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釋)是什么意思
不釋-汉语大词典
不釋
【1】不能消除;不能忘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章阿端》:“室人不幸殂謝﹐感悼不釋於懷。”{钱锺书}《围城》五:“我第一次碰到你以后﹐倒常常想你﹐念念不释地恨你。”《楚辞·九章·哀郢》:“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産而不釋。”【2】不宽宥。《後汉书·侯霸传》:“{歆}({韓歆})又證歲將饑凶﹐指天畫地﹐言甚剛切﹐坐免歸田里。帝猶不釋﹐復遣使宣詔責之。司隸校尉{鮑永}固請不能得﹐{歆}及子{嬰}竟自殺。”【3】不舍弃。《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韩非子·五蠹》:“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鑠金百溢﹐{盗跖}不掇。”
兩優釋褐-汉语大词典
兩優釋褐
【1】{宋}代学制之一。内舍生连考两次优等则可以任命为官。释褐,脱下粗劣的短衣,义为做官。《宋史·选举志三》:“{元豐}舊制﹐内舍生校定﹐分優﹑平二等。優等再赴舍試﹐又入優﹐則謂之兩優釋褐﹐中選者即命以京秩﹐除學官。”
仙釋-汉语大词典
仙釋
【1】犹言仙佛。{清}{陈维崧}《五福降中天·丙辰元旦和蘧庵先生韵》词:“任他仙釋﹐筭换了年光﹐也應沾臆。”
保釋-汉语大词典
保釋
【1】请求释放被拘押者,并担保其随时接受传讯或不再重新犯罪。{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卷下:“{天成}見盜婦色美﹐力爲保釋。”{茅盾}《锻炼》:“{梁连长}朝他的同伴看了一眼﹐便想起刚才{王保长}来保释‘油煎猢狲’的时候﹐{刘连长}是不主張释放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四章:“赶快到{开封}托人在抚台﹑藩台﹑臬台三衙门想办法﹐将死罪减轻﹐能保释则保释﹐不能保释则拖延几个月。”【2】指被拘押者在有可靠担保的情况下被司法部门释放。如:他已保释出狱。
假釋-汉语大词典
假釋
【1】法律用语。对服徒刑未满的罪犯,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暂予释放的措施。假释期间,如不再犯罪,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否则,便将前后所判处的刑罚合并执行。
儒釋-汉语大词典
儒釋
【1】儒教和佛教。{唐}{卢纶}《斅颜鲁公送挺赟归翠微寺》诗:“{挺贇}惠學該儒釋﹐袖有{顔}{徐}真草跡。”{宋}{陈善}《扪蝨新话·儒释迭为盛衰》:“吾以是知儒釋二者﹐殆迭爲盛衰。”
冰釋-汉语大词典
冰釋
【1】原谓冰溶化消失。后用以喻指涣散或离散。{汉}{桓宽}《盐铁论·刺权》:“是以耕者釋耒而不勤﹐百姓冰釋而懈怠。何者?己爲之而彼取之。”《老子》:“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與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將釋。”《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臣聞社鼷不灌﹐屋鼠不熏。何則?所託者然也。臣雖薄也﹐得蒙肺附;位雖卑也﹐得爲東藩﹐屬又稱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羣居黨議﹐朋友相爲﹐使夫宗室擯卻﹐骨肉冰釋。斯{伯奇}所以流離﹐{比干}所以横分也。”{颜师古}注:“冰釋﹐言銷散也。”【2】常以喻疑点﹑隔阂﹑误会等完全消除。{明}{李贽}《寄答留都》:“我但不敢害人﹐勿管彼之説我害人。則處己處彼﹐兩得其當﹐紛紛之言﹐自然冰釋。”{郭沫若}《创造十年》九:“原稿我寄还了{寿昌}﹐他的疑团也就冰释了。”{唐}{张说}《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铭》:“七歲屬文﹐邈有高致。十四通五經大旨﹐百家之言﹐先儒未諭﹐一覽冰釋。”{清}{李渔}《怜香伴·强媒》:“老舅與他原是夙好﹐又受新知﹐雖有嫌疑﹐自然冰釋。”
冰解凍釋-汉语大词典
冰解凍釋
【1】比喻障碍和困难像冰融那样消释。《庄子·庚桑楚》:“{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
冰消雪釋-汉语大词典
冰消雪釋
同“[冰消霧散]”【1】《十月》1981年第1期:“至此﹐我们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谅解﹐并从心底深处感到在一起谈一谈是件很愉快的事。最初的对立早已冰消雪释了。”{靳以}《被煎熬的心》:“父亲已经在楼梯口那里等她﹐好象原想申斥她几句﹐看到她便什么都冰消雪释的样子﹐只在急急地问她是不是医院出了什么事。”
凍解冰釋-汉语大词典
凍解冰釋
【1】比喻困难和障碍象冰冻融解那样消释。{宋}{朱熹}《中和旧说序》:“〔予〕則復取{程氏}書﹐虚心平氣而徐讀之﹐未及數行﹐凍解冰釋。”{明}{高攀龙}《讲义·一贯章》:“平日還認夫子有甚高妙﹐到此方知只是如此﹐别無餘法。此之謂豁然貫通﹐此之謂凍解冰釋。”
分釋-汉语大词典
分釋
【1】析解。《晋书·束晳传》:“{晳}在著作﹐得觀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
判釋-汉语大词典
判釋
【1】犹解说。{清}{龚自珍}《通明观科判》:“觀﹑喜﹑安﹑定四支文略﹐無庸判釋。”
剗釋-汉语大词典
剗釋
【1】犹生杀。{南唐}{陈陶}《赠江西周大夫》诗:“剗釋自宸衷﹐平戍在連帥。”
剖釋-汉语大词典
剖釋
【1】分析解说。《陈书·文学传·岑之敬》:“{之敬}剖釋縱横﹐應對如響﹐左右莫不嗟服。”{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旦偶惑浮言﹐未遑代爲剖釋﹐褊心盛氣﹐白簡遽登。”{许杰}《<小说过眼录>自序》:“我想﹐要是在现代的文坛上﹐选一些刚才出版的新作﹐一面加以解释﹐一面加以批判﹐不管在思想内容方面﹐或是形式技巧方面﹐都来一个剖释﹐这或者会引起读者的一些兴趣吧。”
勸釋-汉语大词典
勸釋
【1】犹劝解。《红楼梦》第八十回:“還是{王夫人}﹑{薛姨媽}等安慰勸釋﹐方止住了﹐過那邊去。”
和釋-汉语大词典
和釋
【1】和解,消除。{前蜀}{杜光庭}《汉州太尉于仙居醮词》:“往債前寃﹐未蒙和釋。”{前蜀}{杜光庭}《马师穆尚书土星醮词》:“和釋寃仇﹐銷平殃對。”
帝釋-汉语大词典
帝釋
亦称“[帝釋天]”【1】佛教护法神之一。佛家称其为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主,居{须弥山}顶{善见城}。梵文音译名为{释迦提桓因陀罗}。{南朝} {宋}{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人天感悴﹐帝釋動懷。”{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忉利照園之東﹐帝釋天城之北。”{明}{屠隆}《綵毫记·脱靴捧砚》:“仙宫寳嵌妝﹐帝釋珠交網。”《水浒传》第六回:“諸天壞損﹐懷中鳥雀營巢;帝釋欹斜﹐口内蜘蛛結網。”
帝釋天-汉语大词典
帝釋天
【1】见“帝釋”。
帝釋青-汉语大词典
帝釋青
【1】见“帝青”。
庸釋-汉语大词典
庸釋
【1】舍弃。《书·多方》:“王若曰:‘誥告爾多方﹐非天庸釋有{夏}﹐非天庸釋有{殷}。’”{周秉钧}易解:“庸釋﹐舍棄也。古雙聲連語。”
宥釋-汉语大词典
宥釋
【1】赦免释放。《旧唐书·李勉传》:“時{關}東獻俘百餘﹐詔並處斬﹐囚有仰天嘆者﹐{勉}過問之﹐對曰:‘某被脅制守官﹐非逆者。’{勉}乃哀之﹐上言曰:‘元惡未殄﹐遭點污者半天下﹐皆欲澡心歸化。若盡殺之﹐是驅天下以資凶逆也。’{肅宗}遽令奔騎宥釋﹐由是歸化日至。”
寬釋-汉语大词典
寬釋
【1】宽大免罪。{清}{陈田}《明诗纪事辛籤·夏完淳》:“經略{洪承疇}欲寬釋之﹐謬曰:‘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史记·五宗世家》:“{景帝}少子﹐驕怠多淫﹐數犯禁﹐上常寬釋之。”《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三年》:“{鄩}曰:‘降將未受{梁王}寬釋之命﹐安敢乘馬衣裘乎!’乃素服乘驢至{大梁}。”《东周列国志》第四二回:“{叔武}得{晉侯}寬釋之信﹐急發車騎如{陳}﹐往迎{衛侯}。”
審釋-汉语大词典
審釋
【1】审查释放。{郭孝成}《江苏光复纪事》第一节:“繼至縣署﹐毁去什物﹐内外監獄各犯﹐因恐釋出擾害治安﹐是以加兵防守﹐以便詳行審釋。”
孔釋-汉语大词典
孔釋
【1】儒家与佛教的并称。《南史·徐勉传》:“以{孔}{釋}二教殊途同歸﹐撰《會林》五十卷。”{南朝} {宋}{谢灵运}《与诸道人辨宗论》:“案論{孔}{釋}其道既同;救物之假﹐亦不容異。”{宋}{吕祖谦}《卧游录》:“始得優游山林之下﹐縱心{孔}{釋}之書﹐觸興爲詩……樂有餘也。”{明}{汪廷讷}《狮吼记·生子》:“正是門闌多喜氣﹐{孔}{釋}送生兒。”
孚釋-汉语大词典
孚釋
【1】恳切地解释。{宋}{叶適}《取燕二》:“{徽宗}凶問至﹐{光堯}下哀恫之詔﹐猶以海上之盟孚釋本意以謝天下。”
委釋-汉语大词典
委釋
【1】舍弃。《後汉书·何进传》:“夫違經合道﹐天人所順﹐而反委釋利器﹐更徵外助。”
如釋重負-汉语大词典
如釋重負
【1】像放下沉重负担那样轻松。《穀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郑振铎}《桂公塘》一:“{杜浒}﹐那精悍的中年人﹐叹了一口气﹐如释重负似的﹐不择地的坐了下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花姑子》:“又以衣覆餘餅﹐懵騰酣睡﹐辰分始醒﹐如釋重負。”
杯酒釋兵權-汉语大词典
杯酒釋兵權
【1】指{宋太祖}以和平方式解除将领兵权的事件。{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宴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又以同样手段,解除了藩镇节度使的兵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防止分裂割据。后因以“杯酒釋兵權”称用非军事手段解除将领兵权。{唐人}《金陵春梦》第二集第三回:“为了削平党内群雄﹐必须来一个杯酒释兵权﹐{宋子文}便提出了召开编遣会议的办法。”
校釋-汉语大词典
校釋
【1】校勘注释。{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八·大颠书》:“惟{韓}集參會諸家﹐精爲校釋。”{戈宝权}《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鲁迅}的校释是为了帮助译者校改译文和为了让{日本}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而加的。”{胡適}《<梁任公墨经校释>序》:“{梁先生}的校释﹐有许多地方与{张惠言}﹑{孙诒让}诸人的校释大不相同。”
梵釋-汉语大词典
梵釋
【1】指色界诸天王及欲界帝释天王。《法苑珠林》卷十六:“梵釋及四天王等﹐亦召十方諸佛來集{香山}。”《法苑珠林》卷十七:“時諸梵釋﹑龍王等競來争取我髮。”
獲釋-汉语大词典
獲釋
【1】谓被拘押﹑囚禁者得到释放。《人民日报》1983.1.6:“他曾数次被捕﹐但由于他的巧妙周旋﹐均获释。”《人物》1983年第1期:“一个家伙……劝{章太炎}写‘劝进书’﹐说只要这样做了﹐他就能获释。”
殊釋-汉语大词典
殊釋
【1】绝弃;尽弃。《韩非子·难言》:“捷敏辯給﹐繁於文采﹐則見以爲史。殊釋文學﹐以質性言﹐則見以爲鄙。”{王先慎}集解引{王先谦}曰:“殊釋﹐猶言絶棄。”
攷釋-汉语大词典
攷釋
【1】对某些文字进行考辨和解释。{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二:“篆文奇古﹐予爲攷釋之。”
放釋-汉语大词典
放釋
【1】释放。《後汉书·循吏传·童恢》:“其一(虎)視{恢}鳴吼﹐踴躍自奮﹐遂令放釋。”《英烈传》第三一回:“所有罪過人犯﹐除是十惡難赦的﹐俱各放釋還家。”
救釋-汉语大词典
救釋
【1】获救释放。{清}{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青蓮}〕如果有德於{子儀}……{子儀}救釋之後﹐何又無一字述其恩﹐記其事?”
散釋-汉语大词典
散釋
【1】消解,罢休。《後汉书·陈禅传》:“及至﹐笞掠無筭﹐五毒畢加﹐{禪}神意自若﹐辭對無變﹐事遂散釋。”【2】释放。《陈书·宣帝纪》:“又詔犯逆子弟支屬逃亡異境者﹐悉聽歸首;見縶繫者﹐量可散釋;其有居宅﹐竝追還。”
敦釋-汉语大词典
敦釋
【1】劝解。《宋书·庐陵王义真传》:“聖恩低徊﹐深垂隱忍﹐屢遣中使﹐苦相敦釋。”
敷釋-汉语大词典
敷釋
【1】铺叙阐释。《宋书·颜延之传》:“{高祖}親幸﹐朝彦畢至﹐{延之}官列猶卑﹐引升上席。上使問{續之}三義﹐{續之}雅仗辭辯﹐{延之}每折以簡要。既連挫{續之}﹐上又使還自敷釋﹐言約理暢﹐莫不稱善。”
曲釋-汉语大词典
曲釋
【1】歪曲的解释。{宋}{王安石}《贾魏公神道碑》:“公於傳注訓詁﹐不爲曲釋。”
書不釋手-汉语大词典
書不釋手
【1】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北史·牛弘传》:“〔{牛弘}〕性寬厚﹐篤志於學﹐雖職務繁雜﹐書不釋手。”
注釋-汉语大词典
注釋
【1】用文字解释字句。《隋书·文学传·潘徽》:“總會舊轍﹐創立新意﹐聲别相從﹐即隨注釋。”{明}{王鏊}《震泽长语·经传》:“〔{朱子}〕天文歷律度數﹐無不究悉﹐仍好爲文﹐工於詩﹐工於筆札﹐如《楚詞》﹑{韓}文﹐亦皆注釋。”{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陶潛}《讀山海經》十三首用事﹐今本多差誤﹐各爲注釋之。”【2】解释字句的文字。{唐}{刘知幾}《史通·补注》:“既而史傳小書﹐人物雜記……文言美辭﹐列於章句﹐委曲叙事﹐存於細書。此之注釋﹐異夫儒士者矣。”《<廖仲恺集>前言》:“文中的外国地名﹑人名﹐与现在通用的译名颇不一致﹐为保持原貌﹐未加改动﹐其中重要的作了简略注释。”{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若夫注釋爲詞﹐解散論體﹐雜文雖異﹐總會是同。”
治釋-汉语大词典
治釋
【1】惩治与赦免。借指审理狱讼。{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龚恺》:“視職廉慎﹐治釋神明。”
洞釋-汉语大词典
洞釋
【1】彻底消解。{明}{徐一夔}《<郁离子>序》:“〔《郁離子》〕牢籠萬彙﹐洞釋羣疑。”
消釋-汉语大词典
消釋
【1】消溶,融化。{鲁迅}《野草·雪》:“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礼记·月令》:“〔季冬之月〕行夏令﹐則水潦敗國﹐時雪不降﹐冰凍消釋。”《世说新语·轻诋》“君得{哀}家梨﹐當復不烝食不”{南朝}{梁}{刘孝标}注:“舊語﹐{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釋。”{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妃之初瘞﹐以紫褥裹之。及移葬﹐肌膚已消釋矣。”【2】消除;解除。《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乍見山光水色﹐洗滌心胸。正如酷暑中行﹐遇着清泉百道﹐多時病滯一旦消釋。”{南唐}{李煜}《悼幼子瑞保》诗:“永念難消釋﹐孤懷痛自嗟。”《汉书·杜钦传》:“若此﹐則流言消釋﹐疑惑著明。”{鲁迅}《彷徨·孤独者》:“这仇恨是历了三月之久才消释的。”
涣然冰釋-汉语大词典
涣然冰釋
【1】像冰冻遇热似的一下子消融。多喻疑团﹑困难等很快消除。语出《老子》:“ 涣兮若冰之將釋。”{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涣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爲得也。”{鲁迅}《伪自由书·“多难之月”》:“不过只要将这‘难’字﹐不作国民‘受难’的‘难’字解﹐而作令人‘为难’的‘难’字解﹐则一切困难﹐可就涣然冰释了。”{明}{宋濂}《<笔记>序》:“難决之疑﹐久蔽之惑﹐皆涣然而冰釋。”
涣如冰釋-汉语大词典
涣如冰釋
【1】犹言涣然冰释。《云笈七籤》卷七五:“久即下部血出﹐並鮮血片﹐便無痛苦﹐涣如冰釋。”
涣釋-汉语大词典
涣釋
【1】犹冰释。{明}{范濓}《云间据目抄》卷一:“定盟且誓﹐永焉不諼﹐沉恨幽疑﹐泮然涣釋。”《隐居通议·骈俪二》引{宋}{欧圣弼}《进<周礼六官辨>表》:“臣退揆蒙愚﹐未能涣釋。”{章炳麟}《文学说例》:“雖似涣釋﹐方更窮詰﹐抑亦賢智之過歟?”
涣若冰釋-汉语大词典
涣若冰釋
【1】犹言涣然冰释。《续资治通鉴·元顺帝元统元年》:“{澄}({吴澄})答問亹亹﹐使人涣若冰釋。”
演釋-汉语大词典
演釋
【1】阐述,解释。{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昔如來嘗於中止﹐時{天帝釋}以四十二疑事畫石請問﹐佛爲演釋﹐其迹猶在。”{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南华真经注疏》:“其疏順文演釋﹐雖鮮所發明﹐而通暢不氾濫。”
手不釋卷-汉语大词典
手不釋卷
【1】手执书本没有放下的时候。形容勤读不倦。《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论》“〔{文帝}〕博聞彊識﹐才藝兼該”{裴松之}注引{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四:“{習吉}好學﹐有筆述﹐雖馬上軍前﹐手不釋卷。”《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晩好讀書﹐手不釋卷﹐《史》《漢》事多所諳憶。”{鲁迅} 《而已集·读书杂谈》:“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手不釋書-汉语大词典
手不釋書
【1】犹手不释卷。《北史·序传·李义雄》:“{義雄}有識悟﹐勤學﹐手不釋書。”{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釋書。”
振兵釋旅-汉语大词典
振兵釋旅
【1】收缴兵器,解散军队。《史记·周本纪》:“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唐}{陈子昂}《谏曹仁师出军书》:“臣聞古之天子﹐方建大禮﹐必先振兵釋旅﹐以告成功。”亦作“[振兵澤旅]”。《史记·孝武本纪》:“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後封禪。”{裴駰}集解引{徐广}曰:“古‘釋’字作‘澤’。”
排釋-汉语大词典
排釋
【1】排解,调解。{清}{王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放告》:“閭閻雀起于一時之忿争﹐因而趨告。若得親友解勸﹐延至告期﹐其人怒氣已平﹐杯酒壺茗﹐便可兩爲排釋。”
歡釋-汉语大词典
歡釋
【1】欢欣开怀。《文选·嵇康<琴赋>》:“其康樂者聞之﹐則欨愉歡釋﹐抃舞踊溢。”{李周翰}注:“釋﹐縱也。”
心凝形釋-汉语大词典
心凝形釋
【1】精神专注,达到忘形的境界。{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清}{张裕钊}《答吴挚甫书》:“若夫專以沉思力索爲事者﹐固時亦可以得其意﹐然與夫心凝形釋﹐冥合於言議之表者﹐則或有間矣。”《列子·黄帝》:“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幹殼﹐竟不知風乘我耶﹐我乘風乎。”
愛不忍釋-汉语大词典
愛不忍釋
【1】喜欢得舍不得放下。极言喜爱。{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知道您颇喜欢精印本《引玉集》﹐大有‘爱不忍释’之概。”亦作“[愛不釋手]”。{清}{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小暑日﹐{王眉叔}學博自{武林}歸﹐以{娱園主人}畫團扇相贈……兒起坐桃笙上﹐愛不釋手。”{秦牧}《艺海拾贝·菊花与金鱼》:“我国邮局曾经发行过一套菊花邮票和一套金鱼邮票﹐这两套小彩画都是令人看了爱不释手的。”{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条幅扇头诗》:“又于扇頭見一絶云:‘一夜東風草翦齊﹐如絲春雨濕香泥……’亦愛不忍釋。”
愛不釋手-汉语大词典
愛不釋手
【1】见“愛不忍釋”。
意釋-汉语大词典
意釋
【1】不拘泥于字面而从意义上加以解释。{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八:“倘有難字﹐則加音釋;偶有艱語﹐則加意釋。”
慰釋-汉语大词典
慰釋
【1】宽慰;宽解。{宋}{苏辙}《答陈师仲书》:“手足舞蹈﹐以自慰釋。”《汉书·谷永传》:“慰釋皇太后之憂愠﹐解謝上帝之譴怒。”{颜师古}注:“釋﹐散也。”{明}{沈德符}《野獲编·外郡·南宋陵寝》:“初﹐梓宫來歸﹐有{王之道}者﹐請斵神櫬之下者視之﹐然後奉安。時議不從﹐預製衮冕納之於槨。蓋此舉姑以慰釋人心﹐一辨真僞﹐則事體便難收拾矣。”
省釋-汉语大词典
省釋
【1】释放。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庚子惠州起义记》:“{宫崎}被逮下獄﹐{中山先生}時與{英國}同志{摩根}在{越南}{西貢}﹐聞耗往救﹐得以省釋﹐遂相偕同船赴{香港}。”{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自首》:“今老而知非﹐諒無他逞﹐自應憫其歸意﹐取具連名公保﹐徑行省釋。”
申釋-汉语大词典
申釋
【1】说明解释。《文献通考·经籍十四》:“《五禮精義》十卷……首載{唐}禮﹐參引古義﹐申釋其文。”《後汉书·冯勤传》:“{勤}還﹐陳{霸}本意﹐申釋事理﹐帝意稍解﹐拜{勤}尚書僕射。”
蠲釋-汉语大词典
蠲釋
【1】消除;解除。{前蜀}{杜光庭}《司封毛绚员外解灾醮词》:“伏
賜臣解消災滯﹐蠲釋凶衰。”
稀釋-汉语大词典
稀釋
【1】在溶液中再加入溶剂使溶液的浓度变小。亦指加溶剂于溶液中以减小溶液浓度的过程。
矜釋-汉语大词典
矜釋
【1】怜悯开释。《明史·白瑜传》:“今逐臣久錮﹐纍臣久羈﹐一蒙矜釋﹐即可感格天心。”《明史·宋玫传》:“又言獄囚稽滯瘐死﹐與刑死幾相半﹐宜有矜釋。”
矜平躁釋-汉语大词典
矜平躁釋
【1】谓心平气和﹐有涵养。{柳亚子}《毛主席招谈于红岩嘴办事处归後有作》诗之二:“得坐光風霽月中﹐矜平躁釋百憂空。”《负曝闲谈》第十三回:“就以{陳鐵血}這樣的矜平躁釋﹐也要被他們鼓動起來﹐其餘初出茅廬的少年子弟﹐是更不用説了。”
考釋-汉语大词典
考釋
【1】考证解释古文字或古代文献。{季羡林}《吐火罗语的发现与考释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另外一种……经学者们的考释﹐定名为粟特语﹐也是属于印欧语系的。”
融釋貫通-汉语大词典
融釋貫通
同“[融會貫通]”【1】{清}{戴名世}《<读易质疑>序》:“世苟有通經學古之士﹐潛心冥會﹐融釋貫通﹐其於{程}{朱}繼志述事﹐能補其所未及﹐是亦{程}{朱}之功臣也。”
融釋-汉语大词典
融釋
【1】通解;解释。{清}{戴名世}《自订时文全集序》:“見近日所雕刻流傳﹐熟習人口者﹐卑弱不振﹐私竊歎之﹐因以其平日所窺探於經史及諸子者﹐條貫融釋﹐自闢一徑而行。”【2】熔解。{宋}{吴淑}《江淮异人录·耿先生》:“反視其下﹐若垂酥滴乳之狀﹐蓋初爲火之所融釋也。”【3】消失;化解。{贾思勰}《齐民要术·插梨》原注引《永嘉记》:“{青田村}民家﹐有一梨樹﹐名曰‘官梨’;子大﹐一圍五寸。常以供獻﹐名曰‘御梨’。實落地即融釋。”{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书》之二:“熟觀{鹿門}之文及{鹿門}與人論文之書﹐門庭路徑與鄙意殊有契合﹐雖中間小小異同﹐異日當自融釋﹐不待喋喋也。”{宋}{叶適}《<沈子寿文集>序》:“讀之者如設芳醴珍殽﹐足飲饜食而無醉飽之失也﹐又能融釋衆疑。”
舒釋-汉语大词典
舒釋
【1】犹舒畅。{唐}{张说}《贺祈雨感应表》:“羣心舒釋﹐聖情開暢。”{唐}{元稹}《葬安氏志》:“大都女子由人者也﹐雖妻人之家﹐常自不得舒釋﹐況不得爲人之妻者。”
箋釋-汉语大词典
箋釋
【1】犹笺注。{清}{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梅村}詩從未有註。近時{黎城}{靳榮藩}字{介人}﹐以十年之功﹐爲之箋釋。”{郑文焯}《鹤道人论词书》:“〔余〕曩嘗博徵{唐}{宋}樂紀及管色八十四調﹐求之三年﹐方稍悟樂祖微眇﹐悉取《詞源》之言律者﹐鋭意箋釋﹐斠若畫一﹐豈旦夕能畢其説耶?”
自釋-汉语大词典
自釋
【1】自行宽解。{唐}{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心病言少次第﹐不足遠寄﹐但用自釋。”《宋史·田景咸传》:“性鄙吝﹐務聚斂……後罷鎮﹐常忽忽不樂。妻識其意﹐引{景咸}徧閲囊儲﹐{景咸}方自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元帝}在{江}{荆}間﹐復所愛習﹐召置學生﹐親爲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乃至倦劇愁憤﹐輒以講自釋。”【2】自我解释。{唐}{元结}《文编序》:“叟之命稱﹐則著于自釋云。”《吕氏春秋·上德》:“太子不肯自釋﹐曰:‘君非{麗姬}﹐居不安﹐食不甘。’遂以劍死。”
縱釋-汉语大词典
縱釋
【1】谓宽容纵放。《汉书·宣帝纪》:“今吏或以不禁姦邪爲寬大﹐縱釋有罪爲不苛。”《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且{世充}尚蒙寬宥﹐況於餘黨﹐所宜縱釋。”{清}{管同}《楚昭王论》:“夫苟君臣不忘仇讎﹐則必明飭政刑以肅紀綱﹐安有縱釋罪人而可以爲治者。”
赦釋-汉语大词典
赦釋
【1】免罪释放。《後汉书·王符传》:“輕薄姦軌……反一
悉蒙赦釋。”
賠釋-汉语大词典
賠釋
【1】赔罪解释。《红楼梦》第十六回:“你明兒見了他﹐好歹賠釋賠釋﹐就説我年輕﹐原没見過世面﹐誰叫大爺錯委了他呢。”
躁釋-汉语大词典
躁釋
【1】没有烦恼,心平气和。《负曝闲谈》第十三回:“就以{陳鐵血}這樣的矜平躁釋﹐也要被他們鼓動起來。”
逃釋-汉语大词典
逃釋
【1】逃归佛门。{宋}{无名氏}《鬼董·周浩》:“妻不知從何來﹐怒罵曰:‘無行!棄我逃釋﹐謂終不能近汝耶?’”{清}{归庄}《避乱投浮佛寺》诗:“跡幻儒逃釋﹐途窮弟累兄。”
逐釋-汉语大词典
逐釋
【1】旧时官府谓无罪释放。{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杂课·赃罚》:“每年上司查取贖鍰起數﹐開報達部。無﹐則以一二雀角小事﹐俱經逐釋﹐並無罰有贖穀回覆。”
通釋-汉语大词典
通釋
【1】疏通解释。《北史·宇文恺传》:“令録其疑難﹐爲之通釋﹐皆出證據﹐以相發明。”《北史·成淹传》:“{淹}上《接輿釋游論》﹐帝覽之﹐詔尚書{李訢}曰:‘卿諸人不如{成淹}論﹐通釋人意。’”{清}{浦起龙}有《史通通釋》。
遣釋-汉语大词典
遣釋
【1】排遣释解。{清}{唐孙华}《题蒙泉湄亭图》诗:“談笑把杯鐺﹐遣釋賴文字。”
道儒釋-汉语大词典
道儒釋
【1】道家﹑儒家和佛家的合称。{唐}{郑仁表}《左拾遗鲁国孔府君墓志铭》序:“《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之教必闡於道儒釋﹐釋固無嗣﹐皇家公家﹐道儒之餘慶也。”
道釋-汉语大词典
道釋
【1】指僧道。{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一》:“工人物﹑山水﹑道釋﹐尤長于界畫。”【2】道教和佛教的合称。《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是以示來生者﹐蔽虧於道釋﹐不得已﹐杜幽闇者﹐冥符於{姬}{孔}﹐閉其兑。”{宋}{高承}《事物纪原》有“道釋科教”部。
釋-汉语大词典
釋
“[释]”的繁体字。《廣韻》施隻切,入昔,書。【1】解释;阐释。《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釋不朝正于廟也。”{杜预}注:“釋,解也。”{孔颖达}疏:“解釋公所以不得親自朝正也。”{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專修{丘明}之傳以釋經,經之條貫,必出于傳。”{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岣嶁碑〕字皆科斗,不可識。{嘉靖}初,國子生{沈鎰}自謂能辨此,因爲之釋。”{章炳麟}《訄书·清儒》:“至{清}世,爲疏者……《詩》疏稍膠,其佗皆過舊釋。”【2】消溶;熔化。《老子》:“涣兮若冰將釋。”《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彼皆習之,魂往必釋之。”{王夫之}通释:“釋,銷鎔也。”{汉}{桓宽}《盐铁论·褒贤》:“{東方朔}自稱辯略,消堅釋石,當世無雙。”{宋}{王安石}《次韵和中甫兄春日有感》:“雪釋沙輕馬蹄疾,北城可游今暇日。”{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现在既知道{蚩尤}是赤化的祖师,那疑团就可冰释了。”【3】解开。《诗·郑风·大叔于田》:“抑釋掤忌,抑鬯弓忌。”{朱熹}集传:“釋,解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三国演义》第一二〇回:“{濬}釋其縛,焚其櫬,以王禮待之。”{蔡东藩}《南北史通俗演义》第六四回:“及西師入都,{蕭棟}及二弟{橋}{樛},得從密室出走,途次遇着{杜崱},替他釋去鎖械。”【4】脱掉。{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東郊何時開,帶甲且未釋。”【5】解除;消除。《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彊敵未殄,海内未乂,三軍有無已之役,{江}境有不釋之備。”{宋}{叶適}《平阳县代纳坊场钱记》:“補青册之缺,釋飲户之負,不勝大願。”{鲁迅}《花边文学·再论重译》:“看到{穆木天}先生的《论重译及其他》下篇的末尾,才知道是在释我的误会。”【6】废弃;放弃。《书·多方》:“非天庸釋{有夏}。”{孔颖达}疏:“非天用廢{有夏},{夏桀}縱惡自棄也。”《韩非子·难势》:“無慶賞之勸,刑罰之威,釋勢委法,{堯}{舜}户説而人辨之,不能治三家。”《汉书·冯野王传》:“今釋令與故事而假不敬之法,甚違闕疑從去之意。”{颜师古}注:“釋,廢棄也。”{宋}{苏轼}《拟殿试策问》:“永惟子大夫釋畎畝之安,輕千里之遠,而從朕遊者,夫豈爲利禄哉!”【7】放下。《庄子·养生主》:“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汉}{桓宽}《盐铁论·褒贤》:“然戍卒{陳勝}釋輓輅,首爲叛逆,自立{張楚},素非有{回}{由}處士之行,宰相列臣之位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忽一樵人至前,釋擔抽利刃。”【8】遗留。《仪礼·士虞礼》:“舉魚腊俎,俎釋三个。”{郑玄}注:“釋,猶遺也。”{胡培翚}正义:“謂舍之不舉也。遺又訓留,謂留三个於俎,以爲陽厭之用。”【9】释放。《书·武成》:“釋{箕子}囚。”《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楚}執{宋公}以伐{宋}。冬,會于{薄}以釋之。”《文选·潘岳<马汧督诔>》:“戎釋我徒,顯誅我帥。”{吕延济}注:“釋,放。言放其衆而誅其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婦不得已,實供:‘曾與{宿}言。’公於是釋{鄂}拘{宿}。”【10】赦宥;免除。《国语·鲁语上》:“君今來討弊邑之罪,其亦使聽從而釋之,必不泯其社稷。”{韦昭}注:“釋,置也。”《汉书·赵充国传》:“釋有罪,誅無辜。”{颜师古}注:“釋,置也,放也。”{唐}{韩愈}《路旁堠》诗:“臣愚幸可哀,臣罪庶可釋。”{蔡东藩}《南北史通俗演义》第六一回:“{僧辯}侃侃直陳,有條有理,{繹}聞知,忙釋令出獄,面加慰勞。”【11】放逐。《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釋{盧蒲嫳}于北竟。”{杜预}注:“釋,放也。”{杨伯峻}注:“謂逐之于北邊。”【12】浸渍。《礼记·内则》:“欲濡肉,則釋而煎之以醢。”{孔颖达}疏:“若欲得濡肉,則以水潤釋而煎之以醢也。”【13】淘米。《诗·大雅·生民》:“釋之叟叟,烝之浮浮。”{毛}传:“釋,淅米也。”{孔颖达}疏:“淅米,謂洮米也。”【14】{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泛指佛教或僧人。{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义解·释道安》:“初,{魏}{晉}沙門,依師爲姓,故姓各不同。{安}以爲大師之本,莫尊{釋迦},乃以‘釋’命氏。”按,僧尼称“释”,自此始。{唐}{卢纶}《斅颜鲁公送挺贇归翠微寺》诗:“{挺贇}惠學該儒釋,袖有{顔}{徐}真草跡。”【15】文体名。{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释》:“按字書云:‘釋,解也。’文既有解,又復有釋,則釋者,解之别名也。”{汉}{蔡邕}有《释诲》,{晋}{皇甫谧}有《释劝》﹑{束晳}有《玄居释》,{唐}{韩愈}有《释言》。
釋-汉语大词典
釋
“[释]”的繁体字。通“[懌]”。《字彙補》羊益切。【1】喜悦。《亢仓子·全道》:“{亢倉子}聞之,色有不釋。”{三国 魏}{嵇康}《琴赋》:“其康樂者聞之,則欨愉懽釋。”{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有得有喪,勃然不釋。”
釋冕-汉语大词典
釋冕
【1】引申为辞官。{晋}{石崇}《思归叹》诗:“舒篇卷兮與聖談﹐釋冕投紱兮希{彭}{聃}。”【2】脱去冠冕。《书·康王之诰》:“羣公既皆聽命﹐相揖趨出﹐王釋冕﹐反喪服。”
釋服-汉语大词典
釋服
【1】脱去朝服。《仪礼·乡饮酒礼》:“主人釋服﹐乃息司正。”{郑玄}注:“釋朝服﹐更服玄端也。”【2】除去丧服。谓除丧。{宋}{叶適}《兵部尚书徽猷阁学士赵公墓志铭》:“〔{趙公}〕釋服﹐知{揚州}。”{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左朝臣﹐子孫初釋服﹐朝見兩宫﹐皆當泣涕。”《史记·孝文帝本纪》:“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
釋軷-汉语大词典
釋軷
【1】古代使者远行,设酒脯,祭道神的礼节。《仪礼·聘礼》:“出祖釋軷﹐祭酒脯﹐乃飲酒于其側。”{郑玄}注:“釋酒脯之奠於軷﹐爲行始也。《詩傳》曰:‘軷﹐道祭也﹐謂祭道路之神。’”
釋口-汉语大词典
釋口
【1】住口,停口。《红楼梦》第三回:“{雨村}一面打恭﹐謝不釋口﹐一面又問。”{清}{李渔}《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中人以下之資﹐數百遍尚難釋口。”
釋侣-汉语大词典
釋侣
【1】僧侣。{宋}{朱熹}《夏日》诗之二:“望山懷釋侣﹐盥手閲仙經。”
釋鞌-汉语大词典
釋鞌
【1】见“釋鞍”。
釋放-汉语大词典
釋放
【1】恢复被拘捕﹑关押者的人身自由。{宋}{苏轼}《应诏论四事状》:“即是{執中}所奏欠户﹐自是貧困之人﹐皆當釋放矣。”《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誅其首惡﹐餘皆釋放﹐復爲平民。”《醒世恒言·灌园叟晩逢仙女》:“〔大尹〕即於獄中吊出{秋公}﹐立時釋放。”【2】脱掉;解开;解除。{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律法﹐後期者當斬﹐喒遂釋放其縛﹐縱令亡去。”{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除免你那腹内愁﹐頓脱了眉上鎖﹐釋放了心頭病。”《三国志·吴志·薛莹传》:“釋放巾褐﹐受職剖符。”【3】散放;放出。如:原子核被高速度运动的中子撞击时﹐就释放出原子能。
釋種-汉语大词典
釋種
【1】即{塞}种。古族名。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前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一带,前第二世纪前期因{大月氏}人西迁,侵入其地,一部分南下征服{罽宾}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者后与新侵入的{乌孙}人混合。《汉书·张骞传》“{月氏}已爲{匈奴}所破﹐西擊{塞}王”{唐}{颜师古}注:“塞﹐音先得反。{西域}國名﹐即佛經所謂{釋}種者。塞﹑釋聲相近﹐本一姓耳。”【2】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是古{印度}{释迦}族人,简称为“釋種”。后亦泛指佛教信徒。{唐}{虞世南}《破邪论序》:“既學博而心下﹐亦守卑而調高﹐實{釋}種之梁棟﹐人生之羽儀者也。”{唐}{刘禹锡}《送僧元暠南游》诗引:“萬姓歸佛﹐盡爲{釋}種﹐如河入海﹐無復水名。”
釋冤-汉语大词典
釋冤
【1】谓释放无罪被冤之人。{汉}{焦赣}《易林·兑之颐》:“啟户開門﹐巡狩釋冤﹐{夏臺}﹑{牖里}﹐{湯}{文}悦喜。”
釋縛-汉语大词典
釋縛
【1】谓解开捆绑的绳索。{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普式庚}《高加索累囚行》〕中記{俄}之絶望青年﹐囚于異域﹐有少女爲釋縛縱之行﹐青年之情意復蘇﹐而厥後終于孤去。”{蔡东藩}《南北史通俗演义》第五六回:“〔{高澄}〕待了半日﹐方見心上人兒﹐被軍士押至……當即令軍士釋縛﹐載以良馬﹐導入都中私第。”
釋憤-汉语大词典
釋憤
【1】消除愤怒;排遣愤懑。{唐}{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五十韵》:“鬼神潛釋憤﹐夷狄遠輸誠。”{鲁迅}《华盖集续编·小引》:“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谓公理或正义。”
釋部-汉语大词典
釋部
【1】指佛教的典籍。《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談空空於釋部﹐覈玄玄於道流。”{李善}注:“釋部﹐内典也。”{李周翰}注:“釋部﹐謂佛經也。”
釋勞-汉语大词典
釋勞
【1】消除辛劳。《文选·张衡<东京赋>》:“且歸來以釋勞﹐膺多福以安悆。”{薛综}注:“乃釋吏士之劬勞。”
釋典-汉语大词典
釋典
【1】指佛经。《资治通鉴·陈长城公祯明二年》:“〔{沈后}〕唯尋閲經史及釋典爲事。”{胡三省}注:“釋典﹐佛經也。”{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其通曉釋典語録者﹐特藉此以了性也。”《晋书·何充传》:“性好釋典﹐崇修佛寺。”
釋累-汉语大词典
釋累
【1】谓消除贪欲。《後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论》:“遠隙以全忠﹐釋累以成孝。”《後汉书·西域传论》:“詳其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李贤}注:“釋累﹐謂去貪欲也。”
釋難-汉语大词典
釋難
【1】解答诘难。{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不得已而忿激之﹐聊以釋難解嘲﹐輕率躁妄﹐何嘗由衷?”{唐}{刘知幾}《史通·惑经》:“答{言偃}之絃歌﹐則稱戲言以釋難。”【2】解除危难。《战国策·赵策三》:“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爲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釋儒-汉语大词典
釋儒
【1】指僧人和儒生。{清}{魏源}《江南吟》之九:“嗚呼﹐胡不盡頒離宫賜釋儒!”
釋門-汉语大词典
釋門
【1】佛门。《西游记》第五三回:“我因歸正釋門﹐秉誠僧教﹐這一向登山涉水﹐把我那幼時的朋友也都疏失。”《俱舍论》卷七:“不越釋門﹐因緣正理。”{唐}{张祜}《秋夜宿灵隐寺师上人居》诗:“貧知交道薄﹐老信釋門空。”
釋結-汉语大词典
釋結
【1】谓解决疑难。{汉}{孔融}《荐祢衡表》:“解疑釋結﹐臨敵有餘。”{三国} {魏}{刘劭}《人物志·体别》:“能在釋結﹐失在流宕。”
釋淚-汉语大词典
釋淚
【1】谓消除悲伤。《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親眷朋友﹐每每備了酒餚﹐與他釋淚﹐他也頗不在心上了。”
釋絰-汉语大词典
釋絰
【1】谓脱除丧服。绖,丧服中用的麻带。{宋}{岳珂}《桯史·赵希光节概》:“余歸﹐未釋絰﹐而{衛公}薨﹐輀車西泝。”
釋像-汉语大词典
釋像
【1】指佛像。《古今图书集成》卷八二引{明}{乔宇}《游摄山记》:“殿後有石浮圖﹐數丈﹐極精巧﹐所鐫釋像于上﹐寸許者眉髮皆具。”
釋幣-汉语大词典
釋幣
【1】古代用币帛祝告宗庙﹑神灵的一种礼仪。《仪礼·聘礼》:“釋幣于行。”{胡培翚}正义引{陈祥道}《礼书》:“‘覲禮﹐侯氏將朝王﹐釋幣于禰;聘禮﹐賓將受命﹐釋幣于禰于行﹐皆幣而已﹐則釋幣猶釋菜耳﹐牲牢酒齊不預也。’今案釋幣有幣無牲﹐告而不祭。”《仪礼·聘礼》:“厥明﹐賓朝服﹐釋幣于禰。”
釋然-汉语大词典
釋然
【1】喜悦貌。《庄子·齐物论》:“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成玄英}疏:“釋然﹐怡悦貌也。”{宋}{司马光}《论财利疏》:“一朝京師得雨﹐遠方未遍﹐則君臣釋然相慶﹐不復以民食爲念。”
釋道-汉语大词典
釋道
【1】佛教和道教的并称。{明}{沈德符}《野獲编·释道·僧道异恩》:“蓋{憲宗}於釋道二教﹐俱極崇信如此。”{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有卷名“釋道”。【2】指僧人和道士。{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星灯》:“初八日傳爲諸星下界﹐燃燈爲祭……觀寺釋道亦將施主檀越年命星庚記注﹐於是夕受香儀。”
釋老-汉语大词典
釋老
【1】{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并称。亦指佛教和道教。{宋}{司马光}《子厚先生哀辞》:“{釋}{老}比尤熾﹐羣倫將蕩然。”{清}{戴名世}《陈大士稿序》:“當是時﹐{釋}{老}諸子之書盛行。”《周书·武帝纪上》:“帝御{大德殿}﹐集百僚﹑道士﹑沙門等討論{釋}{老}義。”
釋回增美-汉语大词典
釋回增美
【1】《礼记·礼器》:“禮,釋回,增美質。”{郑玄}注:“釋,猶去也;回,邪辟也;質,猶性也。”后以“釋回增美”谓去除邪僻,增加美善。{章炳麟}《代议然否论》:“承五十葉平等之緒風﹐雖{東胡}入主﹐猶不能恣情滑亂﹐而反除{江}左世奴之制﹐爲之釋回增美﹐是{震旦}所以卓絶矣。”
釋旅-汉语大词典
釋旅
【1】谓解除军事行动。《史记·封禅书》:“古者振兵釋旅﹐然後封禪。”
釋嫌-汉语大词典
釋嫌
【1】消除嫌隙。{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六七回:“{洋}終未釋嫌﹐及{岳}辭歸﹐即令{歸彦}賫鴆賜{岳}。”《宋史·吕午传》:“邊閫角立﹐當協心釋嫌﹐而乃幸災樂禍﹐無同舟共濟之心。”
釋綬-汉语大词典
釋綬
【1】犹让位。《文选·曹冏<六代论>》:“{漢}宗室王侯解印釋綬﹐貢奉社稷﹐猶懼不得爲臣妾。”{张铣}注:“解印釋綬﹐謂奪其位也。”
釋疑-汉语大词典
釋疑
【1】消除疑问或疑难。{宋}{曾巩}《祭宋龙图文》:“公在朝廷﹐羣公百司﹐解惑釋疑﹐公爲蓍龜。”
釋聃-汉语大词典
釋聃
【1】{释迦牟尼}与{老聃}。亦泛指佛教与道教。{太平天囯}{洪仁玕}《资政新篇》:“談世事﹐足以悶人心﹐論九流﹐足以惑衆志﹐{釋}{聃}尚虚無﹐尤爲誕妄之甚。”
釋怨-汉语大词典
釋怨
【1】消除怨忿。{晋}{潘岳}《射雉赋》:“醜夫爲之改貌﹐憾妻爲之釋怨。”
釋帝-汉语大词典
釋帝
【1】梵语“釋提桓因”的略称。{唐}{杨炯}《梓州惠义寺重阁铭》:“借如梵天之闕﹐{釋帝}之宫﹐兩曜城池﹐五雲樓觀。”
釋學-汉语大词典
釋學
【1】指佛学。《北史·李同轨传》:“{梁武}({梁武帝})深耽釋學﹐遂集名僧於其{愛敬}﹑{同泰}二寺﹐講《涅槃大品經》﹐引{同軌}豫席。”
釋采-汉语大词典
釋采
【1】见“釋菜”。
釋米-汉语大词典
釋米
【1】犹淘米。{清}{钱谦益}《清河道中》诗之二:“心如行枚銜舌底﹐身如釋米簸車中。”
釋解-汉语大词典
釋解
【1】解决疑难事件或问题。{五代}{冯延巳}《昆仑奴传》:“生曰:‘汝輩何知﹐而問我襟懷間事。’{磨勒}曰:‘但言﹐當爲郎君釋解﹐遠近必能成之。’”【2】解释,说明因由。{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悰}({杜悰})嘗以事怪琳({歐陽琳})客或有爲{琳}釋解者。”
釋例-汉语大词典
釋例
【1】阐释他人或自己著作内容的凡例。{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又别集諸例及地名﹑譜第﹑歷數﹐相與爲部﹐凡四十部﹐十五卷﹐皆顯其異同﹐從而釋之﹐名曰《釋例》。將令學者觀其所聚異同之説﹐釋例詳之也。”
釋獲-汉语大词典
釋獲
【1】古代行乡射礼时,射者每中一箭,记分者放一根筹子以计算成績。犹今之竞赛记分。《仪礼·乡射礼》:“司射遂進﹐由堂下北面命曰:不貫不釋……乃射﹐若中﹐則釋獲者坐而釋獲﹐每一个﹐釋一筭﹐上射於右﹐下射於左﹐若有餘筭﹐則反委之。”
釋警-汉语大词典
釋警
【1】解除警戒。谓安宁无事。《文选·张协<七命>》:“丹冥投烽﹐青徼釋警。”{张铣}注:“青徼﹐東方;謂{吴}已平﹐釋捨戍候﹐不用卒也。”
釋甲-汉语大词典
釋甲
【1】脱下战衣。谓士无戒备。{梁启超}《新民说》:“昔{希臘}列邦﹐干戈相尋﹐一遇{波斯}之來
﹐則忽釋甲而相與歃血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慶氏}之馬善驚﹐士皆釋甲束馬而飲酒﹐且觀優。”亦指罢兵。{汉}{陈琳}《为袁绍上汉帝书》:“雖欲釋甲投戈﹐事不得已。”
釋讀-汉语大词典
釋讀
【1】谓考证并解释古代语言文字。
釋迦牟尼-汉语大词典
釋迦牟尼
【1】[梵kyamuni]约公元前563-前483年,佛教始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为{中印度}{迦毘罗国}王{净饭王}长子,母名{摩耶}。年十九(一说二十九)岁入雪山苦行六年,出山后,在迦{耶山菩}提树下,得悟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说苦集灭道四谛及八正道,以后四出,Z四十馀年,年八十示寂于{拘尸那伽城}{跋陀河}边娑罗双树间。“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弟子甚多,著名者有{大迦叶}等十人,称佛门十哲。
釋仗-汉语大词典
釋仗
【1】放下兵器。《旧唐书·屈突通传》:“{顯和}({桑顯和})呼其衆曰:‘京師陷矣﹐汝並{關西}人﹐欲何所去?’衆皆釋仗。”
釋位-汉语大词典
釋位
【1】用为赞辅朝政之称。《新唐书·李光弼传赞》:“{光弼}雖有不釋位之誅;然讒人爲害﹐亦可畏矣!”{晋}{陆机}《五等诸侯论》:“故國憂賴其釋位﹐主弱憑其翼戴。”【2】离去本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諸侯釋位﹐以閒王政。”{杜预}注:“閒﹐猶與也。去其位﹐與治王之政事。”{晋}{陆机}《答贾长渊》诗:“釋位揮戈﹐言謀王室。”
釋梵-汉语大词典
釋梵
【1】指{释迦}。{南朝} {梁}{刘潜}《平等刹下铭》:“釋梵奪其聲光﹐日車貶其輪照。”【2】帝释和梵天。佛经中天的名称。{前蜀}{贯休}《送卢舍人》诗之三:“君不見釋梵諸天壽億垓﹐天上人間去復來?”
釋憾-汉语大词典
釋憾
【1】谓借事报复以解恨。《左传·隐公五年》:“{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鄭}曰:‘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宋}{邵博}《闻见後录》卷二:“{章惇}﹑{蔡卞}執政﹐謀所以釋憾于{元祐}舊臣者。”【2】消除仇怨。《旧唐书·张延赏传》:“{晟}入朝。詔{晟}與{延賞}釋憾。”{明}{方孝孺}《象山王府君行状》:“府君明而能斷﹐民趨其令。争鬥相訟者﹐不之邑而之府君﹐聞一言釋憾而去。”
釋勤-汉语大词典
釋勤
【1】谓消除辛劳。{汉}{蔡邕}《述行赋》:“率陵阿以登降兮﹐赴{偃師}而釋勤。”{汉}{徐幹}《序征赋》:“及中區以釋勤﹐超栖遲而無依。”
釋知遺形-汉语大词典
釋知遺形
【1】犹言弃智忘身。谓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釋知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翺翔。”{裴駰}集解引{服虔}曰:“絶聖弃知而忘其身也。”{司马贞}索隐:“釋智謂絶聖弃智也。遺形者﹐‘形故可使如槁木’。”
釋懷-汉语大词典
釋懷
【1】抒发情怀。{唐}{李翱}《<释怀赋>序》:“讀《黨錮傳》﹐哀直道之多尤不容﹐作《釋懷賦》。”【2】放心,无牵挂。{乔信明}《背负着方志敏同志的遗志前进》:“在监狱里﹐他所耿耿不能释怀的﹐就是党的事业﹐{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事业。”
釋旨-汉语大词典
釋旨
【1】佛教的宗旨。{唐}{张蠙}《赠闻一上人》诗:“玄談窮釋旨﹐清思掩詩流。”
釋兵-汉语大词典
釋兵
【1】解除军事行动。《史记·封禅书》:“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萬餘﹐還祭{黄帝冢}{橋山}﹐釋兵{須如}。”【2】放下武器。{清}{姚鼐}《宋双忠祠碑文》:“昔{蜀漢}{霍弋}﹑{羅憲}據郡不降{魏}﹐及審知{後主}内附﹐然後釋兵歸命。”{明}{罗曰褧}《咸宾录·南夷志二·播州》:“{立}({陳立})數責斬{興}({夜郎}王)出曉其衆﹐皆釋兵降。”
釋黻-汉语大词典
釋黻
【1】见“釋紱”。
釋義-汉语大词典
釋義
【1】解释义理;阐明意义。《後汉书·蔡邕传》:“昔{孝宣}會諸儒於{石渠}﹐{章帝}集學士於{白虎}﹐通經釋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2】解释词义或文义。亦指所解释的文字。【3】指佛教教义。《魏书·高祖纪下》:“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
釋宥-汉语大词典
釋宥
【1】宽赦。{前蜀}{杜光庭}《贺德音表》:“魅鄉遷客﹐俱從釋宥之恩;囹圄縲囚﹐盡舉寬明之典。”
釋事-汉语大词典
釋事
【1】指佛事。{宋}{王谠}《唐语林·品藻》:“{休}({裴休})好釋事;善隸書﹐所在寺額皆書之。”
釋言-汉语大词典
釋言
【1】解释字义。{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言》:“言之爲言衍也﹐約取常行之字而以異義釋之也。言即字也。釋言即解字也。”【2】谓以言词自行解释。《国语·晋语二》:“{驪姬}使{奄楚}以環釋言。”{韦昭}注:“環﹐玉環。環﹐還也。釋言﹐以言自解釋也。”
釋巾-汉语大词典
釋巾
【1】谓换去平民头巾,开始做官。《北齐书·邢邵传》:“釋巾爲{魏宣武}挽郎﹐除奉朝請﹐遷著作佐郎。”{宋}{欧阳修}《谢校勘启》:“早濫吹以決科﹐旋釋巾而補吏。”《隋书·高祖纪上》:“釋巾登仕﹐搢紳傾屬。”
釋菜-汉语大词典
釋菜
亦作“[釋采]”【1】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郑玄}注:“將舞﹐必釋菜於先師以禮之。”{明}{归有光}《顾夫人八十寿序》:“公予告家居﹐率鄉人子弟釋菜於學宫。”《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帝幸太學﹐觀釋菜;命{穎達}講經。”【2】君临臣丧时入门前向门神致礼的仪式。《仪礼·士丧礼》:“君釋采,入門。”{郑玄}注:“釋采者,祝爲君禮門神也。必禮門神者,明君無故不來也。”《礼记·丧服大记》:“君至,主人迎,先入門右,巫止于門外,君釋菜。”{郑玄}注:“釋菜,禮門神也。”一说,进门前脱去华美的外衣。樢胡培翚}《仪礼正义》引{万斯大}说。
釋褐-汉语大词典
釋褐
【1】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汉}{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縛而相﹐或釋褐而傅。”《周书·李基传》:“{大統}十年﹐〔{李基}〕釋褐員外散騎常侍。”{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孔明}〕釋褐中林﹐鬱爲時棟。”【2】指进士及第授官。{宋}{洪迈}《夷坚甲志·陈国佐》:“{政和}癸巳﹐{國佐}遂魁辟雍﹐釋褐第一。”{宋}{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释褐》:“{太平興國}二年正月十二日﹐賜新及第進士諸科{吕蒙正}以下緑袍靴笏﹐非常例也。御前釋褐﹐蓋自是始。”
釋躧-汉语大词典
釋躧
【1】丢弃鞋子。喻舍弃微末之物。《吕氏春秋·长见》:“其僕謂{吴起}曰:‘竊觀公之意﹐視釋天下若釋躧。’”{高诱}注:“釋﹐棄。”
釋子-汉语大词典
釋子
【1】僧徒的通称。取{释迦}弟子之意。《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玄宗}雖崇奉道流﹐那{惠妃}却篤信佛教﹐各有所好。{惠妃}信的釋子﹐叫做{金剛三藏}。”《杂阿念经》:“若欲爲福者﹐應於沙門釋子所作福。”{唐}{韦应物}《寄皎然上人》诗:“{吴興}老釋子﹐野雪蓋精廬。”
釋迦-汉语大词典
釋迦
【1】{印度}种族名。{释迦牟尼}即出生于此族。参阅《释氏要览》。【2】{释迦牟尼}的简称。{南朝} {梁}{沈约}《答陶华阳》:“《難》云﹐{釋迦}之現﹐近在{莊王}﹐{唐}{虞}{夏}{殷}﹐何必已有﹐{周公}不言﹐恐由未出。”{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今諸山知識﹐往往互詆爲魔﹐{釋迦}之預記﹐胡不爽乃爾耶?”{元}{耶律楚材}《燕京大觉禅寺奥公
经藏记既成以诗戏之》:“詞源老去苦無多﹐强著閑文讚{釋迦}。”
釋亮-汉语大词典
釋亮
【1】宽恕,释放。《梁书·孝行传·吉翂》:“主上知尊侯無罪﹐行當釋亮。”
釋家-汉语大词典
釋家
【1】佛教;佛教徒。{唐}{沈亚之}《灵光寺僧灵祐塔铭》:“釋家之法﹐以弟子嗣師。”{南朝} {宋}{谢灵运}《辨宗论》:“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階﹐釋家之唱也。”
釋然-汉语大词典
釋然
【1】消融貌;瓦解貌。{唐}{刘禹锡}《何卜赋》:“於是蹈道之心一﹐而俟時之志堅。内視群疑﹐猶冰釋然。”{宋}{苏洵}《幾策·审势》:“久而不治﹐又將有大於此﹐而遂浸微浸消﹐釋然而潰。”{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三代}之民﹐猶以膠摶沙﹐雖有時而融﹐不釋然離也。”【2】形容领悟。{清}{恽敬}《明夷说》一:“三聖人之意蓋相條貫如此﹐知此則諸爻之辭可釋然矣。”{金}{王若虚}《道学发源後序》:“明乎天理人欲之辨﹐始於至粗﹐極于至精﹐皆前人之所未見﹐然後天下釋然﹐知所適從。”《新唐书·杜正伦传》:“朕及即位﹐處置有失﹐必待諫乃釋然悟。”【3】疑虑消除貌。{宋}{沈括}《梦溪笔谈·神奇》:“釋然放懷﹐無復蔕芥。”{鲁迅}《书信集·致楼炜春》:“先時聞謡言﹐多爲惡耗﹐幾欲令人相信。今見其親筆﹐心始釋然。”{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由是釋然﹐復無疑慮。”
釋網-汉语大词典
釋網
【1】脱网。{唐}{骆宾王}《畴昔篇》:“涸鱗去轍還遊海﹐幽禽釋網便翔空。”【2】指佛法。《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釋網更維﹐玄津重枻。”{张铣}注:“釋網﹑玄津﹐並佛法也。”
釋奠-汉语大词典
釋奠
【1】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北史·周纪下·太祖文帝》:“二月丁巳﹐帝幸路門學﹐行釋奠禮。”{宋}{欧阳修}《大理寺丞狄公墓志铭》:“乃修{孔子}廟﹐作禮器﹐與其邑人春秋釋奠而興于學。”《礼记·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聖先師。”{郑玄}注:“釋奠者﹐設薦饌酌奠而已。”《礼记·王制》:“出征執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
釋釣-汉语大词典
釋釣
【1】放下钓竿。谓由隐入仕。相传{吕尚}垂钓{渭水},遇{周西伯}({文王}),载与俱归,立为师,后輔{武王}兴{周}灭{殷}。《宋书·明帝纪》:“故負鼎進策﹐{殷}代以康;釋釣作輔﹐{周}祚斯乂。”
釋險-汉语大词典
釋險
【1】解除危险。《易·解》“君子維有解”{晋}{王弼}注:“以君子之道﹐解難釋險。”
釋璽-汉语大词典
釋璽
【1】丢下印信。谓辞官。《吕氏春秋·执一》:“今日釋璽辭官﹐其主安輕。”
釋教-汉语大词典
釋教
【1】指佛教。《西游记》第五二回:“前聞得{觀音尊者}解脱汝身﹐皈依釋教。”{南朝} {梁}{沈约}《均圣论》:“外典所禁﹐無待釋教。”{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天寶}末﹐{揚州}僧{鑒真}始往{倭國}﹐大演釋教。”
釋鞍-汉语大词典
釋鞍
亦作“[釋鞌]”【1】谓舍马不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一》:“釋鞍就穴直上﹐可百餘仞﹐石路逶迆﹐劣通單步。”【2】引申为解除武备。《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裴松之}注引{三国}{吴}{张俨}《默记·述佐》:“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鞌﹐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釋回-汉语大词典
釋回
【1】谓去除邪僻。{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状》:“故處心積慮﹐博蹇之道﹐表于朝端;弼違釋回﹐朴忠之誠﹐沃于帝念。”
釋流-汉语大词典
釋流
【1】指僧徒。{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游手於道途市井者不知歸﹐託足於軍籍釋流者不知反。”
釋紱-汉语大词典
釋紱
亦作“[釋黻]”【1】让出官职;辞去官职。绂,系印的丝带。{汉}{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故解印釋紱﹐以北帶南﹐分割膏腴﹐以奉執事。”{三国} {魏}{曹植}《谏取诸国士息表》:“使解璽釋紱﹐追{柏成}﹑{子仲}之業﹐營{顔淵}﹑{原憲}之事。”{三国} {魏}{吴质}《答东阿王书》:“若{質}之志﹐實在所天﹐思投印釋黻﹐朝夕侍坐。”
釋釋-汉语大词典
釋釋
【1】松散貌。《诗·周颂·载芟》“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唐}{孔颖达}疏:“然則土氣烝達者﹐謂陽氣升上達出﹐於是耕之﹐故土得釋釋然而散也。《釋訓》云:‘釋釋﹐耕也。’{舍人}曰:‘釋釋﹐猶藿藿﹐解散之意。’”{陆德明}释文:“澤澤﹐音釋釋。”{高亨}注:“澤澤﹐讀爲釋釋﹐土解開貌。”
釋藏-汉语大词典
釋藏
【1】即大藏经。也称一切经。佛教经典的总汇。分经﹑律﹑论三藏,包括{汉}译佛经和{中国}的一些佛教著述。参见“[大藏經]”﹑“[一切經]”。
釋肩-汉语大词典
釋肩
【1】谓从肩上卸下重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雹神》:“{安村}外有{關聖}祠﹐適有稗販客﹐釋肩門外。”{宋}{苏轼}《东坡志林·致仕》:“士人歷官一任﹐得外無官謗﹐中無所愧於心﹐釋肩而去﹐如大熱遠行﹐雖未到家﹐得清凉館舍﹐一解衣漱濯﹐已足樂矣。”
釋提桓因-汉语大词典
釋提桓因
【1】梵语。佛教经典所称诸天的天主或能天帝。即佛经所说{忉利天}之主。全称{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帝”或“帝释”。{章炳麟}《无神论》:“若夫佛家之説﹐亦云{忉利天}宫﹐上有天帝﹐名曰{釋提桓因}。”{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五:“{釋提洹(桓)因}﹐具云‘釋迦提婆因陀羅’。釋迦﹐云‘能仁’也;提婆﹐云天也;因陀羅﹐此云主。”
釋憒-汉语大词典
釋憒
【1】消除烦乱的心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彈碁亦近世雅戲﹐消愁釋憒﹐時可爲之。”
釋文-汉语大词典
釋文
【1】指以楷书考释篆﹑隶﹑草﹑行等书体。{宋}{曹士冕}《法帖谱系·临江戏鱼堂帖》:“{元祐}間﹐{劉次莊}以家藏《淳化閣帖》十卷摹刻堂上﹐除去卷尾篆題而增釋文。”{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岣嶁碑〕字皆科斗﹐不可識。{嘉靖}初﹐國子生{沈鎰}自謂能辨此﹐因爲之釋……而{楊慎}﹑{郎瑛}亦各有釋文。”【2】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3】放下书卷。{晋}{潘岳}《杨荆州诔》:“足不輟行﹐手不釋文。”
釋蹻-汉语大词典
釋蹻
亦作“[釋屩]”【1】脱去草鞋。喻出仕。{宋}{陆游}《修史谢丞相启》:“殊鄰款塞而奉琛﹐多士鄉風而釋屩。”{清}{龚自珍}《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吴公文》:“帝開華省而進羣雅兮﹐翔{東華}以釋屩。”{汉}{王褒}《圣祖得贤臣颂》:“〔賢者〕去卑辱奥渫而升本朝﹐離疏釋蹻而享膏粱﹐剖符錫壤而光祖考。”
釋駕-汉语大词典
釋駕
【1】解下拉车的牲口。《後汉书·逸民传·韩康》:“見{康}柴車幅巾﹐以爲田叟也﹐使奪其牛。{康}即釋駕與之。”【2】谓止息;归宿。{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蓝摩国》:“太子夜半踰城﹐遲明至此﹐既允宿心﹐乃形言曰:‘是我出籠樊﹐去羈鎖﹐最後釋駕之處也。’”{汉}{徐幹}《西征赋》:“過京邑以釋駕﹐觀帝居之舊制。”【3】指牲口不驾车。《淮南子·说山训》:“騏驥一日千里﹐其出致釋駕而僵。”
釋宗-汉语大词典
釋宗
【1】指佛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爾歸{周}{孔}而背釋宗﹐何其迷也!”
釋屩-汉语大词典
釋屩
【1】见“釋蹻”。
釋尤-汉语大词典
釋尤
【1】谓消除怨恨。{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行乐》:“禍自天來﹐則可止怨釋尤﹐以弭後患。”
釋滯-汉语大词典
釋滯
【1】谓解决疑难问题。{三国} {魏}{曹植}《辅臣论》:“辨博通幽﹐見傳異度。德實充塞於内﹐知謀縱横於外。解疑釋滯﹐剖散盤錯者﹐{王司徒}{朗}也。”{唐}{杨炯}《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排患而釋滯﹐功成而不居。”《晋书·刑法志》:“法欲必奉﹐故令主者守文;理有窮塞﹐故使大臣釋滯。”
釋氏-汉语大词典
釋氏
【1】佛姓{释迦}的略称。亦指佛或佛教。{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余平生不信{釋氏}之學﹐而夢中所見如此﹐殆不可解。”《晋书·何充传》:“于時{郗愔}及弟{曇}奉天師道﹐而{充}與弟{準}崇信{釋氏}。”{南朝} {梁}{沈约}《究竟慈悲论》:“{釋氏}之教﹐義本慈悲。”{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崔侍郎}{安潛}﹐崇奉{釋氏}﹐鮮茹葷血。”{唐}{罗隐}《代文宣王答》诗:“{釋氏}寶樓侵碧漢﹐道家宫殿拂青雲。”{清}{王锡}《法相寺》诗:“{釋氏}貴無生﹐不在形骸久。”
釋罪-汉语大词典
釋罪
【1】赦免罪行。{明}{罗日褧}《咸宾录·南夷志二·南中诸夷》:“會有{江西}人{周賓五}者逋{猛密}﹐因爲{曩罕弄}計﹐遣人齎金寶賂政府求釋罪﹐且請授官。”《战国策·魏策四》:“{信陵君}聞{縮高}死﹐素服縞素辟舍﹐使使者謝{安陵君}曰:‘{無忌}﹐小人也﹐困於思慮﹐失言於君﹐敢再拜釋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姊妹易嫁》:“後店主人以人命事逮繫囹圄﹐公爲力解釋罪。”
釋詞-汉语大词典
釋詞
【1】解释词义。{陆宗达}《训诂简论·训诂的运用》:“对具体词语的释词﹐要想求其准确﹐也必须懂得训诂。”
釋渴-汉语大词典
釋渴
【1】犹止渴。{三国} {魏}{曹丕}《群臣论》:“{真定郡}﹐梨大若拳﹐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煩釋渴。”
釋耒-汉语大词典
釋耒
【1】放下农具。谓停止耕作。《史记·淮阴侯列传》:“〔將軍〕名聞海内﹐威震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者。”{唐}{白居易}《息游惰策》:“農夫之心﹐盡思釋耒而倚市。”{南朝}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耕夫釋耒﹐桑婦下機。”
釋法-汉语大词典
釋法
【1】弃法不用。《管子·明法》:“今主釋法﹐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矣。”《韩非子·有度》:“人主釋法用私﹐則上下不别矣。”{陈奇猷}集释:“謂釋其國法而私與外國爲交也。”《韩非子·南面》:“雖有忠信﹐不得釋法而不禁。此之謂明法。”
釋手-汉语大词典
釋手
【1】放手。前面多加否定词,表示对某事物十分爱好。{宋}{陆游}《跋<东坡书髓>》:“{成都}西樓下石刻{東坡}法帖十卷﹐擇其尤奇逸者爲一編﹐號《東坡書髓》。三十年間﹐未嘗釋手。”{徐珂}《清稗类钞·讥讽·赐水晶烟管》:“{溧陽}{史文靖}﹑{海寧}{陳文簡}兩公皆酷嗜淡巴菰﹐不能釋手。”{清}{李渔}《怜香伴·香咏》:“小姐你既不識字﹐爲何看詩不忍釋手?”{晋}{刘琨}《答卢谌诗一首并书》:“損書及詩﹐備辛酸之苦言﹐暢經通之遠旨﹐執玩反覆﹐不能釋手。”
釋急-汉语大词典
釋急
【1】解除危急。《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
釋生取義-汉语大词典
釋生取義
【1】犹言舍生取义。《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郭脩}〕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
釋銜-汉语大词典
釋銜
【1】消除心中的怨恨愤怒。{三国} {魏}{曹操}《善哉行》之二:“我願何時隨?此歎亦難處。今我將何照於光曜?釋銜不如雨。”
釋俗-汉语大词典
釋俗
【1】谓用通俗的话解释。如:新名词要釋俗。
釋念-汉语大词典
釋念
【1】放心;免除思念。{鲁迅}《书信集·致母亲》:“寓中均安﹐{海婴}亦好﹐可请释念。”{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节哀释念﹐固莫如定命之谭。”
釋悶-汉语大词典
釋悶
【1】解闷。{唐}{杜甫}有《釋悶》诗。{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釋悶琴三弄﹐消愁酒一巵。”
釋縛焚櫬-汉语大词典
釋縛焚櫬
【1】谓解开降者的捆绑,烧掉降者带来的棺材。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种表示。语出《左传·昭公四年》:“{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晋书·苻坚载记上》:“{萇}至{姑臧}﹐{天錫}乘素車白馬﹐面縛輿櫬﹐降於軍門。{萇}釋縛焚櫬﹐送之於{長安}。”
釋嫉-汉语大词典
釋嫉
【1】消除嫉恨。{唐}{来鹄}《圣政纪颂》序:“因窺{穆宗}實録﹐得解憤釋嫉於立史官爲聖政紀者﹐追而頌出其事。”
釋神-汉语大词典
釋神
【1】释放心神,无所计较。谓抛却一切意念。《庄子·在宥》:“解心釋神﹐莫然無魂。”{成玄英}疏:“解釋﹐遣蕩也。”
解釋-汉语大词典
解釋
【1】解开;解除;免除。{晋}{袁宏}《後汉纪·献帝纪二》:“{靈帝}末﹐君子多遇禍難。{顒}歲中率常再三私入{洛陽}﹐爲人解釋患難。”{清}{昭槤}《啸亭杂录·宋太祖解兵权》:“{宋祖}生於民間﹐頗知{五代}藩鎮之
﹐故假杯酒解釋兵權﹐使驕兵悍將無所用智﹐實爲一代良法。”{汉}{陆贾}《新语·慎微》:“誅鋤姦臣賊子之黨﹐解釋疑滯紕繆之結。”{宋}{李纲}《申省措置酌情处断招降盗贼状》:“遣人齎發旗牓﹐人賊説諭﹐供狀欵伏﹐聽從號令﹐解釋器甲﹐束縛槍杖﹐依限出參﹐有悔過自新之意﹐此招降也。”【2】解救;解脱。《西游记》第十一回:“墮落千年難解釋﹐沉淪永世不翻身。”{宋}{苏辙}《龙川青词》之一:“伏願俯念窮困﹐稍垂寬宥﹐覺悟朝廷﹐解釋羅網﹐骨肉安樂﹐相從北還。”{汉}{焦赣}《易林·坎之睽》:“解釋倒懸。”【3】消除;消解。{宋}{秦观}《清和先生传》:“若先生激發壯氣﹐解釋憂憤﹐使布衣寒士樂而忘其窮﹐不亦薰然慈仁君子之政歟?”《汉书·王莽传下》:“{興}到部﹐欲令明曉告盜賊歸田里﹐假貸犁牛種食﹐闊其租賦﹐幾可以解釋安集。”《红楼梦》第二八回:“真不知此時此際﹐如何解釋這段悲傷!”《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今日蒙先生也作《西江月》一首﹐與妾身解釋前寃﹐特來拜謝。”【4】消溶;松散。《後汉书·郎顗传》:“又頃前數日﹐寒過其節﹐冰既解釋﹐還復凝合。”{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凡北方厥土墳壚易解釋者﹐種麥之法﹐耕具差異﹐耕即兼種。”【5】开释;释放。《北齐书·孝昭帝纪》:“{文宣}乃立帝於前﹐以刀環擬脅。召被帝罰者﹐臨以白刃﹐求帝之短﹐咸無所陳﹐方見解釋。”《後汉书·王允传》:“書奏﹐得以減死論﹐是冬大赦﹐而{允}獨不在宥﹐三公咸復爲言。至明年﹐乃得解釋。”【6】分析说明。《後汉书·徐防传》:“解釋多者爲上第﹐引文明者爲高説。”{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十:“{石林}既爲《春秋》書﹐其别有四:其解釋旨義曰傳;其訂證事實曰考;其掊擊三傳曰讞;其編排凡例曰例。”《三国志·蜀志·杨洪传》“{洪}迎門下書佐{何祇}”{裴松之}注引{三国}{蜀}{陈术}《益部耆旧传杂记》:“{諸葛}晨往﹐{祗}悉已闇誦﹐答對解釋﹐無所凝滯﹐{亮}甚異之。”《<艾青诗选>自序》:“把自己不理解的﹐或者是不能解释的东西﹐一律当做不存在﹐或者是认为非科学﹐这样的人只能居住在螺丝壳里。”【7】劝解疏通。《新唐书·刘晏传》:“{朱泚}﹑{崔寧}力相解釋﹐{寧}尤切至。”《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五年》:“{昭輔}懼罪﹐詣{開封府}見皇弟{光義}﹐
於帝前解釋﹐稍寬其罪﹐使得盡力﹐{光義}許之。”《红楼梦》第七五回:“{賈赦}聽説﹐自知出言冒撞﹐{賈母}疑心﹐忙起身笑與{賈母}把盞﹐以别言解釋。”《三国志·魏志·李傕传》“比{傕}等還﹐{輔}已敗”{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及{李傕}之叛﹐{允}乃呼{文才}﹑{整脩}使東解釋之﹐不假借以温顔。”
訓釋-汉语大词典
訓釋
【1】注解﹔解释。《梁书·儒林传·司马筠》:“{鄭玄}不辨三慈﹐混爲訓釋﹐引彼無服﹐以注‘慈己’﹐後人致謬﹐實此之由。”{唐}{刘知幾}《史通·六家》:“案{孔安國}注《尚書》﹐亦謂之傳。斯則傳者﹐亦訓釋之義乎?”{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全唐文纪事》:“至評騭優劣﹐訓釋音義﹐辨證異同﹐見於{唐}以來各集﹐亦詳加摭拾。”【2】教训并释放。{樊增祥}《李昭春呈词》:“{張元智}等仍候隨堂薄責﹑訓釋可也。”
詁釋-汉语大词典
詁釋
【1】古言古语的解释。{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知难》:“然讀《史》《漢》之書﹐而察{徐廣}﹑{裴駰}﹑{服虔}﹑{應劭}諸家之詁釋﹐其間不得{遷}{固}之意者﹐十常三﹑四焉。”
評釋-汉语大词典
評釋
【1】评论解释。{{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二八:“先得了{孔子}﹑{庄子}思想的基本的概念﹐再去研究关于{孔子}﹑{庄子}思想的评释﹐才是顺路。”{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小说目录两件》:“《两宋志传通俗演义》(二十卷。{明}{陈尺蠖斋}评释。{明}版﹐十本。)”
註釋-汉语大词典
註釋
【1】解释字句的文字。{宋}{严羽}《沧浪诗话·考证》:“舊{蜀}本{杜}詩﹐並無註釋。”{田北湖}《论文章源流》:“於一一音﹐有一一説﹐不達註釋﹐可以達用。”《瞿秋白文集》编辑委员会《<瞿秋白文集>序》:“在文集的各部分﹐编者都曾经加了一些註释。”【2】用文字解释字句。《明史·顾鼎臣传》:“進講{范浚}《心箴》﹐敷陳剴切。帝悦﹐乃自爲註釋﹐而{鼎臣}特受眷。”{清}{昭槤}《啸亭杂录·纯庙博雅》:“每一詩出﹐令儒臣註釋﹐不得原委者﹐許歸家涉獵。”
詮釋-汉语大词典
詮釋
【1】说明﹔解释。{唐}{颜师古}《策贤良问》之一:“厥意如何?佇問詮釋。”{清}{何琇}《樵香小记·河图洛书先天後天》:“夫天下之事理﹐未有離其本始者﹐其詮釋經文﹐乃全不從是生義﹐抑又何與?”{阿英}《敌後日记·停翅小撷·八月三十一日》:“依具体事实﹐详加诠释。”
講釋-汉语大词典
講釋
【1】讲论解释。{明}{陈敬宗}《新建武学夫子庙碑记》:“纂次歷代用兵成敗及忠義可訓者﹐講釋之﹐冀其有成也。”《魏书·释老志》:“時西域有{胡}沙門{鳩摩羅什}﹐思通法門﹐{道安}思與講釋﹐每勸{堅}致{羅什}。”{唐}{道宣}《续高僧传·译经二·彦琮》:“{隋文}作相﹐佛法稍興﹐便爲諸賢講釋般若。”
譯釋-汉语大词典
譯釋
【1】翻译并解释。《文物》1986年第4期:“前人在译释文字﹑考证史实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老﹑中两代学者心血的结晶。”
譬釋-汉语大词典
譬釋
【1】譬喻解释。《晋书·周访传》:“{敦}從之﹐{訪}大怒。{敦}手書譬釋﹐并遺玉環玉椀以申厚意。”
辨釋-汉语大词典
辨釋
【1】分辩解释。辨﹐通“辯”。{明}{李贽}《与城老书》:“再爲我謝{東里公}肯念我﹐爲我辨釋﹐生非木石﹐豈能忘恩哉!”
辯釋-汉语大词典
辯釋
【1】犹辩解。{明}{李东阳}《澹轩记》:“每勾稽戎籍﹐貧而當遣者﹐必爲資送;或誣相告引﹐則力爲辯釋。”【2】辨析阐释。辯﹐通“辨”。《晋书·儒林传·徐邈》:“論議精密﹐當時多諮稟之﹐觸類辯釋﹐問則有對。”
雪釋-汉语大词典
雪釋
【1】雪化尽。《管子·乘马》:“及雪釋﹐耕始焉﹐芸卒焉。”{宋}{王安石}《和中甫兄春日有感》:“雪釋沙輕馬蹄疾﹐北城可遊今暇日。”【2】犹冰释。消除。{明}{屠中孚}《<见只编>序》:“湔古則逝魂天飛﹐得解則往疑雪釋﹐亦存戒﹐隱必使彰﹐理方儒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