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修辭)是什么意思
修辭學-汉语大词典
修辭學
【1】语言学的一个学科,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及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亦省称“修辭”。
修辭-汉语大词典
修辭
【1】作文。{清}{俞樾}《诸子平议·老子》:“自{宋}以來儒者不以修辭爲事﹐莫窺斯秘矣。”{清}{顾炎武}《春雨》诗:“平生好修辭﹐著集逾十卷。”{明}{王廷相}《大复集序》:“稽述往古﹐式昭遠模﹐擯棄積俗﹐肇開賢藴﹐一時修辭之士翕然宗之﹐稱曰{李}{何}云。”{唐}{白居易}《得乙与丁俱应拔萃互有相非未知孰是》:“勤苦修辭﹐乙不能也﹐吹嘘附勢﹐丁亦恥之。”【2】修饰文辞。{鲁迅}《书信集·致李桦》:“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3】见“修辭學”。【4】指文辞。{唐}{殷璠}《河岳英灵集·李颀》:“{頎}詩發調既清﹐修辭亦綉﹐雜歌咸善﹐玄理最長。”
修辭格-汉语大词典
修辭格
【1】指各种修辞方式,如比喻﹑对偶﹑排比等。
修辭立誠-汉语大词典
修辭立誠
【1】谓撰文要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语出《易·乾》:“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凡群言發華﹐而降神務實﹐修辭立誠﹐在于無愧。”{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撰述传信》:“其章疏﹐無溢言費辭以累其實﹐此則所謂修辭立誠﹐可爲撰述者法矣。”{章炳麟}《文学总略》:“氣非竄突如鹿豕﹐德非委蛇如羔羊﹐知文辭始于表譜簿録﹐則修辭立誠其首也﹐氣乎德乎﹐亦末務而已矣。”{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凡作文字﹐要隨我分限所及﹐若説得太過了﹐亦非修辭立誠矣。”
消極修辭-汉语大词典
消極修辭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划分修辞现象的两大分野之一,与“積極修辭”相对。这种修辞大体是抽象的,概念的;以明白﹑通顺﹑平匀﹑稳密等顾念事理的条件,作为修辞上必要的条项。也称“规范修辞”﹑“一般修辞”。
積極修辭-汉语大词典
積極修辭
【1】修辞两大手法之一。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出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如{唐}{杜甫}《兵车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不说车行﹑马嘶﹐而说“車轔轔﹐馬蕭蕭”﹐就是运用了积极修辞的手法。修辞学上各种辞格﹐都是积极修辞的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