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逮)是什么意思
逮捕←→释放-反义词词典
逮捕←→释放dàibǔ-shìfàng
【词性】:动
逮捕:捉拿(罪犯)。
释放:让被拘押者或服刑的人享有人身自由。
【例】 就这样子,周炳站在那个路口,一直看着被逮捕的罢工工人,一个一个地喊着口号,上了囚车。(欧阳山:《苦斗》) 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如果没有按照前款规定办理,被拘留的人或者他的家属有权要求释放,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立即释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逮捕-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逮捕dàibǔ
捉拿罪犯——释放(不管逮捕与~,总得有法律作为依据。)
逮捕 拘捕 捕 捕拿 捉拿-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逮捕 拘捕 捕 捕拿 捉拿
逮捕dàbǔ 拘捕jūbǔ 捕bǔ627 捕拿bǔná 捉拿zhuōná
动词。表示把罪犯捉住,使失去行动自由。
“逮捕”突出捉罪犯依法而捉的性质以及行动的迅捷,含有“动作有力、利落”的意味。例如:“你们必须立即将冈村宁次重新逮捕监禁,不得违误”(《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他们禁止唱歌,并下令逮捕任何敢于歌唱的人”(《人民文学》,1979,4);“‘为什么逮捕我们?’卢嘉川和许宁同时厉声问”(杨沫:《青春之歌》)。
“拘捕”强调捕捉为的是要加以拘禁,以归案法办;意思比“逮捕”轻;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她由于怀孕不能撤退而坚持沦陷区的地下斗争……后来在江西被敌人拘捕”(刘白羽:《英雄城——平壤》);“就在孙承祖跑掉的第二天,政府拘捕了王镯子,进行了审讯”(冯德英:《迎春花》);“湖南有些县政府、县党部和县农会……竟有循地主之请,派兵拘捕下级农会职员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捕”突出捉的动态和情状;常同“被”连用。例如:“同年,作家洪灵菲被害于北平,诗人潘漠华被捕于天津”(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卷);“作品中的这些革命者,或则被捕入狱,毫无惧色地面对着酷刑和死亡”(同上);“捕人的警车声大作”(于伶等:《聂耳》);“戴愉就被预先埋伏在这里的特务捕走了”(杨沫:《青春之歌》)。
“捕拿”和“捉拿”都强调要掌握于手中,要取得。“捕拿”一般用于司法机关、公安部门等机构对于罪犯的捕捉,书面语色彩较浓厚,使用频率低;“捉拿”可广泛地用于势力集团、政权机构、武装人员等对于罪犯的捕捉,有一般的书面语色彩。例如:“捕拿店东的举动应请立即禁止!”(茅盾:《蚀》);“警方迅即派出人员捕拿杀人凶犯”;“白色恐怖一到,投机分子反水,带领反动派捉拿同志,白区党的组织大半塌台”(《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徐鸿儒的余党起事不成,牵连了他,官府派兵前来捉拿”(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下册);“众人要捉拿他,他却丢了麻布,赤身逃走了”(茅盾:《耶稣之死》)。
捉 抓 逮 捕 捕捉-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捉 抓 逮 捕 捕捉
捉zhuō 抓zhuā 逮dǎi 捕bǔ91捕捉bǔzhuō
动词。表示用手(偶或通过器具)或(动物)用肢体把人或动物拿住或握取得。
“捉”强调握住;多用于使要逃跑的人或动物被握取得的情形。例如:“假若十成被捉住,供出他来,他怎么办”(《人民文学》,1979,4);“这种鱼,潜伏在深谷深潭的岩缝之间,不容易捉到”(徐迟:《井冈山记》);“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鲁迅:《故乡》)。
“抓”强调用手或爪来取;是口语用词,口语色彩浓厚。例如:“瞧,老鹰俯冲地直飞下来,准是要抓小鸡了吧”;“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鲁迅:《阿Q正传》)。
“逮”多用于对象在眼前,追着去握取的情形;也是口语用词,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例如:“那孩子经常爬在岸边上逮小鱼”(《上海文艺》,1978,2);“这时大家才弄明白,吴大妈真的给逮走了”(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
“捕”含有“对象不在眼前而设法去握取”的意味,多用于要有计划、有准备地去握取对象的情形;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少用。例如:“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鲁迅:《故乡》);“狩猎队只带一头猎犬,为了捕兽成功和安全,除了猎枪之外,还带上手枪和匕首”。
“捕捉”综合了“捕”和“捉”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可以比喻地用于话语、意思。例如:“而今年发生的虫害纵然来势凶猛,但每人每天勤奋捕捉,终于保住了每一株都开花结桃”(碧野:《月亮湖》);“茨坪的人却善于捕捉它,砌了池子,把它当作展览品陈列”(徐迟:《井冈山记》);“道静……竭力镇定神思捕捉着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杨沫:《青春之歌》)。
“捉”在表示握或抓的意义时(如说:“立即捉笔写诗”;“近月开支大,手中短绌,实在是捉襟见肘了”),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抓”在表示“聚拢手指,把物体固定在手中”(如说:“一把抓住他衣领”)或“(人)用指甲、带齿物或(动物)用爪在物体表面上划过”(如说:“皮肤过敏发痒,不要老去抓”)或“十分注重”(如说:“工作头绪多,必须抓重点”)时,也和本组别的词没有同义关系。
力不胜逮-实用委婉语词典
力不胜逮
意为自己的能力实在难以追及所要做的事情。也作“力不胜及”、“力不能逮”。
若要逮两只兔子,一只都逮不到-实用委婉语词典
若要逮两只兔子,一只都逮不到
喻指如果心志不专一,往往徒劳无获。俗语。
眷逮周委,极感极感-实用委婉语词典
眷逮周委,极感极感
您的眷爱和关怀如此周全,使我感动到了极点。“眷逮”,即眷顾,关注。
盼赐教言,匡我不逮-实用委婉语词典
盼赐教言,匡我不逮
意为盼望您惠赐教言,以匡正我未想到的或谬误。
神韵气力,敢逮前贤-实用委婉语词典
神韵气力,敢逮前贤
意为作品内在的精神气韵,作者敢于去赶超有建树的前人。
捕 逮 捉-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捕 逮 捉
[捕bǔ 逮dài 捉zhuō]
同 捉拿,逮捕。
异 【捕】 既可用着捉人,如《史记·魏其武安侯传》:“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皆得弃市罪。”也可用着捉其他动物,如“捕鱼”、“捕鼠”等。
【逮】 只用着捉人。《史记·孝文本纪》:“诏狱逮徙系长安”。(下诏书让狱官捉拿后送往长安拘禁起来)《汉书·赵广汉传》:“请逮捕广汉”。
【捉】 在先秦是“握”的意思。《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后世仍沿用此义。《新唐书·杨师道传》:“捉笔赋诗”。中古时代“捉”才有“捕捉”的意思,跟“捕”同义。《三国志·蜀书·马超传》:“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杜甫《石壕吏》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逮捕 释放-反义词应用词典
逮捕 释放
逮捕 dàibǔ 释放 shìfàng
【逮捕】动词。捉拿(罪犯)。
〔例句〕
1.国民党反动派又大批逮捕起革命青年学生来了。
2.敌人连民主人士也逮捕开了。
【释放】动词。恢复被拘押者或服刑者的人身自由;把所含的物质或能量放出来。用于书面语。
〔例句〕
1.涉嫌间谍案件的外交人员被宣布无罪释放。
2.大阳每时每刻都在释放着巨大的热能。
3.该厂释放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
〔应用例句〕
1946年一些进步学生被反动当局逮捕,大专院校的教授们联名上书,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
逮捕 捕获-近义词应用词典
逮捕 捕获
逮捕 dàibǔ 捕获 bǔhuò
【逮捕】捉拿(罪犯)。如:
1.驻在镇头市的反动地方团队查获我们准备暴动的两布袋红色袖章,认为我有嫌疑,把我逮捕了。
【捕获】捉到,逮住。如:
2.逃到长沙的,更随时有被各县旅省学生捕获之虞,我在长沙就亲眼看见捕获两个。
3.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
辨析:“逮捕”是法律用语,依照法律手续进行捉拿犯人,如特务被逮捕了,逮捕战犯。“捕获”运用范围比“逮捕”广,可用于人,如这个罪犯在旅社里被捕获了;也可用于动物,如他背了捕获的野物回来。它是文言词,用于人时,多指坏人。“逮捕”口语、书面都可用。“捕获”的动作是完成的,“逮捕”的动作可指完成的,也可指正在进行。
逮-古文观止词典
逮dài
【词性】:动词
一、及,到(4)。《卜居》:数有所不逮。——卦数有占卜不到的时候。《贾谊治安策一》:材之不逮至远也。——他们的才能远远不及高帝。《义田记》: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曾经在这方面立下大志,但力量不能达到,就过了二十年。
二、逮捕(3)。《五人墓碑记》: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这五个人,是在蓼洲周公被逮捕时,激于义愤而被杀害的。《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记》: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周公被逮捕,就是他主使的。
逮-古文观止词典
逮dài
【词性】:介词
介绍时间。可译为“到”(5)。《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到圣朝时,我身受清明政治的教化。《送天台陈庭学序》:逮今圣主兴而字内定。——到如今圣主出现,全国平定。《阅江楼记》: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到我大明皇帝在这里建都时,才能够适应它。
逮-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逮dài
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仅限于某一范围。作状语。可译为“仅仅”。
《汉书·王莽传上》:克身自约,籴食逮给,物物卬(yǎng)市,日阕(què)亡(wú)储。(《汉书》册十二页四〇五八)
——〔王莽〕克制自己约束自己,买进的粮食仅仅够吃,各种物品都需依靠市场,当日用尽,没有储存。(卬:用同“仰”。依靠、依赖。阕:完尽。)
逮-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逮dài
介词
“逮”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
一、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时间。可译为“到”。
《左传·哀公六年》:戒之,遂行。逮夜至于齐。(《春秋左传集解》册五页一七四二)
——〔公子阳生〕告诫他的家臣之后便走了。到晚上到达齐国。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开元元年》:每进见,侍笑语,逮夜方出。(《资治通鉴》册十四页六六九一)
——〔王琚〕每次拜见〔皇帝〕,一定陪从笑谈,到晚上才出宫。
徐渭《南词叙录》:逮宋,则又引而伸之,至一腔数十百字,而古意颇微。(《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册三页二四〇)
——到宋代,就又对词的节拍字数引申发展,以至于一个词牌有几十字或成百字,而〔乐府的〕古意就很微弱了。(之:这里指唐末的词。腔:曲调。这里指词牌。)
二、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
《左传·定公四年》: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埸(yì)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春秋左传集解》册五页一六三〇)
——夷人的本性贪得无厌,如果与您为邻,将是〔你们〕国境上的祸患。趁吴国还未平定〔楚国〕时,您应该〔同吴国〕分占楚国。(夷:这里是对吴国的鄙称。疆埸:国界。)
《史记·穰侯列传》: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梁,亟以少割收魏。(《史记》册七页二三二六)
——希望您趁楚国和赵国的军队未到大梁前,赶快用割取少量土地的办法收买魏国。
逮至-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逮至dàizhì
介词
“逮至”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时间。作状语。可译为“到”。
《淮南子·氾论训》:当此之时,忠谏者谓之不祥,而道仁义者谓之狂。逮至高皇帝,存亡继绝,举天下之大义,身自奋袂(mèi)执锐,以为百姓请命于皇天。(《淮南子》册四卷十三页八下)
——在这个时候,忠言直谏的人被称作不祥的人,讲仁义的人被称为狂妄的人。到高祖皇帝,存亡国继绝世,发扬天下的大义,亲自〔振臂〕挥袖,拿起武器,来向上天为民请命。
《淮南子·览冥训》:逮至夏桀之时,主暗晦而不明,道澜漫而不修。(《淮南子》册二卷六页八上)
——到夏桀时,君王昏惯不明,道术杂乱不修。(澜漫:杂乱的样子。)
逮-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逮dài
附类
动词。作“逮捕”解。
《汉书·景十三王传·常山宪王刘舜》:天子遣大行骞验问,逮诸证者,王又匿之。(《汉书》册八页二四三四)
——天子派大行张骞查问〔这个案子〕,逮捕所有可以作证的人,常山王刘勃又把他们隐藏起来。(天子:这里指汉景帝。大行:古官名。掌管接待宾客。)
逮-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逮dài
①及,赶得上。《荀子·尧问》:“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而便捷猛鸷终弗~。”②至,到。萧统《文选序》:“~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韩愈《进学解》:“下~《庄》《骚》,太史所录。”③逮捕。张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在丁卯三月之望。”方苞《狱中杂记》:“余同~以木讯者三人。”
不逮-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逮bù dài
【释义】:
不及;不到。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我自觉力有不逮,但勉力为之。”
狗逮老鼠-现代汉语大词典
狗逮老鼠gǒu dǎi lǎo shǔ
【释义】:
同“狗拿耗子”。柳青《狠透铁》:“你狗逮老鼠多管那闲事做啥?”
逮1-现代汉语大词典
逮1dài
【释义】:
①及;到。如:力有未逮。②逮捕。茹志鹃《黎明前的故事》:“爸爸被逮去不过几天,可是米米和小小却觉得已经隔了好几年了。”③姓。
逮捕-现代汉语大词典
逮捕dài bǔ
【释义】:
捕捉;捉拿。今法律上称限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上海解放以后,伪工会理事长逃到川沙,给上海市公安局逮捕回来法办了。”
逮捕证-现代汉语大词典
逮捕证dài bǔ zhèng
【释义】:
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凭证。上应写明被捕人姓名、性别、犯罪事实、逮捕机关、执行人和日期等。逮捕时应向被捕人出示。
逮2-现代汉语大词典
逮2dǎi
【释义】:
义同“逮1②”。用于口语,只限单用。柳青《创业史》:“梁三老汉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耳朵上,逮住人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又如:猫逮老鼠。
不逮-汉语大词典
不逮
【1】不足之处;过错。《书·冏命》:“懋乃后德﹐交修不逮。”{孔}传:“勉汝君爲德﹐更代修進其所不及。”《汉书·文帝纪》:“詔曰……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颜师古}注:“不逮者﹐意慮所不及。”{唐}{韩愈}《进顺宗实录表状》:“史官{沈傳師}等採事得於傳聞﹐詮次不精﹐致有差錯。聖明所鑒﹐毫髮無遺﹐恕臣不逮﹐重令刊正﹐今並添改訖。”{孙中山}《上李鸿章书》:“萃全國學者之能﹐日稽考於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陳出新﹐開世人無限之靈機。”【2】比不上;不及。《书·周官》:“今予小子﹐祇勤于德﹐夙夜不逮。”{孔}传:“雖夙夜匪懈﹐不能及古人。”{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由此觀之﹐彼固不逮下愚。”{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而況所在將吏﹐罷軟凡庸﹐較之古人﹐萬萬不逮。”{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我自觉力有不逮﹐但勉力为之。”
不逮養-汉语大词典
不逮養
【1】犹弃养。谓已故。《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帝以{章懿太后}不逮養﹐故寵外家踰等。”
企逮-汉语大词典
企逮
【1】犹企及,赶上。{清}{恽敬}《前翰林院编修洪君遗事述》:“君之智力足以顛倒英豪﹐激揚權勢﹐獨於名義所在﹐一心專氣以必赴之﹐此非經生文士之所能企逮而惜乎所見止於如此。”
僾逮-汉语大词典
僾逮
【1】凸光镜﹑眼镜的别称。{清}{厉荃}《事物导名录·布帛·玻璃》:“眼鏡亦名僾逮﹐蓋用玻瓈之類爲之。”
克逮克容-汉语大词典
克逮克容
【1】谓能和顺而宽容。{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即{邑姜}雖賢﹐不過如{太姒}之克勤克儉﹐克逮克容。”
坐逮-汉语大词典
坐逮
【1】谓因事被追捕。{宋}{王安石}《感事》诗:“鄉鄰銖兩徵﹐坐逮空南畝。”
就逮-汉语大词典
就逮
【1】被逮捕。{汉}{班固}《咏史》诗:“{太倉}令有罪﹐就逮{長安}城。”《宋史·范纯仁传》:“{純仁}就逮﹐民萬數遮馬涕泗不得行。”
吸逮-汉语大词典
吸逮
【1】谓气聚集而不绝。吸,通“翕”。《古文苑·宋玉<笛赋>》:“其南則盛夏清微﹐春陽榮焉;其西則涼風遊旋﹐吸逮存焉。”{章樵}注:“淪陰之氣吸逮﹐言吸聚而相逮。”
咨逮-汉语大词典
咨逮
【1】犹问及。《新唐书·韦顗传》:“{裴垍}﹑{韋貫之}﹑{李絳}﹑{崔羣}﹑{蕭俛}皆布衣舊﹐繼爲宰相﹐朝廷典章﹐多所咨逮。”《新唐书·郗士美传》:“〔{郗士美}〕遷京兆尹﹐天子多所咨逮。”
引逮-汉语大词典
引逮
【1】株连被捕。《後汉书·蔡邕传》:“但前者所對﹐{質}不及聞﹐而衰老白首﹐横見引逮﹐隨臣摧没﹐并入阬埳﹐誠寃誠痛!”
未逮-汉语大词典
未逮
【1】不及;没有达到。{明}{沈德符}《野獲编·科场·早达》:“{鈗}以紈袴起家﹐被遇三朝﹐富貴安樂﹐優游林下﹐則二公所未逮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隨分付{張氏}道:‘二十載恩情﹐今長别矣……必須教子成名﹐補我未逮之志。’”
染逮-汉语大词典
染逮
【1】牵连,连累。《後汉书·皇甫规传》:“及黨事大起﹐天下名賢多見染逮。”《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九年》:“時黨人獄所染逮者﹐皆天下名賢。”{胡三省}注:“染﹐謂獄辭所污染也。逮﹐謂連及也。”
根連株逮-汉语大词典
根連株逮
【1】犹株连。《元典章·刑部二·系狱》:“小有詞訴﹐根連株逮﹐動至什伯﹐係累滿途﹐囹圄成市。”
狗逮老鼠-汉语大词典
狗逮老鼠
【1】见“狗拿耗子”。
會逮-汉语大词典
會逮
【1】谓依据文书接受逮捕。《汉书·淮南王刘安传》:“羣臣可用者皆前繫﹐今無足與舉事者。王以非時發﹐恐無功﹐臣願會逮。”{颜师古}注:“會謂應逮書而往也。”《汉书·刑法志》:“{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詔獄逮繫{長安}。{淳于公}無男﹐有五女﹐當行會逮﹐駡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緩急非有益!’”
沾逮-汉语大词典
沾逮
【1】分润。《新唐书·刘晏传》:“災沴之鄉﹐所乏糧耳……多出菽粟﹐恣之
運﹐散入村閭﹐下户力農﹐不能詣市﹐轉相沾逮﹐自免阻飢。”
津逮-汉语大词典
津逮
【1】比喻通过一定的途径而达到或得到。{清}{鄂尔泰}《赠方望溪》诗:“六經治世非土苴﹐相期津逮闚垠涯。”{清}{卢见曾}《<封氏闻见记>序》:“《年號録》﹑《錢譜》二書並亡﹐唯《聞見記》獨存﹐然流傳絶少﹐故《稗海》﹑《秘笈》諸刻罕津逮焉。”【2】由津渡而到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懸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逮﹐一本作“達”。【3】比喻引导(后学)。{清}{王先谦}《<天禄琳琅>跋》:“仰見聖學博大﹐囊括萬有﹐足以津逮儒生﹐準繩百代。”{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二百年來通儒輩出﹐述作連楹﹐觀玩全書﹐瑜百瑕一﹐津逮來學﹐誠爲有裨。”
流逮-汉语大词典
流逮
【1】犹波及。{前蜀}{杜光庭}《前嘉州团练使司空王宗玠本命词》:“或住宅有龍神犯觸﹐或鄉關有塋壠損傷﹐流逮於身﹐致兹危厄。”
無逮-汉语大词典
無逮
【1】来不及。《荀子·荣辱》:“儵
者﹐{浮陽}之魚也﹐胠於沙而思水﹐則無逮矣。”《晋书·怀帝纪》:“帝謂使者曰:‘爲我語諸征鎮﹐若今日﹐尚可救﹐後則無逮矣。’”
私逮-汉语大词典
私逮
【1】私行逮捕。{鲁迅}《二心集·“友邦惊诧”论》:“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
逮-汉语大词典
逮
【1】犹言纷至沓来。《宋书·符瑞志下》:“伏惟陛下體乾統極﹐休符
逮……{三代}象德﹐不能過也。”
薆逮-汉语大词典
薆逮
【1】浓阴翳蔽貌。{晋}{曹毗}《湘中赋》:“竹則篔簹﹑白﹑烏﹐實中﹑紺族。濱榮幽渚﹐繁宗隈曲。萋倩陵丘﹐薆逮重谷。”
追逮-汉语大词典
追逮
【1】犹追捕。{宋}{赵叔向}《肯綮录·紫姑伸狱》:“庫官并吏輩數人﹐皆追逮流竄焉。”【2】追逼。{宋}{陆九渊}《与宋漕书》:“郡縣積負﹐日加歲增。版漕監司督之州郡﹐郡督之縣﹐縣督之民……吏欲日飽﹐而積負自若。文移之煩﹐追逮之煩﹐賄謝之厚﹐斂取之苛﹐皆此其故也。”《宋史·循吏传·吴遵路》:“進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馭吏嚴肅﹐屬縣無追逮。”
連逮-汉语大词典
連逮
【1】牵连拘捕。{明}{归有光}《
休申文》:“{太湖}邊十三家﹐{烏程縣}坐爲盜﹐又爲{宜興縣}誣六十餘人爲盜﹐被連逮。”《史记·秦始皇本纪》:“乃行誅大臣及諸公子﹐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無得立者。”《南史·后妃传下·陈文帝沈皇后》:“{安國}({張安國})事發被誅﹐時后左右近侍頗知其事﹐后恐連逮黨與並殺之。”
逮-汉语大词典
逮
《廣韻》徒耐切,去代,定。《廣韻》特計切,去霽,定。【1】追上;赶上。《公羊传·成公二年》:“{郤克}眣{魯}{衛}之使,使以其辭而爲之請,然後許之,逮于{袁婁}而與之盟。”{何休}注:“逮,及也,追及{國佐}于{袁婁}也。”{三国 魏}{曹植}《七启》:“縱輕體以迅赴,景追形而不逮。”【2】及;及至。《左传·成公十八年》:“{晉悼公}即位於朝,始命百官,施舍已責,逮鰥寡,振廢滯,匡乏困。”{杨伯峻}注:“施惠及于鰥夫寡婦。”《吕氏春秋·明理》:“故衆正之所積,其福無不及也;衆邪之所積,其禍無不逮也。”{唐}{韩愈}《进学解》:“上規{姚}{姒},渾渾無涯……下逮《莊》《騷》,{太史}所録,{子雲}﹑{相如},同工異曲。”{清}{叶廷琯}《吹网录·闵荣墓志》:“逮{宋}中葉以後,乃雅俗皆書‘楓’字,不復知有{封橋}之名矣。”【3】连及;接续。《国语·周语上》:“王從之,使於{晉}者,道相逮也。”《新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司馬承禎}〕事{潘師正},傳辟穀道引術,無不通。{師正}異之,曰:‘我得{陶隱居}正一法,逮而四世矣。’”【4】及得上;比得上。《荀子·尧问》:“{魏武侯}謀事而當,羣臣莫能逮。”《西京杂记》卷三:“{子雲}學{相如}爲賦而弗逮,故雅服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班固}才識不逮{司馬遷}遠甚。”{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三日》:“{義}之通國方里,僅逮{奥}{法}等國之半。”【5】逮捕。《史记·五宗世家》:“請逮{勃}所與姦諸證左。”{唐}{李商隐}《有感》诗之一:“證逮符書密,辭連性命俱。”{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黎明前的故事》:“爸爸被逮去不过几天,可是{米米}和{小小}却觉得已经隔了好几年了。”【6】介词。趁。《左传·定公四年》:“逮{吴}之未定,君取其分焉。”《史记·穰侯列传》:“願君逮{楚}{趙}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杨树达}《词诠》卷二:“逮,時間介詞。與‘迨’同,趁也。凡于一事未始之前先爲一事時用之。”【7】副词。犹仅。《汉书·王莽传上》:“克身自約,糴食逮給。”{颜师古}注:“纔得粗及僅足而已。”【8】昔;以前。《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乃從獄中上書曰:‘臣爲丞相,治民三十餘年矣。逮{秦}地之陜隘,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里,兵數十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逮其父時,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9】姓。《汉书·翟义传》“將作大匠{蒙鄉侯}{逯並}爲横壄將軍屯{武關}”{唐}{颜师古}注:“今{河}朔有{逮}姓。”
逮累-汉语大词典
逮累
【1】犹逮捕。累,通“縲”。{清}{折遇兰}《诬赌行》:“又不見西家父子遭逮累﹐徒有皮骨無金錢。”
逮意-汉语大词典
逮意
【1】犹达意。《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夫然﹐則{魏文}所謂通才足以備體矣﹐{士衡}所謂難能足以逮意矣。”{晋}{陆机}《文赋》:“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
逮養-汉语大词典
逮養
【1】犹逮亲。{明}{袁宗道}《易太孺人八十寿序》:“微獨不佞也﹐同郡諸君之母亦多不逮養者﹐而{子易}母逮養。”《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帝以{章懿太后}不逮養﹐故寵外家踰等。”{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冯柳东》:“仕本爲貧甯厭俗﹐禄猶逮養何嫌少。”
逮録-汉语大词典
逮録
【1】逮捕;拘囚。《三国志·吴志·陆抗传》:“而頃聞{薛瑩}卒見逮録﹐{瑩}父{綜}納言先帝﹐傅弼{文皇}﹐及{瑩}承基﹐内厲名行﹐今之所坐﹐罪在可宥。”《史记·项羽本纪》“{項梁}嘗有{櫟陽}逮”{唐}{司马贞}索隐:“謂有罪相連及﹐爲{櫟陽縣}所逮録也。”
逮下-汉语大词典
逮下
【1】谓恩惠及于下人。{明}{李东阳}《谢公神道碑铭》:“至於逮下之德﹐尤爲
族所慕效云。”{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貴能逮下﹐忠以導君。”《诗·周南·樛木序》:“《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無嫉妬之心焉。”
逮通-汉语大词典
逮通
【1】贯通,畅通。{孙中山}《实行裁兵宣言》:“政策切實﹐而符民衆所渴望﹐而于組織訓練之點﹐則務使上下逮通。”
逮坐-汉语大词典
逮坐
【1】逮捕问罪。《魏书·北海王拓跋详传》:“但朕諸父傾落﹐存者無幾﹐便極逮坐﹐情有未安﹐可免爲庶人﹐别營坊館﹐如法禁衛﹐限以終身。”
逮鞫-汉语大词典
逮鞫
【1】逮捕审讯。《宋史·卢士宗传》:“有罪當驗問﹐不宜逮鞫。”
逮問-汉语大词典
逮問
【1】逮捕问罪。《清史稿·世宗纪》:“副將軍{石雲倬}坐不遮擊﹐逮問。”《明史·宦官传二·陈增》:“二十四年﹐{增}始至{山東}﹐即劾{福山}知縣{韋國賢}﹐帝爲逮問削職。”
逮送-汉语大词典
逮送
【1】逮捕押送。{清}{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事頗聞於外﹐而{光澤}守將{吴鎮}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將{池鳳陽}。”
逮捕-汉语大词典
逮捕
【1】今法律上称限制人犯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上海}解放以后﹐伪工会理事长逃到{川沙}﹐给{上海市}公安局逮捕回来法办了。”【2】捕捉;捉拿。《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其後人有上書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長安}﹐逮捕{勃}治之。”《汉书·萧望之传》:“{望之}大臣……不奉法自修﹐踞慢不遜攘﹐受所監臧二百五十以上﹐請逮捕繫治。”
逮繫-汉语大词典
逮繫
【1】逮捕;拘囚。{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其嗣{小山觀察}﹐於{道光}癸未歲﹐以虧公帑逮繫。”{唐}{司空图}《释怨》:“或滯愛以罹刑﹐亦寵迷而逮繫。”《汉书·刑法志》:“即位十三年﹐{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詔獄逮繫{長安}。”
逮獄-汉语大词典
逮獄
【1】逮捕入狱。{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其年秋﹐{李}褫職逮獄。”
逮赴-汉语大词典
逮赴
【1】犹逮送。《明史·循吏传·田铎》:“{正德}時﹐{劉瑾}矯詔﹐言{鐸}理{廣東}鹽法﹐簿牒未明﹐逮赴{廣}。”{明}{文徵明}《送开封守顾君左迁全州叙》:“{正德}癸酉﹐君得罪中官﹐逮赴詔獄。”
逮至-汉语大词典
逮至
【1】及至;等到。{汉}{张衡}《东京赋》:“逮至{顯宗}﹐六合殷昌。”{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逮至{漢武}﹐賦《柏梁》而七言之體具。”《墨子·尚贤中》:“逮至其國家之亂﹐社稷之危﹐則不知尚賢使能以治之。”
逮考-汉语大词典
逮考
【1】逮捕拷问。《後汉书·窦武传》:“近者姦臣{牢脩}﹐造設黨議﹐遂收前司隸校尉{李膺}﹑太僕{杜密}﹑御史中丞{陳翔}﹑太尉掾{范滂}等逮考﹐連及數百人﹐曠年拘録﹐事無効驗。”《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諸縣傳送{淮南王}不發封餽侍者﹐皆棄市。”
逮治-汉语大词典
逮治
【1】逮捕惩治。{清}{薛所蕴}《驿卒词》:“昨年偶爾悮一時﹐縣官逮治驛卒死。”《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有司請逮治{衡山王}﹐天子不許﹐爲置吏二百石以上。”{明}{陈子龙}《皇明殉节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虞求徐公行状》:“即上所逮治大臣﹐未有六日即釋去者。”
逮及-汉语大词典
逮及
【1】至;达到。《後汉书·列女传·班昭》:“緣見逮及﹐故敢昧死竭其愚情。”《孔子家语·弟子行》:“{文子}曰:‘若夫知賢莫不難﹐今吾子親遊焉﹐是以敢問。’{子貢}曰:‘夫子之門人蓋有三千就焉﹐{賜}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徧知以告也。’”《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峻}對曰:‘非臣愚見所能逮及。’”【2】连及;联络。《後汉书·杨赐传》:“{郄儉}﹑{梁鵠}俱以便辟之性﹐佞辯之心﹐各受豐爵不次之寵﹐而令搢紳之徒委伏
畝﹐口誦{堯}{舜}之言﹐身蹈絶俗之行﹐棄捐溝壑﹐不見逮及。”《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民間小罪﹐皆動輒收禁﹐株蔓牽連﹐逮及婦女。”《汉书·西域传下·渠犁》“朕發{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吏卒起{張掖}﹐不甚遠﹐然尚廝留甚衆”{唐}{颜师古}注:“廝留﹐言其前後離廝﹐不相逮及也。”【3】及至;等到。{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逮及{商}{周}﹐文勝其質。”{唐} {元稹}《唐故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兵部尚书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愔}果惴惴﹐不假不狂﹐逮及終殁﹐全歸其吭。”【4】追上;赶上。{晋}{葛洪}《抱朴子·仙药》:“{漢成帝}時﹐獵者於{終南山}中﹐見一人無衣服﹐身生黑毛。獵人見之﹐欲逐取之﹐而其人踰坑越谷﹐有如飛騰﹐不可逮及。”
逮訊-汉语大词典
逮訊
【1】逮捕审讯。《清史稿·巴布海传》:“内監逮訊﹐不承。”《明史·王仪传》:“{鸞}訴於帝﹐逮訊斥爲民﹐卒。”{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列朝·大峪山用舍》:“上怒﹐命錦衣逮訊。”
逮案-汉语大词典
逮案
【1】逮捕归案。{清}{黄式权}《淞南梦影录》卷一:“苟爲捕房訪聞﹐無不即時逮案。”{徐特立}《致张敬尧的公开信》:“该局队兵奉令逮案﹐路仅半里﹐每名路费一元﹐名曰草鞋钱﹐路远照加。”
逮引-汉语大词典
逮引
【1】牵连诬攀。《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垂拱二年》:“遂使陛下大開詔獄﹐重設嚴刑﹐有迹涉嫌疑﹐辭相逮引﹐莫不窮捕考按。”《新唐书·姚崇传》:“往{周興}﹑{來俊臣}等數治詔獄﹐朝臣相逮引﹐一切承反。”
逮革-汉语大词典
逮革
【1】逮捕革职。《明史·兵志二》:“軍多死﹐班將往往逮革。”
逮賤-汉语大词典
逮賤
【1】犹逮下。《礼记·中庸》:“旅酬下爲上﹐所以逮賤也。”{朱熹}集注:“蓋宗廟之中﹐以有事爲榮﹐故逮及賤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
逮親-汉语大词典
逮親
【1】谓双亲在世而得以孝养。《韩诗外传》卷七:“故吾嘗仕爲吏﹐禄不過鐘釜﹐尚猶欣欣而喜者﹐非以爲多也﹐樂其逮親也。”{宋}{叶適}《奉议郎郭公墓志铭》:“而{林氏}卒﹐喪除﹐歎曰:‘禄不逮親矣﹐求仕何爲!’”
逮-汉语大词典
逮
【1】方言。捉;抓。{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一章:“{梁三老汉}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耳朵上,逮住人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曹禺}《原野》第三幕:“庙里的神仙都叫人逮了!”如:猫逮老鼠。
逮-汉语大词典
逮
《廣韻》特計切,去霽,定。【1】见“逮2逮”﹑“逮2行”。
逮行-汉语大词典
逮行
【1】信步而行;缓行。{三国} {魏}{曹植}《愁霖赋》:“迎朔風而爰邁兮﹐雨微微而逮行。”
逮逮-汉语大词典
逮逮
【1】文雅安和貌。《礼记·孔子闲居》:“威儀逮逮﹐不可選也。”{郑玄}注:“逮逮﹐安和之貌。”{孙希旦}集解:“‘逮逮’﹐《詩》作‘棣棣’﹐閑習之意。”
邏逮-汉语大词典
邏逮
【1】犹逻逼。{明}{徐渭}《避暑豁然堂大雨》诗:“郡邑迫東廂﹐狂來忘邏逮﹐冉冉日將傾﹐理笻方即邁。”
言不逮意-汉语大词典
言不逮意
【1】见“言不達意”。
訟逮-汉语大词典
訟逮
【1】控告﹑捉拿。{前蜀}{杜光庭}《先锋王承璲为祖母九曜醮词》:“或往逝有考延之舋﹐或幽陰有訟逮之文。”
訪逮-汉语大词典
訪逮
【1】问及。《後汉书·樊宏传》:“{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輒手自書寫﹐毁削草本。公朝訪逮﹐不敢衆對。”{宋}{宋祁}《王贻永加食邑实封功臣制》:“至于訪逮典彝﹐粉飾容采﹐眷吾近弼﹐預有勞焉。”{明}{归有光}《
休申文》:“昨有歲貢自京還者﹐言京師皆已知之﹐今被訪逮。”
詞不逮意-汉语大词典
詞不逮意
【1】犹言词不达意。{清}{龙启瑞}《覆唐子实书》:“嗣有四鄉聯團之議﹐曾泐數行奉達;倉卒中詞不逮意。”
誣逮-汉语大词典
誣逮
【1】陷人于罪并加以逮捕。《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阿哈瑪特}大恨{長卿}﹐以鐵冶事誣逮下吏﹐籍其家﹐使獄吏殺之。”
證逮-汉语大词典
證逮
【1】谓逮捕与案情有关连的人。语本《史记·五宗世家》﹕“請逮{勃}所與姦諸證左。”《旧唐书·张又新传》:“及黄樞覆驗﹐烏府追擒﹐證逮皆明﹐姦狀盡得。”{唐}{李商隐}《有感》诗之一:“證逮符書密﹐辭連性命俱。”{宋}{桂万荣}《棠阴比事·伟冒范祚》:“大姓{范偉}冒武功令{祚}爲祖……數犯法﹐至徒流﹐輒以贖免。{長安}人甚患苦之﹐然吏莫敢誰何。{敝}按其事﹐獄未具而召﹐由是辭屢變﹐證逮數百人。”
霑逮-汉语大词典
霑逮
【1】赏赐所及。{南朝}{梁元帝}《谢东宫赐白牙镂管笔启》:“北宫象牙﹐猥蒙霑逮。”
降逮-汉语大词典
降逮
【1】下及。{三国} {魏}{曹植}《文帝诔》:“爰暨{三皇}﹐寔秉道真﹐降逮{五帝}﹐繼以懿純。”
隨逮-汉语大词典
隨逮
【1】应召﹔应征。《淮南子·兵略训》:“發閭左之戍﹐收太平之賦﹐百姓之隨逮肆刑﹐挽輅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萬之數。”{高诱}注:“隨逮﹐應召也。”
鉤逮-汉语大词典
鉤逮
【1】牵累。《新唐书·徐有功传》:“〔{周興}等〕捕將相﹐俾相鉤逮﹐掩搦護送﹐楚掠凝慘。”
顧逮-汉语大词典
顧逮
【1】照顾到;注意到。《新唐书·杨虞卿传》:“雖陛下神聖如五帝﹐猶宜周爰顧逮﹐惠以氣色﹐使支體相成﹐君臣昭明。”
駢首就逮-汉语大词典
駢首就逮
【1】见“駢首就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