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覈

覈(覈)是什么意思

  • 表覈-汉语大词典

    表覈

    【1】谓立表率而核正之。{唐}{柳宗元}《贞符》:“此大事﹐不宜以辱故休缺﹐使聖王之典不立﹐無以抑詭類﹐拔正道﹐表覈萬代。”

  • 直覈-汉语大词典

    直覈

    【1】率直而真实。{章炳麟}《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近世奏牘關移﹐語本直覈﹐純出史胥﹐其病猶少。而庸妄賓僚﹐謬施塗塈。”

  • 博覈-汉语大词典

    博覈

    【1】丰富正确。{宋}{周密}《齐东野语·后夫人进御》:“{梁}國子博士{清河}{崔靈恩}撰《三禮義宗》﹐其説博覈。”{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陳晦伯}亦{嘉}﹑{隆}間人﹐所爲《正楊》﹐殊博覈可觀。”

  • 勾覈-汉语大词典

    勾覈

    【1】见“勾覆”。

  • 危言覈論-汉语大词典

    危言覈論

    【1】正直而翔实的言论。《後汉书·郭太传》:“後遭母憂﹐有至孝稱。{林宗}雖善人倫﹐而不爲危言覈論﹐故宦官擅政而不能傷也。”

  • 刻覈-汉语大词典

    刻覈

    亦作“[刻核]”【1】苛刻。《南史·恩倖传·吕文显》:“{文顯}臨事以刻覈被知。”{清}{秦笃辉}《平书·文艺篇上》:“閲書之道在於恕﹐不恕則刻覈鍛鍊之患生。”{金一}《文学观》:“夫謂語必已造﹐事不古同﹐誠不免以刻覈待古人。”{宋}{苏轼}《省试策问》之三:“凡省冗官八百員﹐吏千四百員﹐民以少紓﹐而上下相安﹐無刻核之怨。”

  • 參覈-汉语大词典

    參覈

    【1】考察审核。{清}{张岂之}《<適可斋记言>序》:“竊嘗盱衡時局﹐參覈至計。”{宋}{曾巩}《序越州鉴湖图》:“至於參覈之而圖成﹐熟究之而書具﹐然後利害之實明。”

  • 塙覈-汉语大词典

    塙覈

    【1】确切,确凿。{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历史·光绪壬午六月初十日》:“閲{荇文}《漢書注校補》本紀一册﹐其用力甚精專﹐自言第十八次寫本矣。引證塙覈﹐於音訓文義尤詳慎。”

  • 品覈-汉语大词典

    品覈

    【1】评论;品评。《後汉书·党锢传序》:“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覈公卿﹐裁量執政﹐婞直之風﹐於斯行矣。”{章炳麟}《箴新党论》:“新黨雖多諂曲﹐而品覆公卿﹐裁量執政﹐猶其所優爲者。”{宋}{欧阳修}《国学试策》之一:“{劉蕡}述兵農之大略﹐{微之}以才識而中科﹐然品覈其言詞﹐由有司而考第。”

  • 嚴覈-汉语大词典

    嚴覈

    【1】严厉苛察。{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四节:“{始皇}以嚴覈而敗﹐故易之柔緩。”【2】严谨明察。{清}{鲁一同}《盖宽饶论》:“大抵{漢}之賢相﹐皆嚴覈幹練之才﹐而識度有所不足。”

  • 循名覈實-汉语大词典

    循名覈實

    【1】犹言循名责实。{清}{薛福成}《应诏陈言疏》:“如是則平時無冗食之兵﹐臨事獲勁旅之用﹐循名覈實﹐化弱爲强﹐計無過于此矣。”{明}{张居正}《答浙江吴巡抚》:“明主在上﹐方翕受敷施﹐循名覈實﹐以興太平之治﹐願勉旃﹐毋自損﹐以孤輿望。”

  • 實覈-汉语大词典

    實覈

    【1】朴实。{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桓譚}稱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華而不知實覈﹐或美衆多而不見要約。”【2】核实。《後汉书·刘盘传》:“可申勑刺史﹑二千石﹐務令實覈﹐其有增加﹐皆使與奪田同罪。”《後汉书·顺帝纪》:“三年春正月丙子﹐京師地震﹐{漢陽}地陷裂。甲午﹐詔實覈傷害者﹐賜年七歲以上錢﹐人二千。”

  • 察覈-汉语大词典

    察覈

    【1】察核。{清}{林则徐}《批上海县请疏浚李从泾新泾河工程禀》:“仰{蘇州}布政司﹐會同{蘇}{松}太道﹐即速轉飭該縣督率紳耆人等﹐刻日趕緊籌議﹐通禀察覈。”《明史·宦官传一·刘瑾》:“遣使察嚴邊倉。”《清史稿·穆宗纪一》:“{俄}人稱{哈薩克}﹑{布魯特}爲其國地﹐命{常清}察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剖理﹐{明緒}會{明誼}勘西界事宜。”

  • 審覈-汉语大词典

    審覈

    亦作“[審核]”【1】审查核实;审阅核定。{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且恐官府文移審覈﹐反致騷動﹐不若安静爲可樂。”{严复}《原强》:“所以審覈物理﹐辨析是非者﹐胥無有焉。”《汉书·刑法志》:“《書》不云乎?‘惟刑之恤哉!’其審核之﹐務準古法﹐朕將盡心覽焉。”{徐迟}《草原上的钻机》:“专家也来了﹐帮助审核了我们的排钻线﹐修订了计划。”【2】精当深刻。《後汉书·贾逵传》:“猶朝夕恪勤﹐遊情六藝﹐研機綜微﹐靡不審覈。”

  • 查覈-汉语大词典

    查覈

    【1】见“查核”。

  • 校覈-汉语大词典

    校覈

    【1】探求;核对。{南朝} {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校覈仁義﹐源本山川。”{清}{纪昀}《<考工记图>序》:“余以{戴君}之説﹐與昔儒舊訓參互校覈。”

  • 檢覈-汉语大词典

    檢覈

    【1】检查核实。《明史·茹太素传》:“磨勘司官吏數少﹐難以檢覈天下錢糧。”《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洽}對曰:‘{玠}信有謗上之言﹐當肆之市朝;若{玠}無此﹐言事者加誣大臣以誤主聽﹐二者不加檢覈﹐臣竊不安。’”《後汉书·刘隆传》:“是時﹐天下墾田多不以實……十五年﹐詔下州郡檢覈其事。”《新唐书·忠义传上·李憕》:“表假{憕}監察御史﹐分道檢覈。”

  • 攷覈-汉语大词典

    攷覈

    亦作“[攷核]”【1】考查审核。{明}{李介}《天香阁随笔》卷二:“若是{邱明}《翼經》作傳﹐攷核必真﹐{馬遷}去{周}已遥﹐傳聞未確﹐故當以{邱明}爲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有一禮官﹐恥爲此讓﹐苦欲留連﹐强加攷覈。”{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由督辦官紳逐月攷核所收數目﹐按月榜示通衢﹐有目共睹。”

  • 敏覈-汉语大词典

    敏覈

    【1】机敏而确切。{清}{王晫}《今世说·文学》:“會{吴志伊}後至﹐曰:‘{王沈}與{王基}聯姻﹐{劉疇}與{劉嘏}爲婚﹐世人無譏﹐緣非同原也。’一時服其敏覈。”

  • 明覈-汉语大词典

    明覈

    【1】明白真实。{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文以辨潔爲能﹐不以繁縟爲巧;事以明覈爲美﹐不以深隱爲奇。”【2】犹明察;明辨。{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但在乎明覈是非﹐必行賞罰﹐則謬升虚授﹐當自辨焉。”

  • 洗覈-汉语大词典

    洗覈

    【1】清理审核。《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臣謂宜使所在各條公用公田秩石迎送舊典之外﹐守宰相承﹐有何供調﹐尚書精加洗覈﹐務令優衷。”

  • 清覈-汉语大词典

    清覈

    【1】清查。{清}{李颙}《四书反省录·论语下》:“惟有清覈豪霸隱占之田﹐俵給就近貧民﹐募墾荒田﹐量給牛種﹐許爲永業。”

  • 披覈-汉语大词典

    披覈

    【1】披阅考校。{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朱笥河先生》:“凡館書稿本﹐披覈辨析﹐苦往復之煩。”

  • 按覈-汉语大词典

    按覈

    【1】见“按核”。

  • 振覈-汉语大词典

    振覈

    【1】整顿考核。《新唐书·邓景山传》:“至則振覈紀綱﹐檢覆干隱﹐衆大懼。”

  • 推覈-汉语大词典

    推覈

    【1】审问。《魏书·孟表传》:“{表}後察{叔珍}言色﹐頗疑有異﹐即加推覈。”《旧唐书·武士彠传》:“{弘基}等皆背征三衛﹐所犯當死﹐安得領兵?吾欲禁身推覈。”

  • 撿覈-汉语大词典

    撿覈

    【1】查核。{宋}{叶適}《蕲州到任谢表》:“屬因{淮南}行鐵以來﹐暨乎{蘄口}置監而後﹐陰仰官鑪之羨﹐不勝僞冶之煩﹐浸用驕奢﹐無復繩矩﹐所以撿覈增鑄﹐禁絶私錢。”

  • 肴覈-汉语大词典

    肴覈

    【1】肴核。引申为咀嚼﹐犹言反复寻求。《文选·班固<典引>》:“屢訪羣儒﹐諭咨故老﹐與之斟酌道德之淵源﹐肴覈仁誼之林藪。”{蔡邕}注:“肴覈﹐食也。肉曰肴﹐骨曰覈。”{吕向}注:“言與羣儒故老求道德之深源﹐尋仁義之林藪。”

  • 慎覈-汉语大词典

    慎覈

    【1】认真查核。《後汉书·班彪传》:“慎覈其事﹐整齊其文。”

  • 慘覈-汉语大词典

    慘覈

    【1】见“慘礉”。

  • 慘鷙刻覈-汉语大词典

    慘鷙刻覈

    【1】犹言严酷峻刻。{清}{谭嗣同}《仁学》二九:“至{宋}又一小康……造《春秋尊王發微》﹐以割絶上下之分﹐嚴立中外之防﹐慘鷙刻覈﹐盡窒生民之靈思﹐使不可復動。”

  • 研覈-汉语大词典

    研覈

    亦作“[研核]”【1】审察考查;研究考核。{唐}{卢仝}《月蚀》诗:“災沴無有小大瘉﹐安得引衰{周}﹐研覈其可否?”《三国志·吴志·张温传》:“若潛神留思﹐纖粗研核﹐情何嫌而不宣﹐事何昧而不昭哉?”《文选·张衡<东京赋>》:“如之何其以温故知新﹐研覈是非﹐近於此惑?”{薛综}注:“覈﹐實也;研﹐審也。”{唐}{刘知幾}《史通·疑古》:“今取其正經雅言﹐理有難曉﹐諸子異説﹐義或可憑﹐參而會之﹐以相研覈﹐如異於此﹐則無論焉。”{清}{俞樾}《群经平议·考工记世室重屋明堂考》:“{山東}禮本輒加二七之字﹐何得{殷}無加尋之文﹐{周}闕增筵之義﹐研覈其趣﹐或是不然。”

  • 稽覈-汉语大词典

    稽覈

    【1】见“稽核”。

  • 穅覈-汉语大词典

    穅覈

    【1】指粗劣的食粮。覈﹐糠中的粗屑。《史记·陈丞相世家》:“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産﹐曰:‘亦食穅覈耳。’”{林纾}《折廉》:“矧若人者﹐吾又安知其不外穅覈而内粱肉也?”

  • 窮覈-汉语大词典

    窮覈

    【1】详细核验。《隋书·儒林传·刘炫》:“天文律曆﹐窮覈微妙。”

  • 考覈-汉语大词典

    考覈

    亦作“[考核]”【1】考查核实。《清史稿·选举志一》:“學政考覈教官﹐按其文行及訓士勤惰﹐隨時薦黜。”{汉}{王符}《潜夫论·实贡》:“是故選賢貢士﹐必考覈其清素﹐據實而言。”{瞿秋白}《赤都心史》二十:“农工检察人民委员会﹐委派整理职员予以考核的时候﹐这位女教师不得不受审判。”{宋}{欧阳修}《勉刘申》诗:“有司精考覈﹐中第爲公卿。”《三国志·魏志·卫臻传》:“考核降者﹐果守將詐所作也。”【2】研究考证。《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先生﹐你這話又欠考核了。古人所謂五葷者﹐葱﹑韭﹑芫荽之類﹐怎麽不戒?”{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覈古今﹐爲之折衷。”《旧五代史·晋书·马重绩传》:“詔下司天監{趙仁琦}﹑{張文皓}等考覈得失。”{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序》:“《本事诗》一类之书﹐其内容尽管考核有据﹐然而仅备茶馀酒后的消遣。”

  • 覆覈-汉语大词典

    覆覈

    【1】见“覆核”。

  • 覈-汉语大词典

    《廣韻》下革切,入麥,匣。《廣韻》胡結切,入屑,匣。【1】实;确实。{汉}{荀悦}《申鉴·政体》:“善惡要於功罪,毁譽效於準驗;聽言責事,舉名察實,無或詐僞以蕩衆心,故事無不覈,物無不切,善無不顯,惡無不彰。”{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事以明覈爲美,不以深隱爲奇,此綱領之大要也。”《北史·李德林传》:“〔{李德林}〕善屬文,詞覈而理暢。”{清}{薛福成}《分别教案治本治标之计疏》:“彼索賠款,多認一償費,在我尚無大損,可允也,而數必求其覈。”【2】查验;核实。《文选·张衡<西京赋>》:“化俗之本,有與推移。何以覈諸?”{薛综}注:“覈,驗也。”{南朝 梁}{任昉}《奏弹刘整》:“並如{采音}﹑{苟奴}等列狀,粗與{范}訴相應,重覈{當伯}﹑{教子}。”《旧唐书·元行冲传》:“{王肅}改{鄭}六十八條,{張融}覈之,將定臧否。”{清}{李颙}《四书反省录·论语下》:“惟有清覈豪霸陰佔之田,俵給就近貧民,募墾荒田,量給牛種,許爲永業。”【3】深刻;峻刻。《後汉书·第五伦传论》:“{第五倫}峭覈爲方。”{李贤}注:“峭覈,謂其性峻急,好窮覈事情。”【4】果实中的坚硬部分,里面有仁。《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覈物。”{郑玄}注:“核物,李梅之屬。”{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称》:“華之屬,必有覈,覈中必有意。”【5】泛指果实或果品。参见“[肴覈]”。【6】通“[麧]”﹑“[籺]”。米麦舂余的粗屑。参见“[穅覈]”﹑“[糠覈]”。

  • 覈理-汉语大词典

    覈理

    【1】切合事理。《韩非子·扬权》:“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覈理而普至。”【2】审理。{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今法司覈理一獄﹐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課。”

  • 覈究-汉语大词典

    覈究

    【1】犹查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李}亦學問﹐但不測彼之深淺﹐乍聞無以覈究。”一本作“覆究”。

  • 覈叙-汉语大词典

    覈叙

    【1】核实叙录。《清史稿·礼志九》:“宴禮既畢﹐兵部覈叙勳績﹐頒爵賞有差。”

  • 覈問-汉语大词典

    覈問

    【1】查问。{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許允}爲吏部郎﹐多用其鄉里﹐{魏明帝}遣虎賁收之……既至﹐帝覈問之。”《续资治通鉴·元仁宗延祐六年》:“中書省言:‘……其諸不法事﹐宜會覈問。’帝曰:‘朕知{沈明仁}奸惡﹐其嚴鞫之。’”

  • 覈論-汉语大词典

    覈論

    【1】深刻的言论。《後汉书·郭太传》:“{林宗}雖善人倫﹐而不爲危言覈論﹐故宦官擅政而不能傷也。”{李贤}注:“覈﹐猶實也。”{三国} {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恐辭辨雖巧﹐難可俱通﹐又非所望於覈論也。”【2】深刻评议。《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元年》:“{子將}者﹐{訓}之從子{劭}也﹐好人倫﹐多所賞識﹐與從兄{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

  • 覈選-汉语大词典

    覈選

    【1】审核选择。《三国志·吴志·张温传》:“彈射百僚﹐覈選三署。”

  • 覈實-汉语大词典

    覈實

    【1】犹考绩。{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刑部·癸卯妖书附续忧危竑议》:“而皇親{王道化}﹐本内有名﹐竟不陞﹐豈其才力出諸菜傭下哉﹐蓋{沈相公}欲右{鄭}而左{王}﹐故覈實之時﹐令親家{史起欽}抑其功而不録。”《明史·陈修传》:“凡庶司黜陟及課功覈實之法﹐皆精心籌畫﹐銓法秩然。”{宋}{李纲}《议责成》:“臣竊以廢覈實之政﹐捨久任之法﹐而欲事功之成﹐雖{堯}{舜}有所不能。”【2】核实。{明}{焦竑}《焦氏笔乘·二疏赞误》:“凡作議論文字﹐須令覈實無差忒乃可。”{清}{周亮工}《书影》卷一:“{世宗皇帝}密遣使就{開封}覈實﹐止得多裝詩卷一事。”{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沙汰事物之臧否﹐覈實古人之邪正。”{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成人之美者固所不惜﹐但事當覈實爾。”

  • 覈見-汉语大词典

    覈見

    【1】洞悉﹐洞察。{宋}{欧阳修}《六一笔记·老氏说》:“然{老子}爲書﹐比其餘諸子以爲簡要也。其于覈見人情﹐尤爲精簡﹐非{莊周}﹑{慎到}之倫可擬。”

  • 覈舉-汉语大词典

    覈舉

    【1】审核荐举。《後汉书·卢植传》:“用良者﹐宜使州郡覈舉賢良﹐隨方委用﹐責求選舉。”

  • 覈考-汉语大词典

    覈考

    【1】审核拷问。《後汉书·班彪传上》:“{固}弟{超}恐{固}爲郡所覈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

  • 覈辯-汉语大词典

    覈辯

    【1】审核判明。辯﹐通“辨”。{南朝} {宋}{谢庄}《改定刑狱表》:“自今人重之囚﹐縣考正畢﹐以事言郡﹐并送囚身﹐委二千石親臨覈辯﹐必收聲吞釁﹐然後就戮。”

  • 覈要-汉语大词典

    覈要

    【1】指要点﹐概要。{孙中山}《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民族主義﹐包涵至廣﹐語其覈要﹐則凡民族結合而成國家﹐其意思行爲﹐自由獨立﹐不受他民族壓抑干涉。”【2】确切扼要。{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史論序注﹐則師範於覈要。”

  • 覈勘-汉语大词典

    覈勘

    【1】考核;查勘。《明史·冯琦传》:“借使有之﹐亦當下撫按覈勘。”{明}{张居正}《与魏巡抚书》:“俟覈勘至﹐當請旨優録﹐兹先行薄賚耳。”

  • 覈議-汉语大词典

    覈議

    【1】犹谈判。{清}{林则徐}《会奏■夷抗不交凶严断接济查办情形折》:“臣等以爲真心除弊﹐大加批奬﹐并會委{佛山}同知{劉開域}﹐赴{澳}與之覈議。”

  • 覈正-汉语大词典

    覈正

    【1】核实校正。{清}{姚鼐}《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羣吏放手﹐民則弗堪。覈正斗角﹐公以躬監﹐正税罔贏﹐誅責貪惏。”

  • 簡覈-汉语大词典

    簡覈

    【1】见“簡核”。

  • 精覈-汉语大词典

    精覈

    【1】精细孝核。《後汉书·顺帝纪》:“其簡序先後﹐精覈高下﹐歲月之次﹐文武之宜﹐務存厥衷。”《新唐书·张九龄传》:“今若刺史縣令精覈其人﹐則管内歲當選者﹐使考才行。”{宋}{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今後進士諸科御試過落之法﹐及特奏名出官格式﹐務在精覈。”【2】精辟翔实。{南朝} {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其書已傳﹐雖未爲精覈﹐亦粗足諷覽。”{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下》:“〔{王劭}〕在著作二十年﹐采摘經史謬誤﹐爲讀書記三十卷﹐世推精覈云。”{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考工記》乃制度式樣册子﹐上令士大夫習之﹐勾考工程﹐而下可令工匠解了;故删去文詞﹐務求精覈。”【3】犹深通。{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仲堪}精覈玄論﹐人謂莫不研究。”{宋}{龚鼎臣}《东原录》:“{齊}人{王達靈}者﹐高士也﹐精覈九經﹐該博諸子﹐肥遯邁俗﹐目無全人。”

  • 糠覈-汉语大词典

    糠覈

    【1】见“糠籺”。

  • 糾覈-汉语大词典

    糾覈

    【1】谓举发查验罪行。《剪灯馀话·泰山御史传》:“{泰山}司憲御史臣{宋珪}﹐爲糾覈事:臣聞設職建官﹐本陰陽之通制;操觚執翰﹐實臣子之當爲。”

  • 綜覈名實-汉语大词典

    綜覈名實

    【1】见“綜核名實”。

  • 綜覈-汉语大词典

    綜覈

    【1】见“綜核”。

  • 練覈-汉语大词典

    練覈

    【1】见“練核”。

  • 總覈-汉语大词典

    總覈

    【1】见“總核”。

  • 繙覈-汉语大词典

    繙覈

    【1】翻阅核对。{清}{周亮工}《书影》卷十:“{朱長孺}序《李義山集》曰:‘予繙覈新﹑舊《唐書》本傳及箋﹑啟﹑序﹑狀諸作﹐所載於《英華》﹑《文粹》者﹐反覆參考。’”

  • 酌覈-汉语大词典

    酌覈

    亦作“[酌核]”【1】斟酌查核。{清}{薛福成}《筹洋刍议》卷一:“凡有{華}洋訟件﹐均歸此衙門審辦﹐其通行之法﹐宜參用{中}西律例﹐詳細酌覈。”{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否則談判無可開端﹐惟有另行組織臨時政府﹐以維大局﹐即酌核電覆。”

  • 量覈-汉语大词典

    量覈

    【1】犹言考订查核。{南朝} {梁}{刘孝绰}《<昭明太子集>序》:“量覈然否﹐剖析同異﹐察言抗論﹐窮理盡微。”

  • 巡覈-汉语大词典

    巡覈

    【1】巡警考核。{明}{王世贞}《兵制考》:“責令開營訓練﹐而以文臣巡覈之。”

  • 討覈-汉语大词典

    討覈

    【1】讨究检核。{南朝} {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一:“今討覈緣由﹐如神靈所召﹐故其得來此山。”{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序录》:“及夫討覈源流﹐商搉取捨﹐皆列諸贊論﹐備之後文。”{明}{王世贞}《二酉山房记》:“上而皇王帝覇之猷﹐賢哲聖神之藴﹐下及乎九流百氏﹐亡所不討覈。”

  • 評覈-汉语大词典

    評覈

    【1】品评审核。{元}{戴表元}《赠黄彦实序》:“余少壯時﹐州之{慈谿}有{黄東發}先生﹐以經術﹑行誼﹑政業爲{江}南名卿﹐緣桑梓故﹐每與余評覈古近人物。”

  • 該覈-汉语大词典

    該覈

    【1】广泛考核。《晋书·刘颂传论》:“廣陳封建﹐深中機宜﹐詳辨刑名﹐該覈政體。”

  • 詳覈-汉语大词典

    詳覈

    亦作“[詳核]”【1】详细考核。《後汉书·王符传》:“詳覈厥能﹐則鮮及中人。”《陈书·傅縡传》:“凡相酬對﹐隨理詳覈。”{郑逸梅}《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吴梅》:“乃取古今杂剧传奇﹐博览详核。”【2】详细确实。《世说新语·方正》“未敢聞命”{南朝}{梁}{刘孝标}注:“按{郭頒}﹐{西晉}人﹐時世相近﹐爲《晉魏世語》﹐事多詳覈。”{元}{陈仁子}《<梦溪笔谈>序》:“辨譌正謬﹐纂録詳核。”{清}{阮元}《<郑氏得墓图>跋》:“職方事實﹐見{李清}﹑{王心湛}﹑{杭世駿}所撰三傳﹐而{杭}傳爲最詳核。”

  • 課覈-汉语大词典

    課覈

    【1】考核。{唐}{张说}《四门助教尹先生墓志》:“{長安}之初﹐大開貢舉﹐考功是歲千五百餘人﹐召先生課覈淑慝﹐時稱無滯學矣。”《後汉书·朱浮传论》:“而{光武}﹑{明帝}躬好吏事﹐亦以課覈三公。”

  • 論覈-汉语大词典

    論覈

    【1】研究考核。{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即博洽之流﹐勤於論覈﹐而疑似之迹﹐未易精詳。”

  • 講覈-汉语大词典

    講覈

    【1】讲习研核。{明}{宋濂}《郑景彝传》:“講覈既久﹐精神發舒﹐大肆其力於古文辭。”

  • 辨覈-汉语大词典

    辨覈

    【1】明晰翔实。{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荀子新证序》:“近世之考訂《荀子》者﹐淹貫如{王懷祖}﹐精醇如{劉端臨}﹐辨覈如{俞蔭甫}﹑{劉申叔}。”{南朝} {宋}{宗炳}《答何衡阳书》:“敬覽來論﹐抑裁佛化﹐畢志儒業﹐意義檢著﹐才筆辨覈。”【2】辨明核实。{南朝} {宋}{何承天}《上安边论表》:“若得詢之朝列﹐辨覈同異﹐庶或開引羣慮﹐研盡衆謀﹐短長畢陳﹐當否可見。”《宋书·始安王休仁传》:“申詔誥礪﹐辨覈事原。”

  • 陗覈-汉语大词典

    陗覈

    【1】严峻苛刻。{章炳麟}《訄书·哀清史》:“{田文鏡}之陗覈﹐天下稱其酷吏。”

  • 隱覈-汉语大词典

    隱覈

    【1】审核﹐查实。《後汉书·孔融传》:“辟司徒{楊賜}府。時隱覈官僚之貪濁者﹐將加貶黜﹐{融}多舉中官親族。”{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六》:“隱覈之法﹐憑乎簿書﹐簿書既廣﹐必藉衆功﹐藉衆功﹐則政由羣吏。”《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二年》:“{備德}優遷徙之民﹐使之長復不役;民緣此迭相蔭冒﹐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以避課役。尚書{韓■}請加隱覈﹐{備德}從之。”{胡三省}注:“隱﹐度也。覈﹐實也。隱覈﹐度其實也。”

  • 銓覈-汉语大词典

    銓覈

    【1】评量考核。{唐}{刘知幾}《史通·鉴识》:“斯則物有恒準﹐而鑒無定識﹐欲求銓覈得中﹐其唯千載一遇乎!”{唐}{元稹}《授韩皋尚书左仆射制》:“日者銓覈羣才﹐兼榮揆務﹐頗煩倫擬﹐有異優崇。”{明}{宋濂}《拟诰命起结文》:“使野無遺賢﹐萬邦咸寧﹐則銓覈之任得矣。”

  • 鍥覈-汉语大词典

    鍥覈

    【1】严峻苛刻。《明史·黄道周传》:“上急催科﹐則下急賄賂;上樂鍥覈﹐則下樂巉險。”

  • 驗覈-汉语大词典

    驗覈

    【1】检验核实。{唐}{白居易}《策林一·风化浇朴》:“蓋政之臧否定於中﹐則俗之厚薄應於外也。何以驗覈?伏請以{周}{秦}以降之事言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