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五(百五)是什么意思
二百五-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二百五
【释义】:
古时银两以五百两为一封,二百五为半封,“封”谐“疯”,二百五,指半疯。讥称头脑简单不懂事,傻里傻气,做事莽撞的人。《冷眼观》二九:所以那些无新无旧的客人,不问认识他不认识他,都以为他是同咸老六串通出来放白鸽的。你想,这个风声出去,谁是真二百五真洋盘,再肯来花这个冤枉钱呢?
二百五-汉语惯用语辞典
二百五èr bǎi wǔ
方言。①谓不中用。陈独秀《收回教育权》:“在国民革命以前,目下二百五的中国政府和中国教育界,都不会有收回的决心。”②指傻气或鲁莽的人。田汉《卢沟桥》:“我是一个老顽固,也是个二百五,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
二百五-现代汉语大词典
二百五èr bǎi wǔ
【释义】:
方言。①不中用。陈独秀《收回教育权》:“在国民革命以前,目下二百五的中国政府和中国教育界,都不会有收回的决心。”②指傻气或鲁莽的人。田汉《卢沟桥》:“我是一个老顽固,也是个二百五,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③半瓶醋。如:像你这种二百五的水平也去教书,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一百五-汉语大词典
一百五
【1】指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为寒食,故名。{唐}{姚合}《寒食诗》之一:“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唐}{温庭筠}《寒食节寄楚望》诗之二:“家乏兩千萬﹐時當一百五。”{宋}{苏辙}《新火》诗:“昨日一百五﹐老穉俱寒食。”{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九:“自冬至一百有五日至寒食﹐故世言寒食皆稱一百五。”{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寒食一百五﹐家家上墳祭祖。”【2】牡丹之一种。开于寒食节,故称。{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释名》:“一百五者﹐多葉﹐白花。{洛陽}花以穀雨爲開候﹐而此花常至一百五日開﹐最先。”
一百五日-汉语大词典
一百五日
【1】寒食日。{三国}{魏}{曹操}《明罚令》:“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絶火寒食,云爲{介子推}……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不得寒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至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陛C”{宋}{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诗:“一百五日風雨急,斜飄細溼春郊衣。”{宋}{洪迈}《容斋四笔·一百五日》:“今人謂寒食爲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後至清明,歷節氣六,凡爲一百七日,而先兩日爲寒食。故云。”亦有谓一百六日者。详“一百六”。
二百五-汉语大词典
二百五
【1】方言。不中用。{陈独秀}《收回教育权》:“在国民革命以前﹐目下二百五的{中国}政府和{中国}教育界﹐都不会有收回的决心。”【2】方言。指傻气或鲁莽的人。{田汉}《卢沟桥》第三幕:“我是一个老顽固﹐也是个二百五﹐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三回:“{周毛旦}本来就是个二百五脾气﹐不由得两眼冒火。”
三百五篇-汉语大词典
三百五篇
【1】指《诗经》。《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汉书·儒林传·王式》:“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無諫書。”
直百五銖-汉语大词典
直百五銖
【1】{三国}时,{蜀}{刘备}所铸货币的一种。与直百钱价值相等。{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二章第一节:“{刘蜀}有两种直百钱;第一种是直百五铢﹐这大概就是{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攻入成都时所铸的。初铸很厚重﹐每枚在八公分以上﹐后来渐薄。”《隋书·食货志》:“百姓或私以古錢交易﹐有直百五銖﹐五銖。”
百五日-汉语大词典
百五日
【1】指寒食日。{清}{顾炎武}《金陵杂诗》之二:“重聞百五日﹐遥祭十三陵。”
百五-汉语大词典
百五
【1】寒食日。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故名。{宋}{程先}《锁窗寒·有感》词﹕“歎嘉會難逢﹐少年幾許?紛紛沸鼎﹐負了青陽百五。”{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二折﹕“今日正百五寒食﹐上墳的都是同鄉共里。”{清}{纳兰性德}《秋千索·渌水亭春望》词之一﹕“悠揚撲盡風前絮﹐又百五﹐韶光難住。”一说﹐寒食日在冬至后的一百零六天﹐故称“百六”。参见“[一百五日]”﹑“[百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