼}看見大怒,忿力向前來救。”
忿疐-汉语大词典
忿疐
【1】见“忿懥”。
忿發-汉语大词典
忿發
【1】发怒;愤慨。《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四年》:“〔上曰〕{楊炎}論事亦有可采﹐而氣色粗傲﹐難之輒勃然怒﹐無復君臣之禮﹐所以每見令人忿發。”《史记·汲郑列传》:“{黯}時與{湯}論議﹐{湯}辯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厲守高不能屈﹐忿發駡曰:‘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爲公卿﹐果然。’”
忿詈-汉语大词典
忿詈
【1】怒骂。{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浙江}所刻的《章氏丛书》﹐是出于手定的﹐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先前的见于期刊的斗争的文章﹐竟多被刊落。”《宋书·庾炳之传》:“{炳之}爲人强急而不耐煩﹐賓客干訴非理者﹐忿詈形於辭色。”
忿痛-汉语大词典
忿痛
【1】忿恨悲痛。{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連}方忿痛﹐聞之大喜﹐直出曰:‘我今亦復有兒!諸所假去牛馬什物﹐可好自送還;不然﹐有訟興也!’”
忿塞-汉语大词典
忿塞
【1】犹忿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林兒}意益肆﹐倡言叢衆中﹐誣主人婦與私。{武}無奈之﹐忿塞欲死。”
忿性-汉语大词典
忿性
【1】谓发怒。{元}{柯丹丘}《荆钗记·觅真》:“只因小娘子不從{孫}宅﹐老安人忿性﹐把他嫁了{王秀才}。”
忿争-汉语大词典
忿争
亦作“[忿諍]”【1】忿怒相争。《韩非子·解老》:“重生者雖入軍無忿争之心﹐則無所用救害之備。”{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跋逻末罗耆厘山》:“其後僧徒忿諍﹐就王平議。”{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七节:“《翁同龢日记》叙述{英}{法}公使忿争的情形﹐说{英}公使‘咆哮恣肆﹐为借款也﹐此等恶趣﹐我何以堪。’说{法}公使‘无耻无餍﹐日在犬羊虎豹丛中。’”《淮南子·本经训》:“逮至衰世﹐人衆而財寡﹐事力勞而養不足﹐於是忿争生。”《隋书·房陵王勇传》:“朕傍無姬侍﹐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豈若前代多諸内寵﹐孽子忿諍﹐爲亡國之道邪!”{唐}{韩愈}《醉後》诗:“初喧或忿争﹐中静雜嘲戲。”
忿戾-汉语大词典
忿戾
【1】忿恨。{宋}{苏轼}《大臣论下》:“今君子又從而疾惡之﹐是以其謀不得不深﹐其交不得不合﹐交合而謀深﹐則其致毒也﹐忿戾而不可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分明是{方氏}平日心腸狠毒﹐元自與虎狼氣類相同﹐今在屋後獨居多時﹐忿戾滿腹﹐一見妾來﹐怒氣勃發﹐遂變出形相來﹐恣意咀啗﹐傷其性命。”{章炳麟}《复仇是非论》:“牛以角觸﹐馬以足踶﹐象以鼻捲﹐有時亦能殺人也﹐而多由不勝忿戾之心以至行殺﹐未嘗因以爲利﹐故人之稱牛﹑馬﹑象者以爲仁厚之蟲。”【2】蛮横无理,动辄发怒。《後汉书·应劭传》:“裁以軍令﹐則忿戾作亂;制御小緩﹐則陸掠殘害。”《梁书·敬帝纪》:“騁智辯以飾非﹐肆忿戾以害物。”《论语·阳货》:“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惡理多怒。”{刘宝楠}正义:“注以‘惡理’訓戾﹐‘多怒’訓忿……乖戾則多違理﹐故注云惡理。”
忿喪-汉语大词典
忿喪
【1】忿恨沮丧。{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三:“榜發﹐{韓}竟落第﹐聞其故﹐懊惱忿喪不已﹐嘔血而亡。”
忿然作色-汉语大词典
忿然作色
【1】气愤地变了脸色,发怒。{夏衍}《秋瑾传》第一幕:“{秋瑾}(忿然作色):女人不是人吗?”《庄子·外物》:“鮒魚忿然作色曰:‘……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汉}{刘向}《说苑·奉使》:“{秦王}忿然作色怒曰:‘公亦曾見天子之怒乎?’{唐且}曰:‘王臣未曾見也。’”
忿火中燒-汉语大词典
忿火中燒
【1】犹言怒火中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甲詞益狎逼。{張}忿火中燒﹐把刀直出﹐剁甲中顱。”
忿滀-汉语大词典
忿滀
【1】郁结。《庄子·达生》:“夫忿滀之氣﹐散而不反﹐則爲不足。”
忿激-汉语大词典
忿激
【1】愤怒偏激。《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所以{陶淵明}欲息交﹐{嵇叔夜}欲絶交﹐{劉孝標}又做下《廣絶交論》﹐都是感慨世情﹐故爲忿激之譚耳。”{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當時{趙清獻公}之折{荆公}曰:‘{臯}﹑{夔}﹑{稷}﹑{契}﹐何書可讀?’此亦忿激求勝之辭﹐未足以服{荆公}。”【2】愤怒激动。{清}{林则徐}《搜查夷船出具切结并勒限将空趸驱逐回国缮录》:“臣等忿激之餘﹐已先與水師提臣密爲布置。”{三国} {魏}{阮籍}《大人先生传》:“若夫惡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忿激以求﹐貴志而賤身﹐伊禽生而獸死﹐尚何顯而獲榮?”{宋之的}《草原颂歌》:“一个老人忿激地把手一挥。”
忿悁-汉语大词典
忿悁
【1】怨怒,愤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棄忿悁之節﹐定累世之功。”《战国策·赵策二》:“{秦}雖僻遠﹐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後汉书·窦融传》:“忿悁之間﹐改節易圖﹐君臣分争﹐上下接兵。”{清}{唐甄}《潜书·任相》:“以萬乘之尊﹐不得自專﹐而受挫於其臣﹐内懷忿悁﹐固已久矣。”
忿葦-汉语大词典
忿葦
【1】犹斐亹。美盛貌。{汉}{扬雄}《蜀都赋》:“俊茂豐美﹐洪溶忿葦。”
忿兵-汉语大词典
忿兵
【1】谓不忍小故而愤怒用兵。《汉书·魏相传》:“争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敵將忿兵﹐伺其不意可一戰擒也。”《新唐书·褚遂良传》:“帝欲自討{遼東}﹐{遂良}固勸無行:‘一不勝﹐師必再興﹐再興﹐爲忿兵。兵忿者﹐勝負不可必。’”
忿鬱-汉语大词典
忿鬱
亦作“[忿欝]”【1】怨恨忧郁。{明}{李东阳}《书某节妇事》:“其何以洩忿欝而暴其姦凶?”{宋}{叶適}《故知广州敷文阁待制薛公墓志铭》:“方艱難時﹐士無賢不肖﹐皆媮視苟息﹐惟{宗澤}未及成﹐忿鬱死﹐{趙立}﹑{翟興}不幸喪敗。”
忿忿-汉语大词典
忿忿
【1】愤怒不平貌。{茅盾}《搬的喜剧》:“他拿出两毛钱来丢给那女仆﹐忿忿地说:‘随你去买点什么!’”{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以是忿忿﹐懷慙反側。”《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太子進則不得上見﹐退則困於亂臣﹐獨寃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衆女子留之不住……{十八姨}忿忿向東而去。”
忿嫉-汉语大词典
忿嫉
【1】忿怒憎恶。《陈书·华皎传》:“逆天反地﹐人神忿嫉。”{章炳麟}《国家论》:“遂令志其事者﹐豪毛未動﹐先有矜衆自貴之心﹐事之既成﹐又羣奉以爲大長﹐斯最可忿嫉者。”《南史·梁邵陵王纶传》:“賊徒忿嫉﹐咸勸除之。”
忿惻-汉语大词典
忿惻
【1】忿怒伤心。{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镜听》:“兩婦在廚下炊飯餉耕﹐其熱正苦……母入廚唤大婦曰:‘大男中式矣!汝可涼涼去。’次婦忿惻﹐泣且炊。”
忿譟-汉语大词典
忿譟
【1】忿怒叫嚷。{明}{宋濂}《故温州路总管府判官宣君墓志铭》:“天大雨﹐民與軍争簦……{彦昭}命裂而爲二﹐並驅出﹐使吏卒踵其後。軍忿譟不已。”
忿懟-汉语大词典
忿懟
【1】怨恨。{清}{戴名世}《与何屺瞻书》:“其於當世之故﹐不無感慨忿懟﹐而其辭類有稍稍過當者﹐世且以僕爲駡人。”{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班固}以爲露才揚己﹐忿懟沉江。”《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五年》:“上又令有司奏{廬江王}{禕}忿懟有怨言﹐請窮治;不許。”
忿懣-汉语大词典
忿懣
【1】气愤。{刘富道}《南湖月》四:“他忿懑地想:‘街办的’怎么样?”《宦海》第十六回:“一面説着﹐還覺得氣湧如山﹐十分忿懣。”{清}{洪昇}《长生殿·疑谶》:“心中一時忿懣﹐不覺酒湧上來。”
忿毒-汉语大词典
忿毒
【1】极其忿恨。《後汉书·班超传》:“遭{王莽}篡盜﹐徵求無猒﹐胡夷忿毒﹐遂以背叛。”《北史·萧宝夤传》:“{寳夤}表送其書﹐陳其忿毒之意。”《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丕}篡弑﹐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咸思{劉氏}。”
忿鷙-汉语大词典
忿鷙
【1】忿怒而击。《後汉书·杜诗传》:“昔{湯}{武}善御衆﹐故無忿鷙之師。”{李贤}注:“鷙﹐擊也。{湯}{武}順天應人﹐其所征討﹐皆吊伐而已﹐故無忿怒而擊也。”【2】亦作“[忿忮]”。残忍凶狠。{明}{宋濂}《送黄仲恭赴官馀姚序》:“奈何官失其分﹐强者忿鷙自將﹐與守抗衡﹐弱者依阿取容﹐又一切局於鉗制……二者胥失也。”{宋}{刘克庄}《题跋·章援致平与坡公书》:“君子無纖毫之過﹐而小人忿忮﹐必致之死。”《汉书·匈奴传下》:“何者?外國天性忿鷙﹐形容魁健﹐負力怙氣﹐難化以善﹐易■以惡﹐其彊難詘﹐其和難得。”{颜师古}注:“鷙﹐佷也。”
忿然-汉语大词典
忿然
【1】愤怒貌。《新唐书·牛仙客传》:“{力士}曰:‘{仙客}本胥史﹐非宰相器。’帝忿然曰:‘朕且用{康■}!’蓋恚言也。”{明}{叶盛}《水东日记·诸公才学心量》:“{泰和}{陳學士}當筆譔祭文﹐公欲有所易﹐{陳}忿然不平﹐見於言色。”{王鲁彦}《狗》:“‘{王先生}!你为什么不下去问问她呀?’{爱罗先珂}君忿然的问我。”{汉}{刘向}《列女传·齐桓卫姫》:“妾聞之人君有三色……忿然充滿手足矜動者﹐攻伐之色。”
忿忮-汉语大词典
忿忮
【1】见“忿鷙”。
忿疾-汉语大词典
忿疾
【1】忿怒憎恶。《南史·朱异传》:“四方餉饋﹐曾無推拒﹐故遠近莫不忿疾。”《书·君陈》:“爾無忿疾于頑。”{孔}传:“人有頑嚚不喻﹐汝當訓之﹐無忿怒疾之。”《後汉书·党锢传序》:“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金}{王若虚}《臣事实辨》:“嗚呼!{滂}({范滂})生昏亂之朝﹐而標置自高﹐忿疾已甚﹐蓋所謂殺其軀也。”{章炳麟}《论式》:“{楊子}爲《法言》﹐稍有裁制﹐以規《論語》﹐然儒術已勿能擬{孟子}﹑{孫卿}﹐而復忿疾名法。”
忿-汉语大词典
忿
【1】见“忿鬩”。
忿欝-汉语大词典
忿欝
【1】见“忿鬱”。
忿恨-汉语大词典
忿恨
【1】忿怒怨恨。{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既懼患至﹐兼懷忿恨﹐不能復遠度孤心﹐近慮事勢。”{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李太白}《去婦詞》……古今以爲絶唱﹐然以余觀之﹐特忿恨决絶之詞耳。”{茅盾}《子夜》三:“{吴荪甫}那一股又忿恨又苦闷的神色﹐很使{竹斋}吃了一惊。”《汉书·赵充国传》:“{岑}父母求錢財亡已﹐忿恨相告。{岑}坐非子免﹐國除。”
忿速-汉语大词典
忿速
【1】忿怒急躁。《孙子·九变》:“故將有五危……忿速﹐可侮也。”{杜牧}注:“忿者﹐剛怒也;速者﹐褊急也﹐性不厚重也。”{唐}{元稹}《裴向授左散骑常侍制》:“朕以將壯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温良之士以鑒之乎!”
忿隘-汉语大词典
忿隘
【1】谓性情偏激。{宋}{苏辙}《丐者赵生传》:“余觀{趙生}鄙拙忿隘﹐非專自晦者也。”
忿躁-汉语大词典
忿躁
【1】忿怒急躁。{宋}{苏轼}《上张安道养生诀论》:“神仙至術﹐有不可學者:一忿躁﹐二陰險﹐三貪慾。”《新五代史·梁臣传·敬翔》:“〔{梁太祖}〕歸而忿躁﹐殺{唐}大臣幾盡。”
忿不顧身-汉语大词典
忿不顧身
同“[奮不顧身]”【1】《镜花缘》第三七回:“{林兄}因感世子之情﹐{唐兄}只知惟義是趨﹐都是忿不顧身﹐竟將王宫内院視爲兒戲。”
忿憤-汉语大词典
忿憤
【1】愤怒不平。《世说新语·方正》“{宣王}果大忿”{刘孝标}注引{晋}{孙盛}《晋阳秋》:“朝廷慮{高祖}不勝忿憤……乃使{毗}仗節爲{高祖}軍司馬。”{汉}{应劭}《风俗通·十反·赵相汝南李统》:“股肱掾史﹐咸用忿憤﹐欲詣闕自理。”《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今大駕蒙塵﹐人思效命﹐而虜敢自送﹐衆心忿憤。”
忿隙-汉语大词典
忿隙
【1】怨仇,嫌隙。《新唐书·李逢吉传》:“{逢吉}因{彙}({茅彙})召見{昭}({武昭})﹐厚相结納﹐忿隙得解。”
忿怒-汉语大词典
忿怒
【1】愤怒。《穀梁传·宣公十五年》:“矯王命以殺之﹐非忿怒相殺也。”《史记·陈丞相世家》:“帝以忿怒故﹐欲斬之。”{茅盾}《子夜》一:“超乎一切以上的憎恨和忿怒忽然给与{吴老太爷}以长久未有的力气。”{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國}({武國})至{山陽}偃然自大﹐受{全}({李全})庭參。{全}軍忿怒﹐囚而殺之。”
忿纇-汉语大词典
忿纇
【1】犹忿戾。《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生{伯封}﹐實有豕心﹐貪惏無饜﹐忿纇無期﹐謂之封豕。”{杜预}注:“纇﹐戾也。”
忿邑-汉语大词典
忿邑
【1】愤恨忧郁。《汉书·杜邺传》:“由後視前﹐忿邑非之。”{颜师古}注:“邑﹐於邑也。”
忿世嫉俗-汉语大词典
忿世嫉俗
同“[憤世嫉俗]”【1】{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自尊至者﹐不平恆繼之﹐忿世嫉俗﹐發爲巨震﹐與對蹠之徒争衡。”
忿忿不平-汉语大词典
忿忿不平
同“[憤憤不平]”【1】{古龙}《长干行》三:“{高战}也是忿忿不平﹐点点头。”《禅真逸史》第一回:“此時過往人衆﹐見{齊德}受虧﹐俱忿忿不平。”
忿諍-汉语大词典
忿諍
【1】见“忿争”。
忿氣-汉语大词典
忿氣
【1】指气愤。《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劉員外}與媽媽也只道女兒忿氣説這些話﹐不在心上。”【2】怒气。《续资治通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遊騎至{李陽河}﹐都統{張林}屢諷之降﹐{卯發}忿氣填膺﹐瞠目視{林}﹐{林}不敢復言。”{元}{王晔}《桃花女》第四折:“我心間無限事﹐盡在不言中﹐不由我忿氣冲冲。”{赵树理}《三里湾·有翼革命》:“{玉梅}听了他这句话﹐知道是{灵芝}和{玉生}订婚的消息已经传到耳朵里﹐惹起了他的忿气。”
忿言-汉语大词典
忿言
【1】忿怒的话;怨恨的话。{郭希仁}《从戎纪略》:“至連日雨雪﹐糧食不繼﹐夜間露宿﹐軍士忍饑受凍﹐而無忿言﹐可欽可敬。”《礼记·祭义》:“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忿懫-汉语大词典
忿懫
【1】见“忿懥”。
忿怨-汉语大词典
忿怨
【1】怨恨。{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有部下告其謀反者﹐上詰問其故﹐軍校辭窮﹐服曰:‘{進}御下嚴﹐臣不勝忿怨﹐故誣之耳。’”《红楼梦》第七五回:“只聽裏面稱三贊四﹐耍笑之音雖多﹐又兼有恨五駡六﹐忿怨之聲亦不少。”{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諸侯忿怨﹐卿士訕謗。”
忿懥-汉语大词典
忿懥
亦作“[忿懫]”亦作“[忿疐]”【1】发怒。《书·多方》“叨懫日欽”{孔}传:“故亦惟有{夏}之民﹐貪叨忿懫而逆命。”《大戴礼记·武王践阼》:“杖之銘曰:惡乎危?於忿疐。惡乎失道?於嗜慾。惡乎相忘?於富貴。”{汪东}《革命今势论》:“苟有讀史至此者﹐宜皆流涕痛哭﹐忿懥之念﹐波湧雲集﹐揮之不去。”《礼记·大学》:“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郑玄}注:“懥﹐怒貌也。或作懫﹐或爲疐。”{宋}{司马光}《叙清河郡君》:“君性和柔敦實﹐自始嫁至於瞑目﹐未嘗見其有忿懥之色﹐矯妄之言。”
忿愠-汉语大词典
忿愠
【1】忿怒。{宋}{洪迈}《夷坚丁志·王立■鸭》:“{史}入戲之曰:‘外人説汝是鬼﹐如何?’媪曰:‘六十歲老婢﹐真合作鬼。’雖極忿愠﹐而了無懼容。”
忿鬭-汉语大词典
忿鬭
【1】忌恨好斗。{宋}{苏辙}《周论》:“天下紛然而淆亂﹐忿鬭而相苦。”{明}{文徵明}《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刑部尚书刘公行状》:“監舶者利其賄不禁﹐或不時得賄﹐即忿鬭成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傅玄}忿鬭免官﹐{孫楚}矜誇凌上。”
忿恚-汉语大词典
忿恚
【1】怒恨。《战国策·齐策六》:“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終身之名;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姚安》:“自此貧無立錐﹐忿恚而死。”{宋}{苏辙}《四论熙河边事札子》:“今若不問枉直所在﹐興忿恚之師﹐爲必取之計﹐則{關}{陝}兵禍漸不可知。”《史记·陈涉世家》:“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衆。”
忿鬩-汉语大词典
忿鬩
亦作“[忿
]”【1】忿怒争执。《魏书·李沖传》:“{沖}兄弟六人﹐四母所出﹐頗相忿
。”《北史·文苑传·诸葛颍》:“{潁}性褊急﹐與{柳■}每相忿
﹐帝屢責怒之﹐而猶不止。”《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兩軍之士﹐日有忿
。”
忿競-汉语大词典
忿競
【1】犹忿争。{明}{沈德符}《野獲编·宗藩·郑世子让国》:“但以宗法世次﹐自請避位﹐而以{鄭國}還之{祐橏}之子孫﹐既蓋乃父生前忿競之愆﹐又杜{載璽}他日報復之念。”《新唐书·崔日用传》:“坐與{薛稷}相忿競﹐罷政事﹐爲{婺州}長史。”《北齐书·毕义云传》:“爲郎﹐與左丞{宋遊道}因公事忿競﹐{遊道}廷辱之云:‘《雄狐》之詩﹐千載爲汝。’”
忿憾-汉语大词典
忿憾
【1】怨恨。{清}{刘大櫆}《左仲郛诗序》:“刑罰之煩﹐賦歛之苛﹐皆有以自達其隱﹐抑塞之情舒﹐而忿憾無聊不平之氣寢以微矣。”{隋}{王通}《中说·魏相》:“忿憾者﹐仁之螣也。”
怨忿-汉语大词典
怨忿
【1】怨恨气愤。《红楼梦》第七一回:“{邢夫人}自爲要{鴛鴦}討了没意思﹐{賈母}冷淡了他;且前日{南安太妃}來﹐{賈母}又單令{探春}出來﹐自己心内早已怨忿。”《北齐书·薛琡传》:“〔{琡}〕惑其讒言﹐逐前妻{于氏}﹐不認其子﹐家内怨忿﹐競相告列﹐深爲世所譏鄙。”{宋}{苏轼}《代李琮论京东盗贼状》:“{克融}輩久留京師﹐終不録用﹐飢寒無告﹐怨忿思亂。”{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六章:“这是一声轻轻地呻吟夹着怨忿的咒骂。”
急忿-汉语大词典
急忿
【1】窘迫忿懑。《红楼梦》第一回:“{士隱}知道了﹐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驚唬﹐急忿怨痛﹐暮年之人﹐那禁得貧病交攻﹐竟漸漸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了。”
怒忿-汉语大词典
怒忿
【1】气愤。{柔石}《二月》十二:“{萧涧秋}感到几分怒忿﹐可是他用他底怒容带笑地表现出来。”
恚忿-汉语大词典
恚忿
【1】愤怒。《魏书·崔光传》:“終日怡怡﹐未曾恚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婦在閨房﹐恨夫不歸﹐方大恚忿﹐聞撬扉聲﹐急呼婢﹐則室門已闢。”{宋}{梅尧臣}《泰州王学士寄车螯蛤蜊》诗:“貧奩無金玉﹐狼籍生恚忿。”
恥忿-汉语大词典
恥忿
【1】羞愧怨恨。《晋书·邓遐传》:“{枋頭}之役﹐{温}既懷恥忿﹐且忌憚{遐}之勇果﹐因免{遐}官。”
悁忿-汉语大词典
悁忿
【1】怨怒。《韩非子·亡徵》:“變褊而心急﹐輕疾而易動發﹐心悁忿而不訾前後者﹐可亡也。”{唐}{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足下氣俊﹐胸臆間不以悁忿是非貯之﹐邪氣不能浸。”
悲忿-汉语大词典
悲忿
【1】悲哀怨恨;悲愤。{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悲忿﹐激怒﹐万箭穿心!”{谢璞}《珍珠赋》:“在旧{中国}﹐{洞庭湖}到处是溃决堤垸的灾难﹐只有满湖的血泪﹐无尽的悲忿。”
感忿-汉语大词典
感忿
【1】见“感憤”。
愧忿-汉语大词典
愧忿
【1】犹恼羞成怒。《宋史·何承矩传》:“{承矩}條殺獲以諭州民﹐或揭於市﹐{契丹}愧忿﹐故有此役。”
惱忿忿-汉语大词典
惱忿忿
【1】忿怒貌。《水浒传》第三十回:“那廝兩個那裏肯接﹐惱忿忿地只要催促{武松}上路。”
憂忿-汉语大词典
憂忿
【1】忧虑悲愤。{秦牧}《长河浪花集·中国红场的旗帜》:“{鲁迅}说他自己怀着比{果戈里}深广的忧忿写《狂人日记》。”
慚忿-汉语大词典
慚忿
亦作“[慙忿]”【1】羞惭忿恨。{清}{方苞}《读<伍子胥传>》:“如是﹐{夫差}雖慚忿以殺{子胥}﹐而必不釋{句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贬误》:“隱者曰:‘此魔所爲﹐吾過矣。’烈士慙忿而死。”
憤忿-汉语大词典
憤忿
【1】愤怒。《旧唐书·裴度传》:“今文武百僚﹐中外萬品﹐有心者無不憤忿﹐有口者無不咨嗟。”
懲忿-汉语大词典
懲忿
【1】克制忿怒。《北齐书·陈元康传》:“{元康}諫曰:‘王教訓世子﹐自有禮法﹐儀刑式瞻﹐豈宜至是!’言辭懇懇﹐至於流涕。{高祖}從此爲之懲忿。”{明}{沈鲸}《双珠记·狱中冤恨》:“[末]{王先生}不消愁煩﹐君子謂囹圄爲福堂﹐以其可悔過而遷善也。[生]難道福堂能懲忿?”
懲忿窒慾-汉语大词典
懲忿窒慾
【1】见“懲忿窒欲”。
懲忿窒欲-汉语大词典
懲忿窒欲
【1】谓克制愤怒,杜塞情欲。《易·损》:“君子以懲忿窒欲。”{孔颖达}疏:“君子以法此損道懲止忿怒﹐窒塞情慾……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懲窒互文而相足也。”《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如今聽在下説一文錢小小的故事﹐列位看官們各宜警醒﹐懲忿窒慾﹐且休望超凡入道﹐也是保身保家的正理。”亦省作“[懲窒]”。{宋}{朱熹}《感尚子平事》诗:“我亦近來知損益﹐只將懲窒度餘生。”{明}{高攀龙}《答陈似木书》之三:“即如忿欲﹐習于懲窒﹐懲窒過二三次﹐便省力﹐便有味。”{晋}{袁宏}《後汉纪·顺帝纪二》:“願陛下思惟所見﹐稽古率舊﹐勿令刑德大柄不由天斷﹐懲忿窒欲﹐事依禮制。”{明}{唐顺之}《<明道语略>序》:“不寢不食而非助也;不睹不聞而非忘也;懲忿窒欲而未嘗損也。”亦作“[懲忿窒慾]”。
懷忿-汉语大词典
懷忿
【1】怀恨。《後汉书·滕抚传》:“〔{撫}〕性方直﹐不交權埶﹐宦官懷忿。”{明}{叶盛}《水东日记·陈祭酒至诚》:“國子祭酒{四明}{陳先生}﹐遇僚屬諸生極嚴﹐有懷忿而訟之者。”
睚眦之忿-汉语大词典
睚眦之忿
同“[睚眦之怨]”【1】《後汉书·党锢传序》:“自此諸爲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濫入黨中。”
瞋忿-汉语大词典
瞋忿
【1】忿怒怨恨。《百喻经·獮猴喻》:“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先所瞋人﹐代謝不停﹐滅在過去﹐乃於相續後生之法﹐謂是前者﹐妄生瞋忿﹐毒恚彌深。”《百喻经·毗舍闍鬼喻》:“此篋杖屐﹐有何奇異?汝等共諍﹐瞋忿乃爾。”
蠲忿-汉语大词典
蠲忿
【1】消除忿怒。{三国} {魏}{嵇康}《养生论》:“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欲蠲忿﹐贈以青棠﹐青棠一名合歡﹐則忘忿也。”
蠲忿犀-汉语大词典
蠲忿犀
【1】犀骨制的一种妆饰品。相传带之能使人消除忿怒。{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咸通}九年﹐{同昌公主}出降……又帶蠲忿犀﹑如意玉。其犀圓如彈丸﹐入土不朽爛﹐帶之令人蠲忿怒。”
生忿子-汉语大词典
生忿子
【1】犹言不肖子。{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但得一個生忿子﹐拽布披麻扶靈柩;索强似那孝順女﹐羅裙包土築墳臺。”{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二折:“能盡的忠不盡孝﹐生忿子苦痛傷情。”
生忿-汉语大词典
生忿
【1】忤逆。{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俺割股的倒做了生忿﹐殺爹娘的無徒説他孝順﹐不辨清渾。”{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三折:“恭敬不至﹐禮節不到﹐爲上的道他生忿。”
私忿-汉语大词典
私忿
同“[私憤]”【1】个人的怨恨。《後汉书·儒林传上·孔僖》:“徒肆私忿﹐以快其意。”{宋}{苏轼}《
外补回避贾易札子》:“{易等}但務快其私忿﹐苟可以傾臣﹐即不顧一方生靈墜在溝壑。”{明}{刘基}《春秋明经·齐人郑人入郕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假王命以逞其私忿﹐抗王威以肆其不臣﹐甚矣﹐{鄭莊公}之不道也!”{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七)》:引{梦苏}文“倘若以个人的私忿﹐而杀害外侨﹐这比较杀害自国人民﹐罪加一等。”
積忿-汉语大词典
積忿
【1】忿恨郁积于心。《後汉书·列女传·许升妻》:“{升}少爲博徒﹐不理操行……{榮}父積忿疾{升}﹐乃呼{榮}欲改嫁之。”《南史·焦度传》:“{晉熙王}夾轂主{周彦}與{度}俱在{郢州}﹐{彦}有左右人與{度}父同名﹐{彦}常呼其名使役之。{度}積忿﹐呵責{彦}。”{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張元}以積忿降{元昊}﹐大爲中國之患。”{清}{吴伟业}《读史杂诗》之一:“{東漢}昔云季﹐黄門擅權勢。積忿召外兵﹐癰決身亦潰。”
疑忿-汉语大词典
疑忿
【1】疑忌愤恨。《旧唐书·高骈传》:“何乃疑忿太深﹐指陳過當﹐移時省讀﹐深用震嗟。”
發忿-汉语大词典
發忿
【1】愤懑。《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悲故鄉而發忿兮﹐去余邦之彌久。”{王逸}注:“忿﹐恚也。”【2】犹发愤。发泄愤恨的情绪。《後汉书·朱浮传》:“夫{楚}{魏}非有分職匡正之大義也﹐{莊王}但爲争强而發忿﹐公子以一言而立信耳。”《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八年》:“{白公}爲亂﹐非欲取國代主;發忿快志﹐剡手以衝仇人之匈﹐固爲俱靡而已。”【3】犹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努力。《儒林外史》第十六回:“這是我分俸些須﹐你拿去奉養父母。到家並發忿加意用功。”{元}{李行道}《灰阑记》楔子:“匆匆發忿出家門﹐别尋生理度寒温。男兒有軀長七尺﹐不信天教一世貧。”
褊忿-汉语大词典
褊忿
【1】谓心胸狭窄, 容易发怒。《旧唐书·文苑传下·萧颖士》:“終以誕傲褊忿﹐困躓而卒。”{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明皇}逐{張曲江}而用{仙客}﹐一時褊忿猶可恕。”
肆忿-汉语大词典
肆忿
【1】犹肆怒。{汉}{应劭}《风俗通·皇霸·五伯》:“{莊王}僭號﹐自下摩上﹐觀兵京師﹐問鼎輕重﹐恃强肆忿﹐幾亡{宋國}﹐易子析骸﹐厥禍亦巨。”
躁忿-汉语大词典
躁忿
【1】急躁易怒。{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其賦性躁忿浮戾﹐舉無其比。”{宋}{范祖禹}《论宦官》:“{憲宗}服金丹躁忿﹐爲{陳洪志}所弑。”《宋史·刑法志二》:“及{彦博}致仕﹐{及甫}自權侍郎以修撰守郡。母喪除﹐與{恕}書請補外﹐因爲躁忿詆毁之辭。”
追忿-汉语大词典
追忿
【1】追溯以往,感到忿恨。《北史·高隆之传》:“{文宣}末年﹐多猜害﹐追忿{隆之}。”{明}{沈德符}《野獲编·宫闱·母后先祔庙》:“上追忿往事﹐謂近代爲不足法。”
逞忿-汉语大词典
逞忿
【1】犹逞怒。{清}{林则徐}《丁灿庭等两次京控案审明定拟折》:“{漢}人之逞忿於{回}者﹐莫甚於二十五年九月初二日之事﹐而{回}人之逞忿於{漢}者﹐前後併計﹐實亦厥罪惟均。”《晏子春秋·问上八》“士武以疾忿﹐急以速竭”{张纯一}校注:“士﹐學行優於細人者。亦唯持武力﹐率爾逞忿。”《明史·王时中传》:“給事中{劉世揚}等言{時中}不當逞忿箝言官﹐帝乃切責{時中}。”
遂忿-汉语大词典
遂忿
【1】泄愤;泄恨。《管子·法禁》:“以遂忿爲勇者﹐聖王之禁也。”{汉}{桓宽}《盐铁论·西域》:“初{貳師}不克{宛}而還也﹐議者故使人主不遂忿﹐則{西域}皆瓦解而附於{胡}。”
譏忿-汉语大词典
譏忿
【1】讥讽怨怒。《新唐书·刘禹锡传》:“{禹錫}作《玄都觀看花君子》詩﹐語譏忿﹐當路者不喜﹐出爲{播州}刺史。”
讎忿-汉语大词典
讎忿
亦作“[讐忿]”【1】仇恨﹐愤恨。{明}{李东阳}《应诏陈言奏》:“凡懷挾讐忿﹐故爲誣衊者﹐
勿施行。”《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淵}憑險恃固﹐拘留大使﹐名馬不獻﹐實可讎忿。”《隋书·杨庆传》:“又王之昏主﹐心若豺狼﹐讎忿同胞﹐有逾{沉}{閼}。”
阿忿-汉语大词典
阿忿
【1】曲从(自己的)一时之忿。《新唐书·戴胄传》:“若阿忿違信;臣爲陛下惜之。”
隱忿-汉语大词典
隱忿
【1】心怀忿恨﹔心中的忿恨。《楚辞·刘向<九叹·惜贤>》:“寃結未舒﹐長隱忿兮。”{王逸}注:“言己抱守寃結﹐長隱山野﹐心中忿恨無已時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向杲》:“{杲}隱忿中結﹐莫可控訴﹐惟思要路刺殺{莊}。”{张孝若}《张季直先生传记·辛亥革命前後》:“復爲言國民疾苦之甚﹐黨人隱忿之深。”
悶忿-汉语大词典
悶忿
【1】郁闷生气。{茅盾}《虹》七:“在闷忿中﹐{梅女士}把时间的界线也弄糊涂了;她竟忘却{徐绮君}写那封信时﹐并没知道她这里的新花样。”
餘忿-汉语大词典
餘忿
【1】谓积聚的忿怨。《旧唐书·鲍防传》:“吾與{蕭昕}之子齒﹐而與{昕}同日懸車﹐非朽邁之致﹐以餘忿見廢。”
驕忿-汉语大词典
驕忿
【1】骄傲自负,怨忿不服。{晋}{袁宏}《後汉纪·桓帝纪下》:“往者﹐{申屠嘉}召{鄧通}﹐{文帝}遣詣{嘉}府﹐乃從而請之。三公之職﹐何所不統?但今左右驕忿﹐欲令三公不得舉筆。”{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八:“下此如{苻秦}之{王猛}﹑{唐}氏之{魏徵}﹐不思其身後之言﹐伐{晉}伐{高麗}﹐以致敗亡﹐余謂二君之驕忿甚矣。”《战国策·秦策五》:“今王廣德{魏}{趙}﹐而輕失{齊}﹐驕也;戰勝{宜陽}﹐不恤{楚}交﹐忿也。驕忿﹐非伯主之業也﹐臣竊爲大王慮之而不取也。”
鷙忿-汉语大词典
鷙忿
【1】强烈忿恨。{宋}{沈辽}《苏武归汉图》诗:“將軍鷙忿不可奪﹐老母已誅族已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