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偃

偃(偃)是什么意思

  • 偃溷-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偃溷yǎn hùn

    【释义】:

    厕所。偃,厕所。明·宋濂《诸暨方孝妇石表辞》:“有母何氏,孝妇左右就餐,唯恐违其志。何病,腑道涩不能亲御偃溷,孝妇浸之汤盆中,以指探出之。”腑道涩,即肠道干涩,大便不通。

  • 偃旗息鼓-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偃旗息鼓yǎnqíxīgǔ

    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军队隐蔽行踪,不让对方发觉,也比喻事情中止或声势减弱——大张旗鼓(这个事情开始~地宣传了一番,现在又偃旗息鼓了。)、秣马厉兵(敌人正在~,根本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

  • 偃蹇-古语词今用词典

    偃蹇yǎnjiān

    形容高耸。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害而被贬逐,虽抑郁伤痛,仍思恋祖国。为追求理想,诗人不停地上下求索。在诗中,诗人以“求女”喻求君,以“求美女”喻求贤君:邀游天国无成,理想的第一次追求失败,到下界“求女”,先求宓妃失败,接着“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娥之佚女。”(仔细观察了四方八极,周游了天宇而后降临大地,望百尺琼楼平地耸起,见了有娀氏之美女简狄。)后又再次求有虞之二姚。终因无良媒可通,无法达到目的,致使追求理想第二次失败。(《楚辞·离骚》)后引申为:困顿,艰难、艰涩。

    今沿用引申义。

    ①困顿。许地山《缀网劳蛛》:“命运偃蹇和亨通,于我们底生活无多大关系。”

    ②艰难、艰涩。《龙门阵》:“孔以董事长的身份讲话,上楼时脚步甚稳,也没有人搀扶,可见以前的那副样子是故为偃蹇。”

  • 偃蹇-实用委婉语词典

    偃蹇

    婉指生活困顿。“偃”,即仰面倒下;“蹇”,即不顺利。

  • 偃-孙子兵法词典

    偃yǎn

    【释义】:

    仰卧。《九地篇》:“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霑襟,偃卧者涕交颐。”

  • 偃卧-孙子兵法词典

    偃卧

    【释义】:

    仰卧。《九地篇》:“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霑襟,偃卧者涕交颐。”

  • 偃 僵 仆 毙(斃) 跌-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偃 僵 仆 毙(斃) 跌

    [偃yǎn 僵jiāng 仆pū 毙(斃)bì 跌diē]

    同 倒下。

    异 【偃】 ①仰卧。《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 ②向后倒下。《左传·定公八年》:“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鉏”。《吴越春秋》:“迎风则偃,背风则仆”。柳宗元《三戒·临江之麋》:“抵触偃仆益狎”。(抵触:用头顶撞。益狎:更加亲近而随便) ③泛指一般的倒下、倒伏。《尚书·金縢》:“禾尽偃”。(禾:庄稼)《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成语有“偃旗息鼓”。

    【僵】 ①同“偃”,也是向后倒下。《吕氏春秋·贵卒》:“管仲捍弓射公子小白,中钩。鲍叔御。公子小白僵。”(小白:齐桓公。中钩:射中衣带上的挂钩)《史记·苏秦列传》:“详僵而弃酒”。(详:通佯,假装) ②僵硬。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诗:“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拥:堵塞)

    【仆】 ①向前倒下,与“偃”相对。《史记·项羽本纪》:“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柳宗元《蝜蝂记》:“卒踬仆不能起”。(卒:终于。踬:音zhì,被绊倒)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一般的倒下。张溥《五人墓碑记》:“扶而仆之”。(扶:音chì,打)

    【毙】 ①因病或伤身体而倒下去,包括向前倒(仆)和向后倒(偃、僵)。《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右,毙于车中。”《左传·定公八年》:“与一人俱毙”。 ②用于抽象意义时,表示“失败”或“垮掉”。《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③死。《左传·僖公四年》:“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在先秦“毙”很少表示“死”的意思。现代汉语有“枪毙”。

    【跌】 失足跌倒,摔倒。常用来比喻挫折,跟“偃”、“仆”、“僵”、“毙”都不同。扬雄《解嘲》:“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赤:诛灭)《汉书·晁错传》:“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振:奋起)

    辨 “偃”与“僵”虽同是向后倒,但向后倒只是“偃”的引申义,“偃卧”、“偃息”的意义则不是“僵”字所能代替的。“僵”的引申义“僵硬”与“偃”的意义相去就更远了。

  • 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反义词应用词典

    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

    重整旗鼓 chóngzhěngqígǔ

    偃旗息鼓 yǎnqíxīgǔ

    【重整旗鼓】比喻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含褒义。又作“重振旗鼓”。

    〔例句〕

    1.目前十八子正在集合人马,加紧操练,时机一到,就会重整旗鼓,石破天惊。

    2.今天我们踢输了一场,但一定要重整旗鼓,把明天的球踢好。

    【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击鼓。形容行踪秘密,不让人发觉或停止战斗。也比喻事情、攻击等停止。常作谓语。也作“偃旗卧鼓”“卧旗息鼓”“掩旗息鼓”。

    〔例句〕

    1.但先前利用过我的人,现在见我偃旗息鼓,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

    2.两方势均力敌,混战一场便各自偃旗息鼓,收兵回营。

    〔应用例句〕

    胜败乃兵家常事。今天这场球虽然踢输了,但你们不要偃旗息鼓,而要重整旗鼓,转败为胜。

    1.自由主义者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2.高中物理课有些定理比较抽象,很不好理解。

    3.你写的这篇科普文章太抽象了。

    4.“人”这个概念,是在概括了各种人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

    【具体】形容词。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特定的,同“一般”相对。有动词用法:表示把理论或原则联系到特定的人或事物上。后面一定要带“到”。没有否定式。作谓语时必带名词宾语,必须有后续语句。

    〔例句〕

    1.旅行社为客人们在昆明的旅游活动作了周到而具体的安排。

    2.陈老师每节课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具体的训练内容。

    3.贯彻上级的有关决定具体到我们单位,首先要对全体员工进行法制教育。

    〔应用例句〕

    李教授善于结合具体的事实来解释抽象的概念。

  • 轰轰烈烈 偃旗息鼓-反义词应用词典

    轰轰烈烈 偃旗息鼓

    轰轰烈烈 hōnghōnglièliè

    偃旗息鼓 yǎnqíxīgǔ

    【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

    〔例句〕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并且继续领导着轰轰烈烈的光荣的胜利的战争。

    2.就是老太太、太太们,那个不愿意老爷在外头轰轰烈烈做官呢。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敲战鼓。原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来比喻休战或无声无息地停止行动。

    〔例句〕

    1.闯王说:“今夜两队人马都要偃旗息鼓,闯字旗不用打了。”

    2.所谓新学,就偃旗息鼓,宣告退却。

    〔应用例句〕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被反动派扼杀了,但革命党人没有偃旗息鼓,而是深入到农村去发动民众。革命没有冷冷清清,又一次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了。

  • 穷兵黩武 偃武修文-反义词应用词典

    穷兵黩武 偃武修文

    ǔ穷兵黩武 qióngbīngdúwǔ

    偃武修文 yǎnwǔxiūwén

    【穷兵黩武】用尽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

    〔例句〕

    1.“巴巴罗沙”意即“红胡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腓特烈一世穷兵黩武,曾六次侵入意大利,并指挥过十字军东侵。

    2.天宝后期,杜甫写了大量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一边是穷兵黩武,“武皇开边意未已”,百姓“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另一边却是宰相饕餮专横,君王的荒淫享乐。

    3.希特勒穷兵黩武,妄图争霸全世界。

    【偃武修文】指停止战斗活动或武备,转而致力于文教。

    〔例句〕

    1.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

    2.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有些人是主张偃武修文的。

  • 偃-古文观止词典

    偃yǎn

    【词性】:动词

    倒伏(1)。《徐文长传》:雨鸣树偃。——暴雨呼啸,树木倒伏。

  • 偃骞-古文观止词典

    偃骞yǎn jiǎn

    【词性】:形容词

    石头高耸的样子(1)。《钴鉧潭西小丘记》:其石之突怒偃骞,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小土山上的石头突出地高高耸起,顶着泥土钻出地面,争先恐后地做出各种奇形怪状的样子,几乎数也数不清。

  • 偃仰-古文观止词典

    偃仰yǎn yǎng

    高低,俯仰(1)。《小石城山记》: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它们长得疏密高低,就像被聪明的人安排布置过一样。

  • 草偃风行-佛源语词词典

    草偃风行

    草倒伏了,风流通了。比喻障碍扫除了,事情也就顺利地进行了。《法演语录》卷上:“拈起也,天回地转;放下也,草偃风行。”《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一:“日南午,翻出囊中无一缕。铜头铁额知未知,草偃风行立千古。”

  • 长蛇偃月——未见输赢-佛源语词词典

    长蛇偃月——未见输赢

    歇后语。长蛇盘卷起来,一时把月亮遮住,只是暂时现象,并不能永久遮住月亮。输赢,临时性偏义复词,指赢。比喻未见得能赢,事情的结局未必像期望的那样。《虚堂和尚语录》卷一:“师云:‘尽道金地招手,江陵点头。殊不知,长蛇偃月,未见输赢。捡点得来,剑去久矣。”

  • 偃-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偃yǎn

    ①仰卧,仰。《诗经·小雅·北山》:“或息~在床,或不已于行。”(或:有的。已:止。)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②倒伏。《尚书·金縢》:“天大雷电以风,禾尽~。”《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③止息,停止。《尚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武修文。”《吕氏春秋·荡兵》:“夫兵不可~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偃兵】休兵,止息战争。《吕氏春秋·审应》:“寡人事~十余年矣,而不成。”元结《寄源休》:“天下未~,儒生预戎事。”

    【偃蹇】(—jiǎn)①高的样子。《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兮,见有娀之佚女。”枚乘《七发》:“旌旗~,羽旄肃纷。”②骄傲,骄傲的样子。《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将弃子之命。”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而骄也。”③众多的样子。《楚辞·离骚》:“何琼佩之~兮,众薆然而蔽之。”④屈曲的样子。卢照邻《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柳九陇》:“晨攀~树,暮宿清泠泉。”⑤困顿。《聊斋志异·连城》:“乔生,晋宁人,少负才名,年二十余,犹~。”

    【偃仰】①躺着,仰卧。《诗经·小雅·北山》:“或栖迟~,或王事鞅掌。”(鞅掌:繁忙。)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②指随世俗应付。《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

  • 偃-现代汉语大词典

    偃yǎn

    【释义】:

    ①仰卧;倒伏。叶圣陶《苦菜》:“嫩绿的叶一顺地偃在畦上,好似一幅图案画。”②停息;止息。如:偃武修文。③姓。

  • 偃动-现代汉语大词典

    偃动yǎn dòng

    【释义】:

    起伏摇动。冰心《到青龙桥去》:“山上的枯草,迎着晨风,一片的和山偃动,如同一领极大的毛毡一般。”

  • 偃伏-现代汉语大词典

    偃伏yǎn fú

    【释义】:

    伏卧。艾明之《雨》:“庞大的船体,偃伏在船台上。”

  • 偃武修文-现代汉语大词典

    偃武修文yǎn wǔ xiū wén

    【释义】:

    停息武备,修明文教。鲁迅《有趣的消息》:“我近来觉得有趣的倒要算看见那在德国手格盗匪若干人,在北京率领三河县老妈子一大队的武士刘百昭校长居然做骈文,大有偃武修文之意了。”

  • 偃倒-现代汉语大词典

    偃倒yǎn dǎo

    【释义】:

    倒伏。叶圣陶《饭》:“平远的田亩里,稻穗和稻叶受微风吹拂,顺风偃倒,便成波纹。”

  • 偃息-现代汉语大词典

    偃息yǎn xī

    【释义】:

    停止。《文汇报》1977.10.6:“他那种要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信念并没有偃息。”

  • 偃盖-现代汉语大词典

    偃盖yǎn gài

    【释义】:

    形容松树枝叶横垂,张大如伞盖之状。鲁迅《理水》:“第三天是学者们公请在最高峰上赏偃盖古松。”

  • 偃旗息鼓-现代汉语大词典

    偃旗息鼓yǎn qí xī gǔ

    【释义】:

    ①放倒军旗,停敲军鼓,指军队隐蔽行动,不暴露目标。②休军罢战。杨朔《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敌人当晚上就偃旗息鼓,逃得无影无踪。”也喻指无声无息地停止行动。鲁迅《致许广平七三》:“先前利用过我的人,现在见我偃旗息鼓,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

  • 偃蹇-现代汉语大词典

    偃蹇yǎn jiǎn

    【释义】:

    犹困顿。许地山《缀网劳蛛》:“命运底偃蹇和亨通,于我们底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 青龙偃月刀-现代汉语大词典

    青龙偃月刀qīng lóng yǎn yuè dāo

    【释义】:

    刀类兵器名。因形如偃月,并雕有青龙,故称。《三国演义》中说关公用此兵器。

  • 化若偃草-汉语大词典

    化若偃草

    【1】谓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语本《论语·颜渊》:“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晋书·潘尼传》:“學猶蒔苗﹐化若偃草。博我以文﹐弘我以道。萬邦蟬蜕﹐矧乃俊造。”

  • 休偃-汉语大词典

    休偃

    【1】犹休息。《旧唐书·崔元综传》:“{元綜}勤於政事﹐每在中書﹐必束帶至晩﹐未嘗休偃。”《汉书·文学传下·刘杳》:“〔{沈約}〕結宇東郊﹐匪云止息﹐政復頗寄夙心﹐時得休偃。”

  • 修文偃武-汉语大词典

    修文偃武

    【1】提倡文教,停息武备。{明}{姚茂良}《精忠记·辞母》:“修文偃武﹐昇平聖朝﹐再團圓一家骨肉﹐快樂陶陶。”{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诗:“正當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時。”《三国演义》第九八回:“陛下初登寶位﹐未可動兵﹐只宜修文偃武﹐增設學校﹐以安民心。”

  • 倒偃-汉语大词典

    倒偃

    【1】向后倒跌。偃,仰倒。{元}{关汉卿}《金线池》第四折:“本待要大着膽﹐挺着身﹐行靠前﹐百忙裏倉惶倒偃。”

  • 偃-汉语大词典

    《廣韻》於幰切,上阮,影。【1】仰卧;安卧。《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牀,或不已于行。”{南朝 宋}{谢灵运}《游南亭》诗:“逝將候秋水,息景偃舊崖。”{唐}{韩愈}《秋怀诗》之十:“悠悠偃宵寂,亹亹抱秋明。”{宋}{陆游}《昔日》诗:“陣如新月偃,箭作餓鴟鳴。”【2】倒伏。《书·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檄移》:“移寳(實)易俗,草偃風邁。”{清}{唐孙华}《暮春杂诗》之四:“高枝翻偃地,低梗忽凌空。”{叶圣陶}《隔膜·苦菜》:“嫩緑的叶一順地偃在畦上,好似一幅图案画。”【3】覆盖。{唐}{张乔}《寻桃源》诗:“水垂青靄斷,松偃緑蘿低。”{宋}{苏轼}《过高邮寄孙君孚》诗:“故園在何處,已偃手種松。”【4】停息;使停息;止息。《荀子·儒效》:“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聲樂。”《北史·窦炽传》:“{周明帝}以{熾}前朝舊臣,勳望兼重,欲獨爲造第。{熾}辭以天下未平,干戈未偃,不宜輒發徒役。”{唐}{卢照邻}《行路难》诗:“誰家能駐西山日?誰家能偃東流水?”{唐}{元稹}《授刘总守司徒兼侍中天平军节度使制》:“偃七十年之干戈,垂千萬代之竹帛。”【5】短矮。《东观汉记·冯勤传》:“兄弟形皆偉壯,惟{勤}祖{偃},長不滿七尺,爲{黎陽}令。常自謂短陋,恐子孫似之,乃爲子{伉}娶長妻,生{勤},長八尺三寸。”【6】犹避匿。《太平广记》卷二三五引{南朝}{梁}{殷芸}《小说·荀巨伯》:“賊聞其言,異之,乃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乃偃而退,一郡獲全。”【7】厕所。《庄子·庚桑楚》:“又適其偃焉。”{郭象}注:“偃,謂屏厠。”{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古人觀室者,唐其寢廟,又適其偃焉。偃者,厠也。厠雖穢濁之所,而古人重之。”【8】“[鼴]”的古字。见“偃鼠”。【9】古地名。{春秋}{邾国}地。在今{山东省}{费县}南。《春秋·僖公元年》:“公敗{邾}師于{偃}。”【10】姓。

  • 偃武息戈-汉语大词典

    偃武息戈

    【1】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後汉书·公孙述传》:“{囂}({隗囂})不及此時推危乘勝﹐以争天命﹐而退欲爲{西伯}之事﹐尊師章句﹐賓友處士﹐偃武息戈﹐卑辭事{漢}﹐喟然自以{文王}復出也。”亦作“[偃武櫜兵]”﹑“[偃武休兵]”。《北史·高允传》:“偃武櫜兵﹐唯文是恤。”{宋}{岳飞}《解军务第三札子》:“今講好已定﹐兩宫天眷﹐不日可還;偃武休兵﹐可期歲月。”

  • 偃月陣-汉语大词典

    偃月陣

    【1】半月形的军阵。《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右翼軍繼步軍北引而東﹐作偃月陣﹐步軍居中﹐騎軍據其兩端﹐使賊不見首尾。”《新五代史·杂传·杜重威》:“{安重榮}反﹐{重威}逆戰於{宗城}﹐{重榮}爲偃月陣﹐{重威}擊之不動。”

  • 偃波書-汉语大词典

    偃波書

    【1】书体名。即版书,状如连文,故称。为颁发诏命所用。《初学记》卷二一引{汉}{挚虞}《決疑要注》:“尚書臺召人用虎爪書﹐告下用偃波書﹐皆不可卒學﹐以防矯詐。”{清}{周亮工}《书影》卷一:“按{蕭子良}《古今篆隸文體》曰:鶴頭書與偃波書﹐俱詔板所用﹐{漢}謂之尺一簡。”

  • 偃肆-汉语大词典

    偃肆

    【1】傲慢放纵。《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禄山}已得{布思}衆﹐則兵雄天下﹐愈偃肆。”

  • 偃蓋山-汉语大词典

    偃蓋山

    【1】松的别称。{唐}{冯贽}《云仙杂记·松精成使者》:“{茅山}有野人﹐見一使者異服﹐牽一白羊。野人問:‘居何地?’曰‘偃蓋山。’隨至古松下而没﹐松形果如偃蓋。意使者乃松樹精﹐羊乃茯苓耳。”

  • 偃休-汉语大词典

    偃休

    【1】休息。{宋}{王安石}《张氏静居院》诗:“老矣歸偃休﹐買地斸荒蕪。”{宋}{欧阳修}《画舫斋记》:“凡偃休於吾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

  • 偃兵-汉语大词典

    偃兵

    【1】休兵,停战。{唐}{元结}《寄源休》诗:“天下未偃兵﹐儒生預戎事。”{明}{刘基}《郁离子·瞽聩》:“西方有獸﹐斑文而象虎﹐名曰騶虞﹐其性好仁﹐故出則天下偃兵。”《国语·吴语》:“兩君偃兵接好﹐日中爲期。”《庄子·徐无鬼》:“吾欲愛民而爲義偃兵﹐其可乎?”

  • 偃悴-汉语大词典

    偃悴

    【1】倒伏凋零。{唐}{符载}《上巳日陪刘尚书宴集北池序》:“肺腸爲之沸渭﹐草樹爲之偃悴。”

  • 偃轉-汉语大词典

    偃轉

    【1】仆倒转动。{晋}{袁宏}《後汉纪·献帝纪一》:“〔{董卓}〕誘北降者三百餘人﹐於坐中﹐先披其舌﹐或斬其手﹐或鑿其眼﹐未死﹐偃轉杯桉之間。會者戰慄失匕箸﹐{卓}飲食自若。”

  • 偃薄-汉语大词典

    偃薄

    【1】仰俯。{宋}{文天祥}《与新知太平州赵月山书》:“偃薄起伏﹐如神龍天馬不可羈。”【2】覆育亲近。{唐}{王勃}《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造化之所偃薄﹐靈谷之所啟處。”【3】犹压迫。{汉}{荀悦}《汉纪·昭帝纪》:“朝則冒霜霧﹐晝則犯埃塵﹐夏則爲大暑之所爆炙﹐冬則爲風霜之所偃薄﹐非所以養性命﹑隆仁義也。”

  • 偃化-汉语大词典

    偃化

    【1】谓听从教化。{唐}{王勃}《梓州慧义寺碑铭序》:“遂使邑南偃化﹐争傳廉恕之風;濮右馳情﹐競起松篁之節。”

  • 偃月刀-汉语大词典

    偃月刀

    【1】刀名。刀头形似半月,故名。《三国演义》第五回称{关羽}使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因亦称“关刀”。{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偃月刀以之操習示雄﹐實不可施於陣也。”

  • 偃師-汉语大词典

    偃師

    【1】传说{周穆王}时的巧匠,所制木偶,能歌善舞,恍如活人。{穆王}与姬妾一同观赏,木偶对侍妾眉目传情,{穆王}大怒,欲杀{偃师},经剖示木偶方罢。参阅《列子·汤问》。{唐}{李商隐}《宫妓》诗:“不須看盡魚龍戲﹐終遣君王怒{偃師}。”【2】称弄木偶的艺人为偃师。

  • 偃-汉语大词典

    【1】见“偃蹇”。

  • 偃密-汉语大词典

    偃密

    【1】覆盖茂密。{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復經折隨之下﹐則樹影偃密﹐石崖虧蔽﹐悄非人境。”

  • 偃塞-汉语大词典

    偃塞

    【1】禁闭。{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今{濮州}有{偃朱城}﹐一云{丹朱城}﹐學者又云{舜}偃塞{丹朱}之所﹐遂謂之{偃朱城}﹐誤也。”{明}{吕天成}《齐东绝倒》第一出:“前日{虞帝}囚了{唐帝}﹐又偃塞胤子{丹朱}﹐不許與父相見﹐是何道理?”

  • 偃武行文-汉语大词典

    偃武行文

    同“[偃武修文]”【1】《史记·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汉书·匡衡传》:“陛下祗畏天戒﹐哀閔元元﹐大自減損﹐省{甘泉}{建章}宫衛﹐罷{珠崖}﹐偃武行文﹐將欲度{唐}{虞}之隆﹐絶{殷}{周}之衰也。”{三国} {魏}{曹植}《陈审举表》:“冀聞‘康哉’之歌﹐偃武行文之美。”

  • 偃溷-汉语大词典

    偃溷

    【1】厕所。{明}{宋濂}《诸暨方孝妇石表辞》:“有母{何氏}﹐孝婦左右就養﹐唯恐違其志。{何}病﹐腑道澀不能親御偃溷﹐孝婦浸之湯盆中﹐以指探出之。”

  • 偃兵脩文-汉语大词典

    偃兵脩文

    同“[偃武修文]”【1】《後汉书·杜诗传》:“陛下亮成天工﹐克濟大業﹐偃兵脩文﹐羣帥反旅。”

  • 偃屈-汉语大词典

    偃屈

    【1】压低,抑屈。{宋}{陈师道}《晁无咎画山水扇》诗:“前生{阮始平}﹐今代{王摩詰}。偃屈蓋代氣﹐萬里入方尺。”

  • 偃武休兵-汉语大词典

    偃武休兵

    【1】见“偃武息戈”。

  • 偃榘-汉语大词典

    偃榘

    【1】贴合矩度。{章炳麟}《文例杂论》:“余每讀{顧先生}《救文格論》﹐歎其繩約骫骳﹐偃榘削墨﹐後之治文筆者得是爲同律﹐其遠乎鄙倍矣。”

  • 偃商-汉语大词典

    偃商

    【1】{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和{卜商}(字{子夏})的并称。{唐}{黄滔}《丈六金身碑》:“皆以文學之奥比{偃商}﹐侍從之聲齊{褒}{向}。”

  • 偃帖-汉语大词典

    偃帖

    【1】服帖。{明}{文徵明}《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沈公行状》:“自是境内偃帖﹐莫敢有異志。”

  • 偃倒-汉语大词典

    偃倒

    【1】倒伏。{叶圣陶}《饭》:“平远的田亩里﹐稻穗和稻叶受微风吹拂﹐顺风偃倒﹐便成波纹。”

  • 偃蹇-汉语大词典

    偃蹇

    【1】亦作“[偃寋]”。宛转委曲;屈曲。{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上:“石傍植兩檜﹐一夭矯者﹐名朝日升龍之檜;一偃蹇者﹐名卧雲伏龍之檜。”{元}{范子安}《竹叶舟》第四折:“俺那裏有蒼松偃蹇蛟龍卧﹐有青山高聳煙嵐潑。”{汉}{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汉书·司马相如传》:“掉指橋以偃寋兮﹐又猗抳以招摇。”{颜师古}注引{张揖}曰:“偃寋﹐委曲貌。”{南朝} {梁}{江淹}《水上神女赋》:“窈窕暫見﹐偃蹇還没。”{唐}{卢照邻}《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柳九陇》诗:“晨攀偃蹇樹﹐暮宿清泠泉。”《楚辞·九歌·东皇太一》:“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2】艰涩;艰难。{明}{陆采}《怀香记·醉误佳期》:“步窄弓鞋偃蹇﹐相逢欲進難前。”{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詩人以一字爲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放用之﹐偃蹇狹陋﹐盡成死法。”【3】犹安卧。{元}{萨都剌}《山中怀友》诗之三:“高林容偃蹇﹐衆翼避扶摶。”{宋}{司马光}《辞知制诰第六状》:“豈偃蹇山林﹐不求聞達之人邪!”【4】高耸貌。《楚辞·离骚》:“望瑶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王逸}注:“偃蹇﹐高貌。”{清}{戴名世}《游天台山记》:“大石偃蹇負土出﹐長廣數十丈。”{唐}{杨炯}《青苔赋》:“借如靈山偃蹇﹐巨壁崔巍﹐畫千峰而錦照﹐圖萬壑而霞開。”【5】亦作“[偃]”。骄傲,傲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有甚么趣味呢﹐不過故作偃蹇﹐鬧他那狂士派頭罷了。”《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將棄子之命。”{杜预}注:“偃蹇﹐驕敖。”{宋}{司马光}《送同年郎兄景微归会稽荣觐序》:“由七品官舉進士﹐一上中選﹐可謂美矣;然未嘗有偃蹇之容﹐自滿之意。”{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陆珪》:“就中唯一僧﹐年約三十餘﹐形貌奇侅﹐行復偃。”{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舍中一老僧﹐深目高鼻﹐坐蒲團上﹐偃蹇不爲禮。”《後汉书·文苑传·赵壹》:“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李贤}注:“偃蹇﹐驕慠也。”《新唐书·苏良嗣传》:“遇{薛懷義}于朝﹐{懷義}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頰﹐曳去。”【6】犹困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城》:“{喬生}﹐{晉寧}人﹐少負才名。年二十餘﹐猶偃蹇。”{明}{单本}《蕉帕记·行赂》:“他遭逢偃蹇﹐教人怎不行方便。”{许地山}《缀网劳蛛》:“命运底偃蹇和亨通﹐于我们底生活没有多大关系。”《新唐书·段文昌传》:“{憲宗}數欲親用﹐頗爲{韋貫之}奇詆﹐偃蹇不得進。”【7】高举貌。{唐}{韩愈}《丰陵行》:“清風飄飄輕雨灑﹐偃蹇旌斾卷以舒。”《文选·枚乘<七发>》:“旌旗偃蹇﹐羽旄肅紛。”{吕向}注:“偃蹇﹐高貌。”【8】众盛貌。《楚辞·离骚》:“何瓊佩之偃蹇兮﹐衆薆然而蔽之。”{王逸}注:“偃蹇﹐衆盛貌。”

  • 偃弱-汉语大词典

    偃弱

    【1】低垂软弱。{宋}{苏辙}《求黄家紫竹杖诗引》:“宅西南隅有紫竹百餘竿﹐爲藤蔓所困﹐無復直幹。雖爲伐藤﹐而見竹偃弱無可爲杖者。”

  • 偃曝-汉语大词典

    偃曝

    【1】伏卧曝日。{南朝} {宋}{王僧达}《答颜延年》诗:“寒榮共偃曝﹐春醖時獻斟。”{唐}{孟浩然}《冬至後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诗:“草堂時偃曝﹐蘭枻日周旋。”

  • 偃傲-汉语大词典

    偃傲

    【1】偃仰啸傲。{唐}{权德舆}《竹径偶然作》诗:“琴觴恣偃傲﹐蘭蕙相氛氲。”

  • 偃閉-汉语大词典

    偃閉

    【1】犹停止。{南朝} {宋}{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偃閉武術﹐闡揚文令。”

  • 偃斧-汉语大词典

    偃斧

    【1】仰斧。指堆土为坟,坟顶窄狭如仰斧形状。《孔子家语·终记》:“〔{孔子}〕葬於{魯}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爲偃斧之形﹐高四尺﹐樹松柏爲志焉。”

  • 偃蹠-汉语大词典

    偃蹠

    【1】阻塞行路。《文选·宋玉<高唐赋>》:“陬互横牾﹐背穴偃蹠。”{刘良}注:“蹠﹐徑也。言山角横逆﹐臨危背深﹐偃塞人徑也。”

  • 偃節-汉语大词典

    偃節

    【1】放下符节。指完成使命归来。{唐}{刘禹锡}《上门下裴相公启》:“功成偃節﹐復執大柄﹐君臣相遇﹐播於樂章。”

  • 偃折-汉语大词典

    偃折

    【1】弯曲下垂。{清}{顾炎武}《宋六陵》诗:“偃折冬青枝﹐哀哀叫杜宇。”

  • 偃戢-汉语大词典

    偃戢

    【1】停息。{前蜀}{杜光庭}《皇帝本命醮词》:“俾五兵偃戢﹐百穀滋豐﹐中外和寧﹐生靈舒泰。”

  • 偃武櫜兵-汉语大词典

    偃武櫜兵

    【1】见“偃武息戈”。

  • 偃卧-汉语大词典

    偃卧

    【1】仰卧,睡卧。《孙子·九地》:“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頤。”{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高坐道人}於丞相坐﹐恒偃卧其側。”{清}{方文}《白下移居》诗之一:“一室容偃卧﹐三時恣盤桓。”{宋}{王巩}《闻见近录》:“已而使至﹐{威敏}大啟其門﹐設矮榻﹐偃卧堂上﹐鼓笛自若。”

  • 偃藩-汉语大词典

    偃藩

    【1】指卧治,无为而治。{宋}{曾巩}《回亳州知府谏议状》:“伏惟開閤之初﹐偃藩甚樂。休有神明之助﹐茂臻福履之宜。”【2】指地方长官安卧抚治之地。{宋}{梅尧臣}《送公仪龙图知杭州》诗:“{成都}與{餘杭}﹐天下莫比論。彼爲公故鄉﹐此爲公偃藩。”

  • 偃憩-汉语大词典

    偃憩

    【1】安居休息。{唐}{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龄》诗:“北宅聊偃憩﹐歡愉恤惸嫠。”

  • 偃波-汉语大词典

    偃波

    【1】指偃波书。{清}{赵翼}《题百体寿字》诗:“垂露偃波取殽列﹐鵠頭虎爪倣走飛。”详“偃波書”。{唐}{高適}《观李九少府翥树宓子贱神祠碑》诗:“龍盤色絲外﹐鵲顧偃波中。”

  • 偃轅-汉语大词典

    偃轅

    【1】攀辕止行。旧指百姓挽留地方官。{唐}{高彦休}《唐阙史·卢相国指挥镇州事》:“{冀州}刺史{景儒}﹐自聆擢用﹐黎庶偃轅。”

  • 偃腹-汉语大词典

    偃腹

    【1】仰腹而卧。{唐}{戴叔伦}《宿灵岩寺》诗:“偃腹虚簷外﹐林空鳥恣啼。”

  • 偃踣-汉语大词典

    偃踣

    【1】仆倒。{清}{葆光子}《物妖志·白鱼》:“尋聞有物偃踣﹐聲震於外。”

  • 偃拔-汉语大词典

    偃拔

    【1】有伏有立。{明}{徐渭}《元夕之辰偕友人各赋一篇令予为序》:“高則亂石偃拔﹐駭獸穿林﹐下則迴泉紆縈﹐驚虺入草。”

  • 偃伯-汉语大词典

    偃伯

    亦作“[偃霸]”【1】指休战。《周书·武帝纪下》:“方當偃伯{靈臺}﹐休牛{桃塞}﹐無疆之慶﹐非獨在余。”《後汉书·马融传》:“臣聞昔命師於鞬櫜﹐偃伯於{靈臺}﹐或人嘉而稱焉。”{李贤}注:“偃﹐休也。伯﹐謂師節也。”{唐}{上官仪}《奉和过旧宅应制》:“偃伯歌玄化﹐扈蹕頌王遊。”{清}{姚鼐}《送朱子颍知泰安府》诗:“掃定蛛蝥將偃伯﹐登封鶼鰈欲來王。”{南朝} {陈}{徐陵}《报尹义尚书》:“方當偃霸於{靈臺}﹐韜戈於武庫。”

  • 偃旗仆鼓-汉语大词典

    偃旗仆鼓

    【1】见“偃旗息鼓”。

  • 偃月堂-汉语大词典

    偃月堂

    【1】{唐}{李林甫}堂名。《新唐书·姦臣传上·李林甫》:“{林甫}有堂如偃月,號{月堂}。每欲排構大臣,即居之,思所以中傷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后因以喻称权臣嫉害忠良的地方。{宋}{汪藻}《醉别刘季高侍郎》诗:“英姿合上{凌烟閣}﹐巧譖曾遭{偃月堂}。”

  • 偃仰-汉语大词典

    偃仰

    【1】骄傲。{唐}{吴兢}《贞观政要·礼乐》:“或才識庸下﹐而偃仰自高。”《文选·陆机<豪士赋序>》:“衆心日陊﹐危機將發﹐而方偃仰瞪眄﹐謂足以夸世。”{吕延济}注:“偃仰﹐驕傲貌。”【2】俯仰。{清}{恽敬}《游通天岩记》:“見通天巖沓諸石山之上﹐縱横偃仰不可狀。”{宋}{苏轼}《墨君堂记》:“稚壯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勢。”《後汉书·李固传》:“{固}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槃旋偃仰﹐從容冶步﹐曾無慘怛傷悴之心。”【3】谓随世俗应付。{唐}{柳宗元}《贺赵江陵宗儒辟符载启》:“〔{符載}〕中間因緣﹐陷在危邦﹐與時偃仰﹐不廢其道。”《荀子·非相》:“與時遷徙﹐與世偃仰。”【4】安居;游乐。《诗·小雅·北山》:“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高此者﹐便當罷謝﹐偃仰私庭。”{明}{归有光}《与同年陈给事书》:“國事委重從官﹐吾文何得偃仰林下也!”{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张諲》:“{天寳}中﹐謝官﹐歸故山偃仰﹐不復來人間矣。”

  • 偃鼓-汉语大词典

    偃鼓

    【1】停敲战鼓。指罢战。{元}{王逢}《帖侯歌》:“髑髏擲地血飛雨﹐短兵未接寇偃鼓。”

  • 偃革尚文-汉语大词典

    偃革尚文

    【1】停息武备,注重文教。《新唐书·萧俛传》:“{穆宗}初﹐{兩河}底定﹐{俛}與{段文昌}當國﹐謂四方無虞﹐遂議太平事﹐以爲武不可黷﹐勸帝偃革尚文。”

  • 偃旗卧鼓-汉语大词典

    偃旗卧鼓

    【1】见“偃旗息鼓”。

  • 偃武崇文-汉语大词典

    偃武崇文

    【1】停息武备,崇尚文教。《魏书·咸阳王禧传》:“國朝偃武崇文﹐偏捨來久﹐州鎮兵人﹐或有雄勇﹐不閑武藝。”

  • 偃骨-汉语大词典

    偃骨

    【1】仙骨。道教称名字上了仙册的人,胸间必有偃骨。{唐}{皮日休}《寄题玉霄峰叶涵象尊师所居》诗:“子細捫心無偃骨﹐欲隨師去肯相容?”原注:“偃骨在胸者﹐名入星骨。”

  • 偃蓋-汉语大词典

    偃蓋

    【1】形容松树枝叶横垂,张大如伞盖之状。{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陰崖却承霜雪幹﹐偃蓋反走虬龍形。”{鲁迅}《故事新编·理水》:“第三天是学者们公请在最高峰上赏偃盖古松。”《云笈七籤》卷一一三:“其觀前素有松樹偃蓋﹐甚爲勝景。”《西游记》第九三回:“隱隱見蒼松偃蓋﹐也不知是幾千百年間故物到于今。”【2】车蓬或伞盖。喻指圆形覆罩之物。{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五德芝﹐狀似樓殿﹐莖方﹐其葉五色各具而不雜﹐上如偃蓋﹐中常有甘露﹐紫氣起數尺矣。”{清}{曹寅}《圆庐》诗之二:“蓑形偃蓋一弓寬﹐樞户清寥位置安。”

  • 偃偃-汉语大词典

    偃偃

    【1】轻拂貌。{宋}{姜夔}《越九歌·王禹吴调》:“王旆返﹐風偃偃﹐山鳥呼﹐觚棱晩。”【2】弯曲貌。{宋}{范仲淹}《泰州张侯祠堂颂》:“盤盤偃偃﹐百里而遠﹐雲矗不散﹐山亘不斷。”{明}{徐渭}《次夕降摶雪径满鹅鸭卵余睡而复起烧竹照之八十韵》:“壓取剛條俱偃偃﹐試尋勁草但萋萋。”

  • 偃頓-汉语大词典

    偃頓

    【1】俯垂。{唐}{令狐楚}《白杨神新庙碑》:“繫馬其下﹐歇鞍于枝﹐威靈所憑﹐别白而在。既偃頓以附土﹐又跳騰而架空﹐如有高掌蹠爲鳥勢形。”【2】犹困顿。{唐}{薛逢}《上崔相公启》:“頻將偃頓﹐屢瀆堦墀;日暮途遥﹐誠堪憫念。”

  • 偃寢-汉语大词典

    偃寢

    【1】仰卧;躺下。《吕氏春秋·古乐》:“乃令鱓先爲樂倡﹐鱓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唐}{韩愈}《画记》:“偃寢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

  • 偃寋-汉语大词典

    偃寋

    【1】见“偃蹇”。

  • 偃亞-汉语大词典

    偃亞

    【1】犹偃卧。{元}{张可久}《上小楼·题钓台》曲:“泥布襪﹐上御榻﹐龍身偃亞﹐不輕了故人足下。”【2】覆压下垂貌。{宋}{梅尧臣}《元日朝》诗:“放仗旌旗方偃亞﹐迴頭宫闕更嵯峨。”{唐}{白居易}《司马厅独宿》诗:“荒涼滿庭草﹐偃亞侵簷竹。”

  • 偃託-汉语大词典

    偃託

    【1】谓依托以安身。{明}{陈子龙}《上巳城南雨中》诗:“幸蒙江介安﹐郊扉聊偃託。”

  • 偃然-汉语大词典

    偃然

    【1】倒卧状。{宋}{洪迈}《夷坚甲志·海大鱼》:“得一魚﹐長二丈餘﹐重數千斤。剖及腹﹐一人偃然横其間﹐皮膚如生﹐蓋新爲所吞也。”{清}{姚鼐}《萧孝子祠堂碑文》:“親偃然死﹐子欲無生。”【2】犹俨然。《新唐书·王鉷传赞》:“於時天子見海内完治﹐偃然有攘卻四夷之心。”{元}{刘祁}《归潜志》卷二:“〔{張瑴}〕以詩酒自放﹐偃然爲{西州}豪俠魁。”{金松岑}《文学观》:“若夫標一義﹐創一例﹐下筆放眼﹐偃然若有古人之在我眼前﹐則閎識孤懷﹐竊歎古今人不數覯矣。”【3】安息貌。{唐}{孙樵}《巧对》:“予方高枕﹐偃然就寢。”{清}{龙启瑞}《病说》:“見其兀然而坐﹐偃然而息。”《庄子·至乐》:“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爲不通乎命﹐故止也。”【4】犹公然。{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娼妓〕至今日而偃然與衣冠宴會之列﹐不亦辱法紀而羞當世之士哉!”《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龍之爲物﹐以不見爲神﹐以升雲行天爲得志﹐今偃然暴露其形﹐是不神也。”【5】骄傲自得貌。{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國}({武國})至{山陽}﹐偃然自大﹐受{全}({李全})庭參﹐{全}軍忿怒﹐囚而殺之。”《新唐书·突厥传上》:“至則{車鼻}偃然無入朝意﹐{華}謀與{葛邏禄}共劫之。”{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一》:“意氣揚揚﹐偃然自得。”【6】犹巍然。{唐}{韩愈}《南山》诗:“或靡然東注﹐或偃然北首。”

  • 偃卻-汉语大词典

    偃卻

    【1】骄傲。《荀子·非相》:“口舌之均﹐噡唯則節﹐足以爲奇偉偃卻之屬。”{杨倞}注:“偃卻﹐猶偃仰﹐即偃蹇也。”

  • 偃側-汉语大词典

    偃側

    【1】犹翻覆。{汉}{枚乘}《七发》:“魚鼈失勢﹐顛倒偃側。”【2】低俯倾斜。{唐}{马戴}《谒仙观》诗之一:“寒松多偃側﹐靈洞遍清虚。”【3】或仰或侧。谓举止随意。{唐}{韩愈}《祭穆员外文》:“君居于室﹐我既來即。或以嘯歌﹐或以偃側。”

  • 偃液-汉语大词典

    偃液

    【1】潜流。{晋}{孙楚}《雪赋》:“膏澤偃液﹐普潤中田。肅肅三麥﹐實獲豐年。”

  • 偃衍-汉语大词典

    偃衍

    【1】偃伏曼衍。《古文苑·扬雄<蜀都赋>》:“觀者方隄﹐行船競逐。偃衍■曳﹐絺索恍惚。”{章樵}注:“舟楫奔走﹐觀者並隄﹐人物併雜。”

  • 偃囊-汉语大词典

    偃囊

    【1】即阴识。指古器物上凹入的文字。{宋}{赵希鹄}《古钟鼎彝器辨》:“{三代}用陰識﹐謂之偃囊﹐其字凹入也。”

  • 偃革爲軒-汉语大词典

    偃革爲軒

    【1】指停息武备,修治文教。《史记·留侯世家》:“{殷}事已畢﹐偃革爲軒﹐倒置兵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裴骃}集解引{如淳}曰:“革者﹐革車也;軒者﹐赤黻乘軒也。偃武備而治禮樂也。”

  • 偃溲-汉语大词典

    偃溲

    【1】指厕所。{唐}{柳宗元}《天说》:“而又穴爲偃溲﹐築爲牆垣。”【2】在厕所大小便。《庄子·庚桑楚》“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晋}{郭象}注:“寢廟則以饗燕﹐屏厠則以偃溲。”

  • 偃革倒戈-汉语大词典

    偃革倒戈

    【1】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元}{刘壎}《隐居通议·经史一》:“偃革倒戈﹐歸馬放牛﹐乃滅{殷}以後事;今{楚}{漢}相持﹐正是兵鋒之交﹐而言及此﹐曾不顧其爲迂﹐何也?”

  • 偃武興文-汉语大词典

    偃武興文

    同“[偃武修文]”【1】《汉书·循吏传·黄霸》:“太尉官罷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興文也。”

  • 偃甲-汉语大词典

    偃甲

    【1】指埋伏兵士。《陈书·陆子隆传》:“{子隆}设伏於外﹐仍閉門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師}至﹐腹背擊之﹐{行師}大敗﹐因降。”【2】藏甲衣不用,谓停止战争。《晋书·苻坚载记》:“開山澤之利﹐公私共之﹐偃甲息兵﹐與境内休息。”

  • 偃月-汉语大词典

    偃月

    【1】泛称半月形。{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寒兰荡》:“田畛細流﹐入池如偃月。”【2】指额骨如半月之形。相法认为极贵之相。《後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相工{茅通}見后﹐驚﹐再拜賀曰:‘此所謂日角偃月﹐相之極貴﹐臣所未嘗見也。’”《战国策·中山策》:“其容貌顔色﹐固已過絶人矣;若乃其眉目准頞權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后﹐非諸侯之姬也。”{鲍彪}注:“偃月﹐額骨。”【3】横卧形的半弦月。《太平御览》卷四引{汉}{京房}《易飞候》:“正月有偃月﹐必有嘉主。”【4】营阵名。{唐}{方干}《狂寇後上刘尚书》诗:“纔施偃月行軍令﹐便見台星逼座隅。”《新唐书·突厥传上》:“大將將兵﹐柄不得專﹐一曰爲偃月﹐一曰爲魚麗﹐三軍萬夫﹐環旋翔佯﹐愰駭之間﹐虜騎乘之。”【5】指{唐}{李林甫}的{偃月堂}。{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岳侯追封》:“雖懷{子儀}貫日之忠﹐曾無其福;卒墮{林甫}{偃月}之計﹐孰拯其寃!”{宋}{林景熙}《杂咏十首酬汪镇卿》之十:“權臣坐{偃月}﹐棄官如飄蓬。”

  • 偃柝-汉语大词典

    偃柝

    【1】打更的梆子藏而不用,表示世道太平,无须警戒。{南朝} {宋}{鲍照}《河清颂序》:“農商野廬﹐邊城偃柝。”

  • 偃宕-汉语大词典

    偃宕

    【1】低凹的石洞。{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四顧皆茅茨僵凍﹐舉手投足﹐上下觸困﹐兼茅中時有偃宕﹐疑爲虎穴。”

  • 偃仆-汉语大词典

    偃仆

    【1】仆倒。{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四:“{}最居其前﹐虎據山大吼﹐吏卒皆失弓槍偃仆﹐虎來搏{}。”《魏书·韩茂传》:“時有風﹐諸軍旌旗皆偃仆﹐{茂}於馬上持幢﹐初不傾倒。”{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少林}松柏俱修偉﹐不似{岳廟}偃仆盤曲。”

  • 偃簡-汉语大词典

    偃簡

    【1】倨傲简慢。《宋书·殷琰传》:“而四方持疑﹐成此乖逆﹐資斧所臨﹐每從偃簡。”

  • 偃武-汉语大词典

    偃武

    【1】停息武备。{唐}{独孤及}《贺袁傪破贼表》:“陛下方鋭志於偃武﹐不得已而用兵﹐乃命將受略﹐使先勝後戰。”《晩清文学丛钞·说唱文学卷上·学生相和歌》:“世無文弱國﹐今非偃武時。”

  • 偃朱-汉语大词典

    偃朱

    【1】地名。相传为{舜}避{尧}子{丹朱}所居之地。《史记·五帝本纪》“{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张守节}正义引{唐}{李泰}《括地志》:“又有{偃朱}故城﹐在縣({濮州}{鄄城縣})西北十五里。”地在今{山东}{鄄城县}。

  • 偃僂-汉语大词典

    偃僂

    【1】弯腰;曲身。{唐}{韦端符}《卫公故物记》:“即其家偃僂躍步﹐奉賜書一函﹑他物一器出。”{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山徑峭拔﹐游人有攀躋偃僂之難。”

  • 偃倨-汉语大词典

    偃倨

    【1】轻忽傲慢。《宋书·夷蛮传》:“〔沙門〕遂乃陵越典度﹐偃倨尊戚﹐失隨方之眇迹﹐迷製化之淵義。”

  • 偃戈-汉语大词典

    偃戈

    【1】伏兵;埋伏。《周书·文帝纪下》:“命將士皆偃戈於葭蘆中﹐聞鼓聲而起。”【2】休兵。指太平。{唐}{于鹄}《山塞》诗之一:“邊人逢聖代﹐不見偃戈時。”{宋}{陈彭年}《大宝箴》:“導之以德﹐民免嬰羅;不懈於位﹐俗乃偃戈。”

  • 偃草-汉语大词典

    偃草

    【1】風吹草倒。《晋书·索靖传》:“舉而察之﹐又似乎和風吹林﹐偃草扇樹。”【2】比喻道德教化见成效。语本《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晋书·潘尼传》:“學猶蒔苗﹐化若偃草。”【3】比喻教令迅速下行。{宋}{王禹偁}《大阅赋》:“申軍令於偃草﹐揭靈旗於畫荆。”

  • 偃革-汉语大词典

    偃革

    【1】指停止战争。《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君臣同庆乐》:“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旧五代史·末帝纪上》:“方期偃革﹐遽歎遺弓。”

  • 偃旗息鼓-汉语大词典

    偃旗息鼓

    【1】休军罢战。{杨朔}《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敌人当晩上就偃旗息鼓﹐逃得无影无踪。”《新唐书·裴光庭传》:“{突厥}受詔﹐則諸蕃君長必相率而來﹐我偃旗息鼓﹐不復事矣。”【2】喻指无声无息地停止行动。{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三》:“但先前利用过我的人﹐现在见我偃旗息鼓﹐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但是煌煌天使﹐奉旨而來﹐難道就此偃旗息鼓﹐一問不問嗎?”【3】放倒军旗,停敲军鼓,指军队隐蔽行动,不暴露目标。《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成都}既定﹐以{雲}爲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宋}{苏洵}《权书·法制》:“偃旗仆鼓﹐寂若無氣﹐嚴戢兵士﹐敢譁者斬。”《旧唐书·伊慎传》:“{慎}列樹三栅﹐相去數里﹐偃旗卧鼓。於中栅聲鼓﹐三栅悉兵以擊﹐賊衆大亂。”{明}{徐复祚}《投梭记·阴伏》:“聽我號令:偃旗息鼓如安寢﹐啣枚持口噤。兔脱莫留停﹐狙擊要詳審。”亦作“[偃旗卧鼓]”﹑“[偃旗仆鼓]”。《梁书·王僧辩传》:“及賊前鋒次{江口}﹐{僧辯}乃分命衆軍﹐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無人。”

  • 偃俛-汉语大词典

    偃俛

    【1】俯仰。{唐}{蔡希寂}《登福先寺上方然公禅室》诗:“晩來恣偃俛﹐茶果仍留歡。”

  • 偃户-汉语大词典

    偃户

    【1】闭门。{明}{沈德符}《野獲编·词林·翰林应制》:“詞臣日偃户高卧﹐或命酒高會而已。”

  • 偃鼠-汉语大词典

    偃鼠

    【1】鼴鼠,田鼠。偃,“鼴”的古字。《说文·鼠部》:“鼢﹐地中行鼠﹐伯勞所化也。一曰偃鼠。”{段玉裁}注:“偃之言隱也。”《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郭庆藩}集释:“偃﹐或作鼴﹐俗作鼹。”

  • 偃踞-汉语大词典

    偃踞

    【1】弯腰蹲着。{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有一碑卧樓板﹐偃踞而録之。”

  • 偃霸-汉语大词典

    偃霸

    【1】见“偃伯”。

  • 偃州-汉语大词典

    偃州

    【1】复姓。{春秋}时{吴国}有{偃州员}。见《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 偃僵-汉语大词典

    偃僵

    【1】倒伏。{宋}{秦观}《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郵亭刻漏﹐爲之一新。頽廢偃僵﹐斬然俱起。”

  • 偃植-汉语大词典

    偃植

    【1】伏倒与直立。{宋}{范成大}《青青磵上松送致远入官》诗:“偃植雖不同﹐臭味乃相得。”

  • 偃伏-汉语大词典

    偃伏

    【1】指相处。{汉}{王充}《论衡·讲瑞》:“與之偃伏﹐從之受學﹐然後知之。”【2】躺卧;伏卧。《汉书·杜周传》:“{穰侯}﹐{昭王}之舅也﹐權重於{秦}﹐威震鄰敵﹐有旦莫偃伏之愛。”{颜师古}注:“言{昭王}幼少﹐旦夕偃伏戲弄於舅之旁側也。”《世说新语·简傲》“{高坐道人}於丞相坐恒偃卧其側”{刘孝标}注引《高坐传》曰:“{王公}曾詣和上﹐和上解带偃伏﹐悟言神解。”{艾明之}《雨》:“庞大的船体﹐偃伏在船台上﹐就象是一头准备扑向{黄浦江}的雄狮。”

  • 偃媚-汉语大词典

    偃媚

    【1】低垂柔媚。{元}{戴表元}《胡麻赋》:“朝舒翹以東嚮﹐夕偃媚而西遷。”

  • 偃月營-汉语大词典

    偃月營

    【1】半月形的阵营。{前蜀}{韦庄}《春日》诗:“落星樓上吹殘角﹐偃月營中掛夕暉。”《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楊阜}〕使從弟{岳}於城上作偃月營。”

  • 偃動-汉语大词典

    偃動

    【1】起伏摇动。{冰心}《到青龙桥去》:“山上的枯草﹐迎着晨风﹐一片的和山偃动﹐如同一领极大的毛毡一般。”

  • 偃息-汉语大词典

    偃息

    【1】谓偃兵息民。《吕氏春秋·顺说》:“説雖未大行﹐{田贊}可謂能立其方矣。若夫偃息之義﹐則未之識也。”【2】平静,安静。{宋}{苏轼}《祭魏国韩令公文》:“功成而退﹐三鎮偃息。”【3】敛藏退息。《後汉书·党锢传·李膺》:“願怡神無事﹐偃息衡門﹐任其飛沈﹐與時抑揚。”{宋}{苏舜钦}《又答范资政书》:“閣下前視卿輔之地不欲處﹐謙讓引去﹐偃息藩鎮﹐以閒放自喜﹐此正得時止之道也。”【4】睡卧止息。{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儼然而民上也者﹐偃息在牀﹐漠若無事﹐寧知水火獄中﹐有無數寃魂﹐伸頸延息﹐以望拔救耶!”{宋}{司马光}《和君倚藤床十二韵》:“朝訊獄中囚﹐暮省案前文。雖有八尺牀﹐初無偃息痕。”【5】停止;使停止。{唐}{杜甫}《初冬》诗:“干戈未偃息﹐出處遂何心。”《文汇报》1977.10.6:“虽然身体患病﹐在家休养﹐但是他那种要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信念并没有偃息。”{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金世宗}〕偃息干戈﹐修崇學校﹐議者以爲有{漢}{文景}風。”

  • 偃靡-汉语大词典

    偃靡

    【1】使倒伏。{清}{唐甄}《潜书·尚治》:“天地之間﹐無形而速動者莫如風。起於幽陸﹐至於炎崖;偃靡萬形﹐鼓暢衆聲﹐無一物之不應者﹐惟風爲然。”

  • 偃武修文-汉语大词典

    偃武修文

    【1】停息武备,修明文教。{明}{张煌言}《答赵安抚书》:“且其當鼎革之際﹐軫念瘡痍﹐莫不省刑薄斂﹐偃武修文﹐與天下更始。”《书·武成》:“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後汉书·袁术传》:“乃使王人奉命﹐宣明朝恩﹐偃武修文﹐與之更始。”{宋}{陈亮}《酌古论·诸葛孔明上》:“{江}東既平﹐天下既一﹐偃武修文﹐彰善癉惡﹐崇教化﹐移風俗﹐數年之間﹐天下略治。”{鲁迅}《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我近来觉得有趣的倒要算看见那在{德国}手格盗匪若干人﹐在{北京}率领{三河县}老妈子一大队的武士{刘百昭}校长居然做骈文﹐大有偃武修文之意了。”

  • 偃佒-汉语大词典

    偃佒

    【1】偃仰。俯仰,随从人意。《庄子·列禦寇》:“緣循﹐偃佒﹐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達。”

  • 偃寱-汉语大词典

    偃寱

    【1】睡眠梦呓。{金松岑}《心声》:“肢體强而聲息弱﹐非偃寱不省﹐則喁喁焉耗於卉物燕私之歌泣﹐雖貌充而神悴﹐正氣之之﹐而貞幹之不足恃也久矣。”

  • 偃月公-汉语大词典

    偃月公

    【1】{唐}权臣{李林甫}的代称。因{李林甫}有{偃月堂},故称。旧题{唐}{柳宗元}《龙城录·李林甫以毒虐弄正权》:“{惠州}一娼女震厄死于市衢﹐脇下有朱字云:‘{李林甫}以毒虐弄正權﹐帝令列仙舉三震之。’疑此女子{偃月公}後身耶?”

  • 偃月壘-汉语大词典

    偃月壘

    【1】半月形的营垒。《南史·臧焘传》:“兩岸築偃月壘﹐水陸待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沔}左有{卻月城}﹐亦曰偃月壘﹐{戴監軍}築。”

  • 偃武覿文-汉语大词典

    偃武覿文

    同“[偃武修文]”【1】{清}{李振裕}《祠阙里雅》:“偃武覿文﹐風行四國。”

  • 偃風-汉语大词典

    偃風

    【1】比喻教化普及。语本《论语·颜渊》:“草上之風,必偃。”《南齐书·乐志三》:“偃風裁化﹐暅日敷祥。”【2】草倒伏于风中。{清}{赵翼}《右手忽患风痹食指中指不能把笔将成痼疾矣》诗:“離披偃風草﹐槎枒觸眼刺。”

  • 偃-汉语大词典

    【1】《周礼·天官·人》“人掌以時爲梁”{郑玄}注引{汉}{郑司农}云:“梁,水偃也。”{陆德明}释文:“偃,於建反。”

  • 偃豬-汉语大词典

    偃豬

    亦作“[偃瀦]”【1】陂池。《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數疆潦﹐規偃豬。”《周礼·地官·稻人》“以瀦畜水”{汉}{郑玄}注:“偃豬者﹐畜流水之陂也。”{清}{恽敬}《三代因革论三》:“{楚蔿掩}爲司馬﹐度山林﹐鳩藪澤﹐辨京陵﹐表淳鹵﹐數疆潦﹐規偃瀦﹐町原防﹐牧臯隰﹐井衍沃。”{清}{张岱}《陶庵梦忆·南镇祈梦》:“某也躨跜偃瀦﹐軒翥樊籠﹐顧影自憐﹐將誰以告?”

  • 偃瀦-汉语大词典

    偃瀦

    【1】见“偃2豬”。

  • 傾偃-汉语大词典

    傾偃

    【1】倒下;倒塌。《晋书·桓玄传》:“{玄}入{建康}宫﹐逆風迅激﹐旍旗儀飾皆傾偃。”《陈书·高祖纪上》:“但運不常夷﹐道無恒泰﹐山嶽傾偃﹐河海沸騰。”

  • 僵偃-汉语大词典

    僵偃

    【1】仰卧不动。《新唐书·儒学传上·陆德明》:“{德明}耻之﹐服巴豆劑﹐僵偃東壁下。”

  • 兵銷革偃-汉语大词典

    兵銷革偃

    【1】销毁兵器﹐放下甲盾。谓太平无战事。{前蜀}{杜光庭}《本命醮南斗词》:“垂廻凶度厄之慈﹐開輟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銷革偃﹐四時之雨順風調。”

  • 與世偃仰-汉语大词典

    與世偃仰

    同“[與世俯仰]”【1】《荀子·非相》:“與時遷徙﹐與世偃仰。”《韩诗外传》卷五:“其持檢應變曲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

  • 商偃-汉语大词典

    商偃

    【1】指{孔子}弟子{子夏}({卜商})与{子游}({言偃}),两人都擅长文学。{汉}{蔡邕}《鼎铭》:“亹亹焉﹐雖{商偃}其猶疾諸。”{汉}{孔融}《荐谢该上书》:“體{曾}{史}之淑性﹐兼{商}{偃}之文章。”

  • 徐偃筆-汉语大词典

    徐偃筆

    【1】指毫锋柔韧便于书写的毛笔。相传{徐偃王}有筋而无骨,故以为喻。{宋}{苏轼}《东坡题跋五·书鲁直所藏徐偃笔》:“{魯直}出衆工筆﹐使僕歷試之﹐筆鋒如著鹽曲蟮﹐詰曲紙上。{魯直}云:‘此徐偃筆也。’有筋無骨﹐真可謂名不虚得。”

  • 徐偃-汉语大词典

    徐偃

    【1】见“徐偃王”。

  • 徐偃王-汉语大词典

    徐偃王

    【1】相传{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尸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無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狀,目可瞻焉。”{杨倞}注:“{徐},國名。僭稱王。其狀偃仰而不能俯,故謂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誅之。”《韩非子·五蠹》:“{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荆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一说{徐偃王}反,为{周穆王}所破。参阅《史记·赵世家》。亦省称“[徐偃]”。因其有筋无骨,后亦用以借指书法柔弱不挺之状。《晋书·王羲之传论》:“{子雲}近出﹐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卧{王濛}於紙中﹐坐{徐偃}於筆下。”

  • 廱偃-汉语大词典

    廱偃

    【1】犹阻遏。廱,通“壅”。《後汉书·文苑传上·杜笃》:“置列{汧}{隴}﹐廱偃西戎。”{王先谦}集解引{钱大昕}曰:“偃與閼同﹐廱偃猶雍遏也。”

  • 枯偃-汉语大词典

    枯偃

    【1】枯萎倒下。{明}{归有光}《圣人之心公天下》:“萬物之巨者細者﹐高者下者﹐載者傾者﹐成遂者﹐夭閼者﹐變易者﹐流遷者﹐枯偃而憔悴者……彼固以隨乎氣之所至﹐在萬物爲適當耳﹐造物者則何所私哉。”

  • 棲偃-汉语大词典

    棲偃

    【1】犹隐居。{唐}{钱起}《罢章陵令山居过中峰道者》诗之二:“丘壑趣如此﹐暮年始棲偃。”{唐}{张文琮}《赋桥》诗:“别有臨{濠}上﹐棲偃獨觀魚。”{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洛陽}{龍門}有{吕文穆}公讀書龕﹐云{文穆}嘗棲偃於此。”

  • 武偃-汉语大词典

    武偃

    【1】战事停息。{唐}{王起}《黿鼉为梁赋》:“我皇仁洽道豐﹐文修武偃﹐要荒畢服。”{明}{杨柔胜}《玉环记·延赏庆寿》:“文修武偃樂無虞﹐盡將兵器爲農器。”

  • 日角偃月-汉语大词典

    日角偃月

    【1】旧时相术家称极贵之相。偃月﹐指额角似半弦月。{晋}{袁宏}《後汉纪·顺帝纪上》:“〔{梁后}〕選入掖庭﹐相工{茅通}見之﹐驚曰:‘此所謂日角偃月﹐相之極貴﹐臣未嘗見之。’於是以爲貴人。”

  • 水偃-汉语大词典

    水偃

    【1】捕鱼的一种设施。也叫做梁。筑堰截水,其间留有关孔,置笱(鱼笼子)于孔间以捕鱼。《周礼·天官·■人》“■人掌以時■爲梁”{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梁﹐水偃也。偃水爲關空﹐以笱承其空。”{贾公彦}疏:“謂偃水兩畔﹐中央通水爲關孔。笱者﹐葦簿﹐以簿承其關孔﹐魚過者以簿承取之。”

  • 清偃-汉语大词典

    清偃

    【1】谓世道太平,战争停息。{明}{郑若庸}《玉玦记·报信》:“爲問干戈清偃﹐知何日再得旋歸?”

  • 文修武偃-汉语大词典

    文修武偃

    【1】礼乐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谓天下太平。{明}{谢谠}《四喜记·诗咏花鱼》:“四海安康﹐邊疆安静﹐文修武偃堪悦。”{前蜀}{杜光庭}《青城山丈人殿功毕安土地醮词》:“旻穹觀璧合珠連﹐夷夏覩文修武偃。”《东周列国志》第一回:“真個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 息偃-汉语大词典

    息偃

    亦作“[息宴]”【1】安息,休息。《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牀﹐或不已於行。”{唐玄宗}《鹡鸰颂》:“桂宫蘭殿﹐唯所息宴。”{宋}{曾巩}《金君墓志铭》:“嘯歌息偃﹐以忘其年。”{清}{刘大櫆}《与高督盐书》:“王事劬勞﹐不遑息偃。”{汉}{班固}《西都赋》:“乘茵步輦﹐惟所息宴。”

  • 憩偃-汉语大词典

    憩偃

    【1】停息。{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席大光}以母葬﹐碑銘皆數千言﹐屈{吴傅朋}書之。{大光}立於碑側﹐不數字﹐必請{傅朋}憩偃。”

  • 草偃-汉语大词典

    草偃

    【1】《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 必偃。”比喻在上者能以德化民, 则民之向化, 犹风吹草仆, 相率从善。《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元年》:“聖化所綏﹐萬里草偃。”{唐}{白居易}《册回鹘可汗加号文》:“東漸海夷﹐西亘山狄﹐惠寧威制﹐鱗帖草偃。”{晋}{葛洪}《抱朴子·用刑》:“明后御世﹐風向草偃﹐道洽化醇。”

  • 起偃爲豎-汉语大词典

    起偃爲豎

    【1】犹言起死回生。偃, 倒卧; 竖, 立起。《三国志·魏志·锺繇传》:“司徒{王朗}議﹐以爲‘{繇}欲輕減大辟之條﹐以增益刖刑之數﹐此即起偃爲豎﹐化屍爲人矣。’”

  • 蹇偃-汉语大词典

    蹇偃

    【1】高低偃仰貌。{明}{汤显祖}《送袁沧州》诗:“動道桂枝青蹇偃﹐忽嘆蘭叢翠凋歇。”

  • 退偃-汉语大词典

    退偃

    【1】犹退隐。{宋}{欧阳修}《<释惟俨文集>序》:“雖然﹐{惟儼}傲乎退偃於一室﹐天下之務﹐當世之利病﹐聽其言終日不厭。”

  • 青龍偃月刀-汉语大词典

    青龍偃月刀

    【1】刀类兵器名。因形如偃月﹐并雕有青龙﹐故称。{鲁迅}《二心集·宣传与做戏》:“倘使他们扮演一回之后﹐就永远提着青龙偃月刀或锄头﹐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亦省作“[青龍刀]”。{明}{朱有燉}《义勇辞金》第三折:“聽的道{關將軍}臨陣也……再遇着青龍刀﹑赤兔馬﹑黄金甲﹑絳紅袍。”《三国演义》第一回:“{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明}{夏完淳}《六哀·吴都督》诗题下引《金山县志》:“{吴志葵}……會試不第﹐嘗謁{前門}{關廟}﹐舉青龍偃月刀舞於衢﹐觀者如堵﹐﹐由是名動京師。”

  • 銷偃-汉语大词典

    銷偃

    【1】销毁武器﹐停止战争。{宋}{司马光}《赐南平王李日尊示谕敕书》:“朕子視兆民﹐臣畜萬國﹐思銷偃於中外﹐共嬉遊於邇遐。”【2】消歇停止。{宋}{丁谓}《丁晋公谈录》:“此門相次變爲大宫闕﹐兵漸銷偃﹐天下太平﹐幾乎似{開元}{天寶}間耳。”{唐}{高彦休}《唐阙史·周丞相对扬》:“誕敷文教﹐銷偃武功。”

  • 風行草偃-汉语大词典

    風行草偃

    【1】《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加草以風,無不仆者,猶民之化於上。”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顺从君上。后以“風行草偃”比喻有声望者的言行影响世态俗情。{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小引:“其出入者謂之邪説異端﹐謂之非聖無法﹐風行草偃﹐民遂移風。”亦作“[風行草從]”。《後汉书·郎顗传》:“故《周南》之德﹐《關雎》政本。本立道生﹐風行草從﹐澄其源者流清﹐溷其本者末濁。”{宋}{陈亮}《癸卯秋答朱元晦秘书熹书》:“世俗日淺﹐小小舉措已足以震動一世﹐使秘書得展其所爲﹐於今日斷可以風行草偃。”《三国志·吴志·张紘传》“少府{孔融}等皆與親善”{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紘}至﹐與在朝公卿及知舊述{策}材略絶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

  • 風偃-汉语大词典

    風偃

    【1】比喻臣服,顺从。《南齐书·高帝纪上》:“公忠誠慷慨﹐在險彌亮﹐深識九變﹐妙察五色。以寡制衆﹐所向風偃。”{唐}{李德裕}《幽州纪圣功碑铭》:“交利者風偃﹐挾邪者景附。”{宋}{王明清}《挥麈三录》卷二:“伏見頃者虜兵所加﹐靡然風偃﹐知名之士﹐幾無而僅有。”【2】风止。{汉}{扬雄}《剧秦美新》:“雲動風偃﹐霧集雨散。”《宣和画谱·阎士安》:“〔{閻士安}〕尤長于竹﹐或作風偃雨霽﹐煙薄景曛﹐霜枝雪榦﹐亭亭苒苒﹐曲盡其態。”

  • 韜戈偃武-汉语大词典

    韜戈偃武

    【1】收藏兵器,停止武备。谓息兵修文。《隋书·炀帝纪上》:“譯靡絶時﹐書無虚月﹐韜戈偃武﹐天下晏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