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禦

禦(禦)是什么意思

  • 屯禦-汉语大词典

    屯禦

    【1】指屯兵防御点。{唐}{独孤及}《谏表》:“假令居安思危﹐用備不虞﹐自可於阨害之地﹐少置屯禦﹐餘悉休之。”

  • 備禦-汉语大词典

    備禦

    亦作“[備御]”【1】防备。《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勸{權}夾水口立塢﹐所以備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宋}{苏舜钦}《赠太子太保韩公行状》:“使齎手詔問攻守方略﹐公畫備禦之策甚詳。”{清}{王韬}《弢园文录·变法中》:“{中}西同有備禦﹐而彼之炮臺﹑水雷﹐獨擅其勝。”《国语·周语下》:“將民之與處而離之﹐將災是備禦而召之﹐則何以經國?”《左傳·昭公三十年》:“以敝邑居大國之間﹐共其職貢﹐與其備御不虞之患﹐豈忘共命!”

  • 禦-汉语大词典

    禦

    【1】帝王的车马。《隶释·魏大飨碑》:“臨饗之日﹐陳兵清涂﹐慶雲垂覆﹐乃備禦﹐整法駕﹐設天宫之列衞﹐乘金華之鸞路。”

  • 共禦-汉语大词典

    共禦

    亦作“[共御]”【1】谓恭肃己身以抵御不祥。共﹐通“恭”。《左传·昭公十二年》:“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杜预}注:“桃弧﹑棘矢﹐以禦不祥。”《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能攘木鳥之妖﹐致百年之壽﹐所謂‘六沴作見﹐若是共御﹐五福乃降﹐用章于下’者也。”{颜师古}注:“共﹐讀曰恭。御﹐讀曰禦。言恭己以禦災也。”一说犹进奉﹐贡献。{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一义而误解例》:“{昭}十二年《傳》:‘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按:共﹑禦二字同義。禦與‘御’通。《廣雅·釋詁》:‘供奉獻御,進也。’‘共御’猶曰共奉獻御。質言之,則止是以共王事耳。禦亦共也,{杜}注曰:‘以禦不祥’,失之。”

  • 率禦-汉语大词典

    率禦

    【1】见“率御”。

  • 制禦-汉语大词典

    制禦

    【1】控制,防备。{宋}{丁谓}《丁晋公谈录》:“居其上者制禦小人﹐切不可失其機﹐乃賈害之速也。”{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三折:“人主制禦梟將之術﹐如養鷹一般﹐饑則附人﹐飽則颺去。”《明史·外国传三·日本》:“但海寇出没無常﹐兩地官弁不能通攝﹐制禦爲難。”

  • 堵禦-汉语大词典

    堵禦

    【1】阻挡抵御。{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上·毕》:“〔{畢秋帆}〕領兵堵禦﹐没於{當陽}。”《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誠以籌設更練﹐無事則支更﹐有事則堵禦。”

  • 壅禦-汉语大词典

    壅禦

    亦作“[壅御]”【1】阻止;阻挡。《吕氏春秋·怀宠》“隣國之民歸之若流水”{汉}{高诱}注:“民歸之若流水﹐不可壅禦也。”《淮南子·脩务训》:“破敵陷陳(陣)﹐莫能壅御。”

  • 呵禦-汉语大词典

    呵禦

    【1】护卫;保卫。{清}{东轩主人}《述异记·怪洋三则》:“遂共入衙門﹐歷數重﹐無呵禦者。”《新唐书·萧遘传》:“道{三峽}﹐方迫畏不瞑﹐若有人謂曰:‘公無恐﹐予爲公呵禦。’{遘}怳悟。”

  • 守禦-汉语大词典

    守禦

    【1】防守;防御。《国语·齐语》:“君有攻伐之器﹐小國諸侯有守禦之備﹐則難以速得志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爲節用。”{清}{顾炎武}《军制论》:“而兵再增﹐制再變﹐屯衛者曰:‘我烏知兵?轉漕耳﹐守禦非吾任也。’”{唐}{韩愈}《上留守郑相公启》:“坐軍營﹐操兵守禦﹐爲留守出入前後驅從者﹐此真爲軍人矣。”{宋}{秦观}《病犬》诗:“犬以守禦用﹐老憊將何爲。”{吴祖缃}《山洪》二六:“现在{南陵}和{清弋江}的驻军将加紧调到{黄柏岭}和{万峻岭}守御﹐游击队也在准备出动。”

  • 强禦-汉语大词典

    强禦

    亦作“[彊禦]”【1】豪强,有权势的人。《诗·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彊禦。”{汉}{桓宽}《盐铁论·禁耕》:“今放民於權利﹐罷鹽鐵以資暴彊﹐遂其貪心﹐衆邪群聚﹐私門成黨﹐則强禦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唐}{刘知幾}《史通·辨职》:“史之爲務﹐厥途有三焉。何則?彰善貶惡﹐不避强禦。若{晉}之{董狐}﹐{齊}之{南史}﹐此其上也。”{明}{沈德符}《野獲编·督抚·海忠介被纠》:“近日地方使君﹐逞風力者﹐動云不畏强禦﹐然則强禦乃我輩也。”{冰心}《<1959-1961儿童文学选>序》:“这些故事中的儿童﹐都是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不怕艰难﹐不畏强御的。”【2】强而有力;有力的保卫者。《左传·昭公十二年》:“{穆子}曰:‘吾軍帥彊禦﹐卒乘競勸﹐今猶古也﹐{齊}將何事?’”《国语·周语中》:“{晉}得其民﹐四軍之帥﹐旅力方剛﹐卒伍治整﹐諸侯與之。是有五勝也:有辭﹐一也;得民﹐二也;軍帥强禦﹐三也;行列治整﹐四也;諸侯輯睦﹐五也。”{明}{何景明}《用直》:“故直節之士﹐邦之司繩﹐而國之强禦也。”

  • 嬰禦-汉语大词典

    嬰禦

    【1】犹抵御。《後汉书·马融传》:“若夫鷙獸毅蟲﹐倨牙黔口﹐大匈哨後﹐緼巡歐紆﹐負隅依阻﹐莫敢嬰禦。”

  • 支禦-汉语大词典

    支禦

    【1】抵御。{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四:“{有明}中葉﹐戰功固不足言﹐然南北更有逈異者﹐大率用兵于南﹐則易于蕩掃;用兵于北﹐則僅足支禦。”

  • 戍禦-汉语大词典

    戍禦

    【1】防守御敌。{汉}{桓宽}《盐铁论·轻重》:“中國困於繇賦﹐邊民苦於戍禦。”

  • 救禦-汉语大词典

    救禦

    【1】阻止,防御。《国语·晋语二》:“殺無罪以爲諸侯笑﹐使百姓莫不有藏惡於其心中﹐恐其如壅大川﹐潰而不可救禦。”{韦昭}注:“禦﹐止也。”

  • 消禦-汉语大词典

    消禦

    【1】消除﹑防御。《後汉书·卢植传》:“案今年之變﹐皆陽失陰侵﹐消禦災凶﹐宜有其道。”

  • 流禦-汉语大词典

    流禦

    【1】古代一种刑罚。把罪人流放到边地守御。《隋书·高祖纪上》:“{帝唐}{崇山}之罰﹐僅可方此﹐{大漢}流禦之刑﹐是亦相匹。”《文选·左思<魏都赋>》:“{漢}罪流禦﹐{秦}餘徒。”{刘良}注:“{秦}{漢}遷流罪人於南方﹐以禦魑魅。”

  • 扤禦-汉语大词典

    扤禦

    【1】防御;抵抗。{汉}{蔡邕}《黄钺铭》:“始受旄鉞金鼓之任﹐扤禦三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扤禦侮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召穆公}亦云。”《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李嗣昭}與{李嗣源}夜入{汴}軍﹐斬將搴旗﹐敵人扤禦不暇﹐自相驚擾。”{明}{宋濂}《故朝列大夫苏公墓志铭》:“煦嫗扤禦一以恩﹐設心不讓{漢}吏循。”

  • 抗禦-汉语大词典

    抗禦

    【1】抵抗,防御。《晋书·邵续李矩等传论》:“招集義勇﹐抗禦仇讎。”《梁书·昌义之传》:“時城中衆纔三千人﹐{義之}督帥﹐隨方抗禦。”{萧乾}《栗子·参商》:“她感到了威胁。抗御是必须的了。”

  • 抵禦-汉语大词典

    抵禦

    【1】抵抗防御。{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道光二十二年》:“因暢論{英}夷船堅炮利﹐紀律禁嚴﹐斷非我師所能抵禦。”{老舍}《四世同堂》五八:“还给它时时的添加一点土﹐或几根木头﹐加强它的抵御力。”

  • 捍禦-汉语大词典

    捍禦

    【1】防卫;抵御。《後汉书·逸民传·逢萌》:“行至{勞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禦。”{明}{黄翼圣}《寇警杂诗》:“顧瞻斗大城﹐捍禦悉草草。”{许地山}《集外·女国士》:“要知道为人民的﹐捍御外侮是他最高的责任。”{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來則捍禦﹐去則不追。”

  • 控禦-汉语大词典

    控禦

    【1】犹防御。《宋史·李纲传》:“七日議守。謂敵情狡獪﹐勢必復來﹐宜於沿{河}﹑{江}﹑{淮}措置控禦﹐以扼其衝。”

  • 懲禦-汉语大词典

    懲禦

    【1】抗击,抵御。《新唐书·杜佑传》:“今戎醜方彊﹐邊備未實﹐誠宜慎擇良將﹐使之完輯﹐禁絶誅求﹐示以信誠﹐來則懲禦﹐去則謹備。”

  • 禁禦-汉语大词典

    禁禦

    【1】指禁止奸盗等犯罪活动的措施和效果。《新唐书·陆贽传》:“視姦盜有無以稽禁禦﹐視選舉衆寡以稽風化。”【2】同“[禁籞]”。{宋}{欧阳修}《和刘原父从幸後苑观稻呈经筵诸公》:“禁禦皇居接﹐香畦鏤檻邊。”{唐}{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配極玄都閟﹐凴虚禁禦長。” 一本作“禁籞”。{汉}{扬雄}《羽猎赋》序:“然至羽獵﹐甲車戎馬﹐器械儲偫﹐禁禦所營﹐尚泰奢麗誇詡﹐非{堯}﹑{舜}﹑{成湯}﹑{文王}三驅之意。”【3】禁止;制止。《後汉书·朱暉传》:“子弟親戚並荷榮任﹐故放濫驕溢﹐莫能禁禦。”《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爲刑辟﹐懼民之有争心也﹐猶不可禁禦﹐是故閑之以義﹐糾之以政﹐行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故有鑄錢之禁﹐禁禦之法立而姧僞息。”

  • 禦-汉语大词典

    《廣韻》魚巨切,上語,疑。《集韻》牛據切,去御,疑。【1】祀。《逸周书·世俘》:“戊辰,王遂禦循追祀{文王}。”{朱右曾}校释:“《説文》:‘禦,祀也。’蓋祀天即位也。”{元}{戴侗}《六书故·天文下》:“禦,祀以禦沴也。”【2】息止;禁止;阻止。《易·繫辞上》:“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孔颖达}疏:“禦,謂無所止息也。”《国语·鲁语下》:“諸侯有旅賁,禦災害也。”{韦昭}注:“禦,禁也。”《後汉书·赵咨传》:“雖{仲尼}重明{周}禮,{墨子}勉以古道,猶不能禦也。”{李贤}注:“禦,止也。”{宋}{叶適}《送戴许蔡仍王汶序》:“泉之在山……不已其行,終爲江海者,蓋物莫能禦,而非俟夫有以導之也。”【3】抗拒;抵挡。《易·蒙》:“上九,擊蒙,不利爲寇,利禦寇。”《左传·隐公九年》:“{北戎}侵{鄭},{鄭伯}禦之。”{晋}{潘岳}《马汧督诔》:“{敦}固守孤城,獨當羣寇;以少禦衆,載離寒暑。”{唐}{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我來禦魑魅,自宜味南烹。”《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爇些枯枝,以禦寒氣。”【4】指违抗。{清}{刘大櫆}《送黟令孙君改任凤阳序》:“縣大夫于民最親,然恃其威權,境内莫之敢禦。”【5】防备。《国语·周语中》:“國有郊牧,疆有寓望,藪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禦災也。”{韦昭}注:“禦,備也。”【6】指防御之兵。《隋书·百官志下》:“{煬帝}即位,改領軍爲左右屯衛,加置左右禦。”【7】匹敌;相当。《诗·秦风·黄鸟》:“維此{鍼虎},百夫之禦。”{毛}传:“禦,當也。”《国语·齐语》:“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禦。”{韦昭}注:“禦,當也。”【8】强御,强暴。《史记·周本纪》:“尚桓桓,如虎如羆,如豺如離,于{商}郊,不禦克犇,以役西土。”{裴骃}集解引{郑玄}曰:“禦,彊禦,謂彊暴也。”【9】通“[御]”。统御。{唐}{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初,{玄佐}遇軍士厚……至于{惟恭},每加厚焉,故士卒驕不能禦。”{元}{李文蔚}《蒋神灵应》第二折:“到來日陳旌旗列士卒,統干戈禦戰車,將江山社稷扶。”【10】通“[御]”。进献。《左传·昭公十二年》:“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俞樾}曰:“共與供通,禦與御通……以共禦王事者,以供御王事也。《廣雅·釋詁》:供,奉獻;御,進也。供御與奉獻同。”见《群经平议·左传三》。【11】大臣。《逸周书·世俘》:“禽禦八百。”{孔晁}注:“禦,大臣也。”【12】挂在车前的竹帘。《尔雅·释器》:“竹前謂之禦。”{邢昺}疏:“{李巡}曰:‘竹前,謂編竹當車前以擁蔽,名之曰禦。’{孫炎}曰:‘禦,以簟爲車飾也。’”

  • 禦水-汉语大词典

    禦水

    【1】谓避水害。《山海经·西山经》:“〔{崑崙之丘}〕﹐有木焉﹐其狀如棠﹐華黄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禦水﹐食之使人不溺。”

  • 禦福-汉语大词典

    禦福

    【1】拒绝福佑。《庄子·徐无鬼》:“今夫子聞之而泣﹐是禦福也。”{陆德明}释文:“禦﹐距也﹐逆也。”

  • 禦凶-汉语大词典

    禦凶

    【1】抗拒凶邪之气。《山海经·北山经》:“〔{譙明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貆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禦凶。”

  • 禦蠱-汉语大词典

    禦蠱

    【1】谓抵御热毒恶气。《史记·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张守节}正义:“蠱者﹐熱毒惡氣爲傷害人﹐故磔狗以禦之。”

  • 禦敵-汉语大词典

    禦敵

    【1】防御敌人。《晋书·明帝纪赞》:“{晉陽}禦敵﹐{河西}全壤。”《孔丛子·儒服》:“命勇謀之將以禦敵﹐先使之迎于敵所從來之方﹐爲壇祈克乎五帝。”

  • 禦侮-汉语大词典

    禦侮

    【1】指武臣。《汉书·王莽传中》:“故尚書令{唐林}爲胥附﹐博士{李充}爲犇走﹐諫大夫{趙襄}爲先後﹐中郎將{廉丹}爲禦侮﹐是爲四友。”{宋}{苏轼}《赐王文郁银绢奖谕敕书》:“汝以禦侮之才﹐當專城之寄。”《文选·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且虚飾寵章﹐委成禦侮。”{吕延济}注:“寵章﹐謂封侯也。禦侮﹐謂爲驃騎。”《诗·大雅·緜》:“予曰有禦侮。”{毛}传:“武臣折衝曰禦侮。”{孔颖达}疏:“禦侮者﹐有武力之臣﹐能折止敵人之衝突者﹐是能扤禦侵侮﹐故曰禦侮也。”【2】谓抵御外侮。《孔丛子·论书》:“自吾得{由}也﹐惡言不至於門﹐是非禦侮乎!”{宋}{胡铨}《上高宗封事》:“有如虜騎長驅﹐尚能折衝禦侮乎!”{邹韬奋}《经历》三二:“我们要积极提倡民族统一战线﹐来抢救我们的国家﹐要全国团结御侮﹐一致对外。”《周书·魏玄传》:“灌瓜贈藥﹐雖有愧于昔賢;禦侮折衝﹐足方駕于前烈。”

  • 禦守-汉语大词典

    禦守

    【1】犹防守。{宋}{曾巩}《瀛州兴造记》:“維北邊自通使{契丹}﹐城壁樓櫓禦守之具﹐寢弛不治﹐習以爲故。”

  • 禦火-汉语大词典

    禦火

    【1】谓避火灾。{南朝} {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涿光山}下囂水多鰼鰼之魚﹐如鵲而十翼﹐捕之可以禦火。”《山海经·西山经》:“〔{符禺之山}〕﹐其獸多葱聾﹐其狀如羊而赤鬣。其鳥多鴖﹐其狀如翠而赤喙﹐可以禦火。”{郭璞}注:“畜之避火災也。”

  • 禦衛-汉语大词典

    禦衛

    【1】防护保卫。{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及{晉武}敕戒﹐備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警郡守以恤隱﹐勒牙門以禦衛﹐有訓典焉。”

  • 禦姦-汉语大词典

    禦姦

    【1】谓禁止邪恶。《国语·晋语六》:“禦宄以德﹐禦姦以刑。”

  • 禦寇-汉语大词典

    禦寇

    【1】谓防御贼寇。《左传·襄公十年》:“征者喪雄﹐禦寇之利也。”《易·蒙》:“上九﹐擊蒙﹐不利爲寇﹐利禦寇。”

  • 禦人-汉语大词典

    禦人

    【1】指与人口头应对交锋。《论语·公冶长》:“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2】以武力制人而夺其财货。{明}{沈德符}《野獲编·内阁三·言官论人》:“又如戊申年一禮部郎﹐論首揆{朱山陰}十二大罪﹐其事之裝飾不足言﹐至謂礦税﹑棍徒﹐皆其家人所得﹐禦人之貨﹐盡歸{朱}私槖。”《孟子·万章下》:“今有禦人於國門之外者。”{赵岐}注:“禦人﹐以兵禦人而奪之貨。”

  • 禦捍-汉语大词典

    禦捍

    【1】防御,保卫。{宋}{范仲淹}《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則使屬户蕃兵暨弓箭手與諸寨士兵共力禦捍。”《北齐书·王紘传》:“五年﹐{陳}人寇{淮南}﹐詔令羣官共議禦捍。”{前蜀}{杜光庭}《录异记·忠》:“請自{望仙門}以北{周玄武}﹑{白虎}諸門﹐博築城池﹐置樓櫓却敵﹐爲禦捍之備﹐有持久之安也。”

  • 禦扤-汉语大词典

    禦扤

    【1】《周书·郑伟传》:“{元顥}入{洛}﹐以禦扤之功﹐累遷都督二{豫}﹑{郢}﹑{雍}四州諸軍﹑征東將軍﹑{豫州}刺史﹑兼尚書右僕射。”{宋}{欧阳修}《时论·塞垣》:“先是﹐胡馬將入﹐寇于兹城﹐駐牙帳數日﹐伺{漢}兵之輕重﹐或我師禦扤﹐乃長驅南下。”《旧唐书·懿宗纪》:“{崔雍}任居牧守﹐賊犯州城﹐禦扤曾不發言﹐從容乃與命酒。”

  • 禦備-汉语大词典

    禦備

    【1】防备。{前蜀}{杜光庭}《录异记·忠》:“長家苑囿城隍﹐不啻百里﹐若外兵來逼﹐須有禦備。”《旧唐书·朱瑄传》:“及{徐}{泗}平﹐{全忠}乃移兵攻{鄆}。三四年間﹐每春秋入其境剽掠……{瑄}禦備殫竭。”《北齐书·慕容俨传》:“{儼}隨方禦備﹐{瑱}等不能克。”

  • 禦戰-汉语大词典

    禦戰

    【1】为抵御敌人的侵犯而作战。《尉缭子·守权》:“凡守者﹐進不郭圍﹐退不亭障﹐以禦戰﹐非善者也。”

  • 當禦-汉语大词典

    當禦

    【1】抵挡。《後汉书·虞诩传》:“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東﹐雖{賁}{育}爲卒﹐{太公}爲將﹐猶恐不足當禦。”

  • 綏禦-汉语大词典

    綏禦

    【1】见“綏御”。

  • 豫禦-汉语大词典

    豫禦

    【1】预先防御。《公羊传·庄公十八年》:“此未有伐中國者﹐則其言爲中國追何﹐大其未至而豫禦之也。”

  • 巡禦-汉语大词典

    巡禦

    【1】巡防警戒。《金史·李石传》:“京師巡禦不可不嚴。近都猛安内選士二千人巡警﹐仍給口豢芻粟。”{汉}{班固}《封燕然山铭》:“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禦﹐治兵于{朔方}。”

  • 遏禦-汉语大词典

    遏禦

    【1】阻挡防御。{清}{史致谔}《同治元年十月初六日禀曾国藩等》:“添調……艇釣礮船九隻分赴{丈亭}﹑{太平橋}﹑{姚江}等處﹐棱巡遏禦。”{清}{柯悟迟}《漏网喁鱼集·咸豐六年》:“{鎮江}營譁然大散﹐又無遏禦。”

  • 防禦-汉语大词典

    防禦

    【1】本为官名。防御使的简称。后渐成为对士绅的尊称﹐与员外﹑朝奉相似。{宋}{洪迈}《夷坚甲志·徐防御》:“適{顯仁太后}患目疾﹐訪草澤醫﹐遂獲展效﹐補官與宅﹐錫賚不勝計﹐稱爲{徐防禦}。”《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那市上有個富户{吴防御}﹐媽媽{潘氏}﹐止生一子﹐名唤{吴山}。”【2】{清}代驻防旗兵低级军官之名﹐设于佐领之下。【3】关禁。指防守抵御的设施。《後汉书·班固传下》:“且夫辟界西戎﹐險阻四塞﹐脩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平夷洞達﹐萬方輻湊?”{李贤}注:“防禦謂關禁也。”【4】防守﹐抵御。{明}{唐顺之}《咨总督都御史胡》:“先是貴院會同本司具題用銀一萬兩﹐募{山東}兵三千名﹐到{江}南防禦。”《吕氏春秋·论人》:“賢不肖異﹐皆巧言辯辭﹐以自防禦﹐此不肖主之所以亂也。”【5】防备﹐戒备。{丁玲}《阿毛姑娘》第一章三:“开始是囝囝的笑﹐抹去她所有对人的防御的心。”{清}{李渔}《玉搔头·分任》:“此人必有異謀﹐不可不加防禦。”

  • 防禦州-汉语大词典

    防禦州

    【1】{宋}{金}时称设有防御使的州。{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宋史三·地理志》:“州有四等﹐曰節度州﹐曰防禦州﹐曰團練州﹐曰刺史州。”《续文献通考·职官十》:“{金}諸防禦州﹐防禦使一人掌﹐防捍不虞﹐禦制盜賊。”

  • 防禦使-汉语大词典

    防禦使

    【1】职官名。{唐}{武则天}时始设于{夏州}﹐{安}{史}之乱时分设于中原军事要地﹐掌本区军事﹐以刺史兼任﹐常与团练使互兼﹐以后废置无常。至{宋}代为武将兼衔﹐官阶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辽}南面官系统中有防御使。{清}代各省驻防军中设防御使﹐是正五品武官。驻京之健锐营及各陵寝亦设防御使。《旧唐书·职官志三》:“又大郡要害之地﹐置防禦使﹐以治軍事﹐刺史兼之﹐不賜旌節。”{唐}{杜甫}《奉送蜀州柏二别驾》诗:“遷轉五州防禦使﹐起居八座太夫人。”《金史·宣宗纪上》:“{德州}防禦使{完顔醜奴}伏誅。”

  • 阻禦-汉语大词典

    阻禦

    【1】阻止。{明}{陆采}《怀香记·鞫询香情》:“小姐是主﹐{春英}是下人﹐因此上難行阻禦。”

  • 鎮禦-汉语大词典

    鎮禦

    【1】镇守防御。{唐}{贾至}《授韩洪山防御史制》:“或謀府冲深﹐才膺鎮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