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葛)是什么意思
瓜葛-实用委婉语词典
瓜葛
对夫妻的昵称。如“与君新为婚,瓜葛相结连”。
葛屦履霜-实用委婉语词典
葛屦履霜
婉指非常俭啬。原意到了冬天仍穿夏天的鞋子。《诗·卫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纠葛 纠缠-近义词应用词典
纠葛 纠缠
纠葛 jiūgé 纠缠 jiūchán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如:
1.他俩之间的纠葛,一时半会儿说不清。
【纠缠】①绕在一起。②打扰。如:
2.我不愿在这上面和他纠缠,就换个话题,问他担任什么工作,他说担任会计工作。
3.总指挥摆脱了人们的纠缠以后,膀子前后扇了几下,便用指头在车子的引擎盖上愉快地敲着鼓点子。
辨析:“纠缠”是动词,可指大的,如历史问题的纠缠;也指小的,如兄弟吵闹的纠缠;它还指打扰,找麻烦,如我在备课,别来纠缠等。“纠葛”是名词,着重于牵连,多指比较小的纠缠不能解决的事情,如妯娌之间的纠葛。
葛-古文观止词典
葛gé
【词性】:名词
葛布衣裳,粗布衣衫,亦用作动词,指穿葛布衣裳、粗布衣裳(3)。《原道》:夏葛而冬裘。——夏天穿葛布衣裳,冬天穿毛皮衣服。《原道》: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这也就好像是指责冬天穿皮袄的人说:“为什么不干像夏天穿葛布衣服那么简便容易的事呢?”《送石处士序》:夏一葛。——夏天一件粗布衣衫。
葛天氏-古文观止词典
葛天氏gé tiān shì
【词性】:名词
传说中我国远古时期部落名(1)。《五柳先生传》: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是无怀氏的人呢?还是葛天氏的人呢?
葛衣-古文观止词典
葛衣gé yī
【词性】:名词
用葛布做的衣服,粗衣服。亦活用作动词,指穿着葛布衣服,穿着粗布衣服(2)。《放鹤亭记》:葛衣而鼓琴。——〔有个人〕穿着葛布衣服弹琴。《徐文长传》: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文长每次参见时,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戴着黑头巾。
诸葛-古文观止词典
诸葛zhū gé
【词性】:名词
复姓,在此以姓代人,即诸葛亮。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2)。《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草堂。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送天台陈庭学序》:诸葛武侯之所居。——成都是诸葛武侯住过的地方。
诸葛亮前出师表-古文观止词典
诸葛亮前出师表
【原文出处】:后汉文
【说明】: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南)人。蜀汉丞相,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兼军事家。其文周密畅达。
本文是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准备北伐曹魏时向后主刘禅所上的表章。文中要求刘禅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励精图治,光大蜀汉事业;并追述创业经历,推荐可靠朝臣。分析局势,精辟透彻,条理分明。表达报国丹心,语之如肺腑流出,恳切诚挚,十分感人。
【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侍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诸葛亮后出师表-古文观止词典
诸葛亮后出师表
【原文出处】:后汉文
【说明】:
公元228年,诸葛亮准备乘曹魏被东吴打败之机,再次兴师北伐,但因上次北伐未获成功,蜀国有的官员怀疑,反对再次北伐,刘禅因此而动摇不决。诸葛亮再上此表,详细分析了敌我形势,申述了必须北伐的六条理由,批驳了主和派的主张,并表示了自己北伐的决心及报国的忠心。文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等语,广为传诵,可为诸葛亮一生评价。但此文是否为他所作,尚难定论。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季任夏侯而夏侯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请诸葛亮-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三请诸葛亮
【释义】:
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刘备曾三次前往恳请辅助。□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比喻要想得到本领大的人的帮助,需要多次表示邀请以示恭敬才行。也比喻人难请。《醒世姻缘传》八五:这做文官的幕宾先生,一定也就合那行兵的军师一样,凡事都要合他商议,都要替你主持哩。人没说是“三请诸葛亮”哩,请一遭还不算,必然请他三遭,他才出来哩。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释义】:
诸葛亮:三国时蜀汉丞相,足智多谋,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后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和多谋的代名词。三个缝制皮革的沾满臭气的皮匠,合在一起商议起来,会胜过诸葛亮。比喻人多点子多,集思广益。《三祥报》五:包祥道:“有数说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可笑你们连臭皮匠多学不来么?”
山东一条葛,无事莫撩拨-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山东一条葛,无事莫撩拨
【释义】:
葛:双关语,原指一种带刺的藤。实指五代后梁大将葛从周。撩拨:撩逗;触动,招惹。指葛从周智勇兼备,人们轻易不敢冒犯。□五代·范资《玉堂闲话·逸文》:梁葛侍中从周镇兖之日,威名著于敌中,河北谚曰:“山东一条葛,无事莫撩拨”。《喻世明言》六:梁太祖特着亲信的大臣镇守,弹压山东,虎视那河北。河北人仰他威名,传出个口号来,道是山东一条葛,无事莫撩拨。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释义】:
诸葛:诸葛亮,三国蜀丞相。走:跑。仲达:司马懿,字仲达,三国魏大将,晋朝的实际建立者。据记载,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军营中,蜀军撤退,司马懿率魏军追赶,蜀军以诸葛亮遗计,用木头做的诸葛偶像,把司马懿吓退。时百姓传此谚。称赞诸葛亮大智大勇,死有余威。□语本《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疾病,卒于军”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三国演义》一〇四:过了两日,乡民奔告曰:“蜀兵退入谷中之时,哀声震地,军中扬起白旗:孔明果然死了,止留姜维引一千兵断后。——前日车上之孔明乃木人也。”懿叹曰:“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此蜀中人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死诸葛走生仲达
《二十四史演义》一八: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回。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一落言语,便惹葛藤-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落言语,便惹葛藤
【释义】:
指人话一说出来,便易惹出麻烦,纠缠不清。《后西游记》一四:又闻得“一落言语,便惹葛藤”,我与你这等吆吆喝喝,葛藤一发多了。我们如今只闭着嘴,使葛藤缠我们不着,包管一砍就断了。
瓜葛亲-汉语惯用语辞典
瓜葛亲guā gé qīn
比喻辗转相连的关系。姜树茂《渔岛怒潮》“姓董的团长是岛里人,又和迟龙章有点瓜葛亲,所以就答应他的要求,从凤凰岛调一个海战连。”
女诸葛-汉语惯用语辞典
女诸葛nǚ zhū gě
比喻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女子。徐兴业《金瓯缺》“这个‘女长工’越来越成为他们家里的女诸葛了。”
三请诸葛亮-汉语惯用语辞典
三请诸葛亮sān qǐng zhū gě liàng
刘备三次亲往诸葛亮隐居的草庐,真诚地邀请他协助自己打天下。比喻多次或真诚邀请。《醒世姻缘传》“人没说是三请诸葛亮哩?请一遭还不算,必然请他三遭,他才出来哩”《光明日报》1999.9.6“精明的江苏人以‘三请诸葛亮’般的恭敬和热忱,把一批又一批专家、教授、学者请到农村。”
有瓜葛-汉语惯用语辞典
有瓜葛yǒu guā gé
①比喻互相牵连的社会关系。瓜、葛缠绕或攀附在别的物体上的两种植物。于敏《第一个回合》“这个人既然在山下村露面,一定是和山下村的什么人有瓜葛。”②比喻相互联系的两件事。刘绍棠《夏天》“这会不会跟周振山的案件有瓜葛,我看需要追查一下。”
诸葛亮会-汉语惯用语辞典
诸葛亮会zhū gě liàng huì
比喻大家出主意,献计献策的会议。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以足智多谋而著称。《中国人大新闻》2001. 12.17“村干部形象地把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比作‘诸葛亮会’,集思广益,就出了新招、找到了良策。”
葛藤-佛源语词词典
葛藤
葛的藤蔓,比喻缠绕不清,无法摆脱或缠绕不清的事情。禅家多用于比喻繁杂的语言文字,说不清道不明的禅家义理,有时谦指自家的禅语。《碧岩录》卷一:“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后学未明心地,未见本性,不得已而立个方便的语句。如祖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里如此葛藤。”又《五灯会元·卷十二·道吾悟真禅师》:“三面狸奴脚踏月,两头白牯手拿烟。戴冠碧兔立庭柏,脱壳鸟龟飞上天。老僧葛藤尽被汝诸人觑破了也。”
葛-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葛gé
一种蔓生藤本植物,纤维可以织成葛布。《韩非子·五蠹》:“夏日~衣。”借指葛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父母有裘~之遗。”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sān ge chòu pí jiàng hé chéng yī ge zhū gě liàng
【释义】:
同“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毛泽东《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sān ge chòu pí jiàng dǐ ge zhū gě liàng
【释义】:
比喻人多智慧高。诸葛亮,三国时蜀国丞相,足智多谋,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张恨水《金粉世家》:“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我说我这主意不错不是?”也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草明《原动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主意高。”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sān ge chòu pí jiàng dǐng ge zhū gě liàng
【释义】:
见“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三请诸葛亮-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请诸葛亮sān qǐng zhū gě liàng
【释义】:
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往访三次,请其佐己。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后以“三请诸葛亮”喻再三敦请或请人之难。柳杞《好年胜景》:“请我妈下山,比三请诸葛亮还困难咧。”
事后诸葛亮-现代汉语大词典
事后诸葛亮shì hòu zhū gě liàng
【释义】:
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向春《煤城怒火》:“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华丝葛-现代汉语大词典
华丝葛huá sī gé
【释义】:
一种提花丝织品。质地细而薄,多用做夹衣料。
人多出诸葛-现代汉语大词典
人多出诸葛rén duō chū zhū gě
【释义】:
见“人多出韩信”。
诸葛-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葛zhū gě
【释义】:
①诸葛亮的省称。如: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②复姓。
诸葛灯-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葛灯zhū gě dēng
【释义】:
指马灯。一名孔明灯。茅盾《苏嘉路上》:“提着‘诸葛灯’的路警开始肃清轨道的工作。”
诸葛庐-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葛庐zhū gě lú
【释义】:
名胜古迹名。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南卧龙岗武侯祠内,建筑别致,景色幽雅。附近尚有三顾堂、躬耕亭等胜迹。
诸葛亮-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葛亮zhū gě liàng
【释义】: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民间故事对他的智慧谋略多所渲染,故常借指足智多谋的人物。瞿秋白《水陆道场》:“只有他们自己才是精明强干大权独握的诸葛亮。”
葛1-现代汉语大词典
葛1gé
【释义】:
①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块根含淀粉,供食用,也可入药,能发汗解热。茎皮可制葛布。②表面有花纹的丝织品。用丝作经,棉线或毛线作纬织成。如:毛葛。
葛布-现代汉语大词典
葛布gé bù
【释义】:
用葛的纤维制成的布。俗称夏布。
葛仙米-现代汉语大词典
葛仙米gé xiān mí
【释义】:
俗称地木耳。藻类。藻丝细胞球形或椭圆形,连成念珠状,外包胶质。生于水中砂石间或阴湿泥土上,湿润时绿色,干燥后灰黑色。我国各地都有分布,可供食用。
葛衣-现代汉语大词典
葛衣gé yī
【释义】:
用葛布制成的夏衣。
葛根-现代汉语大词典
葛根gé gēn
【释义】:
豆科植物葛的块根。产于我国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中医入药。性平,味甘辛。主治发热、口渴、项强、泄泻等。
葛藟-现代汉语大词典
葛藟gé lěi
【释义】:
植物名。落叶木质藤木。有卷须。叶广卵形或三角状卵形,有小齿。夏季开小花,花黄绿色,圆锥花序,浆果球形,黑色。可入药。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葛藤-现代汉语大词典
葛藤gé téng
【释义】:
①葛的藤蔓。贺敬之《雷锋之歌》:“梅花的枝条上,会不会有人暗中嫁接有毒的葛藤。”②比喻事物纠缠不清或话语啰唆繁冗。朱自清《山野掇拾》:“前一种人真是一把‘刀’,一把轧乱麻的快刀!什么纠纷,什么葛藤,到了他手里,都是一刀两断。”又如:他久坐不去,言语葛藤。
葛2-现代汉语大词典
葛2gě
【释义】:
姓。
沙葛-现代汉语大词典
沙葛shā gé
【释义】:
即豆薯。
纠葛-现代汉语大词典
纠葛jiū gé
【释义】:
葛蔓纠结,难于分解。比喻纠缠不清的事。鲁迅《〈伪自由书〉后记》:“只为了一点小纠葛,他便匿名向小报投稿,诬陷老朋友去了。”
樛葛-现代汉语大词典
樛葛jiū gé
【释义】:
纠缠,盘结。王闿运《嘲哈密瓜赋》:“藤蔓牵引,钩带樛葛。”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现代汉语大词典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sǐ zhū gé xià zǒu shēng zhòng dá
【释义】:
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鲁迅《续记》:“倒是活人在依靠死人的余光,想用‘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我不大佩服这些活家伙。”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现代汉语大词典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sǐ zhū gé néng zǒu shēng zhòng dá
【释义】:
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亮遗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仲达)率军追击,却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纶巾羽扇,端坐车中(实乃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后用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傅尃《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君不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千古奇事真堪诧。”
轇葛-现代汉语大词典
轇葛jiāo gé
【释义】:
见“轇轕”。
毛葛-现代汉语大词典
毛葛máo gé
【释义】:
线绨。纺织品名。用蚕丝或化学纤维长丝作经,棉纱作纬。织物表面起横棱效应,可以分为素织或提花两类。质地较绸厚实,表面较绸粗糙,可作服装或被面。
钩葛-现代汉语大词典
钩葛gōu gé
【释义】:
缠结绞绕。《革命民歌集》:“赛过红藤相钩葛,两条心眼一个愿。”
瓜葛-现代汉语大词典
瓜葛guā gé
【释义】:
瓜与葛,皆蔓生植物。能缠绕或攀附在别的物体上。喻指牵连,相关。鲁迅《致陶亢德》:“《论语》虽先生所编,但究属盛家赘婿商品,故殊不愿与之太有瓜葛也。”
黄葛树-现代汉语大词典
黄葛树huáng gé shù
【释义】:
落叶乔木。叶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初夏开花,白色或带红色,生于叶腋。产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常植为绿化树和行道树。木材轻软,供制家具、农具等用;树皮纤维可制絮和纺纱。
三個臭皮匠, 合成一個諸葛亮-汉语大词典
三個臭皮匠, 合成一個諸葛亮
【1】比喻人多智慧高。{毛泽东}《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二葛-汉语大词典
二葛
【1】指{三国}方士{葛玄}及其从孙﹑{东晋}道士和道教理论家{葛洪}。
三請諸葛亮-汉语大词典
三請諸葛亮
【1】{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往访三次,请其佐己。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后以“三请诸葛亮”喻再三敦请或请人之难。{柳杞}《好年胜景》:“{四喜}讲完一段长长的过去﹐叹息着说:‘请我妈下山﹐比三请{诸葛亮}还困难咧。’”
事後諸葛亮-汉语大词典
事後諸葛亮
【1】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马南邨}《燕山夜话·三种诸葛亮》:“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南陽三葛-汉语大词典
南陽三葛
【1】指{三国}时{南阳}{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三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何妨。但{南陽}三{葛}﹐君得其龍﹐區區者又何足道。”{吕湛恩}注:“《世説》:‘{諸葛瑾}與弟{亮}﹐從弟{誕}﹐并有盛名﹐各事一國。人謂{蜀}得其龍﹐{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交葛-汉语大词典
交葛
【1】葛藤错杂。比喻纠缠不清。{明}{王廷相}《慎言·作圣》:“隨波徇俗﹐私智害正者﹐純疵交葛﹐吾不知其裨於道也。”
冶葛-汉语大词典
冶葛
【1】即野葛,毒草名。{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冶葛》:“冶葛﹐毒草也﹐蔓生﹐葉如羅勒光而厚。一名胡蔓草。”{宋}{邵雍}《感事吟》:“冶葛根非連靈芝﹐奈何生與天地齊。”《新唐书·回鹘传赞》:“化以仁義則頑﹐示以法則忿﹐熟我險易則爲患也博而慘﹐療餒以冶葛﹐何時可哉?”{清}{赵翼}《放言》诗:“冶葛性殺人﹐山牛食之美。巴豆毒戕命﹐飼鼷大如豕。”{汉}{王充}《论衡·言毒》:“毒螫渥者﹐在蟲則爲蝮蛇蜂蠆﹐在草則爲巴豆冶葛。”【2】比喻狠毒之人。《隋书·诸葛颍传》:“{潁}因間隙﹐多所譖毁﹐是以時人謂之冶葛。”
大葛蘭-汉语大词典
大葛蘭
【1】见“大喃國”。
小葛蘭-汉语大词典
小葛蘭
【1】见“大喃國”。
吕葛-汉语大词典
吕葛
【1】{周}{吕尚}与{三国}{蜀}{诸葛亮}的并称。{唐}{杜甫}《晩登瀼上堂》诗:“淒其望{吕葛}﹐不復夢{周}{孔}。”
鬱林葛-汉语大词典
鬱林葛
【1】古代{郁林州}所产的一种黄色葛﹐为葛中之精品。{明}{张萱}《疑耀·郁林葛》:“{粤}中多産葛﹐惟{鬱林州}所産者知名最久。{齊武帝}作《估客樂》曲被管弦﹐乘龍舟遊江中﹐令榜人皆著{鬱林}布作淡黄袴以舞此曲。即今之{鬱林}葛也。”
多濫葛-汉语大词典
多濫葛
亦称“[多覽葛]”亦称“[多濫]”【1】{唐}时少数民族{敕勒}诸部中的一个部族。《新唐书·回鹘传下》:“{多覽葛}亦曰{多濫}﹐在{薛延陀}東。”后即以为三字姓。见《续通志·氏族·代北三字姓》。
多覽葛-汉语大词典
多覽葛
【1】见“多濫葛”。
夏葛-汉语大词典
夏葛
【1】指夏天穿的葛衣。{唐}{薛能}《水帘吟》:“豪客每來清夏葛﹐愁人才見認秋簷。”【2】夏天穿葛衣。《列子·汤问》:“北國之人鞨巾而裘﹐中國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資﹐或農或商﹐或田或漁﹐如冬裘夏葛﹐水舟陸車。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唐}{韩愈}《原道》:“帝之與王﹐其號名殊﹐其所以爲智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爲智一也。”
女兒葛-汉语大词典
女兒葛
【1】葛布名。产于{广东}{增城县}一带。质地精细,卷起可入笔管。但日晒则皱,水浸则缩,珍贵而不实用。旧时因织者多为未婚女子,故名。参阅{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货语.葛布》。
王葛-汉语大词典
王葛
【1】{晋}{王导}与{诸葛恢}的并称。《晋书·诸葛恢传》:“{導}嘗與{恢}戲争族姓﹐曰:‘人言{王}{葛}﹐不言{葛}{王}也。’{恢}曰:‘不言馬驢﹐豈驢勝馬邪!’其見親狎若此。”
梅葛-汉语大词典
梅葛
【1】指{梅岭}﹑{葛岭},均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郊。{明}{汤显祖}《豫章揽秀楼赋》:“
青峯於{梅}{葛}﹐指{緱氏}於巖椒。”
楚葛湘紗-汉语大词典
楚葛湘紗
【1】{湘}{楚}产的精细纺织品。{唐}{李群玉}《校书叔遗暑服》诗:“翠雲箱裏疊樬櫳﹐{楚}葛{湘}紗净似空。便著清江明月夜﹐輕涼與挂一身風。”
樛葛-汉语大词典
樛葛
【1】引申为缠夹不清。{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四·宋志叙首误》:“《宋書》志叙首﹐文多樛葛。如《史記》有《貨殖傳》﹐{班}氏因之;《史記》有《河渠書》﹐{班}改名《溝洫志》。此何乃言{班}氏易《貨殖》﹑《平準》之稱﹐革《河渠》﹑《溝洫》之名乎?”【2】纠缠,盘结。{王闿运}《嘲哈蜜瓜赋》:“藤蔓牽引﹐鉤帶樛葛。”【3】弯曲的树枝和葛藤。{南朝} {宋}{谢灵运}《悲哉行》:“松蔦歡蔓延﹐樛葛欣虆縈。”
櫑葛-汉语大词典
櫑葛
【1】藤本植物。虎豆的别名。《管子·地员》:“其種櫑葛﹐赨莖黄秀恚目﹐其葉若苑。”{郭沫若}等集校引{王绍兰}曰:“豆屬也。《爾雅·釋木》‘欇﹐虎櫐’﹐{郭}注‘今虎豆﹐纏蔓樹林而生﹐莢有毛刺。今{江}東呼爲
欇’。《中山經》‘{卑山}其上多櫐’﹐{郭}注‘今虎豆﹑貍豆之屬是也’。以其蔓延似葛﹐故名櫑葛﹐以其豆屬﹐故《管子》列爲九穀之種﹐而《爾雅》亦别於山櫐也。”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汉语大词典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1】{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亮}遗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仲达})率军追击,却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纶巾羽扇,端坐车中(实乃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姓为之谚曰:“死{諸葛}能走生{仲達}。”见《三国演义》第一〇四回C后用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傅尃}《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诗:“君不聞‘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千古奇事真堪詫。”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汉语大词典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1】{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续记》:“倒是活人在依靠死人的余光﹐想用‘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我不大佩服这些活家伙。”
攀藤附葛-汉语大词典
攀藤附葛
【1】攀附着藤葛前进。极言道路艰难。《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忽見男女數人﹐各背小包﹐于山僻路攀藤附葛而走。”{陈毅}《偷渡梅关》诗:“攀藤附葛君須記﹐萬載{梅關}著劫灰。”《水浒传》第一〇八回:“{解寳}領一支軍﹐攀藤附葛﹐爬山越嶺。”
毛葛-汉语大词典
毛葛
【1】即线绨。纺织品名。用蚕丝或化学纤维长丝作经﹐棉纱作纬。织物表面起横棱效应﹐可以分为素织或提花两类。质地较绸厚实﹐表面较绸粗糙﹐可作服装或被面。{茅盾}《林家铺子》一:“〔{林小姐}〕一手推开了又挨到她身边来的{小花}(猫)﹐跳起来就剥下那件新制翠绿色假毛葛驼绒旗袍来。”
膠葛-汉语大词典
膠葛
亦作“[膠轕]”亦作“[膠輵]”【1】交错纷乱貌。{黄远庸}《历历伤心录》二:“誠恐債權債務﹐膠葛糾紛﹐市場爲之動摇﹐外人出而干涉﹐後患有不可言者。”{明}{宋濂}《水北山居记》:“古之君子其居朝市也﹐雖繁華之膠葛﹐恬然視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唐}{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其道以聖人爲主﹐以{堯}{舜}爲的﹐苞羅旁魄﹐膠轕下上﹐而不出於正。”《楚辞·远游》:“騎膠葛以雜亂兮﹐斑漫衍而方行。”{王逸}注:“參差駢錯而縱横也。”{洪兴祖}补注:“車馬喧雜貌。”《史记·扬雄传上》:“齊總總撙撙﹐其相膠葛兮﹐猋駭雲訊﹐奮以方攘。”《文选·扬雄<甘泉赋>》作“膠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紛湛湛其差錯兮﹐雜遝膠葛以方馳。”《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作“膠輵”。{清}{魏源}《复魏制府询海运书》:“其中條件尚多膠轕﹐統俟議定﹐録狀呈覽。”【2】深远广大貌。《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温宫膠葛﹐涼殿峥嶸﹐絡以{隨}珠﹐綷以金鏡。”{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君臣留歡娱﹐樂動殷膠葛。”一本作“樛嶱”。{晋}{左思}《吴都赋》:“東西膠葛﹐南北峥嶸。”{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置酒乎顥天之臺﹐張樂乎膠葛之
。”
懷葛-汉语大词典
懷葛
【1】{无怀氏}﹑{葛天氏}的并称。二人皆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古人以为其世风俗淳朴,百姓无忧无虑。语本{晋}{陶潜}《五柳先生传赞》:“酬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清}{史震林}《西青散记》卷一:“因自號{松癡老人}﹐郡守額其居曰‘{懷葛}遺風’。”
瞻葛-汉语大词典
瞻葛
【1】复姓。传说春秋{宋景公}时有{瞻葛祁}。见{雷学淇}校辑《世本·氏姓》。
積葛-汉语大词典
積葛
【1】谓葛草丛生。《楚辞·王褒<九怀·思忠>》:“悲皇丘兮積葛﹐衆體錯兮交紛。”{王逸}注:“言己見美大之丘﹐葛草緣之而生﹐交錯茂盛。”
白葛-汉语大词典
白葛
【1】白夏布。{唐}{杜甫}《送段功曹归广州》诗:“{交趾}丹砂重﹐{韶州}白葛輕。”{唐}{谭用之}《贻费道人》诗:“誰如{南浦}傲煙霞﹐白葛衣輕稱帽紗。”{宋}{苏轼}《病中游祖塔院》诗:“紫李黄瓜村路香﹐烏紗白葛道衣涼。”{宋}{陆游}《春尽遣怀》诗:“青■旋搗通鄰好﹐白葛新裁製暑衣。”【2】蔓草。白兔藿的别名。{唐}{曹唐}《小游仙》诗之六三:“不知誰唱歸春曲﹐落盡溪頭白葛花。”{宋}{刘子翚}《有怀》诗之十:“籃輿夢想行山處﹐白葛花開細雨中。”
瓜葛-汉语大词典
瓜葛
【1】瓜与葛。皆蔓生植物。比喻辗转相连的亲戚关系或社会关系。{汉}{蔡邕}《独断》卷下:“四姓小侯﹐諸侯家婦﹐凡與先帝先后有瓜葛者……皆會。”{清}{李渔}《怜香伴·婚始》:“我如今送你到舅舅宦邸暫居﹐雖是嫡親瓜葛﹐也比家内不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部院勘{三郎}﹐素非瓜葛﹐無端代控﹐將杖之﹐撲地遂滅。”{唐}{权德舆}《奉和韦曲庄言怀贻东曲外族诸弟》:“小生忝瓜葛﹐慕義斯無窮。”【2】喻夫妻。{元}{白樸}《墙头马上》第三折:“果若有天緣﹐終當做瓜葛。”{三国} {魏}{曹叡}《种瓜篇》:“與君新爲婚﹐瓜葛相結連。”【3】泛指牵连﹐相关。{鲁迅}《书信集·致陶亢德》:“《論語》雖先生所編﹐但究屬{盛}家贅婿商品﹐故殊不願與之太有瓜葛也。”{清}{李渔}《玉搔头·得像》:“只是這枝簪子既在奴家頭上頂戴多時﹐也就有些瓜葛了。”
西華葛帔-汉语大词典
西華葛帔
【1】《南史·任昉传》:“〔{昉}〕子{西華}冬月葛帔練裙﹐道逢{平原}{劉孝標}﹐泫然矜之﹐謂曰:‘我當爲卿計。’”因作《广绝交论》以讥其旧交。后因“西華葛帔”指人情势利﹐交道不终。{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使名家子孫無{西華}葛帔之嘆﹐風義如是﹐文章餘技已。”亦作“[西華葛被]”。{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孫祖恩}〕衣敝履穿﹐面目憔悴﹐殊令人有{西華}葛被之嘆。”
西華葛被-汉语大词典
西華葛被
【1】见“西華葛帔”。
管葛-汉语大词典
管葛
【1】{管仲}和{诸葛亮}的并称。两人皆古代名相。{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殷淵源}在墓所幾十年﹐于時朝野以擬{管}{葛}。”{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陳郡}{殷浩}素有盛名﹐時論比之{管}{葛}。”{宋}{陆游}《自警》诗:“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唐}{杜甫}《别张十三建封》诗:“君臣各有分﹐{管}{葛}本時須。”
衰葛-汉语大词典
衰葛
【1】丧服, 衰衣葛绖。《周礼·夏官·旅贲氏》:“喪記﹐則衰葛﹐執戈盾。”{郑玄}注:“葛﹐葛絰。”{贾公彦}疏:“臣爲王﹐貴賤皆斬衰。斬衰﹐麻絰﹐至葬﹐乃服葛。”{孙诒让}正义:“注云‘葛﹐葛絰’者﹐謂以葛爲首絰﹑要絰也。”
裘葛-汉语大词典
裘葛
【1】裘, 冬衣; 葛, 夏衣。泛指四时衣服。《公羊传·桓公八年》“士不及兹四者﹐則冬不裘﹐夏不葛”{汉}{何休}注:“裘葛者﹐御寒暑之美服。”{唐}{韩愈}《答崔立之书》:“故凡僕之汲汲於進者﹐其小得﹐蓋欲以具裘葛﹑養窮孤;其大得﹐蓋欲以同吾之所樂於人耳。”{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清}{盛锦}《别家人》诗:“點檢篋中裘葛具﹐預知别後寄衣難。”【2】借指寒暑时序变迁。{元}{柳贯}《睡馀偶题》诗之三:“簡書方厲禁﹐裘葛屢催年。”{清}{顾炎武}《与魏某书》:“自來{關}西﹐再更裘葛。”
華絲葛-汉语大词典
華絲葛
【1】一种提花丝织品。质地细而薄, 多用做夹衣料。
葛-汉语大词典
葛
《廣韻》古達切,入曷,見。【1】姓。
葛-汉语大词典
葛
《廣韻》古達切,入曷,見。【1】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块根含淀粉,供食用,亦可入药,能发汗解热。茎皮可制葛布。《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2】指以葛为原料制成的布﹑衣﹑带等。《公羊传·桓公八年》:“冬不裘, 夏不葛。”{何休}注:“裘葛者禦寒暑之美服。”《庄子·让王》:“冬日衣皮, 夏日衣葛絺。”{唐}{韩愈}《送石处士序》:“先生居{嵩}﹑{邙}﹑{瀍}﹑{穀}之間, 冬一裘, 夏一葛, 食朝夕, 飯一盂, 蔬一盤。”{清}{夏炘}《学礼管释·释丧服昆弟兄弟》:“大夫有私喪之葛, 則於其兄弟之輕喪則弁絰, 指小功以下言之。”【3】草木纤维制成的织物。《齐民要术》卷十引{晋}{郭义恭}《广志》:“芭蕉, 一名芭菹, 其莖解散如絲, 織以爲葛, 謂之蕉葛。”【4】表面有花纹的丝织品。用丝作经,棉线或毛线作纬织成。如; 毛葛。【5】通“[褐]”。粗布。《穀梁传·昭公八年》:“置旃以爲轅門, 以葛覆質以爲槷。”{范甯}注:“葛或爲褐。”【6】通“[蓋]”。掩覆。《逸周书·酆保》:“葛其戎謀, 族乃不罰。”{孔晁}注:“葛, 古通‘蓋’, 掩覆也。”【7】古国名。在今{河南}{睢县}北,一说在今{河南}{郾城}北。《书·仲虺之诰》:“{葛伯}仇餉, 初征自{葛}。”《孟子·滕文公下》:“{湯}居{亳}, 與{葛}爲鄰。”
葛紗-汉语大词典
葛紗
【1】以葛的纤维织成的纱布。{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赐葛》:“内廷王公大臣至端陽時﹐皆得恩賜葛紗及畫扇。”
葛覃-汉语大词典
葛覃
【1】《诗·周南·葛覃序》:“《葛覃》, 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 則志在於女功之事, 躬儉節用, 服澣濯之衣, 尊敬師傅, 則可以歸安父母, 化天下以婦道也。”后因以“葛覃”为女子待字闺中之典。{汉}{蔡邕}《协和婚赋》:“葛覃恐其失時﹐摽梅求其庶事。”{王闿运}《邓太夫人锺氏墓志铭》:“初在葛覃﹐喈喈遠聞。”
葛茀-汉语大词典
葛茀
【1】古代丧葬时引棺用的葛绳。《左传·宣公八年》:“冬﹐葬{敬嬴}﹐旱無麻﹐始用葛茀。”{杜预}注:“﹐茀﹐所以引柩﹐殯則有之﹐以備火﹐葬則以下柩。”
葛粉-汉语大词典
葛粉
【1】用葛根提出的白色粉质。可供食用或药用。{唐}{白居易}《招韬光禅师》诗:“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葛溝-汉语大词典
葛溝
【1】古代埋葬尸体的一种方法。{汉}{扬雄}《法言·重黎》:“矯世以禮﹐倮乎?如矯世則葛溝尚矣。”{李轨}注:“古者未知喪送之禮﹐死則裹之以葛﹐投諸溝壑。”{宋}{曾巩}《<礼阁新仪目录>序》:“爲棺椁者﹐不以葛溝爲不可易也。”
葛子-汉语大词典
葛子
【1】用芭蕉纤维织成的细布。《後汉书·王符传》:“且其徒御僕妾﹐皆服文組綵牒﹐錦繡綺紈﹐葛子升越﹐筩中女布。”{李贤}注:“子﹐細稱也。{沈懷遠}《南越志》曰:‘蕉布之品有三﹐有蕉布﹐有竹子布﹐又有葛焉。雖精麤之殊﹐皆同出而異名。’”
葛藟-汉语大词典
葛藟
【1】《诗·王风》篇名。内容描写{周}室衰微, 人民流离失所﹑求助不得的痛苦。后以“葛藟”借指流亡他乡者的怨诗。{明}{归有光}《叔祖存默翁六十寿序》:“顧今垂老不遇于世﹐無以庇其九族﹐有《葛藟》之悲。”{清}{何壮能}《族谱序七古长诗》:“擕兒扶老奔遐陬﹐悲歌《葛藟》失恃怙。”【2】植物名。又称“千歲藟”。落叶木质藤本。叶广卵形, 夏季开花, 圆锥花序, 果实黑色, 可入药。《诗·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纍之。”《左传·文公七年》:“葛藟猶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爲比。”{杨伯峻}注:“葛藟爲一物……亦單名藟﹐亦名千歲藟﹑虆蕪﹑蓷虆﹑苣瓜﹑巨荒﹐屬葡萄科﹐爲自生之蔓性植物。”{宋}{王安石}《重游草堂寺次韵》之一:“垣屋荒葛藟﹐野殿冷檀沉。”
葛天氏-汉语大词典
葛天氏
【1】传说中的远古帝名。一说为远古时期的部落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亦省称“[葛天]”。《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摻牛尾﹐投足以歌八闋。”{明}{何景明}《赠萧文彧号古峰序》:“想{無懷}﹑{葛天}之民﹐慨身世之既遠也。”{宋}{罗泌}《路史·禅通记》:“{葛天}者﹐權天也﹐爰儗旋窮作權象﹐故以{葛天}爲號。其爲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無能名之。”
葛帶-汉语大词典
葛帶
【1】古代丧服中用葛制成的腰带。《礼记·郊特牲》:“葛帶榛杖﹐喪殺也。”
葛屨-汉语大词典
葛屨
【1】用葛草编成的鞋。《剪灯馀话·洞天花烛记》:“忽有二使﹐布袍葛屨﹐聯袂而來。”{宋}{陆游}《东偏小室去日最远每为逃暑之地戏作五字》:“渴愛飱漿美﹐慵便葛屨輕。”《诗·魏风·葛屦》:“糾糾葛屨﹐可以履霜。”《诗·齐风·南山》:“葛屨五兩﹐冠緌雙止。”
葛布-汉语大词典
葛布
【1】用葛的纤维制成的布。俗称夏布。{清}{龚自珍}《农宗》:“米斗直葛布匹﹐絹三之﹐木棉之布視絹﹐皆不得以澹泉貨。”{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使{越}女織治葛布﹐獻於{吴王}{夫差}。”
葛麵-汉语大词典
葛麵
【1】葛粉。{唐}{王建}《饭僧》诗:“濾泉調葛麵﹐浄手摘藤花。”
葛藤-汉语大词典
葛藤
【1】比喻事物纠缠不清或话语噜苏繁冗。{朱自清}《山野掇拾》:“前一种人真是一把‘刀’﹐一把轧乱麻的快刀!什么纠纷﹐什么葛藤﹐到了他手里﹐都是一刀两断。”{宋}{王君玉}《杂纂续·不识迟疾》:“急如廁説葛藤話。”{明}{沈德符}《野獲编·内阁三·太仓相公》:“貿首相仇﹐亦從{司農公}起見﹐其禍蔓延至今﹐益葛藤無了日云。”{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阿■》:“{方公}久坐不去﹐言語葛藤。”【2】葛的藤蔓。《出曜经》卷三:“其有衆生﹐墮愛網者﹐必敗正道……猶如葛藤纏樹﹐至末遍則樹枯。”{贺敬之}《雷锋之歌》:“梅花的枝条上﹐会不会有人暗中嫁接有毒的葛藤。”{明}{唐顺之}《答王南江提学书》:“故佛家有認賊作子與葛藤絆路之説。”
葛越-汉语大词典
葛越
【1】泛指葛布。{清}{唐孙华}《东山即事》诗之一:“晩涼欲試蒲葵扇﹐暑汗頻嫌葛越衫。”【2】用草木纤维织成的葛布。《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四年》:“且以珠寳﹐葛越賂{勳}。”{胡三省}注:“《文選》注曰:‘葛越﹐草布也。’今葛布謂之葛越。”《书·禹贡》“島夷卉服”{孔}传:“南海島夷﹐草服葛越。”{孔颖达}疏:“葛越﹐南方布名﹐用葛爲之。”
葛縷-汉语大词典
葛縷
【1】用葛藤纤维织成的衣履。《管子·轻重丁》:“治葛縷爲食。”{马非百}新诠:“葛縷﹐以葛藤纖維爲線﹐織之爲衣履。貧民所服。”
葛天-汉语大词典
葛天
【1】见“葛天氏”。
葛帔-汉语大词典
葛帔
【1】用葛制成的披肩。《南史·任昉传》:“{西華}冬月著葛帔綀裙,道逢{平原}{劉孝標},泫然矜之,謂曰:‘我當爲卿作計。’”后因以“葛帔”为怜恤友人贫困之典。{清}{赵翼}《至苏州瘦铜子孝彦来见泫然有作》诗:“葛帔相看淚滿衣﹐貧官門户已全非。”
葛巾-汉语大词典
葛巾
【1】用葛布制成的头巾。{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魏文帝}善彈棋﹐不復用指﹐第以手巾角拂之﹐有客自謂絶藝﹐及召見﹐但低首以葛巾角拂之﹐{文帝}不能及也。”《宋书·隐逸传·陶潜》:“郡將候{潛}﹐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清}{孙枝蔚}《挽金坤生》诗:“翁死何瀟洒﹐猶能正葛巾。”
葛衣-汉语大词典
葛衣
【1】用葛布制成的夏衣。《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宋}{陆游}《夜出偏门还三山》诗:“水風吹葛衣﹐草露溼芒履。”{唐}{韩翃}《田仓曹东亭夏夜饮得春字》诗:“葛衣香有露﹐羅幕静無塵。”
蕉葛-汉语大词典
蕉葛
【1】即蕉布。《文选·左思<吴都赋>》:“蕉葛升越﹐弱於羅紈。”{刘逵}注:“蕉葛﹐葛之細者。”{晋}{嵇含}《南方草木状·甘蕉》:“一種大如藕﹐子長六七寸﹐形正方﹐少甘﹐最下也﹐其莖解散如絲﹐以灰練之﹐可紡績爲絺綌﹐謂之蕉葛。”《金史·魏子平传》:“{江}{湖}地卑濕﹐夏服蕉葛猶不堪暑﹐安得與{大名}比也。”{王闿运}《皇中宪大夫候官陈君墓志铭》:“君布衣里門﹐無改雅度﹐蕉葛升越﹐不宰京塵。”
糾葛-汉语大词典
糾葛
【1】葛蔓纠结; 难于分解。比喻纠缠不清之事。{陈毅}《满庭芳·感事书怀》词:“回溯廿年糾葛﹐知早有伏迹藏踪。”{鲁迅}《<伪自由书>後记》:“只为了一点小纠葛﹐他便匿名向小报投稿﹐诬陷老朋友去了。”《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吉尔杭阿致上海英领事照会》:“惟該處與各國洋房貼近﹐誠恐彼此尚有糾葛﹐今將再行約定事宜具列于後。”
索葛-汉语大词典
索葛
【1】古代{突厥}人称头发。{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地下》:“{突厥}謂髮爲索葛。”
絺葛-汉语大词典
絺葛
【1】葛布。《周礼·地官·泉府》“凡民之貸者……以國服爲之息”{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假令其國出絲絮﹐則以絲絮償﹐其國出絺葛﹐則以絺葛償。”{宋}{黄庭坚}《再和答为之》:“君勿嘲廣文﹐沍寒被絺葛。”{唐}{柳宗元}《饶娥碑》:“治絺葛﹐供女事修整﹐鄉閭敬式。”
繆葛-汉语大词典
繆葛
【1】犹纠葛。繆, 通“糾”。{端木蕻良}《红夜》:“深绿的树﹐缪葛的草。”
赤葛-汉语大词典
赤葛
【1】何首乌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何首乌》。
轇葛-汉语大词典
轇葛
【1】见“轇轕”。
賀葛-汉语大词典
賀葛
【1】复姓。《魏书·官氏志》:“{賀葛}氏﹐改爲{葛}氏。”
野葛-汉语大词典
野葛
【1】即钩吻。常绿灌木,缠绕茎。根﹑茎﹑叶有剧毒。也叫葫蔓藤﹑断肠草﹑大茶药。{汉}{王充}《论衡·言毒》:“草木之中﹐有巴豆﹑野葛﹐食之湊懣﹐頗多殺人。”{唐}{罗隐}《宿纪南驿》诗:“不知{無忌}姦邪骨﹐又作何山野葛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钩吻》:“此草雖名野葛﹐非葛根之野者也……{廣}人謂之胡蔓草﹐亦曰斷腸草﹐入人畜腹内﹐即黏腸上﹐半日則黑爛﹐又名爛腸草。{滇}人謂之火把花﹐因其花紅而性熱如火也。{岳州}謂之黄藤。”
邛葛-汉语大词典
邛葛
【1】{邛}地所产的葛布。古代{邛都}以产葛絺著称。{唐}{白居易}《病中逢秋招客夜酌》诗:“卧簟{蘄}竹冷﹐風襟{邛}葛疏。”
采葛-汉语大词典
采葛
【1】《诗·王风》篇名。《诗·王风·采葛序》谓“《采葛》,懼讒也”。后世因用为畏惧或避免谗言的典故。{北周}{庾信}《拟咏怀》之二一:“避讒猶采葛,忘情遂食薇。”又诗中有“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之句,故亦用为怀人的典故。{明}{何景明}《将雪有怀》诗:“已動尋梅興﹐空成采葛詩。”
諸葛銅鼓-汉语大词典
諸葛銅鼓
【1】相传为{诸葛亮}创制的铜鼓。{清}{赵翼}《关索插枪岩歌》“荒村處處瘞銅鼓”自注:“蠻村多銅鼓﹐皆云諸葛鼓也。”{清}{薛福成}《振百工说》:“{諸葛亮}在{伊尹}伯仲之間﹐所製有木牛流馬﹐有諸葛燈﹐有諸葛銅鼓﹐無不精巧絶倫。”亦省称“[諸葛鼓]”。
諸葛鼓-汉语大词典
諸葛鼓
【1】见“諸葛銅鼓”。
諸葛菜-汉语大词典
諸葛菜
【1】即蔓菁。{宋}{高承}《事物纪原·草木花果·诸葛菜》:“今所在有菜野生﹐類蔓菁﹐葉厚多歧差﹐小子如蘿蔔﹐腹不光澤﹐花四出而色紫﹐人謂之諸葛亮菜。”{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三蜀}之人﹐今呼蔓菁爲諸葛菜﹐{江陵}亦然。”
諸葛燈-汉语大词典
諸葛燈
【1】即马灯。一名孔明灯。{茅盾}《苏嘉路上》:“提着‘诸葛灯’的路警开始肃清轨道的工作。”{清}{薛福成}《振百工说》:“{諸葛亮}在{伊尹}伯仲之間﹐所製有木牛流馬﹐有諸葛燈。”
諸葛廬-汉语大词典
諸葛廬
【1】{诸葛亮}隐居时的草庐。{唐}{刘禹锡}《陋室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2】名胜古迹名。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南{卧龙岗}{武侯祠}内﹐建筑别致﹐景色幽雅。附近尚有{三顾堂}﹑{躬耕亭}等胜迹。
諸葛弩-汉语大词典
諸葛弩
【1】古代弓弩名。此弩便捷轻巧﹐闺妇亦能使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弩》:“又有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爲之。另安機木﹐隨手扳弦而上﹐發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則又扳木上弦而發。”
諸葛壘-汉语大词典
諸葛壘
【1】地名。又名{武侯垒}。{清}{吴伟业}《送吴门李仲木出守宁羌》诗:“{隗囂宫}尚在﹐{諸葛壘}應荒。”{吴翌凤}笺注:“《水經》:{沔水}又東經{武侯壘}南。{酈道元}注:{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南有{亮壘}﹐背山向水﹐中有小城。”
諸葛-汉语大词典
諸葛
【1】复姓。{三国}{吴}有{诸葛瑾}。见《世说新语·品藻》“{諸葛瑾}”{刘孝标}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2】{诸葛亮}的省称。又如:{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晋}{左思}《吴都赋》:“{公孫}國之而破﹐{諸葛}家之而滅。”{明}{刘炳}《寄许永明公冕昆季得夫先生》诗:“{諸葛}有心扶{漢}室﹐{包胥}無淚哭{秦}庭。”
諸葛巾-汉语大词典
諸葛巾
【1】古代男子戴的一种头巾。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故名。《三才图会·衣服一》:“諸葛巾﹐此名綸巾。{諸葛武侯}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
諸葛筆-汉语大词典
諸葛筆
【1】一种有名的毛笔。{宣州}{诸葛氏}所制。{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五:“{宣州}{諸葛氏}﹐素工管城子﹐自{右軍}以來世其業﹐其筆制散卓也……又幼歲當{元符}﹑{崇寧}時﹐與{米元章}輩士大夫之好事者争寶愛﹐每遺吾{諸葛氏}筆﹐又皆散卓也。及{大觀}閒偶得諸葛筆﹐則已有{黄魯直}樣作棗心者。”{清}{钱谦益}《<戴初士文集>序》:“{蕭伯玉}叙{初士}之詩﹐以{宣州}諸葛筆自况﹐謂二管之外﹐别無常筆。”
諸葛亮-汉语大词典
諸葛亮
【1】{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民间故事对他的智慧谋略多所渲染﹐故常借指足智多谋的人物。{瞿秋白}《乱弹·水陆道场》:“只有他们自己才是精明强干大权独握的{诸葛亮}。”{峻青}《海啸》第二章:“‘放心吧﹐{嫚姑子}﹐’{老金头}笑嘻嘻地说:‘你不知道你们的头儿是个{诸葛亮}吗?他有退兵之计﹐你急什么?’”
陶葛-汉语大词典
陶葛
【1】{南朝}{梁}{陶弘景}和{晋}{葛洪}的并称。{宋}{陆游}《自勉》诗:“曩歲讀隱書﹐妄意慕{陶}{葛}。”{南朝} {梁}{庾元威}《论书》:“不依{羲}{獻}妙跡﹐不逐{陶}{葛}名方。”{宋}{陆游}《山家》诗:“{陶}{葛}金丹訣﹐千年秘不傳。”
鉤葛-汉语大词典
鉤葛
亦作“[鈎葛]”【1】牵连绞绕。《革命民歌集·两条心眼一个愿》:“赛过红藤相钩葛﹐两条心眼一个愿。”
食葛-汉语大词典
食葛
【1】可供食用的葛根。《文选·左思<吴都赋>》:“綸組紫絳﹐食葛香茅。”{刘良}注:“食葛﹐蔓生﹐與山葛同﹐根特大﹐美於芋也。”
黄葛巾-汉语大词典
黄葛巾
【1】黄色葛布所制的头巾。《南齐书·高逸传·吴苞》:“〔{吴苞}〕冠黄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餘年。”
黄葛樹-汉语大词典
黄葛樹
【1】落叶乔木。叶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初夏开花,白色或带红色,生于叶腋。产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常植为绿化树和行道树。木材轻软,供制家具﹑农具等用;树皮纤维可制絮和纺纱。
黄葛-汉语大词典
黄葛
【1】葛之一种。茎皮纤维可织葛布或作造纸原料者。{唐}{李白}《黄葛篇》:“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綿冪。”{王琦}注:“葛草﹐延蔓而生﹐引長二三丈﹐其葉有三尖﹐如楓葉而長﹐面青背淡﹐莖亦青色。取其皮漚練作絲﹐以爲絺綌。謂之黄葛者﹐是取既成絺綌之色而名之﹐以别於蔓草中之白葛﹑紫葛﹑赤葛諸名﹐不致相混耳。七八月開花成穗﹐纍纍相承﹐紅紫色。”《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前溪歌七》:“黄葛生爛熳﹐誰能斷葛根。”【2】葛布。{北周}{庾信}《谢赵王赉白罗袍袴启》:“披千金之暂暖﹐棄百結之長寒﹐永無黄葛之嗟﹐方見青綾之重。”{倪璠}注引《吴越春秋》:“{越王}自{吴}還國﹐勞身苦心﹐懸膽於户﹐出入嘗之。知{吴王}好服之被體﹐使國中男女入山采葛﹐作黄紗之布以獻之。{吴王}乃增{越}之封﹐{V國}大悦。采葛之婦傷{越王}用心之苦﹐乃作《苦之何》詩。”{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换葛纱》:“每至六月﹐自暑伏日起至處暑日止﹐百官皆服萬絲帽﹑黄葛紗袍。”借指亡国之君主。{明}{夏完淳}《大哀赋》:“烏衣則披綸揮羽﹐黄葛則懸膽卧薪。”
黄葛峽-汉语大词典
黄葛峽
【1】见“黄草峽”。
麻葛糕-汉语大词典
麻葛糕
【1】糕名。古代重阳节应时食品。《唐六典·膳部》“凡諸王已下皆有小食料……又有節日食料”{唐}{李林甫}等注:“謂寒食麥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煎餅﹐正月十五日竝晦日膏糜﹐五月五日粽■﹐七月七日斫餅﹐九月九日麻葛糕。”
齏葛-汉语大词典
齏葛
【1】葛麻的碎片。《新唐书·周宝传》:“{寶}至{奔牛埭}﹐{駢}饋以齏葛﹐諷其且亡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