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鑒

鑒(鑒)是什么意思

  • 世鑒-汉语大词典

    世鑒

    【1】世人的鉴戒。{三国} {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祖宗焚滅﹐汙辱至今﹐永爲世鑒。”【2】犹世镜。{廖仲恺}《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诗:“心塵已浄何須麈﹐世鑒無明枉事磨。”

  • 丙鑒-汉语大词典

    丙鑒

    【1】明察。丙,通“炳”。{清}{尹会一}《上东轩先生》书之五:“抱此區區﹐亦有不能已於言者﹐伏惟丙鑒。”{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升迁·迎东兖李道台》:“仰祈丙鑒﹐無任寅恭。”

  • 主鑒-汉语大词典

    主鑒

    【1】犹明鉴,判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老爺青天詳察﹐主鑒不錯。”

  • 乾鑒-汉语大词典

    乾鑒

    【1】上天的鉴察。{晋}{陆云}《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乾鑒南眷﹐誕降我祖。”

  • 内鑒-汉语大词典

    内鑒

    【1】犹内省。{晋}{陆云}《悲郢》:“申脩誠以底節﹐反内鑒而自求。”

  • 人鑒-汉语大词典

    人鑒

    【1】见“人鑑”。

  • 倫鑒-汉语大词典

    倫鑒

    【1】品评鑒定。{唐}{吴融}《阌乡寓居·蛙声》诗:“{稚圭}倫鑒未精通﹐只把蛙聲皷吹同。”

  • 偏鑒-汉语大词典

    偏鑒

    【1】特别明察。《宋书·王僧达传》:“早憑慶泰﹐晩親盛明﹐而有志於學﹐無獨見之敏﹐有務在身﹐無偏鑒之識﹐因不足建言世治﹐備辨時宜。”

  • 俯鑒-汉语大词典

    俯鑒

    【1】下察。书信或公文中敬词。{唐}{杜牧}《上盐铁裴侍郎书》:“伏惟俯鑒微衷﹐不賜罪責。”【2】低头照视。{宋}{苏轼}《归来引送王子立归筠州》:“亂清{淮}而俯鑒兮﹐驚昔容之是非。”

  • 偉鑒-汉语大词典

    偉鑒

    【1】远大的见识。{唐}{杨炯}《<王勃集>序》:“以兹偉鑒﹐取其雄伯。”

  • 儆鑒-汉语大词典

    儆鑒

    【1】鉴戒。《新唐书·崔群传》:“比詔學士集前世事爲《辨謗畧》﹐以自儆鑒。”

  • 公鑒-汉语大词典

    公鑒

    【1】请求对方共同鉴察的敬词。旧时常用为书信套语。

  • 前轍可鑒-汉语大词典

    前轍可鑒

    【1】见“前車之鑒”。

  • 前鑒-汉语大词典

    前鑒

    【1】见“前车之鑒”。

  • 前車可鑒-汉语大词典

    前車可鑒

    【1】见“前車之鑒”。

  • 前車之鑒-汉语大词典

    前車之鑒

    【1】《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大戴礼记·保傅》:“鄙語曰:……前車覆﹐後車誡。”{汉}{刘向}《说苑·善说》:“《周書》曰:‘前车覆﹐後車戒。’蓋言其危。”后以“前車之鑒”﹑“前車可鑒”或“前轍可鑒”比喻以往的失败﹐后来可以当作教训。{宋}{陈亮}《与石应之书》:“惟兄勉之﹐無失朋友之望﹐前轍可鑒。”《水浒後传》第二五回:“前車之鑒﹐請自三思。”{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余者﹐可作前車之鑒也。”{鲁迅}《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五:“有时句法也大约受些影响﹐而且前车可鉴﹐使我屡免于误译﹐这是应当十分感谢的。”{孙犁}《澹定集·业余创作三题》:“骄傲容易坏事﹐对我们来说﹐前车之鉴可以说是不少了。”亦省作“[前鑒]”﹑“[前車]”。{汉}{荀悦}《申鉴·政体》:“前鑒既明﹐後復申之。”《晋书·孙楚传》:“夫{韓}并{魏}徙﹐{虢}滅{虞}亡﹐此皆前鑒﹐後事之表。”{清}{孙枝蔚}《咏物体·蝗》:“雨螽於{宋}災必記﹐蓋以{宋公}爲前車。”{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英國}之蹙{波}{亞}也﹐殖民政略之結果也……凡在{英國}勢力範圍之下者﹐不可不引爲前車也。”{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又引文明之語﹐用以自文﹐征{印度}{波蘭}﹐作之前鑒。”

  • 玄鑒-汉语大词典

    玄鑒

    亦作“[玄鑑]”【1】犹明镜,喻高明的见解。《淮南子·脩务训》:“誠得清明之士﹐執玄鑑於心。照物明白﹐不爲古今易意。”{高诱}注:“玄﹐水也;鑑﹐鏡也。”{唐}{武则天}《郊庙歌辞五》:“丹襟式敷衷懇﹐玄鑒庶察微誠。”{明}{杨慎}《孝津行》诗:“川后垂玄鑒﹐江妃憐丹衷。”【2】明察;洞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好個{李判官}﹐精悟玄鑒﹐與夢語符合如此。”{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夫惟大明﹐玄鑒幽微。”《旧唐书·太宗纪上》:“{太宗}幼聰睿﹐玄鑒深遠。”

  • 商鑒-汉语大词典

    商鑒

    【1】犹{殷}鉴。原意是{殷}人灭{夏},{殷}人的子孙应该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来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往事。{宋}人讳{太祖}父{弘殷}之名,改{殷}作{商}。{宋}{苏轼}《骊山三绝句》之三:“咫尺{秦}陵是商鑒﹐朝元何必苦躋攀。”{宋}{胡铨}《上高宗封事》:“一旦{金}人改慮﹐捽而縛之﹐父子爲虜。商鑒不遠﹐而{倫}({王倫})又欲陛下效之。”{宋}{曾巩}《湘寇》诗:“{大中}{咸通}乃商鑒﹐養以歲月其憂深。”

  • 冥鑒-汉语大词典

    冥鑒

    【1】指神灵的鉴戒。《後汉书·张衡传》:“陰陽未和﹐災眚屢見﹐神明幽遠﹐冥鑒在兹。”

  • 取鑒-汉语大词典

    取鑒

    【1】为人所借鉴。{孙犁}《秀露集·<善闇室纪年>序》:“一生平平﹐确实无可取鉴。”

  • 垂鑒-汉语大词典

    垂鑒

    【1】犹言俯察。{清}{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叶尚书方蔼》:“伏惟垂鑒不宣。{藹}再頓首。”{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猶恐世界各邦﹐或昧於吾民睦鄰之真旨﹐故將下列各條﹐披瀝陳於各邦之前﹐我各邦尚垂鑒之。”【2】留作鉴戒。{明}{李贽}《谲奸论》:“吾又以知譎之無益﹐奸之受禍也。故作《譎奸論》以垂鑒焉。”{鲁迅}《伪自由书·言论自由的界限》:“这我是亲眼见过好几回的﹐非‘卖老’也﹐不自觉其做奴才之君子﹐幸想一想而垂鉴焉。”

  • 大鑒-汉语大词典

    大鑒

    【1】重要的鉴戒。《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昔{趙高}極意﹐{秦氏}以滅;{吕}{霍}早斷﹐{漢}祚永世。此乃陛下之大鑒﹐臣受命之時也。”【2】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大﹐敬辞。{鲁迅}《书信集·致陈濬》:“{子英}先生大鉴。”

  • 可鑒-汉语大词典

    可鑒

    【1】可以照物。{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三:“妃子琵琶﹐其木温潤如玉﹐光耀可鑒。”{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 台鑒-汉语大词典

    台鑒

    亦作“[台鑑]”【1】请对方审察﹑裁夺的敬辞。后常用于书信。{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魯肅}不敢自專﹐君侯台鑑不錯。”{鲁迅}《书信集·致开明书店》:“此款不知于何时何地见付﹐希速赐示﹐以便遵办为荷。此请开明书店台鉴。”

  • 品鑒-汉语大词典

    品鑒

    亦作“[品鑑]”【1】评定鉴别。《新唐书·奸臣传上·李义府》:“既主選﹐無品鑒才﹐而谿壑之欲﹐惟賄是利﹐不復銓判。”{明}{沈德符}《野獲编·科场二·科道争为主考》:“同考試官舊聘教職﹐或謂品鑑稍有未精。”{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

  • 器鑒-汉语大词典

    器鑒

    【1】犹器识。《世说新语·德行》“{謝奕}作{剡}令”{刘孝标}注引《中兴书》:“{奕}少有器鑒﹐辟太尉掾﹐{剡}令﹐累遷{豫州}刺史。”{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义解·竺道生》:“年至具戒﹐器鑒日深﹐性度機警﹐神氣清穆。”

  • 圓鑒-汉语大词典

    圓鑒

    【1】周密地审察。{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才之能通﹐必資曉術﹐自非圓鑒區域﹐大判條例﹐豈能控引情源﹐制勝文苑哉!”

  • 往鑒-汉语大词典

    往鑒

    亦作“[往鑑]”【1】往事可资鉴戒者。{明}{沈榜}《宛署杂记·职官》:“往鑑在前﹐憲令在後。”{汉}{徐幹}《中论·贵言》:“故凡道蹈之既難﹐錯之益不易﹐是以君子慎諸己﹐以爲往鑒焉。”{宋}{苏轼}《郊祀奏议 》:“昔{西漢}之衰﹐{元帝}納{貢禹}之言毁宗廟﹐{成帝}用丞相{衡}之議改郊位﹐皆有殃咎﹐著於史册﹐往鑒甚明﹐可爲寒心。”

  • 衡鑒-汉语大词典

    衡鑒

    【1】见“衡鑑”。

  • 徹鑒-汉语大词典

    徹鑒

    【1】明鉴;洞察。{晋}{葛洪}《抱朴子·嘉遁》:“蓋徹鑒所爲寒心﹐匠人之所眩惑矣。”《文选·潘岳<射雉赋>》:“衷料戾以徹鑒﹐表厭躡以密緻。”{李善}注:“料戾﹐小而徹也;厭躡﹐重而密也。翳外觀密緻﹐與草木無别﹐内視洞徹﹐多所覩見也。”

  • 宸鑒-汉语大词典

    宸鑒

    【1】谓皇帝审阅,鉴察。{唐}{元稹}《进田弘正碑文状》:“伏天慈﹐特留宸鑒﹐其碑文謹隨狀封進。”《旧唐书·陆贽传》:“陛下誠能斷自宸鑒﹐焕發德音﹐引咎降名﹐深示刻責﹐惟謙與順﹐一舉而二美從之。”《梁书·元帝纪》:“百司岳牧﹐祈仰宸鑒。”

  • 審鑒-汉语大词典

    審鑒

    【1】仔细鉴别。{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文有神來﹑氣來﹑情來﹐有雅體﹑鄙體﹑俗體﹐能審鑒諸體﹐委詳所來﹐方可定其優劣。”【2】审察借鉴。{三国} {蜀}{诸葛亮}《正议》:“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爲後永戒。{魏}不審鑒﹐今次之矣。”

  • 彝鑒-汉语大词典

    彝鑒

    【1】永恒不变之龟鉴。《宋书·谢庄传》:“{臼季}稱{冀缺}而疇以田采﹐{張勃}進{陳湯}而坐以褫爵。此先事之盛准﹐亦後王之彝鑒。”

  • 幽鑒-汉语大词典

    幽鑒

    【1】犹玄鉴。喻微妙高深的见解。《云笈七籤》卷九七引{萼绿华}《赠羊权》诗之三:“誰云幽鑒難﹐得之方寸裏。”

  • 理鑒-汉语大词典

    理鑒

    【1】犹见识。《晋书·戴若思传》:“時同郡人{潘京}素有理鑒﹐名知人﹐其父遣{若思}就{京}與語﹐既而稱{若思}有公輔之才。”

  • 標鑒-汉语大词典

    標鑒

    【1】谓识鉴。《新唐书·王珪传》:“{珪}與{玄齡}﹑{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徵}同輔政。帝以{珪}善人物﹐且知言﹐因謂曰:‘卿標鑒通晤﹐爲朕言{玄齡}等材﹐且自謂孰與諸子賢?’”【2】谓自我炫耀﹑标榜。《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舉才不以標鑒﹐故久之而後顯;籌畫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後定。”{吕延济}注:“自出標眩﹐爲己明鑒。”

  • 機鑒-汉语大词典

    機鑒

    【1】明察;鉴识。《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论》:“{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隋书·杨素传》:“{越國公素}﹐志度恢弘﹐機鑒明遠﹐懷佐時之略﹐包經國之才。”《晋书·吕光载记》:“{梁熙}文雅有餘﹐機鑒不足﹐終不能納善從説也﹐願不足尤之。”{宋}{秦观}《漫郎》诗:“{元公}機鑒天所高﹐中興諸彦非其曹。”

  • 成鑒-汉语大词典

    成鑒

    【1】犹{殷}鉴。指可借鉴的往事。{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印度}背{蒙古}之{莫臣爾朝}﹐以成各省分立之勢﹐卒爲{英}人蠶食﹐此{長素}所引爲{成}鑒者。”

  • 戒鑒-汉语大词典

    戒鑒

    【1】见“戒鑑”。

  • 水鑒-汉语大词典

    水鑒

    【1】见“水鑑”。

  • 明鑒-汉语大词典

    明鑒

    【1】见“明鑑”。

  • 昭鑒-汉语大词典

    昭鑒

    【1】明鉴。《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顛倒任君瞞昧做﹐鬼神昭鑒定無私。”阿英《关于郑成功的二三事》引{清}{郑成功}曰:“謹谢儒服﹐祈先師昭鑒。”{明}{吴承恩}《<申鉴>序》:“乃宣情述思﹐托之簡削﹐勒成一家之言﹐以垂訓昭鑒焉。”

  • 智鑒-汉语大词典

    智鑒

    【1】才智与鉴识。《南史·宋纪上·武帝》:“{玄}妻{劉氏}﹐尚書令{耽}之女也﹐聰明有智鑒。”《明史·后妃传一·太祖孝慈高皇后》:“后仁慈有智鑒﹐好書史。”

  • 永鑒-汉语大词典

    永鑒

    亦作“[永監]”【1】长久鉴戒。{明}{刘基}《郁离子·麋虎》:“虎逐麋﹐麋奔而闞于崖﹐躍焉。虎亦躍而從之﹐俱墜以死……若虎可以爲貪而暴者之永鑒矣。”《国语·鲁语下》:“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南齐书·明帝纪》:“深務八政﹐永鑒在勤。”

  • 油光可鑒-汉语大词典

    油光可鑒

    【1】形容非常光亮润泽。{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吴组缃}《山洪》五:“他年近三十岁﹐留着‘西洋装’的头﹐梳的蓬蓬的﹐油光可鉴。”

  • 洞鑒-汉语大词典

    洞鑒

    亦作“[洞監]”【1】明察;透彻了解。{晋}{郭璞}《客傲》:“玄悟不以應機﹐洞鑒不以昭曠。”{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然{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不肖子違背爹爹﹐罪該萬死!今願改行自新﹐以贖前非。望陰靈洞鑒。”{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六三》:“我这信﹐也因希望你来﹐故说得天花乱坠﹐一切由你洞鉴可矣。”

  • 清鑒-汉语大词典

    清鑒

    亦作“[清監]”【1】明察;高明的鉴别力。{晋}{葛洪}《抱朴子·至理》:“識變通於常事之外﹐運清鑒於玄漠之域。”《北史·辛雄杨机等传论》:“{懷哲}體有清監﹐{德源}雅業無虧。”{唐}{杜甫}《洗兵马》诗:“司徒清鑒懸明鏡﹐尚書氣與秋天杳。”{清}{李天馥}《<溉堂集>序》:“顧予初知{豹人}時﹐見其所選{明}四家詩﹐服其清鑒。”{明}{李东阳}《<叶文庄公集>序》:“在部曹清鑒雅操﹐始終不貳。”【2】请对方鉴察的敬语。用于书信。如:敬祈清鉴。

  • 深鑒-汉语大词典

    深鑒

    【1】高明的识见。《北齐书·段荣传》:“{孝言}({段孝言})既無深鑒﹐又待物不平﹐抽擢之徒﹐非賄則舊。”【2】细加体察。《陈书·後主纪》:“朕將虚己聽受﹐擇善而行﹐庶深鑒物情﹐匡我王度。”

  • 淵鑒-汉语大词典

    淵鑒

    【1】洞察,明察。《魏书·甄琛传》:“伏惟陛下纂聖前暉﹐淵鑒幽慝﹐恩斷近習﹐憲軌唯新。”

  • 澄鑒-汉语大词典

    澄鑒

    【1】明察。{晋}{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澄鑒博映﹐哲思惟文。”

  • 朗鑒-汉语大词典

    朗鑒

    【1】明镜。{唐}{李白}《送杨少府赴选》诗:“羣賢無邪人﹐朗鑒窮清深。”{晋}{葛洪}《抱朴子·嘉遯》:“使夫承蘭風以傾柯﹐擢清波以遣穢者﹐若沈景之應朗鑒﹐方圓之赴規矩。”{晋}{陆机}《君子行》:“朗鑒豈遠假﹐取之在傾冠。”

  • 歆鑒-汉语大词典

    歆鑒

    【1】鉴察。多用于鬼神。{明}{李东阳}《遣祭祝文》:“尚祈歆鑒﹐永享明禋。”{清}{曾国藩}《祭韩公祠文》:“既敬告所以﹐因爲之詩歌﹐使工歌以人聲﹐冀先生之神﹐安休於此。不腆之誠﹐庶爲歆鑒。”

  • 殷鑒不遠-汉语大词典

    殷鑒不遠

    【1】谓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应该引以为戒。《孟子·离娄上》:“暴其民甚﹐則身弑國亡……《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赵岐}注:“《詩·大雅·蕩》之篇也﹐{殷}之所鑒﹐視近在{夏后}之世矣。以前代善惡爲明鏡也﹐欲使{周}亦鑒于{殷}之所以亡也。”{梁启超}《与上海某某等报馆主笔书》:“{殷}鑒不遠﹐吾輩豈宜尤而效之。”

  • 殷鑒-汉语大词典

    殷鑒

    亦作“[殷監]”【1】谓{殷}人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诗·大雅·荡》:“{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韩诗外传》卷五作“{殷}監”。后泛指可以作为借鉴的往事。{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表徵盛衰﹐{殷}鑒興廢。”{鲁迅}《伪自由书·文人无文》:“〔‘姓{张}的’〕举了一些{日本}文人的‘恶癖’的例子﹐来作{中国}的有为的青年的{殷}鉴。”{唐}{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人机》:“{隋氏}之失﹐可以{殷}鑒。”{明}{皇甫汸}《广寒宫登眺》诗:“{殷}監良非遠﹐{秦}宫亦可哀。”

  • 照鑒-汉语大词典

    照鑒

    【1】明察。《旧唐书·魏謩传》:“諺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伏希陛下照鑒不惑。”《三国演义》第五七回:“{亮}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幸垂照鑒。”{唐}{刘禹锡}《代裴相公让官第一表》:“伏維聖慈照鑒﹐憐而察之。”

  • 炯鑒-汉语大词典

    炯鑒

    亦作“[烱鑑]”【1】明显的鉴戒。{明}{李贽}《史纲评要·唐纪·玄宗》:“‘此陛下家事’一語﹐小人濟惡之先資也。{高宗}﹑{玄宗}﹐可爲炯鑒。”{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卷上:“自古未有宦官典兵不誤國者。{魚朝恩}﹑{童貫}﹐千古烱鑑。”

  • 情鑒-汉语大词典

    情鑒

    【1】鉴谅,原谅。《再生缘》第二八回:“躬身連説求情鑒﹐惟望恩師憫下情。”

  • 慧鑒-汉语大词典

    慧鑒

    【1】见“慧鏡”。

  • 憐鑒-汉语大词典

    憐鑒

    【1】犹怜察。{郭沫若}《屈原》第三幕:“敬求各大明神怜鉴﹐将其魂魄放还故乡。”

  • 神鑒-汉语大词典

    神鑒

    亦作“[神鑑]”【1】英明的鉴察力。{晋}{葛洪}《抱朴子·审举》:“人君雖明並日月﹐神鑒未兆﹐然萬機不可以獨統﹐曲碎不可以親總﹐必假目以遐覽﹐借耳以廣聽。”{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奔那伐弹那国》:“神鑑無隱﹐靈應有徵。”{南朝} {宋}{慧通}《驳顾道士夷夏论》:“然則聖人神鑒﹐靡所不通﹐智照寧有不周?”

  • 省鑒-汉语大词典

    省鑒

    【1】审察。《梁书·贺琛传》:“辭無粉飾﹐削稾則焚。脱得聽覽﹐試加省鑒。如不允合﹐亮其戇愚。”

  • 睿鑒-汉语大词典

    睿鑒

    亦作“[睿監]”【1】御览;圣鉴。{唐}{苏源明}《元包经传·太阴》:“於戲!流於睿監﹐講於太學。”{唐}{刘禹锡}《夔州谢上表》:“伏惟{文武考德皇帝}陛下﹐垂衣穆清﹐睿鑒旁達﹐三統交泰﹐百神降祥。”{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主司失意》:“伏陛下特開睿鑒﹐俯察愚衷。”{唐}{黄滔}《魏侍中谏猎赋》:“庶幾六藝之妍﹐終資睿鑒;當使三驅之禮﹐不越明文。”

  • 申鑒-汉语大词典

    申鑒

    【1】引为借鉴。{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臣所親見﹐嘗試爲陛下陳其一二﹐而陛下詳擇其可﹐亦足以申鑒於方今。”

  • 知人之鑒-汉语大词典

    知人之鑒

    同“[知人之明]”【1】{唐}{刘肃}《大唐新语·知微》:“時稱{勣}有知人之鑒。”《三国志·蜀志·庞统传》:“{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之鑒。”《北史·高构传》:“所舉薦{杜如晦}﹑{房玄齡}等﹐後皆自致公輔﹐論者稱{構}有知人之鑒。”

  • 皇鑒-汉语大词典

    皇鑒

    【1】皇帝的明察。{晋}{潘岳}《西征赋》:“皇鑒揆余之忠誠﹐俄命余以末班。”{唐}{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诗之七:“日輪皇鑒遠﹐天仗聖朝多。”《文选·沈约<和谢宣城>诗》:“揆余發皇鑒﹐短翮屢飛翻。”{吕延济}注:“皇鑒﹐天子鑒也。”{唐}{柳宗元}《徵咎赋》:“幸皇鑒之明宥兮﹐纍郡印而南適。”【2】皇帝的鉴赏。{唐}{杜审言}《扈从出长安应制》诗:“撫迹地靈古﹐游情皇鑒新。”

  • 窮鑒-汉语大词典

    窮鑒

    【1】详察。《周书·苏绰传》:“先之以五聽﹐參之以證驗﹐妙觀情狀﹐窮鑒隱伏使姦無所容﹐罪人必得。”

  • 矜鑒-汉语大词典

    矜鑒

    【1】怜悯体察。{鲁迅}《<伪自由谈>後记》引《自由谈》编者启事:“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编者敢以此为海内文豪告。区区苦衷﹐伏矜鉴!”

  • 考鑒-汉语大词典

    考鑒

    【1】查考借鉴。{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儿之学说·绪言》:“物競天擇﹐優勝劣敗;苟不自新﹐何以獲存……故撮録其學説之精華以供考鑒焉。”《金史·后妃传序》:“故自初起至于國亡﹐列其世次﹐著其族里﹐可考鑒焉。”

  • 耳鑒-汉语大词典

    耳鑒

    【1】谓鉴藏书画﹐但凭耳闻﹐并无真识。{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藏書畫者多取空名。偶傳爲{鍾}﹑{王}﹑{顧}﹑{陸}之筆﹐見者争售﹐此所謂‘耳鑒’。”

  • 聖鑒-汉语大词典

    聖鑒

    【1】见“聖鑑”。

  • 聰鑒-汉语大词典

    聰鑒

    【1】谓明于识察。{晋}{葛洪}《抱朴子·擢才》:“夫瞻視不能接物﹐則衮龍與素褐同價矣;聰鑒不足相涉﹐則俊民與庸夫一矣。”《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數年之疑﹐一旦豁然﹐非明公聰鑒蓋世﹐何能及此?”

  • 至鑒-汉语大词典

    至鑒

    【1】指极高的观察﹑鉴别能力。{晋}{卫铄}《与释某书》:“仰憑至鑒﹐大不可言。”{宋}{陈师道}《古墨行》:“了知至鑒無遁形﹐{王}家舊物{秦}家得。”

  • 螢鑒-汉语大词典

    螢鑒

    【1】指萤光。{唐}{杜甫}《遣闷》诗:“螢鑒緣帷徹﹐蛛絲■鬢長。”{杨伦}笺注:“螢光可以照物﹐故曰螢鑒。”

  • 簡鑒-汉语大词典

    簡鑒

    【1】犹明察。{南朝} {梁}{江淹}《萧相国让进爵为王表》:“執爲守約之志﹐既謝簡鑒;避賢辭智之請﹐終無開允。”

  • 自鑒-汉语大词典

    自鑒

    【1】自以为戒。{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爲傳而自鑒焉。”《新唐书·后妃传上·文德长孙皇后》:“后喜圖傳﹐視古善惡以自鑒﹐矜尚禮法。”

  • 裁鑒-汉语大词典

    裁鑒

    【1】谓品评﹑鉴赏。{唐}{郑谷}《读前集》诗之二:“{殷璠}裁鑒《英靈集》﹐頗覺同才得旨深。”【2】特指鉴识人才。《新唐书·高俭传》:“入爲吏部尚書﹐進封{許國公}。雅負裁鑒﹐又詳氏譜﹐所署用﹐人地無不當者。”【3】裁断鉴别。《平山冷燕》第四回:“以上數款﹐俱考較事宜﹐謹遵旨條奏﹐聖明裁鑒定奪。”{姚莹}《论诗绝句》之一:“可惜飄零《流别論》﹐至今裁鑒費工師。”

  • 精鑒-汉语大词典

    精鑒

    【1】见“精鑑”。

  • 英鑒-汉语大词典

    英鑒

    【1】犹明鉴, 明察。亦指明察的人。{宋}{苏轼}《谢王内翰启》:“某亦恃有執事之英鑒﹐以爲小節之何拘。”{唐}{周昙}《扬回》诗:“{揚回}不是逢英鑒﹐白首無成一旅人。”

  • 藻鑒-汉语大词典

    藻鑒

    【1】见“藻鑑”。

  • 緬鑒-汉语大词典

    緬鑒

    【1】远察。《资治通鉴·唐高宗显庆元年》:“伏願緬鑒無辜﹐稍寬非罪﹐俯矜微款﹐以順人情。”{胡三省}注:“緬﹐遠也。”

  • 辰鑒-汉语大词典

    辰鑒

    【1】犹宸鉴,御览。《宋书·袁淑传》:“上説辰鑒﹐下弭素言﹐足以安民紓國﹐救災恤患。”

  • 資鑒-汉语大词典

    資鑒

    【1】犹借鉴。《周书·萧詧传》:“藉聽衆賢﹐則所聞自遠;資鑒外物﹐故在矚致明。”

  • 賞鑒-汉语大词典

    賞鑒

    亦作“[賞鑑]”亦作“[賞鍳]”【1】赏识鉴别。《宋史·刘温叟传》:“立朝有德望﹐精賞鑒﹐門生中尤器{楊徽之}﹑{趙鄰幾}﹐後皆爲名士。”《儒林外史》第四回:“{范舉人}道:‘我這老師看文章是法眼﹐既然賞鑒令郎﹐一定是英才可賀。’”{唐}{杨炯}《宴族人杨八宅序》:“人倫賞鑑﹐同推{郭泰}之名;好事相趨﹐畢詣{揚雄}之宅。”【2】欣赏品评。{唐}{司空图}《书屏记》:“今旅寓{華}下﹐於進士{姚顗}所居﹐獲覽書品及{徐公}評論﹐因感憤追述﹐貽信後學﹐且冀精于賞鑒者﹐必將繼有詮次。”《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雖不敏﹐頗解吟咏。今遇知音﹐不敢愛醜﹐當與郎君賞鑒文墨﹐唱和詞章。”《照世杯·掘新坑悭鬼成财主》:“果然老老幼幼﹐盡來賞鑑新坑。”{清}{方文}《白下留别梅杓司》诗:“故人{施}{趙}應相見﹐擊節高歌賞鑒同。”{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

  • 規鑒-汉语大词典

    規鑒

    【1】谓规箴之言可作鉴戒。《三国志·魏志·桓阶陈群等传论》:“{陳}﹑{徐}﹑{衛}﹑{盧}﹐久居斯位﹐{矯}{宣}剛斷骨鯁﹐{臻}{毓}規鑒清理﹐咸不忝厥職云。”《宋书·颜延之传》:“若立履之方﹐規鑒之明﹐已列通人之規﹐不復續論。”{元}{刘祁}《<归潜志>序》:“且其所聞所見可以勸戒規鑒者﹐不可使湮没無傳。”

  • 郗鑒愛-汉语大词典

    郗鑒愛

    【1】{永嘉}丧乱中,{晋}{郗鉴}兄子{迈}﹑外甥{周翼}并小,{鉴}常携之就食。乡人谓各自饥困,恐不能兼有所存,“{鑒}於是獨往,食訖,以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事见《晋书·郗鉴传》。后因以“郗鑒愛”喻称舅对甥之深情厚爱。{唐}{李端}《酬丘拱外甥览余旧文见寄》诗:“舅乏{郗鑒}愛﹐君如{衛玠}賢。”

  • 追鑒-汉语大词典

    追鑒

    【1】以往事为借鉴。《国语·晋语一》:“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韦昭}注:“鑒﹐鏡也。言不得復追鏡前世善敗﹐以爲戒也。”

  • 通鑒-汉语大词典

    通鑒

    【1】共通的鉴定。{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下》:“史臣美{澹}而譏{邵}者﹐豈所謂通鑒乎?”

  • 達鑒-汉语大词典

    達鑒

    【1】明察;透彻了解。《宋书·颜延之传》:“苟能反悔在我﹐而無責於人﹐必有達鑒﹐昭其情遠﹐識迹其事。”

  • 遠鑒-汉语大词典

    遠鑒

    【1】谓从高远之处观察。{郑观应}《南游日记·六月十四日》:“空心鐵桅﹐高七﹑八丈﹐以爲升旗之用﹐桅内有鐵梯﹐梯盡處環以鐵網﹐名曰望樓……若驟以兵舶乘之﹐亦無能逃其遠鑒﹐舟未抵岸﹐而炮已碎其舟矣。”【2】长远考虑。《宋书·王弘传》:“至於當否﹐尊自當裁以遠鑒。”

  • 訓鑒-汉语大词典

    訓鑒

    【1】训典龟鉴。{金}{无名氏}《大金集礼·皇太子·皇统二年诰授仪》:“册曰:禮典之垂訓鑒﹐重世嫡所以丕緒人倫;帝王之御邦家﹐建儲闈所以共承宗廟。”

  • 識鑒-汉语大词典

    識鑒

    亦作“[識鑑]”【1】见地和鉴别人材能力。《晋书·桓彝传》:“性通朗﹐早獲盛名。有人倫識鑒﹐拔才取士﹐或出於無聞﹐或得之孩抱。”《明史·吴宁传》:“{寧}方介有識鑑。”《陈书·沈君理传》:“{君理}美風儀﹐博涉經史﹐有識鑒。”

  • 青鑒-汉语大词典

    青鑒

    【1】见“青鑑”。

  • 電鑒-汉语大词典

    電鑒

    【1】犹明察。{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邵君愛}等案﹐已再具禀臺前﹐卑職之初心﹐想蒙電鑒。”

  • 霽鑒-汉语大词典

    霽鑒

    【1】犹明察。为书信套语。{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时事·曾文正公奏天津教案答□□□书》:“{湘鄉}□□□上{文正}書云……敢布腹心﹐伏惟霽鑒。”

  • 靈鑒-汉语大词典

    靈鑒

    【1】犹灵应。{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战主国》:“鄰此復有{慈氏菩薩}像﹐形量雖小﹐威神嶷然﹐靈鑒潛通﹐奇迹間起。”{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阿踰陀国》:“以爲{世親菩薩}及{師子覺}流轉惡趣﹐遂無靈鑒。”【2】英明的识见。《旧唐书·李德裕传》:“然臣竊念拔自先聖﹐偏荷寵光﹐若不愛君以忠﹐則是上負靈鑒。”{郭沫若}《虎符》第四幕:“呵﹐我的先王﹐你的灵鉴不昧﹐请你谴责我!”{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英英{文若}﹐靈鑒洞照﹐應變知微﹐探賾賞要。”

  • 雅鑒-汉语大词典

    雅鑒

    【1】敬词。犹明察。{清}{曾国藩}《与朱仲我书》:“因來函陳義頗堅﹐輒復貢其膚末﹐以相質證﹐惟希雅鑒。”{宋}{苏舜钦}《上杜侍郎启》:“蓋俗浮易扇﹐染而難回﹐非惟損明府之雅鑒﹐實亦隳風化之一節也。”

  • 降鑒-汉语大词典

    降鑒

    【1】犹俯察。《诗·王风·黍离》“悠悠蒼天”{毛}传:“自上降鑒﹐則稱上天;據遠視之蒼蒼然﹐則稱蒼天。”《宋史·乐志十一》:“神靈降鑒﹐天地回旋。”{南朝} {梁}{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殞越爲期﹐不敢聞命。亦願曲留降鑒﹐即垂順許。”

  • 陽鑒-汉语大词典

    陽鑒

    亦作“[陽鑑]”【1】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亦喻指光亮耀眼之物。{宋}{吴幵}《优古堂诗话·阳燧》:“《禮外傳》云:‘宗廟之祭用明火者﹐以陽鑑取日中之火﹐謂之陽燧。’以冬至之日子時﹐鑄銅爲鑑。”{晋}{郭璞}《鮆鱼赞》:“陽鑒動日﹐土蛇致宵。微哉鮆魚﹐食則不驕。”

  • 金鑒-汉语大词典

    金鑒

    【1】见“金鑑”。

  • 鏡鑒-汉语大词典

    鏡鑒

    【1】鉴察﹔警戒。{南朝} {宋}{谢灵运}《撰征赋》:“降俊明以鏡鑒﹐迴風猷以昭宣。”【2】光亮﹔明亮。{南朝} {宋}{谢灵运}《怨晓月赋》:“墀除兮鏡鑒﹐房櫳兮澄澈。”【3】照镜子。{汉}{荀悦}《申鉴·杂言上》:“君子有三鑒﹐世人鏡鑒。前惟訓﹐人惟賢﹐鏡惟明……故君子惟鑒之務。若夫側景之鏡﹐亡鏡矣。”

  • 鑒-汉语大词典

    “[鉴]”的繁体字。“[鑑]”的异体字。《廣韻》格懺切,去鑑,見。

  • 領鑒-汉语大词典

    領鑒

    【1】鉴识,精辟的见识。{晋}{孙绰}《丞相王导碑》:“非夫領鑒玄達﹐百鍊不渝﹐孰能莫忤於世﹐而動與理會者哉?”

  • 風鑒-汉语大词典

    風鑒

    亦作“[風鑑]”亦作“[風鍳]”【1】指以谈相论命为职业的人。《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那{裴度}未遇時﹐一貧如洗﹐功名蹭蹬。就一風鑑﹐以决行藏。”【2】风度和鉴识。{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王引之}〕則履道廣深﹐風鑒明遠﹐明刑典禮﹐獨持大綱。”{金}{元好问}《感怀呈贾明府》诗:“兵家世不乏{小杜}﹐風鍳今誰如{老龐}。”《西湖佳话·六桥才迹》:“一時有錢的官人往往要來娶他﹐他却風鑑頗高﹐看不上的却不從。”《晋书·陆机陆云传论》:“風鑒澄爽﹐神情俊邁﹐文藻宏麗﹐獨步當時。”【3】相面术。{宋}{俞德邻}《佩韦斋辑闻·林君奇》:“{永嘉}有{林君奇}者﹐以風鑒名師﹐日閲十人﹐則捲簾撤肆而飲。”{元}{无名氏}《刘弘嫁婢》楔子:“我是箇雲游貨卜的先生﹐我善能風鑑。”《花月痕》第十四回:“〔{吕肇受}〕幾斃杖下﹐幸站木籠。有個官善於風鑑﹐見他臉有紅光﹐便放了。”{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余嘗謂風鑒一事﹐乃昔賢甄識人物拔擢賢才之所急﹐非市井卜相之流用以賈鬻取貲者。”

  • 魂鑒-汉语大词典

    魂鑒

    【1】精神理智。{南朝} {梁}{江淹}《为让太傅扬州牧表》:“祗畏驗盛﹐若奪魂鑒;巡席無容﹐當軒改色。”

  • 高鑒-汉语大词典

    高鑒

    亦作“[高鑑]”【1】敬词。称他人对事物的明察。《宋书·南郡王义宣传》:“此則丹心微款﹐未亮於高鑑﹐赤誠幽志﹐虚感於平日。”{南朝} {齐}{张融}《答周颙书》:“未知高鑒﹐緣何識本?”

  • 龜鑒-汉语大词典

    龜鑒

    【1】见“龜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