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瘡)是什么意思
七瘡八孔-汉语大词典
七瘡八孔
【1】窟窿多。比喻经济上负债累累。《歧路灯》第六六回:“俗話説﹐‘好賑不如無’。在我身上一天﹐就在我心裏一天﹐恨不得一剪剪齊。争乃近日手窘﹐七瘡八孔的﹐難以驟完。”
互剝痛瘡-汉语大词典
互剝痛瘡
【1】喻互揭阴私。《醒世缘》弹词第十回:“{潘大娘}説{林老太婆}的媳婦結識戲子﹐{林老太婆}説{潘大娘}偷和尚﹐彼此互剥痛瘡。”
千瘡百痍-汉语大词典
千瘡百痍
【1】犹千疮百孔。{杨玉民}《灵浑线上》:“富饶﹑广阔的平原﹐被分割成一块一块﹐千疮百痍﹐满目荒凉。”{{刘先煌}等}《飞翔吧﹐上海机床厂》:“‘中农公司’留下的是千疮百痍的烂摊子。”
千瘡百孔-汉语大词典
千瘡百孔
【1】谓破败不堪或弊病很多。{清}{李渔}《意中缘·毒饵》:“雖然得些潤筆之資﹐以助薪水﹐究竟這千瘡百孔﹐那里補救得來。”{杨朔}《龙马赞》:“一九四八年初春﹐我就是随着解放军翻过南山﹐踏到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来的。”
凍瘡-汉语大词典
凍瘡
【1】局部皮肤因受冷而成的疮,多发生在手﹑足﹑耳朵等暴露部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冻疮》:“凍瘡觸犯嚴寒傷﹐氣血肌肉硬腫僵。”{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宜忌》:“端陽日﹐蒲艾曝乾存貯﹐生子用以沐浴﹐兼洗凍瘡。”
刀瘡-汉语大词典
刀瘡
【1】刀伤。如:刀疮药。{清}{王秀楚}《扬州十日记》:“伯兄因傷重﹐刀瘡迸裂而死。”
剜肉醫瘡-汉语大词典
剜肉醫瘡
【1】见“剜肉補瘡”。
剜肉成瘡-汉语大词典
剜肉成瘡
【1】本想割肉医疮,但被割之处反成新疮。比喻行事只顾一面,结果与预想适得其反。{宋}{崔与之}《辞免除四川制置使札子》:“剜肉成瘡﹐有根本先撥之慮;張頤待哺﹐有樵蘇後爨之憂。”
剜肉生瘡-汉语大词典
剜肉生瘡
【1】犹剜肉成疮。{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大抵{宋}人好矜博雅﹐又好穿鑿:故此種剜肉生瘡之説﹐不一而足。”
剜肉補瘡-汉语大词典
剜肉補瘡
亦作“[剜肉醫瘡]”【1】语本{唐}{聂夷中}《伤田家》诗:“二月賣新絲,五月
新穀。醫得眼前瘡,剜却心頭肉。”后因以“剜肉補瘡”或“剜肉醫瘡”比喻用有害的手段救眼前之急,不暇顾及后果。{茅盾}《林家铺子》四:“为难的是人欠我欠之间尚差六百光景﹐那只有用剜肉补疮的方法拼命放盘卖贱货﹐且捞几个钱来渡过了眼前再说。”{宋}{朱熹}《
蠲减星子县税钱第二状》:“必從其説﹐則勢無從出﹐不過剜肉補瘡﹐以欺天罔人。”《明史·魏呈润传》:“是猶剜肉醫瘡﹐瘡未瘳而肉先潰。”
剜肉做瘡-汉语大词典
剜肉做瘡
【1】犹剜肉成疮。{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一友問:欲於静坐時﹐將好名好貨等根﹐逐一搜尋掃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瘡否?”
割肉補瘡-汉语大词典
割肉補瘡
【1】比喻不计后果以救燃眉之急。{谷斯范}《新桃花扇》第三一回:“老师相不必忧这些﹐依我看﹐不是‘割肉补疮’﹐而是‘调度有方’。”
坐板瘡-汉语大词典
坐板瘡
【1】夏令臀部皮肤所生的一种疮疡。初起小颗粒,后则蔓延成片。{沈从文}《边城》十五:“{翠翠}﹐莫坐热石头﹐免得生坐板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坐板疮》:“坐板瘡在臀腿生﹐形如黍豆癢焮疼﹐暑濕熱毒凝肌肉﹐初宜燙洗油撚烘。”注:“此證一名風疳﹐生于臀腿之間……由暑令坐日曬几凳﹐或久坐陰濕之地﹐以致暑濕熱毒凝滯肌肉而成。”
對口瘡-汉语大词典
對口瘡
【1】见“對口”。
大瘡-汉语大词典
大瘡
【1】俗称梅毒。软性下疳等性病在身体表面上形成的溃疡。
天瘡-汉语大词典
天瘡
【1】旧称天花。《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痘原》:“天瘡之名因天禀﹐瘡形如豆痘名居。”
口瘡-汉语大词典
口瘡
【1】口炎﹑口角炎等的统称。
吮瘡-汉语大词典
吮瘡
【1】以口嘬吸疮疽之毒。谓将帅体恤士卒。{唐}{刘长卿}《从军行》之六:“誰爲吮瘡者?此事今人薄。”{唐}{白居易}《七德舞》诗:“含血吮瘡撫戰士﹐思摩奮呼
效死。”【2】以口嘬吸疮疽之毒。谓卑幼者侍尊长之疾。{明}{梁辰鱼}《浣纱记·问疾》:“吮疽含血﹐此乃臣子當爲之事。”《新唐书·孝友传·支叔才》:“母病癰﹐{叔才}吮瘡注藥。”亦作“[吮疽]”。
廣瘡-汉语大词典
廣瘡
【1】花柳病的一种。据说此病最先由外国传至{广州},故称。《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終日穿花街過柳巷﹐在院子裏表子家行樂。常言道‘樂極生悲’﹐闝出一身廣瘡。”
寒瘡-汉语大词典
寒瘡
【1】中医病名。{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有面上及遍身生瘡﹐如貓眼﹐有光彩﹐無膿血﹐痛癢不恒者﹐寒瘡也﹐雞﹑魚﹑葱﹑韭治之。”
好肉剜瘡-汉语大词典
好肉剜瘡
【1】喻无事生非,自寻烦恼。《联灯会要·玑禅师》:“説迷説悟﹐猶是好肉剜瘡;一切平常﹐盡落天魔外道。”
杖瘡-汉语大词典
杖瘡
【1】受杖刑后的创伤。{宋}{洪迈}《夷坚甲志·人死为牛》:“兩疽相對﹐宛如杖瘡﹐其深數寸﹐隔膜洞見肺腑。”《水浒传》第六二回:“小人今日受刑﹐杖瘡疼痛﹐容在明日上路。”
板瘡-汉语大词典
板瘡
【1】指受刑挨板子的创伤。《三侠五义》第十九回:“{郭槐}在監牢之中﹐又是手疼﹐又是板瘡﹐呻吟不絶。”
棒瘡-汉语大词典
棒瘡
【1】受棒刑或被棒击后引起的疮伤。《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初吃棒時﹐倒也無事﹐次後三兩日間﹐天道盛熱﹐棒瘡卻發。”《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長老令人山後搭一草舍﹐教{可常}將息棒瘡好了﹐着他自回鄉去。”《红楼梦》第三四回:“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兒﹐就是哭出兩缸眼淚來﹐也醫不好棒瘡。”
椒瘡-汉语大词典
椒瘡
【1】中医眼病名。即沙眼。多因眼部受风热毒邪侵染,加之脾胃素有积热,致眼睑脉胳壅滞,气血失和而发。症见眼睑内面发生红色细小颗粒,状如花椒,故称。《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椒疮粟疮》:“椒瘡粟瘡生胞裏﹐脾胃血熱是根苗。粟瘡黄軟濕易散﹐椒瘡赤硬熱難消。”
棉花瘡-汉语大词典
棉花瘡
【1】即梅毒。{清}{李渔}《意中缘·奸囮》:“〔{黄天監}〕當初原是富家子弟﹐只因嫖興太高﹐惹了一身棉花瘡。”
楊梅瘡-汉语大词典
楊梅瘡
【1】梅毒所发之疮,色红,似杨梅。亦指梅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疳疮》:“生楊梅時﹐或誤用熏﹑搽等藥以致腐爛如臼者﹐名楊梅疳。”《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杨梅疮》:“楊梅瘡生有二般﹐精化氣化是其源。”《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那一個鼻子上紅暗暗的﹐要長楊梅瘡的﹐姓{鹿}﹐名字叫{鹿亞元}。”亦省称“[楊梅]”。{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证三》:“{正德}時{九江}知府{汪穎}﹐作《食物本草》﹐言{廬山}温泉﹐方士教患楊梅瘡者﹐飽食入池久浴﹐汗出爲度﹐旬日即愈。”
樹瘡-汉语大词典
樹瘡
亦作“[樹創]”【1】树木的斫伤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吴}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水经注·渭水一》引《列异传》:“{武都}{故道縣}有{怒特祠}﹐云神本南山大梓也﹐昔{秦文公}二十七年伐之﹐樹瘡隨合。”
狐尿刺瘡-汉语大词典
狐尿刺瘡
【1】见“狐刺”。
洋黴瘡-汉语大词典
洋黴瘡
【1】杨梅疮。{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证篇》:“癘即大麻風及洋黴瘡﹐均以治胃爲急。”亦省称“[洋黴]”。{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书<人身图说>後》:“楊梅瘡者﹐{宋}{竇漢卿}《瘡瘍全書》及《名醫類案》謂之黴瘡。據此書﹐洋有之﹐應曰洋黴。”
滿目瘡痍-汉语大词典
滿目瘡痍
【1】充满视野的全是创伤。比喻到处都是遭受破坏的景象。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惟自{武漢}事起﹐各省響應﹐兵連禍結﹐滿目瘡痍。”《十月》1981年第6期:“汽车在阴雨连绵的路上不住地颠簸﹐满目疮痍的地震残景迎面而来。”
漆瘡-汉语大词典
漆瘡
【1】因接触生漆而引起的皮肤过敏。《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漆疮》:“漆瘡感受漆毒生﹐腠理不密腫焮紅。初發覺癢後如疹﹐皮破流水更兼疼。”
漏瘡-汉语大词典
漏瘡
【1】肛瘘的通称。
挖肉補瘡-汉语大词典
挖肉補瘡
【1】比喻只顾解决眼前问题而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梁启超}《外债平议》:“就財政上以論﹐外債之宜借者﹐不過爲苟安目前﹑挖肉補瘡之計。”{郭沫若}《万引》:“亏他的夫人挖肉补疮﹐东撙西节地还能勉强维持着。”
臁瘡-汉语大词典
臁瘡
【1】一种生在腿部的皮肤病。初痒后痛﹐红肿成片﹐日久溃烂﹐收口慢﹐且易复发。{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瘡發於足脛骨傍﹐肉冷難合﹐色紫而癢者﹐北人謂之臁瘡﹐南人呼爲骭瘡﹐其實一也。”{明}{陈汝元}《金莲记·赋鹤》:“我説穢的:推猪水﹐臁瘡腿。”《明史·列女传一·徐孝女》:“年六歲﹐母患臁瘡。”
火燒瘡-汉语大词典
火燒瘡
【1】病名。即灼伤。《太平广记》卷二二〇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火燒瘡無出醋泥﹐甚驗……遽以醋泥傅之﹐至曉不痛﹐亦無瘢痕。”{宋}{叶廷珪}《海录碎事·百工医技》:“火燒瘡﹐醋泥傅之甚妙。”
灸瘡-汉语大词典
灸瘡
【1】灸疗留下的疮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艾》:“其莖乾之﹐染麻油引火點灸炷﹐滋潤灸瘡﹐至愈不疼。”
毒瘡-汉语大词典
毒瘡
【1】特指梅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恰好這幾天{李福}在外面打野鷄﹐身上弄了些毒瘡﹐行走不便。”【2】恶性疮疡。{明}{田艺蘅}《留青日札·羊哀狗宝》:“吾鄉一小民家﹐屠一狗﹐腹中有白石三塊﹐如栗同胞﹐破之可千葉﹐入藥可治毒瘡。”
眼前瘡-汉语大词典
眼前瘡
【1】比喻当前的困难。{明}{沈榜}《宛署杂记·马政》:“貧民一充頭役﹐遇所緩急﹐每指由票内編銀稱貸子錢﹐以醫眼瘡。”{唐}{聂夷中}《咏田家》:“二月賣新絲﹐五月
新穀。醫得眼前瘡﹐剜却心頭肉。” 亦省作“[眼瘡]”。
眼瘡-汉语大词典
眼瘡
【1】见“眼前瘡”。
秃瘡-汉语大词典
秃瘡
【1】头部皮肤病之一。俗称鬎鬁﹑头癣﹑癞头疮。病久易使发脱落形成秃顶。《新五代史·杂传十三·杨光远》:“{光遠}既病秃﹐其妻又跛其足也。人謂之語曰:‘自古豈有秃瘡天子﹐跛脚皇后邪?’”{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假和尚》:“{金生}者﹐{浙}右人也。幼患秃瘡﹐頭無毫髮。”
百孔千瘡-汉语大词典
百孔千瘡
亦作“[百孔千創]”【1】比喻残破缺漏非常严重。{唐}{韩愈}《与孟尚书书》:“{漢}氏已來﹐羣儒區區修補﹐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其危如一髮引千鈞﹐緜緜延延﹐■以微滅。”【2】比喻弊病弱点很多。{明}{高攀龙}《圣明亟垂轸恤疏》:“户﹑工部百孔千瘡之時﹐决不能及此。”{邹韬奋}《日军官烦闷自杀》:“我们不要把{日本}看作铜墙铁壁打不破的国家﹐其实它只是一个百孔千疮的正在没落中的帝国主义者。”【3】比喻困苦不堪。{宋}{周必大}《跋宋运判昞奏稿》:“黎庶凋瘵﹐百孔千創。”{清}{钱泳}《履园丛话·笑柄·恶俗》:“一方賽會﹐萬户供張﹐竟有勉强支持﹐百端借貸而入會者;亦有典衣
米﹐百孔千創而入會者。”《金史·宗叙传》:“朕念百姓差調﹐官吏爲姦﹐率斂星火﹐所費倍蓰﹐委積經年﹐腐朽不可復用﹐若此等類﹐百孔千瘡﹐百姓何以堪之。”
疔瘡-汉语大词典
疔瘡
【1】中医指病理变化急骤并有全身症状的恶性小疮。{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若有此事﹐天不蓋﹐地不載﹐害老大小疔瘡。”《水浒传》第五三回:“今後但吃葷﹐舌頭上生碗來大疔瘡。”{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丁疮候》:“疔瘡者﹐風邪毒氣於肌肉所生也……初起時突起﹐如丁蓋﹐故謂之疔瘡。”{{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人们看着武工队员押上汉奸们走了﹐都长出了一口气﹐好似割掉了长在身上的贴骨疔疮一样的愉快。”
疣瘡-汉语大词典
疣瘡
【1】疣子。{唐}{白居易}《和<李势女>》:“忍將先人體﹐與主爲疣瘡?妾死主意快﹐從此兩無妨。”
疥瘡-汉语大词典
疥瘡
【1】又称疥癣。由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多发生于手腕﹑指缝﹑臀﹑腹等部位。症状是局部起丘疹和水疱﹐非常刺痒。{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傭作坊》:“有一夫﹐疥瘡滿身前拜。曰:‘去得﹐去得。’”【2】指有类似疥疮症状的严重疾患。《三国演义》第二四回:“{紹}曰:‘吾生五子﹐惟最幼者極快吾意;今患疥瘡﹐命已垂危﹐吾有何心更論其事乎?’”
疳瘡-汉语大词典
疳瘡
【1】即下疳。指性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疳疮》:“疳瘡統名有三原﹐欲火未遂溲淋難﹐房術塗藥痛癢紫﹐光亮赤腫梅毒愆。”
病瘡-汉语大词典
病瘡
【1】受伤有病。《三国演义》第五一回:“吾見{公瑾}病瘡﹐醫者言勿觸怒﹐故{曹}兵搦戰﹐不敢報知。”
疽瘡-汉语大词典
疽瘡
【1】毒疮。{杨朔}《木棉花》:“我不过是说这次民族自卫战争很像一块试金石﹐一个人品格的高低可以立刻辨晰清楚;又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可以加速割除溃烂的疽疮。”【2】比喻祸患。{宋}{王安石}《开元行》:“君不聞{開元}盛天子﹐糾合俊傑披奸娼;幾年辛苦補四海﹐始得完好無疽瘡。”
痔瘡-汉语大词典
痔瘡
【1】痔的通称。由肛门或直肠末端的静脉曲张而形成﹐有内痔﹑外痔和内外混合痔。{元}{朱震亨}《丹溪先生心法·痔疮》:“痔瘡專以涼血爲主。”《平鬼传》第三回:“{小低搭鬼}又插口道:‘先生有痔瘡藥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痔疮》:“痔瘡形名亦多般。”注:“此證系肛門生瘡﹐有生于肛門内者﹐有生于肛門外者。初起成■﹐不破者爲痔﹐易治;破潰而出膿血﹐黄水浸淫﹐淋瀝久不止者爲漏﹐難痊。”
痘瘡-汉语大词典
痘瘡
【1】即天花。{清}{朱奕梁}《种痘心法·论痘源流》:“{東漢}{馬伏波}征{交趾}﹐南方濕熱與相火煽動﹐遂染痘瘡﹐侵入中國。”{宋}{周密}《齐东野语·小儿疮痘》:“痘瘡切不可多服升麻湯﹐只須以四君子加黄芪一味爲穩耳。”《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期歲方過﹐此女害了痘瘡﹐醫藥不效﹐十二朝身死。”
痤瘡-汉语大词典
痤瘡
【1】小疖﹐粉刺。多生在青年人的面部﹐有时也生在胸﹑背﹑肩等部位。{明}{李梴}《医学入门·疿痤》:“痤瘡因汗出冗濕而生﹐輕者狀如撒粟。”
痱瘡-汉语大词典
痱瘡
亦作“[疿瘡]”【1】即痱子。{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三·滑石》〔集解〕引{苏颂}曰:“今人多用冷石作粉﹐治疿瘡﹐或云即滑石也。”
瘑瘡-汉语大词典
瘑瘡
【1】生于手足间的疽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瘑疮》:“瘑瘡每發指掌中﹐兩手對生茱萸形﹐風濕痒痛津汁水﹐時好時發久生蟲。”{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二·诸疮上》:“瘑瘡生手足間﹐相對生﹐如茱萸子﹐疼癢浸淫﹐久則生蟲。”
瘡-汉语大词典
瘡
“[疮]”的繁体字。《廣韻》初良切,平陽,初。【1】创。创伤;创口。{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三》:“身被二十餘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上》:“昔{秦文公}二十七年伐之﹐樹瘡隨合。”{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一語不中治﹐笞箠身滿瘡。”《说岳全传》第三一回:“{楊虎}就將藥湯洗净棒瘡﹐取些酒來吃得醉了。”【2】疮疖;溃疡。《素问·至真要大论》:“諸痛痒瘡皆屬于心。”{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而嘗於苫塊之中﹐以巴豆塗臉﹐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前蜀}{贯休}《秋寄栖一》诗:“眼中瘡校未﹐《般若》偈持無。”原注:“公時有眼瘡﹐因爲之念《多心經》。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韓皋}〕在{夏口}嘗病小瘡。”【3】喻伤痛,痛苦。{唐}{杜甫}《壮游》诗:“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
瘡疵-汉语大词典
瘡疵
【1】犹贬损﹐疵毁。《北齐书·酷吏传·宋游道》:“禀性遒悍﹐是非肆口﹐吹毛洗垢﹐瘡疵人物。”
瘡疥之疾-汉语大词典
瘡疥之疾
【1】喻轻微的祸患。{明}{梁辰鱼}《浣纱记·死忠》:“{齊}不過瘡疥之疾﹐幸而勝之﹐不過小喜。”
瘡痍滿目-汉语大词典
瘡痍滿目
【1】形容遭到严重破坏或灾害后的景象。{清}{李渔}《风筝误·和鹞》:“征鼙聒耳鄉音杳﹐瘡痍滿目親人少。”{曹靖华}《飞花集·风雨六十年》:“刚诞生的苏维埃国家啊﹐内忧外患﹐疮痍满目。”{李大钊}《大哀篇》:“復丁干戈大亂之後﹐滿地兵燹﹐瘡痍彌目﹐民生凋敝﹐亦云極矣。”{杨沫}《我爱北京》:“旧时代的{北京}是疮痍满目﹐多灾多难。”亦作“[瘡痍彌目]”。
瘡巨釁深-汉语大词典
瘡巨釁深
【1】犹创巨痛深。{宋}{叶廷珪}《海录碎事·政事》:“瘡巨釁深﹐不勝荼毒。”
瘡疾-汉语大词典
瘡疾
【1】泛指疥癣痈疽等皮肤及外科疾患。{唐}{独孤及}《故隋镜智禅师碑》:“謂身相非真﹐故示以瘡疾。”
瘡科-汉语大词典
瘡科
【1】犹皮肤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白鲜》:“爲諸黄風痹要藥﹐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
瘡帚-汉语大词典
瘡帚
【1】何首乌的别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何首乌》:“交藤﹑夜合……瘡帚﹑紅内消……赤者能消腫毒。外科呼爲瘡帚。”
瘡痕-汉语大词典
瘡痕
【1】创伤或溃疡愈后留下的疤痕。{明}{王錂}《寻亲记·惩恶》:“一朝把花容割破做瘡痕﹐方得離分。”{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直到二十年后﹐自看臂膊上的疮痕﹐才知道种了六粒﹐四粒是出的。”{唐}{元稹}《寄乐天》诗:“羸骨欲銷猶被刻﹐瘡痕未没又遭彈。”
瘡害-汉语大词典
瘡害
【1】犹伤害。《百喻经·为熊所啮喻》:“父見其子身體傷壞﹐怪問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瘡害?’子報父言:‘有一種物﹐身毛耽
﹐來毁害我。’”
瘡瘍-汉语大词典
瘡瘍
【1】痈疽疔疖等体表疾患。{唐}{裴铏}《传奇·陶尹二君》:“遍體瘡瘍﹐腸中痛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温病乃作﹐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翩翩》:“生浴後﹐覺瘡瘍無苦。既醒﹐摸之﹐則痂厚結矣。”
瘡毒-汉语大词典
瘡毒
【1】诸疮毒肿。{贾祖璋}《蝎子》:“蝎子很早就供药用﹐主治惊风抽搐﹑带下﹑疮毒等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二·蝎》:“諸瘡毒腫。全蝎七枚﹐卮子七个﹐麻油煎黑﹐去滓﹐入黄蠟﹐化成膏﹐傅之。”
瘡瘢-汉语大词典
瘡瘢
【1】创伤或疮疡的疤痕。{清}{黄景仁}《黄山寻益然和尚塔不得》诗:“瘡瘢洗澗瀑﹐劍術教猨猱。”《法苑珠林》卷四八引《菩萨本行经》:“作是語已﹐身即平復﹐無有瘡瘢。”《後汉书·马廖传》:“{吴王}好劍客﹐百姓多瘡瘢。”
瘡痏-汉语大词典
瘡痏
【1】疮疡;伤痕。《旧唐书·僖宗纪》:“豺狼貽朝市之憂﹐瘡痏及腹心之痛。”{晋}{葛洪}《抱朴子·擢才》:“乃有播埃塵於白珪﹐生瘡痏於玉肌。”{宋}{洪迈}《夷坚丁志·洛中怪兽》:“{西洛}市中忽有黑獸﹐髣髴如犬﹐或如驢﹐夜出晝隱。民間訛言能抓人肌膚成瘡痏。”{汉}{焦赣}《易林·噬嗑之益》:“斧斤所斫﹐瘡痏不息。”{明}{归有光}《与沈敬甫》:“儘有一篇好者﹐卻排幾句俗語在前﹐便觸忤人。如好眉目﹐又着些瘡痏可惡。”{清}{龚自珍}《明良论四》:“人有疥癬之疾則終日抑搔之﹐其瘡痏則日夜撫摩之。”【2】指生疮疡。{唐}{元稹}《叙诗寄乐天书》:“小有蟆蚋﹑浮塵﹑蜘蛛﹑蛒蜂之類﹐皆能鑽嚙肌膚﹐使人瘡痏。”【3】指灾苦之民。{唐}{杜甫}《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喜王業再康﹐瘡痏蘇息。”{唐}{司空图}《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招輯逋逃﹐撫循瘡痏。”【4】祸害。{清}{唐孙华}《虎丘即目》诗:“至今作瘡痏﹐流亡猶未復。”{宋}{苏轼}《荔支叹》诗:“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爲瘡痏。”《周书·文帝纪上》:“而舊將名臣﹐正人直士﹐横生瘡痏﹐動挂網羅。”{唐}{元稹}《连昌宫词》:“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楊}與{李}。廟謨顛倒四海摇﹐五十年來作瘡痏。”【5】(民生)凋敝困苦;凋敝困苦的景象。{张怀奇}《颐和园词》:“下方瘡痏悽蒿目﹐鋭意還教興土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坑穽殊深﹐瘡痏未復﹐縱得免死﹐莫不破家。”【6】疵毁;贬抑。《旧唐书·陆贽传》:“施一令則謗沮互起﹐用一人則瘡痏立成。”{唐}{刘知幾}《史通·书事》:“{班}{馬}二史﹐咸擅一家﹐而各自彈射﹐遞相瘡痏。”
瘡疹-汉语大词典
瘡疹
【1】指疹子。{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一·莱菔子》:“下氣定喘治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止氣痛﹐下痢後重﹐發瘡疹。”
瘡疤-汉语大词典
瘡疤
【1】比喻缺点﹑毛病。{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六四:“{徐守仁}见{潘宏福}朝他望来望去﹐有点羞愧﹐好像身上有啥见不得的疮疤叫他发现了。”{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只要民主生活充分﹐当面揭了疮疤﹐让人家‘小广播’﹐他还会说没时间﹐要休息了。”【2】创伤或溃疡愈后留下的疤痕。{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六章:“谁要是好了疮疤忘了疼﹐那就该叫他多想一想。”{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一:“就像一个人抚摸自己的疮疤:没有了生理上的疼痛﹐剩下的却只是一片仿佛还颇值得骄傲的平滑而光润的疤痕。”【3】比喻痛苦的经历。{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一:“可是兴奋之中﹐不免又带几分不安﹐似乎又怕他们自己向来不敢碰触的生活上的疮疤会被心直口快的姑太太一把抓破。”
瘡痍彌目-汉语大词典
瘡痍彌目
【1】见“瘡痍滿目”。
瘡腫-汉语大词典
瘡腫
【1】疮疖溃疡之疾。《後汉书·济北惠王寿传》:“頭不枇沐﹐體生瘡腫。”《旧唐书·职官志三》:“醫術﹐謂習《本草》﹑《甲乙脈經》﹐分而爲業﹐一曰體療﹐二曰瘡腫﹐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齒﹐五曰角法也。”
瘡殘-汉语大词典
瘡殘
【1】犹伤残。{清}{戴名世}《<孑遗录>自序》:“{黑子}率數千瘡殘之民﹐疲敝之卒﹐而抗百萬方張之寇﹐前後凡十餘年﹐瀕於陷者屢矣。”
瘡痛-汉语大词典
瘡痛
【1】疮口或伤口痛;疮伤病痛。《三国演义》第五一回:“{周瑜}雖患瘡痛﹐心中自有主張。”{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至大林中﹐有病象瘡痛而卧﹐引此僧手至所苦處﹐乃枯竹所刺也。”
瘡好忘痛-汉语大词典
瘡好忘痛
【1】犹言好了伤疤忘了痛。《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你今日了畢官司﹐兩脚站在平川地﹐得命思財﹐瘡好忘痛﹐來家到問老婆找起後帳兒來了。”
瘡痍-汉语大词典
瘡痍
【1】创伤。{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弟與我同冒矢石﹐瘡痍周身﹐傷失右眼﹐不得尺寸之報;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陈书·世祖纪》:“討{陳寳應}將士死王事者﹐並給棺槥﹐送還本鄉﹐並復其家。瘡痍未瘳者﹐給其醫藥。”{清}{黄遵宪}《降将军歌》:“島中殘卒皆瘡痍﹐其餘鬼妻兵家兒。”【2】指疮疡。{清}{俞樾}《春在堂随笔·附<小浮梅闲话>》:“見一老僧﹐頭面瘡痍﹐身體膿血。”{宋}{洪迈}《夷坚丙志·庐州诗》:“{張侯}及内子﹐遍體生瘡痍﹐爬搔疼徹骨﹐脱衣痛粘皮。”《法苑珠林》卷七八引《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身生瘡痍﹐口氣臭處﹐與人無親﹐曠地獄來。”【3】伤害;损害。《新五代史·杂传十三·杨光远》:“然而召夷狄爲天下首禍﹐卒滅{晉}氏﹐瘡痍中國者三十餘年﹐皆{光遠}爲之也。”【4】比喻灾害困苦。{宋}{洪迈}《容斋续笔·戒石铭》:“無令侵削﹐無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元}{耶律楚材}《送德润南行》诗:“{燕然}民庶久瘡痍﹐摩撫瘡痍正此時。”{汉}{桓宽}《盐铁论·国疾》:“然其禍累世不復﹐瘡痍至今未息。”{清}{孙枝蔚}《五月楼居雨凉欣赋》诗:“感此午時風﹐何讓豐年金。瘡痍徧宇宙﹐得酒忍獨斟。”【5】指困苦的民众。{唐}{杜甫}《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蝥賊。”
瘡癘-汉语大词典
瘡癘
【1】疮痈等体表疾患。《神异经·南荒经》:“南方荒中有涕竹……其筍甚美。食之﹐可以止瘡癘。”
瘡癤-汉语大词典
瘡癤
【1】瘿瘤。{萧红}《生死场》一:“榆树显然是生了疮疖﹐榆树带着偌大的疤痕。”{唐}{皮日休}《二游诗》:“枕兼石鋒刃﹐榻共松瘡癤。”【2】小疮与热疖等皮肤疾患。{鲁迅}《华盖集·夏三虫》:“苍蝇嗡嗡地闹了大半天﹐停下来也不过舐一点油汗﹐倘有伤痕或疮疖﹐自然更占一些便宜。”
瘡疣-汉语大词典
瘡疣
【1】机体表面的赘生物。{唐}{李翱}《解江灵》:“瘡疣生心﹐洗刮不落。”【2】比喻痛苦或祸害。《法苑珠林》卷十八引《观佛三昧经》:“魔王心怒﹐即欲直前。魔子諫曰:‘父王無辜﹐自招瘡疣﹐菩薩行浄﹐難動如地﹐云何可壞。’”{宋}{苏舜钦}《哭师鲁》诗:“二邊方横猾﹐四海皆瘡疣。”{宋}{梅尧臣}《送柳秘臣大名知录》诗:“渾渾發西極﹐奮奮入九州。自古患決溢﹐于今爲瘡疣。”{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逾嶺到任所﹐低顔奉君侯。酸寒何足道﹐隨事生瘡疣。”
瘡家-汉语大词典
瘡家
【1】治疗疮疾的医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黄蓍》〔发明〕引{张元素}曰:“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陰疽﹐爲瘡家聖藥。”
瘡口-汉语大词典
瘡口
【1】溃疡处;创口。《三国演义》第五一回:“{丁}{徐}二將救得{周瑜}到帳中﹐唤行軍醫者用鐵鉗子拔出箭頭﹐將金瘡藥敷掩瘡口。”{宋}{周叙}《洛阳花木记》:“接頭繫縛欲密﹐勿令透風﹐不可令雨濕﹐瘡口接頭必以細土覆之﹐不可令人觸動。”{宋}{周密}《齐东野语·经验方》:“以淡虀水滌瘡口。”
瘡痂-汉语大词典
瘡痂
【1】比喻缺点﹑过失。{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一章:“揭别人的疮痂﹐不管关系怎么深﹐都是不好的。”【2】疮口表面所结的痂。《宋书·刘穆之传》:“{邕}所至嗜食瘡痂﹐以爲味似鰒魚。”{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三數日後﹐解紙縛﹐瘡痂已落。”{宋}{苏轼}《鳆鱼行》:“食每對之先太息﹐不因噎嘔緣瘡痂。”
瘭瘡-汉语大词典
瘭瘡
【1】瘭疽。{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瘭疮》:“夫小兒瘭瘡者﹐爲風熱毒氣所乘﹐搏於皮膚乃生瘭﹐漿潰而成瘡﹐故名曰瘭瘡也。{湯氏}《牛黄散淋洗方》治之。”
癍瘡-汉语大词典
癍瘡
【1】中医指眼中所生的白翳。《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癍疮入眼歌》:“小兒癍瘡入眼中﹐赤腫難開澀淚疼﹐久生雲翳如銀色﹐肝經餘熱上冲睛。”注:“小兒癍瘡之證﹐因患痘時瘡生眼中﹐赤腫難開﹐澀淚羞明疼痛﹐久則生翳如銀色﹐此乃痘後﹐肝經餘熱上攻睛瞳所致。”
療瘡剜肉-汉语大词典
療瘡剜肉
【1】挖身上的肉来医治伤口。比喻只顾眼前﹐不考虑后果。《扫迷帚》第二四回:“若慮迷信一破﹐道德墮落﹐必以保存爲得計﹐此又何異欲止渴而飲鴆﹐欲療瘡而剜肉。”
癩瘡-汉语大词典
癩瘡
【1】恶疮;顽癣。《法苑珠林》卷九二引{唐}{唐临}《冥报记》:“{唐}{武德}中﹐印人姓{韋}與一婦人言誓期不相負。累年寵衰﹐婦人怨恨。{韋}懼其反己﹐自縊殺之。後數日﹐{韋}身徧癢﹐因發癩瘡而死。”{许杰}《改嫁》:“面色是金黄的﹐头上生着一头的癞疮。”
癰瘡-汉语大词典
癰瘡
【1】痈疽恶疮。《法苑珠林》卷一一二:“想見諸飲食如膿血﹐想受諸飲食如塗癰瘡。”
蛇漠瘡-汉语大词典
蛇漠瘡
【1】旧谓蝮蛇所吐涎沫触人身而成的恶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二·蝮蛇》〔集解〕引{陈藏器}曰:“蝮蛇錦文﹐亦有與地同色者。衆蛇之中﹐此獨胎産。著足斷足﹐著手斷手﹐不爾合身麋爛。七八月毒盛時﹐囓樹以洩其毒﹐樹便死。又吐涎沫于草木上﹐著人成瘡身腫﹐名曰蛇漠瘡﹐卒難治療。”
蛇瘡-汉语大词典
蛇瘡
【1】指蛇咬之伤。{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大蛇丈餘﹐身出一圍者﹐吴蚣見之﹐而能以炁禁之﹐蛇即死矣……故南人因此末吴蚣治蛇瘡﹐皆登愈也。”
蠼螋瘡-汉语大词典
蠼螋瘡
【1】传说人影受蠼螋虫溺射后所生的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知》:“莎衣結治蠼螋瘡。”
裹瘡-汉语大词典
裹瘡
【1】见“裹創”。
褥瘡-汉语大词典
褥瘡
【1】指因长期受压迫而引起身体局部坏死溃烂的疮疡。也称席疮。常见于重病长期卧床者, 多发于腰骶﹑肩胛﹑枕﹑肘和足跟等处。
重瘡-汉语大词典
重瘡
【1】见“重創”。
連瘡-汉语大词典
連瘡
【1】腿部静脉曲张溃疡的俗称。{贾平凹}《妊娠》第二章:“回到家里﹐凡是遭鬼踢的地方﹐就开始生脓生蛆﹐类似连疮。”{赵树理}《“锻炼锻炼”》:“她的小腿上﹐在年轻时候生过连疮﹐不过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治好了。”
訊瘡-汉语大词典
訊瘡
【1】刑讯的创伤。《元典章·刑部三·不睦》:“下禁返勘間﹐本賊訊瘡發潰身死。”
金瘡-汉语大词典
金瘡
亦作“[金創]”【1】金属利器对人体所造成的创伤。{元}{张可久}《落梅风·叹世和刘时中》曲 :“土庫千年調﹐金瘡百戰功。”{鲁迅}《故事新编·采薇》:“我那时金创还很疼﹐没有挤近去看。”《六韬·王翼》:“方士二人主百藥﹐以治金瘡。”《宋书·武帝纪上》:“至是{桓脩}還京﹐{高祖}託以金創疾動﹐不堪步從﹐乃與{無忌}同船共還。”{唐}{白居易}《缚戎人》诗:“身被金瘡而多瘠﹐扶病徒行日一驛。”
頂瘡-汉语大词典
頂瘡
【1】头疮。{唐}{陈劭}《通幽记·皇甫恂》:“忽患頂瘡﹐宿昔潰爛困篤。”
養瘡-汉语大词典
養瘡
【1】因创伤而治疗休养。{唐}{白居易}《叹鹤病》诗:“亦知白日青天好﹐未要高飛且養瘡。”《北史·西域传·悦般国》:“養瘡一月復常﹐又無痕瘢。”
黄水瘡-汉语大词典
黄水瘡
【1】中医外科病症名。皮肤病之一。初起如粟米,四周略有红晕,多痒少痛,破则出黄水。通称脓疱病。
鵝口瘡-汉语大词典
鵝口瘡
【1】病名。患者多为幼儿,病原体是鹅口疮菌,症状是口腔黏膜发红并形成白膜。
鵝口白瘡-汉语大词典
鵝口白瘡
亦作“[鵞口白瘡]”【1】即鹅口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鸡》:“鵞口白瘡﹐鷄肫黄皮爲末﹐乳服半錢。”
鼠瘡-汉语大词典
鼠瘡
【1】病名。俗称“老鼠瘡”。中医指瘰疬。参见“[鼠瘻]”。
鼻瘡-汉语大词典
鼻瘡
【1】中医学病名。指鼻孔内刺疼,色红,甚则鼻毛脱落,干燥易结痂,多由肺热引起。治宜祛风清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鼻部》:“鼻瘡肺熱生鼻中﹐燥乾如火微腫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