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附庸)是什么意思
附庸-古语词今用词典
附庸fùyōng
古指附属于大国的小国。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为人忠厚仁爱,辅佐武王,成就大业,因功封于曲阜,是为鲁公。周公没有去所封之地,继续留在京师辅佐武王。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代行大权,主持国事。成王长大后,周公将政权交给了他,自己北面称臣,十分恭谨。成王乃封周公长子做鲁国侯王,使他镇守东方,开疆拓土,以作周室之屏障。于是“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便下命令,封周公的大儿子伯禽,使他在周朝东面的地方做了侯爵,赐给山川土地,还有小国作附属。)传到周公孙子鲁僖公,上下和睦,国家昌盛。(《诗经·鲁颂·閟宫》)后引申:泛指一切依附性的人或事物,为装门面而从事。
今沿用本义及引申义。
①古指附属于大国的小国。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②泛指一切依附性的人或事物。《文明》:“(李)加建还经常向文艺界的朋友、向业余诗歌作者们介绍(陈)淑兰,……尽力恢复淑兰作为劳动者的尊严,而不致于让她感到是丈夫的附庸。”《大众健康》:“旧时代的妇女把荣耀寄托在‘夫贵妻荣’,而自己甘为男性的附庸和陪衬。”《人民日报》:“真正的理论既充满了现实的激情,又是思维合乎规律的自由翱翔,它应该是富有个性的非凡创造。也只有这样,理论才不至于是应景的、附庸的和短命的。”
③为装门面而从事。《旅游》:“我因从事旅游工作,几年来走了不少地方,饱览名山大川,胸襟大为开阔。公余忙里偷闲,常常习作诗词,并非附庸风雅,而是对于山河风光作些记录。”《成都晚报》:“我倒是对自己的买书作了一番分析,分析结论是:如果不合胃口,书再好,对自己也只能是附庸风雅,只能是一种浪费。”
附庸 附属-近义词应用词典
附庸 附属
附庸 fùyōng 附属 fùshǔ
【附庸】①古代称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今指为帝国主义国家所支配的国家。②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如:
1.附庸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为帝国主义国家所操纵。
2.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
【附属】①某一机构所附设或管辖的。②依附,归属。如:
3.师范大学的学生常到附属中学实习。
4.现在全国是反革命高涨时期,被打击的中间阶级在白色区域内几乎完全附属于豪绅阶级去了,贫农阶级成了孤军。
辨析:“附属”运用范围比“附庸”广,除指附属国家外,还可指附属机构,如附属小学、附属工厂、附属医院等。
附庸-现代汉语大词典
附庸fù yōng
【释义】:
①古代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今也指为别的国家所操纵的国家。如:附庸国。②喻指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属地位的事物。徐迟《地质之光》:“把持中国学术机关,使之成为外国学术机构的附庸。”
附庸风雅-现代汉语大词典
附庸风雅fù yōng fēng yǎ
【释义】:
指某些人为装点门面,追随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方面的活动(多含贬义)。风雅,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等,这里泛指文化。郭沫若《洪波曲》:“为了附庸风雅,不得不矫揉造作一番,骗骗自己而已。”
附庸国-现代汉语大词典
附庸国fù yōng guó
【释义】:
名义上独立,实际上听命于别国的国家。
六義附庸-汉语大词典
六義附庸
【1】谓赋。古人认为赋这种文体乃《诗经》“六义”中“赋”的流衍﹐故以“附庸”相喻。{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然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於是{荀况}《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
附庸-汉语大词典
附庸
【1】附属依托。{唐}{沈亚之}《谪掾江斋记》:“然則吾以爲肝者﹐膽附庸其中。”《隋书·东夷传·百济》:“其南海行三月﹐有{■牟羅國}﹐南北千餘里﹐東西數百里﹐土多麞鹿﹐附庸於{百濟}。”【2】喻指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属地位的。{徐迟}《地质之光》:“把持{中国}学术机关﹐使之成为外国学术机构的附庸。”{清}{钱泳}《履园丛话·谈诗·以诗存人》:“文壇耻説爲偏將﹐酒國甘居是附庸。”【3】喻指尚处于弱小幼稚阶段而未能发展成完美独立的事物。{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六義附庸﹐蔚成大國。”【4】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诗·鲁颂·閟宫》:“錫之山川﹐土田附庸。”{郑玄}笺:“賜之以山川土田及附庸﹐令專統之。”《礼记·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郑玄}注:“附庸者﹐以國事附於大國﹐未能以其名通也。”{聂绀弩}《季氏将伐颛臾》:“现在还嫌财发得不够﹐又要去打劫那附庸{顓臾}﹐使得{顓臾}和本土的许多人民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立{蕭詧}爲{梁}主﹐居{江陵}﹐爲{魏}附庸。”
附庸風雅-汉语大词典
附庸風雅
【1】指某些人为装点门面﹐追随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方面的活动(多含贬义)。风雅﹐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等﹐这里泛指文化。{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二:“为了附庸风雅﹐不得不矫揉造作一番﹐骗骗自己而已。”{柳亚子}《<胡寄尘诗>序》:“既不得逞﹐則塗飾章句﹐附庸風雅﹐造爲艱深以文淺陋。”{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释谚·临川梦》:“{錢牧翁}評騭{陳仲醇}﹐謂聊可裝點山林﹐附庸風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