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詐)是什么意思
诚实←→欺诈 虚伪 虚假 狡猾-反义词词典
诚实←→欺诈 虚伪 虚假 狡猾chéngshí-qízhà xūwěi xüjiǎ jiǎohuá
【词性】:形
诚实:言行跟思想一致,没有虚假。
虚伪:不实在;不真实;做假。
欺诈: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
虚假:跟实际不符合的。
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例】 他过着极其谦逊的生活,他永远拿一颗诚实的心待人,然而他在各处都得到轻视和冷淡。(巴金:《家》) 盖定差乡户人有家业,欺诈逃亡之弊,比之雇募浮浪,其势必少。(宋·苏辙:《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 他把双手亲切地伸给了我,可是他那种奇怪的僵直站立着的样子却好象又在明他那用来表示不容置疑的高兴和衷心欢迎的亲切的手势是虚假的。(〔奥地利〕茨威格:《看不见的收藏》) 张金龙酒醉心不醉,狡猾的:“旁的你不用管,只等明天夜里,看三星正南了,你就在黄花村村东,水坑边的大柳树底下等着,到时候就会有人来叫你。他和你拍三声巴掌为号,你就跟着他来集合。”(孔厥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尤其是用于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万一那些虚伪者居然觉得一点痛苦,有些省悟,知道伎俩也有穷时,少装些假面目,则用了陈源教授的话来,这是一个“教训”。(鲁迅:《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
笃实←→奸诈-反义词词典
笃实←→奸诈dǔshí-jiānzhà
【词性】:形
笃实:忠诚老实。
奸诈:虚伪诡诈,不讲信义。
【例】 岂可不刚健笃实,矜矜慓慓,以守天功成德大业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
传》) 〔宫少尼〕前几年在外面跟从王柬芝的经验,使他更明白表兄是个更明白表兄是个奸诈的人。》)
憨厚←→狡诈-反义词词典
憨厚←→狡诈hānhòu-jiǎozhà
【词性】:形
憨厚:朴实厚道。
狡诈:狡猾奸诈。
【例】 眼珠很大,你一见,不由得会想起老水牛的眼睛,眼光里充满了憨厚和纯朴。(李乔:《一个担架兵的经历》)他不知狡诈,他更不懂权变。(巴金:《秋》)
奸诈←→忠实-反义词词典
奸诈←→忠实jiānzhà-zhōngshí
【词性】:形
奸诈:虚伪诡诈,不讲信义。
忠实:忠诚可靠。
【例】 亮光可能不是光明。因为光明是真理,而亮光可能是奸诈。你认为它在那儿放光,不,它在那儿放火。(〔法〕雨果:《笑面人》)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他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小学《语文》第四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狡诈←→忠实 老实-反义词词典
狡诈←→忠实 老实jiǎozhà-zhōngshí lǎoshi
【词性】:形
狡诈:狡猾奸诈。
忠实:忠诚可靠。
老实:诚实。
【例】 胡杏说:“我也喝脏了。算了吧。”其中最狡诈的阿财立刻接上说:“喝脏了有什么要紧?你没看见人家还喝交杯酒呢!”(欧阳山:《三家巷》) 它们那里有一点自信心,连做狗也不忠实。一有变化,它们就另换一副面目。(鲁迅:《书信·致杨霁云》) 狼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说:“我,你不认识了吗?我是又忠诚又驯良的狗啊!”(小学《语文》第五册《会摇尾巴的狗》)
老实←→狡猾 狡诈-反义词词典
老实←→狡猾 狡诈lǎoshi-jiǎohuá jiǎozhà
【词性】:形
老实:诚实。
狡猾:诡计多端,不可胜任。
狡诈:狡猾奸诈。
【例】 人似乎很老实,讲话不多,没有派性或架子,有一种艺术家的气质。(巴金:《三次画象》)“先下手为强!”我默默地下了决心,盘算着如何对付这批狡猾的敌人。(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 中郎李庆远狡诈倾险,初事皇太子,颇得出入。(唐·张
:《朝野佥载》)
欺诈←→友善-反义词词典
欺诈←→友善qīzhà-yǒushàn
【词性】:形
欺诈: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
友善:朋友之间亲近和睦。
【例】 顾惠英被人戳了一下似的,猛可地抬起脸。简素华从她脸上看到过去她经常看到的不友善的神情,但只有一刹那就消失了。(艾明之:《浮沉》) 咱们这儿除了官儿,就是恶霸。他们偷,他们抢,他们欺诈,谁也不敢惹他们。……(老舍:《龙须沟》)
狡诈-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狡诈jiǎozhà
狡猾奸诈——忠实、淳朴、淳厚(~的山羊、小鹿、小白兔结成伙伴,与狡诈的狐狸斗。)
奸诈-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奸诈jiānzhà
虚伪诡诈,不讲信义——忠实、忠厚、忠诚、敦厚、笃厚(为人~)
讹诈 敲诈 勒索-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讹诈 敲诈 勒索
讹诈ézhà 敲诈qiāozhà 勒索lèsuǒ
动词。指以威胁、强迫的方式向别人索取财物。
“讹诈”和“敲诈”都含有“公然诈骗”的意味。“讹诈”强调拿出某种明显是虚假的理由来强取财物;“敲诈”则强调依仗势力来逼取,另含有采取奸刁手段的意味;常同“勒索”连用。例如:“这种事发生以后,伪人员们都吓得不敢作坏事了,有些讹诈了钱的,也找到原主退了”(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这群散兵游勇沿路向老百姓讹诈了不少粮食和鸡、鸭”,“这一类吃教者,把‘教民’当做一种头衔,依外力讹诈善良,包揽词讼,力量比旧绅士更大”(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在地主盘剥、官厅敲诈下,男的不得不去抢劫财物”(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卷,);“红红绿绿绘着的,正是土豪劣绅敲诈农民然后又被农民打死的惊人的宣传”(茅盾:《蚀》);“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曹禺选集》)。
“勒索”强调以强力威胁别人交出财物,含有“以某种更严重的祸害来要挟”的意味。例如:“王府太监们到淮扬支取食盐,成几倍勒索,中饱私囊”(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中册);“允禟的侍读秦道然,代管允禟家务,诈骗勒索,无所不至”(端木蕻良:《曹雪芹》,上卷);“三国自称还辽有功,勒索报酬,惹起某些士大夫的反感”(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
奸猾(奸滑) 奸诈-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奸猾(奸滑) 奸诈
奸猾(奸滑)jiānhuá 奸诈jiānzhà
形容词。表示狡滑、诡诈而好邪取巧。
“奸滑”强调狡滑、取巧。例如:“哼,那张仪真是一个奸猾小人”(《沫若文集》,第三卷);“要你才是到处受贿,专门卖国的奸猾小人”(同上);“办这事的经纪人有点奸滑,好象总要捞我们一点什么”。
“奸诈”强调虚伪、诡诈、骗人而无信义;意思比“奸猾”重。例如:“伍子胥,你老而不知安分,心怀奸诈,不忠不信”(曹禺等:《胆剑篇》);“他要去找寻一个最奸诈卑污的人的面孔作为他描绘的依据”(秦牧:《艺海拾贝》)。
狡猾(狡滑) 狡诈 狡狯 狡黠 刁滑-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狡猾(狡滑) 狡诈 狡狯 狡黠 刁滑
狡猾(狡滑)jiǎohuá 狡诈jiǎozhà 狡狯jiǎokuài 狡黠jiǎoxiá 刁滑diàohuá
形容词。表示诡计多端、很不老实,不能让人信任的。
“狡猾”强调多计和善于变化、伪装。例如:“狡猾的敌人分散隐蔽着,打几枪就缩回去,停一停又打”(《人民日报》,1979.2.26);“王福生,一副狡猾的面孔,带着谄媚卑屈的神气”(《曹禺选集》);“可是敌人很狡猾,他们始终不肯离开那条沙丘”(峻青:《黎明的河边》)。
“狡诈”和“狡狯”都强调巧于欺骗。“狡诈”突出诡诈的性质,意思较重;“狡狯”含有“施弄着诡计而流露出来,易被人觉察”的意味,是文言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许云峰霍地站起,立刻戳穿了敌人狡诈的阴谋”(罗广斌、杨益言:《红岩》);“他捕捉着拐子腿那狡诈凶狠而又怯懦的目光,揣摸着这个家伙的心理”(黎汝清:《万山红遍》);“一个瘦长脸的以略微狡狯的神情接着说:‘不够呢,一个礼拜一块钱。……’”(叶圣陶:《在民间》);“他那狡狯的微笑,好象表示着别人已上了他的钩”。
“狡黠”强调耍弄小聪明来伪装或施诡计,含有“显出鬼机灵”的意味,意思比“狡诈”轻;也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浓厚。例如:“他原来是大丰银行的一个小职员,凭着狡黠和逢迎的本领,现在升为潘月亭的秘书”(《曹禺选集》);“她想,这个人笑得狡黠,有点心术不正”。
“刁滑”强调心意坏,很会耍弄诡计作恶;意思比“狡猾”“狡狯”“狡黠”重。例如:“宋善人,这个刁滑的匪徒,他懂得怎样用怀柔政策,撒下阴谋的网,来笼络宋德才”(峻青:《黎明的河边》);“一生处在钩心斗角,非欺诈就不能生存的环境中,她益发变得刁滑而阴毒”(曹禺:《家》)。
诈-孙子兵法词典
诈zhà
【释义】:
〔詐〕欺诈。《军争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诈立-孙子兵法词典
诈立
【释义】:
通过欺诈的手段取得成功。《军争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杜牧注:“诈敌人使不知我本情,然后能立胜也。”
欺 诈-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欺 诈
[欺qī 诈zhà]
同 欺骗,不诚实的行为。
异 【欺】 说假话。是一般的不诚实,不一定有恶意,有时仅仅是一种权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
【诈】 诡诈。以不诚实的手段达到损害对方、毁灭对方的目的。《战国策·秦策一》:“大王以诈破之”。(破:打败)
注 古代凡欺骗的意义都用“诈”或“欺”,不用“骗”。
伪() 诈-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伪() 诈
[伪(
)wěi 诈zhà]
同 ①欺骗,假装。《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许子:许行,人名。市贾不贰:市场上的物价一致)《后汉书·华佗传》:“操大怒,使人廉知,知妻诈疾”。(廉:探视,探察)《史记·淮阴侯列传》:“追信,诈也”。(诈:扯谎)成语有“尔虞我诈”。 ②虚伪,诡诈。《史记·高祖本纪》:“乃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即因执之。”(云梦、陈:皆地名。楚王:即韩信。执:逮捕)《战国策·秦策一》:“大王以诈破之”。(破:打败)
异 【伪】 人为。《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又,“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辨 在“欺骗”、“假装”、“虚伪”、“诡诈”意义上,“伪”、“诈”都是贬义词。“诈”的贬义较“伪”重,常被当成“仁义”的反面来提。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贾谊《过秦论中》:“先诈力而后仁义”。曾巩《战国策·目录序》:“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在先秦,凡表示“欺骗”、“假装”的意义多用“诈”,“伪”则少见。在其他意义上,二字互不相通。
憨厚 狡诈-反义词应用词典
憨厚 狡诈
憨厚 hānhòu 狡诈 jiǎozhà
【憨厚】形容词。朴实厚道。
〔例句〕
1.这个青年特别憨厚,人们常见他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
2.他好像生成了一种憨厚的性格,待人总是既厚道,又实在。
3.要走他后门的人说他刻薄,有困难找他帮助的人说他憨厚。
【狡诈】形容词。狡猾奸诈。
〔例句〕
1.许云峰霍地站起,立刻戳穿了敌人狡诈的阴谋。
2.他捕捉着对手那狡诈凶狠而又怯懦的目光,揣摸着这家伙的心理。
3.她一生处在钩心斗角的环境里,益发变得狡诈而阴毒。
〔应用例句〕
他是憨厚的工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即使是很刻薄的人,故意使用狡诈的手段,也挑不出他工作上的毛病。
和衷共济 离心离德 尔虞我诈-反义词应用词典
和衷共济 离心离德 尔虞我诈
和衷共济 hézhōnggòngjì
离心离德 líxīnlídé
尔虞我诈 ěryúwǒzhà
【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衷:内心。和衷:同心。济:渡水。
〔例句〕
1.各抗日民主党派都要在抗战的大旗下和衷共济,同心协力,为国家民族的光明前途,共同奋斗。
2.大家也真能和衷共济地讨论救灾的方法。
【离心离德】意思是同一集体中的人不是一条心,不团结。心:思想。德:信念。
〔例句〕
1.一切不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都是坏作品。
2.君臣上下,互相猜忌,离心离德,全局更接近瓦解的形势。
【尔虞我诈】互相猜疑,互相欺骗。虞,欺骗。
〔例句〕
1.团结要是真正的团结,尔虞我诈是不行的。
2.从冯国璋和段祺瑞合作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展开了尔虞我诈、斤斤计较的权利斗争。
〔应用例句〕
我们正在做着前人从未做过的无比伟大的事业,前进中充满了艰难和困苦,我们一定要和衷共济,绝不能遇到好处都向前,遇到困难都退缩,更不能离心离德,尔虞我诈。
奸诈 忠诚-反义词应用词典
奸诈 忠诚
奸诈 jiānzhà 忠诚 zhōngchéng
【奸诈】形容词。虚伪诡诈,不讲信义。贬义。
〔例句〕
1.戏剧舞台上的曹操,往往被刻画成奸诈的反面角色;然而历史上,他却是个文武双全的英雄。
2.屈原怒斥奸诈的张仪,反被楚王骂做“疯子”,投入狱中。
3.历史上,王莽的奸诈是出了名的。
【忠诚】形容词。(对国家、人民、事业、领导、朋友等)尽心尽力。有动词用法。褒义。
〔例句〕
1.一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倾向。
2.人民群众要正确地行使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忠诚地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3.他对祖国的忠诚是没有丝毫值得怀疑的。
〔应用例句〕
岳飞的忠诚与秦桧的奸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开诚布公 尔虞我诈-反义词应用词典
开诚布公 尔虞我诈
开诚布公 kāichéngbùgōng
尔虞我诈 ěryúwǒzhà
【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例句〕
1.我办事就爱个爽快,开诚布公和我商量,我也开诚布公。
2.他这样开诚布公,我怎能不说心里话呢!
3.你对我开诚布公,我对你推心置腹。
【尔虞我诈】你欺骗我,我欺骗你。也作“尔诈我虞”。
〔例句〕
1.国内,南方各会党首领之间,也是互相猜忌,勾心斗争,尔虞我诈,令人烦恼。
2.团结要是真正的团结,尔诈我虞是不行的。
欺诈-古文观止词典
欺诈qī zhà
【词性】:动词
欺负诈骗。有时用作名词,指“欺诈之事”(1)。《待漏院记》: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五种刑法还不曾废置,欺负诈骗的案件每天都发生,愿意勤修德行来整顿它。
诈-古文观止词典
诈zhà
【词性】:动词
欺骗(3)。《乐毅报燕王书》:齐田单诈骑劫。——齐国田单用计欺骗骑劫。《屈原列传》:张仪诈之曰。——张仪欺骗他说。《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诈赵而胁其璧。——欺骗赵国,胁逼其交出和氏璧。
诈-古文观止词典
诈zhà
【词性】:形容词
奸诈(2)。《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或诈伪为吏。——有的地方奸诈说假话的人当了官。《谏院题名记》:某也忠,某也诈。——某人忠诚,某人奸诈。
狂三诈四-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狂三诈四
【释义】:
形容诓骗、欺诈。《红楼梦》三九: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兵不厌诈-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兵不厌诈
【释义】:
厌:嫌;诈:欺骗。意谓用兵打仗要尽可能地使用迷惑敌人的方法和策略。□《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三国演义》五九:操曰:“公所见若何?”诩曰:“兵不厌诈,可伪许之;然后用反间计,令韩、马相疑,则一鼓可破也。”《野叟曝言》四五:后转一念,事欲其密,兵不厌诈,若明在一处,无从察看贼踪,路上便难照应。
⊙兵不厌诈,将贵知机
机:战机。《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二七:真君道:“兵不厌诈,将贵知机。今日是个头阵,不可轻易造次。”
打网诈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打网诈财
【释义】:
编织理由讹诈财物。《金瓶梅词话》二七:随即差了两个公人,一条索子把宋仁拿到县里,反问他打网诈财,当厅一夹二十大板。
大奸似忠,大诈似信-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释义】:
大奸臣表面都装作忠诚,大奸诈者表面上也会装得看去好像是诚实的。《宣和遗事》前集: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蹇慢上,阴贼害物。
礼多必诈-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礼多必诈
【释义】:
意谓过分的礼节,必有虚假欺诈。《西游记》九二:唐僧复又顿首拜谢,朝天又拜。八戒挽起道:“师父,礼多必诈,不须只管拜了。”
谦多心诈-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谦多心诈
【释义】:
意谓人表面上过于谦恭,其中必定有欺诈。《龙图耳录》三四:员外虽则欢喜,无奈冯生像貌不扬,再加上谦多心诈,而且是个白丁,那一番讨厌的形景,更觉得丑态毕露。
诈酒三分醉-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诈酒三分醉
【释义】:
喝了点酒,装出酒醉,故意作态。《何典》二:这是前村催命鬼的酒肉兄弟,叫做破面鬼,正诈酒三分醉的在戏场上耀武扬威,横冲直撞的骂海骂山。
阿诈里-汉语惯用语辞典
阿诈里ā zhà li
方言。指专事行骗的人。《新闻报晨刊》2001.8.20“一伙闲散人员,在1994年成立宏豪企业发展公司后,诈取合同订金、好处费、办证费400余万元。被骗的60起案件的当事人,一时曾对这帮‘阿诈里’无可奈何。”
诈眼儿-汉语惯用语辞典
诈眼儿zhà yǎnr
假装看错。元无名氏《陈州粜米》“如今的离陈州不远,便有人将咱相凌贱,你也则诈眼儿不看见,骑着马揣着牌自向前。”
诈-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诈zhà
①欺骗。《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尔无我虞。”(尔:你。虞:欺骗。)《史记·淮阴侯列传》:“吾悔不听蒯通之言,乃为儿女子所~。”②虚假,假装。《韩非子·有度》:“~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陈涉世家》:“乃~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③通“乍”。仓促,突然。《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战不日。”(不日:指不约定日期。)
刁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刁诈diāo zhà
【释义】:
狡猾,奸诈。吴晗《论海瑞》:“说海瑞只养得些刁诈之人。”
兵不厌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兵不厌诈bīng bù yàn zhà
【释义】:
用兵作战时不排斥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毛泽东《论持久战》:“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情。”
讹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讹诈é zhà
【释义】:
①借故敲诈勒索。瞿秋白《水陆道场》:“我们只要看看流氓在茶馆里‘讲道理’的神气,就可以看见这种讹诈撞骗的本事。”②威胁恫吓。如:核讹诈。
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zhà詐
【释义】:
①欺骗。洪深《申屠氏》:“方蛟在旁看见,疑有诈。”②假装。如:诈死;诈降。③用语言或手段骗人,诱使对方透露真情。丁玲《梦珂》:“不过假使他们要安心瞒我们时,问也不肯说的,于是我便使姊去诈他,果然一下就诈出来了。”
诈人-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人zhà rén
【释义】:
讹诈他人。如:他总用大话诈人。
诈尸-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尸zhà shī
【释义】:
①迷信传说指死人尸体入殓前忽然起立的奇异现象。②方言。詈词。指突然叫嚷或做出发狂似的动作。如:大清早她就站在门口诈尸。
诈计-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计zhà jì
【释义】:
诡计。范文澜等《中国通史》:“败盟后,唐德宗还力求和好。尚结赞想用诈计,去掉唐李晟、马燧、浑瑊三个良将,随后攻取长安。”
诈巧-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巧zhà qiǎo
【释义】:
欺骗巧诈。茅盾《一个女性》:“现在她以诈巧阴狠待人,可是人们的回答却是加倍的虔敬和崇拜。”
诈术-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术zhà shù
【释义】:
欺诈的策略;诈骗的手段。郭沫若《蔡文姬》:“他不是惯会使用诈术吗?我听说,去年打平了三郡乌桓,曹丞相就是全靠诈术。”
诈死-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死zhà sǐ
【释义】:
装死。如:你不要诈死,我不会上你当。
诈吓-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吓zhà hè
【释义】:
讹诈恐吓。茅盾《微波》:“李先生听是信,立即又想到诈吓信。”
诈伪-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伪zhà wěi
【释义】:
巧诈虚伪。鲁迅《书苑折技(二)》:“严嵩偏和岳飞词,有如是诈伪;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
诈乱-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乱zhà luàn
【释义】:
欺诈惑乱。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有强弱的对立故有竞争,有智愚的对立故有诈乱。”
诈局-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局zhà jú
【释义】:
骗局,骗人的圈套。如:设诈局骗人钱财。
诈取-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取zhà qǔ
【释义】:
骗取。茅盾《子夜》:“冯云卿已经拥有二三千亩的田地,都是那样三亩五亩诈取巧夺来的。”
诈降-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降zhà xiáng
【释义】:
假装投降。高云览《小城春秋》:“我是诈降的,我可以发誓。”
诈哄-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哄zhà hǒng
【释义】:
哄骗。沙汀《困兽记》:“这并非诈哄,牛祚说的全是实心实意的话。”
诈冒-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冒zhà mào
【释义】:
方言。冒领。如:诈冒财物;讹人诈冒。
诈语-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语zhà yǔ
【释义】:
骗人的话;假话。如:他父亲并没有什么病,使个诈语是想叫他回来。
诈索-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索zhà suǒ
【释义】:
讹诈勒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断不容妄拏无辜,骚扰诈索。”又如:诈索钱物。
诈称-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称zhà chēng
【释义】:
假称,谎说。沈钧儒《〈申屠氏〉序言》:“昏夜诈称六一病,以次呼其家人,家人至则出不意尽杀之。”
诈害-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害zhà hài
【释义】:
欺诈侵害。如:诈害邻里;诈害民财。
诈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勒zhà lè
【释义】:
讹诈勒索。如:借故诈勒,引起民愤。
诈略-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略zhà lüè
【释义】:
欺诈的策略。郭沫若《虎符》:“秦楚是世仇,春申君是明大义的人,我们目前正以合纵相号召,他决不会用诈略来侵袭我们。”
诈唬-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唬zhà hu
【释义】:
蒙哄吓唬。柯云路《三千万》:“我告诉你,老聂的话都是诈唬你!”
诈欺-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欺zhà qī
【释义】:
欺诈,欺骗。郭沫若《瓶》:“偶尔有甚声丝,总疑是邮差又至,我一刻要受千遍的诈欺。”
诈赌-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赌zhà dǔ
【释义】:
采用欺骗手段跟人赌博。《新民晚报》1989.7.24:“这些违法人员有的在马路街头以‘猜香瓜子’、‘飞牌’进行诈赌。”
诈骗-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骗zhà piàn
【释义】:
讹诈骗取。孙犁《耕堂读书记(一)》:“因此,每逢这种现象出现,诈骗者会越来越不可一世。”
诈虞-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虞zhà yú
【释义】:
欺骗。郭沫若《渔翁吟》:“翁言价不知,两不相诈虞。”
诈谲-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谲zhà jué
【释义】:
欺诈诡谲。如:诈谲不诚。
诈暴-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暴zhà bào
【释义】:
奸诈暴虐。章炳麟《〈革命军〉序》:“宰割之酷,诈暴之工,人人所身受,当无不昌言革命。”
诓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诓诈kuāng zhà
【释义】:
谎骗欺诈。如:他想着法子诓诈别人。
诡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诡诈guǐ zhà
【释义】:
狡诈;欺诈。曹禺等《胆剑篇》:“太宰伯嚭,年约四十岁,是个诡诈贪佞、顺君之过的大臣。”
谲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谲诈jué zhà
【释义】:
狡诈;奸诈。孙中山《中华革命军大元帅檄》:“孰意贼性凶顽,谲诈成习,背誓乱常,妄希非分。”
险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险诈xiǎn zhà
【释义】:
阴险狡诈。如:人心险诈。
巧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巧诈qiǎo zhà
【释义】:
机巧诈伪。朱自清《经典常谈》:“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
搕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搕诈kē zhà
【释义】:
敲诈。张秀热《五四运动在四川的回忆》:“给绅士下的定义是:‘逢迎官兵匪,搕诈农工商。’”
尔诈我虞-现代汉语大词典
尔诈我虞ěr zhà wǒ yú
【释义】:
见“尔虞我诈”。
尔虞我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尔虞我诈ěr yú wǒ zhà
【释义】:
互不信任,互相欺骗。任光椿《戊戌喋血记》:“国内,南方各会党首领之间,也是互相猜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令人烦恼。”也作“尔诈我虞”。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团结要是真正的团结,尔诈我虞是不行的。”
吓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吓诈hè zhà
【释义】:
恐吓讹诈。茅盾《子夜》:“冯云卿刚搬到上海来的时候,曾经接到过绑匪的吓诈信。”
狡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狡诈jiǎo zhà
【释义】:
狡猾奸诈。巴金《秋》:“他不知道狡诈,他更不懂权变。”
奸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奸诈jiān zhà
【释义】:
虚伪诡诈。冯德英《苦菜花》:“(宫少尼)前几年在外面跟从王柬芝的经验,使他更明白表兄是个奸诈的人。”
骗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骗诈piàn zhà
【释义】:
欺骗讹诈。京剧《将相和》:“那时相如言道:‘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况大王乃万乘之君,岂能以骗诈行事!’”
机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机诈jī zhà
【释义】:
狡诈。茅盾《清明前后》:“那里有一场牌局,玩的是最富于机诈色彩和刺激性的‘沙蟹’。”
权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权诈quán zhà
【释义】:
权谋,诈术。
核讹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核讹诈hé é zhà
【释义】:
凭借拥有的核武器对别国进行的威胁恫吓。《人民日报》1964.10.21:“它用核讹诈来吓唬人民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敲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敲诈qiāo zhà
【释义】:
依仗势力或用威胁、欺骗手段索取财物。叶君健《自由》:“这些名目繁多的税,全是侯浩德和吴春茂想出来敲诈老百姓的花招。”
敲诈勒索-现代汉语大词典
敲诈勒索qiāo zhà lè suǒ
【释义】:
利用职权或抓住别人的把柄用威胁手段逼取他人财物。曲波《林海雪原》:“一名宋福,一名王大路,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也作“敲榨勒索”。陈登科《赤龙与丹凤》:“这是大明大白的敲榨勒索,逼人上吊,把穷人往死路上推。”
欺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欺诈qī zhà
【释义】:
以奸诈的手段骗人。如:价格欺诈。
磕诈-现代汉语大词典
磕诈kē zhà
【释义】:
方言。犹敲诈。沙汀《还乡记》:“卦婆子张姨娘有五十多岁,矮胖和善,不如一般巫婆的喜欢磕诈。”
诈-汉语大词典
诈
“[詐]”的简化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