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申

申(申)是什么意思

  • 批准←→申请-反义词词典

    批准←→申请pīzhǔn-shēnqǐng

    【词性】:动

    批准:上级对下级的建议、意见、请求等表示同意。

    申请:向上级或有关部门说明理由,提出请求。

    【例】 我们乡里报名应征的,一共被批准了九个人,九个人里有两个团员,一个是我,还有一个是崔福来。(方之:《在泉边》) 我曾经有几次下定决心申请回国,将青春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但是由于父母年老多病,缺人照顾,才将我劝阻下来。(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

  • 建申月-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建申月jiàn shēn yué

    【释义】:

    农历七月的异称。按夏历正月建寅,七月当为建申。其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申。《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宋·朱熹集传:“七月,斗建申之月,夏之七月也。”

  • 申讨-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申讨shēntǎo

    声讨——声援(对侵略者的有力申讨,就是对被侵略者的极大~。)

  • 申雪-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申雪shēnxuě

    表白或洗雪冤屈——含冤(他~十多年,今天终于得到了申雪。)

  • 申冤-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申冤shēnyuān

    洗雪冤屈——含冤

  • 申述 申说 申明-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申述 申说 申明

    申述shēnshù 申说shēnshuō 申明shēnmíng

    动词。指把情由、意向、意见等向别人说出来,让人明白。

    “申述”强调作详细的陈述,有“正式说出来”的意味;多用于理由、意向、要求等,在正式场合下使用。例如:“我怎么向他申述理由呢?”(曲波:《林海雪原》);“我们昨日已向对方申述来意”。

    “申说”侧重于表示把要表达的内容加以说明;多用于理由、事实,意思比“申述”略轻。例如:“必须把实际情况告诉他,顺便申说一下我们不参加这个组的理由”;“那意思是申说他部下的残暴,和一路吃过去的白蚁一样,不管是什么,凡是可以吃光的都吃光”(端木蕻良:《大江》);“算我们缺勤,有点冤枉,应该向主任申说我们昨天赶不回来上班的原因”。

    “申明”强调作郑重的说明,含有“希望别人明确”的意味,有郑重的态度色彩,意思比“申述”重;多用于理由、意向、立场。例如:“如规定的写报告时间(逢单月的上旬)恰在作战紧张的时候,则可提前或推迟若干天,但须申明原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我再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那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同上书,第三卷);“只要自己的思想正确,行为正大,对于别人不负责任的误会和批评,必要时可以申明和解释一下”(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 申和伸-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申和伸

    “申”是象形字,古字形像闪电形状,本义当指“电”。这个意思今已不用,而为后起的“电”所代替,“申”的一些假借义反倒成了常用义。“申”可假借为地支名,为地支的第九位。古人以地支与天干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用来纪日、纪年。“申”单独也可纪时,申时即下午三时至五时。还可表示陈述、表明的意思,如“申述、申报、申辩、申说、申言、申斥、申明、申诉、三令五申、重申前令”等。

    “伸”是形声字,从人,申声。本义为展开,如“伸直、伸展、伸腿、伸手、伸懒腰、延伸”等。人或动物的肢体或物体的一部分这类具体的东西可以“展开”,抽象事物有时也可以展开或扩大、膨胀等,如“伸张、伸缩性”等。

    “申”和“伸”有时可通用,如“引申—引伸、申雪—伸雪”,作“洗雪冤屈”讲的“申冤”也可写作“伸冤”。

  • 声明和申明-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声明和申明

    “声明”作动词,指公开表态,说明真相;作名词,指声明的文字性的东西,“申明”是郑重说明,只作动词,不作名词。所以,可以说“起草声明、发表声明”,不说“起草申明、发表申明”。两者都用作动词的时候,意思上的差别比较细微,用法上只有作谓语动词有时候通用,如“他声明说、他声明退出”里的“声明”可以说成“申明”。“退出”一类也是“声明”的内容,其实也属于“他声明说”一类,因为可以说成“他声明说退出”。不属于说的内容的,而是属于某个方面的,就不能放在“声明”后面。例如可以说“申明态度、申明立场”,不能说“声明态度、声明立场”。

  • 谴责 申斥-近义词应用词典

    谴责 申斥

    谴责 qiǎnzé 申斥 shēnchì

    【谴责】(对荒谬的言语或行为)严正申斥。如:

    1.还是让他去受到良心的谴责而苦痛吧。

    【申斥】斥责(多用于对下属)。如:

    2.我这才顿然悟出先前的所以得到申斥的原因来,原来是它们在这里这样诬陷我。

    辨析:“谴责”指严正申斥,如谴责侵略,受到良心的谴责。“申斥”着重于告诫斥责。从斥责态度看,“谴责”比“申斥”更加严厉,态度更加严肃。申斥多指对下级晚辈的斥责,平辈间也可用,但不用于对上级对长辈的斥责。如无理申斥,受到申斥,申斥的原因。

  • 申斥 训斥-近义词应用词典

    申斥 训斥

    申斥 shēnchì 训斥 xùnchì

    【申斥】斥责(常指对下属)。如:

    1.我这才顿然悟出先前的所以得到申斥的原因来,原来是它们在这里这样诬陷我。

    【训斥】训诫,斥责。如:

    2.她训斥着保尔。

    辨析:“申斥”多指对下级、晚辈指明原因并加斥责。“训斥”多指对一般人加以教导告诫和斥责,如训斥一顿,大声训斥。

  • 申明 声明-近义词应用词典

    申明 声明

    申明 shēnmíng 声明 shēngmíng

    【申明】郑重说明。如:

    1.我再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那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

    【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②声明的文告。如:

    2.我够不上纽约州州长竞选所需要的条件,于是我提出了退出竞选的声明。

    3.十二月二十六日的声明,是不能满足中国人民大众的要求的。

    辨析:“申明”,一再陈述说明,如申明立场,申明理由,申明脱离关系。“声明”多指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表明对某些问题、事件的立场、主张而发表的正式文件或谈话。

  • 丙申-古文观止词典

    丙申bǐng shēn

    【词性】:名词

    古代纪年的一种方法,由天干和地支相继排列而成。这里指宋太宗至道二年(1)。《黄冈竹楼记》:丙申移广陵。——宋太宗至道二年改任广陵。

  • 春申-古文观止词典

    春申chūn shēn

    【词性】:名词

    春申君黄歇,楚考列王的相。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以喜招贤纳士著称(2)。《游侠列传序》: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近代的延陵季子、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些人。《贾谊过秦论上》:楚有春申。——楚国有春申君。

  • 申-古文观止词典

    申shēn

    【词性】:名词

    一、古国名。姜姓。传为伯夷之后(1)。《郑伯克段于鄢》:郑武公娶于申。——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子。

    二、指申伯。西周的重臣(1)。《潮州韩文公庙碑》:故申、吕自岳降。——所以申伯、吕侯由山神下凡。

  • 申-古文观止词典

    申shēn

    【词性】:动词

    申述,表明(4)。《吕相绝秦》:申之以盟誓。——用盟誓表明它。《有子之言似夫子》:又申之以冉有。——又让冉有去申明他的意思。《马援诫兄子严敦书》:申父母之戒。——申述父母的教训。

  • 申-古文观止词典

    申shēn

    【词性】:副词

    表示重复。可译为“再”、“重复”(1)。《诸稽郢行成于吴》:今勾践申祸无良。——现在勾践又重遭灾祸,没有好德行。

  • 申包胥-古文观止词典

    申包胥shēn bāo xū

    【词性】:名词

    人名。春秋时楚国贵族(1)。《三槐堂铭》:吾闻之申包胥曰。——我听得申包胥说。

  • 申不害-古文观止词典

    申不害shēn bù hài

    【词性】:名词

    人名。战国时法家。郑国人,曾任韩昭侯相十五年(1)。《送孟东野序》:申不害、韩非、慎到……,皆以其术鸣。——申不害、韩非、慎到……,都用他们的主张来表达。

  • 申生-古文观止词典

    申生shēn shēng

    【词性】:名词

    人名。春秋时晋献公的长子(4)。《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晋献公打算杀他的太子申生。《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申生有罪。——申生有罪。《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申生不敢爱其死。——申生不敢贪生怕死。

  • 申徒狄-古文观止词典

    申徒狄shēn tú dí

    【词性】:名词

    人名。传说为殷末人,因谏君不听,投水而死(1)。《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因此申徒狄投身雍水。

  • 申胥-古文观止词典

    申胥shēn xū

    【词性】:名词

    春秋时楚大夫伍奢次子,名员,字王胥(2)。《诸稽郢行成于吴》: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申胥、华登选拨和训练吴国的士兵去打仗。《申胥谏许越成》:申胥谏曰。——申胥劝谏说。

  • 曾申-古文观止词典

    曾申zēng shēn

    【词性】:名词

    人名。春秋末鲁国人曾参的儿子(1)。《曾子易箦》:曾元、曾申坐于足。——曾元、曾申坐在他脚边。

  • 申胥谏许越成-古文观止词典

    申胥谏许越成

    【原文出处】:吴语 国语

    【说明】:

    本文与上文是姊妹篇,但却从吴国君臣的角度来写。当吴王准备答应越国求和之时,深谋远虑的吴国大夫申胥却力谏不可,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越国包藏的祸心。然而骄横昏庸、刚愎自用的吴王,却不能像越王勾践那样虚心纳谏,结果养虎贻患,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原文】: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荒成不盟。

  •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古文观止词典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原文出处】:(檀弓上) 礼记

    【说明】: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小戴记》,相传是西汉戴圣所编选。戴圣的叔父戴德曾编选《大戴礼记》,但非通行本。

    《礼记》共49篇,东汉郑玄为之作注,唐孔颖达又作了疏,它是儒家礼义著作的一个总集。《礼记》主要记载了战国至秦汉时儒家关于礼制的一些言论,也有部分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杂事的记录。《礼记》为研究我国古代的文物典章制度和儒家的思想学说提供了重要依据。

    《礼记》文字简洁明快,论述问题深刻透彻,一些记人的篇章,形象也较为鲜明生动,文学价值比较高。

    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以为世子申生欲害自己,准备杀害申生。申生既不愿说明实际情况,怕伤了献公的心;又不愿逃走,怕背上弑父的罪名,终于自尽而死。作者以颂扬的态度记述此事,实际上宣扬的是愚孝愚忠观念,表现了儒家礼教的荒唐和迂腐。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 大暑无过未申,大寒无过丑寅-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大暑无过未申,大寒无过丑寅

    【释义】: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大寒:二十四节气之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未申:中午一时至下午五时。丑寅:半夜一时至凌晨五时。意谓大暑时候天热在未申时,大寒时候天冷在丑寅时。《金瓶梅词话》二七:过了两日,却是六月初一日,即今到三伏天。正是:大暑无过未申,大寒无过丑寅,天气十分炎热。

  • 申-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申shēn

    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重复或多次发生、出现。作状语。可译为“一再”、“再”等。

    《尚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尚书注疏》册一卷二页六上)

    ——一再命令和叔,住在北方。

    钟嵘《诗品》:预此宗流者,便称才子。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制,方申变裁,请寄知者尔。(《诗品》中卷页一下)

    ——列入《诗品》中各流派的人,便可称为才子。至于〔作家〕在这三品中的高下〔划分〕,还不是确定不变的,将再作品评,〔这〕就有待于知诗者了。(差:尚,还。)

  • 申-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申shēn

    附类

    动词。作“告诫”、“陈述”解。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史记》册七页二一六一)

    ——又三番五次告诫而后击鼓〔命令妇人〕视左手,妇人又大笑。

    《魏书·高允列传》:允事事申明,皆有条理。(《魏书》册三页一〇七〇)

    ——高允每件事陈述说明,都有条有理。

  • 申-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申shēn

    ①伸直,舒展。后写作“伸”。《晏子春秋·杂上第二十四》:“士者诎乎不知己,而~乎知己。”(诎:弯曲。)《战国策·魏策四》:“衣焦不~,头尘不去。”②陈述,表明。如“三令五申”。《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之以孝悌之义。”③明白。《后汉书·邓骘传》:“罪无~证。”④重复,一再。《诗经·小雅·采菽》:“乐只君子,福禄~之。”(只:语气词。)⑤束缚,约束。《淮南子·道应》:“墨者有田鸠者,欲见秦惠王,约车~辕,留于秦。”(约车:套车。)⑥地支的第九位,与天干相配以纪日、纪年。《春秋·文公十四年》:“九月,甲~,公孙敖卒于齐。”姚鼐《登泰山记》:“戊~晦。”(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又用以记时,十二时辰之一,十五时至十七时为申时。韩愈《上张仆射书》:“~而入,终酉而退。”⑦十二生肖之一。《论衡·物势》:“~,猴也。”

    【申令】①发布命令。《南史·樊毅传》:“击鼓~,众乃定焉。”②号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明,~不熟,将之罪也。”

    【申中】①反复,一再。《楚辞·离骚》:“女媭之婵媛兮,~其詈予。”(詈lì:责骂。)②安详舒适的样子。《论语·述而》:“子之燕居,~如也,夭夭如也。”③衣冠整齐的样子。《汉书·石奋传》:“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必冠,~如也。”

    【申诉】向人诉说情由。《颜氏家训·风操》:“周章道路,要候执事;叩头流血,~冤枉。”

  • 三令五申-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令五申sān lìng wǔ shēn

    【释义】:

    再三命令与告诫。柯岩《我的爷爷》:“他们三令五申、巧立名目也搞不出我任何问题。”

  • 引申-现代汉语大词典

    引申yǐn shēn

    【释义】:

    (字、词)由原义产生新义。如“涉”字的本义是“徒步过水”,引申为“经历”。

  • 引申义-现代汉语大词典

    引申义yǐn shēn yì

    【释义】:

    词语由本义引申而成的新义。

  • 春申-现代汉语大词典

    春申chūn shēn

    【释义】:

    上海市的别称。因上海市的黄浦江,又名春申江,故称。郁达夫《和曾广勋先生赐赠之作》:“十载春申记旧游。”参见“春申浦”。

  • 春申浦-现代汉语大词典

    春申浦chūn shēn pǔ

    【释义】:

    黄浦江的旧称。在今上海市。又名春申江,简称申江。相传为战国楚春申君所凿,故名。

  • 申谢-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谢shēn xiè

    【释义】:

    表示谢意。如:再三申谢。

  • 申解-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解shēn jiè

    【释义】:

    发送;解送。《“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徐惠畴等)至昨晨一并申解警厅。”

  • 申儆-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儆shēn jǐng

    【释义】:

    儆戒;训戒。邹韬奋《抗战以来》:“若任其摩擦,勇于私斗,必怯于公战,敌人与汉奸之所喜,即仁人志士之所忧,应由政府申儆全国。”

  • 申辩-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辩shēn biàn

    【释义】:

    申述辩解。叶紫《夜哨线》:“半晌,他才忸忸怩怩地申辩着。”

  • 申-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shēn

    【释义】:

    ①伸展;伸张。朱德《昆明感怀》:“忆昔重阳大义申,而今始得告功成。”②表明;表达。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我们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今天重申这一点,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③洗雪;昭雪。如:申雪。④重复;一再。如:申申。⑤十二地支的第九位。⑥十二时辰之一。指一日中的十五时至十七时。⑦上海市的别称。以境内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简称申江)而得名。鲁迅《致章廷谦》:“绍原…上月来申,说是为买书而来的。”⑧姓。

  • 申水-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水shēn shuǐ

    【释义】:

    商业用语。旧时两种价格不同的货币互相交换时,由一方加价给他方作为补贴称“申水”。

  • 申办-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办shēn bàn

    【释义】:

    申请办理、举办。《解放日报》1984.9.1:“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私人可申办科技服务机构。”又如:申办奥运会。

  • 申申-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申shēn shēn

    【释义】:

    反复不休的样子。刘半农《学徒苦》:“主妇复惜灯油,申申咒诅!”

  • 申斥-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斥shēn chì

    【释义】:

    斥责。多用于对下属。田涛《希望》:“何升山无意中受到父亲一顿申斥,心里特别感到难受。”

  • 申令-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令shēn lìng

    【释义】:

    发布命令;下令。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政府宜速申令全国,保护青年,取消西安附近之集中营,严禁各地侮辱青年之暴举。”

  • 申讨-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讨shēn tǎo

    【释义】:

    声讨,公开谴责。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上面这八条,就是我们申讨党八股的檄文。”

  • 申曲-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曲shēn qǔ

    【释义】:

    沪剧的旧称。

  • 申论-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论shēn lùn

    【释义】:

    犹讨论,商量。邹韬奋《公私经济的界限》:“记者看了这两段话…觉得该文含有两点颇重要,似有提出申论的价值。”

  • 申报-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报shēn bào

    【释义】:

    向上呈报。廖仲恺《广东都市土地税条例草案》:“复判地价与申报地价,相差百分之一十或以下者,由税务官署照复判地价征收之。”

  • 申时-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时shēn shí

    【释义】:

    旧时记时法。指下午三时至五时。

  • 申告-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告shēn gào

    【释义】:

    向上级或有关部门控告。《评弹创作选集》:“申报被耽搁了十几个钟点,就在这不几个钟点里出了毛病,中国畜产公司提出了申告。”

  • 申饬-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饬shēn chì

    【释义】:

    ①告诫。如:申饬部属严守纪律。②斥责。郭沫若《〈资本论〉中的王茂荫》:“王茂荫在严受申饬之后的第四天被调为兵部右侍郎。”

  • 申言-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言shēn yán

    【释义】:

    声言,公开地用语言或文字表示。沙汀《淘金记》:“白酱丹再三申言要再请他吃一台闲酒。”

  • 申诉-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诉shēn sù

    【释义】:

    ①向上级或上属机关申述情由。②诉说。叶紫《山村一夜》:“(亲家公)向我申诉过一大堆一大堆的苦楚。”③诉讼当事人或其他有关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者检察机关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也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政党、社团成员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组织)或上级机关(组织)提出自己的意见。

  • 申张-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张shēn zhāng

    【释义】:

    伸张,扩大。梁漱溟《致陈独秀书》:“然而到了晚年…甚至把从前所主张的,如申张民权、排斥迷信之类,有返回去的倾向。”

  • 申述-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述shēn shù

    【释义】:

    详细说明;诉说。邹韬奋《劲儿多好》:“在闸北抗日激战之时,记者就有好几位朋友仅以身免,家产荡然,见面时多含泪申述,只须于民族有裨,个人牺牲不足道。”

  • 申明-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明shēn míng

    【释义】:

    阐明。鲁迅《〈华盖集〉后记》:“ZM君便发表了我在讲堂上口说的话,大约意在申明我的意思,给我解围。”

  • 申奏-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奏shēn zòu

    【释义】:

    向帝王陈述或申请。

  • 申叙-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叙shēn xù

    【释义】:

    详细说明;述说。西戎《女婿》:“每逢老汉生起气来,青枝妈有理也不敢再往下申叙了。”

  • 申说-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说shēn shuō

    【释义】:

    说明;解释。沙汀《防空》:“在愚生先生详细申说炸弹的破坏能力当中,县长已经陷入了沉思了。”

  • 申请-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请shēn qǐng

    【释义】:

    向上级或有关部门说明理由,提出请求。徐迟《牡丹》:“姚黄挺身而出,毫不犹豫的申请,由她来参加演出。”

  • 申请书-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请书shēn qǐng shū

    【释义】:

    向上级或有关部门说明理由、提出请求的文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那你就代我拟一个申请书,要写得恳切一点。”

  • 申冤-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冤shēn yuān

    【释义】:

    ①申诉冤屈。如:告状申冤。②洗雪冤屈。如:为民申冤。

  • 申理-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理shēn lǐ

    【释义】:

    为受冤屈的人昭雪。如:申理冤案。

  • 申雪-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雪shēn xuě

    【释义】:

    申辩表白或洗雪冤屈。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这会儿,连孩子的冤枉也不想申雪了,只想得人家一百大洋,可是人家给么?”

  • 申领-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领shēn lǐng

    【释义】:

    申请领取。《人民日报》1984.5.7:“凡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公民,均应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领居民身份证。”又如:申领营业执照。

  • 申屠-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屠shēn tú

    【释义】:

    复姓。

  • 申牌-现代汉语大词典

    申牌shēn pái

    【释义】:

    下午三时至五时。古代在衙门和驿站前设置时辰台,每移一时辰,则用刻有指示时间的牌子换之,故称。姚雪垠《李自成》:“到了申牌时候,他心中所称赞的那个‘丽人’又带着上午来的两个宫婢飘然而至。”

  • 重申-现代汉语大词典

    重申chóng shēn

    【释义】:

    再次申述。如:重申组织纪律。

  • 三申-汉语大词典

    三申

    【1】再三申明。《书·酒诰》“有斯明享”{孔}传:“以其漸染惡俗﹐故必三申法令。”

  • 三令五申-汉语大词典

    三令五申

    【1】再三命令与告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唐}{白居易}《号令策》:“若不推之於戰﹐雖三令五申﹐而令不明矣。”《三国演义》第八三回:“次日﹐{陸遜}升帳唤諸將曰:‘吾欽承王命﹐總督諸軍﹐昨已三令五申﹐令汝等各處堅守﹐俱不遵吾令﹐何也?’”{柯岩}《我的爷爷》:“他们三令五申﹑巧立名目也搞不出我任何问题。”

  • 五申三令-汉语大词典

    五申三令

    【1】三令五申。谓再三告诫。{前蜀}{杜光庭}《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玉律金科﹐慮爽重輕之信;五申三令﹐慚乖訓撫之宜。”

  • 保申-汉语大词典

    保申

    【1】保荐申报。{明}{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誰知朝廷黄榜招賢﹐郡中把我名字保申上司去了。”

  • 天申節-汉语大词典

    天申節

    【1】{南宋}以{高宗}的生辰(农历五月二十一日)为“天申節”。{宋}{叶適}《崇国赵公行状》:“州以天申節銀絹抑配於民﹐民甚苦之。公始用庫錢抑其配。”{宋}{周密}《武林旧事·乾淳奉亲》:“{淳熙}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天申聖節……車駕率皇后﹑太子﹑太子妃﹑文武百僚並詣宫上壽。車駕至小次降輦﹐太上遣本宫提舉傳旨减拜行禮。”《宋史·高宗纪一》:“〔{建炎}元年五月〕乙未﹐以生辰爲天申節。”

  • 小屈大申-汉语大词典

    小屈大申

    【1】犹言先稍受委屈而后大有作为。《三国志·蜀志·郤正传》:“小屈大申﹐存公忽私﹐難尺枉而尋直﹐終揚光以發揮也。”

  • 庚申帝-汉语大词典

    庚申帝

    【1】即{元顺帝}。又称{庚申君}。因生于庚申年({延祐}七年),故称。{吴梅}《自题<风洞山传奇>八绝句》之四:“上書未見{庚申帝}﹐苦費當年轉六更。”

  • 守庚申-汉语大词典

    守庚申

    【1】信奉道教者每于庚申日通宵静坐不眠,谓之守庚申。据{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十载,凡庚申之日,尸鬼竞乱,精神躁秽,夫妻不可同席及言语面会,当清斋不寢,屏除欲念,故云。又见{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七守庚申三尸滅﹐三守庚申三尸伏。”{宋}{陆游}《春夕睡觉》诗:“積雨恐侵春甲子﹐昏燈懶守夜庚申。”{唐}{程紫霄}《示守庚申众》诗:“不守庚申亦不疑﹐此心常與道相依。”

  • 引申-汉语大词典

    引申

    【1】见“引伸”。

  • 引申義-汉语大词典

    引申義

    【1】词语由本义引申而成的新义。{清}{江藩}《经解入门·说经必先通训诂》:“字有義﹐義不一。有本義﹐有引申義﹐有通借義。”

  • 屈申-汉语大词典

    屈申

    【1】见“屈伸”。

  • 引申觸類-汉语大词典

    引申觸類

    【1】见“引伸觸類”。

  • 珠申-汉语大词典

    珠申

    【1】满语音译。即女真﹑女直,亦即后之满族。{柳亚子}《哭威丹烈士》诗:“私怨公仇兩愁絶﹐幾時王氣剗珠申?”

  • 未申-汉语大词典

    未申

    【1】未能展现,未能表明。{前蜀}{杜光庭}《洋州令公生日拜章词》:“將壇相印﹐未申報國之勞;潔己澄心﹐每切修生之願。”《旧唐书·玄宗纪上》:“逆賊{竇懷貞}等並以庸妄﹐權齒朝廷﹐毫髮之效未申﹐丘山之釁仍積。”《宋书·鲁爽传》:“方當束骸北闕﹐待戮司寇﹐懦節未申﹐伏心邊表。”【2】古代阴阳五行家以十二支定方位。子在正北,午在正南,卯在正东,酉在正西。未申在西南方。《淮南子·天文训》:“子午﹑卯酉爲二繩﹐丑寅﹑辰巳﹑未申﹑戌亥爲四鉤。”

  • 獲申-汉语大词典

    獲申

    【1】犹言得以表达。{南朝} {宋}{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墳塋幽淪﹐百年荒翳﹐天衢開泰﹐情禮獲申﹐故老掩涕﹐三軍悽感。”{南朝} {梁}{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鉅平}之懇誠必固﹐{永昌}之丹慊獲申。”

  • 戊申録-汉语大词典

    戊申録

    【1】旧时称阴间记录人在世所行善恶的簿册。{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乃命先過戊申録。録如人間詞狀﹐首冠人生辰﹐次言姓名﹑年紀﹐下注生月日﹐别行横布六旬甲子﹐所有功過﹐日下具之﹐如無﹐即書無事。{趙}自窺其録﹐姓名﹑生辰日月﹐一無差錯也。”

  • 春申江-汉语大词典

    春申江

    【1】见“春申浦”。

  • 春申澗-汉语大词典

    春申澗

    【1】溪涧名。在今{江苏省}{无锡市}{锡惠公园}中。相传为{{战国}{春申君}{黄歇}饮马处。又名{黄公涧}。{清}{陈维崧}《贺新凉·十六夜步月惠山泉亭》词:“{短簿祠}前月﹐又隨我{春申澗}畔﹐度林穿樾。”

  • 春申君-汉语大词典

    春申君

    【1】{战国}{楚}人{黄歇}(?--公元前238年)的封号。{考烈王}元年出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改封于{江}东。曾救{赵}却{秦},攻灭{鲁国}。相{楚}二十五年,有食客三千。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齐名,史称{战国}四君子。{考烈王}死,为{李园}所杀。《韩非子·奸劫弑臣》:“{楚莊王}之弟{春申君}有愛妾曰{余}。”《史记·春申君列传》:“{考烈王}元年﹐以{黄歇}爲相﹐封爲{春申君}。”

  • 春申-汉语大词典

    春申

    【1】指{春申君}。{汉}{贾谊}《过秦论上》:“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荀子·成相》:“{展禽}三絀﹐{春申}道綴基畢輸。”{唐}{杜牧}《春申君》诗:“烈士思酬國士恩﹐{春申}誰與快寃魂。”详“春申君”。【2】{上海市}的别称。{郁达夫}《和曾广勋先生赐赠之作》之一:“十載{春申}憶舊游﹐江關詞賦動離愁。”{元}{黄溍}《登钱山望菰城慨然而赋》:“聳身白雲上﹐始見{春申}城。”

  • 春申浦-汉语大词典

    春申浦

    【1】即{黄浦江}。在今{上海市}。又名{春申江},简称{申江}。相传为{春申君}所凿,故名。{清}{吴伟业}《赠陆生》诗:“{木葉山}頭悲夜夜﹐{春申浦}上望年年。”{吴翌凤}笺注引{陆伯生}《广舆记》:“{黄浦}一名{春申浦}﹐{春申君}所鑿。”

  • 指申-汉语大词典

    指申

    【1】陈述。《隋书·孝义传·薛濬》:“故遣使人﹐指申往命。魂而有靈﹐歆兹榮渥。”

  • 欠申-汉语大词典

    欠申

    【1】见“欠伸”。

  • 熊經鳥申-汉语大词典

    熊經鳥申

    【1】古代一种导引养生之法。状如熊之攀枝,鸟之伸脚。《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爲壽而已矣。”{成玄英}疏:“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納新﹐如熊攀樹而自懸﹐類鳥飛空而伸脚。”{汉}{崔寔}《政论》:“夫熊經鳥伸﹐雖延歷之術﹐非傷寒之理。”{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吕岩》:“不損上藥﹐愈益下田。熊經鳥伸﹐納新吐故。”{郭沫若}《豕蹄·孟夫子出妻》:“那种的工夫﹐在古时候人是称为熊经鸟申﹐直译出来是说老熊吊颈﹐鸡公司晨﹐意译出来就是深呼吸。”亦作“[熊經鳥伸]”。

  • 燕申-汉语大词典

    燕申

    【1】《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邢昺}疏:“言{孔子}燕居之時體貌也。申申夭夭,和舒之貌。”后称尊者闲居为“燕申”。{宋}{陈次公}《泰伯先生墓志铭》:“先生燕申講解﹐嚴重慎密﹐弟子畏之。”{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六:“偶因燕申之言﹐遂騰空造之語﹐醜詆近列﹐中外駭然。”

  • 申-汉语大词典

    《廣韻》失人切,平真,書。【1】伸展;伸张。{朱德}《昆明感怀》诗:“憶昔重陽大義申,而今始得告功成。”《晏子春秋·杂上二四》:“士者詘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吴则虞}集释:“{曹植}《贈徐幹詩》注引‘申’作‘伸’。”《文选·曹植<洛神赋>》:“收和顔而静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李善}注:“申,展也。”{汉}{桓宽}《盐铁论·利议》:“乃安得鼓口舌,申顔眉,預前論議,是非國家之事也?”{唐}{韩愈}《袁氏先庙碑》:“博士{固},申儒遏{黄},唱業於前。”【2】指施展。{北周}{庾信}《拟咏怀》之五:“壯情已消歇,雄圖不復申。”【3】延緩;延长。《晋书·孔坦传》:“帝欲除署孝廉,而秀才如前制。{坦}奏議曰……帝納焉。聽孝廉申至七年,秀才如故。”《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元年 》引此文,{胡三省}注:“申,寬展也。”《宋书·孝武帝纪》:“{南徐}﹑{兖}二州去歲水潦傷年,民多困窶。逋租未入者,可申至秋登。”《新唐书·卢坦传》:“{河南}賦限已窮,縣人訴機織未就,{坦}詣府請申十日,不聽。”【4】表明;表达。《新唐书·崔湜传》:“{玄宗}在東宫,數至其第申款密。”{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或全借古語,用申今情,崎嶇牽引,直爲偶説。”《礼记·郊特牲》:“大夫執圭而使,所以申信也。”《文选·古诗<今日良宴会>》:“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李周翰}注:“謂未達也。”{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我们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今天重申这一点,有特别重要的意义。”【5】申诫;告诫。《书·多士》:“今予惟不爾殺,予惟時命有申。”{孔}传:“所以徙汝,是我不欲殺汝,故惟是教命申戒之。”《荀子·正名》:“故明君臨之以埶,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論,禁之以刑。”【6】申雪;昭雪。《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今特來見足下,要足下念平生之好,替我當官一説,申此寃恨。”《新唐书·岑文本传》:“〔{文本}〕父{之象},仕{隋}爲{邯鄲}令,坐爲人訟,不得申。”{宋}{陆游}《右朝散大夫陆公墓志铭》:“發奸伏,申冤枉,號稱神明。”【7】明白。参见“[申證]”。【8】重复;一再。《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孔}传:“申,重也。”《文选·宋玉<九辩>》:“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嚴霜。”{李周翰}注:“申,重也。”《汉书·外戚传下·孝武李夫人》:“既往不來,申以信兮。”{颜师古}注:“重以此心爲信,不有忽忘也。”《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六年》:“{昶}恚其言不行,且以爲必敗,因請死。{裕}怒曰:‘卿且申一戰,死復何晚!’”{胡三省}注:“申,重也。”【9】束;缚。《淮南子·道应训》:“{墨}者有{田鳩}者,欲見{秦惠王},約車申轅,留於{秦},周年不得見。”{高诱}注:“申,束也。”{汉}{刘向}《列女传·鲁季敬姜》:“{武王}罷朝而結絲絲絶,左右顧無可使結之者,俯而自申之。”【10】引申为约束。《汉书·韦玄成传》:“我既兹恤,惟夙惟夜,畏忌是申,供事靡憜。”{颜师古}注:“申,言自約束也。”《汉书·文帝纪》:“上親勞軍,勒兵,申教令,賜吏卒。”{颜师古}注:“申謂約束之。”【11】至;到。{晋}{潘岳}《西征赋》:“夜申旦而不寐,憂天保之未定。”《文选·宋玉<九辩>》:“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李周翰}注:“申,至。”{清}{徐柯}《白纻词》之三:“及時秉燭夜申旦,莫令不樂心煩亂。”【12】旧时官府下级向上级行文称“申”。{唐}{韩愈}《复仇状》:“凡有復父讐者,事發,具其事申尚書省,尚書省集議奏聞。”{宋}{欧阳修}《放行牛皮胶鳔》:“〔臣〕亦曾聞奏及申三司自京師支撥。”《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仍命{斌}隸屬{襄陽}帥府,其探報事宜及邊防措置,則申{川}{陝}宣撫副使{吴玠}。”【13】使用;应用。{唐}{李邕}《贺章仇兼琼克捷表》:“高屋用於建瓴,銛戈申於破竹。”【14】十二地支的第九位。参见“[幹2枝]”﹑“[地支]”。【15】十二时辰之一。指一日中的十五时至十七时。《水浒传》第二三回:“可教往來客人,結伙成隊,於巳﹑午﹑未三個時辰過岡,其餘寅﹑卯﹑申﹑酉﹑戌﹑亥六個時辰,不許過岡。”{唐}{韩愈}《上张仆射书》:“若寬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爲名,寅而入,盡辰而退,申而入,終酉而退,率以爲常,亦不廢事。”【16】泛指傍晚。{清}{曹寅}《一日休沐歌》:“高樓人冷日垂申,十日一别君休嗔。”【17】十二生肖以申为猴。{汉}{王充}《论衡·物势》:“戌,土也。申,猴也。土不勝金,猴何故畏犬?”【18】古国名。{姜}姓。{周}封{伯夷}之后于{申},{春秋}时灭于{楚}。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诗·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毛}传﹕“{申},{姜}姓之國。”《左传·隐公元年》:“{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杨伯峻}注:“{申},國名,{伯夷}之後,{姜}姓。”【19】古地名。故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三·德安府》:“州({隨州})北接{黽阨},東蔽{漢}{沔},介{襄}﹑{郢}﹑{申}﹑{安}之間,實爲重地。”【20】{上海市}的别称。以境内{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的简称{申江}而得名。{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绍原}……上月來{申},说是为买书而来的。”【21】通“[呻]”。《淮南子·天文训》:“申者,呻之也。”【22】引申为吟咏。{唐}{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诗:“玉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長句。”【23】通“[司]”。参见“[申宫]”﹑“[申徒]”。【24】姓。{春秋}{楚}有{申包胥}。见《左传·定公四年》。

  • 申薦-汉语大词典

    申薦

    【1】犹推荐。《魏书·张烈传》:“{高祖}詔侍臣各舉所知﹐互有申薦者。”

  • 申敬-汉语大词典

    申敬

    【1】表示敬意。《醒世姻缘传》第九六回:“今特差人請二位奶奶進衙﹐另要申敬。”《北史·房豹传》:“每牧守初臨﹐必遣致禮﹐官佐邑宰皆投刺申敬。”《清史稿·礼志八》:“額駙見公主植立申敬﹐公主立答之。”

  • 申禮-汉语大词典

    申禮

    【1】施礼。《法苑珠林》卷二二:“〔{道宣}〕律師積德高遠﹐抱素日久﹐忽有一天來至律師所﹐致敬申禮﹐具敘暄涼。”《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楚}人猶競﹐而申禮于敝邑。”

  • 申罰-汉语大词典

    申罰

    【1】申报处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諸神奉職不謹﹐各量申罰。”

  • 申誡-汉语大词典

    申誡

    【1】训诫。{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下:“申誡守禦有司﹐奉行失序﹐旋即廢罷。”《史记·周本纪》:“王道衰微﹐{穆王}閔{文}{武}之道缺﹐乃命{伯臩}申誡太僕國之政。”【2】反复述说。{晋}{葛洪}《抱朴子·辞义》:“屬筆之家﹐亦各有病。其深者則患乎譬煩言冗﹐申誡廣喻。”

  • 申詔-汉语大词典

    申詔

    【1】申令告诫。《汉书·宣帝纪》:“朕既不明﹐數申詔公卿大夫務行寬大﹐順民所疾苦。”

  • 申挺-汉语大词典

    申挺

    【1】谓辨明而从宽处理。《新唐书·虞世南传》:“〔{世南}對曰〕:‘又{山東}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寃獄枉繫﹐宜省録纍囚﹐庶幾或當天意。’帝然之﹐於是遣使賑飢民﹐申挺獄訟﹐多所原赦。”

  • 申覆-汉语大词典

    申覆

    【1】申请审核。{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但奉憲行﹐細爲踏勘籌度﹐下吏過計﹐不得不有禀于憲臺﹐已具詳申覆前臺矣。”按﹐《正字通·西部》:“覆﹐官府吏文之申請于上者﹐曰申﹐曰覆。”《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書……七日敕牒﹐隨事承制﹐不易於舊則用之。皆宣署申覆﹐然後行焉。”

  • 申究-汉语大词典

    申究

    【1】追究。{明}{归有光}《九县告示》:“如有前項諞詐﹐即時赴府首告﹐或就該縣覺察﹐從重申究﹐毋得有所寬縱。”

  • 申敕-汉语大词典

    申敕

    亦作“[申勅]”亦作“[申勑]”【1】敕命;宣示诏令。{南朝}{梁武帝}《申敕诸州讯狱诏》:“可申勅諸州﹐月一臨訊﹐博詢擇善﹐務在確實。”《三国志·魏志·明帝纪》:“申敕郡國﹐貢士以經學爲先。”{宋}{苏辙}《再催行役法札子》:“伏更加申敕﹐速令詳議﹐立成定法﹐以時行下取進止。”{汉}{蔡邕}《陈留太守胡公碑》:“靈柩將窆﹐申敕脩儀。”一本作“申勑”。【2】整饬;整顿。{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兵士雜於疲老﹐而未嘗申勑訓練。”【3】告诫。《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臣〕欲遵{伊}{周}之權﹐以安社稷之難﹐即駱驛申勑﹐不得迫近輦輿﹐而{濟}遽入陳間﹐以致大變。”{清}{黄宗羲}《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當事每每以空言申勑﹐安得如{汪守}者而與之講濟世之事乎?”《汉书·成帝纪》:“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誡﹐有可省減便安百姓者﹐條奏。”《晋书·李憙传》:“其申敕羣僚﹐各慎所司﹐寬宥之恩﹐不可數遇也。”

  • 申孰-汉语大词典

    申孰

    【1】反复熟思。《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討析申孰﹐必暢本源。”

  • 申著-汉语大词典

    申著

    【1】明文公布。{明}{沈榜}《宛署杂记·廊头》:“本縣不得已﹐申著爲例﹐每處各定數家爲廊頭。”《三国志·魏志·赵王幹传》:“{高祖}踐阼﹐祗慎萬機﹐申著諸侯不朝之令。”

  • 申張-汉语大词典

    申張

    【1】伸张,扩大。{梁漱溟}《致陈独秀书》:“然而到了晚年……甚至把从前所主张的﹐如申张民权﹑排斥迷信之类﹐有返回去的倾向。”

  • 申治-汉语大词典

    申治

    【1】谓申述情由,请求处治。《新唐书·王晙传》:“始﹐二{張}之誣{魏元忠}﹐{晙}獨上疏申治。”

  • 申盟-汉语大词典

    申盟

    【1】缔结盟约。{清}{马建忠}《巴黎复友人书》:“於是諸列國申盟要言﹐以强弱相恤﹐大小相維﹐成一均勢之局。即{戰國}合縱連横之説名異而事同者也。”《国语·晋语七》:“四年﹐諸侯會于{雞丘}﹐於是乎布命﹑結援﹑修好﹑申盟而還。”{韦昭}注:“申﹐尋也。”

  • 申徹-汉语大词典

    申徹

    【1】详尽上报。《北史·李彪传》:“因緣此事﹐臣遂心疑有濫。知其威虐。猶謂益多損少﹐故不以申徹﹐實失爲臣知無不聞之義。”

  • 申訴-汉语大词典

    申訴

    【1】向上级或上属机关申述情由。《後汉书·王符传》:“今冤民仰希申訴﹐而令長以神自畜。”《隋书·刑法志》:“有枉屈縣不理者﹐令以經郡及州﹐至省仍不理﹐乃詣闕申訴。”【2】法律名词。诉讼当事人或其他有关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者检察机关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亦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政党﹑社团成员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组织)或上级机关(组织)提出自己的意见。【3】诉说。{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只此再不必申訴足下肺腑﹐怕夫人尋﹐我回去也。”{叶紫}《山村一夜》:“虽然这中间我的那愚懦的亲家公曾来过三四次﹐向我申诉过一大堆一大堆的苦楚。”

  • 申憲-汉语大词典

    申憲

    【1】犹呈报。{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缴凭》:“理合具由申憲﹐轉繳施行。”【2】申述法令。{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申憲述兵﹐則有律令法制。”【3】绳之以法;依法处理。{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漢武帝}乳母嘗於外犯事﹐帝欲申憲。乳母求救{東方朔}。”

  • 申議-汉语大词典

    申議

    【1】申明情由加以议处。《後汉书·梁竦传》:“{梁貴人}親育聖躬﹐不蒙尊號﹐求得申議。”{李贤}注:“求申理而議之也。”

  • 申驅-汉语大词典

    申驅

    【1】次前锋部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秋﹐{齊侯}伐{衛}。先驅﹐{穀榮}御{王孫揮}﹐{召揚}爲右;申驅﹐{成秩}御{莒恒}﹐{申鮮虞}之{傅摯}爲右。”{杜预}注:“申驅﹐次前軍。”

  • 申表-汉语大词典

    申表

    【1】旧时道士斋醮时恭读向神奏告的表章。《红楼梦》第十四回:“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道士們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红楼梦》第二九回:“{賈珍}退了下來﹐至外邊預備着申表﹑焚錢糧﹑開戲﹐不在話下。”

  • 申好-汉语大词典

    申好

    【1】表示结好。《南史·陆慧晓传》:“〔{王晏}〕送女妓一人﹐欲與申好﹐{慧曉}不納。”{明}{陈子龙}《琴心赋》:“解琛褵以申好兮﹐恐中道而棄捐。”

  • 申辯-汉语大词典

    申辯

    亦作“[申辨]”【1】申述辩解。《清史稿·礼志十》 :“時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以拜跪儀節往復申辨﹐而各使堅執如初。”{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問官申辯百端﹐終以爲{南山}可移﹐此案不動。”《宋史·韩琦传》:“{琦}又懇奏﹐{安石}下之條例司﹐令其屬疏駮﹐刊石頒天下。{琦}申辨愈切﹐不克從。”{叶紫}《夜哨线》:“半晌﹐他才忸忸怩怩地申辩着。”

  • 申束-汉语大词典

    申束

    【1】约束。《诗·卫风·有孤》“之子無帶”{汉}{郑玄}笺:“帶所以申束衣。”《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奉}少黨援﹐將獨委質。鎮東﹑{費亭}之事﹐皆{奉}所定。又聞書命申束﹐足以見信。”

  • 申款-汉语大词典

    申款

    【1】谓向人表达诚意。《晋书·忠义传·周该》:“此乃烈士急病之秋﹐吾致死之時也﹐汝其成吾之志﹐申款于{譙王}乎?”{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玄宗}初立﹐{姚崇}爲宰相﹐{張説}以素憾懼﹐潛詣{岐王}申款{崇}。”

  • 申舒-汉语大词典

    申舒

    【1】舒展。谓膨胀。{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豉法》:“用陳豆彌好……浄揚簸﹐大釜煮之﹐申舒如飼牛豆﹐掐軟便止﹐傷熟則豉爛。”

  • 申雪-汉语大词典

    申雪

    【1】申辩表白。{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十四:“这会儿﹐连孩子的冤枉也不想申雪了﹐只想得人家一百大洋﹐可是人家给么?”{唐}{刘禹锡}《苏州谢上表》:“本末可明﹐申雪無路。”《北史·魏收传》:“{收}雖自申雪﹐不復抗拒﹐終身病之。”《明史·洪文衡传》:“{文衡}慮帝惑{兆魁}言﹐抗章申雪。”

  • 申主-汉语大词典

    申主

    【1】信主,出政而信于民的君主。《管子·七臣七主》:“申主﹐任勢守數以爲常﹐周聽近遠以續明。”{尹知章}注:“申謂陳用法令。”{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九》:“{引之}曰:申讀曰信……出政而信於民﹐故曰信主。”

  • 申呈-汉语大词典

    申呈

    【1】呈报。《水浒传》第八九回:“{宋江}聞報大喜﹐即令申呈{陳安撫}﹐並標録{索超}等功次﹐賞賜來人。”

  • 申祝-汉语大词典

    申祝

    【1】祷祝。{宋}{苏轼}《紫宸殿正旦教坊词·放小儿队》:“望彤墀而申祝﹐整翠袖以言歸。”

  • 申送-汉语大词典

    申送

    【1】上报。{清}{严有禧}《漱华随笔·五经中额》:“嗣後各省鄉試﹐其有學問淹通﹐實在能作五經者﹐許於本州縣報名﹐該牧令面出冷題考試﹐申送府州。”{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有{東京}申送文書來到。”《北史·卢同传》:“勳簿之法﹐征還之日﹐即應申送。”

  • 申徒-汉语大词典

    申徒

    【1】即司徒。官名。申,通“司”。《史记·留侯世家》:“{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爲{韓王}。以{良}爲{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裴駰}集解引{徐广}曰:“即司徒耳﹐但語音訛轉﹐故字亦隨改。”【2】复姓。申,通“司”。{殷商}时有{申徒狄}。见《庄子·大宗师》。

  • 申詠-汉语大词典

    申詠

    【1】吟诵。{晋}{阮侃}《答嵇康诗》之一:“新詩何篤穆﹐申詠增慨忼。”{三国} {魏}{曹植}《与吴季重书》:“申詠反覆﹐曠若復面。”

  • 申戒-汉语大词典

    申戒

    【1】告诫。《史记·历书》:“年耆禪{舜}﹐申戒{文祖}﹐云:‘天之曆數在爾躬。’”{清}{魏源}《圣武记》卷七:“又日申戒其民曰:‘勉爲之﹐不可失也。’”{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六:“時但下詔﹐申戒中外﹐務在得人﹐不必滿所限之數﹐然竟不能革也。”《晋书·武帝纪》:“五年春正月癸巳﹐申戒郡國計吏守相令長﹐務盡地利﹐禁游食商販。”

  • 申冤-汉语大词典

    申冤

    【1】诉说冤屈。{汉}{焦赣}《易林·蹇之困》:“既往不説﹐憂來禍結﹐比户爲患﹐無所申冤。”{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匦使》:“{則天}{垂拱}元年﹐初置匭使之制。爲方函﹐四面各以方色。東曰延恩匭……西曰申冤匭﹐懷冤受屈﹐無辜受刑者投之。”【2】洗雪冤屈。{唐}{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元穎}〕雖無光赫之名﹐頗著直清之稱﹐既逢昌運﹐合與申冤﹐望還舊官階等。”{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玄機應物﹐潛銷水怪之災;丹筆申冤﹐俯絶山精之訟。”

  • 申達-汉语大词典

    申達

    【1】显达。《魏书·甄琛传》:“於時{趙脩}盛寵﹐{琛}傾身事之。{琛}父{凝}爲中散大夫﹐弟{僧林}爲本州别駕﹐皆託{脩}申達。”【2】指使显达。《北史·宋弁传》:“時大選内外羣官﹐并定四海士族﹐{弁}專參銓量之任……高門大族意所不便者﹐{弁}因毁之;至於舊族淪滯而人非可忌者﹐又申達之。”

  • 申畫-汉语大词典

    申畫

    【1】重新划分。《书·毕命》:“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孔}传:“郊圻雖舊﹐所規畫當重分明之。”【2】引申为规划。《元典章·诏令一·中统元年》:“仍興利除害之事﹐補偏救弊之方﹐隨詔以豫﹐申畫於後。”

  • 申控-汉语大词典

    申控

    【1】谓向上申述﹑控诉。《魏书·夏侯道迁传》:“比在{壽春}﹐遭{韋纘}之酷﹐申控無所﹐致此猖狂。”{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款犯》:“地方果有元憝豪棍﹐聚結黨羽﹐肆行騙害﹐小民畏怯﹐不敢申控。”

  • 申慰-汉语大词典

    申慰

    【1】表示慰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南人冬至歲首﹐不詣喪家;若不脩書﹐則過節束帶以申慰。”{清}{吴骞}《扶风传信录》:“〔三月〕初七日夜將半﹐復命{秋菊}﹑{秋鴻}﹑{素娥}三人來﹐次第申慰惜别之情。”

  • 申言-汉语大词典

    申言

    【1】再次陈说;重复述说。{清}{俞樾}《诸子平议·管子二》“請修兵革……内修兵革”:“‘内修兵革’亦宜作‘請修兵革’﹐蓋即上語而申言之也﹐涉下文‘内奪民用’而誤。”{宋}{洪迈}《容斋续笔·汉书注冗》:“{顔師古}注《漢書》……有失之贅冗及不煩音釋者。其始遇字之假借﹐從而釋之。既云‘他皆類此’﹐則自是以降﹐固不煩申言。”《清波别志》卷下引{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康定}中﹐{王涣}爲{荆王}{元儼}翊善。王用度無節﹐{涣}以書諫:方國家有邊患﹐宜助節用。王判其後曰:‘愁殺你﹐愁殺你!’他日申言之﹐又判曰:‘仰翊善﹐依翊善。’”【2】指明确地说。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政闻社宣言书》:“夫所謂改造政府﹐所謂反對專制﹐申言之﹐則不外求立憲政治之成立而已。”{梁启超}《论俄罗斯虚无党》:“更申言之﹐則虚無黨之争點﹐起于生計問題﹐而非起于政治問題。”【3】犹声言,公开地用语言或文字表示。{沙汀}《淘金记》五:“{白酱丹}再三申言要再请他吃一台闲酒。”{清}{俞正燮}《癸巳类稿·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曩占}〕燒滅{孟連}﹐而自歸於{中國}。{永昌府}知府{楊重穀}與武弁謀﹐申言蠻反﹐討平之。遂置{古利宴}於極典以邀功。”{清}{林则徐}《批驳余保纯等为英商货船听候请照开盘会禀》:“‘搜查’二字﹐明是下策﹐何以來稟反作欣幸語氣﹐而一再申言之乎?”【4】郑重说明。{明}{沈德符}《野獲编·礼部一·吴仙居夺谥》:“{于}請奪{吴}諡﹐疏末又申言請補故御史{楊爵}諡……以{楊}形{吴}﹐見其褒貶恰當﹐可謂良工心苦矣。”

  • 申命-汉语大词典

    申命

    【1】命令。{唐}{柳宗元}《终南山祠堂碑》:“皇帝使中謁者﹐禱于{終南山}﹐申命{京兆}尹{韓府君}﹐祗飭祀事﹐考視祠制。”{唐}{李白}《比干碑》:“申命郡縣﹐封墳葺祠。”【2】重申教命;再命。《易·巽》:“重巽以申命。”{孙星衍}集解引{陆绩}曰:“巽爲命令。重命令者﹐欲丁寧也。”{高亨}注:“《巽》之卦象是君上重申其教命。故曰:‘重巽以申命。’”【3】指发布命令。《觚賸·序赋创格》引{清}{陈鹤容}《<当泣草>序》:“{巫咸}申命﹐{詹尹}陳辭。”【4】任命。《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是以{唐}{虞}之設官分職﹐申命公卿﹐各以其事﹐然後惟{龍}爲納言﹐猶今尚書也。”

  • 申勵-汉语大词典

    申勵

    【1】犹勉励。《新唐书·崔彦昭传》:“{楊收}﹑{路巖}﹑{韋路衡}皆坐朋比賄賂得罪死……帝因下詔暴{收}等過惡﹐申勵丁寧﹐以成其美。”

  • 申嚴-汉语大词典

    申嚴

    【1】谓申令严格遵守或执行某种法令﹑措施。《宋史·理宗纪五》:“〔{景定}元年十月乙未朔﹐〕詔申嚴邊防。”《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是月也﹐申嚴號令。”《吕氏春秋·仲秋纪》:“命有司﹐申嚴百刑﹐斬殺必當。”《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申嚴{漢}人軍器之禁。”

  • 申義-汉语大词典

    申義

    【1】阐明意义。《书序》:“約文申義﹐敷暢厥旨﹐庶幾有補於將來。”{孔颖达}疏:“要文無不解﹐是申義也。”

  • 申審-汉语大词典

    申審

    【1】反复审议。《宋史·高宗纪四》:“詔:‘墨敕有不當者﹐許三省﹑樞密院奏禀﹐給事中﹑中書舍人繳駁﹐臺諫論列﹐有司申審。’”

  • 申固-汉语大词典

    申固

    【1】犹巩固。《国语·楚语下》:“百姓夫婦……於是乎弭其百苛﹐殄其讒慝﹐合其嘉好﹐結其親暱﹐億其上下﹐以申固其姓。”《左传·宣公十五年》:“後之人或者將敬奉德義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若之何待之?”{杨伯峻}注:“申固其命﹐猶言强固其國家之命運。”{宋}{司马光}《论李玮知卫州状》:“伏以陛下始者追念{章懿太后}﹐選{瑋}使之尚主﹐欲以申固姻戚﹐富貴其家。”

  • 申守-汉语大词典

    申守

    【1】谓加强戒备,设置守卫。《左传·成公十六年》:“將行﹐{姜}又命公如初。公又申守而行。”{杨伯峻}注:“申宫設守也。”

  • 申救-汉语大词典

    申救

    【1】替人申冤并予以救助。{清}{侯方域}《朋党论上》:“其有誤遭網羅者﹐君子又必申救之。”{晋}{袁宏}《後汉纪·桓帝纪》:“{李膺}等被赦﹐由{武}申救之也。”《新唐书·源乾曜传》:“{姜晈}爲{嘉貞}所排﹐雖得罪﹐訖不申救﹐君子譏焉。”

  • 申请書-汉语大词典

    申请書

    【1】向上级或有关部门说明理由﹑提出请求的文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七:“那你就代我拟一个申请书﹐要写得恳切一点。”

  • 申展-汉语大词典

    申展

    【1】犹辗转。{三国} {魏}{阮籍}《清思赋》:“迺申展而缺寐兮﹐忽一悟而自驚。”【2】伸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恚恨》:“昨某限以人數擠排﹐雖獲申展﹐深慙名第奉浼﹐焉得翻有‘首冠蓬山’之謂?”

  • 申憤-汉语大词典

    申憤

    【1】伸张义愤。《宋书·孔觊传》:“予猥承人乏﹐總司戎統﹐聳劍東馳﹐申憤海曲。”

  • 申句-汉语大词典

    申句

    【1】复姓。{春秋}{鲁}有{申句须}。见《史记·孔子世家》。

  • 申諭-汉语大词典

    申諭

    【1】反复开导。《三国志·吴志·孙晧传》:“陳事勢利害﹐以申諭{晧}。”{唐}{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然則蒙者固難曉﹐必勞申諭﹐乃得悦服。”【2】谕知;晓谕。{宋}{陆游}《上殿札子》之一:“欲望聖慈以所下數十條者申諭中外﹐使恪意奉行﹐毋或失墜。”{宋}{司马光}《贡院定夺科场不用诗赋状》:“雖丁寧申諭而有司不能奉行。”{晋}{江统}《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諭發遣﹐還其本域。”

  • 申牌-汉语大词典

    申牌

    【1】下午三时至五时。古于衙门和驿站前设置时辰台,每移一时辰,则以刻有指示时间的牌子换之,故称。《说岳全传》第六五回:“到得鎮上﹐已是申牌時分。”{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七章:“到了申牌时候﹐他心中所称赞的那个‘丽人’又带着上午来的两个宫婢飘然而至。”《水浒传》第二三回:“那時已有申牌時分﹐這輪紅日﹐厭厭地相傍下山。”

  • 申志-汉语大词典

    申志

    【1】一再表明心志。《楚辞·刘向<九叹·愍命>》:“雖謇謇以申志兮﹐君乖差而屏之。”{王逸}注:“言己雖竭忠謇謇以重達其志﹐君心乃乖差而不與我同﹐故遂屏棄而不見用也。”

  • 申菽-汉语大词典

    申菽

    【1】香草名。《淮南子·人间训》:“申菽﹐杜茝﹐美人之所懷服也。”{高诱}注:“申菽﹐杜茝﹐皆香草也。”

  • 申述-汉语大词典

    申述

    【1】详细说明;诉说。《通典·选举六》:“若舉用後續知過謬﹐具狀申述及自按劾者﹐請勿論。”《宋书·殷琰传》:“{柳倫}來奔﹐具相申述。”{邹韬奋}《劲儿多好》:“在{闸北}抗{日}激战之时﹐记者就有好几位朋友仅以身免﹐家产荡然﹐见面时多含泪申述﹐只须于民族有裨﹐个人牺牲不足道。”

  • 申解-汉语大词典

    申解

    【1】发送;解送。{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小人申解文書﹐來到{草橋店}酒肆中﹐看三箇秀才吃酒。”《“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徐惠畴等〕至昨晨一并申解警厅。”{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会昌五年举格节文》:“其諸支郡所送人數﹐請申觀察使爲解都送﹐不得諸州各自申解。”《元典章·户部五·家财》:“仍將官司合收軀婢口數﹐令合屬發遣申解前來﹐仰照驗施行。”

  • 申變-汉语大词典

    申變

    【1】引申变化。{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嘗聞之同門先輩曰:南都以前朋友從遊者雖衆﹐未有如在{越}之盛者。此雖講學日久﹐孚信漸博﹐要亦先生之學日進﹐感召之機﹐申變無方﹐亦自有不同也。”

  • 申示-汉语大词典

    申示

    【1】申明表示。《後汉书·张纲传》:“〔{綱}〕既到﹐乃將吏卒十餘人﹐徑造{嬰}壘﹐以慰安之﹐求得與長老相見﹐申示國恩。”

  • 申析-汉语大词典

    申析

    【1】申说辨析。《南史·刘峻传》:“乃著《辯命論》以寄其懷。論成﹐{中山}{劉沼}致書以難之﹐凡再反﹐{峻}並爲申析以答之。”

  • 申都-汉语大词典

    申都

    【1】即申徒。《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留{文成侯}{張良}﹐以將從起{下邳}﹐以{韓}申都下{韓}﹐入{武關}。”{王先谦}补注:“《史表》作申徒。都﹑徒音同通用。申都﹐{韓}官名。”

  • 申繩-汉语大词典

    申繩

    【1】执法。{晋}{葛洪}《抱朴子·臣节》:“請託無所容﹐申繩不顧私﹐明刑而不濫乎所恨﹐審賞而不加乎附己。”

  • 申發-汉语大词典

    申發

    【1】发送。《说唐》第四六回:“申發了文書﹐然後起解而行。”《宣和遗事》後集:“虜主時時要申發文字﹐故必須此來。”

  • 申禀-汉语大词典

    申禀

    【1】禀告,向上级官府报告。《元典章·刑部十三·獲盗》:“今據各處申禀﹐不見於是何官錢内放支。”{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每歲發運司和糴米於郡縣﹐未知價之高下﹐須先具價申禀。”《水浒传》第三回:“府尹禀道:‘下官問了情由﹐合行申禀老經畧相公知道﹐方敢斷遣。’”

  • 申定-汉语大词典

    申定

    【1】规定。《明史·外国传三·日本》:“{宣德}初﹐申定要約﹐人毋過三百﹐舟毋過三艘。”《明史·杨博传》:“申定市額﹐使無濫索而已。”

  • 申旦-汉语大词典

    申旦

    【1】自夜达旦。犹通宵。{唐}{刘知幾}《史通·点繁》:“{宏}在舫中諷其所作詠史詩……{尚}傾率有勝致﹐即迎升舟與之談論﹐申旦不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叩寓歸寢﹐展轉申旦。”《楚辞·九章·思美人》:“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達。”

  • 申商-汉语大词典

    申商

    【1】{战国}时{申不害}与{商鞅}的并称。两人均为法家的重要人物。《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鼂錯}者﹐{潁川}人也。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申}{商}刀鋸以制理﹐{鬼谷}唇吻以策勳。”【2】指{申不害}﹑{商鞅}的学说。{清}{姚鼐}《贾生明申商论》:“{太史公}曰:{賈生}﹑{鼂錯}明{申}{商}。”

  • 申破-汉语大词典

    申破

    【1】上报说明;申报。《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主翁見他説得倔强﹐更加可恨﹐又打了幾個巴掌﹐綑到次日。申破了地方﹐一同送到縣裡去。”{唐}{白居易}《杜陵叟》诗:“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

  • 申斥-汉语大词典

    申斥

    【1】斥责。多用于对下属。{田涛}《希望》:“{何升山}无意中受到父亲一顿申斥﹐心里特别感到难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他老先生拿天平來逐個秤過﹐揀最重的賞他幾百文﹐那最輕的便傳了來大加申斥。”{郭沫若}《孔雀胆》第一幕:“我只好再照实向朝廷补报上去﹐我想朝廷方面也不会怎样申斥你的。”

  • 申禱-汉语大词典

    申禱

    【1】再次祷祝。《左传·成公十六年》:“{苗賁皇}徇曰:‘蒐乘﹑補卒﹐秣馬﹑利兵﹐脩陳﹑固列﹐蓐食﹑申禱﹐明日復戰!’”{杨伯峻}注:“申禱﹐再次祈禱求勝。”

  • 申致-汉语大词典

    申致

    【1】送达;送给。《宋书·张邵传》:“{魏主}復令{孝伯}傳語曰:‘{魏主}有詔借博具。’{暢}曰:‘博具當爲申致。’”【2】表达。{宋}{陆游}《天申节功德疏》:“敢因震夙之期﹐申致延鴻之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萬鍾}泫然曰:‘在心之情﹐卒難申致。’”

  • 申布-汉语大词典

    申布

    【1】犹宣布。《晋书·赫连勃勃载记》:“陛下聲檄{長安}﹐申布恩澤﹐三輔父老皆壺漿以迎王師矣。”

  • 申暢-汉语大词典

    申暢

    【1】犹阐发疏通。《晋书·庾峻传》:“屬{高貴鄉公}幸太學﹐問《尚書》義於{峻}﹐{峻}援引師説﹐發明經旨﹐申暢凝滯﹐對答詳悉。”

  • 申衍-汉语大词典

    申衍

    【1】犹阐发。《文献通考·经籍十四》:“《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據{開元}已有《義鑑》申衍其説﹐今此又網羅其遺墜云。”{明}{王鏊}《震泽长语·经传》:“〔《春秋繁露》〕豈非平日講貫藴畜在是﹐因爲{武帝}置對于篇耶?抑既以告于君﹐又退而申衍其説耶?”

  • 申文-汉语大词典

    申文

    【1】行文呈报。《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縣中恐有妖術生變﹐乃申文到{上黨}節度使{高公}處﹐説他行徑。”《三国演义》第二回:“督郵歸告{定州}太守﹐太守申文省府﹐差人捕捉。”《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況爺}將此事申文上司﹐無不誇奬大才﹐萬民傳頌﹐以爲{包龍圖}復出﹐不是過也。”【2】呈文。《清会典事例·吏部·书吏》:“試期定於每年八月﹐攷試申文﹑告示各一道﹐論文義優劣﹐分别等第。”《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劉爺}做完申文﹐把{皮氏}一起俱已收監。”

  • 申誥-汉语大词典

    申誥

    【1】反复告诫。《书·太甲下》:“{伊尹}申誥于王曰:‘嗚呼!惟天無親﹐克敬惟親。’”{孔颖达}疏:“重告于王。”

  • 申停-汉语大词典

    申停

    【1】谓延缓执行。《陈书·世祖纪》:“〔{天嘉}元年〕十二月乙未﹐詔曰:‘古者春夏二氣﹐不決重罪……自今孟春訖于夏首﹐罪人大辟事已款者﹐宜且申停。’”《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及秋冬乃行刑也。”

  • 申宫-汉语大词典

    申宫

    【1】守宫。申,通“司”。《左传·成公十六年》:“公待於{壞隤}﹐申宫﹑儆備﹑設守﹐而後行。”{杨伯峻}注:“申﹐古與司常互用﹐如《莊子·大宗師》‘{申徒狄}’釋文謂{崔}本作‘{司徒狄}’﹐《史記·留侯世家》‘以{良}爲申徒’﹐集解引{徐廣}謂‘申徒即司徒’。申宫即司宫﹐意即守宫。”

  • 申結-汉语大词典

    申結

    【1】申款交结;申好结合。{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及有謀臣猛將與之潛相申結﹐各致死力。”《新唐书·房玄龄传》:“與諸將密相申結﹐人人願盡死力。”{宋}{秦观}《婚书》:“既事契之久敦﹐宜婚姻之申結。”

  • 申時-汉语大词典

    申時

    【1】旧时十二辰制记时法。指下午三时至五时。

  • 申牒-汉语大词典

    申牒

    【1】用公文向上呈报。《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四载》:“時邊將恥敗﹐士卒死者皆不申牒﹐貫籍不除。”《隋书·柳彧传》:“時制三品已上﹐門皆列戟。左僕射{高熲}子{弘德}封{應國公}﹐申牒請戟。”

  • 申章-汉语大词典

    申章

    【1】复姓。{汉}有{申章昌}。见《汉书·儒林传·瑕丘江公》。

  • 申寫-汉语大词典

    申寫

    【1】倾泄;抒发。{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志於文也﹐則有申寫鬱滯﹐故宜從容率情﹐優柔適會。”{南朝} {宋}{谢灵运}《富春渚》诗:“宿心漸申寫﹐萬事俱零落。”《宋书·文帝纪》:“■當暫歸朝庭﹐展哀陵寢﹐並與賢彦申寫所懷。”

  • 申明-汉语大词典

    申明

    【1】昭雪。{金}{元好问}《通奉大夫张君神道碑铭》:“{宣宗}{貞祐}二年夏﹐寇來攻。縣中兵力單寡﹐城爲所陷。君乘亂而出﹐有司以不守議罪﹐父老詣州稱枉﹐遂獲申明。”【2】重申。《後汉书·马援传》:“條奏{越}律與{漢}律駮者十餘事﹐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东观汉记·马严传》:“{嚴}舉劾按章﹐申明舊典﹐奉法察舉﹐無所迴避﹐百寮憚之。”《後汉书·桓帝纪》:“郡縣務存儉約﹐申明舊令﹐如{永平}故事。”{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平原君}〕盡散其私財以濟貧乏﹐申明舊章﹐而重購以賞獲盜者。”【3】辩解;申诉。《新唐书·李尚隐传》:“善良方蒙枉﹐不爲申明﹐可乎?”《南史·齐鱼复侯子响传》:“{子響}及見{順子}﹐欲自申明﹐{順之}不許﹐於射堂縊之。”【4】郑重宣明;阐明。{唐}{韩愈}《禘袷议》:“今輒先舉衆議之非﹐然後申明其説。”{鲁迅}《<华盖集>後记》:“{ZM君}便发表了我在讲堂上口说的话﹐大约意在申明我的意思﹐给我解围。”《清史稿·戴铨传》:“二月﹐疏請申明會議舊章。”《史记·律书》:“自是之後﹐名士迭興﹐{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吴}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

  • 申論-汉语大词典

    申論

    【1】谓具文上呈辩解。《旧唐书·李绛传》:“前後朝臣{裴武}﹑{柳公綽}﹑{白居易}等﹐或爲姦人所排陷﹐特加貶黜。{絳}每以密疏申論﹐皆獲寬宥。”【2】犹讨论,商量。{唐}{张鷟}《游仙窟》:“下官起﹐諮請曰:‘{十娘}有一思事﹐亦擬申論﹐猶自不敢即道﹐請{五嫂}處分。’”{邹韬奋}《公私经济的界限》:“记者看了这两段话……本想径函答复﹐略作解释﹐继而觉得该文含有两点颇重要﹐似有提出申论的价值。”

  • 申濟-汉语大词典

    申濟

    【1】扶助。《南史·沈演之传》:“性好舉才﹐申濟屈滯。”

  • 申叙-汉语大词典

    申叙

    【1】见“申敍”。

  • 申用-汉语大词典

    申用

    【1】采用。《魏书·律历志上》:“中堅將軍﹑屯騎校尉{張洪}﹐故太史令{張明豫}息盪寇將軍{龍祥}﹐校書郎{李業興}等三家並上新曆﹐各求申用。”

  • 申行-汉语大词典

    申行

    【1】推行。{侯玄涵}《夏允彝传》:“時數奉旨申行保甲﹐郡縣多例置之。”

  • 申杼-汉语大词典

    申杼

    【1】见“申紓”。

  • 申納-汉语大词典

    申納

    【1】重行纳用。《後汉书·朱穆传》:“願將軍少察愚言﹐申納諸儒。”{李贤}注:“申﹐重也。”

  • 申許-汉语大词典

    申許

    【1】应允。《南史·何尚之传》:“{羊}{孟}尚不得告謝﹐{尚之}任遇有殊﹐便當未宜申許。”《南史·王昙首传》:“賢兄比屢稱疾﹐固辭州任﹐將來若相申許﹐此處非卿而誰?”

  • 申意-汉语大词典

    申意

    【1】示意;表明意向。《水浒传》第二十回:“{宋江}再三申意衆頭領﹐不能前來慶賀﹐切恕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友放》:“{王相起}﹐{長慶}中再主文柄﹐志欲以{白敏中}爲狀元﹐病其人與{賀拔惎}爲交友﹐{惎}有文而落拓。因密令親知申意﹐俾{敏中}與{惎}絶。”【2】表达情意。{清}{朱之瑜}《答黄德舍书》:“此間無物可以申意﹐薄具白金拾兩﹐少展疇昔之意﹐惟祈鑒存。”

  • 申宥-汉语大词典

    申宥

    【1】谓施恩宽宥。《新唐书·侯君集传》:“陛下宜申宥{君集}﹐俾復朝列﹐以勸有功。”

  • 申曲-汉语大词典

    申曲

    【1】沪剧的别称。

  • 申約-汉语大词典

    申約

    【1】重申缔盟。《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蠻次{新津}﹐{耽}復遣副{譚奉祀}好言申約﹐蠻留之。”【2】申明约令。《晋书·艺术传·郭黁》:“{黁}曰:‘若郡内二月十五日失囚者﹐東軍當至﹐{涼}祚必終。’{凝}乃申約屬縣。”《宋史·韩琦传》:“又移檄申約﹐苟違節度﹐雖有功﹐亦斬。”{汉}{应劭}《风俗通·怪神·城阳景王祠》:“今條下禁﹐申約吏民﹐爲陳利害。”

  • 申旦達夕-汉语大词典

    申旦達夕

    【1】自夜至晨,自晨到夜。形容日夜不止。《梁书·张缵传》:“{簡憲}之爲人也﹐不事王侯﹐負才任氣﹐見余則申旦達夕﹐不能已已。”

  • 申減-汉语大词典

    申減

    【1】上报削减。《宋书·文帝纪》:“今年有不收處﹐都原之。凡諸逋債﹐優量申減。”《宋书·孝武帝纪》:“自此以還﹐鰥寡疾老﹐詳所申減。”

  • 申重-汉语大词典

    申重

    【1】再三;反复强调。《荀子·仲尼》:“端愨以守之﹐頓窮則疾力以申重之。”{杨倞}注:“申重﹐猶再三也。”{汉}{荀悦}《申鉴·政体》:“故古之聖王﹐其於仁義也﹐申重而已。”

  • 申料-汉语大词典

    申料

    【1】犹审理。《晋书·石崇传》:“中詔申料﹐罪譴澄雪。臣等刻肌碎首﹐未足上報。”

  • 申禁-汉语大词典

    申禁

    【1】谓宣布禁止从事某项活动。{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令者﹐命也。出命申禁﹐有若自天;{管仲}下令如流水﹐使民從也。”

  • 申勒-汉语大词典

    申勒

    【1】明令约束。《梁书·张弘策传》:“于時城内珍寶委積﹐{弘策}申勒部曲﹐秋毫無犯。”

  • 申威-汉语大词典

    申威

    【1】施展神威。《後汉书·文苑传上·杜笃》:“于時聖帝﹐赫然申威。”{汉}{荀悦}《申鉴·杂言上》:“{高祖}雖能申威于{秦}{項}﹐而屈于{商山}四皓。”{晋}{潘岳}《西征赋》:“出申威於{河}外﹐何猛氣之咆勃;入屈節於{廉公}﹐若四體之無骨。”

  • 申聞-汉语大词典

    申聞

    【1】谓以文状呈达上官。{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官府多用申解二字……凡以狀達上官﹐必曰申聞。”《三国演义》第五回:“{李肅}慌忙寫告急文書﹐申聞{董卓}。”《北史·古弼传》:“{弼}入欲陳奏﹐遇帝與給事中{劉樹}碁﹐志不聽事。{弼}侍坐良久﹐不獲申聞。”

  • 申滌-汉语大词典

    申滌

    【1】犹申雪。《北齐书·高隆之传》:“{顯祖}以其受任既重﹐知有寃狀﹐便宜申滌﹐何得委過要名﹐非大臣義。”

  • 申勅-汉语大词典

    申勅

    【1】见“申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