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葦)是什么意思
一葦-汉语大词典
一葦
【1】《诗·卫风·河广》:“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孔颖达}疏:“言一葦者,謂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葦也。”后以“一葦”为小船的代称。《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臣聞否泰無常﹐吉凶由人﹐{長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葦可航也。”{宋}{苏轼}《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今朝横江來﹐一葦寄衰朽。”{明}{刘基}《旅兴》诗之一:“那無一葦航﹐繁念空悠悠。”{清}{林则徐}《中秋炮台眺月》诗:“日午潮回擢東指﹐順流一葦如輕鷗。”
上不得蘆葦-汉语大词典
上不得蘆葦
【1】“蘆葦”是制席的原料,用作“席”的代名词。“上不得蘆葦”即“上不得席面”。谓不善于在正式场合应酬。《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回:“再説{晁}家没有甚麽近族﹐不多幾個遠房的人﹐因都平日上不得蘆葦﹐所以不大上門。”
初入蘆葦, 不知深淺-汉语大词典
初入蘆葦, 不知深淺
【1】比喻阅历不深,不知利害。《金瓶梅词话》第七一回:“我家做官的﹐初入蘆葦﹐不知深淺﹐望
大人﹐凡事扶持一二。”
行葦-汉语大词典
行葦
【1】路旁的芦苇。《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按,古文{毛}序以为泛言{周}王朝先世之忠厚,今文三家遗说则以为专写{公刘}的仁德。后遂用为仁慈的典实。多用于称颂朝廷。{清}{昭槤}《啸亭续录·宗室宴》:“{乾隆}甲子﹐上宴王公及近支宗室百餘人於{豐澤園}﹐更其殿名{惇叙殿}﹐以示行葦燕毛之意。”{汉}{班彪}《北征赋》:“慕{公劉}之遺德﹐及行葦之不傷。”{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况我國家仁敷行葦﹐澤霈漏泉。”{晋}{慧远}《答何镇南》:“上極行葦之仁﹐内匹{釋迦}之慈。”
桃弓葦戟-汉语大词典
桃弓葦戟
【1】用桃木制的弓,芦苇做的戟。旧俗用以辟邪。{汉}{焦赣}《易林·明夷之未济》:“桃弓葦戟﹐除殘去惡﹐敵人執服。”
朽葦-汉语大词典
朽葦
【1】枯苇。{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故腐草之爲螢也﹐朽葦之爲蛬也﹐稻之爲爲也﹐麥之爲蝴蝶也﹐羽翼生焉﹐眼目成焉﹐心智在焉。”
束葦-汉语大词典
束葦
【1】捆扎的芦苇。{唐}{张随}《纵火牛攻围赋》:“因七尺之殊狀﹐畫五彩之奇文﹐先事以謀﹐鑿垣之門暗啟;及期而進﹐束葦之火遂焚。”《史记·田单列传》:“{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爲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
枯葦-汉语大词典
枯葦
【1】枯槁的芦苇。{前蜀}{贯休}《泊秋江》诗:“月白風高不得眠﹐枯葦叢邊釣師
。”{宋}{刘子翚}《次韵熊叔雅七言》:“風驚枯葦連汀雨﹐霜着寒楓滿樹花。”{汉}{焦赣}《易林·大过之萃》:“枯葦復生﹐下朽上榮。”{唐}{李洞}《秋日曲江书事》诗:“門摇枯葦影﹐落日共鷗歸。”
桃弓葦矢-汉语大词典
桃弓葦矢
【1】桃竹制的弓,荻苇做的箭。旧俗用以辟邪。{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辟惡車﹐{秦}制也。桃弓葦矢﹐所以祓除不祥也。”
忿葦-汉语大词典
忿葦
【1】犹斐亹。美盛貌。{汉}{扬雄}《蜀都赋》:“俊茂豐美﹐洪溶忿葦。”
皮葦-汉语大词典
皮葦
【1】芦苇的皮叶。{汉}{班固}《白虎通·号》:“飢即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
航葦-汉语大词典
航葦
【1】《诗·卫风·河广》:“誰謂河廣, 一葦杭之。”{高亨}注:“杭, 通‘航’, 渡河。”后遂以“航葦”指小舟。{唐}{独孤及}《将还越留别豫章诸公》诗:“他時相憶雙航葦﹐莫問{吴}江深不深?”{元}{张宁}《云溪秋泛图为阎国宝赋》诗:“幽人航葦迷遠近﹐思致偃蹇無容攀。”
萑葦-汉语大词典
萑葦
【1】两种芦类植物: 蒹长成后为萑, 葭长成后为苇。{汉}{应劭}《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論語》:‘誰能出不由户。’故用葦者﹐欲人子孫蕃殖﹐不失其類﹐有如萑葦。”《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朱熹}集传:“萑葦﹐即蒹葭也。”{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城西录》:“柳荷千頃﹐萑葦生之。”【2】竹的一种。《易·说卦》:“爲蒼筤竹﹐爲萑葦。”{孔颖达}疏:“萑葦﹐竹之類也。”
葭葦-汉语大词典
葭葦
【1】芦苇。《汉书·李广传》:“引兵東南﹐循故{龍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澤葭葦中。”{汉}{王粲}《从军诗》之五:“藋蒲竟廣澤﹐葭葦夾長流。”{章炳麟}《訄书·议学》:“政治之學不修﹐使僝功審曲者議之﹐其埶將妄鑿垣墻而殖葭葦。”《韩诗外传》卷八:“有鳥於此﹐架巢於葭葦之顛﹐天喟然而風﹐則葭折而巢壞。”
葦-汉语大词典
葦
“[苇]”的繁体字。通“[緯]”。《集韻》于貴切,去未,云。【1】编织。《庄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唐}{陆德明}释文:“緯, 織也, 蕭, 荻蒿也。織蕭以爲畚而賣之。本或作‘葦’。”{清}{钱谦益}《叶九来锄经堂序》:“葦蕭之人至矣, 能終爲驪龍之睡乎? ”
葦-汉语大词典
葦
“[苇]”的繁体字。《廣韻》于鬼切,上尾,云。【1】芦苇。《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葦。”{孔颖达}疏:“初生爲葭, 長大爲蘆, 成則名爲葦。”{唐}{郑谷}《长安夜坐寄怀湖外嵇处士》诗:“遥思{洞庭}上, 葦露滴漁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芦》〔集解〕引{苏颂}曰:“北人以葦與蘆爲二物, 水旁下濕所生者皆名葦。其細不及指大, 人家池圃所植者皆名蘆。其幹差大, 深碧色者, 謂之碧蘆, 亦難得。然則蘆葦皆可通用矣。”《红楼梦》第七九回:“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葦葉, 也都覺摇摇落落, 似有追憶故人之態。”【2】指用芦苇编成的小筏子。《诗·卫风·河广》:“誰謂{河}廣, 一葦杭之。”{马瑞辰}通释:“《正義》言‘一葦者謂一束也’, 蓋謂編葦爲泭。”【3】引申为小舟。{宋}{苏轼}《前赤壁赋》:“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清}{冯桂芬}《谦谷上人梯山航海图》诗:“葦渡所未到, 夢中神已馳。”{郭沫若}《下龙湾》诗之五:“興來一葦渡{鴻基}, 倍覺{下龍}風物奇。”【4】变动貌。参见“[葦然]”。
葦綃-汉语大词典
葦綃
【1】李花的别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元白两不相下》:“{元微之}﹑{白樂天}兩不相下﹐一日同詠李花﹐{微之}先成曰:‘葦綃開萬朶’﹐{樂天}乃服。”
葦薄-汉语大词典
葦薄
【1】苇席。《周书·异域传上·库莫奚》:“死者則以葦薄裹尸﹐懸之樹上。”
葦席-汉语大词典
葦席
【1】用芦苇织成的席子。古代丧葬时常用之物。《周礼·春官·司几筵》:“凡喪事設葦席。”《礼记·杂记上》:“士輤﹐葦席以爲屋﹐蒲席以爲裳帷。”《後汉书·礼仪志下》:“以木爲重﹐高九尺﹐廣容八歷﹐裹以葦席。”《新唐书·元载传》:“{郇謨}以麻總髮﹐持竹笥﹑葦席﹐行哭{長安}東市。”
葦帶-汉语大词典
葦帶
【1】用苇草编成的衣带。{唐}{罗邺}《费拾遗书堂》诗:“自憐葦帶同{巢}{許}﹐不駕蒲輪佐{禹}{湯}。”《後汉书·王符传》:“昔{孝文皇帝}躬衣弋綈﹐革舄葦帶。”{唐}{汪遒}《渔父》诗:“棹月眠流處處通﹐緑蓑葦帶混元風。”
葦輤-汉语大词典
葦輤
【1】古代载柩车上用苇席作的覆盖物。《南齐书·鱼服侯子响传》:“微列葦輤之容﹐薄申封樹之禮。”
葦桃-汉语大词典
葦桃
【1】苇索和桃符。古代习俗, 新岁时悬此二物于门首, 以祛除邪恶。{宋}{苏轼}《贺正启》:“葦桃在户﹐磔禳以餞餘寒;椒柏稱觴﹐燔烈以興嗣歲。”{宋}{苏轼}《皇太后殿夫人为年节往永裕陵酌献神宗皇帝表本》:“葦桃在户﹐徒講三朝之儀;椒柏稱觴﹐無復萬年之壽。”
葦航-汉语大词典
葦航
【1】小舟。{明}{无名氏}《鸣凤记·林公避兵》:“千江月﹐一葦航。堪嗟《黄鳥》寄他邦。”{明}{徐渭}《镜湖竹枝词》:“杏子紅衫一女郎﹐鬱金衣帶一葦航。”
葦籥-汉语大词典
葦籥
【1】古代用芦苇做成的管乐器。《礼记·明堂位》:“土鼓﹑蕢桴﹑葦籥﹐{伊耆氏}之樂也。”{孔颖达}疏:“葦籥者﹐謂截葦爲籥。”《旧唐书·太宗纪下》:“木馬涂車﹐土桴葦籥﹐事合古典﹐不爲時用。”{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蕢桴葦籥﹐頗有上古遺音。”
葦莞-汉语大词典
葦莞
【1】苇草和蒲草。亦指这两种草编成的席子。{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及其後世﹐庶人即采木之杠﹐葉華之樠。士不斤成﹐大夫葦莞而已。”
葦茭-汉语大词典
葦茭
【1】苇索。{汉}{应劭}《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葦茭……用葦者﹐欲人之子孫蕃殖﹐不失其類﹐有如萑葦。茭者﹐交易﹐陰陽代興者也。”《晋书·礼志上》:“歲旦常設葦茭桃梗﹐磔雞於宫及百寺之門﹐以禳惡氣。”《後汉书·礼仪志中》:“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楙。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蠱鍾……{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
葦輿-汉语大词典
葦輿
【1】用芦苇扎成的轿子, 祭祀时烧化给死者。{清}{姚鼐}《张贞女传》:“鄉俗焚葦輿以送終。”
葦簫-汉语大词典
葦簫
【1】即苇籥。{明}{唐顺之}《与安子介书》:“如葦簫土鼓而與朱絃玉磬金鐘大鏞相答響。”
葦笮-汉语大词典
葦笮
【1】用苇草制成的绳索。笮, 竹索。《新五代史·义儿传·李存进》:“是時﹐{晉}軍{德勝}﹐爲南北寨﹐每以舟兵來往﹐頗以爲營﹐而{河}北無竹石﹐{存進}乃以葦笮維大艦爲浮梁。”
葦箔-汉语大词典
葦箔
【1】用芦苇编成的帘子。可以盖屋顶﹑铺床或当门帘﹑窗帘用。{元}{马祖常}《都门一百韵》:“巢橧尚羊裘﹐蓽門仍葦箔。”《清平山堂话本·蓝桥记》:“俄於葦箔之中﹐出雙玉手﹐授甆甌。”《人民文学》1977年第4期:“谁知爬上房顶﹐脚一踏上去﹐就踹了一个大坑﹐原来苇箔早就朽了﹐房太老了。”
葦子-汉语大词典
葦子
【1】即芦苇。《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棉花地是一項﹐葦子地是一項。”
葦索-汉语大词典
葦索
【1】用苇草编成的绳索。古代民俗, 年节时以之悬挂门旁, 以祛除邪鬼。{南朝}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帖畫雞户上﹐懸葦索于其上﹐插符其傍。”{汉}{应劭}《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謹按《黄帝書》:‘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昆弟二子﹐性能執鬼﹐{度朔山}上有桃樹﹐二人於樹下簡閲百鬼﹐無道理﹐妄爲人禍害﹐{神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禦凶也。”{清}{唐孙华}《门神同查夏仲恺功戏作》诗:“桃符葦索一時新﹐對立春風突兀身。”
葦杖-汉语大词典
葦杖
【1】以蒲苇为杖, 聊以示辱。谓刑罚宽仁。《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南陽}葦杖未足比其仁﹐{潁川}時雨無以豐其澤。”{吕延济}注:“《韩詩外傳》云‘老蒲爲葦’也。葦杖即蒲鞭也。”{三国} {魏}{曹植}《对酒歌》:“蒲鞭葦杖示有刑。”
葦然-汉语大词典
葦然
【1】动容貌。《汉书·王莽传中》:“懼然祗畏﹐葦然閔{漢}氏之終不可濟。”{颜师古}注:“葦然﹐變動之貌也。”
葦車-汉语大词典
葦車
【1】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後汉书·袁安传》:“〔{袁忠}〕爲{沛}相﹐乘葦車到官﹐以清亮稱。”
葦苕-汉语大词典
葦苕
【1】芦苇。{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鸋鴂之鳥﹐巢於葦苕﹐苕折子破﹐下愚之惑也。”《荀子·劝学》:“以羽爲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杨倞}注:“苕﹐葦之秀也。”
葦-汉语大词典
葦
【1】用苇茎作的戟。古代用以驱邪。{汉}{焦赣}《易林·明夷之未济》:“桃弓葦戟﹐除殘去惡﹐敵人執服。”《後汉书·礼仪志中》:“葦戟﹑桃杖以賜公﹑卿﹑將軍﹑特侯﹑諸侯云。”
葦笥-汉语大词典
葦笥
【1】用苇草编制的方形盛器, 古代常用来盛衣服或食品。亦用以存放狱案材料。《後汉书·五行志一》:“{靈帝}{建寧}中﹐京都長者皆以葦方笥爲
具﹐下士盡然。時有識者竊言:葦方笥﹐郡國讞篋也;今珍用之﹐此天下人皆當有罪讞於理官也。”《仪礼·士丧礼》“櫛於簞”{汉}{郑玄}注:“簞﹐葦笥。”{清}{钱谦益}《二髯篇》:“身縻若盧獄﹐禍蔓葦笥籍。”
蒹葦-汉语大词典
蒹葦
【1】即芦苇。《宋书·索虏传》:“{燾}至{瓜步}﹐壞民屋宇﹐及伐蒹葦﹐於{滁口}造箄筏﹐聲欲渡{江}。”{宋}{王安石}《江上》诗之四:“共看蒹葦宅﹐聊即稻粱謀。”
蒲葦-汉语大词典
蒲葦
【1】蒲草与芦苇。{清}{龚自珍}《乙丙之际塾议第十六》:“凡民以有易無﹐使市官平之﹐皆以稻﹑麥……羊﹑雞﹑魚﹑蒲葦﹑鹽酒﹑筆楮使相當。”《荀子·不苟》:“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杨倞}注:“蒲葦所以爲席﹐可卷者也。”{唐}{韩愈}《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後》诗之二:“我有一池水﹐蒲葦生其間。”《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蘆葦-汉语大词典
蘆葦
【1】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湿地或浅水, 叶子披针形, 茎中空, 光滑, 花紫色。茎可造纸﹑葺屋﹑编席等。根茎叫芦根, 可供药用。穗可做扫帚。
索葦-汉语大词典
索葦
【1】即苇索。以芦苇所作之绳索。旧俗, 元旦悬苇索于门, 谓可以御凶邪。《文选·张衡<东京赋>》:“{度朔}作梗﹐守以{鬱壘}﹐{神荼}副焉﹐對操索葦。”{薛综}注:“東海中{度朔山}有二神﹐一曰{神荼}﹐二曰{鬱壘}﹐領衆鬼之惡害者﹐執以葦索而用食虎。”{李善}注引《风俗通》:“{黄帝}書﹐上古時有{神荼}﹑{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有桃樹﹐下常簡閲百鬼﹐鬼無道理者﹐{神荼}與{鬱壘}持以葦索﹐執以飼虎。是故縣官常以臘祭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以禦凶也。”
結葦-汉语大词典
結葦
【1】见“結草蟲”。
負芒披葦-汉语大词典
負芒披葦
【1】犹言披荆斩棘。{清}{陈梦雷}《解介士传》:“王有事於{越}﹐{敖}子弟出死力﹐負芒披葦﹐入海望潮﹐撥棹﹐蒙虎皮以冒鋒鏑。”
雚葦-汉语大词典
雚葦
【1】泛指芦苇。《新唐书·裴延龄传》:“京右偏故有雚葦地數頃。”《北史·魏纪二·太武帝》:“十二月丁卯﹐車駕至{淮}。詔刈雚葦作筏數萬而濟﹐{淮}南皆降。”【2】荻和苇。《淮南子·说林训》:“橘柚有鄉﹐雚葦有叢。”
黄葦-汉语大词典
黄葦
【1】枯黄的芦苇。{南朝} {梁}{沈约}《八咏诗·岁暮愍衰草》:“霜奪莖上紫﹐風銷葉中落。山變兮青薇﹐水折兮黄葦。”{宋}{苏轼}《书皇帝画扇》诗:“十年江海寄浮沉﹐夢繞{江}南黄葦林。”{唐}{郑谷}《失鹭鸶》诗:“月昏風急何處宿﹐秋岸蕭蕭黄葦枝。”
黄茅白葦-汉语大词典
黄茅白葦
【1】连片生长的黄色茅草或白色芦苇。形容齐一而单调的情景。{宋}{陈亮}《送王仲德序》:“最後{章}{蔡}諸人以{王氏}之説一之﹐而天下靡然﹐一望如黄茅白葦之連錯矣。”{宋}{苏轼}《答张文潜县丞书》:“{王氏}欲以其學同天下﹐地之美者﹐同於生物﹐不同於所生。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黄茅白葦﹐此則{王氏}之同也。”{王闿运}《<湘雨楼词>序》:“然觀其所選﹐汗漫如黄茅白葦﹐其所作乃如嚼蠟。”{柳亚子}《胡寄尘诗序》:“後生小子﹐目不見先正之典型﹐耳不聞大雅之緒論﹐氓之蚩蚩﹐惟捫盤逐臭者是聽;而黄茅白葦之詩派﹐遂遍天下矣。”
麻葦-汉语大词典
麻葦
【1】麻与芦苇。比喻众多。《新唐书·房琯传》:“{琯}欲持重有所伺﹐中人{邢延恩}促戰﹐故敗﹐士死麻葦。”{宋}{程俱}《七夕》诗之一:“{漢}庭卿相如麻葦﹐只數窺窗陛
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