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逐

逐(逐)是什么意思

  • 立刻←→逐渐-反义词词典

    立刻←→逐渐lìkè-zhújijàn

    【词性】:副

    立刻: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

    逐渐:渐渐。

    【例】 她的大眼立刻亮起来,似乎在看墙壁上挂着的那幅米勒底《晚祷》。(巴金:《灭亡》)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楚逐臣-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楚逐臣chǔ zhù chén

    【释义】:

    指屈原,因被谤遭谗而两次被放逐,故云。宋·陆游《悲歌》:“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

  • 随波逐流-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随波逐流suíbōzhúliú

    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超然物外(在黑暗的旧社会,思想进步的人都有自己的明确态度,决不随波逐流,~。)

  • 笑逐颜开-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笑逐颜开xiàozhúyánkāi

    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愁眉苦脸

  • 逐-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逐zhú

    驱逐——迎(~出门外)

  • 逐级-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逐级zhújí

    按级;一级一级地——破格、越级(~提升)

  • 逐鹿-古语词今用词典

    逐鹿zhúlù

    也作“争鹿”。

    “鹿”喻帝位、政权。古人喻国家分裂之时,各种政治势力和集团争夺政权为“逐鹿”。韩信掌天下权在手之时,齐辩士蒯通劝其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韩信不听。当其被斩之时,方恨不用蒯通之计。高祖闻知、下令捕捉蒯通,蒯通至。高祖斥问:你曾教唆韩信谋反吗?蒯通回答:是。韩信不用我的计策,以至被杀。高祖怒,令烹杀蒯通,蒯通连呼冤枉。高祖问:有何冤枉?蒯通对答:秦朝失去法度,山东大乱,各姓势力并起,英雄豪杰群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失去他的政权,天下人共起而争夺之)有才识之人,捷足先得。在那个时候,我只知有韩信,不知有陛下,况且天下英雄想作陛下所作之事的人很多,只是力不从心而已,能因此将他们一一烹杀吗?高祖听罢,便释放了他。(《史记·淮阴侯列传》)

    今沿用本义,并有发展。

    ①喻争夺政权。《文荟》:“文章认为,历来声誉甚高的《隆中对》是有瑕之玉,其战略失策在于它的最后一段,跨有荆、益之后,逐鹿中原的那个作战方案。”《随笔》:“以后几十年间,他们之中有几位曾经叱咤风云,驰骋疆场,逐鹿中原,饮马长江,功勋赫赫、举世同钦。”

    ②喻争夺名次、决胜高下。《人民日报》:“世界田径名将逐鹿高原。”《中国体育报》:“群雄逐鹿——第二十六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展望。”《文汇报》:“让中国VBb逐鹿世界市场。”

  • 赶走 赶跑 驱逐 驱赶 赶 逐 撵-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赶走 赶跑 驱逐 驱赶 赶 逐 撵

    赶走gǎnzǒu 赶跑gǎnpǎo 驱逐qūzhú 驱赶qūgǎn 赶gǎn 逐zhú 撵njǎn

    动词。表示用行动迫使走开。

    “赶走”和“赶跑”都含有“用快而有力的行动来逼走”的意味;都可以用于比喻。“赶走”强调使从不许停留的或不能停留的地方走开;“赶跑”另含有“因威力大而使对方迅速远跑开去”的意味,带形象色彩。例如:“母亲派阿秀专门照管少奶奶,却被潘太太赶走了”(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卷);“但是他们刚赶走了面前的一群,身后的空间早又填满了群众”(同上);“冷风一阵一阵地吹过市空,赶走了摊头的顾客”(巴金:《寒夜》);“等游击队把鬼子赶跑了,咱们就马上收庄稼”;“他回头一看,竟然是严长河。酒意都给赶跑了”(《小说月报》,1982,3)。

    “驱逐”和“驱赶”都含有“用急速强烈的行动迫使较快走开”的意味;多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驱逐”强调在强大威力下必须走开,带强硬的语气,意思比“驱赶”以及“赶走”“赶跑”都重;多用于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或反感的东西,也用于被欺凌者。例如:“他们用方法想把大队切断,然后分别驱逐”,(端木蕻良:《大江》);“这两个从事间谍活动的外交官,被英国政府驱逐出境”;“那些类似幸福沟居民的住户,屡遭驱逐之苦”(《小说月报》,1982,3)。“驱赶”强调费一番力气使对象离开;可比喻地用于抽象的事物。例如:中国人民要抗战到底,不把侵略者驱赶出国境决不罢休”;“原来我的旅伴,一直用这支歌,来驱赶他的痛苦”(《小说月报》,1982,2)。

    “赶”侧重于作使对象离开的动作;可用于人、动物,最常用于苍蝇、蚊子;口语里较多使用,有口语色彩。例如:“老汪,你不要生气,他不是赶你走”(巴金:《寒夜》);“客人爱卫生,常挥手赶菜碗上的苍蝇”。

    “逐”在意思上和“驱逐”大体一致,只是没有那样强硬,那样重,也没有逼迫的意味,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比“驱逐”“驱赶”浓厚。例如:“已经被逐出境的也很多”(《洪灵菲选集》);“有一麻疯病者,不容于本乡,流浪外地,亦处处被逐,终致绝望自杀”。

    “撵”在意思上和“赶”较一致,可用于人、禽兽;是口语用词,流行于北方,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例如:“那些鹅叫得人心烦,快把它们撵到院子外面去”;“从此我跟定共产党把虎狼撵”(《智取威虎山》〔原演出本〕)。

    “赶”和“逐”在表示追赶的意思时(如说:“大伙都在学先进,赶先进”;“在事业进取上不能随波逐流”),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另外,“赶”常表示驾御的意思(如说:“他们赶大车运菜进城”);这种意义的“赶”也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

  • 流放 放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流放 放逐

    流放liúfàng 放逐fàngzhú

    动词。表示把犯人驱逐到边远的地区。

    “流放”强调迫使犯人离开原来居留的中心地带,去边远地区;现多用于被动。例如:“韩愈被唐朝政府流放到潮州”;“传说这里曾经是屈原流放时来过的汉北,并为这里写过诗篇《橘颂》”(碧野:《情满青山》);“屈原死后,被一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归故乡”(刘白羽:《长江三峡》)。

    “放逐”强调把犯人加以驱逐,含有严厉无情的态度色彩;意思比“流放”重;是文言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怀王听信靳尚谗言,罢去屈原的三闾大夫官职,放逐他到陵阳”;“屈原是楚国贵族,被楚怀王……放逐出朝廷”(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前几年,我们被‘四人帮’放逐到一个地方,相距咫尺,却无从见面”(《人民日报》,1979.6.4)。

    “流放”在表示“把树干放到江河借水流的冲力运输”时(如说:“伐木工人把一根根树干从山腰滑到江面,流放到县里木场去”),和“放逐”没有同义关系。

  • 逐步 逐渐 渐渐 渐 渐次-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逐步 逐渐 渐渐 渐 渐次

    逐步zhúbù 逐渐zhújiàn 渐渐jiànjiàn 渐jiàn 渐次jiàncì

    副词。表示程度或数量随时间而较慢地增大或减小。

    “逐步”强调增大或减小的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所从事的有计划的活动。例如:“我们开头还有饭吃,有衣穿,随后逐步困难起来,以至于大困难”(《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打前年,队上逐步健全了生产责任制,这人心可大不一样了”(《人民文学》,1982,2)。

    “逐渐”强调增大或减小的变化过程的延续性。例如:“在南墙根,他逐渐的给种上秋海棠,玉簪花,绣球,和虎耳草”(老舍:《四世同堂》,上卷);“大家的意思差不多都一致地认为时局在逐渐好转,而我的退撄是大不应该”(郭沫若:《洪波曲》);“‘家’不是生而成的。‘家’是‘鸣’之不已而逐渐确立起来的家”(《茅盾评论文集》,上册)。

    “渐渐”除强调变化过程的延续性之外,还强调一点一点地变化的渐进性;多用于自然而然的变化。例如:“他眼看着地上的人影,渐渐的变长;他眼看着太阳的光,渐渐的变暗”(刘半农:《饿》);“他觉到:青春的生命力量虽然已从他自己身上渐渐消逝,可是还在他的周围”(老舍:《四世同堂》,上卷);“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刘白羽:《红玛瑙集》)。

    “渐”所强调的意思和“逐渐”一致,不同处在于它是个文言词,只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一般和单音词搭配组合。例如:“巷口街稍,三三五五的人影渐现,一时多似一时”(《瞿秋自文集》,第一卷);“车已离哈,从此渐入佳境”(同上);“渐驶向旧城,则近代化程度逐渐减低”(郭沫若:《洪波曲》)。

    “渐次”强调一步一步地演进,多用于可分出时段的变化过程;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中原各主要城镇渐次光复”;“望若远山近树渐次融化在夜色之中,我极力追寻着昨夜的月境”(《人民日报》,1982.2.8)。

  • 勿矫矫于浮云,勿逐逐于世网-实用委婉语词典

    勿矫矫于浮云,勿逐逐于世网

    意为不要眼巴巴地羡慕别人的富贵,不要去追逐世间的名利之网。语出明德清《定志箴示江生》。

  • 烟花逐队,且宜慎之-实用委婉语词典

    烟花逐队,且宜慎之

    意为当灯红酒绿,烟花女子成群结队排在你面前的时候,要谨慎自守。

  • 韩卢逐块-实用委婉语词典

    韩卢逐块

    婉指去做无用功的事情或不值得做的事情。“韩卢”,即战国时韩国跑得飞快的名犬。“块”,即土块。

  • 逐 追-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逐 追

    [逐zhú 追zhuī]

    同 追赶,追击。目的都是为了杀伤和擒获敌军。《左传·成公二年》:“齐师败绩。逐之”。《左传·桓公六年》:“请追楚师”。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追逐逃走的败兵。北:溃败的军队)

    异 【逐】 赶走,放逐。《楚辞·哀郢》:“信非吾罪而弃逐兮”。李斯《谏逐客书》:“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追】 补救,挽回。《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辨 二者在“追赶”的意义上一般没有区别。但“追”的目的一般是使追赶的对象回来,所以引申出“挽回”的意义。“逐”的目的一般是使追赶的对象离开或消灭,所以引申出“放逐”的意思。“挽回”、“放逐”的意思不能互换。

  • 突然 逐渐-反义词应用词典

    突然 逐渐

    突然 tūrán 逐渐 zhújiàn

    【突然】副词。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

    〔例句〕

    1.而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峦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渐渐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

    2.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

    3.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逐渐】副词。表示程度或数量的逐步增加或减少,用于较长时间的变化。

    〔例句〕

    1.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2.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3.大片森林的消灭,是促使古猿从树上转到地面并逐渐运用两足行走以适应地面生活的外界因素。

    〔应用例句〕

    突然传来父亲去世的消息,母亲根本就不相信,一直到飞机从西藏运回父亲的尸体,她才逐渐接受了这一现实。

  • 渐渐 逐渐 逐步-近义词应用词典

    渐渐 逐渐 逐步

    渐渐 jiànjiàn 逐渐 zhújiàn 逐步 zhúbù

    【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的逐步增减。如:

    1.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逐渐】渐渐。如:

    2.不愿意预先向别人宣扬,而是逐渐显示在自己的行动中。

    【逐步】一步一步地。如:

    3.他终于摸清了棉苗的脾性,逐步认识了落蕾、落铃、落桃的时间,跟水、肥、光、温等条件的辩证关系。

    辨析:“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可用于人的有意识或过程较长的活动,如逐渐培养一支教师队伍;也用于各种自然事物的变化,如天气逐渐热了。“渐渐”指程度或数量缓慢地变化,阶段性不明显,如晨雾渐渐散了。“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有意识的过程较长的活动,如人们逐步认识客观规律。

  • 驱赶 驱逐-近义词应用词典

    驱赶 驱逐

    驱赶 qūgǎn 驱逐 qūzhú

    【驱赶】驱逐。如:

    1.刚才亲兵们为驱赶蚊子而在全场中心点燃的一堆半干柴草,此刻已经完全烤干了,不再冒烟,风吹火头,呼呼燃烧。

    【驱逐】赶走。如:

    2.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许许多多被殖民者奴役着的地方,也正在进行着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土的斗争。

    辨析:“驱赶”常用于具体事物,如驱赶家禽和蚊子、苍蝇。“驱逐”,逐出。可指具体事物,如驱逐苍蝇,驱逐蚊子;还指政府赶走有害的人物,在外交上常说“驱逐不受欢迎的人”,“驱逐出境”等。

  • 逐步 逐渐-近义词应用词典

    逐步 逐渐

    逐步 zhúbù 逐渐 zhújiàn

    【逐步】一步一步地。如:

    1.就这样,他终于摸清了棉苗的脾性,逐步认识了落蕾、落铃、落桃的时间,跟水、肥、光、温等条件的辩证关系。

    【逐渐】渐渐。如:

    2.谈话逐渐转到了地质力学方面。

    辨析:“逐步”表示依次序一步一步地,多指具有阶段性、主观性地循序渐进,如逐步实现四化建设,逐步改造,逐步开展。“逐渐”,渐渐地。一般指按照客观规律变化,主观因素少,如逐渐扩大,逐渐增加,逐渐转变话题等。

  • 窜逐-古文观止词典

    窜逐cuàn zhú

    【词性】:动词

    流放,也指被贬斥(1)。《瘗旅文》:吾以窜逐而来此。——我因为被贬斥来到这里。

  • 放逐-古文观止词典

    放逐fàng zhú

    【词性】:动词

    流放驱逐,被放逐(3)。《项羽本纪赞》: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想念楚国,流放驱逐了义帝,还埋怨诸侯王们背叛自己,这就难了。《太史公自序》:屈原放逐,著《离骚》。——屈原被放逐后,写了《离骚》。《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

  • 征逐-古文观止词典

    征逐zhēng zhú

    【词性】:动词

    谓朋友互相邀请过从宴饮(1)。《柳子厚基志铭》:酒食游戏相征逐。——吃喝玩乐互相邀请往来。

  • 逐-古文观止词典

    逐zhú

    【词性】:动词

    一、驱赶(16)。《李斯谏逐客书》:请一切逐客。——请一律驱逐客卿。《管晏列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赶下台。《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从前鲁国国君听了季孙的话驱逐孔子。

    二、追击,追赶(6)。《曹刿论战》:遂逐齐师。——于是追击齐国军队。《司马相如上书谏猎》:驰逐野兽。——驾车追赶野兽。《方山子传》:使骑逐而射之。——让随骑追上去射它。

    三、追求(1)。《杨恽报孙会宗书》:逐什一之利。——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润。

  • 逐北-古文观止词典

    逐北zhú běi

    追击败兵,追击战败者(2)。《贾谊过秦论上》:追亡逐北。——追赶逃亡者,追击败兵。《李陵答苏武书》:追奔逐北。——追赶逃奔者,追击战败者。

  • 追逐-古文观止词典

    追逐zhuī zhú

    【词性】:动词

    追随,追赶(2)。《潮州韩文公庙碑》:追逐李、杜参翱翔。——公追随李白、杜甫同他们一起比翼飞翔。《报刘一丈书》:若有所追逐者。——好像后面有什么追赶一样。

  • 李斯谏逐客书-古文观止词典

    李斯谏逐客书

    【原文出处】:秦文

    【说明】:

    李斯(?-前208),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年轻时曾为郡小吏,后与韩非一起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战国末去楚入秦,受到秦王重用,后官至丞相。李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过重要作用。秦统一后,他又积极主张废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对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为赵高诬害,被腰斩于咸阳。著有《谏逐客书》和《苍颉篇》(今佚,有辑本)。

    本文作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由于秦国日益强大,韩国就派遣水工郑国入秦,借为秦兴修水利之名,行消耗秦国财力、使秦无暇东征之实。秦王发觉这一阴谋后,采用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亦在驱逐之列。在被逐出境途中,李斯写下本文劝谏秦王。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然后以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于秦有功,并且从理论上有力地阐明了逐客和用客的利害关系,终于使秦王收回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文章说古道今,层层深入。正反并论,利害对举。善于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手法,气势充沛,说理透彻,对汉代辞赋有一定影响。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迁,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充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 兵随印转,将逐符行-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兵随印转,将逐符行

    【释义】:

    符:兵符。士兵随着将帅的指挥行动,将帅听从兵符的调遣。《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八:兵随印转,将逐符行。今日三位总督老爷筑了这个台,拜了我一拜;朝廷赐我一道敕,一口剑,我今日忝有一日之长了,你们众人俱要听吾调遣。

  •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释义】:

    意谓世态人情多趋炎附势,对位高有钱的人百般奉承,对位低无钱的人冷酷无情。□元·刘埙《隐居通议》二五:盖趋时附势,人情则然……谚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水浒全传》三七:宋江身边有的是金银财帛,自落的结识他们。住了半月之间,满营里没一个不欢喜他。自古道:“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醒世恒言》三七:俗语有云: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你当初有钱是个财主,人自然趋奉你;今日无钱,是个穷鬼,便不礼你,又何怪哉!《儒林外史》五五: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当初我有钱的时候,身上穿的也体面,跟的小厮也齐整,和这些亲戚本家在一块,还搭配的上。而今我这般光景,走到他们家去,他就不嫌我,我自己也觉得可厌。

    ⊙世情冷暖,人面高低

    《石点头》六:世情冷暖,人面高低,大率如此。

    ⊙世情看冷暖

    《梼杌闲评》八:世情看冷暖,人在人情在。内里老爷又过世了,如今他们势大,与他们争不出个什么来。

    ⊙世情看冷淡,人面有高低

    《说呼全传》二:雪中送炭人间少,锦上添花世上多。却是世情看冷淡,果然人面有高低。

    ⊙人面逐高低,世情看冷暖

    《喻世明言》四〇: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看冷暖。冯主事虽然贝下老爷银两,见老爷死了,你又在难中,谁肯唾手交还?枉自讨个厌贱,不如吃了饭赶路为上。

  • 逐兔先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逐兔先得

    【释义】:

    逐兔谁先追上谁得到。比喻物无其主,谁先抓到手,就归谁所有,别人不能再争。《三国演义》六〇;今刘季玉不能用贤,此业不久,必属他人,今日自付与将军,不可错失。岂不闻逐兔先得之语乎?将军欲取,某当效死。

  • 逐-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逐zhú

    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是逐渐进行的。作状语。可译为“逐渐”。

    陈亮《与章德茂侍郎·二》:岁食米四百石,只得二百石,尚欠其半,逐旋补凑,不胜其苦。(《龙川文集》册三卷十九页六下)

    ——〔家中〕每年需要吃米四百石,只得二百石,还缺米一半,要逐渐随时添补拼凑,〔我〕实在忍受不了这种苦楚。

  • 逐-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逐zhú

    附类

    动词。作“驱逐”解。

    《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文公逐卫侯而立叔武,使人兄弟相疑。(《公羊注疏》册三卷十二页八下)

    ——晋文公驱逐卫侯而立叔武,使人家兄弟之间互相猜疑。

  • 角逐场-汉语惯用语辞典

    角逐场jué zhú chǎng

    相互争逐竞胜的场所。杨沫《青春之歌》“我早就说过嘛‘好人不党’!我就讨厌这个党那个党的互相勾心斗角。政治真就是个争名夺利的角逐场。”

  • 下逐客令-汉语惯用语辞典

    下逐客令xià zhú kè lìng

    指赶人走。《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7.16“‘浦爸爸’真的有些累坏了,不时地看看时钟。他不是下逐客令,而是因为再过一个多小时,就是他和女儿浦玮约好的通话时间。”

  • 逐臭夫-汉语惯用语辞典

    逐臭夫zhú chòu fū

    见“逐臭之夫”。

  • 逐臭之夫-汉语惯用语辞典

    逐臭之夫zhú chòu zhī fū

    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用“逐臭之夫”比喻嗜好怪僻的人。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也省作“逐臭夫”。宋梅尧臣《异同》“河滨捧土人,海畔逐臭夫。”

  • 逐出山门-汉语惯用语辞典

    逐出山门zhú chū shān mén

    把不守戒律的和尚赶出佛教寺院。比喻开除,驱赶出去。《周末》2001.9.21“‘三只手’的门徒必须以‘三不偷’为‘祖训’,否则将视为不肖子孙而逐出‘山门’。”

  • 逐客令-汉语惯用语辞典

    逐客令zhú kè lìng

    秦始皇颁布的驱逐各国游说之士的命令。《史记·秦始皇本纪》“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王西彦《静水里的鱼》“男主人也不得不板起脸来,露出一副不欢迎的表情,甚至下起不礼貌的逐客令来了。”

  • 背本逐末-佛源语词词典

    背本逐末

    离开主要的去追求次要的,指做事分不清主次。禅宗用以比喻俗人求法时,放弃了向自心追求这个主要方面,而去盲目地向自心以外的地方去追寻。《祖堂集·五冠山端云寺和尚》卷二十:“同闻真教,悟与不悟,各各不同。仙人告隐士,言:众生虽有自性清净圆明之躯,背本逐末多劫多时,受剔异身,根性利钝不等。故同闻真教,悟与不悟,各各不同。”上古汉语有“舍本事末”“背本逐末”的固定短语,但“本”指务农;末指经商,与佛家所指不同。《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汉书·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佛家用上古的短语结构,但改变了“本”与“末”的语义所指。中古汉语早期已从上古汉语的“舍本事末”或“背本趋末”定型为“舍本逐末”。晋·葛洪《〈抱朴子〉自序》:“洪慕性羸……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现代汉语承中古汉语早期的短语结构,但“本”和“末”的语义已抽象概括化了,与上古汉语及佛家的具体所指不同,而成为“根本”与“次要、末节”的意思了。王西彦《乡下朋友》:“他提出许多理论上的论证,说明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那么其他一切都成为舍本逐末。”

  • 攫金者不见人,逐鹿者不见山-佛源语词词典

    攫金者不见人,逐鹿者不见山

    挖金子的人只注意金子,看不见别人;追赶鹿群的猎人眼中只有鹿,看不见山。谓注意力专注于一点,不及其余。《虚堂和尚语录》卷一:“州云:‘三十年行脚,今日错为人解注。’师云:‘攫金者不见人,逐鹿者不见山。’”

  • 弃本逐末-佛源语词词典

    弃本逐末

    舍弃事物的根本而追求细枝末节。《五灯会元·卷八·仙宗院明禅师》:“时有僧问:‘拿云不假风雷便,迅浪如何透得身?’师曰:‘何得弃本逐末。’”源于上古汉语,但语义概括化了,所指范围扩大了。上古汉语中,本,指农业生产;末,指工商手工业。语义具体,意指“丢掉农业去从事工商手工业”。《汉书·食货志》下:“民心动摇,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现代汉语成语作“舍本逐末”,承袭佛家语录的语义概括化的用法。王西彦《乡下朋友》:“他提出许多理论上的论证,说明如果忽略了这一些起点,那么其他一切成就都成了舍本逐末。”

  • 狮子咬人,韩逐块-佛源语词词典

    狮子咬人,韩逐块

    ,战国时韩国的名犬;块,土块。狮子是肉食动物,看见人便要吃人;而狗是杂食动物,又是吃人们供给的食物,所以人们哪怕扔给它一个土块,它也以为是食物,就跟着追上去要吃。比喻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本性,有高下、优劣之分,有的是不能相比的。《五灯会元·卷九·常侍王敬初居士》:“襄州王敬初常侍,视事次,米和尚至,公乃举笔示之。米曰:‘还判得虚空否?’公执笔入宅,更不复出。米致疑,明日凭鼓山供养主人探其意。米以随至,潜在屏蔽间侦伺。供养主才坐,问曰:‘昨日米和尚有甚么言句,便不相见?’公曰:‘狮子咬人,韩逐块。’米闻此语,自省前谬。”(王常侍认为米和尚瞧不起他,所问禅语‘还判得虚空否?’太浅,太简单了,所以不理睬米和尚。米和尚不知为什么,让供养主人去探听王常侍为什么不理他。王常侍用谚语比喻说,我是狮子,勇猛无比,米和尚却把我当成追逐土块的狗了!米和尚知道自己不对了。)

  • 随波逐浪-佛源语词词典

    随波逐浪

    比喻随着一般趋势做事,没有个人主见,或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佛教禅宗中指参禅转语的三种境界之一。一种是函盖乾坤,一种是截断众流,再一种就是随风逐浪。意为所说禅语没有自己的创见,重复前人说过的句子而已。《五灯会元·卷十二·瑞岩智才禅师》:“僧问:‘如何是截断众流句?’师曰:‘好。’曰:‘如何是随波逐浪句?’师曰:‘随。’曰:‘如何是函盖乾坤句?’师曰:‘合。’”

  • 心随境现,境逐心生-佛源语词词典

    心随境现,境逐心生

    心,指思想、意念;境,指外物。佛家主张三界惟心,所以,心是无形的,它随着外物才能体现出来;而外物是由心生发出来的。心与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五灯会元·卷十六·香山延泳禅师》:“心随境现,境逐心生。心境两忘,是个甚么?”

  • 逐-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逐zhú

    ①追赶。《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齐师。”《促织》:“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而得之。”②跟随。《史记·匈奴列传》:“~水草移徙。”李渔《芙蕖》:“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之生。”③依次。《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之,遣御史~问,莫服。”④追求。《荀子·王霸》:“今君人者急~乐而缓治国。”黄宗羲《原君》:“其~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⑤竞争。《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⑥驱逐。《楚辞·九章·哀郢》:“信非吾罪而弃~兮,何日夜而忘之!”

    【逐捕】追捕。《汉书·苏武传》:“宦骑亡,诏使孺卿~。”

    【逐趁】追赶。《促织》:“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之。”

    【逐队】一队接着一队。《广东军务记》:“夷船由泥城直进罾步登岸,一路~而行。”

    【逐客】驱逐客卿。古代把来自异国的官吏称为客卿。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窃以为过矣。”泛指赶走客人。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维扬帅下~之令。”

    【逐鹿】比喻争夺帝位和天下。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魏征《述怀》:“中原还~,投笔事戎轩。”

  • 中原逐鹿-现代汉语大词典

    中原逐鹿zhōng yuán zhú lù

    【释义】:

    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陈毅《失题》:“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参见“逐鹿①”。

  • 卢生逐梦-现代汉语大词典

    卢生逐梦lú shēng zhú mèng

    【释义】:

    事见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比喻追求虚幻如梦的名利。郁达夫《不知》:“王粲登楼伤此日,卢生逐梦悔当年。”参见“黄粱梦”。

  • 争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争逐zhēng zhú

    【释义】:

    争竞,竞逐。郭沫若《到宜兴去》:“把我们中国已经作为了万国的商场,彼此在这儿互相争逐了。”

  • 谗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谗逐chán zhú

    【释义】:

    因遭谗毁而被放逐。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和他视被征召为十分光荣一样,他也视被谗逐为十分遗憾。”

  • 随风逐浪-现代汉语大词典

    随风逐浪suí fēng zhú làng

    【释义】:

    随大流。郭沫若《虎符》:“人不沉着,就如像水上的浮萍,空中的败叶,是只好随风逐浪的。”

  • 随波逐流-现代汉语大词典

    随波逐流suí bō zhú liú

    【释义】:

    语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浮沉。郭沫若《屈原》:“你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

  • 随波逐浪-现代汉语大词典

    随波逐浪suí bō zhú làng

    【释义】:

    随着波浪飘荡。郭沫若《高渐离》:“我便随波逐浪,昼夜漂流。”也比喻无主见,随大流。如:他总是随波逐浪,人云亦云。

  • 摈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摈逐bìn zhú

    【释义】:

    斥逐。黄中黄《孙逸仙》:“日本人之志存支那大陆者,以为康既遭清廷之摈逐,则于清廷已有十分之绝望。”

  • 营营逐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营营逐逐yíng yíng zhú zhú

    【释义】:

    竞相追逐。邹韬奋《患难余生记》:“当时政界中人兼营商业以增加收入的颇多,即使是中小公务员无力独营,也多营营逐逐合力而经之营之。”

  • 奔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奔逐bēn zhú

    【释义】:

    奔跑追逐。冰心《寄小读者》:“直至歌声渐远,隐隐的只余山下孩童奔逐欢笑祝贺之声,我渐渐又入梦中。”

  • 喜逐颜开-现代汉语大词典

    喜逐颜开xǐ zhú yán kāi

    【释义】:

    遇到高兴事而显现出满面笑容。如:得知儿子考上重点大学,她喜逐颜开。

  • 流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流逐liú zhú

    【释义】:

    流放。范文澜等《中国通史》:“其钵徒异类则流逐边鄙。”

  • 追亡逐北-现代汉语大词典

    追亡逐北zhuī wáng zhú běi

    【释义】:

    追击败逃的敌人。也作“追奔逐北”。鲁迅《〈华盖集〉后记》:“又好像楚霸王…追奔逐北的时候,他并不说什么。”

  • 追云逐电-现代汉语大词典

    追云逐电zhuī yún zhú diàn

    【释义】:

    极言迅疾。任光椿《戊戌喋血记》:“毕竟是张立人精选的好马,果然是四足生风,追云逐电。”

  • 追风逐电-现代汉语大词典

    追风逐电zhuī fēng zhú diàn

    【释义】:

    形容速度极快。如:山风忽起,那狮子追风逐电似的,追那些虎狼去了。

  • 追奔逐北-现代汉语大词典

    追奔逐北zhuī bēn zhú běi

    【释义】:

    见“追亡逐北”。

  • 追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追逐zhuī zhú

    【释义】:

    ①追赶。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窗外燕子飞成燕阵,在庭院里,投掷着它们紫色的身体,互相追逐。”②追求;逐取。如:追逐名利。③追求异性。聂绀弩《历史的奥秘》:“托洛斯基英姿飒爽,常为女性所追逐。”

  • 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zhú

    【释义】:

    ①追赶;追逐。如:逐北。②驱逐;放逐。如:逐客。③追求;求取。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他们的来往无非趋势利、逐酒食而已。”④竞争。如:角逐。⑤跟随。毛泽东《送瘟神》:“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⑥一个挨着一个。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没有大规模的迂回、包围、分割、穿插,而是逐村、逐屋、逐壕、逐堡的争夺。”

  • 逐一-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一zhú yī

    【释义】:

    逐个,一个一个地。老舍《四世同堂》:“他须极和善的询问亲友们的生活近况,而后按照着他的生活经验逐一的给予鼓励或规劝。”

  • 逐个儿-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个儿zhú gèr

    【释义】:

    一个一个地。徐怀中《西线轶事》:“一号笑呵呵地逐个儿望着六个女电话兵,使她们在那样亲切爱抚的目光下有些不好意思了。”

  • 逐月-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月zhú yuè

    【释义】:

    一月一月地。刘心武《立体交叉桥》:“父母和兄长们对给侯莹找对象的标准,逐月下降着。”

  • 逐北-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北zhú běi

    【释义】:

    追击败兵。郑振铎《桂公塘》:“他们仿佛便已看见鞑子兵的狼狈败退,汉族大军的追奔逐北。”

  • 逐句-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句zhú jù

    【释义】:

    按句子次序,一句一句地。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我的译《苦闷的象征》,也和现在一样,是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的。”

  • 逐年-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年zhú nián

    【释义】:

    一年一年地。曹靖华《深沪春意浓似酒》:“一九五九年起,造林面积逐年扩大。”

  • 逐次-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次zhú cì

    【释义】:

    渐渐;逐渐。郭沫若《北伐途次》:“前进的军号吹起来了,队伍逐次前进。”

  • 逐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字zhú zì

    【释义】:

    一字一字地。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我的译《苦闷的象征》,也和现在一样,是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的。”

  • 逐字逐句-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字逐句zhú zì zhú jù

    【释义】:

    挨次序一字一句地。如:这篇文章很艰深,我回去逐字逐句细读。

  • 逐步-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步zhú bù

    【释义】:

    一步一步地。巴金《迎接社会主义文艺的春天》:“我们必须有新的生活积累、新的知识和本领;而这些,都只有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才能逐步熟悉和掌握起来。”

  • 逐放-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放zhú fàng

    【释义】:

    驱逐。郭沫若《湘累》:“从前大洪水的时候,他的父亲把水治坏了,累得多死了无数的无辜百姓,所以我才把他逐放了,把他杀了。”

  • 逐食-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食zhú shí

    【释义】:

    求食;乞讨食物。鲁迅《匪笔三篇》:“旅资将尽,非逐食不可了,许多人已知道我将于八月中走出广州。”

  • 逐客-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客zhú kè

    【释义】:

    ①驱逐客人。陈昌本《“花脚王”开棺》:“他一准记了我的仇,给我吃这闭门羹!自己不理还罢了,还让儿媳妇关门逐客!”②指被贬谪远地的人。陈毅《满江红》:“数琼岛,远来谪宦,飘蓬逐客。”

  • 逐客令-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客令zhú kè lìng

    【释义】:

    秦始皇曾颁布驱逐各国游说之士的命令。后泛称赶走客人为下逐客令。王西彦《静水里的鱼》:“男主人也不得不板起脸孔,露出一副不欢迎的表情,甚至下起不礼貌的逐客令来了。”

  • 逐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逐zhú zhú

    【释义】:

    奔忙的样子;匆忙的样子。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先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

  • 逐鹿-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鹿zhú lù

    【释义】:

    ①《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后因以“逐鹿”喻争夺统治权。周恩来《春日偶感》:“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②喻追逐名利富贵。王西彦《静水里的鱼》:“‘一个在利禄场中逐鹿惯了的人,’他自顾自地继续着,‘哪里能够了解另一个隐迹山林的人的心境呢?’”

  • 逐渐-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渐zhú jiàn

    【释义】:

    渐渐。魏巍《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我们的青年,一种革命英雄的气概,一种战士的气质,已经在他们的身上逐渐地成长起来了。”

  • 逐熟-现代汉语大词典

    逐熟zhú shú

    【释义】:

    旧指灾民往丰熟地区流亡乞食。《书林》1988年第7期:“伴随着每一次人口增长高峰而来的必然是长期的社会饥馑,大规模流徙的移民(其意在‘逐熟’、吃饭)和经久不息的社会动乱。”

  • 逼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逼逐bī zhú

    【释义】:

    驱逐。王西彦《古屋》:“我这间阴暗寂寞的屋子陡地热闹起来,充满愉快的声音和流动的空气,如像阴暗也给逼逐到外面去了。”

  • 如蝇逐臭-现代汉语大词典

    如蝇逐臭rú yíng zhú chòu

    【释义】:

    像苍蝇那样追逐有臭味的东西。比喻热心追求邪恶的东西。茅盾《如何击退颓风》:“如蝇逐臭的文坛投机家正在鼓扬颓风,而态度严肃的作家则或贫病交迫不能写作,或写作了亦不能出版。”

  • 驰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驰逐chí zhú

    【释义】:

    ①驱驰追逐。王西彦《北运河之夏》:“盗寇像一只疯狗,在原野上驰逐。”②骑马追逐。引申为一定的目的而奔走。如:驰逐名利。

  • 驱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驱逐qū zhú

    【释义】:

    ①赶走。杨沫《青春之歌》:“卢嘉川拿起小铺上的一把小纸旗摇了摇,似乎在驱逐难忍的瞌睡。”②逼迫。鲁迅《过客》:“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

  • 驱逐出境-现代汉语大词典

    驱逐出境qū zhú chū jìng

    【释义】:

    国家强制将因犯罪或严重违法的外国人驱赶出国境的行为。被驱逐者主要是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构成威胁者。

  • 驱逐机-现代汉语大词典

    驱逐机qū zhú jī

    【释义】:

    歼击机的旧称。

  • 驱逐舰-现代汉语大词典

    驱逐舰qū zhú jiàn

    【释义】:

    主要担负舰艇编队或运输船队的防空、反潜等护卫任务,以及支援登陆、抗登陆作战和担任巡逻、警戒、封锁海面等多种战斗使命的一种中型水面战斗舰艇。

  • 骋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骋逐chěng zhú

    【释义】:

    驰骋;追逐。郭沫若《圣者》:“寸心骋逐时空外,人生到底为谁忙。”

  • 贬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贬逐biǎn zhú

    【释义】:

    贬谪;贬职和放逐。如:忠正贤良,每遭贬逐。

  • 放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放逐fàng zhú

    【释义】:

    流放,将犯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韩北屏《酋长的故事》:“(酋王)过了四年囚禁生活,最后被放逐到塞舌尔群岛。”也泛指驱赶。鲁迅《在钟楼上》:“我抱着梦幻而来,一遇实际,便被从梦境放逐了,不过剩下些索漠。”

  • 斥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斥逐chì zhú

    【释义】:

    驱逐。如:斥逐贼寇。

  • 竞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竞逐jìng zhú

    【释义】:

    竞争追逐。如:群雄竞逐。

  • 窜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窜逐cuàn zhú

    【释义】:

    放逐;流放。郭沫若《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自己本国的言语必然是天天都在练习的,丢生的危险倒也比较少,除非久居国外或久被囚禁窜逐。”

  • 舍本逐末-现代汉语大词典

    舍本逐末shě běn zhú mò

    【释义】:

    放弃根本,只抓事情的细微末节。王西彦《乡下朋友》:“他提出许多理论上的论证,说明如果忽略了这一起点,那么其他一切就都成为舍本逐末。”

  • 笑逐颜开-现代汉语大词典

    笑逐颜开xiào zhú yán kāi

    【释义】:

    眉开眼笑。形容喜悦的样子。陈残云《山谷风烟》:“大多数人都很满意,笑逐颜开,连刘财发家都分了一张八仙桌。”

  • 角逐-现代汉语大词典

    角逐jué zhú

    【释义】:

    竞相争逐。如:群雄角逐。也指竞赛或竞争。《解放日报》1988.3.28:“让这些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去角逐、竞争。”《新民晚报》1999.3.9:“第12届世锦赛在巴西举行,16支男排将同场角逐。”

  • 角逐场-现代汉语大词典

    角逐场jué zhú chǎng

    【释义】:

    相互争逐竞胜的场所。杨沫《青春之歌》:“我早就说过嘛,‘好人不党!’我就讨厌这个党那个党的互相勾心斗角。政治真就是个争名夺利的角逐场。”

  • 世情看冷暖, 人面逐高低-汉语大词典

    世情看冷暖, 人面逐高低

    【1】古谚语。谓趋炎附势,乃世人之常情。暖,亦作“煖”。{元}{刘壎}《隐居通议·世情》:“蓋趨時附勢﹐人情則然﹐古今所同也﹐何責於薄俗哉!諺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元}本{高明}《琵琶记·庐墓》:“多謝深恩怎敢違﹐開懷寬解免傷悲。休道世情看冷暖﹐果然人面逐高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世情看冷煖﹐人面逐高低。見你這般時勢﹐那個朋友肯將銀子與你結會?”

  • 中原逐鹿-汉语大词典

    中原逐鹿

    【1】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陈毅}《失题》诗:“北國摧枯勢若狂﹐中原逐鹿更當行。”{清}{孔尚任}《桃花扇·迎驾》:“一旦神京失守﹐看中原逐鹿交走。”{郭孝成}《陕西光复记》:“當中原逐鹿之時﹐正豪傑從龍之会。”{唐}{温庭筠}《过五丈原》诗:“下國{卧龍}空誤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 儺逐-汉语大词典

    儺逐

    【1】指驱逐疫鬼仪式中所唱的歌。{明}{徐渭}《陈山人墓表》:“其所自娱戲者﹐雖瑣至{吴}歈{越}曲﹐緑章釋梵﹐巫史祝咒﹐擢歌菱唱﹐伐木輓石﹐薤辭儺逐……靡不窮態極調。”

  • 免逐-汉语大词典

    免逐

    【1】免官放逐。《唐摭言·自负》引{唐}{袁参}《上中书姚令公元崇书》:“使君因緣謗書﹐不得見察﹐卒至免逐﹐爲天下笑。”

  • 交逐-汉语大词典

    交逐

    【1】交相追逐。{唐}{卢照邻}《五悲·悲才难》:“變化與屈伸交逐﹐窮達與存亡並驅。”

  • 争逐-汉语大词典

    争逐

    【1】争竞,竞逐。《汉书·冯奉世传》:“即封{奉世}﹐開後奉使者利﹐以{奉世}爲比﹐争逐發兵﹐要功萬里之外﹐爲國家生事於夷狄。”{颜师古}注:“逐﹐競也。”{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把我们{中国}已经作为了万国的商场﹐彼此在这儿互相争逐了。”{宋}{朱淑真}《新春二绝》诗之一:“多少園林正蕭索﹐紛紛争逐趁時開。”

  • 剸逐-汉语大词典

    剸逐

    【1】犹言一意追随。{唐}{裴铏}《传奇·聂隐娘》:“已有二女……能於峭壁上飛走﹐若捷猱登木﹐無有蹶失。尼與我藥一粒﹐兼令長執寶劍一口﹐長二尺許﹐鋒利吹毛﹐令剸逐二女攀緣﹐漸覺身輕如風。一年後﹐刺猿狖百無一失。”

  • 參逐-汉语大词典

    參逐

    【1】犹行贿。《旧唐书·刘仁轨传》:“州縣發遣兵募﹐人身少壯﹐家有錢財﹐參逐官府者﹐東西藏避﹐並即得脱。無錢參逐者﹐雖是老弱﹐推背即來。”

  • 射飛逐走-汉语大词典

    射飛逐走

    【1】射飞禽﹐追走兽。指行猎。{清}{昭槤}《啸亭杂录·木兰行围制度》:“在中軍前半里許﹐周覽圍内形勢﹐暸如指掌。而行圍之疾徐進止﹐口勑指揮﹐凡二三十里間射飛逐走﹐左右是宜。”

  • 尋逐-汉语大词典

    尋逐

    【1】谓寻找。{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杨恭政》:“村吏以告縣令{李邯}﹐遣吏民遠近尋逐﹐皆無蹤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诚》:“虎痛狂奔﹐莫可尋逐。”【2】跟踪追逐。{唐}{慧能}《坛经·行由品》:“{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郦道元}《水经注·谷水》引{晋}{张璠}《汉记》:“有人殺苑兔者﹐迭相尋逐﹐死者十三人。”【3】追寻探求。{唐}{韩愈}《与孟尚书书》:“二帝三王羣聖人之道於是大壞﹐後之學者無所尋逐﹐以至於今泯泯也。”

  • 尋行逐隊-汉语大词典

    尋行逐隊

    【1】犹言成群结队。形容众多的人依次成行成队。《古今小说·穷马周遭际卖媪》:“衆客人尋行逐隊﹐各據坐頭﹐討漿索酒。”

  • 尋流逐末-汉语大词典

    尋流逐末

    【1】犹舍本求末。{宋}{朱熹}《答吕伯恭书》:“因悟向來涵養功夫全少﹐而講説又多强探﹐必取尋流逐末之弊﹐推類以求﹐衆病非一﹐而其源皆在此。”

  • 夸父逐日-汉语大词典

    夸父逐日

    【1】古代神话。言{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见《列子·汤问》﹑《山海经·海外北经》。{唐}{柳宗元}《行路难》:“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崑崙}。”

  • 奔逐-汉语大词典

    奔逐

    【1】犹奔走。《新唐书·李峤传》:“今期會迫促﹐奔逐不暇﹐欲望詳究所能﹐不亦艱哉。”【2】追逐﹐奔跑。{冰心}《寄小读者》十一:“直至歌声渐远﹐隐隐的只余山下孩童奔逐欢笑祝贺之声﹐我渐渐又入梦中。”《後汉书·公孙瓒传》:“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讎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

  • 呵逐-汉语大词典

    呵逐

    【1】斥骂驱逐。{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内黄狐怪》:“忽見一狐立門檻上﹐望月﹐群呵逐之。”{金和}《双拜冈纪战》诗:“{蜀}軍自東來﹐呵逐{楚}士開。”{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义犬》:“〔某甲〕跨騾出﹐則所養黑犬從之。呵逐使退﹐既走﹐則又從之﹐鞭逐不返。”

  • 喜逐顔開-汉语大词典

    喜逐顔開

    【1】遇到高兴事而显现出满面笑容。《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那主人家得了些小便宜﹐喜逐顔開。”《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子謹}見有紫花大印﹐不覺喜逐顔開。”《儒林外史》第七回:“忙把已取的十幾卷取了﹐對一對號簿﹐頭一卷就是{荀玫}。學道看罷﹐不覺喜逐顔開﹐一天愁都没有了。”

  • 噪逐-汉语大词典

    噪逐

    【1】叫骂驱逐。{明}{沈德符}《野獲编·词林·吉士写佛经》:“〔太監{王敬奉}〕令生員抄寫佛經﹐爲{蘇州}諸生所噪逐。”

  • 役逐-汉语大词典

    役逐

    【1】奔走追逐。{明}{陈子龙}《杂诗》之九:“役逐短景内﹐冥昧同塵埃。”

  • 徙逐-汉语大词典

    徙逐

    【1】犹放逐。《史记·高祖本纪》:“{項羽}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後汉书·乌桓传》:“若亡畔爲大人所捕者﹐邑落不得受之﹐皆徙逐於雍狂之地﹐沙漠之中。”

  • 徵逐-汉语大词典

    徵逐

    【1】谓交往过从。{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戲相徵逐。”{清}{郑燮}《范县署中寄弟墨书》:“{徐宗于}﹑{陸白義}輩﹐是舊時同學﹐日夕相徵逐者也。”{宋}{韩维}《送孔先生还山》诗:“蠶桑事未起﹐農里得徵逐。”【2】特指不务正业,唯在吃﹑喝﹑玩﹑乐上的往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還有那些手頭空乏的﹐雖是空着心兒﹐亦要充作大老官模樣﹐去逐隊嬉游﹐好像除了徵逐之外﹐别無正事似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狭邪小说》:“作者雖目光始終不離於{趙}﹐顧事跡則僅此﹐惟因{趙}又牽連租界商人及浪游子弟﹐雜述其沉湎徵逐之狀﹐并及烟花。”【3】追随;追求。{宋}{何薳}《春渚纪闻·李朱画得坡仙赏识》:“{毛澤民}爲郡守……常延致{象先}爲作一大屏﹐真近世絶筆。但日來鑒賞之家﹐未免徵逐時好﹐未有深知二人者。”{清}{朱焘}《北窗呓语》:“人一好名﹐則訪求師友﹐購買書籍﹐徵逐聲氣﹐馳騖名場。”

  • 廢逐-汉语大词典

    廢逐

    【1】废黜放逐。{唐}{刘知幾}《史通·疑古》:“歷觀自古人君廢逐﹐若{夏桀}放於{南巢}……語其艱棘未有如斯之甚也。”

  • 尸逐-汉语大词典

    尸逐

    【1】{匈奴}官名尸逐骨都侯的省称。{汉}{班固}《封燕然山铭》:“斬温禺以釁鼓﹐血尸逐以染鍔。”

  • 屏逐-汉语大词典

    屏逐

    【1】驱逐,排除。《南齐书·东昏侯纪》:“{陳顯達}事平。漸出遊走﹐所經道路﹐屏逐居民。”《明史·罗钦顺传》:“時{張璁}﹑{桂萼}以議禮驟貴﹐秉政樹黨﹐屏逐正人。”{梁启超}《新史学·论书法》:“今之談國事者﹐輒曰恨某樞臣病國﹐恨某疆臣殃民。推其意﹐若以爲但能屏逐此一二人﹐而吾國之治﹐即與{歐}{美}最文明國相等者。然此實爲舊史家謬説所迷也。”

  • 如蠅逐臭-汉语大词典

    如蠅逐臭

    【1】比喻追求女色名利的龌龊行为。《红楼梦》第七七回:“那媳婦……打扮得妖妖調調﹐兩只眼兒水汪汪的﹐招惹的{賴大家}人如蠅逐臭﹐漸漸做出些風流勾當來。”

  • 嫁犬逐犬-汉语大词典

    嫁犬逐犬

    【1】谓出嫁女子唯夫是从。{清}{李渔}《奈何天·逼嫁》:“却不道嫁犬逐犬﹐切莫要看樣畫葫蘆﹐又把那别新郎的鋪蓋捲。”

  • 嫁狗逐狗-汉语大词典

    嫁狗逐狗

    【1】见“嫁狗隨狗”。

  • 嫁雞逐雞-汉语大词典

    嫁雞逐雞

    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1】{清}{李渔}《奈何天·忧嫁》:“雖然不好明説他丈夫醜陋﹐只把嫁雞逐雞的常話勸誨他一番便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抑且不知你爲儒?爲商?作何生業?我嫁雞逐雞﹐也要商量個終身之策。”{宋}{欧阳修}《代鸠妇言》诗:“人言嫁雞逐雞飛﹐安知嫁鳩被鳩逐。”

  • 東門逐兔-汉语大词典

    東門逐兔

    【1】见“東門黄犬”。

  • 棄本逐末-汉语大词典

    棄本逐末

    【1】亦作“[棄本求末]”。谓舍弃事物的根本而追求末节。《魏书·敬宗纪》:“又{元天穆}宗室末屬……不能竭其忠誠以奉家國﹐乃復棄本逐末﹐背同即異﹐爲之謀主﹐成彼禍心。”{清}{恽敬}《答邓鹿耕书》之二:“惟小人棄本求末﹐不務脩德﹐止求吉葬。”{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两监》:“爾後物態澆漓﹐稔于世禄﹐以京兆爲榮美﹐同華爲利市﹐莫不去實務華﹐棄本逐末。”【2】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他事业。《旧唐书·韦湊传》:“{三輔}農人﹐趨目前之利﹐捨農受雇﹐棄本逐末。”《汉书·食货志下》:“民心動摇﹐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姦邪不可禁。”{清}{顾炎武}《钱粮论》上:“{吴}{徐知誥}從{宋齊丘}之言﹐以爲錢非耕桑所得﹐使民輸錢﹐是教之棄本逐末也。”

  • 棄逐-汉语大词典

    棄逐

    【1】舍弃驱逐。《管子·轻重戊》:“{楚王}聞之﹐告其相曰:‘……禽獸者羣害也﹐明主之所棄逐也。今{齊}以其重寳貴買吾羣害﹐則是{楚}之福也。’”【2】犹放逐。《楚辞·九章·哀郢》:“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战国策·秦策二》:“今臣不肖﹐棄逐於{秦}而出關﹐願爲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汉书·汲黯传》:“召{黯}拜爲{淮陽}太守……{黯}既辭﹐過大行{李息}﹐曰:‘{黯}棄逐居郡﹐不得與朝廷議矣。’”

  • 楚逐臣-汉语大词典

    楚逐臣

    【1】指{战国}{楚}{屈原}。{宋}{陆游}《悲歌》:“我豈{楚}逐臣﹐慘愴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憂國故。”

  • 獵逐-汉语大词典

    獵逐

    【1】谓驰骋田猎。《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成湯}大聖﹐覩野魚而有獵逐之失;{定公}賢者﹐見女樂而棄朝事﹐若此輩類﹐焉可勝陳。”

  • 成羣逐隊-汉语大词典

    成羣逐隊

    【1】见“成羣結隊”。

  • 攻逐-汉语大词典

    攻逐

    【1】攻击驱逐。《史记·秦本纪》:“〔{周平王}〕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 放鷹逐犬-汉语大词典

    放鷹逐犬

    【1】指打猎。《说岳全传》第三二回:“〔{劉猊}〕忽一日帶了二三百家將﹐往鄉村打圍作樂﹐一路來到一個地方﹐名爲{孟家莊}﹐一衆人放鷹逐犬。”《明史·韩文传》:“擊毬走馬﹐放鷹逐犬﹐俳優雜劇﹐錯陳於前。”

  • 放逐-汉语大词典

    放逐

    【1】流放。{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我抱着梦幻而来﹐一遇实际﹐便被从梦境放逐了﹐不过剩下些索漠。”《战国策·魏策一》:“昔者﹐三{苗}之居……恃此險也﹐爲政不善﹐而{禹}放逐之。”{韩北屏}《非洲夜会·酋长的故事》:“〔酋王〕过了四年囚禁生活﹐最后被放逐到{塞舌尔群岛}。”亦泛指驱赶。《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昔{堯}{舜}放逐骨肉﹐{周公}殺{管}{蔡}﹐天下稱聖﹐不以私害公。”{金}{王若虚}《文辨二》:“{柳子厚}放逐既久﹐憔悴無聊﹐不勝憤激﹐故觸物遇事輒弄翰以自託。”

  • 散逐-汉语大词典

    散逐

    【1】置闲放逐。{宋}{曾巩}《上杜相公书》:“觀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則未嘗不恨其道之難行也。”

  • 日逐-汉语大词典

    日逐

    【1】每天。{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销恨花》:“帝與{貴妃}日逐宴於樹下。”{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你如今多大年紀?日逐柴米﹐是那個供給你?”《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就買幾本舊書﹐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陰樹下看。”【2】{匈奴}王号。后亦以泛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首领。《汉书·匈奴传上》:“〔左賢王〕病死﹐其子{先賢撣}不得代﹐更以爲日逐王。日逐王者賤於左賢王。”{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丹書錫誓﹐既崇日逐之封;赤芾疏榮﹐仍懋秩訾之賞。”《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今聖德隆盛﹐威靈外覆﹐日逐舉國而歸德﹐單于稱臣而朝賀。”{吕向}注:“日逐﹑單于﹐皆{匈奴}名。”

  • 汛逐-汉语大词典

    汛逐

    【1】清扫驱除。{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竊惟我國家汛逐腥膻﹐肇建區宇﹐文明之象﹐際地極天。”

  • 海上逐臭-汉语大词典

    海上逐臭

    【1】典出《吕氏春秋·遇合》:“ 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説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后用以喻人嗜好怪僻。{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宋明帝}嗜蜜漬■蛦﹐每啖數升﹐是知海上逐臭之談﹐{陳君}愛醜之説﹐何足怪歟!”

  • 流逐-汉语大词典

    流逐

    【1】流放。《宣和遗事》前集:“〔{舜}〕却將{共工}流逐於{幽州}田地。”{{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吐蕃}史书说‘当法王{弃松德赞}时﹐秉承{莲花生}及{静命}二大师仁德之意﹐将诸有害之外钵法术﹐大半消灭﹐其钵徒异类则流逐边鄙。’”

  • 犇逐-汉语大词典

    犇逐

    【1】犹奔走。《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六馬紛其顛沛﹐千官散於犇逐。”

  • 捕逐-汉语大词典

    捕逐

    【1】追捕。{清}{马建忠}《巴黎复友人书》:“論海疆事宜……有巡海封口﹐追還海舶﹑捕逐海盜以及禁販黑奴之款。”{唐}{元稹}《唐庆万年县令》:“是以前代惟京令得與御史丞分進道路﹐以其捕逐之急也。”

  • 捐本逐末-汉语大词典

    捐本逐末

    同“[捨本逐末]”【1】《北史·李谔传》:“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聖之軌模﹐構無用以爲用也。捐本逐末﹐流徧華壤﹐遞相師祖﹐久而愈扇。”

  • 排逐-汉语大词典

    排逐

    【1】排挤斥逐。{唐}{柳宗元}《上崔大卿书》:“閣下以鯤鱗之勢﹐不容尺澤﹐悠爾而自放﹐廓然而高邁﹐其不我知者﹐遂排逐而委之。”{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及至{孔子}以匹夫游諸侯﹐所至則使其君臣捐所習﹐逆所順﹐强所劣﹐憧憧如也﹐卒困於排逐。”《宋史·刘敞传》:“陛下寬仁好諫﹐而中書乃排逐言者﹐是蔽君之明﹐止君之善也。”

  • 推逐-汉语大词典

    推逐

    【1】犹追捕。{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須臾一人來問明府若爲推逐﹐即披布衫籠頭送縣﹐一問具承﹐并贜並獲。”{宋}{王安石}《荆湖北路转运判官刘君墓志铭》:“先是多盜﹐君用其黨推逐﹐有發輒得﹐後遂無爲盜者。”【2】驱斥,驱逐。《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米店中人嫌他停泊在此出入攪擾﹐厲聲推逐﹐不許繫纜。”

  • 捨本逐末-汉语大词典

    捨本逐末

    【1】舍弃本业,追求末业。古以农业为本,视工商为末。语本《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晋}{葛洪}《<抱朴子>自叙》:“{洪}禀性尪羸﹐兼之多疾﹐貧無車馬﹐不堪徒行﹐行亦性所不好。又患弊俗﹐捨本逐末﹐交游過差﹐故遂撫筆閑居﹐守静蓽門﹐而無趨從之所。”{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捨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飢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録。”【2】{王西彦}《乡下朋友》:“他提出许多理论上的论证﹐说明如果忽略了这一起点﹐那么其他一切就都成为舍本逐末。”

  • 搏逐-汉语大词典

    搏逐

    【1】搏击,驱逐。{晋}{王嘉}《拾遗记·唐尧》:“有{秖支之國}獻重明之鳥……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爲害。”{宋}{苏洵}《礼论》:“吾一旦而怒﹐奮手舉挺而搏逐之可也。”

  • 操奇逐贏-汉语大词典

    操奇逐贏

    【1】指商贾居奇牟利。语本《汉书·食货志上》:“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颜师古}注:“奇贏,謂有餘財而蓄聚奇異之物也。”{清}{王韬}《平贼议》:“商人既能操贏致奇﹐轉輸乎遠方﹐以供{中國}﹐則市無不足矣。”{章炳麟}《读<管子>书後》:“黄金棄於礦﹐珠玉棄於淵﹐虎豹之皮﹑鼲貂之裘棄於山林﹐是真所謂{俈}{堯}之時﹐昆吾之美在下﹐雖閉關絶市﹐裹商人之足焉可也﹐又安得夫操奇計贏﹐以成輕重之勢者哉!”亦省作“[操贏]”﹑“[操奇]”。《子华子·晏子问党》:“操贏而制餘﹐商賈之所爲也。”{清}{无名氏}《维新梦》:“商人百計牟利﹐三倍操奇。”{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三》:“使豁然于操奇逐贏之故﹐而後分者可合﹐散者可聚。”亦作“[操贏致奇]”﹑“[操奇計贏]”。

  • 擯逐-汉语大词典

    擯逐

    【1】斥逐。{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宗親擯逐﹐各自分飛。”{黄中黄}《孙逸仙》第二章:“{日本}人之志存{支那}大陸者﹐以爲{康}既遭{清}廷之擯逐﹐則於{清}廷已有十分之絶望。”

  • 攆逐-汉语大词典

    攆逐

    【1】驱逐。《红楼梦》第七八回:“{王夫人}見他精神復初﹐也就信了﹐因告訴攆逐{晴雯}等事。”

  • 攙逐-汉语大词典

    攙逐

    【1】抢步追逐。{元}{关汉卿}《双赴梦》第三折:“兩淚如梭﹐割舍了向前先攙逐﹐見咱呵恐怕收羅。”

  • 斥逐-汉语大词典

    斥逐

    【1】驱逐。《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朝夕商議﹐斥逐忠良﹐拒絶直諫。”{唐}{韩愈}《送穷文》:“雖遭斥逐﹐不忍子疎。”《史记·秦始皇本纪》:“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爲十四縣。”{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汝婦背夫借債﹐讒謗小叔……悖謬之甚!我已專人持札回{蘇}斥逐。”

  • 騰逐-汉语大词典

    騰逐

    【1】奔驰追赶。《魏书·尒朱荣传》:“又以人馬逼戰﹐刀不如棒﹐密勒軍士馬上各齎神棒一枚﹐置於馬側。至於戰時﹐不聽斬級﹐以棒棒之而已﹐慮廢騰逐也。”《新唐书·安务光传》:“騰逐喧躁﹐戰争象也。”

  • 款逐-汉语大词典

    款逐

    【1】缓缓相随。{洪迈}《容斋随笔·大曲伊凉》引{唐}人诗:“求守管絃聲款逐﹐側商調裏唱《伊州》。”

  • 毆逐-汉语大词典

    毆逐

    【1】殴打追逐。{清}{朱彝尊}《捉人行》:“老拳毒手争毆逐﹐慎勿前頭看後頭。”

  • 營營逐逐-汉语大词典

    營營逐逐

    【1】忙忙碌碌。{明}{宋濂}《抱瓮子传》:“夫子恒營營逐逐於一甕間﹐無乃自苦乎?”《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單道世上人﹐營營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關頭﹐打不破酒色財氣圈子。”【2】竞相追逐。{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三节:“羣蟻營營逐逐﹐以企仰此無量之光榮﹐莫肯讓也。”{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二章:“当时政界中人兼营商业以增加收入的颇多﹐即使是中小公务员无力独营﹐也多营营逐逐合力而经之营之。”

  • 情逐事遷-汉语大词典

    情逐事遷

    【1】见“情隨事遷”。

  • 毒逐-汉语大词典

    毒逐

    【1】犹激战。{明}{王志坚}《表异录》卷七:“《國語》:‘挺鈹搢鐸﹐以與{楚王}毒逐於中原。’言鳴金鼓而暴戰也。”《国语·吴语》:“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披甲帶劍﹐挺鈹搢鐸﹐以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

  • 祛逐-汉语大词典

    祛逐

    【1】驱逐(邪妖﹑灾异)。{宋}{洪迈}《全师秽迹》:“{吉先}招迎術士作法祛逐﹐延道流醮謝祀神禱請﹐略不効。”{宋}{洪迈}《夷坚乙志·南禅锺神》:“一妾無故仆地﹐起作神語斥其褻污……{馬氏}謂爲妖厲﹐呼僧誦《首楞嚴呪》祛逐之。”

  • 破逐-汉语大词典

    破逐

    【1】击破并驱逐。《史记·匈奴列传》:“於是{惠后}與{狄后}﹑{子帶}爲内應﹐開{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帶}爲天子。”

  • 眈眈逐逐-汉语大词典

    眈眈逐逐

    【1】贪婪注视﹑急于攫取之貌。语出《易·颐》:“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梁启超}《斯巴达小志》:“顧吾竊睨夫眈眈逐逐於吾旁者﹐爲{斯巴達}還魂者若干國﹐爲{雅典}還魂者若干國。”

  • 競逐-汉语大词典

    競逐

    【1】竞争追逐。《汉书·游侠传序》:“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屬﹐競逐於京師。”{元}{曹之谦}《闲中作》诗:“出門何擾擾﹐競逐名與利。”{晋}{左思}《吴都赋》:“結輕舟而競逐﹐迎潮水而振緡。”

  • 窘逐-汉语大词典

    窘逐

    【1】逼迫驱逐。{太平天囯}{洪仁玕}《干王洪宝制》:“爲義而見窘逐者福矣﹐以天國乃其國也。”

  • 竄逐-汉语大词典

    竄逐

    【1】放逐;流放。{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纔足甘長終。”{明}{高攀龙}《邹忠公惠山祠堂记》:“公立朝直節﹐竄逐坎﹐守志堅貞﹐彪炳史册。”{宋}{苏舜钦}《维舟野步呈子履》诗:“已忘竄逐傷﹐但喜懷抱空。”{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自己本国的言语必然是天天都在练习的﹐丢生的危险倒也比较少﹐除非久居国外或久被囚禁窜逐。”

  • 發逐-汉语大词典

    發逐

    【1】出发追逐。《文选·班固<西都赋>》:“六師發逐﹐百獸駭殫。”{张铣}注:“言天子縱六軍﹐逐百獸。”《後汉书·班固传上》作“發胄”。

  • 耽耽逐逐-汉语大词典

    耽耽逐逐

    【1】瞪目逼视而急欲攫取。语本《易·颐》:“虎視耽耽﹐其欲逐逐。”《汉书·叙传下》“六世耽耽”{唐}{颜师古}注引作“虎視耽耽,其欲浟浟”,曰:“耽耽,威視之貌也。浟浟,欲利之貌也。今《易》浟字作逐。”{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哭哭啼啼﹐假慈悲善瞞老鼠;耽耽逐逐﹐借聲勢巧勝妖狐。”【2】形容贪婪追逐貌。{清}{张岱}《陶庵梦忆·方物》:“{越中}清饞﹐無過余者﹐喜啖方物……耽耽逐逐﹐日爲口腹謀。”

  • 罷逐-汉语大词典

    罷逐

    【1】罢免放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罷逐{趙綰}﹑{王臧}﹐而免丞相{嬰}﹑太尉{蚡}。”《朱子语类》卷一二九:“館閣之士﹐罷逐一空。”

  • 舍本逐末-汉语大词典

    舍本逐末

    【1】《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汉书·食货志下》:“鑄錢采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姦邪不可禁,原起於錢。”謂舍弃农耕,从事工商。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后因以“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只抓细微末节。《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又有一等人﹐自己親族貧乏﹐尚不肯周濟分文﹐到得此輩募緣﹐偏肯整幾兩價布施﹐豈不是舍本從末的癡漢!”{晋}{葛洪}《抱朴子·勗学》:“舍本逐末者﹐謂之勤修庶幾;擁經求己者﹐謂之陸沉迂闊。”《宦海》第一回:“放着一般做官的人﹐不先去考察他們的程度﹐却只嫌着百姓們的程度不合﹐豈不是舍本逐末麽?”亦作“[舍本從末]”。{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汉平帝一》:“{匡衡}﹑{貢禹}不度德﹐不相時﹐舍本逐末。”

  • 笑逐顔開-汉语大词典

    笑逐顔開

    【1】眉开眼笑。形容喜悦的样子。《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教授聽得説罷﹐喜從天降﹐笑逐顔開道:‘若還真個有這人時﹐可知好哩!’”{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八章:“大多数人都很满意﹐笑逐颜开﹐连{刘财发}家都分了一张八仙桌。”《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拿了三百兩銀﹐喜從天降﹐笑逐顔開﹐欣欣然來見{十娘}。”

  • 篡逐-汉语大词典

    篡逐

    【1】谓追逐杀人。抢夺钱财。《史记·货殖列传》:“任俠并兼﹐借交報仇﹐篡逐幽隱﹐不避法禁。”

  • 裸逐-汉语大词典

    裸逐

    【1】相传{商纣王}穷奢极欲, “以酒爲池, 縣肉爲林”, 使男女赤身裸体, 追逐其间。事见《史记·殷本纪》。{晋}{王嘉}《拾遗记·後汉》附{南朝}{梁}{萧绮}录:“酒池裸逐之醜﹐鳴雞長夜之惑﹐事由{商乙}﹐遠仿{燕丹}﹐異代一時﹐可爲悲矣。”

  • 繩逐-汉语大词典

    繩逐

    【1】谓纠举其过失而斥逐之。《南史·贺琛传》:“斗筲之人﹐詭競求進﹐運挈瓶之智﹐徼分外之求﹐以深刻爲能﹐以繩逐爲務﹐長弊增姦﹐實由於此。”

  • 走逐-汉语大词典

    走逐

    【1】跟随, 追逐。{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鵝見録事﹐頻顧而鳴。{祖}乃以錢贖之至僧寺﹐令放爲長生鵝﹐毫不肯入寺﹐但走逐{祖}後。”

  • 趁波逐浪-汉语大词典

    趁波逐浪

    【1】形容奔波; 颠沛。{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四折:“誰想並頭蓮情斷藕絲長﹐搬調的俺趁波逐浪。”{元}{石德玉}《紫云庭》第四折:“當日個爲多情一曲《滿庭芳》﹐曾貶得{蘇東坡}也趁波也趁波逐浪。”

  • 趁浪逐波-汉语大词典

    趁浪逐波

    亦作“[趂浪逐波]”【1】谓随波逐流, 从俗浮沉。{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一心待趂浪逐波﹐恣情的妙舞清歌。”{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三折:“四野如懸鏡﹐不是我趁浪逐波﹐我待要洗耳獨清。”

  • 趁逐-汉语大词典

    趁逐

    亦作“[趂逐]”【1】追随; 相随。{元}{范康}《竹叶舟》第三折:“過得這横橋獨木龍腰瘦﹐見輕鷗﹐厮趁逐﹐粧點秋江秀。”{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延祐}間﹐有富户侵用官資﹐無以爲償。府判{王某}﹐素殘忍﹐乃拘其妻妾子女﹐命以小舟載之{西湖}﹐趁逐遊人﹐收其買姦錢納官。”{唐}{陆龟蒙}《夜泊咏栖鸿》:“可憐霜月暫相依﹐莫向{衡陽}趁逐飛。”【2】为追求。{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尋些虚脾﹐使些機勾﹐用些工夫。再去趁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當日五言詩緊趁逐﹐後來因七弦琴成配偶。”【3】追究; 追查。{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三折:“陛下索趁逐﹐替微臣報冤仇。”

  • 超塵逐電-汉语大词典

    超塵逐電

    【1】腾空而行, 追逐电光。形容奔驰之速。{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大钟寺》:“{長安}少年多馳驟車馬以爲樂﹐超塵逐電﹐勞瘁不辭。”

  • 趕逐-汉语大词典

    趕逐

    【1】驱逐。《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恰好{張郎}趕逐了{引孫}出去﹐心裏得意。”{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將他趕逐出門去了。”{清}{陈天华}《警世钟》:“{東三省}的官員﹐平日趨奉{俄}人﹐無所不至﹐都被{俄}人趕逐出境。”【2】追赶。《朱子语类》卷六八:“非是説天運不息﹐自家去趕逐也﹐要學他如此不息。”《元典章新集·刑部·诸杀》:“{李杞一}望小路奔走﹐{李高三}等又行趕逐。”

  • 較逐-汉语大词典

    較逐

    【1】角逐, 竞争追求。較, 通“角”。{宋}{邵雍}《题四皓庙》诗之一:“正是英雄較逐時﹐未知鹿入何人手。”{後蜀}{顾夐}《渔歌子》词:“酒盃深﹐光影促﹐名利無心較逐。”

  • 酒食徵逐-汉语大词典

    酒食徵逐

    【1】谓酒肉朋友互相邀请吃喝玩乐。语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 酒食游戲相徵逐,詡詡强笑語以相取下。”《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至於衣服奢華﹐酒食徵逐﹐尤宜切戒。”

  • 貪聲逐色-汉语大词典

    貪聲逐色

    【1】贪爱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荡。《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弃德背恩行不孝﹐貪聲逐色縱心懷。”

  • 貶逐-汉语大词典

    貶逐

    【1】降职和放逐。《新唐书·柳宗元传》:“會貶逐中輟﹐不克備究。”{宋}{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君名重天下﹐所會客皆一時賢俊﹐悉坐貶逐。”{明}{李东阳}《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迹》:“{理宗}號爲崇尚儒碩﹐而{真}{魏}二賢貶逐不暇﹐則其爲治可知矣。”

  • 踏逐-汉语大词典

    踏逐

    【1】{宋}{元}时选拔官员的一种名目。由大臣访问人材,荐请朝廷辟召。《元史·选举志四》:“太史院令史﹐部議:如省部發去人員﹐從七品内遷除﹐自行踏逐者﹐降等叙用。”{宋}{苏轼}《与鲜于子骏》之三:“故人{劉格}﹐字{道純}……公若可以踏逐辟召﹐幸先之。”《宋史·选举志六》:“且選才薦能而謂之踏逐﹐非雅名也。況委人以權而不容舉其所知﹐豈爲通術?”【2】寻访;觅求。《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湖北}﹑{京西}置制使{吴拱}﹐言西北來歸之人甚衆﹐望權令踏逐寺觀安泊﹐分給官田﹐貸之牛種﹐權免租税﹐從之。”{明}{高明}《琵琶记·伯喈思家》:“[生]你與我出街坊上尋個便當人﹐待我寄一封書家去則個。[末]男女專當小心踏逐。”

  • 躡逐-汉语大词典

    躡逐

    【1】追逐。{清}{林则徐}《札苏藩司为英船驶至浙江洋面赶修宝山沿海炮台》:“該夷船由東南外洋一直遠去﹐各兵船追踪躡逐﹐至戌刻﹐瞭望不見。”

  • 迫逐-汉语大词典

    迫逐

    【1】犹驱逐。{宋}{苏轼}《答程全父推官书》之一:“初至﹐僦官屋數椽﹐近復遭迫逐﹐不免買地結茅﹐僅免露處。”《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荆棘﹐以來歸我先君。”{清}{谭嗣同}《仁学》二一:“{中國}之民﹐至鬻其身以爲奴隸﹐驅使若牛羊﹐繫役類重囚﹐然尚爲{美國}﹑{南洋}所迫逐而不遑得食。”《三国志·吴志·孙策传》:“時{吴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爲{丹楊}都尉﹐{繇}至﹐皆迫逐之。”【2】指追逐,追赶。《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敵人迫逐﹐未有寧息之期。”

  • 追逐-汉语大词典

    追逐

    【1】追求;逐取。{五代}{齐己}《送玉泉道者回山寺》诗:“應悲塵土裏﹐追逐利名僧。”《楚辞·离骚》:“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宋}{苏轼}《牡丹记叙》:“而近歲尤復變態百出﹐務爲新奇以追逐世好者﹐不可勝記。”【2】跟随;追随。《後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其追逐觀者常有千數。”{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诗:“追逐{李}{杜}參翺翔﹐汗流{籍}{湜}走且僵。”{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一》:“{朱文公}又謂{雄}賦止能填上腔子﹐豈以其文之不工﹐記之不博哉?正以追逐模擬﹐其氣索爾。”{清}{唐孙华}《题<文姬入塞图>诗》:“追逐賢王十二載﹐薄妝瘦盡纖腰肢。”【3】交往过从,征逐。{宋}{朱熹}《社日诸人集西冈》诗:“今朝幸休閑﹐追逐聊嘻嘻。”{明}{文徵明}《题希哲手稿》:“又後數年﹐某與{唐君}{伯虎}亦追逐其間。”《宋史·薛惟吉传》:“與京師少年追逐﹐角抵蹴踘﹐縱酒不謹。”【4】追赶;追击。《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那{吐蕃}一時無措﹐大敗虧輸﹐被{韋臯}追逐出境。”{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八:“窗外燕子飞成燕阵﹐在庭院里﹐投掷着它们紫色的身体﹐互相追逐。”《汉书·赵充国传》:“又有衣裝兵器﹐難以追逐。”【5】追求异性。{冉丹}《沙姆》四:“她终于长大了﹐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被小伙子们追逐着的少女。”{聂绀弩}《历史的奥秘》:“{托洛斯基}英姿飒爽﹐常为女性所追逐。”

  • 追趨逐耆-汉语大词典

    追趨逐耆

    【1】谓追逐时尚。《汉书·扬雄传下》:“今夫弦者﹐高張急徽﹐追趨逐耆﹐則坐者不期而附矣;試爲之施《咸池》﹐揄《六莖》﹐發《簫韶》﹐詠《九成》﹐則莫有和也。”{颜师古}注:“追趨逐耆﹐隨所趨嚮愛耆而追逐之也。趨﹐讀趣。耆﹐讀嗜。”

  • 追風逐影-汉语大词典

    追風逐影

    【1】见“追風躡景”。

  • 追亡逐遁-汉语大词典

    追亡逐遁

    【1】见“追亡逐北”。

  • 追亡逐北-汉语大词典

    追亡逐北

    【1】追击败逃的敌人。《三国志·蜀志·李恢传》:“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追奔逐北﹐掃地無遺。”《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三道俱進﹐果衝{休}伏兵﹐因驅走之﹐追亡逐北﹐徑至{夾石}﹐斬獲萬餘。”亦作“[追亡逐遁]”﹑“[追奔逐北]”。{鲁迅}《<华盖集>後记》:“又好像{楚霸王}……追奔逐北的时候﹐他并不说什么。”《史记·田单列传》:“{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飄風﹐擊刺若雷電。”

  • 追風逐電-汉语大词典

    追風逐電

    【1】形容速度极快。多指马飞速奔驰。{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不施鞍轡﹐而追風逐電﹐馳騁自如。”{清}{陈天华}《狮子吼》楔子:“山風忽起﹐那獅子追風逐電似的﹐追那些虎狼去了。”{北齐}{刘昼}《新论·知人》:“故{孔方諲}之相馬也﹐雖未追風逐電﹐絶塵滅影﹐而迅足之勢固已見矣。”

  • 追奔逐北-汉语大词典

    追奔逐北

    【1】见“追亡逐北”。

  • 追風逐日-汉语大词典

    追風逐日

    同“[追風逐電]”【1】{唐}{杨炯}《後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勵銜策而追風逐日﹐加剪拂則絶電奔星。”

  • 追雲逐電-汉语大词典

    追雲逐電

    【1】极言迅疾。{任光椿}《戊戌喋血记》第三章十四:“毕竟是{张立人}精选的好马﹐果然是四足生风﹐追云逐电。”

  • 迸逐-汉语大词典

    迸逐

    【1】驱逐,斥逐。迸,通“屏”。{明}{刘元卿}《贤奕编·证学》:“{耿楚侗}先生官南都﹐有士人爲惡僧侮辱﹐以告先生﹐白所司治之。其僧逋﹐先生意第迸逐﹐不令復係籍本寺﹐士人未釋然﹐必欲捕而枷之。”{唐}{元稹}《有鸟》诗之五:“秋鷹迸逐霜鶻遠﹐鵩鳥護巢當晝啼。”

  • 逐-汉语大词典

    《集韻》亭歷切,入錫,定。【1】见“逐2逐”。

  • 逐-汉语大词典

    《廣韻》直六切,入屋,澄。【1】追赶;追逐。《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争車,{潁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汉书·李广传》:“其先曰{李信},{秦}時爲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南朝 宋}{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留情顧華寢,遥心逐奔龍。”《新唐书·姚崇传》:“臣年二十,居{廣成澤},以呼鷹逐獸爲樂。”【2】驱逐;放逐。《楚辞·九章·哀郢》:“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史记·陈丞相世家》:“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産,曰:‘亦食穅覈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伯}聞之,逐其婦而弃之。”{唐}{韩愈}《石鼎联句诗》序:“{劉}({劉師服})往見{衡}{湘}間人説云年九十餘矣,解捕逐鬼神,拘囚蛟螭虎豹,不知其實能否也?”【3】追求;求取。《易·既济》:“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南朝 陈}{徐陵}《鸳鸯赋》:“聞道鴛鴦一鳥名,教人如有逐春情。”{宋}{司马光}《答秉国第二书》:“{光}欲一一條對,則恐逐枝葉而忘本根,徒費紙札視聽,無益於進道。”{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他们的来往无非趋势利﹑逐酒食而已。”【4】竞争;争先。《韩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争於氣力。”《後汉书·冯異传》:“當兵革始起,擾攘之時,豪傑競逐,迷惑千數。”{李贤}注:“逐,争也。”{唐}{韩愈}《春雪间早梅》诗:“逐吹能争密,排枝巧妒新。”【5】随;跟随。《楚辞·九歌·河伯》:“靈何爲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王逸}注:“逐,從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張敞}者,{吴}人,不甚稽古,逐鄉俗訛謬,造作書字耳。”{王利器}集解:“逐鄉俗,猶言徇俗。”{宋}{贺铸}《雁後归·采莲回》词:“羞從面色起,嬌逐語聲來。”{毛泽东}《送瘟神》诗之一:“{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様悲歡逐逝波。”【6】依次;一个挨着一个。{唐}{戴叔伦}《送前上饶严明府摄玉山》诗:“更將舊政化鄰邑,遥見逋人相逐還。”{清}{李调元}《剿说·自宋以来多用逐为辞》:“自{宋}以來多用逐字爲辭,如逐人﹑逐事﹑逐件﹑逐年﹑逐月﹑逐時之類,皆謂隨其事物以爲區處,無所脱漏,故云逐也。”{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没有大规模的迂回﹑包围﹑分割﹑穿插,而是逐村﹑逐屋﹑逐壕﹑逐堡的争夺。”【7】强盛,繁盛。《管子·地员》:“其山之淺,有蘢與斥,羣木安逐,條長數大。”{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二》:“《爾雅》曰:‘逐,彊也。’言羣木於是彊盛也。”【8】放荡。《荀子·儒效》:“故《風》之所以爲不逐者,取是以節之也。”{杨倞}注:“逐,流蕩也。”【9】奔走;奔驰。《文选·张衡<南都赋>》:“於是羣士放逐,馳乎沙場。”{李善}注:“逐,馳逐也。”

  • 逐-汉语大词典

    《字彙補》同門切。【1】《山海经·中山经》:“又東二十里,曰{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郭璞}注:“即豚字。”{毕沅}校正:“借遯字爲之,逐又遯省文。”{郝懿行}笺疏:“遯,古文作;是此經之逐,从遯或省,當讀爲豚。”

  • 逐情-汉语大词典

    逐情

    【1】谓迎合下情。《隋书·房陵王勇传》:“爰自近代﹐聖教漸虧﹐俯仰逐情﹐因循成俗。”

  • 逐夷-汉语大词典

    逐夷

    【1】腌鱼肠。{唐}{陆广微}《吴地记·逐夷》:“夷人聞王親征不敢敵﹐收軍入海﹐據東沙洲上。{吴}亦入海逐之﹐據沙洲上﹐相守一月。屬時風濤﹐糧不得度。王焚香禱天﹐言訖東風大震﹐水上見金色逼海而來﹐遶{吴王}沙洲百匝。所司撈漉﹐得魚食之美﹐三軍踊躍。夷人一魚不獲﹐遂獻寶物﹐送降款。{吴王}亦以禮報之﹐仍將魚腹腸肚﹐以鹹水淹之﹐送與夷人﹐因號逐夷。”【2】即鱁鮧,河豚肉。《南齐书·良政传·虞愿》:“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銀鉢盛蜜漬之﹐一食數鉢。”{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书<齐书·虞愿传>後》:“蓋鯸鮧﹐河豚白。蜜漬久藏之﹐使宣味不失﹐故起腹氣。貧家不易得。鯸鮧誤爲鱁鮧﹐又作逐夷。”

  • 逐年-汉语大词典

    逐年

    【1】一年一年地。{唐}{张乔}《秦原春望》诗:“無窮名利塵﹐軒蓋逐年新。”{曹靖华}《飞花集·深沪春意浓似酒》:“一九五九年起﹐造林面积﹐逐年扩大。”{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九》:“苟能搜訪侵收之人﹐籍没其家産﹐從重問遣﹐則錢糧逐年起總矣。”

  • 逐勢-汉语大词典

    逐勢

    【1】追求权势。{唐}{李颀}《行路难》诗:“世人逐勢争奔走﹐瀝膽墮肝惟恐後。”《列子·力命》:“農赴時﹐商趣利﹐工追術﹐仕逐勢﹐勢使然也。”

  • 逐棄-汉语大词典

    逐棄

    【1】驱逐并抛弃。{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呾叉始罗国》:“大王有命﹐書責太子﹐抉去兩目﹐逐棄山谷﹐任其夫妻﹐隨時生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