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藜)是什么意思
荆藜-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荆藜jīng lí
【释义】:
手杖。为荆条或藜的老茎制成,故名。明·孙仁儒《东郭记·人之所以富贵利达者》:“俺不免改换行装,变易夜服,执荆藜以前进,执筐篚而远行。”
藜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藜杖lí zhàng
【释义】:
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晋书·山涛传》:“魏帝赏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青藜-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青藜qīng lí
【释义】:
指拐杖,手杖。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老后可成杖。《拾遗记·后汉》:“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读,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覃(tán)思,深思,烟然,冒烟燃烧。后以“燃藜”,指“夜读。”
藜藿之体,易感风寒;膏粱之体,易受暑湿-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藜藿之体,易感风寒;膏粱之体,易受暑湿
【释义】:
藜藿:贫者所食的两种野菜,指贫穷者。膏粱:肥美的食物,指富贵者。意谓贫苦人易患风寒之病,富贵人易患热湿之病。《青楼梦》五三:哪晓一日,铁山多饮了几杯酒,忽然酒湿攻发,不觉大吐,竟致戕伤胃气,抱病卧床。老夫人甚属忧闷,挹香与爱卿等轮流陪侍。常言道:藜藿之体,易感风寒;膏粱之体,易受暑湿。
山有猛虎,藜藿为之不采-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山有猛虎,藜藿为之不采
【释义】:
藜藿:藜和藿是两种贫者所食的野菜。山上有猛虎,人们连藜藿也不敢去采。比喻恶人横行或权奸当道,人民、国家就会遭殃。《三国志通俗演义》八:昔谏议大夫郑昌有言:“山有猛虎,藜藿为之不采”。是以孔父正色,不容杀虐之谋。
山贼攻山贼,水寇擒水寇
用山寇来攻克山寇,用水贼来擒拿水贼。比喻要擒拿、制服、哄骗某类人,利用其同类容易成功。《杜骗新书》三:曹曰:“若骗妇人,须用一女人在内行事,方易成就。古云:山有猛虎,藜藿为之不采。”
坐蒺藜-汉语惯用语辞典
坐蒺藜zuò jí lí
形容坐立不安。蒺藜.一种果皮有尖刺的草本植物。浩然《弯弯的月亮河》.“他左思右想,屁股底下坐蒺藜那么不安生。”
藜-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藜lí
【藜藿】指粗劣饭菜。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可吃。藿,豆叶,嫩时可吃。《史记·太史公自序》:“粝粱之食,~之羹。”曹植《七启》:“予甘~,未暇此食。”
【藜杖】藜茎所做的拐杖。《晋书·山涛传》:“以母老,拜赠~一枚。”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悠然策~,归向桃花源。”
刺蒺藜-现代汉语大词典
刺蒺藜cì jí lí
【释义】:
即蒺藜。
蒺藜-现代汉语大词典
蒺藜jí lí
【释义】:
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平铺在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花小,黄色,果皮有尖刺。种子可入药,有滋补作用。也指这种植物的果实。曹禺等《胆剑篇》:“更远的地里,已经生满蒺藜了。”②古代用木或金属制成的带刺的障碍物,布在地面,以阻碍敌军前进。因与蒺藜果实形状相似,故名。
藜-现代汉语大词典
藜lí蔾
【释义】: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菱状卵形,边缘有齿牙。夏秋开花,黄绿色。嫩叶可食,种子可榨油,全草入药,老茎可为杖。也称灰藋、灰菜。鲁迅《非攻》:“(他)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
藜芦-现代汉语大词典
藜芦lí lú
【释义】:
多年生 本植物。生在山地,有毒。中医入药,主治痰涎壅团、喉痹、癫痫等症,外用于疥癣,有催吐作用。在农业上可做杀虫剂。又称黑藜芦。
藜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藜杖lí zhàng
【释义】:
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陈毅《夏夜由王家坪归杨家岭》:“一灯藜杖送人归。”
藜藿-现代汉语大词典
藜藿lí huò
【释义】:
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闻一多《奇迹》:“这心是真饿得慌,我不能不节省点,把藜藿权当作膏粱。”
藜羹-现代汉语大词典
藜羹lí gēng
【释义】:
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阿英《吃茶文学论》引《近世丛语》:“豆粥藜羹,仅以充腹。”
铁蒺藜-现代汉语大词典
铁蒺藜tiě jí lí
【释义】:
蒺藜状的尖锐铁器。战时置于路上或水中,用以阻止敌方人马前进。
荆藜-汉语大词典
荆藜
【1】泛指蔓生山野的恶木莠草。{元}{刘詵}《临江傅用宾以诗见赠为谢》诗:“堅錐啓石礦﹐利刀斬荆藜。”【2】指劣质木料制的手杖。{明}{孙仁孺}《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俺不免改换行裝﹐變易衣服﹐執荆藜以前進﹐持筐篚而遠行。”
杖藜-汉语大词典
杖藜
【1】藜杖;拐杖。{明}{孙仁孺}《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盡江湖味﹐執青青杖藜。”{唐}{护国}《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與我在雲溪﹐勁節奇文勝杖藜。”{宋}{秦观}《宁浦书事》诗之五:“身與杖藜爲二﹐對月和影成三。”【2】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開牖有時邀月入﹐杖藜到處避人行。”{唐}{杜甫}《暮归》诗:“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庄子·让王》:“{原憲}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宋}{苏轼}《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枯藜-汉语大词典
枯藜
【1】老翁常杖藜,因以为其代称。{宋}{沈辽}《德相所示论书聊复戏酬》诗:“不復{叔夜}煅﹐真得{孫登}攝。{九華}一枯藜﹐{青溪}一孤楫。”【2】指藜杖。{宋}{范成大}《冷泉亭放水》诗:“古苔危磴著枯藜﹐脚底翻濤洶欲飛。”{宋}{范成大}《唐懿仲诸公见过》诗之二:“莫怪山翁行步澀﹐更無空處著枯藜。”
校藜-汉语大词典
校藜
【1】《三辅黄图·阁》:“{劉向}於{成帝}之末,校書{天禄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見{向},授《五行洪範》之文。”后因以“校藜”谓精心校勘书籍。{清}{叶廷琯}《吹网录·劫灰录补注跋》:“僕雖不才﹐固嘗侍從{蘭臺}﹐校藜{天禄}。”
燃藜-汉语大词典
燃藜
【1】{晋}{王嘉}《拾遗记·後汉》:“{劉向}於{成帝}之末,校書{天禄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見{向},説開闢已前。{向}因受《洪範五行》之文,恐辭説繁廣忘之,乃裂裳及紳,以記其言。”后因以“燃藜”指夜读或勤i。{宋}{刘克庄}《灯夕》诗:“蓬窗亦有精勤士﹐何必燃藜向{石渠}。”
羹藜-汉语大词典
羹藜
【1】煮野菜羹。泛指饮食粗劣。{唐}{李颀}《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诗:“羹藜被褐環堵中﹐歲晩將貽故人耻。”
羹藜唅糗-汉语大词典
羹藜唅糗
【1】泛指饮食粗劣。《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羹藜唅糗者﹐不足與論太牢之滋味。”{李周翰}注:“藜﹐野菜;唅﹐食也。”亦作“[羹藜含糗]”。{隋}{王通}《中说·王道》:“{越公}以《食經》遺子﹐子不受﹐曰:‘羹藜含糗﹐無所用也。’”
羹藜含糗-汉语大词典
羹藜含糗
【1】见“羹藜唅糗”。
蒿藜-汉语大词典
蒿藜
【1】谓住蒿莱盖的房子, 吃藜藿做的食物。形容生活贫困。{宋}{曾巩}《秋怀》诗:“出門榛棘不可行﹐終歲蒿藜尚難卹。”【2】蒿和藜。泛指杂草; 野草。{清}{余怀}《<板桥杂记>序》:“蒿藜滿眼﹐樓管劫灰﹐美人塵土。”{唐}{杜甫}《无家别》诗:“寂寞{天寳}後﹐園廬但蒿藜。”
蒺藜沙上野花開-汉语大词典
蒺藜沙上野花開
【1】比喻埋没英才。{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三折:“做了場蒺藜沙上野花開﹐但占着龍虎榜﹐誰思量這遠鄉牌。”{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我不能勾{丹鳳樓}前春中選﹐伴着這蒺藜沙上野花開。”{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俺可甚{洛陽}花酒一時來﹐也做場蒺藜沙上野花開。”
蒺藜骨朵-汉语大词典
蒺藜骨朵
【1】古代的一种兵器。由{西羌}传入。为一长棒, 棒端缀一蒺藜形的头, 以铁或坚木制成。《水浒传》第一〇八回:“這兩個副將都蹬的七八百斤勁弩﹐各會使一枝蒺藜骨朵﹐手下有五千人馬。”
蒺藜-汉语大词典
蒺藜
【1】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平铺在地, 羽状复叶, 小叶长椭圆形, 开黄色小花, 果皮有尖刺。种子可入药, 有滋补作用。这种植物的果实, 也称蒺藜。《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採其葉﹐秋得其刺焉。”《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到了{海馬周三}這班人﹐不過同人身上的一塊頑癬﹐良田裏的一株蒺藜﹐也值得大作不成?”{{曹禺}等}《胆剑篇》第三幕:“更远的地里﹐已经生满蒺藜了。”【2】古代用木或金属制成的带刺的障碍物, 布在地面, 以阻碍敌军前进。因与蒺藜果实形状相似, 故名。《六韬·军用》:“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敗步騎﹐要窮寇﹐遮走北……狹路微徑﹐張鐵蒺藜﹐芒高四寸﹐廣八尺﹐長六尺以上﹐千二百具﹐敗走騎。突暝來前促戰﹐白刃接﹐張地羅鋪兩鏃蒺藜﹐參連織女﹐芒間相去二尺﹐萬二千具。”《明史·陶鲁传》:“乃築堡砦﹐繕甲兵﹐練技勇……建郭掘濠﹐布鐵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
蒸藜-汉语大词典
蒸藜
【1】古传{孔子}弟子{曾参}因其妻蒸藜不熟而出之。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及{汉}{班固}《白虎通·谏诤》。后人用以指代妇人的过失或作出妻的典故时多误“藜”为“梨”。{明}{梅鼎祚}《玉合记·义姤》:“妾方待歲﹐不止周星。弄管持觴﹐既免蒸梨之過;稱《詩》守《禮》﹐何來唾井之嫌。”【2】煮野菜。{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藜-汉语大词典
藜
《廣韻》郎奚切,平齊,來。【1】称灰藋﹑灰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茎可为杖。《左传·昭公十六年》:“斬之蓬﹑蒿﹑藜﹑藋,而共處之。”《汉书·郊祀志上》:“嘉禾不生,而蓬﹑蒿﹑藜﹑莠茂。”{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吾安藜不糝,汝貴玉爲琛。”{鲁迅}《故事新编·非攻》:“〔他〕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2】指藜杖。{唐}{姚合}《道旁亭子》诗:“南陌遊人迴首去,東林過者杖藜歸。”{宋}{苏轼}《东新桥》诗:“我亦壽使君,一言聽扶藜。”{清}{赵执信}《久旱喜雨》诗:“杖藜侵曉出,積潦浮小庭。”【3】指藜火。{清}{顾炎武}《拟唐人五言八韵·班定远投笔》:“{太乙}藜初降,{蘭臺}露未晞。”
藜飡-汉语大词典
藜飡
【1】谓以藜藿为餐。泛指粗劣之食。{汉}{扬雄}《逐贫赋》:“人皆稻粱﹐我獨藜飡。”{晋}{葛洪}《抱朴子·安贫》:“藜飡屢空﹐朝不謀夕。”
藜杖-汉语大词典
藜杖
【1】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陈毅}《夏夜由王家坪归杨家岭》诗:“{延水}波濤翻駭浪﹐一燈藜杖送人歸。”《晋书·山涛传》:“{魏帝}嘗賜{景帝}春服﹐帝以賜{濤}﹐又以母老﹐並賜藜杖一枚。”{明}{徐复祚}《投梭记·叙饮》:“藜杖西山且挾書﹐蹉跎光景徂。”
藜莧-汉语大词典
藜莧
【1】藜和苋。泛指贫者所食之粗劣菜蔬。{唐}{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三年國子師﹐腸肚習藜莧。”{元}{洪希文}《送林景惠和兴化教谕》诗之三:“五年飽黎莧﹐麤糲甘我腸。”{清}{唐孙华}《蔬食》诗:“生平藜莧腸﹐雅不饕肉食。”
藜羹-汉语大词典
藜羹
【1】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晋}{陶潜}《咏贫士》之二:“弊襟不掩時﹐藜羹常乏斟。”{阿英}《吃茶文学论》引《近世丛语》:“夫小人樵蘇以給食﹐豆粥藜羹﹐僅以充腹。”《庄子·让王》:“{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成玄英}疏:“藜菜之羹﹐不加米糝。”{宋}{曾巩}《寄题饶君茂才葆光庵》诗:“適意藜羹與布裘﹐結廬人境地還幽。”
藜蕨-汉语大词典
藜蕨
【1】藜和蕨。泛指粗食。{宋}{程俱}《园居荒芜戏作》诗:“定非肉食姿﹐賦分在藜蕨。”{唐}{韩愈}《送文畅师北游》诗:“從兹富裘馬﹐寧復茹藜蕨。”
藜光-汉语大词典
藜光
【1】烛光。{清}{唐孙华}《送吴振西北游》诗:“三條樺燭藜光助﹐千佛名經蘂榜看。”{元}{尹廷高}《寄刘千里》诗:“一道藜光照座寒﹐東風吹入五雲班。”{宋}{刘克庄}《沁园春·寄竹溪》词:“道荒蕪羞對﹐宫中蓮燭﹐昏花難映﹐閣上藜光。”
藜藿-汉语大词典
藜藿
【1】藜和藿。亦泛指粗劣的饭菜。《韩非子·五蠹》:“糲粢之食﹐藜藿之羹。”{明}{王宠}《送钱太常元抑祠祭显陵》诗:“我輩飽藜藿﹐散發從{箕}{潁}。”《文选·曹植<七启>》:“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刘良}注:“藜藿﹐賤菜﹐布衣之所食。”{闻一多}《奇迹》诗:“这心是真饿得慌﹐我不能不节省点﹐把藜藿权当作膏粱。”【2】指贫贱的人。{南朝} {梁}{江淹}《效阮公诗》之十一:“藜藿應見棄﹐勢位乃爲親。”
藜床-汉语大词典
藜床
【1】见“藜牀”。
藜牀-汉语大词典
藜牀
亦作“[藜床]”【1】藜茎编的床榻。泛指简陋的坐榻。{金}{元好问}《赠张文举》诗:“安穩藜床坐欲穿﹐合教絶學到真傳。”{清}{纳兰性德}《金缕曲·慰西溟》词:“獨卧藜牀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聽譙鼓﹐二更徹。”{北周}{庾信}《小园赋》:“{管寧}藜床﹐雖穿而可坐;{嵇康}鍛竈﹐既暖而堪眠。”{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诗:“衰顔動覓藜牀坐﹐緩步仍須竹杖行。”《北堂书钞》卷一三三引{汉}{王粲}《英雄记》:“{向詡}常坐藜牀上。”
藜蒸-汉语大词典
藜蒸
亦作“[藜烝]”【1】采藜的嫩叶蒸熟为食。多指粗劣之食。《梁书·处士传·诸葛璩》:“事親有啜菽之窶﹐就養寡藜蒸之給。”{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夫説粱飯食肉﹐有好於面目﹐而不若糲粢藜烝之可食於口也。”
藜菽-汉语大词典
藜菽
【1】藜和菽。泛指粗粝之食。{宋}{文同}《将赴洋州书东谷旧隐》诗:“所畏惟簡書﹐其甘者藜菽。”{南朝} {宋}{颜延之}《陶徵士诔》:“少而貧病﹐居無僕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給。”
藜烝-汉语大词典
藜烝
【1】见“藜蒸”。
藜蘆-汉语大词典
藜蘆
【1】又称黑藜芦。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山地,有毒。中医入药,主治痰涎壅闭﹑喉痹﹑癫痫等症,外用于疥癣,有催吐作用。在农业上可做杀虫剂。{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二》:“〔{黥布}﹑{彭越}〕無所藉于{漢王}而{漢王}藉之﹐猶治病者之服烏喙﹑藜蘆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藜芦》:“藜蘆則吐風痰者也。”
藜芘-汉语大词典
藜芘
【1】藜编的壁障。《三国志·魏志·裴潜传》“諡曰{貞侯}”{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裴潛}〕妻子貧乏﹐織藜芘以自供。”
藜莠-汉语大词典
藜莠
【1】藜和莠。泛指野草。{宋}{陆游}《泰州报恩光孝禅寺最吉祥殿碑》:“猶鬼嘯狐嗥于藜莠瓦礫中。”{唐}{杜甫}《枯棕》诗:“念爾形影乾﹐摧殘没藜莠。”《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行秋令﹐則其民大疫﹐猋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並興。”
藜火-汉语大词典
藜火
【1】{晋}{王嘉}《拾遗记·後汉》载: {汉}{刘向}校书{天禄阁},夜默诵,有老父杖藜以进,吹杖端,烛燃火明。取《洪範五行》之文,天文舆图之牒以授焉,{向}请问姓名。云“太乙之精”。后因以“藜火”为夜读或勤奋学习之典。{清}{姚鼐}《自嘲》诗:“雖讎《七略》無藜火﹐未證《三轓》愧苾蒭。”{明}{李东阳}《刘太宰入阁後省墓》诗:“{天禄閣}中藜火動﹐{相州}堂上錦衣歸。”
藿藜-汉语大词典
藿藜
【1】泛指粗食。亦用以借指百姓。{明}{唐顺之}《尹洞山祭酒枉顾草堂有作见赠次韵又叠》之一:“儒冠本不閑軍旅﹐肉食誰能念藿藜。”【2】藿香和蒺藜。泛指野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堂下生藿藜﹐門外長荆棘。”
縣藜-汉语大词典
縣藜
【1】美玉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臣聞{周}有砥砨﹐{宋}有結緑﹐{梁}有縣藜﹐{楚}有{和}璞﹐此四寶者﹐土之所生﹐良工之所失也。”{裴駰}集解引{薛综}曰:“縣藜一曰美玉。”
配藜-汉语大词典
配藜
【1】分散貌。《文选·扬雄<甘泉赋>》:“樵蒸昆上﹐配藜四施。”{李善}注:“{張晏}曰:‘配藜﹐披離也。’言燔燎之盛﹐故樵蒸之光同上﹐而披離四布也。”
訶藜棒-汉语大词典
訶藜棒
【1】武器名。{明}{茅元仪}《武备志·器械三》:“右取堅重木爲之﹐長四五尺﹐異名有四﹐曰棒﹑曰棆﹑曰杵﹑曰桿。有以鐵裹其上者﹐人謂訶藜棒。”
青藜學士-汉语大词典
青藜學士
【1】指博学之士。{宋}{刘克庄}《徐复除秘书少监制》:“爾昔爲青藜學士﹐今爲白頭老監﹐豈非館閣之嘉話﹐朝廷之盛舉歟!”
青藜-汉语大词典
青藜
【1】《三辅黄图·阁》﹕“{劉向}於{成帝}之末﹐校書{天禄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然﹐因以見{向}﹐授《五行洪範》之文。恐詞説繁廣忘之﹐乃裂裳及紳以記其言。至曙而去﹐請問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聞卯金之子有博學者﹐下而觀焉。’”后因以“青藜”指夜读照明的灯烛。{清}{陈鹏年}《冬日感怀》诗:“直廬夜檢青藜照﹐講幄朝呈《白虎通》。”{宋}{王安石}《上元戏呈贡父》诗:“不知太一游何處﹐定把青藜獨照公。”{明}{陈汝元}《金莲记·射策》:“金蓮燭﹐祥光普照﹐喜得紅雲飛繞﹐依稀似對青藜耀。”【2】指藜杖。{明}{徐渭}《八月十八日阿枳三江观潮夜归示》诗之三:“{阿宣}也鎖書堂去﹐獨曳青藜咏玉簪。”{宋}{王安石}《昼寝》诗:“井徑從蕪漫﹐青藜亦倦抉。”{唐}{刘言史}《山中喜崔补阙见寻》诗:“鹿袖青藜鼠耳巾﹐潛夫豈解拜朝臣。”【3】借指苦读之事。{明}{孙仁孺}《东郭记·则得妻》:“衣冠俊雅﹐爲姻親青藜抛下。”{清}{陈维崧}《满江红·怅怅词》词:“問何爲潦倒﹑青藜筆硯。老大怕逢裘馬輩﹐顛狂合入烟花院。”【4】借指读书人。{明}{夏完淳}《军宴》诗之一:“自愧青藜陪客座﹐幸從{細柳}識軍威。”
青藜燈-汉语大词典
青藜燈
【1】读书灯。{明}{张景}《飞丸记·赏春话别》:“夜剔青藜燈﹐晝拭烏皮几。”
鐵蒺藜骨朶-汉语大词典
鐵蒺藜骨朶
【1】古代兵器。用铁或硬木制成。一头装柄﹐一头长圆形﹐上面装有铁刺。《三国演义》第八三回:“使一個鐵蒺藜骨朶﹐腰帶兩張弓﹐威風抖擻。”
鐵蒺藜-汉语大词典
鐵蒺藜
【1】蒺藜状的尖锐铁器。战时置于路上或水中﹐用以阻止敌方人马前进。《六韬·军用》:“狹路微徑﹐張鐵蒺藜﹐芒高四寸﹐廣八寸﹐長六尺以上﹐千二百具。”{宋}{高承}《事物纪原·戎容兵械·铁蒺藜》:“{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持於{武功}{五丈原}。{亮}卒﹐{懿}追之。{亮}長史{楊儀}多布鐵蒺藜。”《水浒传》第六八回:“{吴用}止住﹐便教軍馬就此下寨﹐四面掘了濠塹﹐下了鐵蒺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