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誰)是什么意思
阿谁-古汉语虚词词典
阿谁ā shuí
疑问代词
一、用来问人。义即“谁”。(一)作主语。①苦海之中为船筏,阿谁要你做夫妻?(《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②桃李小园空,阿谁犹笑语、拾残红?(《全宋词·祖可:小重山》)③师谓众曰:“我要一人传语西堂,阿谁去得?”五峰曰:“某甲去。”(《五灯会元·百丈怀海禅师》)(二)作谓语,或单独成句。①初,敦参军熊甫见敦委任风,将有异图,因酒酣谓敦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佞幸在位,鲜不败业。”敦作色曰:“小人阿谁?”(《晋书·王敦传》)②师问:“阿谁?”曰:“杉洋庵主。”(《五灯会元·杉洋庵主》)(三)作宾语。①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乐府诗集·紫骝马歌辞》)②若论此女形貌相,长大将身聘阿谁?(《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聘:定亲,许配。③曰:“问阿谁?”师曰:“问长老。”(《五灯会元·睦州陈尊宿》)(四)作名词修饰语。①试问伊家,阿谁心绪,禁得恁无聊。(《全宋词·柳永:少年游》)——恁(nèn):如此。无聊:无依,无靠。②八张机,回纹知是阿谁诗?(《全宋词·无名氏:九张机》)
二、用于抉择问句。义即“哪种”、“哪个”、“谁”。①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刚才〔咱们两人〕的话,谁的说法是错的?②借问今时人,阿谁肯服弱?(《王梵志诗校辑·王二羊年少》)——服弱:示弱,服输。
非……而谁-古汉语虚词词典
非……而谁fēi……ěr shuí
凝固格式
见“……而何”。
何谁-古汉语虚词词典
何谁hé shuí
疑问代词
用来询问人,义即“谁”。可作谓语,也可作宾语。作宾语时,或提至动词前,或在动词“为”后。“谁何”义同。①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文选·郭璞:游仙诗》)②吴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何准拜?”(《史记·吴王濞列传》)——说(shuì):说服。③王曰:“其为何谁?子以言之。”子胥曰:“姓要名离。”(《吴越春秋·吴王阖闾》)④〔子胥〕与语:“公为何谁矣?”曰:“渔父者子。”(《吴越春秋·吴王阖闾》)——者:之。⑤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史记·淮阴侯列传》)⑥问:“门外谁何?”(《唐宋传奇集·周秦行记》)
谁-古汉语虚词词典
谁shuí
疑问代词
一、用来问人。
(一)作主语、兼语。作兼语,可在使令性动词前,也有在其后者。①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史记·萧相国世家》)——即:假如。百岁:死。②若子死,将谁使代子?(《韩非子·说林上》)③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吕氏春秋·乐成》)
(二)作宾语、介词宾语。可在动词或介词前,也有在其后者。①袁盎等人见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史记·梁孝王世家》)②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文选·古诗十九首》)③廉公已死,吾谁为生?(《汉书·王莽传》)④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史记·留侯世家》)
(三)作名词修饰语,先秦时期,在“谁”与其后的名词之间多用“之”,也有不用者。①公曰:“臣杀其君,谁之过也?”大夫莫对。里革曰:“君之过也。”(《国语·鲁语上》)②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左传·宣公十二年》)——师不用命:军队不执行命令。③因谁之力?因宋人、蔡人、卫人之力。(《公羊传·隐公十年》)④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说苑·指武》)⑤昌寓谓曰:“君是谁后?”答曰:“子骞后。”(《南史·何尚之传》)⑥门外谁车马?故人来课诗。(《文山先生全集·又用韵简李深之》)——课诗:写作诗歌。
(四)作谓语,一般在主语后。有时,在主语前,构成倒装句。①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左传·成公九年》)——南冠而絷者:戴着南方帽子而被拘执的人。②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孟子·离娄下》)③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礼记·檀弓上》)期(jī):周年。与:语气词
二、用来询问事物(包括诸侯国、动物或其它东西)。义即“哪个国家”、“什么”等。①不来者,其鲁、卫、曹、邾乎!……其余,君之所及也,谁敢不至?(《左传·昭公四年》)——君之所及:君王的威力所能达到的。②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其所近,悲其所思者乎?(《吴越春秋·阖闾内传》)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草桥店梦莺莺》)④问先生谁友?有白石、青松,共成三老。(《全宋词·何梦桂:洞仙歌·答何君元寿词》)——谁友:与什么做朋友?
三、用于抉择询问,可代人,也可代事物。义即“谁”、“哪个”、“什么”。①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史记·佞幸列传》)②延之问路人云:“吾二人谁似猴?”路人指尚之为似。(《南史·何尚之传》)③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全唐诗·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四、用于比较询问,“谁”后有两个反义形容词,义即“谁……谁……”、“哪个……哪个……”。①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太白全集·金陵酒肆留别》)——别意与之谁短长:离别的忧愁与东流的水谁长谁短?②把晋朝王、谢传同看,谁优劣?(《全宋词·刘克庄:满江红·傅相生日癸亥》)——句义:拿晋朝宰相王导、谢安的事迹来比较看看,哪个优哪个劣?
谁何-古汉语虚词词典
谁何shuí hé
代词
见“何谁”。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实用委婉语词典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意为年少的人应当有攫取流云的志向,哪能在困厄的环境中空自叹息悲愁呢。语出唐李贺《致酒行》。
不应常在藩篱下,他日凌云谁见心-实用委婉语词典
不应常在藩篱下,他日凌云谁见心
意为不应该长久甘于依附他人,有朝一日功业显著谁能料得到。语出唐崔兴宗《青雀歌》。
人生穷达谁能料-实用委婉语词典
人生穷达谁能料
意为一个人的命运是穷困还是显贵谁能预料。宋陆游《拜寇莱公遗像》。
妙造自然,伊谁予裁-实用委婉语词典
妙造自然,伊谁予裁
意为虽然出自人工的艺术,但由于竭力师心自然,就像真的一样,谁能裁夺。语出唐司空图《诗品·精神》。
谁 孰-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谁 孰
[谁shuí 孰shú]
同 都可表示疑问。《诗·大雅·桑柔》:“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厉阶:祸端。梗:灾害)《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异 【谁】 ①相当于“哪”。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诗:“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②发语词。《诗·陈风·墓门》:“知而不已,谁昔然矣。”朱熹集传:“谁昔,昔也。”
【孰】 ①同“熟”。《荀子·富国》:“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 ②仔细,周详。《商君书·更法》:“愿孰察之。” ③和“与”组成“孰与”,用于“与……比,哪一个……”、“哪能比得上”。《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制:控制。天命:自然法则)
辨 上述“谁”与“孰”的不同用法,在各例句中二字不能互换。又,作为疑问代词,“谁”专指人,“孰”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老子》:“名与身孰亲?”《论语·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谁-古文观止词典
谁shuí
【词性】:代词
表示询问,指代人。作宾语时,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前。今语同(61)。《周郑交质》: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即使没有人质,谁又能离间他们呢?《楚归晋知罄》: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下臣实在没有才能,还敢怨恨谁呢?《醉翁亭记》: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建造亭子的是谁?山上的和尚智仙。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释义】:
原要把真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哪知道明月不理会,只把光辉洒落在沟渠上。比喻一方真心相待,一方却毫不理会。《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二三:番官说道:“俺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俺道昨日既伤其父,不可今日又伤其子,谁想你这个小冤家反要来讨死。”《初刻拍案惊奇》三六:道是从此一走,便可与杜郎相会,遂了向来心愿了。正是: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玉燕姻缘全传》五九:今日安小姐听得吕昆之言,却暗恨在心。告别回来,心中细想:天下负心的莫过于男子。正所谓: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释义】:
粗柳条用来编簸箕,细柳条用来编斗。意谓对事物各有要求,对男子来说要的是本事,不讲究俊丑。《西游记》五四:驿丞道:“你虽是个男身,但只形容丑陋,不中我王之意。”八戒笑道:“你甚不通变。常言道:‘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佛天住一日,千日有谁知-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佛天住一日,千日有谁知
【释义】:
传说天上佛地中过一天,人间就是一千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来时二十岁,归时岁不知,祖宗数十代,眷属不追随。桑田变作海,山岳却成溪。佛天住一日,千日有谁知。
横财红粉歌楼酒,谁为三般事不迷-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横财红粉歌楼酒,谁为三般事不迷
【释义】:
横财:意外之财。红粉:喻美女。钱财美人,歌舞酒宴无论谁都会为之着迷。意谓财、色、酒三者易动人心。《警世通言》一六:小夫人将一串一百单八颗西珠数珠,颗颗大如鸡豆子,明光灿烂。张胜见了喝采……正是:归去只愁红日晚,思量犹恐马行迟。横财红粉歌楼酒,谁为三般事不迷。
⊙黄金红粉高楼酒,谁谓三般事不迷
《三遂平妖传》二四:堪笑浮华轻薄儿,偶逢女子认为妻。黄金红粉高楼酒,谁谓三般事不迷。
⊙世财红粉歌楼酒,谁为三般事不迷
《金瓶梅词话》九四:当下唱毕,彼此穿杯换盏,倚翠偎红,吃得酒浓时,--常言:世财红粉歌楼酒,谁为三般事不迷?--这张胜就把雪娥来爱了。
卖瓜的谁说瓜苦-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卖瓜的谁说瓜苦
【释义】:
比喻卖东西的人不会说自己的东西不好。《龙图耳录》三三:固然是漂儿,你肯说是包鱼吗?你又不那么傻,你见“卖瓜的谁说瓜苦”呢?
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释义】:
古往今来凡做坏事的人,上天不会放过一个。奉劝世人不要做坏良心的事,以免受到上天的惩罚。《喻世明言》二六:张公谋财故杀,屈害平人,依律处斩。加罪凌迟,剐割二百四十刀,分尸五段。黄大保、小保,贪财杀父,不分首从,俱各凌迟处死,剐过二百四十刀,分尸五段,枭首示众。正是: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早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饶你有钱拜北斗,谁人买得不无常-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饶你有钱拜北斗,谁人买得不无常
【释义】:
饶:任凭。钱拜北斗:形容极端富有。无常:迷信谓阴间阎王差去人间勾魂的鬼。喻死。意谓任凭你有多少钱,也难免一死。指寿命是用钱也是买不到的。《金瓶梅词话》五八:你孩儿若没命,休说舍经,随你把万里江山舍了,也成不的。正是:饶你有钱拜北斗,谁人买得不无常。
人生自古谁无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生自古谁无死
【释义】:
意谓人总难免一死。告诫人要讲气节或友情,不要贪生怕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二八:大丈夫马革裹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怎么说得一个“走”字。《西湖二集》三三:又有诗赞道:于谦死作北都神,周新死作浙江神。人生自古谁无死,死后仍为万古身!《醒世恒言》三二:想起:“……有家难奔,有国难投。不如投向江流,或者得小娘子魂魄相见,也见我黄损不是负心之人。罢,罢,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与风流作话文。
人不为利,谁肯早起-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不为利,谁肯早起
【释义】:
人不为利,谁也不肯早早就起床。比喻人往往会为利益而奔忙。《济公全传》五:周员外是位善人,一听都不愿去,自己明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不为利,谁肯早起。员外说:“谁要去跟道爷捉妖?不白去,一夜一个人,我给十两银子。可就要七个人,谁愿去谁去。”
☉人不利己,谁肯早起
《万花楼》四〇:古言,人不利己,谁肯早起?况此物非门生之资,乃妹子之物,拈物无非借脂光,秀士人情输半纸。
☉人无利己,谁肯早起
《警世通言》二一:妹子被强人劫去,家门不幸,今日跟这红脸汉子回来,“人无利己,谁肯早起?”必然这汉子与妹子有情,千里送来。
人非草木,谁能无情-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非草木,谁能无情
【释义】:
人不是草木,谁能没有感情。意谓人总是有感情的。《林兰香》一:然人非草木,谁能无情,有时感自外至,有时忧从中来,使不设一排谴之法,倘一旦雪冷霜寒,则兰也不空与艾萧同腐也哉!《济公全传》六五:老和尚一闻脂粉头油,异香扑鼻,见荷花百般献媚,俗言说的不错,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人非草木,谁能无情?老和尚一阵心神飘荡,被荷花缠绕的欲火难挨,当时从荷花那件云雨之事。
☉人非草木,岂不知恩
《水浒全传》一三:人非草木,岂不知泰山之恩,提携之力,感激不尽!
☉人非草木,岂不省的
《水浒全传》一七:众人道:“上复观察:小人们人非草木,岂不省的。”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
《情变》四:又想起:他那一种情致缠绵的样子,竟是一心一意的为了我。人非草木,岂能无情?
☉人非草木,岂不自知
《绘芳录》一四:人非草木,岂不自知。无奈一至其境,横来竖去,那愁字都撇不脱。
☉人非草木,岂能忘情
《红楼梦补》三:要论咱们两个人,这几年来行动坐卧,那一时那一刻没在一堆厮跟着,这会儿生巴巴拆开了,人非草木,岂能忘情。
☉人非草木,岂得无情
《枕上晨钟》二:你起来,我实话对你说,你的美意我已领略,人非草木,岂得无情。
☉人非草木,焉有不知
《世无匹》三:屡次蒙小娘子相救,感不可言。至于爱念之恩,人非草木,焉有不知?但卑人非淫邪之辈,不敢忘及于私。
☉人非草木,岂不知感
《醒世恒言》一九:万里向蒙不杀之恩,收为厮养,委以腹心。人非草木,岂不知感?
☉人非木石,岂得无情
《铁花仙史》一:王悦笑道:“人非木石,岂得无情。即玉芙蓉白缟冰心,淡泊已具,将残而忽又华丽,此亦绘事后素之见端,如吾等虽已心冷如灰,岂可无一热言以发其冷乎?”
☉人非木石,谁能无情
《林兰香》四三:春畹道:“人非木石,谁能无情?一则关系家风,二则败坏行止。且作奴婢的若一有所私,便为主人所不齿,安得到有今日?”
☉人非木石,焉得无情
《蕉叶帕》三:你到无心,我却有意,你在我家五六年。人非木石,焉得无情,今日母亲在病,爹爹又不在家,我有几句话儿,一发对你说了。
☉人非木石,岂能无情
《梦中缘》七:小姐道:“人非木石,岂能无情?但我生来命薄,怎敢希望这样人豪?”
☉人非木石,安得无情
《林兰香》二七:人非木石,安得无情,既种情根,当为情死。
☉人非木石,岂不知感
《初刻拍案惊奇》二七:承蒙相公、夫人抬举,人非木石,岂不知感?
☉人非金石,岂竟无情
《绣戈袍全传》三五:虽蒙公子过爱,人非金石,岂竟无情!但须臾童仆即到,终觉怀羞,倒不如两个人谋个夜食罢。
☉人非木石,岂能漠然
《孽海花》三〇:回想多年宠爱的恩情,明明雯青为自己而死,自己实在对不起雯青人非木石,岂能漠然!所以倒也哀痛异常。
☉心非木石,岂属无情
《快心编》八:贱妾蒲柳陋质,妄为君子所思,辱赐瑶章,感深五内。第心非木石,岂属无情?
☉心非木石,岂能无情
《醒世恒言》二三:下官心非木石,岂能无情!但惧主上闻知,取罪不小。
人之欲善,谁不如我-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之欲善,谁不如我
【释义】:
人若想做善事,谁不如我呢?意谓人之要想做善事,谁都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情变》一:真是古人说得不错:人之欲善,谁不如我,便有几个小康之家,听得秦家散赈,也送了几担米来。
三个官唱两个喏——谁见来-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三个官唱两个喏——谁见来
【释义】:
歇后语。唱喏:古人相见时,作揖打招呼。见三个官要唱三个喏,唱两个喏的情况谁也没见过。意即谁看见过?讥人瞎吹一通,不合实际。《金瓶梅词语》一二:我见砍头的,没见砍嘴的。你打三个官唱两个喏——谁见来?你若有本事,到家里只剪下一料子头发拿来我瞧,我方信你是本司三院有名的好子弟。又七三:他和我多是一般后婚老婆;什么他为你“褪湘裙杜鹃花上血”,三个官唱两个喏——谁见来?孙小官儿问朱吉,别的多罢了,这个我不敢许。
三光有影遣谁系,万事无根只自生-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三光有影遣谁系,万事无根只自生
【释义】:
三光:指日、月、星。影:光影,指光。日月星的光影派谁拴住使之不流失,世间之是非并无来由,只是自己惹出来的。指时光谁也难以留住,麻烦都由自己惹出。《金瓶梅词话》五:西门庆把银子交付王婆买棺材,他便自己对何九说去了。正是:三光有影遣谁系,万事无根只自生。又八二:经济拿着这根簪子做证见,认玉楼是姐,要暗中成事。不想玉楼哄逃,反陷经济牢狱之灾。此事表过不题。正是:三光有影遣谁系,万事无根只自生。
☉三光有影遣谁翳,万事无根只自生
翳:遮蔽。《生绡剪》四:叹了口气,又去干甚么茧儿了。正是:三光有影遣谁翳,万事无根只自生。
时来谁不来,时不来谁来-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时来谁不来,时不来谁来
【释义】:
人时运来时,什么人都来趋奉,人背运时,什么人也不来过问。感叹人情冷暖,趋炎附势。《金瓶梅词话》三〇:官禄临门,平地做了千户之职,谁人不来趋附?送礼庆贺,人来人去,一日不断头。常言:时来谁不来,时不来谁来?《济公全传》二一八:你看此时我的事情一落败,众宾朋一个个各奔他乡,真是时来谁不来,时不来谁来。《永庆升平前传》三:由早晨水米未进,身上无衣,不由长叹一声,想起有钱之时,何等快乐,朋友成群,高楼赏雪,暖阁吟诗。到如今,朋友又在哪里?正是:时来谁不来,时不来谁来。
⊙时来谁不来,时去谁不去
《妆钿铲》四:花开引蝶自至,人穷亲戚自疏。酒肉朋友,日会三千;急难之中,百无一二。嗟嗟!时来谁不来,时去谁不去。
在家只说逢迎苦,出外谁知遇合难-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在家只说逢迎苦,出外谁知遇合难
【释义】:
在家里安居时只抱怨人来客往迎送麻烦,出门在外才知道要碰上个熟人办成件事是多么的不容易。形容出门在外的艰难。《鸳鸯针》四:次日,走到外面一转,果然皆如店主人所说,只得将货物均散与众铺家,做了四个月的赊帐,范顺如何坐耐得住,就似热锅上蚂蚁一般。正是:在家只说逢迎苦,出外谁知遇合难。
谁打罗,谁吃饭-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谁打罗,谁吃饭
【释义】:
打罗:打罗罗面粉。谁罗面谁就有面做饭吃。比喻谁做的,谁承受其后果。《金瓶梅词话》八六:你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常言一鸡死了一鸡鸣。谁打罗,谁吃饭。谁人常把铁箍子戴,那个长将席篾儿支着眼。
谁家灶内无烟-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谁家灶内无烟
【释义】:
比喻无论谁家都会有吵嘴的事情发生。《金瓶梅词话》七五:月娘道:“三位师父,休要笑话。”薛姑子道:“我的佛菩萨,没的说,谁家灶内无烟。心头一点无明火,些儿触着便生烟。大家尽让些就罢了。”
谁人保得常无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谁人保得常无事
【释义】:
难以保证永远不出事。《金瓶梅词话》八五:妇人道:“好姐姐,你倒有点仁义。”小玉道:“你看谁人保得常无事!虾蟆促织儿,都是一锹土上人。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谁家保的过常无事
《儿女英雄传》一二:谁家保的过常无事?也不要前人洒土迷了后人的眼哪?
谁敢道他一个不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谁敢道他一个不字
【释义】:
形容当道者横行无忌,气焰熏天,无人敢说是道非。《西湖二集》一:比如三国时节曹丞相无恶不作,弑伏皇后、董贵妃,汉天子在他荷包里,随他扯进扯出,吐气成云,喝气成雷,果然是当时险夺了玉皇尊,到如今还使得阎罗怕,谁敢道他一个不字。
谁人常把铁箍子戴-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谁人常把铁箍子戴
【释义】:
谁头上常戴着保险的铁箍子。意谓谁能保得常无事。《金瓶梅词话》八六:谁打罗,谁吃饭。谁人常把铁箍子戴,那个长将席篾儿支着眼。为人还有相逢日,树叶儿落还到根边。
谁不是人生父母养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谁不是人生父母养的
【释义】:
意谓谁都是人,都有自尊、讲面子。《官场现形记》四五:今天一早就起来了,忙着做官衔牌,糊对子。因为做牌的来的晚了些,开口就骂人。谁不是人生父母养的?搁得住被他“混账王八蛋!”骂了去,喝了来!大爷越想越气,不吃这碗饭了!
谁道贼心毒,更毒妇人心-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谁道贼心毒,更毒妇人心
【释义】:
贼心毒:世俗有贼心狠毒的说法。意谓淫妇之心比世称狠毒的贼心更毒。《警悟钟》五:地方说捉奸杀死自去出首埋葬不题,正是:谁道贼心毒,更毒妇人心。
谁蒸下馒头等着你,怕冷了不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谁蒸下馒头等着你,怕冷了不成
【释义】:
讥诮人匆忙离开的谑语。《红楼梦》二六:只见一个未留头的小丫头子走进来,手里拿着些花样子并两张纸,说道:“这是两个样子,叫你描出来呢。”说着向红玉掷下,回身就跑了。红玉向外问道:“倒是谁的?也等不得说完就跑,谁蒸下馒头等着你,怕冷了不成!”
谁家牛犊不抵母,谁家儿子不恼娘-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谁家牛犊不抵母,谁家儿子不恼娘
【释义】:
抵:牴,顶撞。比喻凡儿女总会惹母亲烦恼。《歧路灯》二六:王氏道:“自己孩子,没啥意思。谁家牛犊不抵母,谁家儿子不恼娘。你只好好的,那七八十吊钱值什么。”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释义】:
我原把真心托付给明月,谁知明月却照在沟渠上。比喻真心不被理解。也比喻一方有情,一方无义。《海公大红袍全传》一一:严二满望成就这件亲事的,今忽闻此言,恰如冷水浇头一般。正所谓: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我把真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二度梅全传》三五:卢杞道:“哪有这样可恶的人。”正是:我把真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我本有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听月楼》一〇:好个不识抬举的小子!老夫一团美意,招你为婿,你反出言无状,竟肯写绝据与老夫为凭。也罢:我本有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吾将真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二度梅全传》三二:春香道:“小姐,我们回去吧!他既厌我们,我们不要望他。吾将真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
【释义】:
形容不得已入仕。也形容富贵不求自来。□语见清·翟灏《通俗编》一四:我本无心图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蝴蝶媒》一二:三人全不以功名为意,正是: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玉支矶》二〇:长孙肖本不欲居,被李知县半情半理,说得痛快,又因草屋往来,实是不便,只得欣然笑纳了。正是:行藏不必苦安排,春到枝头花自开。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韩湘子全传》八:他却钻谋营干,依先起官去做。见人只卖弄说: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
⊙我本无心求富贵,那知富贵逼人来
《欢喜冤家》二:小二道:“不可没了主意,后来懊悔迟了。况且他是杀人放火来的,我们处置他,不过是替天行道,有何罪过。”这是:我本无心求富贵,那知富贵逼人来。
⊙我本无心图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
《何典》五:正是:我本无心图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不知形容鬼去后,醋八姐把这活死人如何看待,且听下回分解。
⊙落魄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
《说岳全传》四五:兀术听了道:“真个好计策!”随即差小番四处去寻秦桧下落。正是:落魄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释义】:
阎王判定你三更时死,谁也不敢违命延留你到五更。比喻人的死亡一刻也不能拖延。也指人难以与命运抗争。《红楼梦》一六: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
⊙阎王注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四更
《西游记》七六:呆子道:“长官,你且回去,上复五阎王,他与我师兄孙悟空交得甚好,教他让我一日儿,明日来勾罢。”行者道:“胡说!阎王注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四更!趁早跟我去,免得套上绳子扯拉!”
⊙阎王教你三更死,怎敢留人到五更
《金瓶梅词话》六二:可惜一个美色佳人,都化作一场春梦。正是阎王教你三更死,怎敢留人到五更。
⊙阎王判你三更到,定不容人到四更
《警世通言》二八:(许宣)自言自语道:“时衰鬼弄人,我要性命何用?”看着一湖清水,却待要跳。正是:阎王判你三更到,定不容人到四更。
⊙阎王注定三更死,定不留人到四更
《初刻拍案惊奇》三〇:好生不忍,没计奈何,只得任凭左右到狱中斩了李参军之首。正是:阎王注定三更死,定不留人到四更。
⊙阎王注定三更死,定不饶人到五更
《后三国石珠演义》二〇:(惠帝)到了三更时分,竟自呜呼哀哉,死于御榻之上,正是:阎王注定三更死,定不饶人到五更。
⊙阎王注定三更死,并不留人到五更
《青楼梦》三三:又一瞬间,挹香两眼一张,双足九迸,竟一命归西。……正是:阎王注定三更死,并不留人到五更。
⊙阎王判定三更死,并不相留到四更
《说唐后传》五二:盖苏文,你岂不知道古语说得好:阎王判定三更死,并不相留到四更,我若容情放你逃身,岂不自己到难逃逆旨之罪也。
⊙阎王造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永庆升平前传》一七:只见韩三进来说:“老爷,这事真就怪了!”正是:阎王造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阎王注定三更死,断不留人到五更
《咒枣记》九:孽障,今晚该死了,他若少有邪曲就赏他一鞭。正是:阎王注定三更死,断不留人到五更。《廿载繁华梦》三:俗语说:阎王注定三更死,断不留人到五更。差不多还有一天水程才到上海,已一命呜呼,竟是殁了。
⊙阎王注定三更死,那敢留人到五更
《济公全传》二八:昨天要死没死了,是还有两天罪未受完呢。这真是阎王注定三更死,那敢留人到五更?
⊙阎王注定三更死,那肯留人到五更
《跻春台·义虎祠》:谁知修短有数,死生由天,阎王注定三更死,那肯留人到五更。看看越加沉重,未几身亡。
⊙阎王注定三更死,岂肯留人到五更
《跻春台·东瓜女》:求神问卜,方法用尽,谁知:阎王注定三更死,岂肯留人到五更,至腊月二十九日,一命归阴。
⊙阎王造定三更死,谁人留得到天明
《续济公传》一:正是:阎王造定三更死,谁人留得到天明。
⊙阎罗注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荡寇志》七九:这呆汉赶紧奔来此处,想是死期到了。我连日嫌人多,不好下手,今到这里,你把那蒙汗药端在手头,今晚就用。正是:阎罗注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阎罗注定三更死,怎肯留人到五更
《封神演义》七七:我等既犯了杀戒,毕竟你等俱入劫数之内,故造此业障耳。正所谓阎罗注定三更死,怎肯留人到五更。
⊙阎罗注定三更死,定不留人到五更
《女开科传》四:只是焦老爷既入罗网,不得不借重做个焦头烂额的上客了。正是:阎罗注定三更死,定不留人到五更。
⊙阎王注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五美缘全传》一二:硬着心肠,垫起脚来,往河内一跳。正是:阎王注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阎王注定三更死,谁敢留人至五更
《红楼梦》七八脂评:古来皆说阎王注定三更死,谁敢留人至五更。今忽以小女儿一番无稽之谈,反成无人敢翻之案。且寓调侃世人之意,骂尽世态,岂非绝妙之文。
眼前欢乐终归土,谁能替死见阎君-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眼前欢乐终归土,谁能替死见阎君
【释义】:
意谓欢乐只是暂时的,人终究难免一死,并且无可替代。《施公案》九〇:夫主,我岂不知眼前欢乐终归土,谁能替死见阎君。话只如此,可惜你我吃斋念佛,修个傻子,看来总是无报。
有珠不露,谁知是宝-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珠不露,谁知是宝
【释义】:
有宝珠深藏不露,外人就无法知道是宝。比喻人有才能或美貌深藏不露,外人就无法了解。《续金瓶梅》三一:看看金桂道:“这样一表人材,出去着人家看看也好来提亲。常言:有珠不露,谁知是宝?你老人家也还是半老佳人,咱在这河崖上走走就回来。”
中正街的驴子,谁有钱谁骑-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中正街的驴子,谁有钱谁骑
【释义】:
指谁有钱谁都可以玩。比喻妓女谁有钱谁都可以占有。《官场现形记》三一:田小辫子看见乌额拉布同翠喜倒蛋,心上已经不愿意。他本是个“草包”,毫无知识的人,听了翠喜的话,便也发话道:“中正街的驴子,谁有钱谁骑,乌大人,你不要这个样子!”
自己忘了自己是谁-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自己忘了自己是谁
【释义】:
形容人经不起奉承,听几句吹捧的话便忘乎所以。《儿女英雄传》三二:我往往的见那些好戴高帽的爷们,只要人给他上上两句顺他,自己就忘了他自己是谁了,觉得那人说的都是实话,这话除了我别人还带是全不配。
自家搓根绳儿去罢
意谓自己搓根绳儿去吊死罢,省得我动手杀你。《西游记》三四:若牙缝里道半个“不”字,就自己忘了自己是谁,也免得你外公动手。
何谁-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何谁héshéi
代词
询问所代的人。作宾语、主语。可译为“谁”。
《史记·吴王濞列传》: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史记》册九页二八三一)
——我已经是东帝,还拜谁?
《晋书·刘寔传》:所举必有不当,而罪不加,不知何谁最不肖也。(《晋书》册四页一一九三)
——所推举的一定有不适当的,而不加罪,不知道谁最不成才。
孰谁-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孰谁shúshuí
代词
询问所代的人。作谓语。可译为“谁”。
《战国策·楚一》:秦王身问之:“子孰谁也?”(《战国策》中册页五一七)
——秦襄王亲自问他:“你是谁?”(子: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这里指棼冒勃苏。)
谁-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谁shuí
代词
一、表示泛指。指代人。作主语。今语同。
《诗经·小雅·沔水》:谁无父母?(《毛诗注疏》册六卷十一之一页四上)
——谁没有父亲母亲?
《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论语注疏》册一卷六页四上)
——谁能走出屋外不经过房门?李陵《答苏武书》:谁不为之痛心哉?(《文选》中册页五七五)
——谁不为他们的遭遇痛心呢?
二、表示询问。“谁”作宾语时,一般置于动词和介词前。
1.询问所代的人。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今语同。
《诗经·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毛诗注疏》册六卷十二之一页六下)
——看乌鸦哪里停留?停在谁的屋宇?
《论语·微子》:夫执舆者为谁?(《论语注疏》册三卷十八页二下)
——赶车的那个人是谁?
《左传·宣公十二年》: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春秋左传集解》册二页五八五)
——你为元帅,军队不听从命令,是谁的罪过呢?
《战国策·卫》: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战国策》下册页一一六七)
——卫国人迎娶新媳妇,新妇上了车,问道:“两边的马是谁家的呢?”赶车的说:“借别人的。”
《战国策·齐四》: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jiá)归来者也。”(《战国策》上册页三九六)
——孟尝君觉得奇怪,问道:“这是谁呀?”左右侍候的人答道:“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铗:剑把,这里指剑。)
《史记·项羽本纪》: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册一页三一一)
——谁给大王出了这个主意?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白香山诗集》册三卷四页四下)
——翩翩而来的两个骑马人是谁?是穿黄衣穿白衫的宫使。(翩翩:轻快的样子。)
2.询问所代的事物。作主语、宾语。可译为“什么”。
《礼记·哀公问》:敢问人道谁为大?(《礼记注疏》册十二卷五十页五上)
——请问人道什么最大?
《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注疏》册三卷十八页二下)
——飞禽走兽不可以跟〔它们〕共处,我不跟这些人〔打交道〕,又同什么〔打交道〕?
《汉书·贾谊传》:一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汉书》册八页二二三八)
——〔只要您〕一行动那么明、廉、仁、义、圣五种好处都归属〔您〕,陛下还怕什么而长期不去做这些事?
谁-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谁shuí
助词
用在句首,使语句和谐匀称。不能译出。
《诗经·陈风·墓门》: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毛诗注疏》册四卷七之一页七上)
——那人不好,全国人都已知道,知道了却不斥退,很久都是这样的。
谁何-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谁何shuíhé
代词
询问所代的人或事物。作谓语。可译为“谁”、“什么”等。
《史记·淮阴侯列传》:若所追者谁何?(《史记》册八页二六一一)
——你所追的是谁?
《庄子·内篇·应帝王》: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准何?(《庄子》册一卷三页十八下)
——我对他虚心假意,随便应付,〔他〕不知这是为什么?
管谁筋疼-汉语惯用语辞典
管谁筋疼guǎn shuí jīn téng
关谁的痛痒。用于反问,喻不关任何人的事。《红楼梦》:“听见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
含珠不吐,谁知有宝-佛源语词词典
含珠不吐,谁知有宝
比喻胸怀才智但不表露出来,外人是无法知道的。《祖堂集·卷十一·睡龙和尚》:“问:‘古人有言:含珠不吐,谁知有宝?含珠则不问,便请吐。’师云:‘看者甚多,弁者甚少。’”
逆风举棹——谁是好手-佛源语词词典
逆风举棹——谁是好手
歇后语。棹,船浆。比喻在不顺利的环境下,可以考验出个人能力的大小。《五灯会元·卷十二·大宁道宽禅师》:“万用自然,不劳心力。到这里唤作顺水放船,且道逆风举棹,谁是好手?’”
谁家屋里灶无烟-佛源语词词典
谁家屋里灶无烟
家家每天都得烧火做饭,灶里天天要有烟火。比喻最普遍、最常见的每天都要发生的现象。《虚堂和尚语录》卷五:“逆顺短长休要说,谁家屋里灶无烟。”
谁人似我-佛源语词词典
谁人似我
那个人像我?意思是:谁也不像我。意在诉说:任何人的遭遇都要比我好。《五灯会元·卷三·郦村自满禅师》:“师曰:‘若是龙形,谁论高下!’僧礼拜,师曰:‘若哉!屈哉!谁人似我。’”现代汉语承此语意,形成惯用语“谁像我”,作独立成分插入语,意在强调同他人相比,自己的遭遇最坏。例:谁像我,遇到这么多倒楣的事情。
谁是谁非-佛源语词词典
谁是谁非
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指事情的真象、矛盾双方所持的理由或彼此应负的责任。《五灯会元·卷十·天台德韶国师》:“上堂:‘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岂不见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若如是也,且谁欠谁剩,谁是谁非,谁是会者,谁是不会者?’”现代汉语作为常用四字格承用。例:小事情不要计较,原则问题则一定要弄清谁是谁非。
姓字名谁-佛源语词词典
姓字名谁
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衾虎亦见,领军便来,高声便问:‘上将姓字名谁,官居何位?’将军只对:‘某性任,名蛮奴,官职镇国大将军。’”现代汉语作为四字格用语承用。例:我们从来没见过面,你先说说你姓字名谁,咱们才好谈正事。
哑子得梦——向谁说-佛源语词词典
哑子得梦——向谁说
歇后语。哑巴作了梦,却没法告诉别人。《五灯会元·卷十九·杨歧方会禅师》:“踏著秤锤硬似铁,哑子得梦向谁说?须弥顶上浪滔天,大洋海里遭火热。”佛家主张求道学法,全凭内心感悟,因此如同哑巴做梦一样,不用语言说出,说出来的反倒可能失去佛法的真意。
众手淘金,谁是得者-佛源语词词典
众手淘金,谁是得者
许多人在一起淘金,最后说不定是谁得到金子。比喻一起做事,不知道谁最后得到好处。《五灯会元·卷七·长庆慧棱禅师》:“僧问:‘众手淘金,谁是得者?’师曰:‘有伎俩者得。’”
谁-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谁shuí
疑问代词。①问人。《鸿门宴》:“张良曰:‘~为大王为此计者?’”白居易《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琵琶声停欲语迟。”②问事物。哪个,什么。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院果~先熟?林花那后开?”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短长?”
【谁辈】哪一类人。《世说新语·赏誉》:“人问王夷甫:‘山巨源义理何如?是~?’”
【谁边】何处。宋之问《有所思》:“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
【谁何】①谁,什么。《庄子·应帝王》:“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聊斋志异·婴宁》:“我以为~人,乃我姑之女。”②诘问,喝问。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
【谁人】谁。《吕氏春秋·贵信》:“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不亲?”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不识君?”
【谁者】谁。宋玉《神女赋》:“情独私怀,~可语?”
人生自古谁无死-现代汉语大词典
人生自古谁无死rén shēng zì gǔ shéi wú sǐ
【释义】:
指人总有一死,不必感到可怕。语出文天祥《过零丁洋》诗。李英儒《女游击队长》:“人生自古谁无死?舍不得一个人的死去拖住敌人,叫他们进山‘扫荡’,会有千百人更多的死。”
谁-现代汉语大词典
谁shéi,又读shuí誰
【释义】:
①疑问代词。(1)相当于“何”、“什么”。淮剧《千里送京娘》:“赵匡胤:家住哪里?姓甚名谁?”(2)相当于“哪个”、“什么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村长说:‘村里谁不知道小二黑不承认他的童养媳。人家不承认是对的。’”(3)用于反问,表示没有一个人。如:谁不说咱家乡好。②姓。
谁人-现代汉语大词典
谁人shéi rén
【释义】:
何人;哪一个。川剧《五台会兄》:“杨延德:谨遵师命。(内马叫)师父!五台山清静的禅院,谁人的马叫?”
谁个-现代汉语大词典
谁个shéi ge
【释义】:
哪一个人。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谁个能够说这样的社会不好呢?”
谁们-现代汉语大词典
谁们shéi men
【释义】:
疑问代词。哪一些人。孔厥等《新儿女英雄传》:“你们瞧!谁们来了?”
谁边-现代汉语大词典
谁边shéi biān
【释义】:
何处;哪里。毛泽东《浪淘沙》:“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谁料-现代汉语大词典
谁料shéi liào
【释义】:
岂料。鲁迅《社戏》:“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
谁家-现代汉语大词典
谁家
【释义】:
①shéā jiā何家,哪家。如:你是谁家的孩子?②shéi jia谁,何人。孙犁《致铁凝信(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列有对照表(即真人与书中人),也没有听说有谁家向作者提出抗议,或是起诉。”
谁谁-现代汉语大词典
谁谁shéi shéi
【释义】:
某某。如:姑娘们议论村子里的小伙子,说谁谁头脑灵光,谁谁手脚利索。
鹿死谁手-现代汉语大词典
鹿死谁手lù sǐ shéi shǒu
【释义】:
以追逐野鹿比喻争夺政权,意思是天下当为何人所得(尚不可知)。后也比喻彼此争夺,不知谁将获胜。姚雪垠《李自成》:“牛金星用右手中指蘸酒,在桌上写了‘大明必亡’四个字,随即望望医生,悄声说:‘但不知鹿死谁手耳。’”参见“逐鹿”。
谁-汉语大词典
谁
“[誰]”的简化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